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随着中国走向国际化,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交际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了解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于西方文化的一些认识。
西方文化是在与基督教实力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西方特有的自然环境使之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宗教。西方文化冲破宗教统治不可能一下子就打破它的束缚,那么它就从细节上去一点点的蚕食宗教势力,结果就形成了发自于基础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个体文化,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开始的,期间涉及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西方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核心就是观念的共识,东、西方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具有不同特性的东、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互补互足的。西方文化现在也在不断地向东方文化学习,并且从东方文化中吸收一些有益的观念来融合在西方文化中,譬如一些西方国家倡导“团队精神”,并引入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对我个人而言,我是十分喜欢西方文化中的称谓礼仪、交谈礼仪、女士优先礼仪、餐桌礼仪的,这些礼仪会使人看起来有礼貌、有素养。
在科技创新方面,近代西方取得的成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从蒸汽机的发明,到通讯设备与系统的建立,这些无不体现着西方文化的先进。西方文化的确在各方面都很优秀,都处于世界的顶端,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持着西方文化优越论,总想着要出国发展,东、西方文化各有各的优缺点,喜欢国外的文化,首先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文化,更不能全盘否定东方文化。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西方人是时间观念也是很强的,任何事都要按照计划进行,这些都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以上即是我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
第二篇: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认识
通过 <飘>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认识
高二上学期,我利用上课时间读了这本书,前几天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读后感谢很深,通过阅读这部著,让我对美国文化或多或少又对了一些认识与了解。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农场主奥哈啦的女儿施佳丽一直深爱着年轻英俊,受过高等教育的阿西礼,然而阿西礼却娶了他的表妹梅兰妮,而赌气的施佳丽嫁给了梅兰妮的哥哥查尔斯。后来,战争爆发,阿西礼与查尔斯都参了军,而阿西礼把临走前怀有身孕的妻子梅兰妮托付给了斯佳丽,在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程度的时刻,北佬几乎要攻进亚特兰大市时,斯佳丽本可以和姑姑一起逃离,然而梅荔即将临盆,为了遵守对阿西礼的承诺,斯佳丽冒死找到瑞特,在瑞特的帮助下,他们回到了塔拉农场,斯佳丽拖这疲惫的身子,刚回家却又不得不面对母亲变故,父亲精神失常,家园被毁,还有贫穷和饥饿。在高昂的税收下,她被逼无奈抢走妹妹的情人,于是她开始创业,雇佣犯人,投机取巧,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后来斯佳丽又嫁给了迷一样的男人瑞特,但两人之间矛盾太多,直到爱女美蓝的意外死亡,梅荔病故,瑞特离去,她才明白,她一直追寻的梦中王子一直是个梦。梦醒后,才发现自己所爱之人是瑞特,但是为时已晚,最后斯佳丽回到农场,开始新的生活。
战争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它让人变 得坚强,他们在战火中守护自己的土地,不离不弃,他们勇敢,坚强不屈服。而我父母亲还是青年的时代,似乎所有农村女性对自己的命运都能安然接受,丝毫没有抵抗之意,婚姻包办让多少中国青年陷入一生的痛苦之中。相比斯佳丽敢做敢为,勇敢追求真爱的性格来说,中国人比较缺乏,想爱又不敢爱,或者甚至想都不敢想。这种差异至今仍然明显的存在。
中国人对待土地的态度与西方人大相径庭。在美国,在斯佳丽眼中,不论北佬的炮火多么猛烈,不论税收多么高昂,她都会拼死抵抗,因为这片生她养育她的热土早已与之融为一体了。而在本土文化中,在现如今,多少青年背井离乡在外打工,土地荒废不堪。现代中国土地制度正面临 改革
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女性莫过于梅荔,除了拥有温柔而又高贵的外表,内心也无比坚强。当有人亲眼看见斯佳丽与阿西礼相拥在一起,她仍执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道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之哭,却仍然执着地要为阿西丽再生一个孩子。最后她离开了所有她爱和爱她的人。她几乎拥有女性所拥有的一切美德,她真的很美。
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才会讲究内心美,才发现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只有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会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听到的更多是怨天尤人,埋怨社会,指责制度,这样反而让他们更加压抑。而在斯佳里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应该乐观向上,找到人生的目标,勇敢活下去。because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第三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别: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
