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部分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doc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22-88349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3 12:33: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部分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部分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 作者:艺 丹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2_年第11期

[摘要]文章以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为例,对二者通识教育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将通识教育与警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办学理念、机构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各具特色。

[关键词]警察大学 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艺丹(196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广东警官学院公共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教育学研究。(广东广州51023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_)17-0188-02通识教育自19世纪初提出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一直是国际高等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取向。作为单科院校的警察大学,如何对现有课程内容、实施形式、课程分量等进行调整,使之更趋向合理,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部分警察大学的通识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构建我国高校通识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借鉴。

一、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

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是台湾地区警察教育的最高学府。因此,该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深警察学术、培养警察专门人才。台湾的警察主要是来自“中央警察大学”的毕业生。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方面,特别注意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及人格教育三方面的兼容并蓄与平衡发展。

在本科教育阶段,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在对学生培养方面采取了“专业与通才并重”原则。学校设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其设立的宗旨是“盼能兼顾大学教育与警察教育之目的,顾及文、理学科之相关性与整体性,避免专业化或功能化之发展导致个人或专业之孤立及本位思考的不断滋长,且亦注意到警察干部有关组织及逻辑,能力之培养与警察科学必须不断加以充实之现实,避免丧失作为领导干部及整合警察科学之功能;亦能随着社会环境之迅速变迁与思维典范之移转,而培育出更具前瞻眼光、心灵开放的人才”。

“支持未来实际从事警察工作的要求”是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课程”的中心着眼点。在课程设置上,以“警察专业知识的通识化结合现代生活基础技能”为设置原则,并强调每类别的课程在该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多元化、知识化与经验化,以及各门课程所涉及领域的相互关联性。除必修课程外,还包含各类文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应用科学等学

科。学生选课的方式是自由选修,该校大学部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需选修8学分以上的通识教育课程。

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进行推广。一方面是由通识教育中心提供规划好的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另一方面是没有科目,而是以活动方式来进行的通识教育,如领导智能、校园内外活动、生活教育等,这方面的工作由大学的“学务处”(类似“教务处”)与“学生总队”(类似“学生处”)来负责。通识教育中心也在相关活动上积极参与、配合,定期将活动的成果展现在通识教育中心的网页上。

与台湾地区的其他大学相比,台湾“中央警察大学”通识课程的学分相对较低。但台湾“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分析认为,该校各专业系所规定的专业学分数已经比较多,如果再增加通识教育的学分,必然要压缩其他的专业课程。因此,开课数量的多少并非主要,关键是开设课程的质量。因此,通识教育中心对每年教师提供的计划开设的课程均进行整理,把内容相同、但名称不同的课程归并统一,使学生在选课时不易因课程名称之故,造成重复修习的情况。

二、韩国警察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

韩国警察大学是四年制的国立大学,设法学和行政学两个专业,学生在校4年上课总学时是普通院校的三倍。该校的教育课程分为“大学生教育课程”(类似我们的本科教育)和“职务教育课程”(类似我们的培训课程)。“大学生教育课程”的教授部由法学科、行政学科和警察学科组成。课程主要是作为法学士、行政学士或者警察干部所必须掌握的专业、专业基础科目,还有作为现代社会中有教养人士所要具备的各种技术,使学生学到所有的知识,4年期间要获得总分172学分。课程有专业(30学分)、专业基础(85学分)、教养(25学分)及校章指定科目(32学分,由武道、训练教育以及官署实习三部分组成)。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因法学与行政法学不同而各有侧重,但作为公共课程的“教养”则不分专业。

韩国警察大学的“教养”课程和“校章指定科目”就可理解为我们所指的通识课程,共计25学分,其中必修15学分,选修10学分。教养的科目由作为大学生在培养指导性人格中所需要的“一般教养科目”和在形成世界化现代社会中担当主导作用之基础的“外语科目”组成。“一般教养科目”作为理解人类和社会的科目,均衡地编制了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系列的科目,包括社会学、政治学、自然科学、历史学、东洋古典、社会体育(网球、高尔夫球)等,任课教授可根据上述学科内容自行设计课程。另一方面,该科目的课程还作为理解专业基础、专业科目前提之需要。我国的经典《孙子兵法》就被列为选修课程。“外语科目”分为英语和第二外语(汉语、日语、俄罗斯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此外,还有读本、作文、时事英语等课程供学生选修。

