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22-633279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3 10:01: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

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

——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

摘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如果一切从本出发,思想僵化,迷性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科技经济建设 引言:1987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一内容简介

在这个讲话中,他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如果一切从本出发,思想僵化,迷性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是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事实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还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他认

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而解放思想的目的又在于实事求是。

报告中指出发展当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就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上也就是关于解放思想的争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热血青年的行为指南。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发展

二 内容评价

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不仅仅是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而且还因为邓小平在新的形势下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做了新的阐述,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实践中获得了勃勃生机。

邓小平理论中的“一国两制”更是让香港、澳门重回祖**亲的怀抱,让中国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让世界重新了解了中国。中国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也能感染更多在异国他乡的人们,中国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学习他们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中国在这样一种互相学习的气氛中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中国的迅猛发展也

让世界的人们领教了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与民族凝聚力。而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硕果,是因为邓小平等优秀的领导人克服重重阻隔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城墙”推翻,使中国重新展翅飞翔。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塑造出了全新的形象,使中国人民重新站了起来。中国的优秀人才施展他们的“拳脚”,为中国的腾飞添上了健强的羽毛。

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他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貌一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从而邓小平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科技和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思想。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是国际大家庭的组成部分,各个国家在某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总是与那个时期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时代特征无疑是在一定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国际大背景。列宁曾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点,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国际背景下进行的;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这种伟大实践的理论,也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国际背景下行成和发展的。

三 主要结论

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至今,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国家的发展相互联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果发展不起来,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一门学科,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做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坚定走下去的信念,同时不忘加快自己的步伐,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上都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使我们更加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更加坚定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念。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大脑,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我们建设国家的行动结合起来,为建设我们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

——读《矛盾论》有感

11建筑2班

2011331210214

江胜涛

摘要: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关键字:普遍性 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 教条主义者

《矛盾论》是毛泽东主席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威武辩证法的学习很有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的复杂矛盾。它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矛盾的特殊性。“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

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

三、语言准确而生动。

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青年一代的我们,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毛泽东

《矛盾论》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刘畅宇

赞同

2011年12月 《矛盾论》读后感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

灵魂的真理者,灵魂的奉献者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摘要: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关键词:马克思;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生奉献

引言:其实我们对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并不陌生,我们曾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上就见过。然而现在,随着自身的成长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们有理由重新对这篇文章的审视,不是简简单单文章所带来的那些文学知识,而是真正思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看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马克思离我们而去已有一百多年了,可是他的不朽精神,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巨大贡献却一直与我们同在。马克思,一个全心全意为世界无产阶级服务的人,即便自我异常穷困潦倒,也一直投身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当中。在他离去的时候仍惦记着为世界人民大解放,为各族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着。所以用我们中国人对死的看法,他是死得重于泰山的。正文:

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简介

文章的开头部分是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景,以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陈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言语虽然冷冰冰的,但读后让我感到了一种压抑在心底的悲痛,我想那时的恩格斯是在伪装自己看似谈定的心,可是言语之间我却可以看出他内心沉重的压抑和无法形容的痛苦。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开篇的话长久让人无法忘怀,而当再次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不得不让我们将马克思和恩格斯联系起来,然而他们之间的浓厚友情又值得我们多少人向往呢。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文章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文章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还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

文章的结束部分直接明了的点明出了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显然可以看出这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引申出来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作者的心声,更是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心声。

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评价

虽然文章不足千字,但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并歌颂了马克思的一生。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而我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在学校的墙壁上看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画像,并知道了一些他们之间的故事。

文章从革命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贡献对马克思进行具体评价,在评价理论贡献时,详述两大发现,略述了马克思对其他学科的关注,这种详略安排极大地符合了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的身份。在评价革命实践贡献时,又详述马克思参加革命斗争的主要事实,略述甚至忽略马克思参加革命斗争取得的成绩,因为这样写才符合历史真实,而且事实胜于雄辩,从中可以感到马克思不仅是思想的巨人,更是战斗的巨人。