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电影和音乐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现在许多中国人喜欢看美国大片,现在许多中国青少年崇尚非主流,喜欢跳街舞,其实这些都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西方的音乐对中国的影响就更大了。现在许多的中国人喜欢听起源于美国的摇滚乐以及爵士乐,而对于中国的戏曲则没有一点兴趣,而有些人则干脆连中文歌都不听了。这还是很可以理解的,这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古典音乐有些不符合现代人的趣味,其节奏太慢,实在让现代人难以接受,而中国的流行乐又大多是抄袭外国的音乐,所以说实在难以让人产生极大兴趣。
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的比较,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西方节日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宗教方面,星座占卜方面,以及文字方面。他的到来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不是灾难性的,而是在中华文化强大的再生能力面前壮大了我们民族文化,如拼音的运用、电脑知识的运用,以及《周易》文化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就像元朝、满清的文化,反而维护了我们民族文化一样,强大的易理哲理会令更多的西方人叹为观止。同时,也通过和西方文明的碰触,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和善”在精深的文化中的继续发展,和她产生的古老渊源。也在和西方文明的撞击中,让更多的中国人投入到研究、学习、使用古文化的行列中。虽然有些懒惰的人不愿费脑子去研究中国的古文化,随意写出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对中华文化来说这无伤大雅,因为众多的中华文化的捍卫者在一代代崛起并影响着一代代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外国的汉语热也将逐步升温,中华文化正在上升至一个新的格局,绝不会轰然倒塌。
终上所述,中华文化在和西方文化的交往中不会失落,而且正是上升的大好机会。崇拜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比我们现在发达,所以在文化互相碰撞的时候,西方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优势文化。文化的优势是不可小视的。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但是自己的文化却传承了希腊的东西。抱着学习态度的人自然是很多的。从洋务运动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的。事实上,我们对于这种优势文化的学习对我们自己本民族的进步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要忘记自己的传统,不要崇洋媚外。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西方文化的确是对中国青少年有许多不良,这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确实是一种侵蚀,但是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也是不正确的,毕竟西方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并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滚滚而来的洋流,我们应该包容接受,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保存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洋文化上,日本人就做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应该像日本学习如何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韩国利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所以我们在接受洋文化时不能舍本逐末,让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我们手里旁落他家。()
中国西化最彻底的部分是教育制度,小孩子没有多少民主思想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没有多大意见。改变教育体制不象改组清政府那样严重的涉及一些人的切实利益,所以非常谨慎,甚至弄的潭嗣同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改成。说是重视教育功在千秋,但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说扔就扔,扔的非常干脆,也可以说是改革的不太谨慎。传统教育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原因是教育是功在千秋,反过来说就不是当务之急,改了就改了,应个景的事而已。那么传统教育和西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传统教育是从《五经四书》开始学起的。《五经四书》实际上是早期人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人类来教育。用西方的思想来说,《五经四书》一类的书,被胡适等编写成哲学史,成了大学以后甚至专业学者才去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从哲学教育开始的。而西式教育是反过来的,是从“小艺”开始的。西式教育实际的教育方向是将人向工具性的方向教育,而不是把将人教育成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而这批人恰恰都是具有传统教育的根基。而当这批人过去之后,就基本成了青黄不结的局面。完全的西式教育究竟教育出了什么?启蒙教育从哲学教育开始是不是真的是个错误?从哲学开始对一个人来讲教育模式和方向将是开放的,发散的,而西式教育实际是闭合的。这对于呼吁什么民主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人来讲,实际效果和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
()