“大学生教育课程”中的校章指定科目,被指定为迎合世界化社会的英语能力、信息化能力、游泳、驾驶、武道、服务活动、生活指导(训练教育)等。信息化能力是在一年级的夏季集中进行文字处理程序、微机活用能力的培训与考核。游泳、驾驶是为警察职业需要所进行的训练。武道即从一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跆拳道、柔道、剑道、合气道中之一进行训练,通过锻炼培养学生的护身、攻防、擒拿格斗等能力,使学生成为文、武兼备全面发展的初级警察。“服务活动”是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操,每学期在社会福利设施、农渔村、校内等各领域参加18小时以上,4年共44小时以上的服务活动。“生活指导”由学生指导部(类似“学生处”)负责,每周3小时的课程,讲授维护集体生活的基本规律和态度、各种礼仪活动、作为警察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人格教育。

韩国警察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总共有“学术·艺术类”“体育”“宗教·服务”“言论”等类型的四十多个社团自由进行富有个性的活动。该校社团联合会称为“青社团”,它在支援各种文化活动并造就多彩的大学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还提供涵盖多个方面的讲座。韩国警察大学的入学、毕业仪式是该大学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典礼的规格和场面也十分隆重。入学仪式是决心诚实履行4年大学生活的仪式,家长、教职员、在校生共同出席庆祝新生入学的欢迎之场。毕业仪式是为祝贺磨炼四年学问与体力并以初级警察干部身份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毕业而举行的。每年3月,韩国总统及总理、内政部长、国家警察厅厅长悉数莅临毕业仪式,亲自向学习成绩优秀的毕业生颁发总统奖、总理奖、内政部长奖、厅长奖,并向所有毕业生授衔、颁发毕业证书。所有毕业生左手持活页夹中的誓词,右拳举起,身体后仰胸脯高挺,竭尽全力高声宣读誓词。总统与全体毕业生还合影留念。

三、结论与启示

警察大学是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是一所开放思考、温馨感性的大学。通过对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都把培养术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优秀人才作为警察大学的宗旨,并且均有与此相配合的课程体系。

2.通识教育与专业性非常强的警察大学的“专业教育”应该相互补充。警察大学应以科学化、纪律化、人性化的警察大学教育为基本导向,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科技办案、社会关怀与国际视野”的警察。

3.“通识教育”比“人文教育”更加宽泛。它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而且还包含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均有很好体现。

4.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仅包括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统领学生在本科教育所有方面(包括学术基础、社会适应性、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其教育手段不仅包括课堂内的学习,还包括招生方式、专业选择、课程设置、选课方式、课外活动、学生的作业和生活管理等环节。如前所述,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在对学生培养方面采取

了“专业与通才并重”原则,设立了通识教育中心,该中心为所提供的“警大之门”“警察伦理”“推理与判断”等方面的课程;韩国警察大学所设置的“教养”及“校章指定科目”。特别指出的是韩国警察大学入学及毕业典礼,这种引起所有人共鸣的大学固有“庆典”均在浩荡、神圣、庄严而又自由的氛围下进行,入学典礼使学员懂得作为警察大学的宝贵一员应将祖国、正义、名誉等德行铭记于心;毕业典礼上学员作为守护国家安宁与人民生命的青年警察迈出了矫健的第一步。这些情景无疑会感动、影响到每一个青年学警,并激发他们警察职业的荣誉感和献身精神,并自觉地将这种精神贯穿到自己的事业中。

