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1.走人 丰城丧葬文化礼俗丰厚,农村有人故去了,还得请族下老于世故的人来协助办理丧事,否则乱了礼套,会得罪亲友族客,还会连累村上挨骂名,说村上不懂道理,家间没有人。一般在乡村自己屋里正常死去的人(在村外死去的人不准进屋),儿子孙辈一定要守在 身边守着长辈落气,人一落气,先看时辰。接着马上就要响爆竹,爆竹的声音会通晓全村的 人,某人现在去世了。乡里作兴红喜事请上门,白喜事赖上门。村里的人听见爆竹响,同一 房族的人马上就会上门问怎样安排,需要那些人做那些事。同一宗族的人也会作好要做八仙 的准备(抬棺材的八个人,有时葬地路远,还得用双八仙,十六个人轮着抬)。放了爆竹过 后,就得马上将死者的手脚牵直,把手足头脸摆正来,否则死去的人的手脚马上会僵硬了就 不好弄。接着就要穿了拖地的长袖白褂,用水壶到村里的水井里提一壶水来为死者净身。以 上这些事是孝子必须在死者身体尚未冷却之前做好的事。
2.族人理事 待将死者的身子抹干净了以后,家人就会帮着给死者穿好贴身的寿衣,并用丝线穿了一 块银子放在死者的口里,丝线的二个线头往外挂在口角,这个寓意是为后辈人都能开口说话。在这个时间里,族房下善于理事的人也早就来了,便着手吩咐写字贴,比如孝子不想把丧事 搞得很大,就在大门上贴张:‘寸草片纸不敢领受’的白纸条,远房的族人与亲友知道贴了这 样的字贴,便不会送丧礼上门。如果在大门二旁贴上:思亲千年难忘、驾鹤西去、赴王母会、升天成仙等舒瑞的字样,亲友就会送来丧礼,不是同一房族的本族人也会合起来送财礼。3.道士进门 接着就是请道士算时辰,那个时辰下榻、破土,那个时辰上棺,那一日喃材,那个吉日 能出殡,那段良辰能下葬,死者的生死时辰与在生的人有那几个时辰里的冲突,这些人在那 几个时辰里不宜站在死者的棺材旁等等。道士会把这些有关本次丧事的禁忌画上一个符图,贴在壁上,理事的则会按照符图上注明的日期安排其体事宜,告知某时辰出生的人应该回避 某项仪式。道士在画写时日安排表时,会考虑周边邻村有没有在近几天出殡的人,不能与其 它的亡人在出殡的同一条路上发生迎面相遇的事。
4.下榻停尸 下榻就是把死者从房间的床上搬到到厅堂的地下来,因为地下凉爽,尸体能多保存些时 间,厅堂的停尸位置选在中堂栋柱前面(顶着屋粱的屋柱,不得在屋粱后面)靠壁的一面。下榻前,地上铺垫一层嫩嫩的响沙,响沙上面盖一床薄丝毯。下榻一般都是在当天下午与死 者的生死时辰没有相冲的吉时,下榻时先响爆竹,孝子则跪在床榻前口唱:请父或(母)亲 下榻。家人则将死者抬到厅堂停尸位置上去,头朝外脚往内。死者头部垫一叠纸钱,脸上遮 盖纸钱一张,二个半握的拳头里各握卷起来的纸钱几张。马上在头顶部位放好香炉、焚钱盆,点上燃香三支,烛二支,焚纸钱,响爆竹,孝子又是三通跪拜。道士会画上一道:‘x 天师 弟子 xx 在此.各路小鬼不得近前’的镇邪符贴在停尸的旁边。现在有的人骂人说‘挺尸’,指的 就是人在这段时间的事。
5.守灵 做孝子的夜间不能睡,得通夜守灵。不管是在地上停尸,还是上棺以后,只要是在出殡 前,孝子都得通夜守灵,不得闭眼偷睡。特别是在地上停尸时间,夜间会有老鼠去偷吃死者 的眼睛。自死者闭上眼睛以后,所有帮忙做事的人,都在死者家里吃饭,一般是八个人一桌,早 上四到六个菜,中晚六到八个菜。
6.丧礼 如果丧事会收礼,第二天便会有人送礼来,送礼都是在上午送,下午不能送礼。丧事礼 也是有规矩的,如死者二夫妻中死了一个,礼品必须是单数。通常丧礼是千响以上爆竹一挂、一尺以上红烛一对、长香三根、草纸一刀,布绸若干,礼钱若干。单数双数,在草纸与礼钱 上区分。客人送礼来,理事负责将礼品收下,写上送礼人与死者的关系,礼品数量。根据送礼人 与死者关系,或是孝子或是死者的侄子,反正是与死者的血缘至亲,或站或跪(根据送礼人 礼札上写的称谓)在死者旁边接应,待送礼人在死者头边或跪或揖后,将送礼人扶起。送礼 人如果是年纪小,辈份比孝子也小,但礼札上写的称谓是代表与死者关系要大的名誉来赴丧,孝子也得跪接。送礼人在行拜揖礼的时候,帮忙的人得在门外响爆竹。送礼人拜揖完毕后,就到一旁去喝茶,远客留住,近客则会回家,客人除了依照地方习俗行各段节拜揖礼外,其 它无事。
7.探井 通常是在第二天,孝子就得领着家人去墓地探井,无论是原先砌好了墓基,还是新挖墓 室,都得在出殡前先将墓室挖整好。一般是长子身着拖地长衣,捧着道士画写的开山码子去 山上探井。码子就是死者去阴间的通关文牒,通关文牒上画写:今有 xx 仙人,特奉阎王 x 剌令,于 x 年 x 月 x 日,前往 x 山 x 地就位,各路诸神莫得阻拦。xx 天师弟子手札。孝子 一行人到得看好的墓地前,先烧开山文牍,焚香放炮,孝子跪地呼叫:父或(母)亲大人在 上,孝儿为父或(母)亲开山。尔后举开山锄在地上啄锄三下,其余事由家人完成。如果是 新挖墓穴,在挖的过程中发现新穴下有先祖墓穴,得立即焚香点烛放炮,赔礼道歉,将土回 填好,重探新穴。待得新墓穴整完后,孝子得跪地牵开衣兜,双手捧一捧红土回家。孝子出 门探井,探井回家,都得响爆竹。
