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唐 寺庙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3-90374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8 19:20: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唐 寺庙

西明寺——

是唐代御造经藏的国家寺院,规模雄伟。寺成后,唐高宗下令遴选五十位大德驻锡,如:律宗道宣律师为上座,“俱舍三大家”之一的神泰法师曾为寺主,也请玄奘法师居于此寺。

弘福寺——

为唐代长安著名译场,是玄奘法师最初的译经院。

慈恩寺——

是唐代玄奘法师主持译场的所在地,建有著名的大雁塔,也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庭。

兴善寺——

唐玄宗开元年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元畏三藏、金刚智三藏、不空三藏到此寺传授密宗,是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大译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

1.西明寺是唐代长安的主要寺院之一,也是唐代御造经藏的国家寺院,位于延康坊西南隅右街(在今西安市白庙村一带),与同在右街的大庄严寺及位于左街的慈恩寺、荐福寺齐名。西明寺隋时原为杨素宅第。据唐韦述《两京新记》卷三云:“次南曰延康坊。西南隅西明寺。(注)本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宅,大业中,素子玄感诛后没官;武德初,为万春公主宅;贞观中,赐濮恭王泰。泰死后,官市立寺。”《唐两京城坊考》卷四《延康坊西明寺》载,西明寺“本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宅。大业中,素子玄感谋反,诛后没官。武德中为万春公主宅。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泰薨后,官市之。显庆元年,高宗为孝敬太子病愈立寺。大中六年,改为福寿寺。”[5]然据《唐会要》卷四十八《西明寺》载,西明寺“本隋越国公杨素宅,……贞观中赐濮王泰,泰死,乃立为寺。”考《长安志·唐京城四》云:“次南延康坊。西南隅西明寺。显庆元年高宗为孝敬太子病愈所立,大中六年改为福寿寺。……泰薨后,官市之立寺”。《两京新记》亦云,延康坊“西南隅西明寺。贞观中赐濮恭王泰,泰死后,官市立寺。”据《唐会要》及《长安志》,永徽三年魏王泰死后不久,政府遂收买其宅并立为寺。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显庆三年(658)正月,驾至东都还西京。法师亦随还。秋七月,再有敕法师徙居西明寺。寺于元年(656)秋八月戊子十九日造。先有敕曰:'以延康坊濮王故宅为皇太子分造观、寺各一,命法师案行其处。'还奏地窄,不容两所。于是总用营寺,其观改就普宁坊,仍先造寺。其年夏六月,营造功毕。其寺面三百五十步,周围数里,左右通衢,腹背廛落,青槐列其外,渌水亘其间,亹亹耿耿,都邑仁祠,此为最也。而廊殿楼台,飞惊接汉,金铺藻栋,眩目晖霞,凡有十院,屋四千余间,庄严之盛,虽梁之同泰,魏之永宁,所不能及也。”又据《法苑珠林·传记篇》云:“诏为皇太子西京造西明寺,……寺别用钱各过二十万贯,寺宇堂殿尊像播花妙极天仙,巧穷鬼神。”西明寺的修建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高度重视,下制书多道,后由道宣集成《高宗置京师西明寺制令集》二卷,今存目录于圆照所编《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中。

2.弘福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北的黔灵山上,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为赤松和尚(1634-1706年)于清康熙十弘福寺一年(1672年)所创建。原寺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厨仓、禅堂、云水堂、戒堂等,占地约12000平方米,楼台亭阁,庄严肃穆,道场兴盛,禅风大振,常住僧众多达百余人。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赤松初创寺院,土地由信士罗妙德等人“施舍”,他盖了一间茅蓬住在里面,敬业精神感动了当地的地方官员,在他们的支持下,建成僧寮、大雄宝殿及山门。不久又购置数百块田产,年收租1200石,常住僧众三十人。寺院和僧众非常富有,香火兴盛,有“金方丈,银知客”之说。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赤松依照佛教丛林规章,设“两序”,立“清规”、续“法派、挂单、传戒”,收集佛教经典,很快成为全黔寺庙之冠。