5.通识教育应该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使其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识教育是“舶来品”,发源于西方国家。通识教育不仅应该围绕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且应当把本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传授给学生。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课程不但开设有“政治与民主”“欧洲历史与文化”“亚洲政府与政治”“自然科学概论”等,还开设有“台湾政治发展”“台湾史”“历史人物评价”“孙子兵法”等课程;韩国警察大学更加重视“武道”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武道训练着重传统礼仪的教育。

6.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中的核心。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二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三是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四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公安警察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说明,实施通识教育是解决目前这种弊端的有效和可行之策。在实施通识教育中,课程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包括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等。在警察大学的本科教学中,如何设立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质量更加优良的专业课和通选课,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心和韩国警察大学的课程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模式。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大学都逐步实施通识教育,但这些院校通识教育模式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是由专业课与若干个不同知识领域的选修课组成。这种所谓的通识教育模式不但没有充分反映学校的特色,而且仍旧是在专才教育模式下实施通识教育。在当前全国公安院校进行改革之际,学习国内外警察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希望能为我们寻找更加合理、完善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_.[2]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本科高等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3]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改革,202_(2).

第二篇:第一部分__通识部分

202_年暑期培训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通识理论部分思考题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面简称《纲要》)出台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三个关于教育的历史性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2_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文件分别代表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同历史阶段。1、1985年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2、1993年的《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3.、202_年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_年的《纲要》是前面两个文件的必然发展,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国际上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切都需要人才,需要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纲要》的研制过程(加粗的字为重要内容)1.酝酿:202_年到202_年;运筹帷幄,周密部署

2.启动 :202_年8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的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刘延东国务委员为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等14个部门为成员的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承担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具体工作。

3.调研:202_年9月开始调研,教育部规划司韩进司长任组长。广集众智、凝聚共识(1.11-2.6温总理)4.推动调研202_年10月起草文本,反复论证修改 5.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 202_年1月7日到2月底

6.从调研到起草:202_年2月 7.教育部重点任务:202_年1月 8.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202_年2月 9.国务院审议 :202_年5月 10.党中央审议:202_年6月 11.第四次全教会审议:202_年7月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0年7月29日 • 202_年7月18日规划纲要正式颁布

三、简述《纲要》主要内容(《纲要》目录只需要了解加粗字,主要看《纲要》的亮点)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第七章

高等教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第九章 民族教育 第十章 特殊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 实施

《纲要》的亮点

亮点之一: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亮点之二: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 亮点之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 亮点之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亮点之五: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 亮点之六: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亮点之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 ◆亮点之八: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亮点之九: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 亮点之十: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

四、如何理解《纲要》提出的新的教育工作方针?

新的教育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首先要明确,这是“教育工作方针”而不是“教育方针”。它提出了教育的地位,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和搞好教育的方法途径,以及对社会和谐公平进步的意义。是搞好新形势下教育进一步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

五、如何理解《纲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一)战略目标

到202_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

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二)战略主题 即三个坚持: 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对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的理解:战略目标是宏观上的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党全社会 的目标和任务;而战略主题是微观的,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

备考:

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等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制定《纲要》的重大意义

1、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迫切需要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4、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5、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

三、教育工作睿语

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特色,辐射教育改革实验校优质资源;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师

【二】《当代国内外德育理论与模式》思考题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中科尔伯格对教师提出了哪些建议?

(1)德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判断水平,具有学生向往羡慕的公正意识和德性;(2)教师应具有尊重儿童发展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友好引导等正确的儿童观;(3)不能直接教给儿童道德判断;(4)不能用权威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5)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进行教学;(6)注重儿童的道德认知力的发展;(7)应倾听和尊重学生的道德决定。

2、体谅模式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德育体谅模式以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为理论基点,倡导从青少年实际解答中评判成熟度,把促进学生社会成熟度作为教学依据,使情感教育与发展道德认知力结合起来,由此在学校德育中体现人本主义德育观。从道德教育过程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的关注程度看,我国德育工作过分关注道德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情感熏陶和道德行为训练。体谅模式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指导思想,它将道德教育生活化, 具有很强的课堂操作性和实效性;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关注人, 注重一定程度的道德训练;它不仅是一种德育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模式。这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3、价值澄清模式的积极价值是什么?

