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编辑:雨声轻语 识别码:23-95732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2 12:27: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突现思想和观念成为创作的第一要义。其中以北方艺术群体、红色.旅、池社及吴山专、谷文达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画家主要用西方近现代的理性、人文、个性至上观念反抗传统文化中的群体依从、避世退守等消极文化心理;以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江苏新野性派等为代表的生命之流画家则接受了西方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哲学,对传统文化中的实用道德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留下了一批在今天看来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但是运动中产生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85后,有以获取新闻效应为目的的哗众取宠者混迹其中,使整个运动的后期呈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局面。

尽管如此,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做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做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

2.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85’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从业者,更年轻的艺术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借鉴而谋求突破与发展。85新潮美术为90年代美术准备了国际化的目光和起点。

3.85新潮美术运动过分观念化、工具化的倾向及这种倾向使其最终失去存在合理性的结局给90年代美术极大的警醒:观念运动必须遵守艺术自身的游戏规则。如果彻底撇开美术的艺术限度与要求,结果将不是观念的突现,而是观念与形式一同坍塌。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

2.它是美术媒材变化的现实文化根据。物质现实的积累给了艺术创作接受者以多方面的准备,使大量新鲜媒材进入美术界语言视域。其中雕塑的快速发展、装置艺术在90年代中后期的渐成主流、视像艺术的被广泛接受,都与时代现实中物质生存方式的变化直接相关。

三、文化生存环境的宽松化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随着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快速成长,许多新的精神因素悄然出现,逐渐侵蚀、改变着传统权威话语的内涵和面目。同时物质力量的迅速扩张挤压侵占了精神在人们生活中原有的位置和空间,社会观念体系变得灵活和松动,这在无形中消解了许多悬而难决的意识对抗与道德冲突,也使一些经多次文化论战仍无法决断的争端失效而成为假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展开,在大量西方的经济技术与科技力量涌入国门的同时,各种异质的价值学说和思想观念也侵入原本单纯的传统文化肌体,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深远影响。在90年代的社会进展中,曾经为几代文化斗士追求的宽松的文化生存环境正在得以形成,这从多方面影响着90年代的美术面目:

1.使90年代美术开始摆脱工具主义命运,其能够逐渐疏离功利主义的焦虑而以从容健康的创作心态回归本体,使美术的自治成为可能。

2.为多元化美术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文化环境的宽容,带来了美术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宽松,这使不同面目、不同性质的美术方式都能获得存在、试验与发展的可能与空间。

3.在逐渐宽松的文化生存环境中,90年代艺术家能够以更健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本土艺术精神和西方艺术观念的继承、吸收、借鉴、取用甚至拿来都逐渐正常。

4.为90年代艺术家提出了新的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当代美术作为时代精神的关注者,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当代文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时代的期待。事实上,90年代美术实践亦证明,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使当代艺术家以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再创造和重组,以艺术创作主体的个人角色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以艺术语言的不同话语和艺术家个体的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差异性,进入了一个单个的人的时代&&并以此同处网络中的其他社会个体和群体产生辐射影响。

四、文化交流渠道的畅通及其影响

随着经济开放政策的实施,90年代的中国终于摆脱了独立于世界一隅的形象,开始全面融入越来越一体化的地球。经济交流的频繁疏浚了通向世界的渠道,也为文化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畅通的交通渠道给90年代美术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它为90年代艺术家全面及时地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条件。在对西方美术观念、技法的借鉴中,全面深入地研究是有选择地取用的必要前提。从90年代的美术实践中我们也看到,85新潮美术运动中那种西方美术表现技法与内在理念的生硬搬用状况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这得益于文化交流渠道的畅通给艺术家带来的宽阔视界。

2.美术外部生存运作机制的引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艺术市场观念的树立和初步实践。美术活动中利益因素的出现首先是物质生存方式改变的结果:市场经济的无处不在,物欲力量的逐渐强大为艺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时代背景。而具体操作方式与运作模式的建立则主要得益于对外交流中域外美术市场的介入。在逐渐推进的市场实践中,利益化与非利益化的创作和作品都渐渐接近了自己适合的位置。专为市场销售而进行的艺术生产与执着语言表达和精神诉求的作品都健康地生存下来,也许这正是未来美术存在的健康格局和最佳方式。