8.上棺 一般天气冷,死者得在屋里停尸三天,在出殡的前一二天下午或傍晚上棺。上棺时女儿 儿媳都得站在棺材两旁哭泣,哭辞一般是说好话,称赞死者生前对自己如此这般爱抚,今后 自己缺依少托等话语。儿子女婿则依次穿着孝衣排列在棺的一边,长子按照从地上到棺材里 的顺序口唱:‘给父(母)亲 xx’。有的是在地上给死者穿戴好全部的衣裤鞋帽,有的是在寿 材里穿戴。每一个环节都得燃放鞭炮。丰城地方乡俗,棺材为省装,头部四块板木都往外面翘起,好象狮子斗架样式,头部显 得特大,特别是棺盖向上翘得很高,顶尖上部还往前面呈伸出状。棺身通漆黑色生漆,回头 上或写福寿字或图楼台悬廓画。上棺时,棺材是放在厅堂的正中(栋柱前段),头朝门外。材的下面用二条扎实的椿凳 乘到。寿材里早垫好了灯草、棉被,八仙把亡人入得寿材后,盖好盖被,脚下放好甑皮(蒸 饭用的锅型蒸笼),头边放好盅盏碗筷。再是女儿媳妇用死者生前用过的旧衣旧被撕成碎条 块,垫塞在死者身体周围,一边放塞碎条棉,一边放用纸钱包好的石灰小包,死者多少岁,就得有多少个石灰包。这些东西的主要作用是使死者在寿材里不能摆动,因为在把死者抬到 墓地去的路上可能会是崎岖不平,抬扛的时候会产生波摇。亡人上棺摆置好了,就合上棺盖,但还不能下钉闩死,得用钱纸垫起一条缝来,待得出殡前孝子儿女及所有的至亲都看上最后 一眼,才能下钉合盖。一旦下钉合好了盖以后,再也不准打开棺盖来。9.喃材 喃材是在出殡的头一天晚上进行,待吹打、锣鼓、崽里(戏班)排好阵势,先由孝子在 寿材前三跪三拜,再是女婿、儿媳、女儿、侄辈、孙辈依次礼拜,再是朋友、亲戚,族下邻 里一一参礼拜揖。这边施礼的施礼,那边吹唱的吹唱,铜锣吹打、鼓钹琴笛一并奏鸣,爆竹 通响震天价地燃放。如果死者年龄在花甲以上,在喃材吃的晚饭里,妇人们在开甑时会用小 盅合上几盅饭团,要小孩拿碗装了拿回自己家里去吃,意思是吃了能延寿。如此热闹直到三 更天,众人小餐一顿后,又由道士领队,到村子的西头出煞、望家乡。出煞是由道士唱煞经 扫除冥道上的一切障碍,念归经召死者魂魄回家看家乡最后一眼。这一阵势在拂晓前要结束。以上形势所有参拜者都得穿戴整齐,孝衣、丝麻,各司其是。
10.孝衣丝麻 孝衣丝麻,各有规矩。孝子头顶竹编的箍管,箍管罩住长条拖巴(孝布),拖巴的长度,是孝子站立走动时巴尾还得拖在地上不少于一尺,其意义是孝子用拖把扫除亡人在去路上的 灰尘、路障。孝衣要罩过膝下,孝裤裤头拢在腰间,用左搓方式搓成的草绳扎住腰间裤头,足下须蹬草鞋,草鞋前端须扎苎麻,足底腕部用左绳圈扎三圈,小腿部位打扎绑腿。女婿是 郎当半子,拖巴也得拖地,但比孝子的短,其余一样。女儿儿媳也是孝衣孝裤孝鞋,头上扎 戴顶风白帽,右脑后披一束长度在一尺以上的丝麻,鞋上前首缝白麻一圈。侄辈、外甥以丝 麻扎做白布头帽,白衣不白裤,拖巴飘垂至大腿股下。其下子孙均得披麻戴孝。所有亲友、房族、或比亡者辈份大的也得在胸或臂部挂麻示意。但凡丧事,都是唯死者唯大。丧事寿衣 不能有缝,孝衣不能开叉。
11.出殡 出殡的那天早上日出一竿前须将早餐收拾完毕,孝男孝女阵色全齐。八仙首在厅堂将未 下钉的棺盖移开,道士和八仙用一根直墨线按在寿材的头脚部位上面,然后把死者的鼻尖腰 腿摆得与墨线在一条线径上,二个微微张开的脚尖呈八字型分排在墨线的两边,孝子逐一检 视后,又是一番依次告别式,待所有人都没有半点说法后,便把棺盖合好,最后由入仙将竹 钉一锤钉将下去。中国俗有一句“盖棺定论”词语,说的就是这一刻时间。盖棺后,八仙把龙杠架在棺材上(龙杠是用一根纹路至密的独木红心杉料做成.长一丈 二尺),再用一寸粗的麻绳将棺材绑缚在龙杠上。又将二根翘杠前后各横一根在龙杠下(翘 杠长一米八.榉木)绑定。翘杠的二头又各分别直绑一根小翘扛。(檀木)再罩上龙凤棺套(龙 凤套是用竹篾扎编成一个框架.再用樟木雕的一只龙头放在竹架上.又用丝绸织的一块大布料.上面绣了几只凤.罩住整个棺材),再让一只活的公鸡站在龙杠上(活鸡的脚上缚绑一个红布 袋,袋里装 一些钱币),叫做公鸡(神鸟)踏杠。接下来就是棺材出屋,做女的扒在灵柩左侧跳足大哭,女、为媳的扶住材身右边鼻涕眼泪。媳哭灵从这时哭起,一直要哭到整个神场告别仪式结束、扒扶灵柩送到村外大路上为止。这一切都是在响炮鼓号声中进行。
12.行礼 棺材是抬到村中的神场上去,摆开阵势,让所有的送葬队伍人员向死者礼拜告别。在告 别仪式里,所有的亲朋都得按礼规穿戴,丝麻不乱。礼拜原是从孝子做起,以下依次礼拜,均是三跪三拜。在行礼过程中,丧务主事则站在孝子的身边,指示对那个行拜礼的人孝子要 怎样回礼。除房族子侄拜时孝子站在棺材一侧不动,对房族长辈、朋友外戚的跪拜,孝子都 得以跪相对,长辈戚友三拜完毕后,孝子还得上前以手做个扶起行拜人来的表示尊敬的礼。神场拜礼中,只有尊房族长比死者年龄辈份大的,才行长揖礼,其余都是行跪拜礼。八仙是 最后行礼,完毕后,孝子得双手捧传盘,举过头顶,传盘上盛烈酒一壶,盏八只,八仙分别 饮过一盏烈酒后,由八仙中的主事重新将八个酒盏洒满,再由八个人分别将盏里的酒洒倒在 棺材的周围。至此,这才方可起杠出殡。整个礼拜过程都是吹打不停,鼓锣相击,爆竹不断。所需时间不少于二个小时。在行拜礼仪式过程中,有理事会把送葬队列编排好。派一个村族中善于处事的青壮年人 在出殡队伍出发前半个小时动身探路,如果在出殡的路上遇有娶亲的,则及时告诉对方作个 回避。如果遇上前后有同路出殡的,则同对方商量,二支队伍隔开半个时辰的路程来走。要 是遇上双方都是出殡,要从反方向迎面对着走的,首先要看是在那方的地盘上,不属于这块 地盘的就要远远的让路,如果双方会迎面碰头的地方发生在都没有份的路段,这就要看谁的 势力大,一般势力小的会自动让路。如果双方都坚持不让路,这个就是真正的“死对头”,所 谓“生冤家.死对头”就是这样产生的。遇上这事双方就得回家喊人抄家伙来打大架,打赢了 的一方会将对方的棺材从路上移开让路,但不会伤害死人,只会打死活人。
13.迎街 在送葬的队列里,走在最前面的是二个童男童女,分别手里举着一根长长的有梢的竹篱(叫做纸淼几),上面飘写着:‘金童玉女领路’,在前面领路。第二是丢纸钱的,放鞭炮的(棺材后面还有一个放鞭炮的)。纸钱从村中丢起,一直要丢到墓地,这些钱叫做‘买路钱’,意思是拿些小费给豆子小鬼,好叫小鬼们在出殡的路上不要别生枝节。这中间有一个挑箩担 的,箩里尽装爆竹、纸钱、香烟、红头布(白色的布)、一壶白酒、糊判三生(肉、鱼、蛋,分别代表猪、鱼、鸡)。在出殡的路上,有会经过人家大门口平时有些关系的人家,这户人 家如果在路上点香烧纸放鞭炮,孝子走到这里必须行个跪拜礼,丢纸钱的会从箩里拿一块红 头布给这户人家,并请这户人家吃酒。路上有其它姓氏的村庄,凡是从本村嫁出的女,都会 在路上迎面点烛燃香放炮。走在第三的是铜锣,(铜锣有二面.一面薄的响锣.一面厚的声音沉 闷的重音锣.这种锣中间有一个回音的圆窝)。