文章开头就说道:“最伟大的头脑停止思想了”,不仅体现出了马克思具有思想家具有的特点,还表明了马克思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虽然其里含有个人的悲伤情感,但我却不觉得,像是其后面所说的“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相信恐怕再也难有人拥有这样一颗睿智的头脑。

文章还提到:“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并不是单单因为他的两大发现对世界作了合理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还亲自参加革命斗争实践去传播他的两大发现,试图去改变当时世界现状。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恩格斯要强调的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文章还说到:“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既是对马克思大公无私的高度评价,又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沉痛追悼的委婉表达,是的,这样一个以全人类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的最大公无私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真正去悼念吗?

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不仅仅是看到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的方法,而这不仅在自然社会上,更是在人类社会上,更为伟大的是他提出了一条道路,一条为整个人类历史文明指出的最终出路——共产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他几乎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甚至于今天我们都还滋润在他的思想下,深深地被他的思想所影响。

三、主要结论或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科学,但我始终认为其从一定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无可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但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这些在今天看来虽只是些简单的结论而已,但我却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是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实在是让人震撼。

他没有想过自我的日常,没有想过自我的路途艰难,以至于他的科学研究以及伟大作为给自身招来了无数磨难,让他成为当时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驱逐他,使他长期流亡海外。在30多年呕心沥血历程种,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而他却从来没有把这些看作是困难,而是孜孜不倦的研究学问。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这是多么完美的人格,这是多么出色的人生。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不仅引导了上一代的革命者,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或许我们需要沉思,思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提高与奋进,从而更强大地应付不同的挑战,更开阔地迎接自己的未来,更完美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深入地为人类谋福利。我想,这也是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对后者,尤其是我们青年的启发吧。

梁启超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读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更加让我懂得了我应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参考文献:

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校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计划的规定,此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努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深入把握和感性认识;

2.使学生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政策;

3.提高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时间安排:

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安排,本学期安排4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

一、教学实践总体规划

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在教研室全体同仁的多次讨论和多方努力下,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决定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和深度。具体安排如下:

1、统一规定4课时(2次)作为课外教学时间,保证师生完成课外教学任务。

2、严格课外教学各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则、有过程、有结果、有成效。(五有)

二、课外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一)原著选读:要求教师列出书目,制定实行细则(读书形式、交流方式、考核方式),严格组织实施。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推荐读书书目

马恩列毛著作类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

页。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4.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5.毛泽东:《矛盾论》。

6.毛泽东:《实践论》。

哲学类

重点:《形式逻辑》(各种版本的教材)

1.阿.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2.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3.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2年。

4.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5.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任

文科、郑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

7.傅佩荣(台湾):《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5年。

8.黑格尔:《哲学全书.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

9.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10.老子:《道德经》。

1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汉译名著),顾良译,商务印书馆。

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2.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

3.马蔚华:《银行家》,现代出版社2008年。

4.[德]维尔纳.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5.陈桂棣等:《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

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7.华姿:《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山东画报出版社。

8.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中信出版社。

学生也可以自选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哲学、社科类著作阅读。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1.请按对书目的兴趣(读一本书或内容相近的两本书)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每组5-12人;

2.各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和副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和小组考核;

3.读书后,每人必须写一篇读书心得,字数2000左右,书面提交(不得用电

子版),在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文章和交流情况给每人打分(写在读书心得和考核表上),最高为10分(一般不超过9.5分,每个人的分必须有差别:如,9,9.1,9.2)。另外,小组长给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打分(写在考核表上),最高为10分(一般不超过9.5分,每个人的分必须有差别:如,9,9.1,9.2)。副组长给组长打分。两项合计共20分,计入平时成绩。小组长签名后交给老师(须列项目:小组所读书目,列表——学号,姓名,文章名称,文章分数,参与分数,总分)。

