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主任典型材料(定稿)
落实国策做贡献吃苦受累心也甜 ——皋兰县中堡村妇联主任方建莲先进事迹
石洞镇中堡村涌现出一位平凡的妇联主任,她所做的不平凡业绩令众多姐妹们钦佩不已,她就是中堡村村委委员、妇联主任、计生专干——方建莲。
方建莲,中共党员,高中文化,出生于1956年10月,石洞镇中堡村妇联主任兼计生专干,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到位,深得干部群众好评。在中堡村这片热土上,她的足迹踏遍全村的街头巷尾,农家院落、打麦场上、田间地头都有她工作的背影,年年岁岁留下她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自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她怀着对事业的执着、对计生工作的满腔热情,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她在自己的岗位上成就着光荣的梦想。她的工作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她的工作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自担任中堡村妇联主任以来,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妇女群众服务的宗旨,工作中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石洞镇妇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立足村情吃苦受累讲国策
在工作中,她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基层良好妇女干部的形象,开创了中堡村妇女工作的新局面。在担任计生专干的30多年里,方主任和同事长年累月、苦口婆心向乡亲们讲政策,做宣传,党和政府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的是把人口增长降下来,把经济增长搞上去。党中央全都是为老百姓好啊!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一改以往工作上的被动,主动出击,挨家挨户上门掌握育龄妇女的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同时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的书籍给她们看,鼓励她们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孩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计生工作走的路多,说的话多,刚开始的几年惹的人也多。前些年,动员育龄妇女落实节育政策,就有人拒不开门,而且隔墙递话,指桑骂槐,说计生干部是“讨人嫌”,这样的事情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次,但她从无怨言,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错,一些群众对计生工作不理解只是暂时的,只要他们少生孩子早脱贫,走上致富道路就会感谢她,支持她的工作。
真诚服务脱贫走上致富路
30年来,为了计生工作,全村的路,方主任不知走了多少遍;全村近九百户人家,谁家几口人,谁家什么时候娶的媳妇,什么时间生的孩子,她心里清清楚楚一本帐;村里几十户计生特困家庭,他们各自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时时刻刻装在她的心里。本村二社的两女结扎户杨金贵,90年代做长效节育手术时,他不同意,非要生个男孩。她苦口婆心,劝说了近半个月,夫妇俩终于同意做了节育手术。现在他们日子过好了,家里盖起了二层楼,还帮他们的小女儿招了上门女婿,一家人和和美美。后来杨金贵的媳妇对方主任说:“当时我真有点怨你,现在我想通了,其实你给我办了件大好事,如今我日子过得不比有儿子的人家差,女儿也
是传后人,其实生男生女都一样。”
温暖民心心系群众办实事
作为一名基层计生专干、一名共产党员,遇到点困难算什么?群众对计划生育有个认识过程,要说服他们,就要关心他们,群众利益无小事,何况是计划生育这样的大事、难心事。方主任把每一位育龄妇女当做自己的亲姐妹,为每一户计生家庭着想,把他们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让他们融入和谐社会里,走上富裕生活的道路。今年春节前,她自己拿出200元钱给两女结扎户买了一袋面、一桶油、一袋大米,并与老伴一起送到了她家。王玉梅一家住在两间非常破旧的简易房里,她本人是侏儒症患者,丈夫智力低下,生活困难,孩子又要上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很是艰难。她积极请示镇上领导,第一批把王玉梅家列为帮扶对象,平时还常抽空去她家看看,还把计生“两户”子女上本省院校加十分的优惠政策告诉王玉梅的大女儿,鼓励她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家的命运,并多次到王玉梅女儿就读的学校反映其家庭经济状况,协调学校为其减免了学杂费,使其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
中堡村一社村民杨婷生活困难,家庭年收入仅有1200元,父亲在车祸中去世,母亲残疾,弟弟年幼,她自小就很懂事而且学习优秀。2007年杨婷以635分的优异成绩被外国语学校录取,由于家庭困难母亲不同意她继续读书,而后错过了入学报名的时间。方主任知道后来到镇上和领导及时沟通,与妇联主席杨海兰、民政办主任杨爱华商议后联名向市委书记陈宝生写信说明具体情况。一周之后传来了好消息,杨婷被外国语学校“双优助学班”录取,并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免去她三年所有的学杂费,杨婷激动地热泪盈眶,向市委书记陈宝生送去了感谢信,以及对镇、村领导的衷心感谢。2010年7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从1980年党中央的《公开信》发表,到今天奖扶优惠政策的实行;从强制性的避孕节育,到今天的知情选择;从挨门串户统计资料,到今天的“三系统、五平台”信息化管理;从走到大街上被人指指点点,到今天群众对她们的理解和信任等等,每一位计生工作者流下了太多的汗水,计生工作走过了太多的曲折和艰辛,但她们都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1976年2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1年以全票当选为石洞镇人大代表。