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15-4-2 谢和平 川大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3-63048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1 22:11: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5-4-2 谢和平 川大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川大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8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院士

2015年4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8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调研座谈会。首先,我代表四川大学党委、行政,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领导以及各兄弟高校同仁来校视察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全面深化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正在推进综合改革。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综合改革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对教育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提高教育质量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川大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前天,我校召开了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大会,专门就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在高校的总体工作中,教育教学始终是第一位,培养人才永远是第一位。在座各位都是来自各个高校的书记或者校长,我们既然在相应的岗位上担任职务,首先就应该准确理解教育。会前,我们向大家发放了两份材料,一份是关于川大的教育(我在2011年向全校师生作的一个报告),另外一份是学校2014年校长工作报告,都是我对学校实际改革工作的总 1 体体会。下面,我将谈谈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生命的理解,然后再介绍川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一,教育的本质。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理解好了教育,才能抓好教育,才会更加重视教育。教育不只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不是灌输,一个人如果想获得知识,现在空间和平台很多,他随时都可以查阅、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学校要做的是去启迪他,去“点燃一把火”。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启发每个被教育者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点燃一把火”,着重去启发、发掘每个人的潜质,学生自然会自发去学习、自发去努力、自发去奋斗,自然会很好的成长。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教育的本质。

第二,教育的责任。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改革。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如果学不好,好像责任不在教育者,而是学生自己不好好学。但我们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大学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承担着责任,就应该把学生教好。古语就讲,“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成长好,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就应该有责任。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有教无类”。所以,不管学生来自哪里,只要考入川大,我们就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缺乏自制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取得进步、成为优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都能有出息,这才是川大教育者应尽的责任,这才是我们每个教师、每个教育管理者应尽的责任。所以,我们应该准确地理解教育的责任。现在我们个别老师觉得,自己只要把课讲得很好,学生学好还是学不好、考试及格还是不及格,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没有从教育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反思自己有没有教书育人,更多去寻找自己的责任。

作为大学校长也一样,也要明确教育的责任。2003年,我刚刚来川大工作时,就会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行了专门调研,经过统计发现,每年学校都约有10%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其中除了违反学校相关纪律规定被开除的学生以外,大多是由于几门课挂科无法顺利毕业。经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目前,川大不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比例已经降到了6%左右,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把不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比例降到3%,这个目标能否实现,本身就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需要强调的是,降低不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比例,并不是要放松对学生的标准要求,而是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落后学生的自控力。

我自己出身农村,所以,我更能够体会现在农村的学生有“三个不容易”,也就是,他们考上大学不容易,交费上大学不容易,找工作更不容易。首先,农村学生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常常想,假如让我回到现在老家农村再考大学,估计自己也很难考上。在1977年到1978年的时候,我通过个人努力就考上大学了。而现在可能不行,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中学老师都是国家分配来的,水平非常高,我中学的数学老师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可以说,我当时接受的都是非常优质的教育。但是,后来农村学校很多好老师 都调到更好的县中学和省城中学去了。所以,假如自己现在去参加高考,可能还考不上大学。从这个角度讲,农村考生考上川大非常不容易。其次,农村学生交费上完大学不容易。我在上世纪70年代读大学时候,家里不用给学生生活费,国家管学生住宿还包分配,每个月还有19元生活费,买完书还可以剩下伙食费。假如现在自己来读大学,家庭也负担不起。最后,现在的农村学生毕业找工作不容易。农村学生都是在农村生活、长大,被称为“草根”,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毕业后找工作非常不容易,有的甚至找不着工作。农村学生读书有这“三个不容易”,如果我们还不去关心关怀他们、还不去奉献自己的爱心、还不把学生教育好,就非常不合适了。

所以,我们对教育的责任要好好理解,学生毕不了业,有学生自己主观的原因和责任,客观上教师也有责任,包括我们实行的学分制也有不足之处。学分制实际上是假设每个学生都特别想学习、特别优秀,并按照这种假设来设计的制度,让学生自由选课、自由学习。但是,每个人天生都有惰性,还有极个别学生没有把握好人生方向,把大量时间用在上网、打游戏等活动上,导致不能按时毕业。如果学生不能毕业,将影响的是自己的一生,甚至一个家庭。本来很多学生家长都是想依靠孩子读完大学找到好工作,进而改变家庭命运,结果学生毕不了业,家长痛心,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很痛心。所以,教育的责任就是无论面对优秀学生、普通学生,还是身处困境甚至逆境中的学生,都应该帮助学生认真完成学业,把每个学生教化成人。

第三,教育的生命。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就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来看待、来关爱。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我们都要尽量帮助他们。作为校长,只要学生有事情写信找我,我一定会非常重视。如果有老师来办公室找我,我一定把别的事情放下接待老师。因为,我自己以前当过老师,也当过学生。上世纪70年代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与学生同吃同住,而现在的辅导员都不太可能做到这点。所以,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课后教育,实际上都是一种爱心的传递,而不只是简单的上课和交流。实际上,老师们在上课时给学生的一个眼神交流、一个启示、一声问候,学生都会铭记一生,记住老师们对他的信任和鼓励。所以,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有生命的,不是简单的教与学两个孤立的个体。