4.小组交流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第三次课时参加课堂汇报,课堂汇

报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论文、演讲等,这些形式须有文字资料或电子资料(PPT),以备查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2013.5.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是2008年中国新闻界乃至整个媒体界最重要的争议话题。这场争论引起了中国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普世价值”这个话题像是一条无形的鸿沟,让混沌中的中国社会分裂为两个清晰的水火不能交融的立场阵营。这个场景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30年前那次关于“实践是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对这两场争论的文字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潜在逻辑和时代情绪进行比较研究,也许能帮助我们对今天的中国有更深的理解。

2008年:“普世价值”使一批人气急败坏

梳理“普世价值”争论发展的脉络,最早是在藏区骚乱事件以后。4月3日,长平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的身份,发表了题为“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情绪”的评论。他问道:“在此事的后续报道中,在将来的其他重大事件中,倘或中国媒体同样不能自由报道,而境外媒体又变得面目可疑,那么真相从何处来呢?”他也批评了攻击CNN的中国网民视野的片面性:“如果真的站在新闻价值的立场,那么他们就不会仅仅揭露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而且应该质疑中国政府对消息源和国内媒体的双重控制。毫无疑问,后者对新闻价值的伤害更甚于前者。正如已经发生的事实,对个体媒体虚假报道的矫正相对容易,几个耐心细致的中国网民就可以做到;对新闻控制的抗议面对的是国家权力,全世界都徒唤奈何。”他还提出了建议,“**喇嘛要求政府对他重新评价,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除了官方的定性之外,能不能允许媒体自由讨论以进一步揭示真相?”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普世价值”一词,只有一次。他指的是一些情绪激动的人,“他们从中得出结论说,普世价值都是骗人的玩意儿,只有国家利益的你争我夺。”(原文已被新闻网站删除)

这篇文章立刻引起了如中华网(www.teniu.cc)等网站上一些网民的批评甚至谩骂,被一些人士称为汉奸言论:

4月4日,中华网网友“杀尽民独轮”发帖“警报!《南方都市报》正在蜕变成反华媒体反华势力的国内代表人”。文中逐一批驳长平的观点,拉开了论战序幕。(以下的“南都”即网友对《南方都市报》的简称)

4月5日,中华网网友“天南逸雄”发帖“《南方都市报》的反动是有历史根源的”,同时称《南方都市报》的“同伙”“天涯杂谈”发表了一篇攻击中华网爱国者的文章。

4月5日,中华网网友“南都”,自称是“南都”的一分子,发帖“《南方都市报》并非全是汉奸!——让我们重拾毛泽东思想”。此文写道,工作可以再找,汉奸却是一辈子都不能当的,“南都”到底是不是汉奸报纸,要拿出更多的证据来。并附帖发表了个人对西藏事件的评论。

4月5日,天涯网友“中华新青年2007“发帖“用心险恶:中华网恶毒攻击《南方都市报》是反华媒体”,作者表示,“向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南方都市报》致敬!”

4月6日,中华网网友“一怒冲冠”发帖“《南方都市报》,‘普世价值’不可以凌驾于民族统一之上!”,继续批驳长平的文章“国家荣誉制度当奠基于人类普世价值”。中华网网友“天下无双lost”、“骑牛看股”分别发帖“伦敦:藏独欲劫持奥运火炬!对此‘南都’和长平有何评价?”、“奥运前夕南方都市报鼓噪罢工意欲如何?”。

4月7日,中华网友“empty”贴出“呼吁大家别再买南方都市报”,号召中华网友不要买“南都”报纸。[1] 至4月11日《北京晚报》署名“文峰”的作者(据内部人士透露,此人为《北京日报》社的一位社领导),在第16版头条“今日快评”栏目发表文章“造谣自由的‘南都’长平”,将长平的身份和南方报系联系起来。该作者表示:“南方报系中以《××周末》为代表的报纸,一直以来标榜自己是中国最‘西化’的报纸,最‘大胆’、最有‘见地’、最‘深刻’,而且对推销西式‘普世价值’、‘新闻自由’不遗余力。”他同时也批判了普世价值及其倡导者:“在一些所谓要求普世价值的‘南都’长平们看来,只要是西方的东西,就是普世的,就是要坚持的,包括造谣的权力,也是需要维护的。这就不禁使人要问,从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殖民和战争都是西方挑起的,这里有什么‘普世价值’吗?‘南都’长平这种人和这种言论的存在,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就是时下高喊和标榜‘普世价值’和‘自由’的人,不过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阴暗目的,给自己找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已。但谎言终归是谎言,在事实和真相面前,谎言的作用就是使人们对虚伪看得更清楚,使‘南都’长平们宣扬的‘普世价值’遭到人们的唾弃。”[2]文中一共8处提到“普世价值”,可见作者对“普世价值”一词的反感程度。