第四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围城》中方鸿渐被家乡中学校长邀请去学校演讲,校长想必是个大有学问的,预先给他出了个演讲题目《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演讲时却因穿错了衣服没有带演讲稿,方鸿渐上了讲台没有摸到演讲稿,惊慌的忘记了演讲稿里都写了什么,情急之下暴露了思想真相,原来一脑子鸦片和梅毒。小说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小说整体就这风格,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个题目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而是回避了正面解释这个问题。现在将这题目拿回来再来看,那么钱钟书原本对这问题究竟是怎么认识的呢?这个问题的复杂性钱钟书自然是知道的,他后半生百万字的著述《管锥篇》,以及整部《围城》其实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一是要先回答什么西方文化是什么?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或者理解不对路,那么所得到的答案也肯定不对路。首先就来看看中国文化是什么?不就是所谓的国学吗?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王小波基本是完全否定了国学的价值。王小波的想法典型,也很普遍。王小波是比较极端的,就是鲁迅这样极端的人说话也不敢把话说死,在《拿来主义》也只是谈论鸦片可以治病的理论。《拿来主义》的道理自然是没有错的,不过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滑头主义。
胡适的思想口头上比较西化,他主张全面西化,但是他的学问却相反是标准的国学,问题变得看起来有点奇怪,为什么胡适主张全盘西化,而做的学问却是国学呢?他自己可能也无法说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也五四时期文人们一个普遍的现象,满世界折腾一圈子,最终还是都抱起了古籍,就是鲁迅也研究起中国小说史。王小波可以将话说死,说了痛快,看了舒服,因为他自己是不做文学问的。要做学问就避不开要谈论这些东西,因为需要一个叙述的载体,当然可以更简捷的认识问题,一句话色既是空,其他什么都不说全世界都概括进去了。钱钟书则比较高明他不明说,他不肤浅的做愤青。从《围城》中的戏说,却隐约可以看出他的倾向,他的内心或者说本能中有些抵制西方文化的情绪,但并不是明确的反对西方文化,一些问题实在是不可以定论。
象王小波这样认识是比较痛快,但是一些事是没有办法痛快的。对于中国学人或者一般的学生,学本国历史,就要比美国学生累太多,历史比较长啊。一个美国历史专家大概也要比中国历史专家轻松很多。当然这是一个玩笑了,不过也是一种现实。但美国历史也许变的非常细致,估计一个特别点的刑事案件就可以写进历史。在美国电影《国家宝藏》中,编剧能想出来的美国最重要的文物只是《独立宣言》原件。有一个词叫做博古通今,但是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就困难了,什么样才能叫博古。谁要是能写个《四库全书通考》那他一定可以算是一个博古的人,这还是玩笑了,《四库全书》现存的有79000卷,不要说写个通考,就是看一偏,估计没有成为一个博古的人,肯定就成了一个废人。没看过谁敢做评断呢?谁敢象王小波那样说呢?
王小波没有直接说他喜欢西方文化,他说他喜欢法拉利,怎么弄点铜丝绕吧饶吧,就能弄出电磁,太神奇了,换句话说他喜欢科学,这也是西方文化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原因。科学和民主本来关系不大没有直接的关系,极少有那种严谨的学术体系将这两概念放一起研究的。“五四”时期用了两个非常蹩脚的比喻:“德”先生和“塞”先生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浓缩成西方文化的精华,被极力的倡导。民主对中国的影响首先不说,先说对文人的影响,却教会了中国文人假装没有民主自由,为什么可以假装没有自由呢?主要是因为对这个词意思没理解,所以只能假装没有。这个词的对于社会学的意义也不去说,其实所谓民主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面子,所谓的人权也就是面子。有面子就是有民主了,就有人权了,要死要活的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到底在要什么?面子和民主本质是一个东西,但是有人既想要民主,却反对要面子,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对科学的态度,圣人也是有态度的,孔子说“君子不肖小艺。”这个小艺的艺就是指科学。
中国西化最彻底的部分是教育制度,小孩子没有多少民主思想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没有多大意见。改变教育体制不象改组清政府那样严重的涉及一些人的切实利益,所以非常谨慎,甚至弄的潭嗣同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改成。说是重视教育功在千秋,但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说扔就扔,扔的非常干脆,也可以说是改革的不太谨慎。传统教育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原因是教育是功在千秋,反过来说就不是当务之急,改了就改了,应个景的事而已。那么传统教育和西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传统教育是从《五经四书》开始学起的。《五经四书》实际上是早期人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人类来教育。用西方的思想来说,《五经四书》一类的书,被胡适等编写成哲学史,成了大学以后甚至专业学者才去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从哲学教育开始的。而西式教育是反过来的,是从“小艺”开始的。西式教育实际的教育方向是将人向工具性的方向教育,而不是把将人教育成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而这批人恰恰都是具有传统教育的根基。而当这批人过去之后,就基本成了青黄不结的局面。完全的西式教育究竟教育出了什么?启蒙教育从哲学教育开始是不是真的是个错误?从哲学开始对一个人来讲教育模式和方向将是开放的,发散的,而西式教育实际是闭合的。这对于呼吁什么民主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人来讲,实际效果和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传统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差别还可以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在红楼梦中十三四的小孩的情商和智商,是现在二十岁的大学生很难达到的。请你自问你在二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有林黛玉十三岁时候的才情,你三十岁的时候人际交往能力是否达到薛宝钗十五岁时候的水准。你也许说那她们数理化是不行的,其实你要是和林黛玉现在是同学成绩能比她好吗?这种假设不可以实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情商和智商不高的人学什么都不能学通透。《红楼梦》中也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个比较也许太特别不具有普遍性,至少可以看出读《五经四书》的结果不是想象的那样把人读成书呆子。但这种现象也还是十分令人费解,唯一的解释就是现在的西式教育将人教傻了。