价值澄清模式关键是帮助青少年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观。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其次,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总之,价值澄清采用诱导性品德教育方式,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强硬灌输式教育,教师易于掌握,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直接导致道德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4、社会行动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1)社会行动模式认为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这种提高学生理性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的行动能力,不但是学生将服务、报效社会的理想付诸行动的基础,而且是这种理想形成的基础。

(2)我国学校为学生设计和组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活动,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和报效社会的动力,这固然重要。而社会行动模式则为我们展示一种将社会行动与学科教学一体化的学科间课程。这种课程不但使学生的社会探究、社区服务及干预社会公共政策的行动得到学科教师的指导,同时也赋予学科教学更多的社会现实性及更鲜明的行动取向。

(3)社会行动模式中,既实施道德教育,又实施政治教育。这说明通过“公民教育”或“民主教育”综合实施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是当代西方学校普遍的做法。它们在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干预公共事务中,悄悄把社会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传递给新生代。就策略而言,不失为高明,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

经过各级各类学校的长期努力,德育工作收效显著,为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品德保障。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大环境以及教育对象变化的影响,还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和思想实际、缺乏实效的情况。主要表现:①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②德育教育方式落后于时代要求,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自觉性;③德育教育内容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只注重教材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思想实际;④德育工作忽视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及个体的主体性;⑤德育管理的单调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不协调性。(可大略讲一下,不必过细,要辨证看待)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应加强以下工作(可联系本学科教学工作予以整合):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渗透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体现德育工作,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建设,生活服务等;抓好行为规范教育。(2)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改变德育外部环境。(3)改变传统的封闭单 一的教育方式,把灌输教育与促进改变学生内部矛盾运动有机结合。(4)拓展德育内容,开发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增长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价值守望,教书育人。(5)根据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6)强化德育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校风,构建道德校园。

备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三】《现代学习理论与方法》思考题

1.学习理论主要要解答什么问题?

(1)学习结果(学习要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什么);(2)学习过程(为实现学习的结果,学生头脑中所进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活动);(3)学习的规律和条件(为顺利进行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形成特定的结果所需的条件)。总之,学习理论主要解答的问题也是教学活动开始、进行中和结束时要回答的问题。

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1)小的步子(2)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自定步调(5)低错误率 ▲3.负强化与惩罚有什么区别?

负强化是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把不愉快的刺激撤销或者减少,以增加行为的频率。惩罚是用某种方式使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减少,即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刺激。

或: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1)操作与未操作:负强化是去掉一个刺激,惩罚是给予一个刺激;(2)刺激的性质:负强化去掉的往往是好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增加的刺激),惩罚给予的是坏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减少的刺激)。相同点:都能减少消极行为的发生率。

4.什么是连续接近技术?

连续接近技术是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5.为什么说接受学习不能等同于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是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硬背。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①学生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②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的有关的旧知识相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6.奥斯贝尔认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7.怎样使接受学习更有效?(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9.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10.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随机通达教学设计(2)支架式教学设计(3)抛锚式教学设计(4)自上而下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思考题

一、教育研究课题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加粗的字为重要的)

1.依据研究目的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探索研究、描述研究、解释研究。

2.依据研究性质划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依据研究范围划分: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4.依据研究资料来源和时间划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

5.依据研究的内容划分:综合研究和单一研究。

6.依据研究方向划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二、教育研究课题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记忆以四个小标题为主)

1、价值性原则:课题必须有意义,值得去研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课题的价值一般表现为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

2、科学性原则: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并且是十分明确的。一方面,选题要有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关的教育科学理论即将对课题的选择起到定向,规范和解释等作用。

3、创新性原则

(1)选择体现时代特点的新问题。

(2)选择有新意的课题。这里的“新”有三层涵义:一是全“新”,指他人没有研究过或很少研究的课题;二是“半新”,指他人虽研究过但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三是“推陈出新”,指他人已研究解决过的但仍可深化发展甚至相悖的课题。

