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如何让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2-993865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3 01:31: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让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如何让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目前,中国中小学课堂里单纯传递知识、技能的味道仍然很重,基本上是“传递性教学”,有的课堂甚至是试题的堆砌。一些课堂教学活动要么是无序的表演,要么是简单对对答案,与教学改革的方向有相当大的距离。没错,有些知识是需要传授的,如何传授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但总体上来说我们的课堂模式、课堂文化还没有实现较好转型。在这样的困境下忽然听到“精彩观念的诞生”,我受到很大启发。

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观念,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精彩观念”,进而把知识的客观价值、知识的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思考和个体的深入钻研,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主观价值。“精彩观念”本质上是学生个体对问题深刻、独立、创造性的思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持续产生“精彩观念”,并发展这些观念?这个问题,需要循序渐进逐渐解决,首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应通过认真倾听的手段,而不是表演性、伪装性的假性倾听,发现课堂交流中学生显露出的积极的、深刻的、可资全班同学借鉴并进一步思考的思维生长点与思维火花,引导学生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倾听学生一种不合常规的思路……教师应该有能力去拓展、提升学生的想法,在教学现场思考“该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倾听学生对自己观念的深度解释。教师要用自己的观念,对学生表达的观念做出积极的、充满智慧的回应,通过有效追问、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方法,把学生个人的思考转变为全班同学的分享。

二、教师要培养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要使该情境能够孕育“精彩观念”,为学生提供发展“精彩观念”的机会。特别是教师应该具有识别“精彩观念”的能力,如果教师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并且思路不开阔,就有可能错过学生的“精彩观念”,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的不断僵化,还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不断枯萎,最终又回到知识传授的单一轨道上来。由此看来,发展教师学科教学的知识及其教学技能尤为迫切。包括:如何使用教学手段,使得学科的学术内容能够转化为学生所接受的技能和思想方法;依靠学生群体之间认识事物的思维路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建构和自我扩展。

三、学校的教研和管理制度要积极鼓励教师从事促进诞生“精彩观念”的教学设计,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能诞生“精彩观念”。学校教研考核人员要有清晰的专业判断力,应能区分“伪精彩”和“真精彩”,进而能帮助教师区分“真精彩”、“奇思妙想”与“奇谈怪论”、“无稽之谈”之间的差别。

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积极去探索和尝试,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上促进“精彩观念”的诞生。但我不赞成相关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因为从本质上看,“精彩观念”是师生在倾听、对话、探究的相互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一种智慧的言说方式和思维路径,而不是程式化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第二篇:《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

这 本书是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 思 的倾心之作,作为认知学派大师级学者皮亚杰和 英海尔德 的助手与学生,作者曾经参与了认知学派的很多实验研究,应该说她的思想,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所提倡的,看上去与我们以往所接触的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又存在着许多不同。

作为 美国教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 从科学、数学和语言,到思维、教学、学习、评价和教师教育,所有主题都建基于作者始终坚持的信念——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教育就是为学习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即研究;不论课程开发还是教学,都应保持学科和世界的复杂性。这些 观念,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数学学科来说,由于这本书中采用的事实很多都是基于科学与数学方面的学习进程,所以就显得尤为贴近。

达克沃思 是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课程研究专家。她的 教学观 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一.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

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这种观念的诞生,新生的婴儿在学习抓握动作时,总是首先在不断的重复自己的手的抓握动作,但是,当婴儿发现在某个位置可以抓握到某个令他愉快的物体时,他会形成这个一个观点,在某个位置,让手进行抓握可以带来愉快的体验,他会努力使自己的手移动到这个位置去体验这种感觉。这种努力实际上是基于他的一种观念,对手的位置和愉快体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精彩观念”。

二.教学即研究。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与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体验,并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知识。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点,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和形体时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材料与情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而他们都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因此,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研究过程。

三.课程开发。

即在尊重学习者的观念的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学习者投入学习并产生精彩观念。

四.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帮助教师对他们自己的观念充满信心。

达克沃思对 她的 学生(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 “ 每周大家要做的工作有四项:第一,观察月亮的运动,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在笔记本上,别忘了每周上课时把笔记本带到课堂上来,因为我们要分享你的观念;第二、阅读指定的文献,这些文献将会在课堂上讨论,尽管并非每次课都讨论它们;第三,具体研究某人的学习,并写成研究报告;第四,写日记,记下你关于这门课的感觉和想法。”她的这种 观察月亮 的课程成为 她教学的一大特色: 从中,她的 学生们不仅理解自己如何学习,而且理解小组中同伴如何学习。因此,她所教授的“教与学”课程又被称为“月亮课”。