第五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好,我是电气2班陈少阳,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看法,当然也包括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对比。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于南欧、北欧;然后盛行于西欧、北欧、北美、澳洲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西方文化的内容是由神学到哲学然后到科学。在神学方面,西方文化是不排斥物质的,它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然后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最终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种物质思维最终发展出了科学思维,然后他们提出了分子论,随之而来的是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向全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伟大、繁华,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有其优点必有其缺点,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我们老祖宗的话说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是福报的倚靠,福报是灾祸埋藏的地方)。有人说这什么祸端呀灾祸呀福报呀,听着怎么这么玄乎呢,是不是都是封建迷信呀。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听着很玄乎,但是道理真的就在其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现在的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有多大,的确,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条件可以说是飞速发展,工业经济步步高升,但是西方文化典型特点就是,强调个体自由度,强调物质,也就是物质第一性,更高、更快、更强,他们不遗余力的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来认知人类周围的这个物质世界,这就造成了精神境界的枯萎,它跟不上物质条件的发展了,失去平衡了,你说它能不跌跟头吗?偷盗、抢劫、酗酒、打架、吸毒、犯罪,一系列灾祸全来了,而且这些灾祸同样具有西方特色:更高、更快、更强!因为他强调物质呀,强调效率,强调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物质结果,急功近利呀,疯狂的利用资源,自己的资源不够,满足不了个体的自由发展,满足不了个体膨胀的欲望,满足不了人类牵拉出来的欲望,资源是有限的,欲望是无限的,怎么办呢?抢啊!夺呀!从其他国家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坑蒙拐骗,烧杀抢掠呀,从
小打小闹到后来的世界大战,人类灾难不断升级,后来终于认识到世界战争的可怕了,才有了现在暂时的相对和平时期。但是呢?这种劣根性并没有改变,虽处在相对和平之中,却怀揣着随时战争的心态,这就是这些年来西方文化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弊端。
看看现在的国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盲目的追随西方文化的热潮,盲目而过分的强调个体自由度,纵情牵拉自己的欲望,很多国人学会的更多的是私欲、放纵、疯狂、无常、偏执,喊着所谓的人权、隐私、自由、平等,殊不知这些东西只有在特定范围内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越过这个度,超出这个范围,这些东西就不再适用了,就不再符合自然规律了。比如,你强调人权,可以,但如果在任何环境下都拿所谓的人权作为护盾,父母老师你都敢无视,我行我素,我要人权,老子天下第一,这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了,很多年轻人都犯了类似的错误。你强调隐私,可以,但是过分强调隐私的话它就变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父母与孩子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就不会有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信任与理解、这就是隔阂与代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你强调自由、个性,当然可以,但你的自由不应该成为限制别人自由的枷锁,你的个性不应该成为扰乱他人生活、扰乱社会秩序的武器,当前社会酗酒、打架、吸毒等种种乱象甚至犯罪与过分强调西方文化中所谓的个体自由度与个性有直接关系。你强调平等,当然也可以,中国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借鉴西方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做朋友,女儿和妈妈成了姐妹,儿子和爸爸成了哥们儿,你觉得合适吗?亲子关系看起来似乎更亲密了,然而好景不长,悲剧发生在了很多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对父母说:咱们现在是平等的了,你们现在能看电视凭什么不让我看,你们在屋里亲热凭什么不让我谈恋爱,如果你们再这样我就不和你们交朋友了。。孩子小不懂事,可是家长也跟着盲目胡来,那还了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已经发生在了很多家庭中,导致亲子关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当父子做了朋友就很难再变回父子了。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明确的阐述:人与人之间有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如果其中任何一伦关系颠倒、混乱或出错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现在很多家庭老子管儿子叫爸爸,儿子管爷爷叫孙子,长辈围着晚辈转,迟早有一天这个家庭会有灾难。