1995年,因特网刚刚开始普及时,一位美国科学家就在预测,30年后纸质报业就会破产。实际上,15年后,美国几家大的纸质报业就已经相继宣布破产。现在,“慕课”等网络课程迅速发展,很多人提出大学还需要存在吗?认为大学也会像报业一样破产。我认为,教育不同于报业,无论高科技发展速度有多快,信息传递有多迅捷、广博,教育都不会破产,因为教育是有生命的。学生在大学校园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师生的互动,传递老师的爱心,是任何网络课程都代替不了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智慧启迪,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 5 师生互动对学生影响都很大,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可能被高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所能代替的。

以上是我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生命三个角度来理解教育的。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上角度来理解教育,我们在把握教育的全过程,制定好相应的教育政策,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就更有把握了。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川大的教育是什么?川大的教育质量标准是什么?川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抓手是什么?

第一,川大的教育是什么?

我从1993年开始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8年任校长。因为我是理工科专业出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管理理工科大学对我来说是相对轻松的。但是,来到川大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想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川大校长很难,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管理四川大学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川大是一所包含文、理、工、医各个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特别是,文科背景出身的老师和理工科背景出身的老师思维是不一样的,文科老师的思维比较发散,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喜欢“论道”。

记得在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的时候,学校各个学院都非常重视,我也到各学院召开座谈会。到了哲学系以后,系里的老师对本科评估的基本要求,即在上课的时候要着正装、讲普通话、还要和学生互动提出质疑。哲学系的老师就对我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叫正装”?如果正装指的是西服,那么只有三种人会穿西服,第一种 是西方人,第二种是不知道西服是什么的人,第三种是所谓的“假洋鬼子”。该老师还问到:学哲学的老师穿长袍算不算正装?第二个问题是“上课为什么要讲普通话”?该老师认为,对学生来讲,四川话也是一种方言,让学生多学一种方言有什么不好?对老师来讲,他们用四川话讲课思维比较活跃,如果还要经过转换用普通话说出来,反而什么都讲不出来了。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堂上和学生有互动”?那位老师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为例,说黑格尔上课的时候也只是坐在讲台上,照稿子念,没有与学生互动交流。

当然,面对这三个问题,我不能直接反驳,也不能评价老师们的对错。我以和气的态度和老师们沟通,跟老师们讲,在穿正装问题上,教书育人者首先要为人师表,应该注重衣着仪表,至少在课堂上不能穿短裤和拖鞋。关于讲普通话的问题,我向老师们讲了一件事情,有一年新生开学报到的时候,有外地学生家长反映,去学校财务处交学费时,听不懂工作人员讲的四川话,学生家长质问我们川大究竟是四川本地的大学,还是全国性的大学。关于上课要求互动的问题,我就讲了,孔子给颜回、曾子等学生讲授时,是以问答、辩论、论道等方式进行的。我以这种讨论的方式,回应了老师们的质疑。

在综合性大学当一名合格的校长很不容易。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虽然是院士,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要当一名合格的校长,就要补文化。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为了当一名合格的校长,我开始练习书画,并通过练习书画熟悉中国古诗文,逐渐和文科的老师们有了共同语言。和不同学科的人交流、讨论,要有不同的共同语言,这一 点很重要。在此过程中,我对应该把川大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川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基础良好,学科齐全,历史悠久,所以应该成为一所提供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学校。

精英教育不是只培养少数人的贵族教育,而是将最好的教学条件、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提供给每个学生。个性化教育,是让每个学生进入川大后自由发展、自由成长,让每个人的个性、特长、潜质都能在川大这样一个平台上展示出来。川大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我们希望每个学生在川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想上什么课就有什么课,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自由全面发展,是发挥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不让学生出现想发展某一方面能力,却发展不了的情况,形成一种缺失。关于教育的缺失,我个人体会很深,过去我在国外和外国朋友交谈,他们谈论起音乐家肖邦,我却说不出哪一首曲子是肖邦作曲,感到很惭愧,意识到这是我以前接受教育的缺失。因此,到川大以后,我就希望川大的教育是让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工、医科的学生要有人文知识,人文学科的学生也要掌握科学常识,同时每个学生都要有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

根据对川大的定位,从2005、2006年开始,我们建立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前一个“3”是“三大类创新人才”。第一类是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专门成立了吴玉章学院和基地班,新生入学后进行百里挑 一的选拔,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吴玉章学院和基地班。这些学生用2年至2年半的时间,在最好的老师的帮助下和最好的条件下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用1年的时间到国外交流,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学习,再回国毕业。第二类是总人数最多的综合创新人才,绝大多数学生都属于这一类人才。第三类是“双特生”,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的“奇才”、“偏才”和“怪才”。学校通过“两个渠道”进行“双特生”选拔,一方面,我们面向社会通过高考自主招生选拔“双特生”,另一方面,我们从在校生中发现和选拔“双特生”。对于选拔出来的“双特生”,学校将专门指定专业导师,对他们实行研究生式的个性化培养。我想,国家未来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既需要综合人才,也需要“偏才”“怪才”式的专业人才,我们希望为国家培养这类“偏才”“怪才”。2009年,我校以破格录取高考甲骨文作文考生黄蛉同学为契机,对“双特生”选拔培养进行了尝试与探索。现在,专门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的人才十分稀少,学校就安排了古文字学专家作为黄蛉同学的导师,培养他在古文字学方面的特长,除了学习公共基础课以外,其他时间都由专业导师对他进行专门培养和辅导。