与我们倡导的新课程对照,我认为这本书中关于智力本质和教学本质的描述是非常合适的。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其实,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好的样板,我们也常常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婴儿)的学习过程,其实,在婴儿的学习过程中,蕴涵了人类学习过程的共同特点。达克沃思 从教师自身学习过程和婴儿学习过程出发,对于学习过程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想这样的探索是很值得教师来学习的。

第三篇:《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 思 的倾心之作,作为认知学派大师级学者皮亚杰和 英海尔德 的助手与学生,作者曾经参与了认知学派的很多实验研究,应该说她的思想,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所提倡的,看上去与我们以往所接触的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作为 美国教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 从科学、数学和语言,到思维、教学、学习、评价和教师教育,所有主题都建基于作者始终坚持的信念——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教育就是为学习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即研究;不论课程开发还是教学,都应保持学科和世界的复杂性。这些 观念,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数学学科来说,由于这本书中采用的事实很多都是基于科学与数学方面的学习进程,所以就显得尤为贴近。达克沃思 是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课程研究专家。她的 教学观 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一.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这种观念的诞生,新生的婴儿在学习抓握动作时,总是首先在不断的重复自己的手的抓握动作,但是,当婴儿发现在某个位置可以抓握到某个令他愉快的物体时,他会形成这个一个观点,在某个位置,让手进行抓握可以带来愉快的体验,他会努力使自己的手移动到这个位置去体验这种感觉。这种努力实际上是基于他的一种观念,对手的位置和愉快体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精彩观念”。二.教学即研究。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与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体验,并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知识。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点,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和形体时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材料与情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而他们都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因此,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研究过程。三.课程开发。即在尊重学习者的观念的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学习者投入学习并产生精彩观念。四.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帮助教师对他们自己的观念充满信心。达克沃思对 她的 学生(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 “ 每周大家要做的工作有四项:第一,观察月亮的运动,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在笔记本上,别忘了每周上课时把笔记本带到课堂上来,因为我们要分享你的观念;第二、阅读指定的文献,这些文献将会在课堂上讨论,尽管并非每次课都讨论它们;第三,具体研究某人的学习,并写成研究报告;第四,写日记,记下你关于这门课的感觉和想法。”她的这种 观察月亮 的课程成为 她教学的一大特色: 从中,她的 学生们不仅理解自己如何学习,而且理解小组中同伴如何学习。因此,她所教授的“教与学”课程又被称为“月亮课”。与我们倡导的新课程对照,我认为这本书中关于智力本质和教学本质的描述是非常合适的。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其实,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好的样板,我们也常常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婴儿)的学习过程,其实,在婴儿的学习过程中,蕴涵了人类学习过程的共同特点。达克沃思 从教师自身学习过程和婴儿学习过程出发,对于学习过程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想这样的探索是很值得教师来学习的。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的延伸阅读——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之外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teniu.cc范文网【www.teniu.cc】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之外的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作文网校 读书笔记大全

第四篇:节外生枝让课堂更加精彩

“节外生枝”让课堂更加精彩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开放如何适度,常常会引起争议。二年级的一个班级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读到“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有学生提出银河是什么,立刻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告诉他。有的说银河是星星组成的,有的说银河很宽很宽,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老师就让他讲了这个故事。这位学生讲了一分多钟,讲得很生动,其他学生也听得很专心。课后评议,对这一环节的处理颇有争议:有的老师认为是“节外生枝”,浪费时间;有的老师则认为讲了听了对学生也有提高。

像这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己经有所超越,所以根据现在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因为在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中,“节外生枝”是完全正常的。就像我们平时上网,本来很明确的想好要去查资料的,可是没查到,反而被有时会被一些无关的信息资料所吸引,而这些所谓的“副产品”积少成多,触类旁通,歪打正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何况,现在我们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能在短时间里学好的,而是靠平时一点一滴,长期慢慢积累的的过程。如果学语文只是读教科书,学生就不可能得到语文素养多方面的发展。虽然说语文教学具有功利性,但不要太急功近利,让学生偶尔放飞一下心情,有什么不好?因此我觉得适度的随机拓展,正是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当然,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要避免那种过度发挥,这是需要注意的。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课堂出现的“节外生枝”呢,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课堂内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做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情况的调查。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别人的认知,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做出符合实际的学生情况调查分析。如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他在为学生上作文课前,就要把所有学生的作文逐一阅读,根据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同时,他还通过和家长、学生聊天了解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家庭教育背景等相关信息,最后才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设计。上课时,也不拘泥于教案,关住学生的一举一动,作出适时调整,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积极的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二、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小孩子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当他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在《北京亮起来了》这堂课中,学生就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有学生提出银河是什么时,立刻就有学生要求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展现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学生给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的我们要化作一名忠实的听众,只有在学生说不清楚,或思维不够深入时“理一理”,“引一引”。更多的精彩还是应该留给学生。如果当时我们怕“乱”、怕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是想急于表现,急于交流的,我真切地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三、适度拓展、落实语言训练 第一、正确把握好拓展的度。有人会说语文教学如果太过超越文本是对语文的不负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关键是在一个“度“字的把握上。“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文本毕竟是薄的,含量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适度地拓展文本,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与丰富,是引领学生更稳健地步入语文学习途径。超越适度,但我认为应掌握好以下几个度:

