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 黔之驴(第2课时)导学案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22-467033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4 22:01: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 黔之驴(第2课时)导学案

黔之驴(第2课时)

知识链接:本文为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第二篇:黔之驴导学案

太原市四十五中校本课程导学案

编写校审使用时间编号

黔之驴

柳宗元

【目标展示】

1.勾画课文中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状态的词语,概括驴和虎的形象,并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讨论交流,多角度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课前复习】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或填字。(每空1分)

慭慭()噬()跳liáng()大hǎn()

二、解释下列词句。(每空1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稍近益狎()

3.驴不胜怒,蹄之()4.技止此耳()()

5.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括号中填入一个动词,来表现老虎吃驴的过程。..

()驴——()驴——()驴

2.在文中勾画出描写驴的语句,概括驴的形象。

3.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状态的词语,概括老虎的形象。

动作:

心理:

4.多角度分析本文的寓意。(任选一个)

从驴的角度理解: .

从老虎的角度理解: ..

【指导点拨】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达标检测】

模仿本文中对“老虎”的心理和动作的描写,(任选一个情境)给“驴”加入适当的心理、动作描写。

情境一:初见老虎:

情境二:驴一鸣,虎大骇:

情境三:驴不胜怒:

【分层作业】

1.背诵课文。(必做)

2.这则寓言演化出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试着不借助工具书解释这些成语。(选做)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黔之驴

黔之驴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神()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船载以入()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中塑造了“驴“和“虎”两个对比的形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中引出对形象的理解,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第四篇: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内容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远航的条件;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意义及地位。(2)倭寇的组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及概况,对戚继光的评价(3)葡萄牙对我国的侵略 【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明朝前期,国家强盛。

2、目的:为了加强同 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3、概况:(1)时间: 年,郑和舰队从 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至 年,先后

次,到过亚非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2)交流:① 最受当地人的喜爱,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②许多国家的 随船对前来中国访问。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5、地位: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商人和海盗。

2、背景:(1)明朝中后期,倭寇侵害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主权。

(2)被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

3、概况:(1)戚继光组建“ ”。(2)在 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3)进入福建、广东,平息了 的倭寇。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 的居住权。【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

一、郑和下西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见课本P85《郑和下西 洋路线》图)

材料二: 我国当代专家吴晗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探究思考】

(1)结合课文及材料一,说出该地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航海的出发地点是哪里?此次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指出郑和船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4)你如何评价郑和?

二、戚继光抗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倭寇之患由来已久。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倭寇的侵扰范围遍及东南沿海,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经过努力,东南沿海的倭寇都被平息。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戚继光 【探究思考】

(1)倭寇之患开始于何时?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出明朝中期倭寇之患的危害。

(3材料二中的“海波”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戚继光什么样的志向?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戚继光抗寇胜利的原因。

【知识拓展】

请你联系明朝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分析一下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是怎样的?

【巩固练习】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

3、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多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习本课的收获与不足:

第五篇:海南省海口市新盈中学七级语文下册第课《黔之驴》教学设计语文版-精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

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质疑----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⑴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⑵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三、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

⑴指名请学生朗读并作评价

⑵注意字的读音。

黔 qián 窥 kuī 骇 hài 遁 dùn噬 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憖 yìn 强调:“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2、译

⑴请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师巡视)。

⑵指名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⑶生译第二段(略)。

3、质疑、讨论

问题1: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畏惧

好奇

害怕

(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 以为神

→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 → 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怀疑

胆怯

窃喜

表示动作的:蔽

遁、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

问题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讨论作答,明确:(1)叫声。

“驴一鸣”。(2)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问题3: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思考明确:“庞然大物”

是“形体”。

师总结: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问题4: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问题5: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老虎吃掉驴的过程。

生明确:(1)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做到了“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才吃掉它。)

(2)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即 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总结: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问题6: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生讨论作答明确:

(1)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2)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3)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讨论作答: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从驴的角度谈的)。

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从老虎的角度谈的)。探究各种原因:

(1)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2)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3)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 2 吃掉。

(4)“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5)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师总结: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⑴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⑵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⑶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讨论:(1)从驴的角度: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2)从驴的角度: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3)从老虎的角度: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4)从老虎的角度:我认为做事要谨慎,但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老虎很谨慎。从哪里能看出来呢?

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可以看出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依据是什么?

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总结: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同时也讽刺那些看似有能,实则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我们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5、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一些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句子。

七、板书设计:

柳宗元

一、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四、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

黔 qián 窥 kuī 骇 hài 遁 dùn

(1)从驴的角度:黔驴之技: 噬 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憖 yìn

黔驴技穷:

(2)从虎的角度: 庞然大物:

二、质疑、讨论

问题1: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 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三、总结寓意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 黔之驴(第2课时)导学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