经过对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的梳理,我们发现,是转变了的中国社会文化状况为当代美术提供了新的现实发展可能,使它终于摆脱在理论对抗与文化冲突中无处落脚的尴尬境地,走上了在他治与自治的双重规范下稳步发展的道路。

第二篇: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内容摘要:

在 历史 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 中国 美术 发展 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 现代 艺术 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 政治 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 自然 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演练了西方美术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所有的语言方式。但是这些语言探索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形式自治发展要求的结果,而是为了承载有别于“文革美术”也有别于新时期美术的情感现实和精神指向。当这些情感和精神在85文化热中变得愈来愈驳杂、强悍时,美术的形式演进就被带上了旋转得愈来愈快的观念言说的魔盘,直至最后被甩出自己的轨道,成为各种文化、哲学 观念干瘪的幌子和外衣。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理性主义的张扬者北方艺术群体就公开宣称:“我们的美术并不是'艺术'!它仅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它必须也只能是我们全部思想中的一个局部”[2],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突现思想和观念成为创作的第一要义。其中以北方艺术群体、红色·旅、池社及吴山专、谷文达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画家主要用西方近现代的理性、人文、个性至上观念反抗传统文化中的群体依从、避世退守等消极文化心理;以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江苏新野性派等为代表的生命之流画家则接受了西方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哲学,对传统文化中的实用道德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其中王广义、丁方、杨志麟、张培力、耿建翌、毛旭辉、张晓刚等优秀画家在宣扬其思想文化主张的同时,也对美术语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留下了一批在今天看来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但是运动中产生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85后(注:一般将85新潮美术运动高潮过后的美术活动称为“后85新潮美术”,它是比85运动更激进的反艺术潮流与回归本土、回归艺术性的潮流及后现代思潮的混合。)风起云涌般出现的反艺术潮流中的行为艺术、现成品艺术、陋室艺术,大都生搬硬套西方哲学、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更有以获取新闻效应为目的的哗众取宠者混迹其中,使整个运动的后期呈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局面。

85新潮美术运动以艺术探索与变革的形式承载了文化批判和思想解放的重任,带着他治的镣铐演绎了一段自治的舞蹈。正如后来者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家,85青年画家对文化、哲学观念的过分推崇使他们疏于语言形式的深究细琢;作为思想家,手中操持着的感性言说方式又使他们在观念演绎的途中只能浅尝辄止,于是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尴尬位置[3]。尽管如此,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文以载道”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主要使命,但在这一古老文化渐至成熟也渐至僵化的过程中,“道”的内涵也愈来愈狭窄,直至等同于统治阶层的权力话语。85文化运动将批判矛头指向传统文化,就是要恢复文之所载之“道”的原初意义。它不仅是某一集团、某一阶层的价值取向和趣味标准,而且还是一切合乎民族发展要求,富有健康活力的思想主张和文化精神的集合。因此,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何时艺术不是谈论艺术本体,而是谈论人的问题的时候,则是艺术自身的光复。而从社会功能角度讲,艺术扩张这一文化战略具有将艺术与人类生活和精神真正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1](p.217)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尽管90年代美术曾一度出现远离深度思考和意义追问的趋象,但文化责任感作为一种强劲的美术发展潜在动力从未从当代艺术家的意识中消失。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术界中逐渐回流的批判意识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正是85新潮美术运动精神的延续。

2.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在十年后的一次美术界聚谈中,有人曾这样评价85运动对后继者的意义:“'85'更是一种先驱式的实践活动,它带来了中国人理解艺术、从事艺术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并因此开拓了中国当代对世界艺术的、文化的资讯收集和占有思维,使今天中国艺术家对信息和资讯的重视和交流变成一段基本活动,由此使之产生要与国际接轨与要进入世界规则的念头,并认识到其可能性与可操作性。'85'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从业者,更年轻的艺术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借鉴而谋求突破与发展。”[3]85新潮美术为90年代美术准备了国际化的目光和起点。