曾多次受到市、县的表彰,2001年被评为“兰州市妇联先进工作者”,2002年获得“皋兰县十佳女强人”的光荣称号,2004年被评为“兰州市计生工作先进工作者”,分别于2001、2003、2005、2007年被评为“皋兰县计生工作先进者”,于2004、2005、2006、2008年被评为“皋兰县优秀妇女干部”,被兰州市评为“三八红旗手”和“优秀共产党员”。由于工作突出,方建莲同志在甘肃计生委主任苏军的陪同下,于2010年9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计划生育《公开信》表彰大会,获得“全国计生新闻人物”的殊荣,位居甘肃第一,并受到贺国强、华建林、彭佩云等八位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面对成绩,方主任很是坦然,她坦言仍将再接再厉,以为妇女办好事、办实事为立足点,多关心她们、引导她们团结广大妇女群众共同开创工作新局面。
这就是方建莲,一个基层的妇女干部,一个踏实的计生专干。她的人生信条是:踏实做人,努力做事,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作为村妇联主任,她努力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妇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她从己做起帮助妇女姐妹增收致富,提高她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她在推动妇女全面参与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是当代基层妇女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
第二篇:开发区关工委主任典型材料
余热生辉夕阳红
某某,男,1936年生,历任乡武装部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等职,1998年退休,现任**市某某关工委主任、老干部联络组长。退休后,依然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农村基层工作,老有所为,余热生辉,以一个老党员的高尚情怀为家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余热生辉夕阳红
为家乡,让百姓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
某某干了40多年
工作,如今退了下来,按说应该好好享受一下,安度晚年了,但他觉自己身体还行,还要为家乡百姓做一些事情。
**开发区成立后,经开发区管委会推荐,某某同志担任了老干部联络组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找到了老有所为的事业,更激发了他的热情。近几年来,有党的好政策,家乡的百姓富裕了,但富裕起来的百姓精神生活空虚了,某某看到农闲时间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们无所事事,只是以打麻将消遣,他很是痛心,不能让乡亲们将时间都浪费在麻将桌上。经过考虑,他自己购置了乐器,将村里几个热爱吹拉弹唱的老人组织起来,每天在一起排练、演唱,他们不仅演唱传统节目,还根据实际情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了一些邻里和睦、计划生育、学习十六大精神内容等方面的小节目广为传唱,起初,人们不知道,慢慢地参加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几个人,就连附近的人都有,每次演出都围满了群众,使广大群众在观看节目时既愉悦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在此基础上他又组织成立了老年书画社,买来纸和笔和老同志们一起练习书法、绘画。几年来书画社在他的组织和带动下,有声有色的搞了起来,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对联、请柬都出自他们之手,农民们交口称赞。多年的潜心研究和练习,结出了丰收的硕果,在市里举办的庆祝建国55周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我市建市10周年等老干局组织的书画大赛中,他的作品被评为优秀奖。
再苦再累也要让老干部们及时看到报刊
**有40多个老干部,为让老干部们及时看到报刊,某某不顾68岁的高龄,主动承担了老干部报刊的义务投递工作,上级为老干部们订阅的报刊、杂志,都由他来组织征订和投递。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使退休后的老同志及时能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变化和进步。2003年夏天,雨刚停,他就要到马屯去送报纸,老伴说,路太滑,晚两天再去吧!他却说,不行,人们都急着看呢,结果在路上,他不慎摔了一跤,好半天没有爬起来。家里人知道后劝他不要一个人跑了,换个人去吧,他却坚定的说:“为党工作,让老干部们及时看上报纸,再苦再累我也不后悔。”
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退休后某某一直关心着家乡的教育事业。某某中学就在他的家旁边,当他了解到因学校校风不正,孩子们辍学、打架现象时有发生时,心里非常痛心。“不能让孩子们就这么毁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升。他积极与学校蹉商,主动担任了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为了解情况,他多次深入到教师、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很快弄清了问题的根源,一是现在每家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二是孩子们没有远大志向,认为学习没用,致使经常打架、淘学。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他的提议下,全区召开了六年级以上学生参加的动员会,在会上他做了动员报告。为准备好这次报告,他一连几天利用晚上的时间准备讲话稿,因其讲话深入浅出,不讲空洞的大道理,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淘学打架的现象明显减少,从此以后,他经常与教师、孩子们谈心,每月两节课更是雷打不动,为了提高效果,他克服年龄大、记忆力差的困难,广泛学习教学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用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经常走访学生家长,和家长谈心,引导家长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在他的努力下,家长改变了家长专治的不良作风,家长、教师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教学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出谋划策,为家乡发展当参谋
