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法学院2009年开学典礼致辞
苏力:盘算你的未来
——北大法学院2009级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我无意——其实也是有意——在校园里溜达了半圈儿。你们拖着大包小包,确切地说,是你们的家长或者对你们来说的那些大人,拖着大包,你们则享受着优等待遇,背着小包或者空身跟在大人的后面,仿佛“听见阳光的碰撞”,会心的微笑也快乐到了发梢。
今天,当我站在这里再次看到你们,“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其实我又清醒地知道,“这一刻,你们是主角”。因为,在经历了十几年甚至近二十年的长途跋涉之后,你们最终“选择北大”,了结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成真”。相对于绝大多数同龄人来说,你们是幸运的或者说是幸福的,因为“这里是北大法学院”。在这里,你会“发现你的热爱”。这些都是我先前的迎新致辞,虽已渐渐远去,变为老生常谈,但也许还值得你们去回味,尽管回味未必总是无穷。
可是,你千万不要找不到“北”,光看见“大”。北大对于你我而言,只是一个驰名商标,三年或四年之后,当你走出这个校园,也许它会让你一时成为“免检产品”,至少不会沦落到“被就业”的地步,但真正让你潇洒走一生的,不会是北大这块招牌。
不要心存侥幸,只是想象着“你我未来海阔天空一路是蓝”,而是要学会有意识地盘算你的未来。大学里,读书不再类同于中学。书本知识仅是在传授那本特定的书本,既不等同于其他书本,也不等同于老师,更无法替代现实和生活。这不是说读书无用,也不是说书本可以作废,而是说,书本对你的培养和塑造不再是唯一。你们更要学会对生活的反省、对社会的思考、对现实的追问,当然,也要学会对未来的盘算。因此,作为法学院里的你,也不能把自己囿于法学单一学科,而应当是——或者说必须是——突破法学门户,用法学内外多视角观察社会百态和人间万象。
也因此,在吸收已有知识资源的同时,也要学会聚焦怀疑的目光,壮壮你批判的胆量,进而炼就你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满腔责任和无穷智慧。当你听到“开胸验肺”、“醉驾撞人”等让人揪心又颇为无奈的个案时,作为法科学生,当然可以用专业的眼光和技术作出专业的剖析,但你是否想到,也可用法学之外的多学科知识资源深读挖掘其中的问题,甚至不惜动用你锐利的反思精神,对已有制度作出谨慎的解剖和科学的修补?
当然,我不是说法学教育就局限于思考这些。盘算你的未来,也不应仅仅停留于职业思维训练。你终究是个社会人,是要现实地生活于这个世界的。你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你在盘算你的未来,但此时也许有人在盘算着你。“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因此,你要创造现实的生活,但也要接受生活的现实。因为,这终将是你未来踏入社会之后需要面对的。
这不是在为你施加生活的压力,也不是在为你正在喜悦的面容泼一瓢冷水。因为作为你们 的老师,也是你们的学长,我们都是这么一路走来。这些话,尽管听起来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却又是生活赐予我们的真实告白。因此,你们不应只盯着西门那块主席题写校名的牌匾,而更应认真地盘算你的未来。
盘算你的未来,不等于说是光想着明天的好日子,也不等于说是整天被未知的将来塞上一身的迷惑,更不等于说是忽略了今天、眼前和现在。盘算你的未来,首先是也应当是过好每一分每一秒的现在进行时。也许,教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着法学理论时,你却在尽情地听着未名湖畔、池塘边上那叫着夏天的知了声声,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也许,同学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讨论着某个案件时,你却在忘我地盼着月上柳稍、黄昏之后那涌动着爱情的卿卿我我,等待着夕阳、等待着相会。
但这都不应成为你明天回忆时的自责。因为在这个年龄,尤其对于本科生来说,成年前后的情感琴弦,本来就很容易叫人拨动——当然,绝大多数时候是自己在不由自主地拨动。30年前,我也如你一样,恍恍惚惚于这个校园,我甚至还有一门课——就是我现在从事的专业——法理学,考试分数全班倒数第一。在一个班集体内,当你成为了第一,不管倒数还是正数,别人就不可能和你同时抢占这个稀缺的位置。可是,这些又只是一时的光彩或耻辱,你绝不应仅仅盯住那一短暂的瞬间!
