第一篇: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老师推荐的第三本书了,一看书名觉得不太一样的说,这是市场营销读的书吗?学市场营销不是应该多看看营销的书吗?设计和营销有什么关系呢?看这本书之前,心里有很多疑惑,看了这本书之后,瞬间明白了很多,原来如此啊。
营销没有设计是万万不能的。设计与产品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设计决定了产品。没有好的设计就没有好的产品,没有好的产品就很难做出成功的营销活动,所以也就可以说,没有好设计就没有好营销。有了好的设计方案,营销就能如鱼得水,好的设计和好的营销配合起来,一个优秀的产品就能得以发展,甚至创立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品牌,名牌。
除了设计,营销与产品的共同关系之外,设计与营销的相似之处也是非常大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营销也可以说是设计的一种,设计需要想象力,营销也是,而且都是创新创造活动,了解设计同时也能促进营销能力。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者设计过的各种生活用品;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生活中充满了设计,而我们却常常忽视掉,设计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能够有好的设计,就要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力量,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其实,不管哪行哪业,都要如此,贴近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中得到灵感与创意,在生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设计不是仅仅设计产品外形,颜色,形状,而是设计一种生活的方式,通过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的不断更新让生活缤纷多彩。科技与艺术中,总是离不开设计,设计让世界更加美丽。
原研哉是设计的大师,他的设计理念是趋向于简单化,用自然简介的创意让设计更加优。世界这么复杂,简单反而更加有效。现代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远离自然,设计的自然化反而更能激起大众的共鸣。当社会变得复杂的时候,我们应该另辟蹊径,用简单来改变局面。我想起苹果手机,淘宝,让生活变得简单,然后他们的产品自然而然就广受大众欢迎,然后他们就成就了事业。
再由设计谈到营销上,简单的营销方式才会收到消费着的青睐,冗长乏味的方案只会使观者反感,因此营销人员应该学会解放自己的思维,用简单的方式来营销,来赢得消费者的芳心。设计中的设计,营销中的营销,运用智慧,一切就变得简单。
第二篇:设计中的设计
读《设计中的设计》之感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作品。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分为八章:从提出设计从何而来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第三章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第四章 无中生有第五章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第六章 在日本的我第七章 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第八章 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书中从什么是设计概论以及大师眼中的设计/概论是什么如何把握形式与功能的天平以及历史上形式与功能的简要分析,对现代设计中形式和功能的平衡的简要分析。作为设计者,应该以何种态度去看待形式和功能之辩这些问题谈起。
借用原研哉之题,在短短的篇幅中,却不能真正地说些什么。大师用毕生经历,总结设计理论,最后所得到的,往往是无数分岔道理上的一条,而不能真正得以艺术设计的全貌。不仅设计如此,其他学科也一样。
设计师“主体创作性”的同义,似乎是设计师灵感的延伸,但是原研哉先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一开场就来些设计法则与技巧,他更关注设计师的内层观念在工业时代的体现,工业时代的生产线是各式的模型与容器,设计师的观念、思想则是不同的“流质”,通过设计师对“信息”形态的“认知”,使“信息的美”最终得以 “传达”。