14.孝子 孝子手持柳条扎做的狼牙棍走在第四(用白纸裁剪成不间断的丝条.卷缠在柳条上.柳棍 条上象似长着无数个狼的獠牙),孝子手里的狼牙棍有二个作用,一个是吓跑路上的野鬼,二个是万一有八仙因鬼魂压身抬不动棺材,孝子就手持狼牙棍敲打这个被鬼魂敷身的八仙,使他脱险。孝子在出殡的路上流的鼻涕是不准揩掉的,眼泪也不但揩。所谓涕泪长流,指的 就是发生在出殡的路上。
15.灵牌 走在孝子后面的是长孙,长孙二手捧着死者的灵牌,上面由道士注写:x 公.讳 xx.x 府 君之灵位(现在端的是死者生前画像)。灵牌后面是吹打,吹打一般是请一对,(有请二对的.还有一对在棺材后面走)。吹打后 面的是喜帐,喜帐是送礼的亲友送的各式被单绒毯、丝绸绫罗,理事早己在礼品上面注明了 送礼人与死者的关系,按分辈大小依次排列(现在有的用花圈代替喜帐.也有花圈喜帐并用)。后面再是锣鼓琴笛、崽里戏班。
16.靠灵 锣鼓后面才是八仙抬着棺材,女人们在旁边扶柩簇护,边走边泣。龙杠上的神鸟(公鸡)在八仙的步履节奏中一啄一啄,首尾二翘。路上行人则在一边指指点点: 那个媳妇平时最泼,那个媳妇是在哭假的等等。17.亲友 一应送葬队伍都在棺材后面走,所有的人身上都得有白麻,或头上或胸前,或肩或臂,有的手里拿着白色的花束。均是表情严肃,不得说笑。列队全部走出村子时,抬凳(凳是在路上停下来时放棺材用)的最后会在村头路边点燃 一个‘冷把’,冷把是用干稻草接扎成约五尺长的草束,将点燃的冷把燃头朝下,斜放到路边 低向处,冷把不会有明火,它会自行闷烧掉。冷把的作用一是烧去死者从前的过错,二是死 者的魂魄晚上要回来时进村有光亮,不会摸黑。
18.收帐 出村上了大路以后,队伍稍停作短暂歇息,女人们和不得上山的亲友都回去(规矩是女 人不准上山)。喜帐也全部收起拿回去(现在多了花圈.花圈得拿到山上去)。所有亲友送的 礼品,除去香烛纸爆、金钱,其它的床布丝绸由女儿媳妇平均分配,算作是托福延寿。女儿 靠了灵的,应得双份,有女儿因故不能前来的,没有靠在棺材身旁哭的,不参与分配,死者 身上穿的衣被,也都是女儿负责出钱购办。喜帐分配时间是在丧事酒席办完了,亲友族人都 回去了以后。
19.过桥 出殡路上遇有过水桥粱,队伍得停下来为过桥渡水喝彩。道士把踏杠公鸡拿到手里,高 叫:呼吁呀!仙人过桥。一句龙头,xxxx。二句龙中,xxxx,、。三句龙尾,xxxx。后面又是 几轮高叫呼吁呀!尽是捡得好话来高声喊叫。道士每呼一句,吹打锣鼓就得回应一声。孝子 则手持狼牙棍跪在桥头西边,为死者能安全过桥默声祈祷。道士喊叫完毕后,随之用手掐破 鸡冠,将鸡冠血滴几点在酒盏中,将酒洒在桥前路的当中。又走到棺材边,以手指弹掐几滴 鸡血在棺材的周围。一应停杠起杠,喝彩前后,都得连放爆竹。这只踏杠的公鸡完成任务后,归道士得了,道士也会拿去卖,不敢自己吃。棺材过桥时,孝子跪在桥头要颤颤唯唯地口念:父(或母)亲过桥。道士是专项,与鲁 班等其它儒佛玄不是一个行当,他一路上念的就是:天师弟子在此,请诸神回避。小鬼不得 靠近。
20.呼吁 传说这个‘呼吁’是鲁班的第一个徒弟,这位呼先生曾因妒嫉心里得罪了鲁班,后来事露,便躲到龙王那里不好意思出来。但鲁班还得觉得这个徒弟是年轻莽撞,属偶然犯事,早原谅 了他,并多次叫他出来为人们做木工活,但呼吁终是认为自己无脸回来,不肯现世。为了体 现为师的度量(胸怀),鲁班定下二个规矩:
一、天下所有木工(造屋的叫大木,做家具的 叫小木,造船的叫驳木,雕刻的叫花木。还有车木、圆木、榨木、棺木等等。所有木工,统 称博士)的斧头,都不能将斧把穿透斧头孔的前端。此一是告示手艺人莫出头逞强,二是留 下这个斧窝给呼吁藏身。
二、所有博土动斧开工、造房做屋、逢水过桥之前,都得高叫呼吁,因为呼吁是所有博士的师兄。
21.入山 到得墓地后,先是八仙整理墓穴,检查有无叠坟现象(意恐穴下会有先人坟墓)。道士 验正方位(墓穴朝南.男性偏西 15 度),顺着朝向往前望去无明显视觉障碍。一般送葬队伍的行走路径,都会选在人多走的大街上或邻村互通的大路上游迎宣示。在 这个时段里,另有一拔人早把石灰(或糯米蒸好的饭)、石碑(含支垫石.镇墓兽)、廓砖(有 的还另有一副木棺椁.套在盛了尸体的棺材上)、麻蒿(芝麻杆)、丧葬队伍人喝的饮用茶水,搬运到墓地去了。道士把墓穴定好方位以后,八仙就放火烧麻蒿,一边烧蒿,一边往火里丢 纸钱,麻蒿可把藏在墓穴土里的小虫烤死,也可把墓土烧得有些干结。
22.下材 烧完火土就可以下棺,拿掉龙棺凤套,解去横杠小翘,因坟墓山地多有不平,八仙中选 二个力大的打硬肩(现在有人帮人家担保借钱或担保一件很难做的事,叫做‘石硬肩’,比喻 的就是这回事)扛着棺材到得穴旁,再由众人七手八脚小心栩栩地把棺材放入穴中(大的墓 穴可直接扛下去,小的墓穴则要将龙杠架在穴的二头,然后松绳慢慢把材溜下去)。棺材放 置是头往山上,尾朝山下,石碑是竖在脚下。
23.定位 再是道士用罗盘(指南针)定中,用雄黄画大极图,画镇墓符,孝子女婿众人盯准罗盘 的中心圆,与棺材上方的墨线与棺头棺尾都要在一条线上(男性.指针斜向西边 15 度)。事 毕,孝子跪在穴脚土上,牵开衣兜装住道士丢来的几捧红土,红土必须由孝子一直二手抱着 回家。取得寿土后,道士便往穴周边抛撒雄黄,洒浇雄黄酒。过后,用廓砖的就开始砌廓砖、套棺椁。不用砖的就开始填土。(零六年丰城建桥迁墓,移坟万余座,下层碑记有宋代坟墓.