有时候,你还会遇到一些严厉的老师,当你上课迟到了,他/她会责备你;当你发言出错了,他/她会批评你。更让你难堪的是,你抱定颇为新颖的观点,却遭到老师的驳斥甚至全盘否定。此时,你千万不要灰心,更不要心存怨气,因为这很可能是老师对你的一种开导和提升。其实,你也一样,当老师抛出他/她或许带有一些自恋的学术观点时,你有权保持沉默,但更有权提出质疑。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北大,在北大法学院,你要学会享受这种智识上的挑战,哪怕是被完全驳倒。这些对你而言也许是“太伤自尊”的场景,却为你的明天和未来,铺垫了一块又一块坚硬的沙石。所以,盘算你的未来,应时刻留意铺好你脚下的每一步路。
在座的本科生,应全是90后了。——至少看上去已不再像80后了。我事先没来得及作专门调查,你们就允许暂时“被90后”一回吧。你们这一代出生时,祖国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是在那个年代被提出来。如今,又过去了接近20年,再过几天,就要迎来60华诞,举国同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诞生之初,就立下奋斗目标,盘算着自己的未来,并为未来目标的实现踏实地留住每一个脚印。个人也是如此。尽管谁都无法算准明天、预测未来,但又总逃脱不了对未来的迷惑与期待。
是的,未来是可期待的,却又是迷惑的。可是,空闲下来,沉思我们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不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种种疑惑吗?因此,盘算你的未来,不是说刻意去勾勒一副多么壮丽的蓝图,也不是说聘请哪位高人为你量身定作,设计好你的未来。我想说的是,盘算你的未来,更要有一种“迎接挑战”的意识,有一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决心。不仅如此,你们更要化言语和意识为力量和行动,而不要仅仅停留于立志、图强的内心深处,更不要迷恋于高考的成功和北大的金榜题名,“回忆的音乐盒”不能老是让它旋转不停。
如果,在未来的三年或四年校园生活中,遇到不能自己独立解决的困惑、烦恼痛苦、挫折或失败,请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可以投奔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但我更相信,学会了盘算你的未来,也就自然有能力打理你的现在;学会了打理你的现在,也就自然有能力
盘算你的未来!北大法学院,还是那句几年未变的祝福:在这里,你将度过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90后的你们,又是可爱的新一代。记得有一年毕业致辞上,临别之际,我说我爱你们,没有修饰和限定,“但如果一定要给这份承诺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今天,在迎新的致辞上,我想表达同样的情感,稍有不同的是,“爱你比永远多一天,这是我给你的誓言。”
2009年9月12日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
更是播种的季节
为预防“甲流”,与以往不一样,今年我们把迎新大会搬到了室外。未名湖畔,绿茵场上,北国初秋恣意流淌的阳光和风,确实给人漂荡沉浮于梦境的感觉 ——不只是多年来你的,还有你父母的梦。但,这不是梦。你就站在北大,你已是一名北大法律人。北大法学院真诚祝贺你们!北大法学院热烈欢迎你们!
这么多人许多年来一直梦着、想着、瞄着甚至盯着北大,这肯定是个好地方。但对于你来说,北大的好处不在于外人对她的评价,而在于她给你的挑战以及你给出的回应。在这个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地方,你自幼以来的智力优越感会受到挑战,曾认定天经地义的也会受到质疑;当没人督促努力学习之际,甚至闲暇都可能成为你的一个新挑战。上北大曾是你的明确目标,如今真来了,甚或恰恰因为来了,似乎所有的路都已向你敞开,有了比同辈人更多的选择,无需“走别人的路” 自然也不会“让别人无路可走”了,你却很容易失去目标和方向感,甚至有点困惑。而你的回应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一个很容易被人视为空泛,其实却并非如此的问题,即如何选择你的人生的目标,你大致希望自己这一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注意,这与选择北大、选择法学院不同;这也与毕业后选择什么工作、挣多少钱不同。来北大,哪怕是你自己填写的志愿,那通常也是家庭、母校和社会的“合谋”的结果,从一开始你就很难也没打算抗拒;而当没有什么其他同样诱人因此需要比较取舍的选项,或其他选项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保险之际,那就算不上真正的选择。至于毕业后的工作和挣钱之类,当然也算目标,也并非不重要;但即使全都如愿以偿,也不可能给你持久的满足,不可能给你持久的动力。坦白地说,要实现这些目标,未必要上大学,至少未必要来北大。而现在你是在北大。
北大法学院希望你们能成为杰出的公民。
首先是公民,不是实证法律意义上的——你们已经是,而是规范意义上的。独立、诚实、自律、信守承诺并坚毅,分享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有一定的理想和追求,有足够的宽厚或仁爱,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岗位。这其实不算什么要求,而只是你在当代社会正派体面生活的基本素质。加上我丝毫不怀疑的你的智力,你就能面对每个人都无法幸免的各种艰难曲折,无论达穷荣辱,都能保持足够的自信,并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但北大还希望也要求你们杰出,同样是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岗位。这里是北大;这里北大法学院。她有责任为社会培养精英,各行各业的,不一定要坚守在法律界或法学界。这因为“君子不器”,你可能还需要、也有时间发现自己潜在的真正偏好和优势,但更因为全球化和崛起的中国对知识和人才需求是变化的,创新意味的是,今天的专业学习不应成为明天你翅膀上的黄金。但不管怎样,中国对北大,并通过北大对你们总是有比对一般公民有更高的期待。你们不能只是作为晚辈或学生要面对亲人和熟人的期待,更要作为公民面对无数在天资、家境或运气等各方面不如你的陌生公民的期待,有能力并更多承担起对他们的义务;甚至,必要时,承担对于人类,即儒家传统所谓的“天下”,的责任。
这是义务。因为,过去两个月来,甚至就在来京报到的路上,你们每个人都以不同方式收到了许多人对你的欣赏、赞美和支持。不要把这些仅仅视为个人努力的结果,是自己的应得。你还没有为社会做出多少实在的贡献;因此,在我看来,这些赞许不过是社会预支给你们的荣誉和信任。但预支的结果不能是透支。人要讲信用。用句《无间道》中我知道很不恰当的话来说,那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说到公民,自然离不开我们的共和国;她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了。尽管有许多艰难曲折,许多经验教训,但一个古老的中国已焕然一新。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烽火硝烟,兵荒马乱都是一些不会眨眼的词了;曾经的巨大社会动荡也在记忆中逐渐沉底。中国正在崛起,充满活力;即使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麻烦,本身都来自,同时也构成了这种活力。这是我们的先辈在血里火里开创的,是你们的父辈在风里雨里拓展的,并将由你们延续光大的一个民族的伟大事业。共和国需要,始终需要,一批愿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这是一个真正重要的选择,只能由你,最终以你一生的行动来选择。无论你是否喜欢,哪怕是不经意间,你也都正做出这种人生选择。并且,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无法不接受。因此,这个秋天,在一定意义上,是你第一次收获自己的季节;但更是你真正开始独立播种自己的季节。四十年后,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你会有更多的收获;共和国则会因为你,因为你们,有更多沉甸甸的收获。我和今天在场的一些老师不大可能见证那一天了,但我们仍然如此相信。
相信你们,是因为你们。
许多告诫和叮嘱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只想重复,也该重复,北大法学院的一个从未也不会食言的允诺和祝福:在这里你将度过的,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2009年9月13日改定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
>还没有注册...