1706年,赤松圆寂后,葬于黔灵山,塔铭为“传临济三十三代正宗黔灵山道领和尚之塔。” 赤祖曾手辑《黔灵山志》十二卷:星野、胜概、寺院、金像、法语、护法、寺田、源流、清规、塔垆、艺文(上、下),贵阳举人何素儒订定,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付梓。民国初年复由贵阳于止情补辑,文通书局铅印出版,1996年重新点校,出版精装本。弟子翟脉继任弘福寺方丈。乾隆以后,弘福寺进行了多次维修和重建,三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等15座建筑一应俱全。与贵阳栖霞寺(东山)并称“东西二胜”。

3.大慈恩寺,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位于今西安市城南和平门外约4公里。大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其时,寺院里楼阁、殿宇、禅房相间,共有院落十进,总计有房舍1897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都曾挥笔作画,使得满壁生辉。寺院落成不久,玄奘法师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此寺为上座并主持翻经院,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请于寺内建贮西安慈恩寺1存佛经的大雁塔。西安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法相唯识宗也因此得名慈恩宗,迄今已历1350余年。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4大兴善寺是著名的隋唐皇家寺院,中国佛教密宗祖庭,位于隋唐长安城东靖善坊内(今西安市小寨兴善寺西街)。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距今已1700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大兴善寺的前身“陟岵寺”的得名源于《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是孝子远行,思念父亲之意。陟岵寺的得名,反映了中原“孝”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

隋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在此译经弘法。唐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驻锡本寺,翻译经典,设坛传密,再经一行、惠果传承弘扬,形成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宝库――唐密,后来又经空海、最澄等传之日本、韩国,再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流布广泛,影响久远,大兴善寺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佛教唐密祖庭。

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202_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陪同印度总理莫迪参观大兴善寺。

第二篇:寺庙

浅谈佛教的发展

目录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与道教 佛教与儒学 佛教与王法 禅与诗 禅与书画

佛教与小说及其他文学 佛法与经济

摘要

佛教虽说是一种外来宗教,但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同时,当佛教广泛传播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发展、中国化、经济

叙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广泛且深远入,这一点随着佛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方面,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逐渐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至唐宋时期的禅宗,则完全变成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导致这种结果的则是古代中国制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那么,佛教与古代中国的制度、政治、思想及禅诗画等传统学术文化之间,究竟是如何互动的?这种互动究竟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

正文: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其后,搜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向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时,人们多把释迦摩尼和作为道教创始人的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神,并列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称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浮屠”即佛,这种相混的结果是把佛教当成神。本来佛教是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佛本身变成了神;作为佛教“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坛寂静”本里啊与中国的“灵魂不死”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佛教刚传入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神捕灭”成为佛法的根本义。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入和流布,佛经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所谓“安译”,即安世高系,是小乘佛教,重修炼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支译即支娄迦系,是大乘佛教,主要宣传性空般若学。这种情况绝不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一定程度的

第三篇:寺庙观后感

游龙华寺有感

趁着五一假期,我参观了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镇的千年古刹----龙华寺,感受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佛寺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了解了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及佛教对于生活的意义。

在寺庙不远的地方,我便能远远的眺望到矗立在龙华寺门前的古塔——龙华塔。塔高为七层,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宝塔檐下悬有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使龙华寺更增添了一分庄严的气势。

龙华寺的山门庄重大气,由五门并立。中间的大门上悬挂着“龙华”二字的牌匾,门柱上还刻有花纹,造型精美,做工细致。进入山门,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弥勒殿前地上的石刻。中间为一条巨大的盘龙,周围则是象征佛教圣洁的莲花。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释迦摩尼出世时脚踏莲花的典故,可见,佛教中的无形的文化融入到了有形建筑中的每一处细节中。