(3)寻找新角度构成新课题。对前人、他人进行过的研究或某一时期的“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赋予新意,从新的角度去研究,从而构成新课题。国外已有研究,甚至国内一些地区有过局部研究,但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填补本地区空白的课题。

(4)采用新的方法。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方法上的难以突破,往往是一些课题得不到理想结果的重要原因。对某种方法的突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4、可行性原则

一般来说要考虑以下方面:(1)现实可能性;(2)有浓厚兴趣;(3)能发挥业务特长;(4)课题大小适当;(5)有占有资料的条件;(6)能得到指导;(7)要考虑限制的时间和实施的范围。

选题时要实事求是,不可好高骛远,可先从小课题、小范围的研究入手,逐渐扩大;或将选定的大课题划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各个击破,最后加以集成。

三、教育研究课题中的概念界定有哪些基本方式?(解答中的“案例”是为理解概念而用,不必记忆,下同)

1、抽象定义:是对概念或命题共同本质的概括。

2、操作定义: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或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对概念、命题作界定。

案例:解题策略训练影响小学生智力的实验研究

抽象定义: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操作定义: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IQ)。

注意:(1)同一概念在不同的研究中其操作定义是不同的;而抽象定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变的。(2)操作定义是抽象定义的具体化。只有了解了概念的抽象定义,才能使操作定义更加准确。

四、教育研究课题的内容分解有哪些基本方式?(1)研究进程分解式

指按研究工作进展顺序分解研究内容的类型。

案例:

“关于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研究”课题

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分解研究内容为:

1.探讨责任感的新内涵(先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

2.探索责任感培养的新内容与途径(再搞清楚为什么的问题);

3.探讨责任感实施的新方法(最后搞清楚怎么样的问题)。(2)同步逻辑分解式

指按研究的内在逻辑关系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并同时由不同人员实施研究的分解类型。

案例: “协同发展教育——区域性中小衔接研究”

具体的研究内容涉及教学、教育、管理和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

1.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

2.开展德育方面的研究;

3.开展管理方面的研究;

4.开展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备考:内容分解的“五要五不要”

一般地说,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内容分解的程序与方法有所不同。一要紧扣课题研究目标,不要让研究内容偏离研究目标; 二要把每项研究内容表述明白,不要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三要注重研究内容的整体完备性,不要出现重大缺漏;

四要保证每项研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不要产生雷同或交叉现象; 五要调控每项研究内容的难易度,不要使各子课题的任务悬殊。

五、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有哪些表述方式?

研究目标表述的基本用语:(通过研究)揭示……;整理总结……;验证……;获得……;建构……;形成……。

研究目标表述的两种基本方式:(1)条目式

(2)整体式 备考

研究目标的基本要求:研究目标应具体、明了、简练,并具有可评价性(可鉴定性)。研究目标应突出:通过研究将得到什么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新认识、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新对策等。常见问题:不写研究目标;目标与内容混合在一起;目标定得过高;目标制订不具体,难以进行评价;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把研究目标停留在教学目标的层次上。

第三篇: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第四篇:大学教育通识研读必备课本

什么是通识教育

大学基础阶段应是“通识教育”模式,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全面的复合型现代公民。

通识教育: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要求每人修读一定数量的人文与自然学科课程及技能课,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哈佛、耶鲁等院校规定,大学低年级学生必须修满(1)文学与艺术、(2)历史、(3)自然科学、(4)社会分析与道德观、(5)外国文化等五大“核心课程”。

1、《中国史纲》张荫麟

张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学者,曾受到其师辈们如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重和期许,惜英年早逝,住世仅37年。本书是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通透又睿永的思想。本书的撰写,在当时是作为历史教材的一种读本(《中国史纲》第一部),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饱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

2、《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本书1970、1971年在美国出版后,一直享有盛誉,今天仍被西方人认为是写得最好的世界通史。本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历史观”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谓全球历史观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论,从全球的观点看世界史。拿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o”(见该书上册第54页)当然,该书离真正打破欧洲中心论仍有很大距离,但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