4月12日,长平在网上发出声明“我不是你们的敌人”,称“文峰”的一些指责是扣帽子和无中生有:“文峰先生的文章通篇都是这样‘讲道理’的。比如他说:‘在一些所谓要求普世价值的南都长平们看来,只要是西方的东西,就是普世的,就是要坚持的。’然后对此进行批驳。请问我什么时候说过如此愚蠢的‘凡是’论?事实是:我无数次在文章中指出西方的问题,谈到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也多次对激烈批判西方偏见的乔姆斯基、萨义德等学者表示赞赏。又比如,文峰先生说,‘南方报系中以《××周末》为代表的报纸,一直以来标榜自己是中国最西化的报纸’。我还真是没听说过这家周报这样标榜自己,文峰先生能否拿出证据来?当然,要原始的而不是经你加工过的证据。”

在长平和《南方》报系的低调应对后,这场争论渐渐淡化,除了一些不依不饶的批评,一些帖子依然挂在网上,但讨论逐步归于平静。

重新挑起这个话题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之后。那时,中国几乎所有传媒都迅速而自觉地关注这次灾情,《南方周末》在5月22日刊登了一篇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的评论员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再次提到“普世价值”。文章认为,救灾中“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文章还指出:“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这篇文章又点燃了关于普世价值争议的导火索。6月6日,《北京晚报》再次发表评论,一个署名“东方明亮”的作者的“普世价值不得乱套”批评了“《南方周末》编辑部的先生们”。作者认为:“在《南方周末》的眼中,奋战在抗震前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们,他们所做的一切,原来是由于‘普世价值’的作用”;作者还在文尾提出了质疑,“请教《南方周末》的高人:如果是普世价值造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汶川地震中英勇救人的感人情景,作为对比,美国大兵在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灾后乘着装甲车全副武装地来到新奥尔良,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布兰科说,‘这批士兵都有配实弹的M-16突击步枪,他们会非常乐意在必要情况下开枪。’那么,是什么价值造就了美国大兵用M-16‘救灾’的壮观场面呢?又是什么价值造就了美国大兵在伊拉克、在阿富汗、在南斯拉夫屠杀平民百姓的战争罪行呢?而让美国鬼子用高精度炸弹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又是什么样的‘普世价值’呢?”此文9次提到“普世价值”一词,再次体现出作者对这个词语的高度敏感,而且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南方周末》。

同时,以“司马南”为代表的一批人,在网上借助博客和论坛(以“乌有之乡”为代表),发表了数十篇批判南方报系及其编辑记者的文章,如“《南方周末》舞‘普世’剑,意在沛公”,“‘记者无国界’与《南方周末》内幕”,“过而不改,恶莫大焉——司马南致《南方周末》评论员的一封公开信”,“萨科奇为什么不兑现普世价值承诺?”„„[3]他们的行文风格及内容与“文峰”和“东方明亮”基本一致。

网上也有一些支持普世价值立场的发言,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如徐友渔、张鸣、信力健等都发表了言论,但双方并无直接交锋。[4] 当讨论渐渐归于平静的时候,200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冯虞章的文章“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该文指出:超历史、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鼓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的实质,以及为什么我们应当拒绝把它那一套所谓“普世”的“民主”、“自由”、“人权”强加给我们的图谋,而坚持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逻辑正是借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借把全盘西化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里触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问题。这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国内外某些人宣扬的“普世价值”说,具有极大的政治尖锐性。我们的同志自然不应把“普世价值”当做时髦用语随声附和„„我们要注意同用“普世价值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划清界限„„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那种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主张和倾向,认清它的严重危害,清除它的影响。[5]其他媒体对此文并无回应,网上对此有所批评,但并不热烈。也许是觉得这样争论下去过于乏味,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到此基本告一段落了,不过双方似乎都没有人表现出被说服的态度。