“323+X”的“2”就是“两阶段”。过去,我们高校是把大学4年的课程统一安排,但这样的安排需要改革。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本科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在本科前2年半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从大三开始上专业课;最后1年进行“个性化教育”,学生可 9 以按照继续深造、自主创业、就业找工作等不同选择,分别选修学术研究型课程、创新创业型课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

“323+X”的后一个“3”,就是在个性化教育阶段设置“三大类课程体系”。第一类是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大学中大部分课程都是学术研究型课程,这类课程是我们大学传统的特长和优势所在,目前川大的学术研究型课程已达到5000—6000门左右。第二类是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在美国,一些课程是需要有行业经验的老师任教的,比如聘请具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到大学教书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了。我们也想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开设2000门左右的创新创业型课程,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和公司高级管理层来为学生讲课。第三类是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我们计划开设1000—2000门左右实践应用型课程,邀请杰出校友回川大讲座,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毕业后的计划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

除了“三大类创新人才”“两个教育阶段”和“三大类课程体系”,“323+X”人才培养体系中还有“X”代表的若干支撑川大教育的具体举措,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展开详述。围绕川大的教育,我们一直在改革创新,“X”项目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很多项目都是试点性改革,我们也鼓励川大所有老师积极参加。

第二,川大的教育质量标准是什么?

大学的真正责任不是提高就业率,而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使他们尽量优秀,有参与社会竞争的潜力。尽管目前国家和社会 对就业率十分重视,但是对于川大这样的学校,我们担心的不应该是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就业率是否保持在95%以上。作为川大校长,我不仅不担心学生能否找到工作,甚至也不担心我们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不高,因为川大的学籍管理和师资队伍都很有保障。我希望川大培养的不仅是将才,还要有帅才,在我心中,衡量川大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有3条,就是川大的学生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这也就是我心中的川大质量观。

首先,我们要着力提升川大学生的素养。目前,高校学生素养下降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学生的道德、品行、人文修养、诚信、能力等方面被说成与老一代人差距很大,好像我们培养的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现在年轻学生的知识积累都比我们那一代强多了。上世纪70到80年代,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教师资源匮乏,英语课都只能由俄语老师来上,获取知识只能靠看书,晚上想看电影都很不容易才排上一次。相比之下,只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方式学习知识。

虽然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没有问题,但他们的品德、人文修养和诚信需要重视。因此,川大的教育质量首先就抓素养,即素质与修养。我亲自督促、推进了很多这方面的改革。我从自己缺失人文教育的教训出发,提出、布置并要求川大全体学生都要选择《中华文化》这门公共必修课。以医科学生为例,川大的华西临床医学院很好,但是一个好医生不单单要求医术高明,还要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根据记载,中国历代名医,在诊治病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先 把病人的家庭、爱好、心态等情况都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治好病人开药占三分,心理辅导却占了七分。西医其实也一样,一个好大夫的人文境界跟他的医术高明同等重要。同样,人文境界对于理工科学生也很重要。

所以,我专门对《中华文化》这门公共必修课的任课老师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把听这门课的学生当成大人物、小学生来看待。《中华文化》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懂文化、学知识、了解经典。要把学生当作大人物来看,就是因为很多学生,特别是理、工、医科的学生很可能是未来的著名科学家和大人物,他们的时间很珍贵,所以,我们的老师讲《中华文化》,要讲得精炼,让学生们能记得住。同时,要把学生当作小学生来看,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高中文理分科后,理科学生就只重视数理化的内容,对文史知识基本上都忘了,所以,我们的老师讲《中华文化》课要尽量讲经典些、科普些,要讲得尽量简练些,讲出名堂来。

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人文大讲堂”等一系列人文讲座,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2004年以前,全国高校基本采用的都是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12个字的人才培养目标。2004年,我明确提出了川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其中,我们把“深厚人文底蕴”放在首位,我们的价值追求、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都可以在人文底蕴中得到体现。如果川大培养的学生能够兼具以上“四个具有”,就会成为“天下无敌”。

其次,我们要提高川大学生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但一干具体工作,就显得能力缺乏。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就是我们川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我们川大构建了“323+X”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了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真正担当起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另外,我们要拓宽川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应该有宽广的视野,即要有国际视野。我们一直鼓励要求各学院、各专业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提升川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2012年来,学校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了“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目的就是让川大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海外交流的经历,增强学生国际交往的知识、胆商和能力。

中国现在是世界大国,未来要成为世界强国,就需要今天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该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去了解全球、了解世界,主动关注全球事务,具有国际交流的知识、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胆识。素养、能力、视野一起构成了川大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所以,我们川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什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力和视野。

综上所述,衡量川大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不是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学分多少,而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未来,川大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围绕这三条标准开展。

第三,提高川大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抓手是什么?