第二篇:2008年北大法学院毕业和开学典礼致辞
重申的祝福
——北京大学法学院2008级迎新致辞)
苏力
各位2008级的新同学,大家好!
迎新会早该开了。前两天去日本开了个学术会,不去不好,就想就请守文书记致辞;他还是等我回来,让院长给新生说几句话。就这样耽搁了,实在对不起各位同学了。让我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热烈欢迎2008级新同学来到北大,走进或走近也许自少年时代以来你的那个期待——当然,回家过了个暑假,回来继续上学的同学除外。
一些同学,特别是本科同学,还可能期待一份专门的、属于你们的致辞,为了你们的校园生活开始。但这个场合该说的话,其实,每年迎新会上,我大都说过了。在一个网络时代,你们或许已经熟悉;但也许还值得你们看看,不为那些文字,而是引出这文字的那些问题本身;问题可能没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受众,或修辞。
说起来,30年前,前后也没差几天,我,和你们今天一样,梦一般踏进这个校园。恍恍惚惚,懵懵懂懂,找不到北,光看见大;一年过去后,考法理,也就是我今天的研究方向,惭愧地告诉各位同学,我考了全班最差。
不是在这里忏悔,头发都花了,再吟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意思,也很讽刺。我只是想和大家说说“期待”。人当然会有也应有期待,它其实是个人理想或愿景的一部分,是比较“小”、比较个人、很可能实现的那一部分;人活着也就是活在某种期待中,无论这个期待的社会评价。但期待常常作弄人;特别是那些把期待更多放在环境或他人而不是自己身上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依赖,或会变成一种依赖,不仅高估了名校、名师、天时、地利乃至机遇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有时还隐含了对自己潜能和实力的高估。结果或者怨天尤人,或者得意猖狂,至于具体何时何种状态,则取决于一些偶然的因素。
不要以为进了北大自己就会如何如何,就能成为谁谁谁;我以前说过的,大意是,除了都属于北大这个专有名词之下,你我同陈独秀或胡适,鲁迅或毛泽东这些北大名人其实没什么关系;即使事先看来,有某一种有关你的未来成就的概率关系;但这种概率在统计学上公平分配,在现实中只能某人独占,而不管你觉得公平与否。其实这种概率在你没进北大也就存在,因为都是人,都是中国人;今天不过会让你感觉这种概率更高了一点。永远不要相信北大、清华乃至哈佛、剑桥本身有什么神奇,除非你自己努力,并且要贯穿于你在北大以及北大之后的一系列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琐碎,甚至“无事”中。
即便最大的努力,也并不必定会,甚至一般不会,令你人生的所有的梦想成真。许多努力并不以光荣结尾的,而会以梦想结尾。因此也许才有了“光荣与梦想”这个短语。努力只是,最多只是,光荣的一个因素。
就说说刚结束不久的奥运会吧。即使因中国的努力而“无与伦比”,但还是有,甚至更多激起了不少发达国家的人们,至少是从这些国家的媒体报道来看,对中国更多各种各样的怀疑和猜忌。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做得好,别人就会或就应承认。这个期待不现实。如果猜疑和嫉妒是更多关切自身利益和安全的人们的一种自然情感,偏见也是任何偶在的在所难免,那么利益不同或利益关注不同的人就永远挣脱不了这种“原罪”。你们自然也会遇到。这甚至不完全是软实力问题;没有“干货”的软实力,就只有软,而没有实力。有点扯远了;我想说的不过是,别太指望努力就一定会得到承认,甚至未必需要别人的承认。
因此,不切实际的期待有时会带来沮丧、愤懑,甚至一种失落、却会因失落而强化的 “权利”感。我们当然希望未来和世界美好,我们会为之奋斗,尤其当你踏入这个学校,这个学院之际。但真实的世界从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允诺每个人很多实在的享用;现实给 予的更多是一些归在自由名下的那些潜在的机会。而实现这些潜在,除了努力外,常常还 需要并非人人都有的一份天赋。不是博尔特,不是刘翔,黄金大奖赛上的黄金就没你我什 么份了;既然已经进了法学院,你也肯定不是爱因斯坦了,也很难说会成为另一个鲁迅;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至少在某个甚或某些方面都是“残缺”的,和刚刚结束比赛的 那些勇敢的残奥会运动员一样。甚至,首先在对世界不存幻想上,然后在意志品质上,我们许多人都不如他们。
不是想打击同学们的兴奋;我不过是说点实话,提醒,要及早走出自我对社会、人生和世界的任何不切实际的期待,别忘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古训。努力是唯一可以由你把握的变量,否则,你甚至会受不了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失恋这类小小挫折,更不可能在关键时刻、大是大非问题上“知其不可而为之”
了这里,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应过多期待别人,而要接受更多别人
因为你们是北大法律人!