这种“信息构筑”的设计也是广义上的“信息设计”:“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设计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正是这种设计观直接决定了作者对“设计” 内部的理解,如果说在杉浦康平这里,设计之所以成为设计是最重要的,在“作品”里找到“造型”的源头,在天地人的“形式”里找到共鸣的造物方式;原研哉更关注的是“信息”的形态,他的“设计”是一个信息流动的“黑箱”,即设计学是一种潜在的“交流学”。
这种信息不是无机质数据的堆积,而是“人体五官感觉所能提供的丰富情趣知觉对象物的情感体验”。这点在原研哉所倡导的 “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的再设计”中,最能鲜明体现作者设计日常的“交流学”。佐滕雅彦所设计的“出入境章”,出境的是一个向左飞的班机,入境的是向右飞的飞机,飞行的意象以及向左向右的“区分对待”已经包含着一种“关注的体贴”,用原研哉的话,即“感动的萌芽”。在这里,设计品是内在的人际交流,在“日常的惊喜”中完成一种内在“关怀”。设计师面出熏把掉落的小树枝做成火柴的样子,其“篝火”意象的联想早已远离工业的机械,而具有理想燃烧的味道。原研哉自身的设计也是把目光放在如何传达更有效的信息上,在作者和阅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流。
原研哉对“设计意识”的重组和重新反思,是在信息时代的媒介特性的基础之上,看到书籍中“纸早已不是传播媒介的主角,我们要做的是将它从担当的实际任务中解放出来,回复到它‘物质’向度充满魅力的本来面目”。作者对书籍的功能性反
思中,试图扩大“媒介”自身的信息表达方式,从以往的 “无意识平面”,转化为媒介‘物质特性’也是信息表达的方式。“在长野冬奥会上,原研哉建议使用一种特种纸,能够在字的凹陷处有冰一般半透明的效果,这种由”材料特性“生发的”联想空间“进一步扩大了”媒介“信息交流的范围和方式。本书的卓越之处在于建立一个用“信息学”与“交流学”反思设计学的空间。从以往来看,设计被牢牢捆绑在艺术法则的空间内,如今似乎在原研哉的视角中,都成了“信息”的不同形态。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个端口,设计师似乎是站在这个端口的守望者。在“设计中的设计”,或者是作者的一个开放性的黑箱,它暗示着你,你不要挖空心思去思考黑箱内部的结构,是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感、艺术规律,这些设计元素通通都在黑箱里面,设计品只是在完成一种信息的交流,设计自身也是“信息之美”绽开的花朵。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艺设084
王婕
2052708210
第三篇:酒店设计中酒店客房如何设计(推荐)
酒店设计中酒店客房如何设计
深圳嘉道装饰()设计师提出:如何设计一个完善的酒店客房?就围绕这一问题来谈一谈。在酒店设计中,客房的走道最好给客人营造一种安静安全的气氛。走道的门可以凹入墙面,凹入的地方可以使客人开门驻留时而不影响其它客人的行走,但凹入不要太深,最好在450㎝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凹入的太深的话若有客人出门时,恰好会别的客人由门前经过时反而会受到惊吓,而失去安全感;灯光既不可太明亮,也不能昏暗,要柔和并且没有眩光。可以考虑采用壁光或墙边光反射照明。在门的上方最好设计一个开门灯,而使客人感觉服务的周到。
在酒店设计中,说完走道我们在来说说有关于客房走道地面、墙面的材料。那么在选择材料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易于维护和使用寿命。客房的走道尽量不要选用浅色的地毯,而要选择耐脏耐用的地毯;墙边的踢脚板可以适当地做高一些,可以做到200㎝高度左右,以免行李推车的边撞到墙纸;有的酒店客房走道甚至还设计了防撞的护墙板,也起到扶手的作用。在酒店设计中,如此,既防止使用过程中的无意损坏,也为老年人提供了行走上的方便。
第四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让生活简单且美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日期:2011-07-27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
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
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科技的亲切美
日本著名品牌SONY虽然出身于“高科技产物”,但是独树一帜的形象设计却与一般的欧美品牌大有区别。流线型、趋向自然形态、仿生物化的图形设计减少了科技产品自身携带的冷漠感,同时不定型的造型设计又让充满对产品未来的憧憬。这也便是日本设计师一直所追求的设计风格。
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且美!