根据川大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有20项甚至更多的举措。这里,我主要讲十个方面的抓手。

第一,抓师资。一个学校要发展,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为此,学校近几年逐步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旨在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师资队伍,这是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每一个川大职工共同努力。

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校长,还是院长,老师是我们的第一身份,上好课是我们的第一职责,关爱学生是对我们的第一要求。这是我们川大所有老师,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应该认识到,并且做到的。我们的校长或者院长身份都是暂时的,一般干两届,但是我们的教师身份却是终身的,一定要重视教师这个身份,把上好课的第一职责担当好。为了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师资,学校在引进高端外籍教师、“千人计划”或者其他优秀人才时,无论是实行年薪制,还是固定工资制,聘请合同的第一条就是要求他们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出多少学术成果,不管开设18个学时、20个学时或者40个学时的课程都可以。为了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把教学作为第一要求,在教师培养上下功夫。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近几年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从地理区域上来讲,我们四川大学很难和发达地区比较,发展起来很受限制。5年前,为了加快发展,我们提出了青年教师“三个全覆盖”。首先,科研经费全覆盖。作为川大的老师,必须要学术优秀。为此,只要进入川大的老师,就必须做科研,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理工医学科的老师约6—10万元,文科的老师约3—5万元。其次,导师制全覆盖。青年教师进校之后,学院根据他的爱好和研究方向,为其选择科研导师,让其尽快进入课题组,步入科研轨道。再次,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全覆盖。要成为川大的老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为了提高博士学位的比重,我们一方面加大了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对于现在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提供条件鼓励他去攻读。另一方面,学校改革了教师进校条件,如果没有博士学位就不能进川大当老师,虽然还有个别单位提出各种理由,比如,以自己学科较弱、没有博士点等来要求降低招聘门槛,都被学校予以否绝。另外,学校还提出川大教师必须要有海外经历。如果已进校的老师没有海外经历,学校出资送你到国外一流大学去学习交流。特别是,在中层干部海外培训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因为中层干部是学校管理的骨干,担负着建设一流大学的重任,我们要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必须要提高中干的管理水平。所以,过去几年来,学校已经派出所有副处级以上中层干部,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海外培训一段时间。赴海外培训目的不是让我们的干部到海外学习很多知识,也不是让干部学习流利 的语言技能,而是要学习国外一流大学是怎么发展和建设的,怎么精细化服务和管理的,把他们良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带回学校,促进川大的发展。

二是抓好人才引进工作,面向全球招揽人才,重点抓好“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学校要求分管人事的校领导和人事部门要重点抓好“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工作。去年,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新增了16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如果学校每年能够申报50名“千青年人计划”学者,最后能评上20多名,这样几年下来,学校的师资队伍就会很强。另外,在引进人才方式上要有所突破,不要总是盯着已经评上“千人计划”的人,要把重点放到“青年千人计划”学者上,他们大多都是刚刚成长起来,如果能引进学校工作,将来在校服务时间就很长,未来的竞争力也很强,如果我们再重点培养,很可能成长为未来的“杰青”、甚至是院士。

三是要抓好高端外籍教师引进工作。在高端外籍教师引进上,学校目标是使编制内外籍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5%、大约200人左右。而目前我们才引进100多个全职和高端外籍教师,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在川大校园里,能够聆听到世界一流大学老师的课程,感受他们的教学魅力。从经济成本来讲,我们现在聘请高端外籍教师的成本和管理成本要比引进“千人计划”低很多,引进“千人计划”可能需要近千万经费,而且还可能有很多附带条件,比如说家属安置、住房、医疗保障等,而引进高端外籍教师,只要确定薪酬即可,就不会再附带其他什么条件。另外,如 果高端外籍教师出现什么事,合同也很容易解除。最重要的是,如果高端外籍教师来校工作,他会把以前的很多优势资源带到学校来,为学校服务。所以,学校这几年一直鼓励各个学院要加大高端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

四是要重奖一线优秀教师。从2014年年底开始,川大开始评选“卓越教师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学校早就打算评选“卓越教师奖”,因为当前严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们不能回避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大学还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前学校的拨款大多是教学拨款,科研拨款很少,教师搞科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因此,为了鼓励教师搞科研,就在教师科研成果中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这样一来,教师搞科研就有了经费补贴,搞科研的积极性得到大大提升,而教学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比科研来讲,教学同样要花很多时间,投入的经费也是一个无底洞,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对比国外大学老师和中国大学老师,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国外的大学老师教学投入比我们多的多。教学工作是一个细活,不能瞬间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这就需要一大部分人潜心在一线教学、参与教学改革。虽然我们经常讲,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不应该追求富贵。但要想搞好教学,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条件是不行的。以前我们可以让搞科研的富起来,现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搞教学的老师富起来。这就需要我们重奖优秀的教师。而目前,虽然川大每年有很多教师表彰项目,诸如优秀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奖、师德模范奖、十佳辅导员奖等,每个获奖者可以得到几千块钱的奖金,但总体上都不是很多。因为我 们奖励的人数太多,一年大概要奖励上千人,平均到每位教师身上也只有这么多钱。所以,前些年学校就想设立社会奖,给优秀的教师奖励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等,使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优秀教师在精神鼓励上、物质待遇上、绩效奖励上都能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增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就感。