做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某某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2002年,村里搞农业开发,他积极为本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在党员会上号召全体党员带头参加,并义务为群众宣传有关方针政策,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建设;他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在村里道路硬化工作中,他亲临现场,帮助协调各项工作,并和两委班子成员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关和进度,创建了一项合格的民心工程。他还经常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法律法规,使村里的各项工作更加称民心、顺民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某某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老党员无私奉献的篇章。
第三篇:粮库主任典型事迹
粮库主任典型事迹范文
杨万,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年11月被聘为市中心粮库主任。
市中心粮库是地区最大的工商合一粮食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杨万涛同志接任企业法人代表时,企业累计亏损已达1.9亿元,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职工工资无法保证,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之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巨大压力,杨万涛同志凭着对党无限忠诚,对企业和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毅然挑起了振兴和发展企业的重担。三年来,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无私奉献给了企业。他锐意创新搞改革,大刀阔斧抓管理,以诚为本铸市场,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沟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令人信服的骄人业绩。三年来收购原粮23.8万吨,经营量109万吨,销售量31万吨,销售收入3.9亿元,实现毛利3300万元,新增投资1200多万元,偿还往来帐款500多万元,职工收入明显提高,企业扭亏为盈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经济效益居地区同行业榜首。企业的发展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杨万涛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的乐章。
一、运筹帷幄,把握先机,驾驭市场的行家里手
粮食行业有句俗语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年底杨万涛上任后面对企业沉重的包袱和职工期盼的眼神,他决定从抓粮源入手,大力发展粮食业务。三年来,企业平均每年收购量都在十万吨左右,占市属粮食企业收购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粮食质量在全地区最好,粮食成本全地区最低。为此,杨万涛同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他有很强的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他平常最关注粮油市场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大量的国际、国内信息资料,能敏锐准确的分析预测市场走向,把握住市场瞬息的变化,连续四年企业的收购价格的制定都完全准确及时。年是粮食市场完全放开的第一年,在大家都为粮食价格看不准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杨万涛同志果断决策,以每市斤高于往年近0.10元的价格收购水稻,在四十天的时间里收购水稻近4万吨。当大家反过神来相继开始收购的时候,水稻价格已涨到0.80元/市斤以上,当年仅水稻收购就为企业创造毛利超千万元。年、年两个收购年份杨万涛同志采取避实就虚原则,一方面避开大家竞相抢购水稻的矛盾,低价位收购玉米8万余吨,为企业创造毛利700多万元;另一方面组织人力深入黑龙江收购水稻做国内贸易。在粮源最为短缺,而全国粮食企业需求量又最多的年、年,市中心粮库共收购水稻8万吨,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杨万涛同志针对粮食受灾,农民惜售,北方粮食企业需求量大的情况,高价位收购水稻6万吨,确保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所需。二是收购时机把握非常到位。什么时候开始收购水稻,什么时候收购玉米,价格何时调整,杨万涛同志总是把握自如而且科学合理。这几年在水稻收购工作中他把握一个“早”字,早筹备资金,早动手,看准了行情马上就办,从不沿袭别人的收购套路,总是在别人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先走了一步,大家都说他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年大家都在忙于收购玉米,而他却决定暂不收购,在大家都不太理解的时候,许多企业收购的玉米由于水分大气温高,质量开始难以控制,不得不暂停收购的时候,中心粮库出台了玉米收购价格,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企业收购玉米3万余吨,大大降低了收购成本,大家都为他的远见卓识所折服。