第二篇:民间丧葬风俗 文档
民间丧葬风俗
刘春梅
中091-2 200901501234 “红白喜事”即婚嫁和丧葬是民间的两件大事。因为在民间办丧事要烧灵屋、吹唢呐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办丧事又叫“白喜事”。下面就谈谈鲁西南地区民间丧葬的习俗与程序。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老人在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道正厅。
人死后,家人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而是向邻居报丧。然后就是报丧。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并告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要将尸体入棺,叫“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穿寿衣等,再用白绸掩面。
死者入棺后停放在灵堂里,亲人要日夜轮流守候,叫做“守灵”。一般棺材停放三到七天,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戚朋友会来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其礼数、方式由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的子女接到讯息,要先哭悼,然后尽快奔丧,临到家时要“望向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起。亲朋好友虽不像孝子那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悲痛。亲友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者礼金。
接下来就是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出殡”,也叫“出山”。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显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材下,然后用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先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过着白纸的“哭丧棒”。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起杠之际还有一项礼仪——“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者长孙,或者关系特别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女而不得不让别人摔,摔盆者就会与死者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越碎越便于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送葬路程中设茶桌和路架棚,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另外一路上还要路祭,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棺进行祭祀和答谢,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依次进行三叩九拜,祭奠完继续前行。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基坑,把随葬的显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扫去脚印,然后把棺木放下,由丧主铲土掩棺,堆土成坟。丧礼完成。
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其家人必须在生活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守孝”。古时候孝子一般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而且半月之内不能吃肉,五七之内不得理发等,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仍有人居丧,只不过比古时候时间短得多,也简单得多了。
第三篇:丰城民间习俗
丰城民间习俗
(一)婚俗 1.婚嫁“合八字”
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程序,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男性成年后,娶媳妇要事先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并求取“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辰,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对方有意,即将之写在红纸上。若女方认可,就会送上庚贴,庚帖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字”;男方获得这份庚贴后,又请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阴阳之说,推算男女双方的寿、夭、福、祸、通、穷、得、失,是“相生”,还是“相克”,若相生即好,相克则不好。还有些地方有属相上不合婚的说法,如“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锉,猪见婴猴泪长流”等。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将写好的双方年庚八字红帖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家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人又没有发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则作罢。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正式说合,并下礼金,男女双方相互交换信物,婚约缔结方定。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大都父母作主。在包办婚姻习俗下的青年男女,无法自由恋爱,只能托亲友到女家窥女子相貌而定,或在亲友的带领下,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双方见面,这就叫“相亲”。视其相貌俊丑,以议婚约。这种相貌礼仪形式,在丰城民间一般大同小异,而且普遍流行。今天的男女相亲,从内容到形式均与旧时有所不同,则须另当别论了。
2.母女哭嫁
哭嫁,即女子出嫁时的哭诉过程,为丰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哭嫁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亲友同哭,有低声哭、放声大哭等,哭诉内容一般都是诉说对共同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亲人的离别之情。女儿向父母亲哭诉,以谢养育之恩。母亲要说“娘在东来女在西,不比女儿在边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楼下梯要注意”等之类的话;还有向兄嫂哭诉帮助关照之情,向弟妹哭说多年相处情谊,嘱咐今后要听从父母长辈教诲等;母亲也会向女儿哭喊:“女儿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俭持家,教敬公婆,团结妯娌,体贴丈夫,夫妻和睦”等礼教之言。