近年来,学校就重奖教师的想法与一些企业和杰出校友进行了沟通,他们都很支持学校,校友们更纷纷表示愿意支持老师,希望自己的师弟师妹们得到更好的培养。2013年,学校与企业、知名校友达成协议,由他们每年出资300万元在学校设立“卓越教学奖”。2014年5月,学校校务会通过了设立“卓越教学奖”的决定,重奖潜身一线教学研究,全身心投入的老师;重奖那些在教学改革方面作出探索的老师,包括开展启发式讲授、评判式讨论、非标准化考试等改革的老师;重奖那些课前、课后、平时主动跟学生交流互动的老师;重奖那些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设备手段来辅导学生、指导学生的老师;重奖那些在教育教学上有研究、有思想、有自己观点的教育家、思想家。在“卓越教学奖”奖项中,我们设立了一个特等奖,标准就是校内外比较公认的、有教育观点、有想法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为目前中国最缺的是教育家,但真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太难了,很难有这样的人出现,但我们可以先设置出这个特等奖奖项,就是希望川大将来出教育家;一等奖标准就是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标兵;二等奖的标准就是教育教学的模范。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设立“卓越教学奖”,奖励金额又很大,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但学校“卓越教学奖”的奖金不使用正常的教学科研经费,而是由校友、企业家等捐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设立奖时也很慎重,经过再三考虑之后,2014年12月才正式启动。在评选奖项的过程中,我们也全部都是经过民主公开、专家评审等程序,而且不允许我们的中层干部申报。虽然我们的中干大多是“双肩挑”干部,很多在教学、科研方面很突出,但我们更多地要面向一线品德好、学术好、教学好的老师,重点面向以教学为主的老师。

第二,抓学科。一个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学科支撑、专业支撑。我们的学科发展目标就是优势学科要争第一,交叉学科要国际领先,基础学科一定要做强。因为只有把基础学科做强后,学校才有后发优势,才会真正的强。所以,我们把文、史、哲、数、理、化、生物、力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10个学科作为学校重点投入的基础学科,另外把政治、外语和计算机3门公共课也作为基础学科来建设。基础学科要做强,一要向全校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二要有前瞻的基础前沿研究,产生国际前沿的、一流的科研成果;三要有一流的大师、要有有影响力的人物。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促进其他学科出专家、出大家、出战略科学家。

我们只有把基础学科建设好了,学生的学术基础才会好,比如说文史哲、数理化、生物和力学等学科作为各专业的基础,如果这些学科能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有富有前沿的学术支撑,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我们的毕业生出去之后,学生基础好,发展后劲就强。同时,我们要加大基础学科教材改革力度。我们有的学生毕业以后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在被问到是川大好还是别的高校好的时候,会非常认同母校,会对学校的海纳百川、鼓励自由探索感到很自豪。但是,客观地说,学校个别学科的教材已经是相对落后了,学生现在用的教材还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的内容,而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材往往都是紧跟学科前沿、紧跟最新的学术成果。5年前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但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课堂上就应该讲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讲国际前沿探索的内容。知识永远都没有最前沿,但有更前沿,我们的课堂教学、教材就应该尽量前沿一点,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还是5年、10年前的内容。我们下一步就要进一步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第三,抓素养。2005年,学校开设了《中华文化》公共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和人文教育平台。学校在人文素质方面总共设置了23个学分的课程,还举办了人文大讲堂等,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教育、启迪作用。我们也真诚邀请在座各位同仁去川大校史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历史文化长廊参观,体验川大的校园文化。2012年,学校专门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双代会”主题,全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我们在学校110周年校庆时,即9年前,专门在新校区建设了700多米长的历史文化长廊。把川大110年的历史、人文、大学精神以台历的形式全部展现出来。师生以及社会人士在校园散步、休闲时都可以参观,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川大、敬重川大、热爱川大。

川大就像是一本书,她记载了不同时代人物的精神,这种文化育人的功能是潜在的,意义非常大。大学精神是什么?就是我们对价值、理想的坚守,就是对真理、自由、公平、法制的追求。通过大学精神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尽管我们的“两课”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很重要,但通过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就坚定了,学习生活也更有劲头了。我们说,对价值理想的坚守,需要每个人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师生们通过了解、学习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能够更加坚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学生的道德、品行、诚信等意识,也要通过大学文化来体验、感悟,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感悟,才能进入自身的基因记忆当中。

所以,在大学校园内,师生都要敬畏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校园有形的东西只是不起眼的围墙,而无形的东西是耸立不倒的道德围墙,是价值理想的精神家园,是引领先进文化和社会文明的灯塔,这些无形的东西能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所以,我们学校专门打造了具有川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四馆一廊”为载体,把川大文化和历史充分地展示给社会。总之,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抓人文素养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四,抓课堂。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我们国家提了很多思路和要求,也实施了包括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内的很多有效的改革举措。我认为,在大学内部最重要的就是实实在在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人类大脑有两大重要功能,一个是记忆功能,另一个是想象功能。大脑的 记忆功能在中小学的时候已经被启发了80%左右,而我们的想象功能在中小学的时候基本没怎么被启发。所以,高考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就是破除应试教育,尽管要很快实现这个目标还比较难。但在大学校园,我们就可以实现,因为大学办学权掌握在师生自己手里。