1978年:“唯一标准”让一批人怒火中烧

如果把这场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与30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比照,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1977年2月7日,经华国锋批准,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这3家报刊的联合社论是当时的最高宣传权威)发表了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社论一发表,大家就都明白了,这是中央最新的工作方针。此社论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首先发表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当然,依然存在着“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错误倾向,这是“四人帮”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必须坚决打碎。5月13日,有16家报纸转载此文。到5月底,又有7家报纸转载。至此,有30多家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对《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赞成的和反对的都出乎意外的激烈”。[6] 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遭到一位中央领导的严厉指责。根据胡绩伟的记录,对胡的指责的大致内容是:“这篇文章犯了方向性错误。理论上是错误的,政治上问题更大。文章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文章说马克思主义要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以后,才是真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国家可以取得革命胜利的学说,只有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实践以后,才能证明是真理。就是说列宁提出这个学说时不是真理。按这种说法,那么现在我们党提出十一大路线就不是真理,一定要等到2、3年以后,实践证明了才是真理。那么,人们怎么会热烈拥护,会为之贯彻执行而奋斗呢?文章是提倡怀疑一切,提倡真理不可信,不可知,相对真理不存在,真理在起初提出时不是真理,要经过实践检验才是真理。这是原则错误。文章在政治上很坏很坏。作者认为‘四人帮’不是修正主义,而是教条主义,不是歪曲篡改毛泽东思想,而是死抱着毛主席的教条不放。因而现在主要不应反‘四人帮’,反修正主义,而是应该反教条主义。如文章说的,要粉碎人们的精神枷锁,就要反对‘《圣经》上说了才是对的’,所谓要冲破禁区,就是要冲破毛泽东思想。文章结尾认为当前要反对的就是‘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革命实践’,就是要反对所谓教条主义,要向马列主义开战,向毛泽东思想开战。文章用很大篇幅讲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修改《共产党宣言》,毛主席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作者的意思就是要提倡我们去怀疑毛主席的指示,去修改毛泽东思想,认为毛主席的指示有不正确的地方,认为不能把毛主席指示当僵死的教条,不能当《圣经》去崇拜。很明显,作者的意图就是要砍旗。文章批判林彪‘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难道一句顶一句也不行?难道句句都不是真理才对吗?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团结的基础,如果去怀疑主席指示有错,认为要修改,大家都去争论哪些错了,哪些要改,我们的党还能团结一致吗?我们的国家还能安定团结吗?所以这篇文章在政治上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这面红旗,是很坏很坏的。”

最后邓小平的支持为这次争论定了乾坤。6月2日邓小平在讲话中着重讲了实事求是的问题。他很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不仅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邓小平还在各个场合表达了对真理标准讨论的支持。虽然6月15日中央主管宣传工作的副主席汪东兴召集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直属新闻单位负责人开了一次紧急会议,批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但邓小平6月2日讲话之后,特别是邓在东北三省谈话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人纷纷发表讲话,表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7]

两场争论的异曲同工之妙 从“普世价值”的争论回顾“唯一标准”的争论,历史已经跨越了30年,但从两场争论当中却依然可以发现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两次争论都貌似哲学讨论,而实际上哲学含量极低。中国之外的哲学学者面对这样的讨论,或许会哑然失笑。假如不对中国当代史的背景有所了解,局外人根本无法理解双方实际争论的目的是什么?而参与这两场争论最热衷的人,也往往并不是真对讨论命题的哲学含义感兴趣的专家。显然,广泛的社会参与意味着背后长期积累并爆发的社会情绪。在“唯一标准”争论中提出质疑的一方,试图对“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政策作出反思;而另一方则代表“文革”中的既得利益群体,或无条件拥护毛泽东路线的群体。而在“普世价值”的争论中,一方代表着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民主、人权、新闻自由有较多追求的观点,另一方则把这种要求视为对执政党和现有体制的敌意。