二、诚信为本,拓展市场,开创了企业经营工作新局面
年之前,市中心粮库经营工作濒临瘫痪,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杨万涛决定走诚信经营的路子。他认为珍视信誉是优秀企业的基本品质,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前提。于是他经营企业就象做人一样,以真诚感动每一个客户,以信誉吸引每一个客户。年初企业与XX市粮食局签约了2万吨的水稻收购合同。后期水稻市场价格较合同约定价格每吨上涨了400元左右,而且当时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如果按照市场价格销售这批水稻,企业可多实现利润近800万元。面对可观的效益,杨万涛同志未为所动,完全按照合同约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该批业务,对方颇为感动。随后两年昆明方与企业业务越做越大,双方合作非常愉快,以至XX市粮食局长和农发行行长承诺,地区的业务全部交给中心粮库去做,往中心库汇多少款我们都放心。正是以诚信为本,市中心粮库又先后与无锡、南京、成都等有实力的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往来。
市中心粮库大米出口业务已有十多年历史,到年业务呈萎缩趋势。杨万涛上任后,从信誉着手,决心拓展这块市场。年省粮油进出口公司一批大米出口业务中标价格较低,一些合作过的企业由于没有利润都不愿接受该业务,当该公司找到杨万涛时,他以战略家的眼光,立足长远,爽快的答应了这批业务,而且产品质量、发运时间对方都非常满意。虽然暂时亏了点,却赢得了一个信赖企业的客户,占领了一块市场。年到现在,省的对日本大米出口业务全部交给了中心粮库去做,业务量由原来每年的5000吨上升到15000吨
杨万,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年11月被聘为市中心粮库主任。
市中心粮库是地区最大的工商合一粮食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杨万涛同志接任企业法人代表时,企业累计亏损已达1.9亿元,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职工工资无法保证,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之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巨大压力,杨万涛同志凭着对党无限忠诚,对企业和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毅然挑起了振兴和发展企业的重担。三年来,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无私奉献给了企业。他锐意创新搞改革,大刀阔斧抓管理,以诚为本铸市场,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沟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令人信服的骄人业绩。三年来收购原粮23.8万吨,经营量109万吨,销售量31万吨,销售收入3.9亿元,实现毛利3300万元,新增投资1200多万元,偿还往来帐款500多万元,职工收入明显提高,企业扭亏为盈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经济效益居地区同行业榜首。企业的发展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杨万涛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的乐章。
一、运筹帷幄,把握先机,驾驭市场的行家里手 粮食行业有句俗语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年底杨万涛上任后面对企业沉重的包袱和职工期盼的眼神,他决定从抓粮源入手,大力发展粮食业务。三年来,企业平均每年收购量都在十万吨左右,占市属粮食企业收购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粮食质量在全地区最好,粮食成本全地区最低。为此,杨万涛同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他有很强的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他平常最关注粮油市场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大量的国际、国内信息资料,能敏锐准确的分析预测市场走向,把握住市场瞬息的变化,连续四年企业的收购价格的制定都完全准确及时。年是粮食市场完全放开的第一年,在大家都为粮食价格看不准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杨万涛同志果断决策,以每市斤高于往年近0.10元的价格收购水稻,在四十天的时间里收购水稻近4万吨。当大家反过神来相继开始收购的时候,水稻价格已涨到0.80元/市斤以上,当年仅水稻收购就为企业创造毛利超千万元。年、年两个收购年份杨万涛同志采取避实就虚原则,一方面避开大家竞相抢购水稻的矛盾,低价位收购玉米8万余吨,为企业创造毛利700多万元;另一方面组织人力深入黑龙江收购水稻做国内贸易。在粮源最为短缺,而全国粮食企业需求量又最多的年、年,市中心粮库共收购水稻8万吨,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杨万涛同志针对粮食受灾,农民惜售,北方粮食企业需求量大的情况,高价位收购水稻6万吨,确保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所需。二是收购时机把握非常到位。什么时候开始收购水稻,什么时候收购玉米,价格何时调整,杨万涛同志总是把握自如而且科学合理。这几年在水稻收购工作中他把握一个“早”字,早筹备资金,早动手,看准了行情马上就办,从不沿袭别人的收购套路,总是在别人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先走了一步,大家都说他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年大家都在忙于收购玉米,而他却决定暂不收购,在大家都不太理解的时候,许多企业收购的玉米由于水分大气温高,质量开始难以控制,不得不暂停收购的时候,中心粮库出台了玉米收购价格,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企业收购玉米3万余吨,大大降低了收购成本,大家都为他的远见卓识所折服。