不多说了,生活的磨砺会比任何说教都将更强有力。我相信,如何度过在北大的这两年、三年或四年;重要的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年前我们那代人上大学时,清华同学提出的一个口号。转送你们;
珍惜并充分利用不仅是北大、而且是当代和中国所提供的一切可能,一个“大气”的自己。
而北大法学院也重申她对新同学的祝福和相信:在这里你将度过的,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2008年9
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
在2008届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或告别演讲)
贺卫方
各位亲爱的毕业生同学,各位尊敬的学生家长和家人,各位尊敬的嘉宾和同事:
刚才苏力院长说他的演说不是那种标准的毕业典礼致辞,因为我提前起草了今天的讲辞。在中国的法学界,也许我是演讲最多的几位学者之一了。是以往却很少写出讲稿,但这一次却非同寻常。第一个原因,礼场合讲话的第一次,按照常规,典礼致辞还是要体现一种庄严的特点的。
才主持人已经告诉大家,我是刚刚从机场赶来。这几天在瑞士离日内瓦不远的一个叫做纳沙泰尔(Neuchatel)的城市开了一个会,会议纪念当地出生的著名国际法学家
瓦泰尔(Emerich de Vattel)的著作《万国法》(Le droit des gens
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贸易,曾经托人把这本书的几个片段翻译为中文,这是国际。而既然你们来到(家人、社会等)的期待。这是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请“发现你的热爱”,也许不是你最幸福,24日晨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第二个原因,刚)出版250周年。30肯 但(他人、环境、社会和世界)你们都明白、也一定盘算过该创造月也许他是想把标准的留给我,这是我十多年来在我们学校典
法在中国的第一次翻译,也是瓦泰尔著作第一次传播到东方。这也是为什么我被邀请参加会的原因。按照航班行程,飞机应该在今天上午八点半降落首都机场,我们的典礼也是上午举办。我很担心航班延误,赶不上参加,就提前写好,以备“替身”代读。不过,幸运的是,我赶到了这里。
同学们,在经过了三、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在这所校园中的学习生活之后,今天,你们到了要毕业的时刻。毕业典礼上师长们的讲话不免要叮咛嘱托,离情别意,溢于言表。在纳沙泰尔湖畔的这座瑞士小城,遥想各位,我不知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在北大的岁月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你们走不出的背景——不只是未名湖畔美丽的风景,不只是书本课堂里的熏陶和训诫,也不只是老师们各具特色的风范,更重要的是,我们这所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诸位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说到北大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不免产生一种不确定感。是的,这所大学百多年的历史内容是如此丰富,以致于对于什么是北大精神人们见仁见智,各说各话,一些解读差异之大简直让你误认为是在说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所学校!依我十三年作为本校教师的感受,我们学校最重要的传统便是蔡元培、胡适以及马寅初诸位校长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独立即不畏权势,不媚流俗。自由便是在研究与学习中以学术与知识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至于兼容并包,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独立与自由的结果,它们内在地要求我们容纳异见,心怀谦逊,因为在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面前,没有霸权,人人平等。
去年年初,借到东吴大学讲学之际,我专程到台北南港拜谒了胡适校长之墓。看着墓前胡先生塑像那泰然自若的面庞,我不禁想起这位终其一生都在为学术自由和大学独立而奋斗的先贤的种种事迹。他虽然早年就名满天下,但却总是把学术视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他多次强调,凡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绝顶聪明同时又肯下笨功夫的人。他的治学视野极其广阔,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涉足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宗教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知识视野的开阔不仅让他在治学上触类旁通,而且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走势有了更为健全的判断。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读他的政治评论,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现代中国政治、宪政乃至法治应选取路径的论述是何等睿智、明辨,富于洞察力和想象力。可以说,胡适先生亲身参与了中国的宪政建设,从早年的人权论集,到晚年为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所作出的坚毅而理性的抗争,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为今人包括我们所有的法律人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树立了最值得效法的榜样。
同学们,在这个场合我谈这么多关于胡适先生的话,是因为他正是我们的先校长。古人所谓“道非身外更何求”,我们要学习自由、宪政、法治的精髓,探索实现它们的途径,一些外来学说与经验固然重要,但是身边的范例更是值得珍惜的本土资源,我们更应该就近取材、努力仿效。胡适校长那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于家国以及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为人处事中体现的伟大人格都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标尺与境界。在中国法治正处在攻坚时刻的今天,能够将上述三者结合起来至关重要。李敖先生曾建议在我们这所校园中树一尊胡适塑像,我很赞成;不过,比塑像更要紧的是,我们要让他的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这座校园里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各位同学,各位同事,我在开始的时候说这次演说对我很特殊,也许应该加上一条理由:我也将和在座的各位毕业生一样,在本学期结束的时候离开这所学校。我犹豫再三,是否在这个场合提及这个话题。当然,说起来离开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驿站”的变换。“驿站”的说法或许有些消极,不过,“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看,人短暂的一生的确像是一个匆匆过客。认识到这种短暂,也许会让我们及时行乐,不过,我总怀疑,那种在紧张心态的压迫感之下的行乐是否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抑或不过是困兽之斗。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作为人,快乐的本源何在?我们如何将世俗的快乐与精神的欢愉相结合,并且产生出一种行动者的力量?这种哈姆雷特式的问题经常在我的耳边响起,最终促使我作出了离开这一艰难的决定。
就像在座的毕业生一样,我这个在北大学习了十三年的老“毕业生”也要在这里表达自己由衷的感念之情。感谢北京大学,她让我在这里宾至如归,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家园。感谢法学院,感谢各位同事,这里的宽容气息让我这个多少有些异端色彩的教师如鱼得水。我要请求沈宗灵老师、由嵘老师、魏振瀛老师、张文老师、李贵连老师原谅,自己所成太少,有负你们的殷切期望。吴志攀兄、张守文兄,你们的厚爱应该得到特别的铭记。苏力兄,你作为人生的鼓励者、观点的商榷者以及我引为自豪的老朋友,请接受我的敬意和祝福——既祝福你,更祝福我们的法学院!