我们抓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抓两点内容: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要实施启发式讲授、评判式讨论、互动式交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实行灌输式教育。也就是说,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好老师”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大家都习惯性地认为,好老师就是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得清楚、透彻,大家都听懂了,下课后不需要再去查阅资料、不需要自己再去深入思考就能够把题目做出来,考试都能及格,这种老师就是好老师。实际上,大学的好老师和中小学的好老师标准是不一样的。我记得在欧洲的高校,讲师、副教授可以给研究生上课,但不能给本科生上课。只有正教授才有资格给本科生上课。教授们上课的时候讲得知识量很大,学生都在认真做笔记,下课还得去查资料弄明白。所以,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好老师,就应该不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去学习知识、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创造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所以,川大一直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实施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把入学新生按照25人左右规模编班,最少的10人一个班,尽管这种改革在教育成本上增加了1倍左右,但学校愿意增加这个成本。大学的重要职能就是教育好每个学生。我们要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就应该创造好条件,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课上也要配备研究生助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二是要打破标准答案考试和“60分及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现在,国内高校很多学生是在学校管理部门、老师、家长的压力之下才去学习。而在国外一流大学,比如美国排前20位的大学,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去学习,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行非标准答案考试,没有60分及格的规定,来促使学生不得不去独立思考、不得不自发去学习,学生想要得到相应的学分,通过老师的讲授,课后不得不熬夜查资料好好学习,才能做好平时作业,完成学业考试。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也基本不存在考试抄袭的情况,即使学生带着教材、带着资料进考场也不一定能考到好成绩,因为国外大学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不会有标准答案,也不允许有相同的答案,如果出现两个学生的答案是一样的,两人都不会有成绩,以此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去独立思考问题。

所以,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看学生背会了多少东西,而要评价学生是不是在课堂讨论、课程作业和期末考核过程中动了脑子,是不是在独立思考问题,思考的不太好没关系,一样要给学生成绩和鼓励,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经过这种严格训练,学生的每次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都有记录,那每个学生就都不可能去逃课,每次的课程作业就都会熬夜去完成,确保有高质量。目前,在中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布置参考书就是好老师了。在国外一流大学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下课后都会布置十几篇参考文献,让学生去看、去查询。很多国内学生去美国读大学,每天都不得不待在图书馆,不然作业就做不出来。而国内大学的考试只要学生把公式背会基本就能考好,在国外一流大学,即使学生带着书本进去也未必能考好。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一句空话,就是要从打破标准答案考试开始。

另外,要取消“60分及格”的要求。如果我们仍然沿用“60分及格”的要求,除了部分学生想出国留学,需要比较高的分数绩点而下功夫考高分,其余学生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力气考70分、80分、9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呢?国外一流大学就没有“60分及格”的要求,就是打ABCDF等四、五个层次。目前,我们也在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如果我们能够改革“标准答案考试”和“60分及格”的模式,那学生就不得不自发性去学习,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会随之提升。所以,高教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抓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就上去了。

第五,抓社团。川大一直重视社团建设,目标是希望在川大建设1000个以上的学术社团。现在,学术社团建设要进行调整,定好位。我们把学术社团作为川大个性化教学的载体,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作为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潜质发挥的重要舞台。作为川大的校长,希望川大的学生下课后要么在操场、要么在图书馆、要么就在社团。这样一来,学校的学风、校风自然会更好。

川大刚刚颁布了新的学生学术社团管理文件,对教师指导学术社团工作计算相应的工作量,因为学术社团也是重要的教育载体,老师们在指导学术社团工作过程中花了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参加学术社团也可以计算创新学分。现在的高考实行阳光招生,学生差1分就不能进入川大,差1分或几分就进入不了喜欢的专业。所以,部分学生不得不选择现在所学的专业。但是,通过学术社团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个别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其他原因,没有进入喜欢的专业,那他们就可以加入学术社团,一步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今后可以考入相应专业的研究生等等。所以,川大专门颁发文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社团,鼓励老师花时间来指导学术社团。我们相信,只要把学术社团办好了,学校的校风、学风随之都会变得更好。

第六,抓视野,即抓国际化培养。我们希望每个学院、每个学科都能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2+2”、“3+1”等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学生取得双文凭。有了这些好的项目,学生进入川大以后,目的就非常明确,就会更加努力。比如,我们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很多一流大学合作,通过“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取得互相认可的双文凭。学校在寒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去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夏冬令营活动。2014年,学校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冬夏令营活动,进行学生互换,对方学校的学生来川大交流访问,川大的学生去世界一流大学访问学习。学校的 25 理念就是:要力争使川大的学生有一次海外交流的经历,培养学生们宽广的国际视野。

另外,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大约投入1500万元到2000万元,成功举办了三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今年正在筹划举办第四届活动。西方国家的大学一般在6月到7月份放假,我们刚好利用其中2周到3周的时间,邀请剑桥、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到川大。由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为川大学生讲课,组织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与川大学生做专题、讨论交流,截至目前受益学生大约有3万人次。中国很多学生都很聪明、都是人才,但是胆商还有些欠缺。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高智商、情商,更要有胆商。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自身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抓好国际化教育,关键要抓好“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这个重要载体。