二、诚信为本,拓展市场,开创了企业经营工作新局面
年之前,市中心粮库经营工作濒临瘫痪,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杨万涛决定走诚信经营的路子。他认为珍视信誉是优秀企业的基本品质,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前提。于是他经营企业就象做人一样,以真诚感动每一个客户,以信誉吸引每一个客户。年初企业与XX市粮食局签约了2万吨的水稻收购合同。后期水稻市场价格较合同约定价格每吨上涨了400元左右,而且当时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如果按照市场价格销售这批水稻,企业可多实现利润近800万元。面对可观的效益,杨万涛同志未为所动,完全按照合同约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该批业务,对方颇为感动。随后两年昆明方与企业业务越做越大,双方合作非常愉快,以至XX市粮食局长和农发行行长承诺,地区的业务全部交给中心粮库去做,往中心库汇多少款我们都放心。正是以诚信为本,市中心粮库又先后与无锡、南京、成都等有实力的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往来。
市中心粮库大米出口业务已有十多年历史,到年业务呈萎缩趋势。杨万涛上任后,从信誉着手,决心拓展这块市场。年省粮油进出口公司一批大米出口业务中标价格较低,一些合作过的企业由于没有利润都不愿接受该业务,当该公司找到杨万涛时,他以战略家的眼光,立足长远,爽快的答应了这批业务,而且产品质量、发运时间对方都非常满意。虽然暂时亏了点,却赢得了一个信赖企业的客户,占领了一块市场。年到现在,省的对日本大米出口业务全部交给了中心粮库去做,业务量由原来每年的5000吨上升到15000吨,每年大米出口创汇达400多万元。诚信经营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年,企业销售量实现12万吨,销售收入达1.6亿元。
三.锐意改革,稳妥操作,企业人员分流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按照省市政府要求,企业改革人员分流工作年底必须结束。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杨万涛同志为自已立下了军令状,改革只许成功,不准失败。这是他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考验。改革要想获得成功,谈何容易?因为市中心粮库面临的改革形势太严峻了。一是企业人数庞大,截止到年底,企业在册职工2200人,占市粮食职工人数25%。按照粮改政策,企业回聘员工只有140人,将有93.7%的职工解除关系后离企下岗。二是企业内欠数额巨大。截止到年底拖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失业金、供热费、医疗费、公积金等共计2013万元。三是企业人员成份复杂。有归并企业人员,有托管企业人员,有内部退养职工、放假职工、停薪职工等。四是企业地处市郊,家族式人员较多,再就业十分困难,给竞聘工作也带来一定难度。五是年底企业库存粮食25万吨,且大都为露天囤储存,改革稍有不慎,将给企业四防安全带来重大隐患等等。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杨万涛同志沉着应对,理性思考,以超人的毅力和不凡的睿智打了一场漂亮的改革攻坚仗。一是认真研究政策,吃透每一条政策内涵。二是注重宣传,在全库形成了有利于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让职工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必然性,紧迫性。三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粮改方案。由于这次粮改涉及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杨万涛同志在整个粮改过程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尤其是在制定企业人员分流方案和竞聘方案时,他在执行粮改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职工利益,每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为制定企业粮改方案,他亲自主持召开企业改制领导小组会议20余次,对每个环节都做了详尽的讨论和安排,对方案字斟句酌,亲自修改,使得企业人员分流方案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一次全票通过。四是“阳光”操作,增加透明度。在竞聘上岗过程中,做到三公开一到位,即:公开竞聘岗位资格,公开竞聘岗位人数,公开竞聘程序和纪律,竞聘会场现场唱票,当时宣布结果,上岗职工一次聘岗到位。竞聘过程民主公正,得到了全库职工的满意和认可。市中心粮库按照政策和时间要求顺利完成了人员分流及竞聘上岗工作。企业稳定,职工满意,没有出现群访现象,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