曾经有人调侃地说,假如没有学生,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完美的。这样的玩笑也多少透露出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来源。不过,压力之源又何尝不是荣誉和幸福之源?请允许我说,北大法学院的学生们给了我最高的奖赏、最大的鼓励。多亏有了你们,自己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师生涯,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感。我愿意再说一次,“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北大法学院十佳教师”的荣誉将是我人生中永久的美好回忆!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出,今年法学院安排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效果:我送别你们,你们也送别我。送人者亦复被人送,劳燕分飞,天涯何处再相逢?好在世界已经变小,资讯传递迅捷,相见不难别才难。我期待着再相聚,愿心中的快乐与幸福以及事业的丰收与你们永远相伴!
谢谢大家!
2008年6月21日初稿 23日上午致辞后略作修改
第三篇:北大法学院毕业生致辞
朱苏力: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致辞
走出校园——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你们就要走出校园了,有些话老师该说不说,那就是失职。因此,趁今天这个场合,我首先代表北大法学院和全体老师祝贺你们;也感谢你们多年的努力,造就的不仅是你们,还有我们,此刻的成就感;但还想唠叨几句。话题是几年前看电影《天下无贼》留下的,一直耿耿于怀。
影片中,傻根忠厚老实,对所有人都没戒心、不设防。怀了孕的女贼(刘若英)突然良心发现,想保护傻根,生怕他了解了生活真相,失望、受伤或学坏,愿意他“永远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男贼(刘德华)则认为,不让一个人知道生活的真相,就是欺骗;生活要求傻根必须聪明起来;而一个人只有吃亏上当受过伤,才能重获新生。他强悍地反问:“[傻根]他凭什么不设防?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就因为他单纯,他傻?” 这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尖锐论战。都有道理;道德高下也并非一目了然。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老师更多偏向刘若英。不是不知道生活有阴暗面,但怕年轻人学坏,不让他们接触,最多来些话语谴责。我们太注意区分知识的善恶,与时俱进,还搞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正确。似乎只要严防死守,像对付萨斯或“甲流”一样,或是装上个“绿坝”什么的,就不会有人感染,就能消灭病源,最终培养出一批时代新人,全面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准和生活质量了。也就二十年吧,说是不能让纯真的心灵受伤,以保护隐私、防止歧视为名,我们就进步(或堕落?)到从小学到大学都不公布考试成绩了!
鸵鸟战术不可能成功,校园也非净土;我只是担心有人被忽悠了。真傻还不要紧,傻人有傻福——想想傻根;而“天真是冬天的长袍”,能帮助我们抵御严冬。我最担心的是,过于纯洁、单
一、博雅或“小资”的教育,一方面让人太敏感、太细腻,一方面又会让人太脆弱。考试不好都“很受伤”,那考不上大学呢?求职或求爱被拒呢?更别说其他了。瓷器太精致了,就没法用,也没人敢用。生活中谁还没个磕磕碰碰?!
也确实很难接受刘德华的“残酷教育”,更无法实践。影片中,刘德华也没做到;他还是倒下了,为保护梦着天下无贼的傻根。更可怕的是,刚听罢“无毒不丈夫”,一转身,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李冰冰就满含热泪恳请原谅,把自己的导师交给了警察;老奸巨猾的黎叔只能连连感叹“大意了”。一个字——报应!莫非我们和刘若英一样,“怕遭报应,想做点善事积点德”。但一时的善良会不会变成长远的残忍?而且,我们真的善良吗,或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善良——其实证明的是我们的虚幻、虚弱并因此是虚伪?
