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说课稿[大全]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22-102258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4 19:03: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说课稿[大全]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说课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城镇西街学校毛明霞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也可能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课的重点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和应用,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算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规律。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学习重点:

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的规律。学习难点:

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二、说教法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在本课的设计上我着力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归纳、运用、拓展等过程,牢固掌握新知。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四人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定为“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一)定向·诱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课开始通过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激发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的愿望。

(二)自学·探究

让学生做数学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学中我重视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1、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2、验证: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

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

3、总结概括结论并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指导学生质疑。

(三)讨论·解疑

由于在自学探究过程中验证时用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很容易出现误差,学生自然会生成“能用别的方法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吗?”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如有困难可以适时点拨,如: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就把问题解决了。

(四)总结·反馈

数学离不开练习、反馈,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猜一猜:猜角游戏” 师说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算一算:任意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自己选择一个图形求内角和。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课末,我会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说说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拼折算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二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五》教案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够正确地列出方程,并且能够正确地解方程。

2、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列出方程,并且能够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 法: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尝试法。学 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根据情景引入课题。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学生自学练习五第一题至第六题。组内交流订正。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体现对学和群学)按自学要求分小组进行做题。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展示部分)

分小组进行展示本小组交流结果。学生指出错误并纠正错误。做第2题时先把结果填在书上,再说出填写的理由。

第3题先理解每个小题等号右面的数就是计算器上的“读数”,建立等式后再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结果。第4题。独立完成,第5题、第6题。独立解答后,说出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1、做题时要注意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找出正确的等量关系。

2、解含有两个未知的应用题,关键进找出倍数,高一个量为X,则另一个量为ax,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拓展提高

完成配套练习册思维拓展。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设计。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三教案北师大版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初步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学会在生活中联系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课时安排:2—3课时

课前准备:小黑板、图片、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说说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新课练习1.第2题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评析。2.第1题出示

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3.第3题出示

学生独立审题,解答题目,校对。4.第4题出示

先报出得数,再帮小熊投篮。5.第5题出示

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6.第6题出示

读懂题意,独立完成,校对评析。迁移训练,换一个得数试试看。7.第7题出示

自由读题,指名读,说说怎么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8.第8题出示

学生自主完成,校对。9.第9题出示

先审题,再独立完成。10.第10题出示

自由审题,独立试做,评议。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1.第11题出示

有只淘气的小狗把墨水瓶打翻了,猜猜看可能是什么数?神奇的算示:

请你填一填,算一算,会发现什么?

三、小结

介绍算盘。说说你的学习收获。

第四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解方程教案说课稿

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说课教案

202_年7月30日 18:46 顶(0)转发(0)评论(0)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P88—89, 是在本单元“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2_,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

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 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第五篇:数学四年级下册《方程》说课稿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方程》。

首先,我来做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形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本节课为下面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二、学情分析:

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等式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因此,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形成初步的感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因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方程求解和列算式求解明显不同。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把已知和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而列方程是借助等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这样思路就顺畅得多。】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我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设计四大教学环节:

(一)生活中有很多等量关系,找一找,说一说。

【这样设计是通过回顾前面学习的等量关系,来引发学生兴趣。】

(二)结合天平称物来认识字母表示数和等式。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接着再出示一幅情境图:让学生用式子表示4盒种子的质量。

3、出示情境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通过观察活动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等式,同时也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未知数,也为后续抽象概括“方程”这个概念奠定一个基础。】

(三)探究等量关系,得出“方程”概念。

1、师引导学生认识等量关系。

出示书中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天平两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具体的说一说什么和什么质量相等。(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樱桃的质量+2g=10g)像这样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叫等量关系式。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这个等量关系式就可以写成x+2=10。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屏幕出示书中情境2、3,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的内容,先自已找到等量关系,再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然后小组交流,订正,师巡视。

3、观察等式,找出共同特点并抽象概括方程定义。(师板书)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师画线。让学生自已写几个方程。在这里向学生渗透“抽象”这一数学思想。从许多事物中,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就是抽象概括。列方程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样设计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知道思想、方法比学知识更得要】

(三)巩固练习,概念强化

1、根据情境列方程。在列方程之前让学生说说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列方程的前题是找出题中隐含的等量关系,不能凭感觉来列方程,来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巩固和强化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2、下面的算式是方程吗?

16+x=20

32+x

0.6y=16.2

16+4=20

14-x>2

z÷6=20

【这个练习题设计是让学生再一次对“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的理解】

(四)谈收获,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习题的设计,我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学生的思维)

八:说板书

(为了有效构建数学模型,把方程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归纳方程的概念,因此设计出这样的板书。板书中含有未知数、等式两处划线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关键条件的印象,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有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有数学思想的渗透)

以上就是我们组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证,谢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说课稿[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