四、从严管理,注重科技,企业管理出现新局面 杨万涛同志接任时企业有两股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一股是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经常到企业索批物资,强进材料;另一股是当地地痞闲杂人员,扰乱企业收购秩序,掺杂使假,强行扒皮,坑企害农,一度给企业造成比较混乱的局面,职工意见很大。杨万涛同志上任后,决定刹住这两股歪风。上任后第一次与职工见面大会上他的一番讲话掷地有声,他说:我不怕威胁,也不怕武力,我已经把老婆孩子安顿好,你不怕死,我更不怕死,不信咱们就试试……。随后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几起不良人员的无礼要求,虽然人身受到了攻击,亲属面临着威胁,但他仍义无反顾。他的一身正气,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职工,也为企业赢得了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在粮食收购工作中,杨万涛同志狠刹了收购环节中的各种歪风邪气,为营造良好的收购氛围。收购期间,企业请公安巡警大队的一个中队进驻企业维持秩序,验粮实行了封闭管理,严肃执行收购工作纪律,使不法人员无机可承。由于严于管理,该企业每年粮食收购质量均得到保证,为企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中央储备粮和省级储备粮代储库的法人代表,杨万涛同志深知责任重大,他始终把储备粮管理工作当成一项光荣的政治使命来抓。为加强国储粮和省储粮管理工作,他倡导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储备管理机构,选拔了一批素质好、业务精的企业骨干充实到储备粮管理队伍中。在储备粮管理上严格执行管理条例,确保各项指标达到以至超过标准要求,做到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同时根据国家对储备粮调得出,用得上的要求,积极参与储备粮的轮换工作。不管轮入价格是否合理,不管轮换是否产生毛利,企业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粮食轮换任务。在他的领导下,企业连续三年被中央储备粮分公司评为优秀企业,年还被评为中央储备粮管理示范单位。为保证储备粮的储存质量,年企业自行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仓容1.8万吨的两座高大平房仓,省级储备粮已实现房式储存管理。
由于储备粮管理规范,保管科学,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目前该企业中央储备粮数量已由年底的4.5万吨增加到6.5万吨,省级储备粮新增5万吨,这说明企业受到了国、地储粮主管部门的认可。
三年来杨万涛同志在努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不忘科技投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在他的倡导下企业成立了科协,并研发出新型绿色的营养面粉——麦心粉。大米车间投入600万元装备了全套日本佐竹大米加工设备,从而确保了大米出口
质量。烘干车间投入70万元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粮食烘后质量稳定,产量也大为提高。在商业储粮方面,年投入120万元对储粮老仓装备了地上笼通风、环流薰蒸、粮情监测系统等科学储粮设施,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几年来,杨万涛同志有再大的压力从不畏缩,再大的困难从不低头,再复杂的事情从不躲避,他严以律已以身作则,以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职工的尊重和信赖。他凡事从自身做起,舍小家为大家。他的爱人、弟弟和内弟都是本企业职工,而且改制前都有不错的岗位。在竞争上岗过程中,杨万涛同志力阻他们报名参加竞聘,硬是取消了他们的应有权力,全库职工为之动容。他为人正直,团结同志,善于集思广益,从不独断专行,办事公开、公平、公正,职工们都愿意和他交流。他视企业利益、职工利益高于一切,责任心强,勇于承担责任。勤想事、多干事,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企业的发展上。节假日很少休息,头脑里装的全是企业的事。他廉洁自律,洁身自爱,痛恨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在他面前要想通过不正当手段办成事是不可能的。在他的感召下,从企业副职到中层干部全都以身作则,认认真真做事,干干净净做人,班子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三年被市局党委授予优秀企业领导班子。三年来,企业在杨万涛同志的带领下,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职工谋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企业为职工办理了医疗保险,解决了职工的所有历史陈欠,职工收入明显提高。对杨万涛同志所做的一切,全体职工铭记在心,年在企业召开的一次全体职工大会上,当杨万涛同志步入会场时,全体职工起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全体职工真情实感的迸发,是对他三年来辛勤劳作的最高奖赏,是全体职工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鉴于杨万涛同志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杰出贡献,经市粮食局党委讨论决定,推荐杨万涛同志为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
第四篇:方红艳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坚守教育梦想享受人生如歌的快乐
——优秀教师在群众教育实践中的典型事迹材料
隔蒲潭镇中心小学:方红艳
人生如歌,自从2000年来到隔蒲镇这片热土,踏上神圣的教育工作岗位,十余年来我一直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坚守着心中的教育梦想。我曾经在日志中写道:人生如歌,我愿做那曲中歌者,曲为我而写,词为我所作,愿我们为生活放歌,生命因歌者而精彩,精彩生活,精彩活着!热爱生活的他时刻充满着青年人的青春活力,并且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奉献给了隔蒲镇的父老乡亲,尽管乡镇的工作条件艰苦,我始终如一地默默耕耘,享受着属于我自己的快乐。