这是教育的深刻且永远的两难。由此才能理解中国古代的“易子相教”、斯巴达教育以及毛泽东的“大风大浪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但这还只是生活磨难的替代品;严苛不让人长记性,吃一堑才能长一智。我有时甚至怀疑,今天大学搭起的知识殿堂,只是暂时搁置、部分隔离、更多是推迟了你终将面对的严酷,也缓解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疑虑和不安。
知识也未必能走出这个困境,尽管我们常常王婆卖瓜,说什么“知识改变命运”。这话没错,但弄不好也,甚至很,误人子弟。它夸大了知识、博学、思想和理念的作用,捎带着也就夸大了知识传授者的意义;却低估了行动的意义,更严重低估了行动者的艰难。其实,至少我,或许还有其他老师,选择校园并不只因为酷爱学术、追求真理,还部分因为读书比做事、特别是比做成事更容易,也更惬意。校园教育注定是残缺的。它确实拓展了你某些方面的想象和思辨能力,却也可能因此弱化了你应对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出于责任,而不是愧疚,我把这些困惑和担忧,包括自身局限,都告诉你们。就是没法给你一张IQ卡,也没有密码;而且“是真没有”,即使“这可以有”,即使你像范伟一样举着斧子。希望你们重新审视并尽快走出校园。不要只用规范的眼光看世界。生活世界一定不规范,有时还抵制规范。不要把符合逻辑或看似普世的话都当真或太当真。生活不是逻辑;真正普世的无需倡导,有人促销的则一定不普世,还可能假冒伪劣。如果没有准备,一旦遇上忽悠行家或策略高手,甚至卑鄙小人,你就会手足无措。无论是消极无为,还是同流合污,即便愤世嫉俗,那也是行动力的丧失。说不定,一次情感创伤就毁了你的善良和未来——想想法大的付成励同学。
你就得像宋丹丹说的,“做[……]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请记住,是对自己。要抗造,经得起摔打,顶得住飞来横祸或无妄之灾。“好人一生平安”也就一只歌,听听就行了。出门被车撞的,并非都是,其实基本不是,不孝子孙或贪官污吏。就算民主法治能让国家长治久安,也消除不了办公室政治。安徒生童话里,你也得走到结尾,才能“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
不是说放弃诚实和善良;只是老百姓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真正的善良只能出自知情的选择和坚持。
这些话冷峻,却不冷酷,更非冷漠。怎么可能不希望你们每个人都一帆风顺?!只是既然你走进了这个校园,生活在这个世界,你就注定不是为重复昨天的故事,听从教科书的安排。我们只能创造你的此刻,你要创造的却是自己的未来;你要实现的,不是别人——包括父母——对你的期待,而是,最好是,你对自己的期待。你必须有能力承担起想象中你独自无力承担的责任,即便是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或为人师/友。
而且你们是共和国的年轻公民!你们当中应当产生,也定会产生这个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领袖。我们的共和国很快将迎来她的六十周年,但凭什么说你的今生今世或此后,中国就不再遭遇汶川,就没人折腾了,就没人打西藏或台湾或南海的主意了;或贪婪不再引发其他什么全球危机,人类就此与9.11决绝,一路高歌,直奔历史的终结。
过去一年来,我强烈感到,中国不是正走向,而是被推上更大的世界舞台。主要还不是“奥运”,而是金融海啸。当然还有索马里护航、美国要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军备以及盘算中的收购悍马或沃尔沃。即使看似波澜不惊,也意味着波澜壮阔、也一定波诡云谲的挑战。不尽是机遇,一定有莫测的风险、陷阱、圈套,弄不好还有灾难。
而所谓精英,就是人们感觉良好,他却见微知著,小心翼翼,默默为整个社会未雨绸缪。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理想、知识或爱心还不够,你们必须,也相信你们会坚定、冷静、智慧和执着;还必须有人准备,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当仁不让,承担起对这个民族乃至人类的责任,直至为之献身。这就是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不是推荐这条路。没有。我只是指出有这么个选项。和天下的父母差不多,其实,我们更愿意你们平平安安;也算想过,却未必期待你们成为英雄。英雄路注定坎坷,更是狭窄;无人允诺,更没法保证,你选择了,终点就是成功,而不是悲壮。至少,我的这番婆婆妈妈,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想到了,你们当中也难免有人失落、失意甚或失败。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祝福你们!北大法学院都祝福你们!
也无论如何,我们都尊重你们各自的选择;并相信你们,会无怨无悔!