3.85新潮美术运动过分观念化、工具化的倾向及这种倾向使其最终失去存在合理性的结局给90年代美术极大的警醒:观念运动必须遵守艺术自身的游戏规则。如果彻底撇开美术的艺术限度与要求,结果将不是观念的突现,而是观念与形式一同坍塌。在这次美术运动渐趋退潮之时,理论界曾有多侧面的深入反思:“这个'现代梦'搅得我们身心不宁。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r.e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日常琐屑生活场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画,写实主义的回潮甚至泛滥,作品精神向度的浅表化,甚至某种程度的媚俗倾向的出现,都是现实文化逻辑使然。2.它是美术媒材变化的现实文化根据。物质现实的积累给了艺术创作接受者以多方面的准备,使大量新鲜媒材进入美术界语言视域。如果说85新潮美术运动中各种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实验艺术只具观念冲击的文化策略意义,那么进入90年代,架下美术的发展便真正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根据与可能。其中雕塑的快速发展、装置艺术在90年代中后期的渐成主流、视像艺术的被广泛接受,都与时代现实中物质生存方式的变化直接相关。

第三篇:中国美术史发展脉络

中国美术史发展脉络 新时期时期的美术

岩画,彩绘陶器 先秦时期的美术

青铜器,玉器装饰纹样 漆器

壁画,帛画

特点:商,西周时期典雅,春秋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生活化,生动有活力 商代的绘画遗迹作品稀少有如下原因,木质漆器以黑红色调为主,布帛绘画 庙堂壁画

今天出土可见漆器白陶青铜器同时摆放形成对比

先秦时期王权活动促进了绘画美术的发展,厚葬的风气,包括宫殿壁画,帛画与墓葬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 帛画直接用没骨法-直接勾勒

洛阳卜千秋墓,烧沟61号墓,金谷源墓,山西平陆墓,安平壁画墓,汉代帛画是没骨与勾勒相结合的方法

河北电视台,少儿科技,百家探奇

第四篇:市场营销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市场营销学发展的文化背景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来流传到欧洲、日本和其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的带动下,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下面,我将从文化方面与大家分享我们销路通小组的讨论成果。

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市场营销学也不例外。进人19世纪,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日趋尖锐。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企业日益关心产品销售,千方百计地应付竞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市场营运的规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组织加快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生产规模扩大。这一时期,著名的“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运而生,受到了普遍重视。他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而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而一些大型企业在实施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后,产量迅速提升。而伴随着产量的上升,企业对流通领域便有了更大的要求,对相对狭小的市场有更精细的经营。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企业内部计划与组织变得更为严整,从而有可能运用现代化的调查研究方法,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制订有效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控制和调节市场销售量。在这种客观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下,市场

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营管理学科诞生了。

然而,作为古典学派的科学管理伴随的市场的不断扩大,也逐渐的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全世界出现经济大危

机,在美国,罗斯福政府从宏观上对经济实施管制,管理学者们则开始

从微观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在这些研

究中,比较有名的是以梅奥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

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该实验的结论是: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

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与企业中存在的霍桑效应等。这些学说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在1933年,梅奥出

版了《人际关系论》,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比较有名且依然对现在的管理学产生影响的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次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

论”与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等。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个新的现象

不容忽视,这就是对顾客需求的重视。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促使

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于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母首

倡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始于顾客,终于顾客”的思想开始引起管理

界的重视,并为世界各国广为传播和接受。与其说TQM是质量管理,莫如说它是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而质量好坏的评判是由顾客说

了算的,因此需要首先从外部了解需要,然后实施内部质量控制,最后

落脚于“顾客满意”。

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学科

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市场营销学于20世纪初期产生于美国。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其应用从赢利组织扩展到非赢利组织,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当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同企业管理相结合,并同经济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边缘管理学科。西方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同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哲学的演变是密切相关的。美国市场营销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1900~1920)、功能研究阶段(1921~1945)、形成和巩固时期(1946~1955)、市场营销管理导向时期(1956~1965年)、协同和发展时期(1966~1980年)和分化和扩展时期(1981~至今)这五个阶段。