3、《剑桥中国晚清史、民国史、共和国史》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

此套丛书计划出版16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4、《历史研究》汤因比

汤因比在这部著作中,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汤因比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同时,大一统国家和大一统教会的建立也进入作者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汤因比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

汤因比闻名遐迩的挑战-应战模式贯穿全书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阅读《历史研究》,在钦佩汤因比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分析之余,我们可以徜徉在令人着迷的历史海洋之中,不仅吸取知识,丰富思想,而且能充分获得思考带来的快乐。

5、《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6、《西方哲学史》(英)罗素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这部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故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7、《历史理性批判》康德

本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

阅读康德之后,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历史理性批判》是康德的晚年所作,此时康德的智慧臻于成熟,此书值得认真研读。

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

该书是亨廷顿第一本引起巨大反响的著作。他41岁完成这样一部政治学的杰作,足以证明他是个天才。

看《秩序》一书,最大感慨,是亨廷顿在40年前就把我们今天可能遇到的事情都料到了,他对“变化社会”(其实就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秩序演变规律的总结,几乎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但在“外人”看来,不过是后发社会的现代化而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预言和警示。比如随便摘一段:“经济发展使经济上的不平等愈发严重,与此同时,社会动员又在削弱这种不平等的合法性。现代化的这两个方面合起来便产生了政治**。” 这样的总结,处处可见。

9、《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本书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世界思想史上重要的古典文献。约写于1754年,1762年在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本书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等于剥夺了自由人民的革命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最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国。在法国大革命中,这本书成为雅各宾派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民主思潮和共和派的政治理想。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

10、《动物农场》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人道主义、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作家。《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11、《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该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

12、《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

官僚主义是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可谓深重且深远。官僚主义的根源何在?如何治理?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中国官僚政治研究》都给出了自己的深刻的回答。该书初版于1948年,作者是《资本论》在中国的最早译者,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王亚南。这是一部官僚主义研究的力作,也是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一读的好书。

13、《潜规则》、《血酬定律》吴思

14、《社会研究方法》 艾尔巴比

该书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本书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0版。本书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本书包含大量图表和鲜活案例,同时吸纳社会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并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和丰富的网络链接,为师生教学和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15、《唐诗宋词元曲300首》

没有一个古代文明,象中国的古代文明那样,有着如此丰富灿烂的诗歌文化。而唐诗宋词元曲则代表了中国诗歌文化的顶峰造极。其价值是不朽的。不可不常读常翻。

16、《红楼梦》曹雪芹

中国古代史少数最了不起的思想文化作品之一。写出了爱情的奥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写出了生活的丰富。情节巧妙,语言优美,令人百读不厌。

17、《宽容》房龙

民族与民族有差别,宗教与宗教有差别,这一个人的个性与另一个人的个性有差别,这一学派与另一学派的观点有差别。怎么办?极端狭隘、反动的人,总是夸大这种差别,煽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使不同人类两败俱伤;而真正明智的办法却只能是——相互宽容。房龙的《宽容》,揭示以往文明史的宝贵启示,值得一读。

18、《九三年》雨果

任何理论,反对人道主义,或者以革命的名义肢解人道主义,都是邪恶。雨果《九三年》,是一部人道主义的精神颂歌。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应好好阅读此书,使自己的心灵接受一次人道主义的洗礼。

19、《国富论》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的学术巨著。近现代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学术著作。理解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

20、《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

本书可以说是为满足各中需要而精心加以编排的。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这样既可以满足那些求知欲特别强的学生,也可以满足那些主修该课程要求彻底探讨经济学的学生。该书还附加了供讨论用的高难问题,以试探那些学习上特别投入的学生们的勇气。时间特别紧促的学生,可以跳过较难的部分,但这并不会影响你对经济学核心内容的把握,也不会偏离经济推理的主线。

21、《大学精神》杨东平

22、《美学散步 》宗白华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23、《人生的艺术》梁漱溟

梁漱溟是一个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活动家、政治家。在此书中总结了梁漱溟对人生对世道的论述,借以管窥其思想精华所在。