2009/6/28定稿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
第四篇:法学院开学典礼致辞
法学院开学典礼致辞
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致辞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聚在这里,正式欢迎你的到来。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抬眼望去,你好像刚刚出锅的包子,虽然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馅,却都很新鲜。这些天来,你或许穿着印着文字或图案的T恤衫,或者一直没有洗的军装,奔走在六教旁边的林荫道上或者综体的球场上,找不到北,只看见大,以为来到了北大;你或许忙着参加各种迎新活动,手里拿着一份份印刷、打印或者复印的材料,上面写着别人认为你必须或者应该干的事情;各式各样的社团里的学长学姐肯定也已经暗暗瞄准了你,甚至已经准备开始动手,想你普及各式各样的清华攻略。你对清华来说是新鲜的,清华对你来说也是新鲜的。
四年或者三年或者更长时间后的一个夏日,当你从国贸或者金融街的实习单位里回到五道口,摘下风格保守的领带或者换下颜色单调的套装,穿起从教务办公室借来的学位服,你变得更加职业、更加老练、或许已经油头粉面或者涂脂抹粉。那个时候,你或许会想起今天朴素的214大教室的这一刻。这一刻,我们欢迎你的到来。
从这一刻开始,以后的四年或者三年,对于你来说是一场崭新的探险、陌生的旅程。从这一刻开始,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从这一刻开始,你们被我们放在了一起,开始重新寻找自己,在书本中、在教室里、在图书馆中、老师的办公室里,或者其他人那里。从这一刻开始,你将会找到一生的朋友,甚至终生的伴侣。从这一刻开始,你将会发现你认为最值得做的事业,开始自己想象未来。从这一刻开始,无限的可能性在向你展开,并且逐渐成为现实性。在这一刻之前,一切都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甚至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或者众里寻他千百度。此刻,你或许应该深吸一口气,体会只属于你自己的、只属于现在的,伴着焦虑的激动、带着迷茫的向往。
你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着同一个目标来到了这个地方。你们当中有英语演讲赛的佼佼者,也有游泳冠军;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有千辛万苦经历了高考的,也有经过选拔而不必参加高考的;有男生,也有女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谈过恋爱的,也有一张白纸的;有能说会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无论怎样,在2014年秋天的214大教室,你加入了一个包括已经毕业、正在就读和尚未入学的人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名号是清华法学院,首都叫做明理楼。明理楼里生活着这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上最为优秀和最具有想象力的法学头脑;清华法学院将在转瞬即逝的几年里,把你带进一个万花筒,从中你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色彩。
在这里,毫无疑问,我们鼓励你好好学习。你不仅从我们这里学习,也在你们中间相互学习,学习相互尊重你的同龄人,进而尊重长者(包括我们),学习尊重一个你们正在融入和创造的传统。更大程度上,不是你们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你。就让我们在相信,我们的选择并不是个错误或者失误。
在更大的意义上,你要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希望你能在困惑、无聊、郁闷的时候去图书馆看书;我希望你抓住机会,多听讲座,拓宽自己的兴趣,不要只看了题目就觉得它们跟你无关。要改变清华法学院学生不爱听讲座的习惯,养成运用各种方式自学的习惯。这并不是我个人的建议,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鼓励自学成才。”
人生必须向前看才有进步,但或许只有向后看才有意义。多年之后你会发现,你一生或许只有这几年能够专心读书,不必太过焦虑未来,也不必刻意为了市场需要而放弃你的热爱,更不必担心缺少社会经验而拼命实习或者社会实践。你们毕业之后,一辈子都在社会实践。最好不要在应该读书的年纪老想着以后的工作,而在工作后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尤其对于本科生来说,大学四年是一种奢侈品:你可以完全凭借乐趣去读一本书,而不必考虑从中摘取一段话来为你在法庭或者谈判桌上获取更多的利益;你可以享受一生中最不受物质干扰的爱情,因为你不用担心晚上住在哪里,不用担心房价。
你可能在非常急切地想知道法律和法学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业。套用狄更斯的句式来说:这是世俗的行业;这是神圣的行业。这是语言的游戏;这是静默的思考。这是书本之内的研读;这是书本之外的实践。这是独自伏案的工作;这是与人交谈的职业。你将在明理楼开始挑战法学,你也将在明理楼接受法学的挑战。
你或许会以为学习法律就是背条文,就是掌握规则。当然这是最基本的。某一条马路规定开车不得超过时速六十公里,一个人开了七十公里,他/她就违法了。但如果法律问题如此简单,那么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不需要清华法学院的毕业生。现实中的法律总是面临着语言的模糊性和事实的不确定。解释因而是法律的核心。这里的解释并不是explanation,而是interpretation。前者有如你在跟其他的女生网上聊天的时候,你的女朋友说:“怎么回事?!解释一下!”后者则不一样:比如,宪法保护住宅不受侵犯,那么你们居住的宿舍算不算住宅?法律因而并非机械的应用,不是依据勾股定理或者欧姆定理去解题;很多问题并不像高中的习题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就好像大学上课并没有固定的教室一样。每一个老师的课堂里都有他自己的规则,就好像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一样。你将要学会在何时何地怎样去寻找适合的规则。
你也许会想象学习法律就是学会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甚至强词夺理,咄咄逼人。但请不要将电影当作现实的生活。法律的学习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让人膈应的人,更不是振振有词而没有节操的人。我们不想看到,随着法律知识的增长,你的节操逐渐降低;我们不想看到,当你口若悬河之日,却是节操碎地之时。在古希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名作《云》里面,一个年轻人接受了我们今天称之为法学教育的训练,回到家里振振有词地打他的父亲;在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我们也会听说受到法学训练之后的毕业生,在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回头起诉法学院。希望未来的你在“为权利而斗争”的时候,仍然能够记得大道晴天之中的世道人心。很多时候,当你不幸地运用法律武器面对父母师长或其他亲密关系的时候,那首先标志着感情的破裂。毕竟,法律可以给人安全,而感情才能给人安全感。法律能保证你的生命和财产,而感情才能带来意义和幸福。
坐在这里的你,是一种成功。但仅仅是暂时的成功。希望你能够暂时忘记过去,以后才能更加成功。千万不要让清华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你的终生成就奖。要更加成功,就要磨练你自己。首先的磨练是忍受激动、新鲜、兴奋之后的迷茫、困惑、彷徨、犹豫,寻找你的方向和目标。正是在寻找目标和方向的过程中,你的大学生活获得了意义。我希望你能够尽快寻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要将精力耗费在不断地尝试新的目标,千万不要变成了狗熊掰棒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忘掉了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之后剩下的东西”。希望三年或者四年之后,你能够把那些“剩下的东西”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你们已经忘掉了学过的课程的话。当然,更希望你能够记住所学到的东西,不仅仅因为将来有可能会有用,更因为它们象征着你们最难忘的一段集体记忆。们好运。谢谢大家!