第七,抓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学校正在实施“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全世界目前开设“万门课程”的大学还不多,大约在20所左右。川大要建设好10000门左右的课程,计划开设5000—6000门左右的学术型课程,开设2000门左右的创新创业课程,再开设1000—2000门左右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万门课程建设计划”不是简单追求课程数量,而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教育,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要让学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我们要鼓励优秀学生创业。过去,我们调侃说,“学习好的学生将来当院士,学习普通的学生将来成为我们的同事,学习差的学 生将来是学校的董事”。因为很多学习不好的学生,找不到好工作,不得不下海经商,很多人也取得了成功。现在,这种观念要倒过来,鼓励学习好的学生去创新创业。

我记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曾经在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上提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很多优秀学生往往都选择去考公务员,而国外的情况恰恰相反,一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去创业、去办公司。这种认识和理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结构是否能够具有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我们鼓励优秀学生用他们的知识、智慧、专业特长和大学本身的高科技成果去创业、去创办高新技术型企业,鼓励成千上万的优秀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事业,这样才能真正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川大鼓励优秀的学生去创新创业。

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不存在失败,社会上讲的创业失败,算的都是“经济账”。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成败的过程就是学生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同时,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包括对创新创业的学生放宽学籍限制、在学分条件方面进行保障等。我们还设立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基金,和银行共建了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贷款创办公司、企业,办成盈利后偿还本金,如果创业失败有风险保障。学校也正在和成都市协商,共同打造1亿元的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此外,我们还有很多杰出校友也表示要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特别是,我在今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提到川大一直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创新创业以后,很多校友都自发地提出,愿意与学校共同建立由川大全球校友参与的优秀学生创业众筹基金。所以,学校也正在筹划设立这样一个4—10亿元的学生创业众筹基金,鼓励在校的优秀学生去创新创业、去办公司。

第八,抓交叉学科培养。川大很多学院都开设了交叉培养专业,比如,我们开设了“数学—金融”、“工程—经济”、“计算机—生物学”等十几门交叉培养专业,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就开设了金融和数学的交叉培养专业,学生的后发优势很强。川大文理工医学科门类齐全,有基础、有条件把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好、发展好。

第九,抓“社会担当”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要求多、期望值高,完全可以理解。但学生自身的担当精神比较缺乏。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要关心关爱,要管理好,要保障、维护好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要让学生具有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担当。现在,有些学生缺担当精神、缺责任意识。国外的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就要和学校签署很多份合同协议,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风险责任。国内高校从来没有提醒学生,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哪些风险责任。比如,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就应该与学校签订风险责任协议。现在,学校个别学生出现意外事故乃至是自已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学生家长就来学校请求进行高额物质赔偿。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 宝贵的,我们需要尊重每个生命。在大学校园里,生命安全更是第一位的。作为校长,如果不能保证学生们的安全,那就是校长的失职。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意外事故,学校只应承担应负的责任,即使学校对出现意外事故的学生进行人道主义赔偿,也要按照法律划分清楚相应的责任。我们从2013年开始,要求每个新生都与学校签订学术诚信合同协议,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从2015年开始,学校也要跟学生签订一系列社会担当责任的合同协议,我们要全面抓学生的社会担当教育,即从学生个人事务要求来教会学生:自身权益保护责任担当;公民法律责任担当;班级及社会责任担当;风险责任担当;学术诚信责任担当,等等。比如,我们要抓学生法律责任担当,我们就应该告诉学生在校园内外学习生活过程中,哪些方面应该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方面是学校的责任,哪些方面应该是作为一个成人、一个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哪些属于风险责任,学校和学生自己都无法预计的?总之,对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教育,不仅是靠课堂上讲授给学生听,而是要通过严格的要求、规定和教育,让学生们知道,作为一个成人、一个公民、作为学生自己应该担当什么,从自己做起、从校园做起。川大的学生一定要学会爱自已、爱父母、更要爱他人,要学会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更要关注世界,真正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第十,抓条件保障。事实上,学校所有机关设置,包括党群部门的设置都是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服务的。所以,按照学校工作的分工安排,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培养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抓条件保障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2014年以来,学校在条件保障上重点推进了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四大建设工程。

一是互动教室建设工程。希望各位同仁有时间可以参观一下川大的小班化教室。目前,川大已经改造了一大批小班化教室,达到与美国一流大学的教室同样的水平。以往,我们在校园管理理念上与国外一流大学有差别。比如,中国传统的教室在设计上,黑板都放在讲台上面,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比较远。美国一流大学的教室里,黑板的设置都是从方便与学生交流的角度考虑的,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小班化教室就为师生互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很多教室安装了可移动摄像头和计算机显示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走动,摄像头会跟着旋转,确保学生能够看得更清楚。同时,老师在黑板演算公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座位显示屏上与老师一起推导公式。如果我们的教室能够达到这种条件,老师们进入教室之后,不开展互动讲学,自己可能就觉得不好意思。