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作人,作得痛快漂亮。——梁漱溟

24、《心灵简史:探寻人的奥秘与人生的意义》 弗洛伊德

世界心理学经典思想随笔精读文本,伟大心理学家的思想精典与智慧精粹!本书遴选了心理学史上一些经典性的思想论述,所选文章大多都避开了专业性著作,是一部心理学大师通俗论述自己思想的精典文萃。

根据论述的内容,编者将所选文章分成三辑:第一辑为论述人生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生有何意义”;第二辑为论述自我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什么是自我”;第三辑为论述心灵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是什么。纵观这些精妙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对人生意义的答案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人生就是及时行乐;第二种认为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第三种认为人生确实具有某种意义,这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阅读这些心理学大师的经典论述,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并启迪我们潜藏的人生智慧。

25、《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陈志武

26、《中国公民读本》丛日云

《中国公民读本》是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以来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公民常识的图书。通俗地阐释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政治观念,也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把人们从臣民意识中解放出来。

该书基本思路是围绕现代公民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阐述一种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该书共分九章,章名分别是“我是公民”、“我是中国公民”、“我与国家”、“我与法律”、“我与政府”、“我与公民社会”、“我与社区”、“我与公民同伴”、“我是世界公民”等。

本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通识部分《教育规划纲要》

长春市202_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测试

主要参考资料之通识部分《教育规划纲要》习题

1、《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2、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3、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指明了方向。

4、《教育规划纲要》开宗明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先强教”)。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继续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

5、强国必先强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强国必先强教),这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强国战略的坚实基础。强国必先强教,这是培养造就各类高层次人才并以此实施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7、(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8、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题和中心),在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育人为本”是我国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要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根本。

9、育人为本就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的重点要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解决(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0、育人为本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就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

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11、(改革创新)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特点,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和不竭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12、(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13、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14、“德育为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15、“德育为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

16、“德育为先”是(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胜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17、根据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1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19、《教育规划纲要》把(坚持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它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0、(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经济发展和进步,必须靠(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2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_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24、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25、《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27、《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28、《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29、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3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基石。

3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_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2、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3、为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3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5、(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7、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

教学骨干。

39、招生选拔的标准和途径过于单一,以统一的一次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唯一标准,造成的弊端是(一考定终身)。

40、《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41、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健康成长)。

42.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创新)。

43、师德教育要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心学生。

44、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

45、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均衡发展)。

4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47、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4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49、“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这一发展目标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关注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即普遍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第二,关注学前教育的普及质量,即普遍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50、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步骤:(分区规划),(分布推进)。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科学实施(学前教育)。

51、关于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所应履行的具体职责,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⑴将学前教育的发展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整体规划。

⑵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⑶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及(弱势群体)补偿措施。⑷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⑸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管理)。

⑹建立普及学前教育工作的(推进机制)、(督导评估)和(验收机制)。

52、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于缩小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5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努力做好几个方面:

⑴强化(政府责任)

⑵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具有(普惠性)的乡村幼儿园,尽可能满足广大农村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

⑶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⑷加强政策和(机制创新),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⑸推进和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

54、巩固和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要做到:

⑴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55、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力,不仅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课题,也是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保障国民素质提高的重大问题。

56、为保障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应采取哪些措施:

⑴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之中。

⑵以输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⑶加强专门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非公办学校)的管理。

⑷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的相关政策。⑸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教育。

57、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⑵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西部地区办学条件。

⑷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

⑸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生活),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特色服务)。

58、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5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做好哪些工作:

⑴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⑶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⑷缩小校级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是促进义务教务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60、(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反映,治理择校问题是社会普遍要求,也是促进校际均衡发展乃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6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具体应取哪些措施:

⑴加快(薄弱校改造)。

⑵完善(招生政策)。

⑶发展(民办教育)。

62、率实现小学生减负,应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⑴实落实政府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中的职责。

⑵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3、(学前教育)是我国农村整体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又是个体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期。

64、(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部分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doc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