我在工作中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成就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从小就对教师十分敬畏的我非常崇拜小学时候的数学老师,心中就萌发了将来做一名人人尊敬的好老师的梦想,不过初中毕业由于专业选择的原因遗憾地与梦想中的学校失之交臂,但也许是命中注定吧,中专毕业后幸运的我竟然被分配到了教育系统,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暗自庆幸,此生拥有的与教师职业的不解之缘。2000年1月,满怀激情的他走进了隔蒲潭镇中心小学,尽管第一眼看到是简陋的校舍,艰苦的条件,不过很快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开始,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自己的职业,工作中,勤恳敬业,踏踏实实的教书育人,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从不计较工作的繁重,从不因为个人事情耽误正常工作,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同事赞许,群众肯定的教师。由于教学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工作的我更加钟情于自己职业,立志把教育工作当成毕生所追求的事业去做。多年来,他就是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无怨无悔,一心系在乡镇孩子身上,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默默地奉献给了乡镇教育事业。
我在工作中刻苦学习,永不知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我深知自己作为一名非师范教师的欠缺,工作中先后参加了数学专业专科、专科的函授学习,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法规、教师职业规范,虚心向身边的老教师求教,理解其内涵实质;学习教育教学常规,借鉴教学工作经验,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教学水平。经过不懈地努力,他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快乐教育、有效教学思想,能教善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形成了一套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连年居隔蒲潭镇教学质量评比前列,多次被隔蒲潭镇教育学区评为“十佳教师”,被县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和授予“骨干教师”的光荣称号,工作过的同仁和群众都是赞许有加。组织的肯定使我更加努力,在工作的追求上,我永不知足,自得其乐。
我始终把学生当成朋友对待,倾注爱心,精心育人,心中一直把桂贤娣老师当成自己的人生航标。工作中,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给他们最多的关怀,把学生当成朋友对待,给他们更多地心灵知识。“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培养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基石,“爱心是转变后进生,使他们良好的发展的“灵丹妙药”。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学生不仅要爱那些聪明、漂亮、优秀的学生,也要爱那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我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后进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用一颗朴实的爱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班级中有些同学学习基础较差,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补课。让每一位同学不仅懂得学习,更懂得任何做人,如何关心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工作中,我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能利用教学知识产生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诚实、诚信的习惯,通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教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诚信待人的良好习惯,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余年过去了,我始终记得当初遇到的陈泽涛老师,是他带领自己走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无限快乐之中,是他影响着自己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虽然陈老师将近退休了,但是陈老师的人生追求已经成为他自己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航标,永不言弃。
不懈地努力使我在年轻的生命里获得了众多的荣誉。2005年教学案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荣获县一等奖、2007年优质课《人民币的认识》荣获县一等奖。2008年教学案例《千以内数的认识》和论文《让数学课堂充满快乐》荣获市二、三等奖、2009年论文《让数学课展现和谐之美》荣获市一等奖、2010年论文《以创设教学情境为纽带,构建绿色的数学课堂》荣获省二等奖、2010年被教育学
区评为“十佳教师”、2011年被教育学区评为“十佳班主任”、2012年被教育学区评为“优秀教师”、2013年论文《让和谐融入有效的数学课堂》荣获市二等奖、同年成为孝感教学研究协会会员,并参加县举办的“课内比教学大比武”优质课竞赛活动、2013年荣获县“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自从担任数学教学工作以来,带过去的每一届学生中有许多都与我保持着联系,有时学生的一句简单地问候都会让我乐不思蜀,我认为这些远比什么都珍贵。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身处乡镇之中的我却时刻表现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无限热爱。2012年我在给毕业班学生的留言中写道:人生为更大的梦想而活,追求吧,有梦的人,刘伟说过:活着已值得庆祝,我们要活得更精彩,父母、亲友、老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动力。人生为更多的快乐而活,追求吧,单纯的心,胡忠说过:内心的快乐胜过一切物质享受,我们要活得更潇洒,家人、孩子、学生是我们怡然自得的源泉。谢谢你们,带给我快乐,让我的内心多了一份坚守!是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但愿人生如歌的快乐能让我在伟大的教育事业中走得更远。