市场营销学是在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买方市场的出现是市场营销学产生的重要背景。市场营销学产生于20世纪初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当时,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导致销售问题突出。为解决产品销售,企业研究各种推销方法、广告技巧,并对产品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以刺激需求、扩大销路。一些大学正式开设了销售课程。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于1912年出版了第一本以《Marketing》命名的教科书,被认为是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标志。这本书的出现意味着市场营销学科的萌芽,它所研究的推销技巧开始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市场完全变成了买方市场。企业提出创造需求的口号,从购买者的立场出发进行营销活动。在这一背景下,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活动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许多市场学者认为潜在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一部分,卖方应促使买方实现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企业经营要以消费者为中心,营销活动应贯穿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

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判断消费者的需求,并将此信息传递给生产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通过企业整体的协调活动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取得满意的利润。这种认识和实践形成了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一一顾客中心论,并产生了现代市场营销学。

到了20世纪60年代,市场营销学与企业管理理论密切结合起来,市场营销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消费者权益运动高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片面追求满足消费需求而忽视可持续发展,导致竞争能力的削弱等因素,促使人们不断加深对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使市场营销学步人了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大市场营销、绿色营销等新内容。在市场营销理论方面,出现了从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向4C[顾客(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的转变。进入21世纪,互联网经济已使全球经济运行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新经济产生了新营销,利用互联网创造性地开展企业营销工作,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传统的营销模式产生了变革升华,追求价值和效率最大化,实现零距离互动式的直接沟通等新的营销观念产生并发展起来。因此,网络营销为市场营销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第五篇:皇家留学提供英国社会文化背景

英国社会文化背景

英国的正式国名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常简称为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Britain),在此一架构下又包括了四个区域,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和北爱尔兰。其土地面积是241,752平方公里,约为台湾的6.7倍。根据1994年的人口资料大约为58,400,000人,约为台湾人口2.7倍。

由历史及人种上而言,苏格兰人(Scots)、威尔斯人(Welsh)和北爱尔兰人(Northern Irish)都属于凯尔特族(Celtic peoples)的后裔,而英格兰人(English)则主要是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族(Anglo-Saxon)。由于英格兰人在人口与文化上的绝对优势,在名义上整个联合王国又受英国王室统治,且政治权力的核心又决定于伦敦国会,把英国与不列颠等同于英格兰也变成相当自然的事。当然,英伦三岛经过数百年来互动与交往,显然在语言与文化上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只不过英格兰人以外的人民,仍然保持其在传统文化上的民族独特性,所以对于许多国人或是刚到英国的留学生而言,时常会受到中文译名的影响,而搞不清楚British与English的分别,譬如我们都会把苏格兰人和威尔斯人都算成是英国人(British),但绝对不能称对方是 English(英格兰人),这会对那些明明不是英格兰人且自我认同感非常强烈的的苏格兰人、威尔斯人和北爱尔兰人,不仅会引起强烈不悦,甚至是一种冒犯。曾经有同学前往北爱尔兰就读,与在地英国人聊天时,竟然称呼对方为English,不仅使对方拂袖而去,更是严重的负面国民外交。甚至有耳闻一些因为类似称呼错误的外籍学生,与当地人产生许多的肢体与言语冲突。

对于刚到英国或计划到英国唸书的学子而言,对于英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关心与了解。英国自从1997年五月工党上台以后,提倡地方分权(devolution),曾分别在苏格兰与威尔斯举办公民投票,结果都是超过半数居民赞成争取更大的自主权。苏格兰恢复自己在爱丁堡的国会(Parliament),同时将拥有除国防与外交以外的相当大自主权,包括征税权。而威尔斯则可成立「国民议会」(National Assembly),位阶不如苏格兰国会高,但将拥有更多处理属于自身事务如教育与医疗福利的权利。因此对于在英国境内的不同国家而言,许多办法和法令并不尽相同,如移民与工作条例。