出嫁之日,新娘“开脸”着嫁衣,头插两朵花。到了婆家,将一朵戴在婆婆的头上,表示今后婆媳关系融洽。临行前,向长辈跪辞拜礼,披上罗头红纱,叫“披兜纱”,由兄弟背上轿马或车子。淘沙一带的姑娘出嫁时,上轿之前,父亲要坐到灶前柴火边“守财”。相传,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女儿把娘家的财气带走。出嫁路上,不准回头看娘家,意在到了婆家对丈夫永不变心、反悔。许多人家的姑娘出嫁时,娘家要给女儿特置一对红漆大木箱,放置娘家陪嫁的贵重物品和女儿平时挣下来的钱,叫“压箱钱”,或心爱之物。不落锁,由亲兄弟押箱,到交给男方后,才把锁落下,取出钥匙,表示新娘子今后管家会“细水长流”。罗山一带山区姑娘出嫁头天晚上就要哭嫁,叫“起嫁”。首先是烧香化纸,接着点燃烛拜祖宗,母女两人边哭边互相哭诉,母亲唱“哭嫁歌”,内容多是慰语。民俗以为不哭嫁会不吉利,老鼠会咬嫁箱。目前,这种出嫁习俗仍在丰城民间流行,但母女哭嫁之俗渐趋淡薄。
(二)年节习俗 1.初一开财门
开财门,就是农历“元旦”、今称“春节”的时候第一次打开门户。历书春节的这一日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人们对此极其慎重,无论贫富,都须事前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等,把房屋大门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来临。同时备好俗称“符盘”的供品和香烛鞭爆,在子夜到初一凌晨的这段时间内,户主必得首先换好衣服,关照子女(主要是男性),然后诚心诚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并于鞭炮声中大开门户,接着率领男性亲属,携带香烛等物,走到村前禾场上,依照历书上注明的大利方向毕恭毕敬地烧香拜揖。段潭地区百姓在这天开财门后,多向东方“拜太阳”,俗称“出方”,之后,返回家中再敬天地,拜祖宗,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老幼平安,生财发福。是日三餐食素,如吃发糕、米古、甜果、青菜等,取“清清吉吉”、“甜甜蜜蜜”、“一定发财”之意,又寓卫生于节日之中。1949年以后,“出方”一俗已基本消失,但开财门的习俗仍盛行不衰。2.清明“挂青”
清明“挂青”,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名。是日有扫墓、踏青之俗,凡坟墓皆于此日祭扫。
丰城民间各氏族或宗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届时,清明会均要备办祭品,即鸡、肉、鱼等,叫“符盘”;配备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员同到祖宗基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土培坟,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白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
扫墓拜祭完毕后,到祠堂会餐。是日大部分地区兴吃“水银米古”,即“水银子”野菜的粘米粉做成的米团子。河西圳头一带,昔日各村各姓都有清明祭祖会。是日主管人用会产基金备好祭品,上午组织“男丁”先到无后人的祖坟上进行草吊。下午则各自分别去自家祖坟吊祭。河东段潭一带地区村族各姓祭祖会,是日将会田收入买好祭品,以备扫墓。剩余的钱又照人口分发。有的宗族清明会还会备好猪肉,按学历不同分发:大学生每人三斤肉,中学生二斤,小学生一斤,以示鼓励后生奋发读书。
3.端午插蒲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即农历五月五日,因正值端阳之时故名。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是日,丰城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插新艾,挂菖蒲。传说艾为旗,故又叫“旗艾”;另说艾枝是刀,蒲为剑,故又叫“蒲剑”或“菖剑”,以示驱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艾插于门口,可禳除毒气。菖蒲,又名“剑水草”,“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其茎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人们习惯每逢端午,挂于门户,以示合家之人健康昌盛之意。
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鸡蛋、熟大蒜头,喝雄黄酒以去五毒、挂长命缕、赛龙舟等习俗。河西泉港、董家、圳头一带的村民,端午日喜吃包子、发糕、蒸蒜头,午餐时全家喝雄黄酒,小孩额头和两腮各涂抹一点雄黄酒,胸前挂一个用红绿线编织的小网袋,装上红色染过的蛋,以表吉祥。这一天,亲友之间还会相互走访看望。下午,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后,就去看龙舟赛,享受节日的欢乐;个别地方还有早晚向祖先烧香化纸钱的习俗。河东地区段潭、袁渡一带,各家各户都要在房屋堂前四周、房间、猪、牛栏等地,洒上雄黄酒,消毒驱虫害等,素有“过好春节上半年好,过好端午节下半年好”之说。
4.中秋祭月
中秋,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端午并称三大传统节日。这一天,丰城民间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
所谓祭月,属祭祀祖先的又一种形式。是夜月圆之际,每户人家设好案几,并于其上摆好月饼、瓜果等,并将之放置屋堂门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门户,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团圆。祭月又含祭嫦娥之意。传说嫦娥偷吃升天药,长住月宫,素有永葆青春的能力。故中秋之夜,妇女们为了能与嫦娥一样永葆青春,多会设案,供奉瓜果、糕饼,烧香祭之。在丰城乡间,人们多以月饼、西瓜和柚子为主要供品。是日,将西瓜切成莲花瓣形,供于月下,或雕成牛形,取“西牛望月”之意。有“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开错,瓣刻之如莲花”之说。还把“月”与“饼”连在一起,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次为赏月活动,这是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
5.冬至祭祖
祭祖,是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祭祖又叫“祭冬”、“拜冬”。形式有两种: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亲的坟墓举行祭奠活动。过程有: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线,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爆,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
室内祭奠,主要由族长组织在家祠进行。自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立祭,领全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地位尊卑顺序,在鸣爆声中,依次拜祭。大姓族祭奠,要设三牲(猪、羊、鸡)而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由族长、士绅或新科秀才、举人、进士等分担主祭、分献、陪献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参加。