欢迎来到清华法学院,祝你
第五篇: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各位同学,欢迎你们来到北大!来到北大法学院!
几年来,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给新生致欢迎词。有时,我会觉得我的话有些多余,有些唠叨?临来北大前,你们的父母已经千百次叮嘱,你自己也一定早已暗暗下了决心;而我从来也不怀疑作为整体的你们每一届新生的天资和潜能,不怀疑每个青年都会有他/她自己的理想,更何况,面对今天社会的激烈竞争,难道还需要我来叮嘱你们勤奋和努力吗?
我还是要说几句,但不仅仅是出于职责。因为,这里并不仅仅是你我心目中中国最好的法学院,三年或四年之后它会给你盖上一个“免检产品”的印章,颁发一份“驰名商标”的证书,因此给你铺下了一条总体说来比同代其他人可能更为平坦的从业和生活之路。
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今年5月,北大法学院刚刚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活动,庆祝她的百年华诞。你们没能赶上这一庄严的时刻;但没有关系,50年后,我也参加不了你们的隆重集会。对于有梦的人,生活也许是不完美的,却大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有属于他/她的时刻。
只是,你们必须创造和把握你们的时刻;并且,要从现在开始。
前几天,在雅典奥运会上,当刘翔第一个冲到终点的时候,主持人几乎是嘶哑地呼喊“刘翔赢了!刘翔改写了历史!”那一刻,我流泪了。这不仅是改写历史,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些连我们也曾经接受的关于我们自己的想象,修改了一些我们为自己划定的梦和行动的边界。
而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和时代的象征。
近年来,我们常常说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和平崛起”。这并非只是一种政治动员的口号,放眼看来,这是正在迫近当代中国的一种可能。中国目前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转变,由于其所涉及的人口数量和地域广度,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变革。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但也因此,中国还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国际和国内难题和制约。我们可以也应当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空前”则意味着至少有一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会越来越多地要求你我的创造性的工作,要求青年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个我们的前辈一百多年来一直渴望的历史机遇,一个与我们这一代人将擦肩而过的历史机遇,一个无论如何都将同你的青春华年正面相对的历史机遇。
如果说此前的25年间,甚至100年间,我们这个民族的努力主要是学习和模仿,那么,很有可能,就从你们这一代人开始,则需要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你们当中应当而且必须产生伟大的法律人!
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因此,你们必须大气。
你们必须首先关注、理解并且努力回答好——而不仅仅是回答——中国的问题。因为这才是你的、你的亲朋好友、你的同胞兄弟姊妹的问题;而且,这至少也是1/5人类的问题。
你们必须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不仅是法律的,而且需要政治的(包括是国际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不仅是学术的,更需要实践的。因为真正伟大的法律人总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lawyer/statesman);也因为法治的事业说到底是一个行动者的事业。
你们必须深刻理解生活和人,同时又坚守你从生活中获得的,而不只是从书本中获得的,那些基本的信念。没有信念的理解会导致随波逐流,而没有理解的信念则必然沦为意识形态。
当然,你们首先必须作好一个学生,但是不能也不应当停留于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你们不应当仅仅追求考试成绩排名靠前;或通过司法考试,然后成为一个收入不菲的法律技工;或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中外的先生走。你们当然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传统,但又必须有决心、更重要的是有能力超越你们的前辈,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不仅在知识的深度上,而且在知识的广度上;不仅在法律技能上,更重要的是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不仅在学术言辞的表达上,而且在个人的社会践行上。
我甚至建议,你们不应当仅仅关注法学,也不必现在就决定以法律为业——无论是学业还是职业。正如霍姆斯在哈佛法学院250周年之际所言,法学院是要教法律,要培养法律人,但它要以一种宏大的方式教法律,它要培养的是伟大的法律人。而法律上的伟大,如波斯纳所言,意味的就是要超越法律。
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这是一个承载了许多光荣和梦想的地方,一个承载了也许太多社会期待的地方。但转型中的、正在复兴和崛起的中国有理由对我们也是你们有更高的期待。
我相信你们。而且,我也只能相信你们!我相信你们有能力“迎接挑战”;相信你们会在北大的校园中真正“发现你的热爱”;相信在你们的一生中不会只是在“这一刻,你们是主角”(这些都是我先前的迎新致词,也许还值得你们去看看)。
当然,我并不要求,也并不指望,作为个体的你们每个人都一定有机会而且一定能承载起这份期待,获得成功。你们一定会有困惑、烦恼,会有挫折,也会有失手。只是,在所有这些之后,你们当中得有人成功。
这里是你的一个新的开始;在这里你将度过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你们是北大法律人!
2004年9月1日于北大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