英国基本上是一个自由与法治的国家,一切依法行事,只要不逾越法律许可的范围,都享有极大的自由。另外,就民族性而言,英国人生性保守,相当尊重传统,因而保留着相当多的古迹、传统文物与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对于传统事务的保存更是不遗余力,尽管这造成了许多人力与物力的消耗,但仍受到一般英国民众的支持,而成立许多信托基金来维持传统文物的保存,如National Trust。与同为英语系国家相比,英国的社会与民族性与美国便有极大的差异,以一般生活水平而言,其现代化、舒适化的程度均赶不上美国,一般日常办事效率亦难与美国相比。英国人不若美国人那般开朗率直,也不会主动与陌生人搭讪,其出发点是着重不探人隐私。英国人若与陌生人攀谈,也会相当保留,而且话题常围绕在天气打转,因为这是最不触及隐私的题材。一般而言,英国人不若美国人那么容易交上朋友,但一旦交上了一为英国朋友,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朋友。英国人颇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荣,并常缅怀其光荣历史,重视具有艺术和文化内涵的休闲生活。

就整个社会而言,上流社会的贵族与巨富阶级、中产阶级和劳工阶级之间的界线划分与阶级意识仍相当明显,贫富间的差距也相当悬殊。这种现象特别反映在学校制度上,一些环境与设备特佳、师资优良但学费奇昂的寄宿学校或公学(Public School),如伊顿公学,只有有钱人子女才读得起,一般经费拮据、设备不足的公立学校(State School)很难望其项背。

英国在十九世纪大英帝国时代号称是日不落国,盛极一时,到了二十世纪国势却逐渐没落。在国力与经济发展上,已不及美国。即使如此,英国在国际政治与外交上的实力仍不可小覤,而居于国际财务金融与银行保险业领导中心的地位也仍牢不可破。历史古迹与文物的丰富,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兴盛蓬勃,使英国成为观光旅游的大国。观光与休闲业成为英国最大产业之一,每年产值超过36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毛额(GDP)的5%,更提供了150万个工作机会。

在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英国的知名大学拥有世界最优秀的一流学者,尤其在一些传统的基础学科方面,英国学者的学术造诣与成就绝不在美国或其他欧陆国家学者之下。英国的高等教育一向是菁英主义取向,追求某一学门领域内的卓越与登峰造极,因而培养了众多顶尖的专家学者。另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深厚的人文传统,也是留学英国众多优点之一。如何利用英国这项独特的优势,在英国求学期间,一方面让自己学有专精,一方面又能优游于英国,甚至沉浸于整个欧洲浓郁的艺术氛围与精致的文化生活之中,也是每个留英同学可以订下的目标。

英国自从1997年五月工党赢得大选,首相布莱尔开始执政以来,蓄意改革,气象一新。为了重振英国的声威,布莱尔在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展开了改革。特别是教育方面,该年七月发表教育白皮书,公布其新政府教育建设蓝图。而首相布莱尔更公开承诺在其任内将让五十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并期望在公元202_年任期届满之前,大幅提高大学生在同龄人口中的比例到35%,并努力将英国的教育素质提升至西方第一,从202_年的大选结果中,布莱尔首相仍继续肩负未来英国发展的重任,教育将是他主要的施政重点之一。英国的历史文化虽然不及中国悠久,但她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却不亚于中国。从政治方面来说,英国是近代宪政民主的发源地,英国的国会(Parliament)开启了代议民主与内阁制

民主的典范。英国的文学与戏剧从莎士比亚、狄更斯以降,其作品译为各国文字,为世人传诵,家喻户晓。英国在科技发展上,同样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开启工业革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到复制动物成功的威尔莫特,展现了英国科技实力的基础深厚。今日的留学和古代的取经都是要学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英国除在人文学科方面有深厚的传统外,在现代科技方面也有不断的创新与突破,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

☆本章原作:黄 藿,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1997-98),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本章修订:吕适仲,瑞汀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园艺暨景观学系博士班研究生,专攻永续景观研究。

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