进入天王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布袋和尚的形象和蔼可亲,他手持一佛珠,半端坐着,好不惬意,俨然一副智者胸有成竹,看破世俗的神态。弥勒菩萨面带微笑,好似欢迎着每一位来寺里膜拜的善男信女。正中朝北的是韦驮天,作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他面如童子,表现出他的赤子之心;身披盔甲,手持宝剑正对着胸前,气势逼人,似乎告诫着一些牛鬼蛇神切莫靠近。大殿两旁分别供奉着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象:东方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天王手持一剑,西方天王手持一龙,北方天王手持一伞。四大天王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正襟危坐,让人打颤。

来到大雄宝殿,作为龙华寺的主殿,供奉着三尊巨大的金身菩萨像。据介绍,殿中供奉三尊金身“华严三圣”。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又称报身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身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边是普贤菩萨,身骑白象,以示尊贵。殿内还陈列一口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造的寺钟。大殿朝南两侧供奉着二十诸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他们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蜜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辨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天、阎摩罗王。

塑造精美,形态各异,其造型大部分取材于佛经故事。大殿后边两侧供奉着十六罗汉塑像,神态生动、庄严。在大雄宝殿后面是一幅大型的海岛壁塑,取材于善财童子求法的佛教故事。相传善财童子是一位十分好学、谦虚的佛弟子,四处向诸佛求法,先后向五十三位佛和菩萨求教。佛教称“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求教的第二十七位菩萨是观音菩萨。塑像的正中是慈禅的观音菩萨在大海中巡游,意为在无边的苦海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画面上有许多两手合十的小善财正在向各方求教。壁塑中既有无数的人物,又有浪涛,小舟,寺庙等背景,真可谓是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第四殿内同样也供奉着三尊菩萨金身——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像,左边一尊为观音菩萨像,手持宝瓶杨柳;右边为大势至菩萨熟悉的像。大殿左侧还供奉着一尊白玉观音菩萨的头像,供人膜拜。

龙华寺两侧的偏殿内还供奉着千手观音象,菩萨面目慈祥,“千手”动作各异,造型精美。罗汉堂内的五百罗汉金身耀眼夺目,是人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西面的钟楼里则供奉着人们所熟悉的关公,财神等。而东面的钟楼则供奉着地藏菩萨。

龙华寺内无数的佛像、法器,以及寺庙主题的建筑,无不透露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寺庙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对称的整体布局成了我们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最宝贵的文化“活化石”。我想,秉承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人们才能抛开功利,找到自己心中的净土。

以前与父母长辈去寺庙参拜,大都只是听大人的话依样磕头,但并不理解寺庙里每一尊佛像背后的故事即佛教的教义。通过学习,我对佛教的教义,起源,历史,发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当我踏进进入佛寺,我不再仅仅怀揣着向菩萨许愿的目的而诚心膜拜,而是更加理性地、辩证的看待宗教,并同时思考佛教与现代生活的意义和联系。正像梁启超先生说的,“佛教是自信而非迷信,是积极而非消极,是入世而非厌世,世兼善而非独善。”

第四篇:寺庙2

第五节

人和优势:

自202_年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度假)区就为媒体所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浪网、搜狐网等一百多家媒体先后进行六百余次专题报道。

202_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升值潜力旅游地产发展区》 202_年为《旅游者最佳京郊旅游理想之地》 202_年获得《中国优秀创意金奖》 202_年荣获《生态旅游建设示范基地》 202_年获得《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第二章 古寺庙、道观恢复重建背景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多年来“二十四孝、弟子规、教儿经、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民众,尤其是宗教文化,像佛教、道教等文化在我国流传已久,其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普渡众生、扶贫济困的思想不仅能有效化解众多的社会矛盾,而且能为信众提供精神寄托,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许多佛教、道教寺庙,已经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风景旅游区,为当地群众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去处。由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寺庙宗教文化很受中国民众欢迎,并非是迷信。在今天,它是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而存在。

展望新世纪,随着北京加快跨入世界大都市的进程,千年古都寺庙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将与日俱增。如何珍重中华民族的这份历史遗产,使其和谐地融入现代化的大都市,是人们孜孜求索的难题之一。修缮古都寺庙,发掘其历史文化资源,一直是京城文物旅游事业关注的重点。当代京城庙会文化的重新兴盛,开创出现代都市大众群体活动的新模式。显著的社会文化效益,为北京寺庙注入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着修复古寺的文物保护工作。源远流长的京城庙会民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人文资源。