“超越点”应从文本中挖掘,要能不偏不倚,不随意“戴高帽”、贴“政治标签”;

“超越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随意拔高要求;

“超越点”应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最后应又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学习上。

第二、文本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是人文精神,还有语言价值。语言训练要落实到位,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范式、语言特点;语言练习到位的话,在操练中就能深化主题意义。要引导学生善于把人家智慧的火花变成自己的能量。

第三,课堂教学的有效取决于正确、简洁、集中的教学目标,取决于适宜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比较充分的学生学习、练习的时空。“目标刻在钢板上,方法写在沙滩上”,如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用到齐读的方法,其实齐读会掩盖很多问题,因为个性必定服从共性。最好让学生多尝试个别读,一个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作很多方面的努力,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作出正确而巧妙的处理。一个具有厚实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教师,会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实践智慧,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到底,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应对情况,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艺术,扎实的专业文化水平。因此我们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充分地课前准备,相应地做出正确而巧妙的处理,让这些“节外生枝”成为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最后,请允许我以萧伯纳的一句话作结并与各位语文教师同勉:“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我想我想只要我们老师多思考、摸索、并相互学习,任何教学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第五篇:刷新教学观念,呈现课堂精彩

刷新教学观念呈现课堂精彩

——202_年12月在自贡市初中物理公开示范课活动暨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梁雪梅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课堂是一首流动的诗,从石头中可以看出风景,从沙粒中足以看见智慧。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程,物理与生活,物理与活动,预设与生成,教师与学生“五对”关系,使课堂呈现出精彩。

一、教学依托教材,结合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时时处处受到教材的束缚。其实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等等,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如《分子的运动》教材,是采用观察有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之间的扩散。而这个实验有三处不妥:第一,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操作中不可避免的有部分泄漏,非常不适合在一间挤满了学生的教室里做;第二,这些气体必须在课前临时配制,这对同时带了几个班级的教师而言,非常不方便;第三,由于集气瓶自身体积的关系,实验的可视性也不强。按照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总结物理规律的主旨,程老师对教材内容作了切合实际的改动,变视觉刺激为嗅觉刺激。取一瓶清新剂,瓶身事先用红色的即时贴包裹起来,为了强化效果,教师甚至还在瓶身上画了骷髅标记,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这是危险品!”的概念,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看来创新其实离我们很近,只要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克服对教材、专家的依赖,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不做一个“搬运工式的教书匠”。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辅、教具。就会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就会以出乎意料的幽默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教学回归生活,巧搭物理与生活的桥梁

物理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得死气沉沉。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物理教学中就是我们的物理课堂应尽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学生们的生活,追求“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物理问题的,只有用物理的眼光才能看到物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物理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物理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 1

机结合起来,使物理联系生活,变“单纯从书本中学物理”为“密切联系生活做物理”呢?

如许多学生都对足球感兴趣,他们差不多都有自己崇拜的球星,在学习运动和力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足球与物理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探究解决足球在空中如何运动?怎么样才会形成香蕉球等问题。在讲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空中用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的故事。在讲浮力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在讲蒸发时,联系夏天狗为什么总是伸长舌头大口的喘气?在讲热胀冷缩时联系学生解决为什么要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壳?„„引领学生走进物理的园地,学身边有用的物理,使学物理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生活情景应该经常被赋予清晰而丰富的教育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用物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促使所有学生都有一双能用物理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物理思维思考的大脑。

三、明确活动目标,为物理思维发展服务

物理活动是指物理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时间活动,是学生经历“物理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建构物理知识的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思维方法,获得活动经验。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物理问题,知道用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运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经历过程,体验物理、探索物理。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吴老师安排了一组钟罩实验活动,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空气抽出后,观察声音的音量变化,探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物质,或者说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实验中老师适时设问:“抽气时铃声越来越小,那么我们的实验离这一步还差多远?如果我们的设备很好,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越来越抽成真空,越来越听不到铃声”。“接着说下去”,“最后得到真空,听不到铃声”。“说明了什么?”“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学生的回答让教师感到很欣慰,向全班问道:“大家认为他刚才的说法合理吗?”“合理!”“可信吗?”“可信!”学生显得很兴奋。教师再次设问:“他们的结论是实验做出来的吗?”“不是。”“那为什么又是可信的呢?”“是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出来的”。“分析出来的,很好,确切地说是推理出来的,推理也要有根据,这个结论的根据是什么?”“根据是钟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铃声越来越小”。“你刚说的根据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实验得来的”。“很好,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得出这个结论的经过?”“先实验然后推理”,“很好,现在教师告诉大家,这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牛顿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了运动定律,它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得出实验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简单地说就是实验加推理。