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那就是:西方文化为什么就能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第一是我们自身的内部原因,中国分为3个派别,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中间派(认为单纯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则能救国)。一开始是中间派掌权,推行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间派的做法不可取,于是激进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丢弃。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不推崇,使很大一部分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认为传统文化全部都是封建迷信时代的产物,这样一来,国人在文化的精神上处于一种空缺的状态,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西方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正是这样西方文化才被年轻人接受并且迅速的推广开来。第二是从西方文化自身方面来说,其思想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性与意志的自由,人权,注重实践和探索,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在一定程度上给西方文化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再加上它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特点。因此才导致了今天社会文化的面貌和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热潮的现象,当然,这也伴随着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流失。
西方文化崇尚更高、更快、更强,他们发明了百米赛跑以及一系列惊险刺激的运动,他们喜欢挑战自我,挑战生理极限,挑战自然限制,挑战不可能,大家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敢于挑战一切,无所畏惧天不怕地不怕,很励志,很刺激,是吧,但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我们老祖宗搞过百米赛跑比谁跑得快,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惊险刺激的挑战更高、更快、更强是对自然规律的藐视,自然规律你都敢挑战,你这不是逆天吗?目前人类的百米记录是9秒58,有生理学家预测就人类现阶段的进化程度和生理机能来看,如果百米达到9秒3的时候会导致内脏破裂而猝死,你不是跑得快吗?那恭喜你,你离死亡又近了一步!因为总是一味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总是挑战极限,所以你总是不满于现状,欲望就像魔鬼,你喂它一尺,它就增大一丈,人们永远也喂不饱它,欲望满足不了怎么办?人们就开始急躁浮躁,钻营取巧,兴奋剂、瘦肉精、三聚氰胺、膨大剂、违规色素添加剂、过量激素催熟催红催产等滥竽充数、揠苗助长式的更高、更快、更强,贪污受贿、暗箱操作、垄断、循环借贷,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通过玩弄手段占为己有,从此走上了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这就是形成了现在社会丑陋的一面:私欲膨胀,物欲横流,害了自己的同时也害了别人。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了。人的一生无非两个做为,第一,做人,第二,做事,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先做人再做事,如果一个人连人都不会做了,那他还能做出人事儿就奇怪了。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做事的同时更注重教人做人,我认为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今这个社会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古人云: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区区几字,尽含人生哲理,意思是说:违背了伦常,很快就会遭遇灾祸(包括疾病、意外、折福折寿),一个人的德行与所处的地位(包括名誉、职位等待遇)不相匹配的话,必然会招致灾祸。一个人发出作用必然会收到反作用,你如何待人,人家就如何待你,你怀着赤诚的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真诚待你,有些人觉得自己周围的朋友都充满了负能量,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和他们一样,传统文化中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人称之为感召,你浑身充满正能量,自然会吸引来志同道合的人,因为你们立场相投,一拍即合,那么你周围自然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朋友,如果你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钻营取巧,经常出入一些不正当场所,那么你交的朋友肯定很多都是这样,精于算计,沾染恶习,充满负能量,弟子规中就有讲: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表面看像封建迷信或者道德恐吓,其实说的是自然规律,天就是指自然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取其所长,补我所短,西方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但我们要加以甄别,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选择性的吸纳、融合西方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其内在价值,最终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盲目追捧西方文化潮流,不加辨别,生搬硬套,导致鞋子不合脚,像剪下来的无根之花一样很快消亡,甚至像邯郸学步一样,不仅没学到西方文化中精髓的一面,反倒还把自己凝聚了5000年智慧的传统文化弄丢了。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西方文化带动了我们的物质发展,却引发了我们精神上的混乱扭曲和空洞,我相信传承了500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塑造我们的内在涵养,弥补精神世界的空洞,让国人重拾中华民族的灵魂,面对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能够泰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
以上是我自己的立场,作为我的自主学习分享,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