北京是一座古今重叠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首都北京应高度重视城市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修复古都具有珍贵价值的寺庙建筑,赋予其具有时代文化特点的内涵,将会提高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含金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现保护性的开发,保护好古迹、弘扬我国古佛教文化精华;同时创立新篇章,为我们的后人留点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

古寺庙、道观遗址文化恢复重建条件

山不在高有佛则灵:五云捧上方

盛况终会全 寺庙不仅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基地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众生心中的圣地。寺庙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祈福和旅游静心的目的地,修庙弘法普度众生不仅是被历代社会称道赞扬的善举,还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旅游模式。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拥有众多的古迹庙宇,史上有著名的“五云捧上方”之说。指的是大云寺,小云寺、车云寺、石云寺、宝云寺捧上方寺。宝云寺,车云寺,石云寺位于景区西偏北方向。大云寺、小云寺在景区东面,上方寺则在景区南面与凤凰岭公园交界之处。在众多的寺庙遗迹中宝云寺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据遗址内遗留的明成化年间御赐五爪龙碑记载:宝云寺为1400多年前武则天下令修建;石云寺遗址内还有遗留的条石、殿基、大口井,残塔„„据传说当年丘处机受成吉思汗相邀西游之时,曾经在此驻扎很久。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还有一个龙王庙遗址,是当年乾隆皇帝到此祈雨的地方,乾隆御赐的龙鼓至今还保存在山后的漆园村,龙鼓申报北京市非物资遗产文化,已经获批。

对于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旅游区,精深的佛教、道教文化,丰厚的历史遗产,多样的景观资源,已成为北京后花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利用园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弘扬宗教文化为己任,筹划修复“车云寺”、“石云寺”、“宝云寺”、“龙王庙”、“千峰观”宗教遗址文化。待宗教遗址文化修复完毕后,千年古寺将重放异彩,到时游客就可上山到寺庙参禅拜佛,体验佛家、道家生活方式。同时为了呼吁世界和平,倡导和谐,把和平塔林景区(据载塔林曾与少林寺塔林为兄弟塔林,后文革时被毁坏。)建成为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景区,并在原和平塔林(又名和谐塔)遗址处拟建108米的世界和平和谐塔,此处将继续担当发源、关注、倡导世界和谐的伟大思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开发建设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旅游区,正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古迹、重现当年人文雄风的好事,是体现民族古文化的重大举措。修复后的古寺庙将成为都市人来此清心、静心、养心的圣地。正所谓:

千年古寺今重建,再塑金身佛光现,出家实习参禅地,唯我北京后花园。

一、宝云寺遗址

宝云寺千年香火,盛况空前 后花园恢复古迹,就在当前

宝云寺自唐代奉持香火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是方圆数十里内最大的庙宇之一,重建于明代成化年间,雄伟壮观。晨钟暮鼓,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信男善女川流如织。如今千年古刹,唯从石垒瓦砾的遗址中还可看出昔日“名山圣地”的风骨。

宝云寺是根据敦煌莫高窟321窟南壁壁画中“宝云经变”演变而得名的,宝云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六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在敦煌莫高窟321窟南壁有一幅“宝雨经变”壁画,天空中有天妙莲花、杂花妙果、天花、香末、香袈裟、珠盖、幢幡等凌空而降,形似彩云。故称“宝云经变”。画中还有从大海伸出一双巨手,一手擎日、一手擎月,这就是日月光天的现象,空中日月即是武后名字武曌(照)。