两种形式都有会餐之习,有的吃肉炒面,有的设酒席等。张巷一带村族的冬至多在总祠举行,而且分别是冬至日头天晚和次日早上,分两次进行。凡六十岁以上者可吃两餐正酒。七十岁以上老人除此之外,又可以领得猪肉一斤半,八十岁以上的得三斤,九十以上的六斤,百岁老人则特别优厚,可领得一头猪和一只羊,以表尊崇老人之意。白土、袁渡、段潭一带,每逢冬至日,各姓宗祠大门均要打开,在祠堂中摆设事先准备好的三牲,请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士和族长参加祭祖。由功名最高、官位最高者主祭,按仪式程序团体拜祖。祭事完毕,用膳一餐。同时,是日各户家主上三盅满饭,一敬天地,以求神灵保佑;二敬灶神,以求房屋免遭火灾;三敬祖先,以求子孙兴旺发达。并分别在三处插上三枝香,作三个揖,向祖先祷告,祈求全家福寿康宁。
这一天,又是弘扬先祖功德的大好时机。如淘沙槎村、上郊等村的范氏,这天大开堂门,绅士耆老云集,祠堂门上写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一门三进士,半里两翰林”,以彰扬范氏祖先是显官名宦旺族。然后扛着活猪、活羊、敲锣打鼓到始祖“风吹罗带”墓地祭吊,缅怀功德。亦有竖碑碑基不能高于坟堆之俗,又说坟墓不准封项,一旦封了顶的话,则已故之人不能投胎转生等等。是日,又是家家户户男丁“上谱”、死亡男丁“注谱”的重要日子。时至今日,室内祭奠形式渐已消失,室外祭祖活动则仍在进行。
(三)其它习俗 1.做寿庆礼
做寿,又叫“祝寿”,是祝福老人长寿的习俗。丰城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摆宴席,七十大庆贺,八十无消息,九
十、百岁大贺喜。”而在乡村不兴做八十寿。民间传说,古时某君的做八十大寿的时候,恰逢家里既遭火灾,又遇强盗抢劫,寿星也被打得半死,所以说做八十不吉利。后来小辈挨了打或遇到不吉利的事,也叫“满八—卜”。丰城人做寿一般从五十岁开始做起,但不多见。通常做六十岁寿。六十寿,叫“花甲年”;七十寿,叫“古稀年”。且在岁满头一年举行祝寿,故有“做九(酒)不做十”之说,如六十寿,则在五十九岁做,取天长地久之意义。寿筵之前,给亲朋好友发出请帖。被邀请者一般都会备好礼届时前往祝贺。女婿是祝寿礼的主要参与者,送的礼品多为寿饼、寿肉、寿面、寿糕、寿桃、寿烛,还有准备死后的入殓寿衣、寿被、寿鞋,次有寿联、寿匾、寿屏、寿画等,有的还送红包。其他亲友礼品,一般有寿布、寿匾等。这些寿礼都很有讲究,富有寓意,如寿糕的“糕”与“高”谐音,表示德高望重,寿高百岁;寿桃的“桃”与“陶”谐音,表示其乐陶陶,又借喻为“蟠桃盛会”,寿如王母;寿饼上的寿星图像,含意和寿星一样长寿;寿面的“面”和“命”谐音,表示长命百岁;寿联上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匾上一般写“花甲同春”、“龟鹤遐龄”等吉词。寿屏、寿画上都写有祝寿之语,歌颂寿翁或寿婆平生为人德高望重,红颜永驻,添福添寿等。
寿堂设在大厅上方,装饰也很讲究,堂门前设堂厅,张灯结彩,中间挂一大“寿”字,两旁贴一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对联,四周挂寿匾、寿布、寿联、寿画、寿屏等礼品,把寿堂装饰得琳琅满目,华丽堂皇,意在谢天地恩德,给老人长寿。拜寿仪式开始,点燃一对镶金大红烛,置堂中桌案上,在神案插上三柱红香,燃放鞭炮,吹打奏乐,晚辈成双成对依次跪拜祝寿。河西地区,祝寿程序,分头天晚上进行一次,叫“拜寿”;第二天早上一次,叫“上寿”。
祝寿时,多颂扬老人一生所取得的业绩,作出的贡献,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之后,大摆酒筵,款待亲友。并分发寿饼、寿糕和其他纪念品。酒席上多吃面条,意在长寿延年。酒宴结束后,还向邻居或全村发寿面和寿饼等。有的富裕人家做寿,还请和尚念经,欲消灾延寿。多者请六十四个做七天七夜罗天上醮,同时备足斋饭、斋菜,施舍于穷人,扩大声誉。1949年以后,念经、打醮等陋俗被除,但祝寿习俗仍存。
2.上梁唱彩词
民间建造房屋,无不视为一件大喜事。届时,要择好吉日,请风水先生定向,再由石匠按方位破土,木匠锯梁定材。到新房墙和柱架完成时,再选择黄道吉日举行上梁仪式。
上梁之日确定后,房主发出请柬给亲朋好友,请他们来吃“上梁酒”。客人们得到请帖后,多会各备礼品,如镜匾、喜帐、对联、香烟、座钟等,届日赴宴。房主在上梁前要用红纸写好“紫徽架临”四字,新屋柱上要写“竖柱欣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徽星”。此俗的来源据说还与乾隆皇帝有关: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微服来到一户做新房的人家,喝了上梁酒。后来有人偶然间发现这位来客的长衫里显出了龙袍的一角,才知道是当今皇帝,皇帝是紫徽星,从此才有了那副对联,以取吉象之意,木工还要用朱砂在新梁上画“太极图”,用红布包住主梁中腰。
上梁时辰定于上午或下午举行,一般是上午八时或傍晚时分。仪式为:先放鞭炮,吹唢呐,敲大锣,接着户主领着儿子,手执焚香去接梁,木工把梁安放到栋柱顶上,手提雄鸡和酒壶喝彩祭梁。唱词曰:“伏以,手提金鸡毛灿烂,金鸡生在凤凰山,凤凰山上凤朝阳,金造门来银造梁。金门银梁色色新,金光闪闪耀门庭。打开鸡冠取宝血,一祭天,二祭地,三祭师傅鲁班艺,四祭午天分长短,五祭曲尺关四方,六祭凿子铁杆响叮当,七祭泥架泥刀二面光。天地师傅都祭了,鲁班弟子祭门梁:一祭梁头,万里红朝;二祭梁肚,国强家富;三祭梁腰,角带飘飘;四祭中央太极图,太极图上出彭祖;彭祖寿高八进八,贤东人财代代发;彭祖寿高九百九,贤东富裕代代有。门梁都祭了,祭了门梁祭石磉:一祭东,孔明才能显东风;二祭西,屋檐出水有高低;三祭南,东家弟子读书中状元;四祭北,文武状元一齐得。自从祭梁后,福寿延绵降吉祥。脚踏兴隆地,金玉满堂福寿”等,每唱一句彩词,房主要高声应道:“好呀!”秀市地区做屋上梁仪式,木匠要轮手拿公鸡,刺破鸡冠子,滴血“祭梁”、“祭柱”,并唱彩歌,边唱边祭,凡唱到“伏以”二字,房主立即叫好;唱到“天官赐福,打挂爆竹”,主人马上应声“好!”并立即鸣放爆竹。祭梁歌云:“伏以,手拿金鸡和凤凰,生得头高尾又长。头高载得千年福,尾长收割万担粮。此鸡不是平凡鸡,人民家中报晓鸡。今日拿来祭栋梁,一祭东,代代儿孙能办公;二祭西,荷花出水有高低;荷花蕾中生莲子,莲子莲孙毕业归;三祭南,文武官员一大团;四祭北,今后结果多喜色;五祭中央戊己土,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等。
唱完彩词歌后,除女儿外,全家人成双成对跪拜房梁。安排一人拿着“米古”或糖果从梁上前后左右抛下来,叫“抛梁”,任孩童们在地上抢果子吃。有的地方在上梁的晚间十一点钟左右,木匠、石匠要扛着做工的木马,叫“煞马”,鲁班五尺、煞棍,打着摇炉、火把,敲锣打鼓,捶栋打壁,大喊大喝“出煞”,同时由一身强力壮的徒弟头扎红巾,背着“煞马”往外疾跑,众人则打着火把,拿着斧头、煞棍紧追,等“煞马”抛入河水之后,即停息锣鼓,大家静悄悄地返回绕道走,叫“出煞”,为新屋驱邪。这种祭梁习俗至今仍存,但形式较过去已大为简化。3.祈年赛社火
社火,即“庙会”,俗叫“故事会”。是丰邑城乡流传甚久、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河东地区旧称“庙会”,河西地区叫“社火会”、“故事会”。宋·陆九韶在《正本节用》文中记述:“丰邑水乡之民„„每当祈年报赛,迎神演剧,鳌山台阁,夸多斗靡„„”其热闹场面,非同一般。古代礼制以春、秋社日为祭祀(土神传统节)日,春祈良耜,秋报社稷。南朝梁·宗怀《荆楚岁时记》载:“是日,民家结成会社,杀牲备供,于树下祭神。并作傲饼,佐以生菜、韭黄、豚肉为食。”节日集会朝拜极盛,百姓竞集,热闹非凡。唐王驾咏《社日》诗中描述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对社火会盛况的真实写照。