第五篇:村妇女主任典型事迹材料
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女,汉族,现年57岁,任县南唐乡云唐村妇女主任。的丈夫因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学校里,面对两位已80岁高龄,长期因病卧床不起的老人和两个尚在读书的孩子,她不离不弃,以东方女性特有的勤劳、善良、柔韧,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一)1971年高中毕业后,返回本村务农,同年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她
作为妇女主任,看到村里学校缺老师,就兼起了本村小学的代课教师,这一代就是16年。在这16年里,她总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用慈母般的胸怀呵护着每一名学生。由于肯吃苦、善钻研,她所带的班级成绩年年是全校第一,而且在南唐乡名列前茅。然而,1988年,公公得了痴呆症,神志不清,每天走出去不知道回家,有时甚至裸体满街跑,她不得不随时去找,公公一病就是整整十年,在公公去世后,还没等到这个家恢复元气,婆婆又患上了高血压、脑梗塞,再加上腿脚不便的母亲,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繁重的家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坚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收拾老人的房间,帮她们洗脸、梳头,然后做好早餐,照顾她们吃过后,再去学校。,丈夫突发心脏病,死在南唐乡东下坪学校里。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一家老小,白天哭,晚上哭,全家上下,哭成了一堆。不久婆婆因儿子的早逝,悲伤过度,病倒在床。一对正在读书的儿女,看到家里悲惨的景象,要退学回家帮妈妈干活。得知后强打精神,到亲朋家借钱给婆婆看病;凑齐学费,打发儿女上学。
婆婆的病稍有好转,为了能多挣点钱,又再次到邻村的小学任教。她每天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白天忙于教学,晚上回来照顾两位老人,奔波忙碌了一年多。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
农历10月初2,婆婆突发脑梗塞,送到医院,昏迷不醒。医生推辞让她回家准备后事,但坚持日夜守护,擦身按摩,耐心伺候,昏迷七天的婆婆竟然奇迹般的苏醒了!但终因年事已高,加上严重的心脏病,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吃饭要靠人喂。农历8月初5,在本村娘家无人照料的母亲因高血压下炕摔断右大腿,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虽花去6000多元,还是落了个不能独自行走。出院她只好把母亲接到家里,同时照料两位瘫痪老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随后的几年里,两位老人一遇大病要住院,为了省住院费,她就早上把两位老人用小平车拉到医院治疗,下午再拉回家,第二天再去。时间长了,她还学会了打针、输液,一般病医生看后,她在家里就操作了。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转眼间,婆婆和母亲这两位已经80多岁的老人,已瘫倒在床六年多了。作为她们唯一的亲人,每天重复着给她们洗脸、梳头、喂饭、喂药、打针、擦屎端尿等一成不变的事情。天气好的时候,背上她们坐上小平车,拉上她们到外边散散步,晒晒太阳;春天来了,老人们想吃香椿了,她就不顾自己已是50多岁的年龄,搭上梯子爬上树去掰香椿;到了冬天,婆婆患有腰疼背凉病,她从不嫌弃老人,就和老人睡一个被窝,给老人暖暖腿、脚,暖暖背。给老人翻两次身;经常,老人一个喷嚏,把饭喷她一脸,她总是微笑着,擦一把脸,继续喂……直到今天,老人身上无一处褥疮,老人房间无一点异味。村民们都称赞说:“不愧是天底下最好的媳妇!”
(二)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用瘦弱的肩膀背负着两位老人,让她们安度晚年;她用破旧的平板车和超重的自行车承载使命,让贫困潦倒的家庭有了生机;她用长满老茧的双手编织希望,让儿女们走上了成才之路。
12月份,正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的儿子,突然打回电话说,他的眼睛疼痛难忍,并已化脓,住进医院无钱治疗。孩子是母亲的命根子,儿子的眼痛象针扎一样刺痛着她的心。她一连几天四处借钱,准备儿子的治疗费用,最终也没有借下1000元,这也许是受家庭败落的影响。此时此刻,这个坚强的女人心在滴血,无奈之下,她偷偷跑到曲沃卖了几次血,换回了640元钱。最后,还是邻居把准备盖房的钱拿出了3000元借给她,儿子同病房的好心人暂垫了3000元,这才凑足了7000元的手术费。在住院期间,医生埋怨说:“你家里都是些什么人呀!娃眼睛都成这样子了,也没有一个人来看看!”的心都要碎了,她不是不想去看儿子,是家里离不开呀!那段时间,她要照顾两位老人,还得外出借钱凑足手术费。经过一连串撕心裂肺的打击,她有些力不从心,支撑不住了。
长期的奔波劳累,让病倒了。8月的一天,她发现自己行血,一开始她满不在乎,以为是妇女的例假,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还不见好转,血疙瘩跟鸡蛋一样大,牙房都白了。邻居们实在看不下去,就强行用摩托车把她带到医院去检查,结果显示,她患上了严重的子宫肌瘤,需要马上做手术!生性倔强的哪肯听医生的。无论村民如何做工作,她就是不做手术,她不是不想动手术,是家里的两位老人离不开呀!是家里的钱不允许呀!最后在村民的紧逼下,才拿了点药,一直坚持到现在。但她一想起儿子在大学一天仅吃两顿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