今存敦煌残卷《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解释《大云经》说:“今神皇(武则天)王南阎浮提一天下也”,“当今大臣及百姓等,尽忠赤者,即得子孙昌炽,……皆悉安乐。”“如有背叛作逆者,纵使国家不诛,上天降罚并自灭。”长寿二年(693年),印度僧人菩提流志在洛阳译出《宝雨经》。卷1说:“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佛对他说:“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中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教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武则天也就顺应天意进而登基。武后释奉自己为九五至尊,九又是阳数,故她选择在初元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登基大典,体现了自己前世的男性身份,龙飞九五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了。武后称自己为合日月阴阳于一体。因而自称“武曌”,后改“武则天”。武则天正是依据宝雨经变才称帝,《宝雨经》亦名《宝云经》,所以诏天下广修宝云寺。据《康熙昌平州志》记载:“宝云寺在驻跸山”。其遗址坐北朝南,左右背靠大山。寺南边有一水井,至今已有千年,水井保持完好,井深数十丈。相传有白虎在此守护而得名,故名千年虎井。

从残留的地基可以看出,宝云寺占地范围很大。庙宇的正南是梯田状的庙址。寺址的西侧有一条小路通往石云寺,南侧有一条石块搭积的小路通往山下,是寺里僧人下山化缘必经之道,也是香客上山的一条主路,至今还有一部分保存完好。遗址留存有大开条砖,小开条砖,筒瓦、加厚的大碾盘与碾轮子等。

遗址有明成化12年(1467年)御赐龙碑一座,内记载“诚千古克修之所”。意思是说这里是修行得道的最佳之地。还有“宝云至唐祖今岁千年!”即宝云寺

自唐代开始。据北京的宗教(佛教)一书记载,燕地开始普遍建寺,始于唐代。推测宝云寺始建于唐长寿二年(693年)左右,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明英宗(天顺实录)元年(1462年)十月,宝云寺又得以重修,其规模建筑布局非一般寺庙可比,有碑文记载“寺中窑、廊、庑、台榭规模宏远,非余刹可拟然”。由此可见,千年前宝云寺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人员之多,盛况一定空前。涌现出一副万人朝拜佛祖的动人画面。

在香火鼎盛的时期,宝云寺在当地甚至全国所产生的宗教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也可证实阳坊地区历史民俗文化之底蕴是深厚的。为使昌平西南山脉,成为北京西北部的旅游胜地,重建宝云寺首当其冲、刻不容缓。

宝云寺庙遗址文化修复完毕后,可供香客参禅拜佛,出家净修,调养身心。弘扬佛法、净化社会、改善人心,远离世俗,淡泊名利是佛教立宗之本,也是佛教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价值所在。

宝云寺—莫高窟321窟全图

第321窟 西壁龛顶南侧 飞天 初唐

第321窟

西壁龛顶南侧 供养天 初唐

51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飞天

52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供养天

第321窟主室覆斗藻井窟顶,井心宽大,居中团花外周由八朵带蒂的花朵与八朵小花瓣构成圆形,里层有八朵卷云纹形的大花瓣,最里面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八方均齐连续,组成一岔角处有花瓣组成蝴蝶形的不多,图案有联珠、卷草、有垂角、彩铃、幔帷装饰,式藻井有所不同。色彩以朱配以青绿纹样,对比鲜明,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一弟子(清塑)、二菩萨(清塑

朵大团花。井心角花。边饰层次半团花纹样,没与通常的华盖砂、白褐为地,雍容大方。西壁佛(清修)、二料)、二力士(清修。)龛内背光两侧画天宫散花天人、迦陵频伽、飞天、菩提树。龛顶画赴会佛三铺、飞天、禽鸟、花卉等。龛上画七佛九菩萨。龛壁南侧栏墙下的迦陵频伽舞动双翅,飞在空中弹奏琵琶。这是佛国净土的伎乐灵鸟,鸟体人身,鸣声清雅,善奏乐器,又名美音鸟。这身灵鸟填补了龛内壁面的空白,加强了装饰效果。图51为西壁龛顶南侧的双飞天,长长的飘带随风舒卷,表现出潇洒轻盈的动态。渲染肉体的颜料虽已变色,但目眉轮廓及体态线条仍然可辨。唐代出现的双飞天向人们显示,莫高窟艺术的灿烂时期已经到来。此窟西壁龛顶的供养天,也称天宫散花天人,是很有特色的龛内装饰画。图版52即其南侧的六身散花天人(一般亦称作赴会菩萨),体太婀娜,在天宫楼台上俯身凭栏,像是观赏着下界的众生,逍遥闲适的神情毕现。天宫栏墙建筑,描绘十分精美,白鸽衔璎珞串珠展翅欲飞的装饰相当别致。