章节名: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带给我读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样激动和愉悦。像是遇上一位充满灵气和洞见的智者,还循循善诱地愿意为你历数古今,评点实例。他说的你静下来想想感觉都能领会,而且恰好戳中了心中最为困扰的几个问题,引着人向着找到答案迈出了一大步。所以,这本书刚读完两章,脑子里就已经翻腾着各种想法了。趁着还没忘掉赶紧写下来,跟后面的感想一起写成一个系列。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应该是对全书提出问题的基石。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再回过头来,把这一章再读一遍。原研哉一路轻盈地从现代设计先驱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讲到包豪斯,再到现代和后现代,不紧不慢牵引着欧洲,美国,日本三条脉络,串起过去一百多年来现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史实。这是在设计本身之上向地域范围,影响深远程度和时间推演三个维度上的俯瞰,以“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一样的姿态带领读者走入这本《设计中的设计》。正如原研哉在自序的第一句话中写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以一种设计。”回望是为了反思,以有益于当下和将来。设计和消费的关系从来就密不可分,但正如艺术诞生于宗教,却不局限于宗教,好的设计应该具备超越消费诉求的更高层面的自觉。原研哉一直强烈地感觉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其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在尚未完全认识技术更纯化的特性和更深刻的内涵之前,就开始急急忙忙地对它进行消费。
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素材,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与黏土作为雕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或者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它。我们能满手是血的和泥吗?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
跟原研哉一样,我和一些朋友们都有一种身处“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间”,能感知时代前进的钟摆却还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周遭更多的人们,更是忙着活在当下,沉溺于勾画细节和短期利益,却对周围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无动于衷。更不用说站到更高的层面,用更高的智慧来思考文明的走向是什么,未来需要的是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能做些什么,能改变些什么。我们中文里会用“成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尤其是职业上的。这也是一种设计的人生观。简单而言,用原研哉的话来讲,设计是“形式与机能的研究”。对自己人生的“形式与机能”的规划正完美地符合“成器”这个比喻。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剥除掉其中的“钉子和金属片”,纯化自性;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在根据这份认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塑造自我。这么来想,跟这个时代一样,我们往往也太着急了。纯化和塑造自我的过程都急匆匆的,被消费他人同时自我消费的欲望和铺面而来的信息挟卷前行,在熙熙攘攘中顾不上观察,回顾和思考。
第五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Designing Design
曾经看过一本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后来在图书馆看见一本叫《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书,书的容量较之前者多了两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节,书名由design of design变成了designing 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编排此书时思想上的波动。原研哉是为平面设计大师,却对我们已然习惯了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做了大量再设计课题,书中收录了他策划的再设计的很多精彩作品展,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积累起来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多么的“错”,他的研究告诉了热爱设计的人们不要被束缚于日常生活的高墙中,“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是一种创造。”他想传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设计思想。
夏日炎炎,读这本从封面到内页都是纯白的书让人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凉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是旧内容,坂茂的方形卫生纸筒,佐藤雅彦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到处手抖充斥着设计,地板,书籍,灯具,啤酒瓶。这些的确都是设计的产物,将这些东西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Haptic——无感的觉醒,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个策划中原研哉要求设计师们不许画草图直接受“触觉”来激发出物体。Haptic的展览中有两个作品我十分喜欢,深泽直人——果汁的肌肤,看到这一系列的作品时顿觉内心一阵清凉,甚至一个荒唐的理念从脑海中飘过:要是能进他的设计公司做设计跟大师一起做设计这辈子就完满了,好好练口语吧!如同作者所写,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让人看到后会有从盒子口撕开纸盒大口喝的冲动,因为那里有一处香蕉蒂的设计,这样就会联想到撕开香蕉的动作,于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要撕开纸盒,我的感触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觉就掉入了设计师的陷阱里,这就是他的设计哲学“no 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处理的和真实的草莓完全一样,有让人想伸手触摸的冲动,仿佛盒盖未启草莓的香甜已经扑面而来,可恨那只是张图片。夏天光着脚丫漫步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的回忆,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追求奢华品质的皮鞋不惜把脚磨的伤痕累累时,是否还记得当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触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欢,因为直到现在无论春夏秋冬不在特别的公共场合我都有赤脚的习惯,作品在传统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树林叶或是水泥石板,就如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这样的鞋子穿在脚上未必舒服,这样的设计向人们传达的是释放脚底的自由,释放设计师内心的自由。
六月份去了一趟北京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亲眼看见大师作品感觉心潮澎湃,白菜叶的果盘、深泽直人的果汁的肌肤,senseware的水滴设计,去无印良品店看到了直人先生的天圆地方的CD盒,才发现原来开关和电源是连到一起的,拉下电源线CD盒启动,和想象中不一样的开启方式,带来别样的触感,试想这样一个CD盒,如果挂在家里玄关换鞋的地方的墙壁上,走进家门顺手一拉音乐响起,是多么惬意的享受。良品的店里真的有很多设计巧妙的小东西,抽拉试的烟灰盒课放在汽车里使用,还有一把圆规与尺子二和一的产品是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去实现的东西,什么时候在国内也可以有这样一种类型的店子,可以在摆放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从人的五感方面谈论了设计的意图,更多的是从人的本源出发来考虑设计,原先生的思想对我以后的设计会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