第二,双方都是自说自话,而不是彼此就观点本身辩驳。尽管局外人可能听着会觉得很糊涂,甚至莫名其妙,但局中的双方都很清楚自己要挑战和捍卫的是什么。两次争论中都有一方非常敏感地把批判对象和政治诉求联系在一起加以总结。比如,在“真理标准”讨论中“凡是派”如此概括:“作者的意思就是要提倡我们去怀疑毛主席的指示,去修改毛泽东思想,认为毛主席的指示有不正确的地方,„„作者的意图就是要砍旗”。而30年后反对“普世价值”的一派也用相似的论调批评对方:“其逻辑正是借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借把全盘西化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里触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问题。”显然,两次争论都不是在学术层面按照符合逻辑的讨论规则相互交锋,而是各自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两次争论都有一方表达出对现行体制和政策的反思和批评,而另一方则表现出对现行体制和政策的高度认同。应该说,这类争论的目的是“站队”与表态,并非学术和理论的探讨。

第三,两次争论的立论在哲学层面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没有错,但若说成是“唯一标准”,则显然值得商榷。在哲学层面上,是否存在着“普世价值”或者需要提倡“普世价值”,其实也是值得推敲的(见笔者分析老子与孔子,卢曼与哈贝马斯的分歧)。两次争论的立论方都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时,起初并未明确表示应当“停止批邓”,而关于否定“两个凡是”的看法也是到后来才逐渐清晰的;同样,在“普世价值”的争论中,尽管在哲学意义上主张“要推广普世价值”的观点是值得推敲的,但在中国的现实环境里,它却代表了一种社会进步的倾向,它隐含的潜台词是把尊重人权和生命,乃至民主、宪政和言论自由这些国际普遍尊重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推广普及。这种主张的指向,其实是在汶川大地震的悲剧之际,非常清晰地对中国过去灾难中一些违反人道、新闻自由等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的反省。

熟悉中国现实的人都会理解,这种主张当然是有的放矢的,它所针对的是众所周知的一些“左”的陋习。例如,在地震灾难发生后往往会按惯例压制新闻报道。1970年1月5日云南海通发生7.8级地震,到了1月9日《人民日报》才发表新华社消息“毛主席林副主席亲切关怀受灾民众,当地军民信心百倍地进行抗震斗争”。这则消息只笼统地说,“昆明以南地区发生一次7级地震”,对具体地点和灾情却只字不提。时隔30年后,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才被披露出来。又如,宣传上往往把救灾政治化。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的新闻;8月27日又发表了“抗震救灾现场的一次批邓会”;9月7日再发表“抓批邓促生产”。而在海通地震后,媒体报道的不是灾情和真实的救灾情形,而是“省革委会派专人专车,星夜兼程把红宝书《毛主席语录》、金光闪闪的毛泽东画像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再如,当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政策上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谢绝英、美、日等国包括联合国的善意援助,单纯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8] 遗憾的是,对于“文革”和极权体制的深度反思,在中国当下依然是禁区。因此,对于“文革”中极左思想的余脉作直接的批评,也不得不有所顾忌。事实上,借传播普世价值的名义,相关说法实际的指向是批评极左的、违背人类文明潮流的价值观。这自然是一层不便捅破的窗户纸;而一些人跳出来反对这种反思时,也同样不把这层窗户纸点破,于是就造成了这类讨论的暧昧性。30年前把实践说成是“唯一标准”,和30年后把人权,新闻自由等说成是“普世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其中的微妙,有待人们去慢慢品味。“唯一标准”的争论最终以改革派的胜利而告终;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眼下并没有明朗的胜负。从30年前的经验来看,这样的争论也许正预示着历史转折的下一个十字路口的到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