第321窟 南壁 宝云经变 初唐

53第321窟南壁宝云经变

南壁画经变一铺,原内容不明,据中部画面形象类似灵鹫山宝云会场面,有人推测为宝云法华经变。本书图版印制之后,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上,史苇湘以《敦煌莫高窟的宝雨经变》为题的报告,公布了对这一铺壁画的考证研究,确定其为宝雨经变。《宝雨经》亦名《宝云经》,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重译。画面中央序品表现佛在伽耶山顶为大比丘众七万二千人说法时,漫天宝雨。序品

两侧所画细节,是十卷《宝雨经》的各种譬喻。

第321窟 北壁东侧 啊弥陀经变(部分)初唐

54第321窟北壁东侧阿弥陀经变(部分)北壁画阿弥陀经变一铺。经变中的建筑形象值得注意,图中显示的是经变的右上部分,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一座楼阁。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平台四周绕以花板栏干,栏干各部件界画清晰。经文描写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讲堂、精舍、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内外左右有诸浴池………”净土变中出现精细界画,开始于初唐时期。

第321窟 东壁北侧 十一面观音 初唐

55第321窟东壁北侧十一面观音

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三铺,门北画十一面观音一铺观音十一面六臂,立于双树宝盖之下莲花之上,一手提净瓶,一手持杨枝,两旁边有二菩萨侍立。构图左右基本对称,图中的树、花等,有图案画的倾向与同时期的壁画相比十一面观音图显得很有特色。

因此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拟在宝云寺遗址处恢复宝云寺,并在宝云寺沿途再现“北京敦煌” 千佛洞文化,依据敦煌莫高窟321窟《宝云经变》重现莫高窟艺术,利用部分现有需要恢复的山体和神岭山山体资源,作为国内外敦煌文化研究者塑造现代绘画艺术的载体,造就时代版敦煌文化,承接中外艺术创造者的文化产业。使复古敦煌艺术与延续现代壁画艺术相结合,继而打造成世界级复古派与现代派相结合的“中国式卢浮宫”—暨世界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殿堂。

二、石云寺遗址

石云寺在云峰脚下,寺址的北侧有一房屋遗址,今遗址存有条石殿基,柱顶石、大口井、残塔等,山崖有照宝山三个大字,还有珍贵的蒙文佛教六字真言刻石,也是其中寺庙较大的一个。寺庙的南侧有小径可通往山下。西侧有路可通往车云寺,东侧有路与宝云寺连接。在通往宝云寺的路上现有残塔遗址(当年塔林数十座),乃为当时方丈坐化后的和平塔,又名舍利塔。塔高数十米。

石云寺最早是当年全真派掌门人丘处机西行归来修炼悟道的地方。公元1188年,金世宗两次召丘处机到燕京,一是主持万春节醮;一是咨询长生之道。丘处机抽空领略神岭千峰(就是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无限风光。公元1219年,当时南宋、后金、蒙元三股势力,都慕丘之名,各派使者前来宣调丘处机。丘审时度势、反复权衡,本着“欲罢干戈致太平”的思想,选择了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丘处机在燕京地区停留近两月,走遍燕京郊区,才与宣使刘仲禄北行,经海淀、昌平神岭千峰(驻跸山),道出居庸关,夜遇群盗於其北,皆稽颡以退。且曰:无惊丘师。五月,丘师至德兴龙阳观度夏,以诗寄燕京士大夫云:登真何在泛灵槎,南北东西自有嘉。碧落云峰天景致,沧波海市雨生涯。神游八极空虽远,道合三清路不差。弱水纵过三十万,腾身顷刻到仙家。