这一活动片段,是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运用和发现的过程,它既是问题探究的需要,也是探究后对过程反思升华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过程体验,感受到科学的真、物理的美。

四、精心预设,灵活调整、促使动态生成真正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结果 = 预设目标 + 生成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仍是物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在讲大气压时,姚老师用白纸托起一杯水,纸在下面。可当时就有同学举手:“纸在上面,能不能用手捏着纸把杯水拎起来?”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怎么办?”教师思索了一下:马上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玩一玩”。接着,教师和学生照刚才同学的提议做了几次,都不能把杯水托起来。这时又有学生喊了起来:纸太软了,换硬点的纸片就行了!“换玻璃片行不行?对!玻璃片应该行的,于是师生们就换用了玻璃来做此实验。经过几次试做后,最终将杯水托了起来(满杯水)!学生一片欢呼。教师问:“手未托杯子,知道这是什么力量将杯水“托”了起来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大气压!但是,正当教师准备总结本节课的启发与对学生的指导思想时,又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水对玻璃片的粘力(粘滞力他们没学。)吧?”这个问题教师还真没想过,想了一下,教师就把杯中水倒掉一部分又重新做了一下实验,还是能成功地把杯水“拎”起来,杯子纹丝不“掉”!教师给学生解释说:水的粘力肯定有,但将这杯水这么重(相对来说)的物体“拎”起来,应该不是粘力起主要作用了,并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两只沾满水的手靠在一起,轻轻一用力就拿开了,说明“粘力”很小。再看学生:一脸的疑问!这时的教师已经感到面临“险境”,但学生期待的目光让教师无法回避。生活即教育;理论须实践。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一致同意将玻片中间钻一个小洞:若是粘力则不影响,照样把实验做成功;若是大气压,则上提时,会漏气进去,实验不会成功。照这一说法,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这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去继续完成这个探究活动。

课堂是由师生互动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沿袭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要正视自己思维的盲区,善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寻找教育的契机,使课堂教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体现动态的美。

五、师生民主平等,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沉下去教”,站在学生的视度,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师还要“浮上来导”,要站得高,采用启发式教学,变“驱赶为牵引”。

如程老师的《扩散现象》课,当老师从仪器篮中取出有警示标志的“杀虫剂”(空气清新剂),将骷髅标记面对着学生,冲他们摇了摇,学生看清楚后吓了一跳,并在下

面“嗡嗡”的小声的议论。当老师顺水推舟的承认是一种杀虫剂,而且是为了实验效果明显,特别选择的一种杀虫厉害,气味比较明显的杀虫剂时,学生们开始不安起来。当教师要求学生将所有窗户和电风扇都关掉时,学生躁动更加明显,纷纷猜测老师的动机。当老师准备在教室中喷洒“杀虫剂”时,引起学生一片哗然,不少学生捂着鼻子以示抗议。

师安慰说:“老师是要保护未成年人的,不会直接对着同学们的方向喷洒。” 生立刻大声说:“可我们还是会能闻到味道啊!”

师很惊奇地问:“为什么呀?我对着教室黑板方向喷,你们会闻到什么味道?”。生A指出:“味道是会到处传的。”

师追问:“味道怎么传过来?”

生B立刻说:“是被风吹过来的。”

生C反驳:“老师把电风扇都关掉了,窗子也关上了,哪来的风?”

生D说:“气会跑,气跑到我们这儿,我们就闻到了味道。”

师又问:“气为什么会跑?”

生E说:“气体是分子构成的,是分子会跑。分子在到处跑,所以才能闻到味道!”(有学生想到过的物质由分子构成)

这句话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认同。应该说程老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但程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反复强调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性,学生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做这个实验,几乎都傻了眼。愁眉苦脸的学生们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老师对着教室的前方进行“杀虫剂”的喷洒。5秒钟,10秒钟,15秒钟„„渐渐的,从前排到后排,一排排的同学开始笑了起来,后面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回事,急得大声问前面同学:“怎么啦,怎么啦?”„„教室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处理好教材与课程,物理与生活,物理与活动,预设与生成,教师与学生“五对”关系,坚持探索式与研讨式的教学思路,以兴趣为动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甚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来为教育教学服务,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式的人才。相信未来是真正属于这些学生的!

参考资料:

1、程泓《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

2、吴景模《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3、姚爱玲《初遇尴尬》

202_年12月9日

如何让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