河西一带的社火日,多在立秋后的八、九、十月间。这时候农事渐闲,阳气正刚,远近圩场、乡镇、村落开始赛社火活动。社日一到,墟镇、村场纷纷架起戏台,从省、市请来的“京剧班”,本地的“花鼓班”,都轮流演出。还有他处慕名赶来的杂技等艺术团体,也附会表演绝技。各村玩舞龙、耍狮子、游花灯,彩莲船、抬“神仙菩萨”、扛“折子戏架”,扮演“故事会”等层出不穷,游神队伍延绵达数华里长,金鼓齐鸣,鞭炮喧天,真是“夸多斗靡”,争奇斗彩,观众车水马龙,摩肩比踵,一派欢乐景象。其中隍城地区的“社火”会最多,范围广,场面大,赛会盛,闻名遐尔。有的村庄每年有两次活动,为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三和十月二十八日的隍城“社火”日,八月初十至十月三日和十二月为泸田“社火”日等,尤以十月二十八日隍城圳头天符庙“社火”会,规模最大,场面最盛。每年十月圳头“社火”日,要将“天符”菩萨从庙内抬出,顺传统路线去游历各村,或接受许过愿的病人家属还愿,或受人们朝拜。每到一村拥挤着的人们全部都会下跪、叩头、敬仰。菩萨出游时,由几十或上百人组成的仪仗队,杂以数面彩色绣花龙凤旗开路,乐队随后吹打不息。每到一处,在早已摆好的香案前,由道士举行“上表”仪式,围观群众烧香跪拜,求神保佑。鞭炮声、锣鼓声,久鸣不息。
圳头十月“社火”日期,实际从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共有四天活动期,请戏班唱戏,远近商贾辐辏,杂技艺人赶来献艺。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外地客人都纷至沓来,吃“社火”酒,看“社火”戏,到处呈现一派“万家灯火不夜天”的节日气象。今天的隍城“社火”日,集市依旧笑春风,但游神旧俗习已革除。
第四篇:黄梅县 丧葬风俗
黄梅县
丧葬风俗
黄梅人常把老人的自然离世说成是“回老家”,把“丧事”看着送老人“归去”隆重操办,并称之为“白喜事”,体现了豁达的“死亡”观。
备葬。
旧时,富豪人家自选基地,读书人自写墓铭志,给自己做斋;一般的也给自己烧点纸钱,更多的还是备棺材、备寿衣,多数是敦促子女准备。旧时,“寿木”品种很多,“十个兜”、“十二元”、“芭茅缝的”、“顿缝的”、“简材”等,前两种是富贵人家、有身份的老人用的,“简材”则是极贫穷家里的老人用的。老人“倒床”之前,有的还备好“兜”、“被”寿衣寿鞋、头巾布。这些东西现在一般不备,有专门商店,临时再买。
丧葬,自然死亡(即寿终正寝)与非自然死亡的不同。
(一)寿终正寝的
黄梅人把去世的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叫“落平”。在长辈病危时,小辈们都要守侯在床前。这叫“送老”,作为尽孝的标志,就是远在异地的也要想方设法赶回家,给长辈送老。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赶回家“送老”的,会歉疚遗憾终身。“落平”后,家族中年纪稍长者给亡人“小殓”和烧床草。小殓是给亡人洗浴、穿寿衣、外黑内白,鞋子是软底,帽子黑色,方形如口袋,腰间系子孙带,一岁阳寿一股。穿上纸钱,至少要100个。城镇人让亡人现代着装、化妆,之后,把遗体移到椅子上坐着,头枕钱纸,脚下垫块土砖,手捏饭团和鸡蛋,有的地方把遗体放在门板上躺着,脚朝门口。面前放张小桌子,上面摆上油灯、香炉、鱼肉饭茶酒等祭品。烧床草时,要量升把米,抓把茶叶,均匀地撒在床草上,然后点火,省得今后“叫饭”。
老父老母一般要在室内停放三天,亲戚、朋友、同堂族人、闾里沿邻“烧热香”,孝子跪拜相陪,现在人还送一点现金,叫香纸钱。“烧热香”的人越多,主家越有脸面。主家要着人报丧,报丧的人一定要在亲友家里吃顿饭,不吃饭的至少要喝一碗茶,端一下人家的碗底,这期间不能扫地,不能进行环境整理。
1、进材,正规叫“入殓”,由家庭中或村里的年长者来办理。至少3人。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石灰,多少随意。并用白纸包石灰做几个灰枕,之后,用“兜”托着遗体,盖上被,抬在棺材里,倒上石灰后,给亡人洗脸,水用饭碗盛着,洗脸布是孝子荷包,洗后将碗摔碎,这叫“摔盆”,然后盖上棺材盖,最后将一捆长约尺许的木片柴和一钵米饭放在盖上。推行火葬后,直接把遗体抬到殡葬车里,鸣鞭送行,路上丢纸钱,把遗体推进炉里时,亲生人会喊:“××,快跑,火来了。叮嘱亡人避火。骨灰装在骨灰盒里或罐子里,现在,一般都是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在棺材里,也算“入殓”。
2、封棺。是丧事中最为重要最为隆重的一环,请道士念经,旧时,富人家还要观灯,做斋。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破四旧,多以生产队为单位开个追悼会,80年代后又用道士,本世纪有的人既用道士,又开追悼会。
封棺前,要请道士看日子,定时辰,特别是办孝服,孝服由穿在身上的孝衣、搭在头上的头巾和孝鞋三部分组成,白色,孝衣不锁边,不缝扣子,长至脚跟。头巾,孙子辈的为红色,重孙辈的为绿色,孝子着孝服用单股粗草绳拦腰系住,搭头巾时,先在较窄的一边两角系上“麻”,将这边从额前包过,换到脑后用“麻”系住,这就是“披麻戴孝”。服孝期间,男人不准理发,女人头上不戴花,一直到满七。
道士提前来,做灵牌、安位。如果亡人还有长辈,灵牌纸就用蓝色,写表文,向天界、地府报告死者的籍贯、姓名、生卒年月、生平简介,跟介绍信相类,写孝单,对在世的家族成员、姻襟表亲,姓甚名谁,与死者的关系,由亲到疏,一一登记造册。缠“杖”,就是“哭丧棒”,竹棍或木棒,长1尺5寸左右,缠上白、红、绿三色纸条。
扎幡 封棺开始,道士换上法衣,就是戴上礼帽,穿上黑色的长褂,孝子孝女们穿上全套孝服,男子手执哭丧棒,所有参加葬礼的人(包括出力的、放炮仗的)都戴上头巾,焚香烧纸鸣鞭后,道士边敲锣边念经,(较富裕的人家要用多个道士)。孝子多次跪下、爬起,念完“孝单”,便放炮封棺。封棺毕,便是出殡,一般为12人,或16人,主家发毛巾或力士鞋,出殡前要备好龙杠,放好“力”,开好井,备好下葬的石灰,封棺一结束,出力的头扎白巾,一涌而上,一声“来呀,喔呵呵。”将棺材捧至堂外,扎好龙杠(上乡是抬丧,龙杠扎在棺材下边;下乡是拖丧,龙杠在上),长孙骑在棺材上。
3、出殡送葬。引路幡走在最前面,接下的是祭轴挽幢,孝子伴棺两侧,碰上沟坎挡道要下跪行礼,亲友跟在棺材后面,最后一个是丢纸钱的。最近20年,走在前面的引除引路幡外,还有花圈;旧时只打锣,现在是吹洋鼓洋号。出殡路上,出力的都要触角,说是越“触”越“发”,“触角”时孝子要下跪,不“触角”主家会不高兴。现在,大多数人家要游柩,就是抬着棺材故意绕远,棺材经过人家门前,都会“接香”,孝子要向“接香”人家跪叩大礼,给礼品,现在一般是一条毛巾,一包香烟。现在,出力的人会“敲杠”,向送葬的亲戚朋友要点钱,这种作法不带普遍性。
下葬有很多程序。
暖“井”,摆“王“字,抢“暖盘”,道士“喝断”,然后才封土掩埋。上世纪50年代以前,有的人家对老人的棺葬先停葬。两三年后正式下葬,叫“葬坟”。下葬后的第三天复土(又叫“峦坟”),子女们要带着工具,把新坟堆高堆大一些,讲究的人还在坟上栽两棵松、柏,对老人的新家进行整理。
4、送油和叫茶。亡人离世的当天晚上,孝子和亲属要去村土地庙送油,带油把和草墩子去,草墩子中间穿根棍子。烧香纸放爆竹后,从原路回家,连续两次。叫茶在第三天晚上进行。打扫整理亡人房间,床要铺平。先去土地庙,烧纸放鞭后,孝子带头呼叫三声:“××回来喝茶”,其他人随之,返回后,分别在灵位前、房间里、堂屋里,凡是亡人在世时生活的地方,都要放上茶碗加茶;最后一次在家里大门口,孝子抱着灵牌要梯子上呼叫,进屋后,将所有的茶碗倒满。
5、做七。七天为一“七”,共七个,一、三、五、总四个“七”要请道士“做七”。“五七”由出嫁的女儿做,以女儿为主,请亲属吃饭,所有开支由女儿承担。“七七”之内,孝子不能进行理发、修面打扮自己,不能参加如看戏之类的娱乐活动,不能去三朋四友家串户和交游,这叫做“守七”。如果七个“七”中,没有一个碰到农历日期中缝七的日子,孝子们要为父或母出去讨“七”,穿上全套孝服,手捧笸箩,挨家挨户乞讨钱米,给亡灵做“七”。
满七之后,一切都恢复正常生活。孝子要“叫饭”,一日早、中两餐,直到灵位“上祖宗”为止。“上祖宗”就是请道士把安在家里的“灵位”请到祖宗牌位上,亡人从此成了祖宗。老父老母要在家座位三年才“上祖宗”,年纪稍轻的一年就“上祖宗”。老父老母在“上祖宗”之前,还要做百日、做周年。
6、烧馨香。新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亲戚朋友到亡人灵前烧香,主家年前要买灵屋,写好挽联,旧时,老父老母要在家座三年,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黄纸,第三年用绿纸。现在大多数人家只贴一年。后两年干脆什么都不贴。烧馨香的东西不准带到别人家。
(二)非自然死亡