丘处机非常仰慕唐僧玄装去印度取经的事,他在《磻溪集》中有诗赞玄装。弟子李志常效唐僧门徒辨机写《大唐西域记》按随行日记,写作《长春真人西游记》。其他弟子欲效唐僧门徒慧立、彦粽写《三藏法师传》来写丘处机。丘处机当时劝阻此事,建议要写就写《大丹直指》和《摄生消息论》的养生摄生思想通俗化,要写就写唐僧师徒,因为民间传说相当多。

中国宗教历史上有两次行程最远、影响最大的西游活动。一是唐僧玄装去印度取经;一是丘处机去阿富汗找成吉思汗的和平之旅。徒弟们更是起劲鼓动丘师写书,劝化世人。他同意了徒弟的建议,改写唐僧取经的故事,寓戒杀和平、炼丹养生的思想,教化世人。师傅点头,徒弟们马上行动起来。

丘处机师徒看到神岭千峰(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中的猪头像(现在的遇佛顶又像是“唐僧诵经”,这里群峰叠起,挨肩而立,好似一个僧人在诵经,又像是猪和猴行者在说话,惟妙惟肖)。大家共议,塑造出宋本没有的猪八戒,作为唐僧的第二个门徒,并把唐僧的大门徒猴行者定为孙悟空、把探沙神定为唐僧的第三个门徒沙僧。山下有一形似大蟾蜍的金蟾石,便演义出“观音显圣化金蟾”的故事(唐僧原为金蟾长老)。

丘处机师徒游玩白虎涧(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的白龙潭,又得到启示、联想,塑造出小白龙的故事,演化为唐僧的坐骑白龙马。

丘处机师徒游玩神岭千峰(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中的“通天八十一洞”,演化为唐僧取经的八十一难。书名初稿暂定《西游释厄传》又称《西游记(平话)》,主旨思想是以丘处机的《大丹直指》为蓝本。所表现的情节、术语、人物、宇宙等,均要与全真道的金丹学相吻合。丘处机师徒游玩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的白虎涧、骷髅石等景,编写了孙悟空在白虎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蝎子洞,丘处机师徒编写了唐僧师徒过毒敌山琵琶洞,斗蝎子精的故事。

第五篇:寺庙管理制度

芦花镇寺庙管理制度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属地政府的领导和各级政府民宗、文物、园林、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指导。

2.寺庙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众自己管理;在教内,寺庙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3.寺庙是僧人修学、寺管会主任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庙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4.寺管会主任,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寺管会成员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除特殊情况外,寺管会成员一般不宜兼任。

5.寺庙适当安排讲经说法,提高信众的佛教基本教义水平及广学力行、爱国利民的积极性。

6.佛教活动须在寺庙举行,寺庙举行重大的宗教活动,须向上级宗教事务部门及佛教协会汇报。寺庙不得进行不属佛教的迷信活动。

7.寺庙应安排时间,建立制度,组织僧人学习宪法和法律,学习时事政策,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爱国守法观念。

8.寺庙可以接受信徒自愿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义向信徒勒捐。寺庙应在量力自愿的原则下,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但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方式或名义向寺庙摊派财物。

9.寺庙在涉外活动中坚持爱国爱教、独立自主的原则。寺庙原则上不聘请外国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中的佛教界人士担任职务或名誉职务。

10.寺庙文物,包括经像、法器、供具、古建、碑碣、灵塔、壁画以及字画古玩等,均应登记造册,确定级别,建立档案,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对有重大价值的文物,应采取特殊措施,避免香火薰染和人为损坏。

11.寺庙的文物、树木等属寺庙经管,不接受任何单位占用。

12.寺庙实行民主理财,凡大宗开支,必须经由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常住 大众公布帐目,接受大众监督。13.寺庙根据国家治安条例,建立治保小组,制定具体措施,接受公安部门指导,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14.寺庙根据消防部门要求,建立消防组织,配置消防器材,落实消防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唐 寺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