丧规有:不到死亡年龄的,小伢叫夭折,跑了。父母虽然伤心,但前来劝慰的人却是咬牙切齿,骂死孩子是“扯谎(黄梅话读“拆呸”音)的”、“游河僧”,简葬之。“死于非命”的,吊死的要请道士解吊,“烧梁”把亡魂解救出来。溺水死的要“接亡”。就是请道士从水里把亡灵度上岸,接回家,女人难产或月子里死的,澡盆、雨伞、梳妆盒都要送到坟地。丧葬禁忌;在外面死的人不能进屋。时、日相克的出殡时回避。棺材从堂屋抬出放下及棺材放到墓穴时刻要避开,不能让棺材压着自己影子。出殡时,不能在他人门前停棺,不能走回头路,不能走错道,打引路幡的不能回头看。墓穴不干上、为欺邻。产妇死不进祖坟山,不能埋在路边。
(三)丧葬新俗
近20年遗体大都经过火化。戴黑纱替代披麻戴存,骨灰盒存放公墓。曾有一段时间,开追棹会代替道士封棺。
追悼会的仪式是一般是:(1)某某某同志(大人)追悼大会现在开始;(2)奏(放)哀乐、鸣鞭;(3)全体肃立。(4)向某某某同志(大人)遗体致敬,三鞠躬。(5)默哀三分钟,默哀毕。(6)献花圈。(7)致悼词。(一般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歌颂其美德,激励后人)。(8)代表讲话。(9)亲朋故旧宣读祭奠文字。(10)主持人宣读唁电、唁信和送花圈、挽幛者名单。(11)家属代表讲话。(12)礼成。(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
第五篇:淮南的丧葬风俗
淮南的丧葬风俗
[一]送遗体
1、办置物品:送老衣一套(从内到外,袜子、帽子、布或棉鞋子、腰带、系脚绳),盖脸布、口含铜钱、头枕、脚枕、铺被一件、盖被一件、鞭炮一挂。
2、联系殡仪馆:电话:0554-2516454 接尸地址、死者姓名、家属姓名、逝世原因、存放时间等。(亲属须陪同护送并签字)。
3、殡仪馆确定:告别堂(厅)、时间、是否整容?大屏幕字幕公布死者生平(左)公布吊唁单位、个人名单,在前日16点前送到。开好死亡证明待用。
4、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主办单位(人),协办单位(人)
5、通知单位、亲属、朋友、同学、邻居。(逝世时间、灵堂设置地点、出殡时间)。
6、告知单位、提出要求(生平、悼词、主持、仆告)给予协助。
7、准备遗像:选择照片,确定尺寸(另外选择一张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
8、灵车离开时放一挂炮送灵。
[二]灵堂设置
1.确定地点(室内、室外)、位置。(是否请乐队亲属自定)
2.灵棚搭建:选用材料、电线、电灯、雨布、拉铁丝放置花圈。
3.灵堂摆放:正面挽联、正中“奠”字、摆放遗像(黑莎)、香炉(香)、蜡(两只)、长明灯(油灯)、到头饭(一碗生米、插一双筷子)、贡品(水果两盘、糕点两盘)、香烟、酒随意,火盆(一个)。
4.亲属花圈(花篮)、领魂幡(柳树条一根,长2米带树梢)、丧棒(柳树条长一尺,绕上白纸条)儿子用。
5.孝子点灯、蜡、纸、磕头。
[三]治丧人员
1.登帐(1人)负责登记吊唁者单位、姓名、金额,然后交给收银人,并书写挽联、誊写吊唁者名单(遗体告别时用),仆告、生平、悼词的撰稿。
2.收银(1人)负责现金的收取,要与帐目相符,大额的支出(殡仪馆、骨灰盒、墓地、购物、烟酒、饭店等)要有票据或借据。
3.后勤保障(1人)安排人员采购物品、亲朋好友住宿、餐饮、联络、接待。提前预订次日饭店,标准,桌数。
4.汽车安排(2人)引灵车、花圈车、亲属车、其它车,排序、时间、放花及物品,安排(提前上殡仪馆)、(提前上墓地)、(提前上饭店)车辆。(多少自定)。
5.殡仪馆联络(1人)负责前一天下午16点前送逝者生平简介,和吊唁单位、个人名单,交给订好的堂(厅)工作人员输入电脑。确定整容、火化炉标准。出殡日提前到达,携带后续吊唁人员名单输入字幕、U盘(家人保存),带死亡证明、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堂(厅)的安排,准备亲属挽联挂在告别堂(厅)内的花圈上。仪式后陪同亲属选择骨灰盒、并带孝子到火化室交给工作人员,签字后等接骨灰盒。负责馆内所有费用的结算和领取火化证等其它事宜。
6.墓地选择(1人)陪同亲属选好墓地,确定价格、安葬时间,出殡后提前到墓地。
[四]采购物品
1.白孝布
2、黑袖章
3、白毛巾
4、香皂
5、花圈
6、白纸
7、笔墨、8、白球鞋。硬币、鞭炮、鲜花、领棺公鸡、烟、酒、水、订书机、钉、别针、剪刀、胶带、糨糊、红布、麻绳、小塑料袋、水果糕点、草纸、大白花、松香水、小碗(亲属自定)、糖果、贡品一份。
[五]烧铺
1.所需物品:草纸四捆(铺两捆、烧两捆),席子一条,垫被一床,逝者内、外、单、棉、衣物,鞋、帽、枕头等。松香水。
2.出殡前一晚,天黑后(时间自定),亲属叩拜后,长子手摸遗像告知前往送衣后,拿着衣物不准回头前往烧铺地。
3.出殡十字路口画圈留门,垫纸、铺席、放衣物、洒松香水、点火。
4.亲属晚辈跪地烧纸磕头,其余亲朋矗立默哀。
5.放炮送行,晚辈叩三头,亲朋三鞠躬。
6.亲属及亲朋绕火一圈离开不从原路返回。
[六]出殡
1.孝子(女、婿)亲属晚辈在灵堂前叩头,亲朋鞠躬告别。
2.长子,吹灯拔蜡,摔老(纸灰)盆,次子,捧遗像,长孙,打幡,外孙(女),拿鲜花上车(放墓地)。
3.放炮:摔老盆时放炮(一挂)。
4.专人收拾香炉、贡品带到殡仪馆属相处用。另带一份贡品墓地用、香炉(香)、烟、酒。
5.专人拿领棺鸡,墓中放置物品,拿要烧衣物殡仪馆烧铺用。
6.拆除灵堂(棚)。
7.安排人员陪同重点亲属。
8.按车辆排序,上车后女婿负责,洒纸、散炮、丢弃遗物。
[七]殡仪馆告别仪式
1.搬下花圈,放到告别堂(厅)门口。室内放遗像、鲜花、丧棒。(遗像、鲜花、幡、丧棒、(妻、夫)孝子(女)花圈、鲜花、要放在上墓地)。
2.孝子携亲属手捧遗像进入堂(厅),待遗体安放好后,遗像摆在棺前。
3.亲属站在大厅左边,领导站在正中前排,(横队)生前好友站二、三排......。
4.主持人宣布(1)“×××遗体告别仪式开始”,(2)默哀、奏哀乐,(3)致悼词A生平,B评价、C答谢。(4)三鞠躬。
5.遗体告别(1)领导,(2)亲朋,(3)亲属。(安排人员遗体四周护卫)。
6.结束后,孝子捧遗像到外烧遗物、花圈,其他人员拿花圈去烧。
[八]烧遗物、花圈
1.烧纸,孝子、亲属晚辈下跪,将逝者物品及去掉送花圈者姓名挽联的花圈焚烧。2.结束放炮。
[九]属相祭奠[如存放骨灰]
1.孝子、亲属在逝者属相前,摆放遗像、供品、烧纸。
2.结束放炮。
3.跨火辟邪、取糖果吃求吉利。[也可到墓地]
[十]亲属选骨灰盒 1.放相片2.办手续。(收银人员陪同)
[十一]孝子等待接骨灰 接到骨灰后放炮。
[十二]乘车到墓地(女亲朋暂不去墓地,车内休息等待)
[十三]安葬
1、墓穴内过火、洒鸡血辟邪,2、放数枚硬币、放置随葬物品、铺纸、安放骨灰盒。
3、盖墓穴、开始放炮。
4、摆放供品、丧棒、香炉、点香(烟酒自定)。
5、烧纸。孝子磕头。
6、圆坟、所有亲属(女)到场,顺序烧纸、磕头。A长子、媳、孙(女)B次子、媳、孙(女)C女儿、婿、外孙(女)D晚辈亲属。
7、亲朋好友集体三鞠躬告别。(领幡放墓边)。
8、到烧纸处烧亲属花圈及烧纸。
9、结束放炮。
[十四]通知
所有吊唁人员在××××××饭店,时间,位置,家人安排答谢午宴,请光临。另外要通知已吊唁过,但因其他原因未来人员。宴席中,家人代表应分桌答谢。
[十五]总结
核对帐目,结算支出,退还物品,答谢相关人员。
附件:安排帮忙人员分配小条
1.放炮一人:顺序:
1、遗体走
2、烧铺
3、出殡
4、烧花圈
5、属相祭奠
6、接骨灰
7、安葬
8、圆坟(属相烧花圈)。
2.汽车安排一人:顺序如下:(1)领灵车(孝子、孙、外孙、女婿等乘坐),携带物品(鸡、遗像、幡、子女花圈、所有用纸[散纸、散炮]、墓地用品。)(2)花圈车(3)亲属车(4)亲朋车(5)大客车(6)其它车......。负责车上扎大白花,发白毛巾、香皂、香烟,告诉司机,墓地位置,中午饭店名称、位置。
3.后勤保障一人:保管香烟(包好小件(毛巾1香皂1香烟1:给接遗体者,火化工,司机)。人员饮用水。通知吊唁人员在××××××饭店,时间,位置。
4.烧铺拿纸四捆,炮一盘(专人放炮),松香水一瓶。
负责出殡后带纸十捆(馆用5捆,墓地5捆),散纸。
跨火发糖果。
5.负责拿鸡,收拾贡品馆内用,香炉(香)墓地用,带一套贡品墓地用。带硬币××枚,烟酒,随葬品下葬用。
6.殡仪馆一人-(须提前去)
7.墓地一人-(须提前去)
8.搬花圈若干人--(提前搬上车),子女花圈放在领灵车上,带到墓地,其余花圈放第二辆车上,告别厅前卸下,仪式结束后移到焚烧处,撕去吊唁者名字,仪式开始后投进炉内焚烧。
9.饭店安排二人,安排人员入座,放好酒、烟、饮料、茶水、洗脸水。
10.拆灵棚、堂,若干人,清理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