所以,国内老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外国老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很多国外老师一周就几节课。而国内老师一周十几节课,甚至更多。但外国老师在课后花费的时间是我们中国老师的几十倍,外国老师课后要查好多资料,认真备课,在课堂上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我想,这些都是以高端的互动式教学条件作为保障的。如果国内高校的教室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我们的老师在课后准备的很充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怎么能够更好地开展互动教学?因此,抓好互动式教室建设非常重要。

二是教师休息室建设工程。川大在各教学楼很早就建立了教师休息室,但很多休息室设施都很简陋,就是摆着几张陈旧的沙发,只能让老师们在课间短暂地休息一会儿。所以,我们要对教师休息室进行全面改造,要改造成像欧洲高校茶息(Tea Time)休息室一样,摆上桌椅板凳,提供咖啡、茶等饮料,使老师们在课后可以坐在休息室内交谈聊天,吃点心、喝咖啡,使得老师们能够愿意在学校多待一些时间,多和学生进行交流。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包括公共卫生间改造、教职工食堂建设等。学校提出,校园公共卫生间的标准至少要按照机场卫生间的水平建设。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如果连我们大学的公共卫生间建设水平都上不去,怎么能够期望社会去提高相应的文明程度。还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的校园基本建设理念,要认识到“教学楼不只是用来上课的,宿舍不只是用来睡觉的,食堂不只是用来吃饭的”,教学楼内除了上课的教室,在走廊、通道内还应该有师生讨论的公共空间,学生课后可以在教学楼内有坐一会儿、讨论一会儿的场所,可以相互讨论,共同推导公式等等,保证各个地方都有交流互动的空间。实际上,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教学楼也是这样设计的,也花不了多少经费。而我们很多新的教学楼装修的像宾馆一样,但设计却很不合理,教育教学功能性缺失。包括我们现场的会议室,设计也不太不合理,会议室不仅要有投影仪,还应该放置黑板,在开会研讨过程中,领导布置工作时,参会人员之间能够很好的交流。在有些学术会议上,参会人员还可以一起讨论、推导公式。

还有学校的大会堂、主席台上的灯光设计也不合理,我们坐在主席台上有些文件都看不清楚。总之,很多公共设施设计不是从功能性角度来考虑的,不是为了方便师生而进行基本规划建设。比如,学生宿舍不只是学生睡觉的地方,还应该是学生交流、锻炼、互动的场所。川大新校区的学生宿舍都是建成围合,每个围合内的大寝室有三室一厅,每个寝室住4名学生。学生可以商量在客厅内租个电视,如果个别同学怕看电视影响其他同学,也可以开展其他活动。我们食堂设计也一样,餐厅应该是除了吃饭之外,还可以聊天、喝茶、喝咖啡的地方,因为川大总的体量很大,学科种类多,很多师生平时也没有机会在一起。所以,我们就应该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各种场所,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是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工程。我们要力争使每个老师在校园里都能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空间。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有一间办公室,比如,10位讲师可以在一起办公,3名副教授可以在一起办公,教授可以有单独办公房间,我们要争取至少要保证每位老师都有独立的工作空间。现在,我们还没有为教职工提供单独的工作空间是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过去,教职工住宅就修在校园里面,学生步行就能找到老师,学校不需要提供教师工作室。现在,很多老师购买的是商品房,大都离学校很远,校内没有住所,也没有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想向教师请教问题,只有课堂45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其余时间教师就赶车回家了。所以,我们要保证每个老师在校园内都有独立的工作空间,力争实行教师坐班制。国外一流大学的老师,不管住多远都

必须坐班。所以,下一步学校要抓好硬件条件保障,使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校园,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讨论,更好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教育学生。

各位同仁,一所大学的任何改革、任何理念都需要通过相应的抓手来实现。川大的教育、川大的教育质量观、川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川大的综合改革,就是要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抓手来支撑、来体现、来实现。

最后,我再次代表四川大学,对兄弟高校各位同仁的到访表示感谢,希望我们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对话交流、讨论。

第二篇: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

第三初级中学地处瓦房店东部城乡结合部,经济欠发达,学校发展处于劣势。为了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围绕“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适应”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加大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改变课堂教学“高耗时,低效能”的现状,对课堂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和突破。1.摒弃陈旧观念,建立良性教学机制通过深入持久的改革,让教师彻底摒弃陈旧的观念和过时的做法,杜绝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抢夺学生自习的现象,建立起“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良性教学机制。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依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课堂作业能否当堂完成作为衡量课堂成效的主要标准。采取“从头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策略,通过严格执行任务承包制、团体考核制、连带责任制等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取得成效。通过引领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学习、讨论、观摩、听课、评课、比赛等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和学案制度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源头。为从源头上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好的问题,要以备课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教学问题集体解决机制,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加大听课力度,将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评价备课效率和学案质量的主要依据,在备课阶段就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可靠保障。

二、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师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教师坚持课堂教学的“三段式”,即备课时写“课前设想”,设计教学思路和环节;上课时做到“课中落实”,即课堂上尽力体现“课前设想”;上课后写“课后反思”,针对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教学设想,分析实际教学体现程度。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交流反思,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要树立起沟通交流的意识,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剖分析,通过相互研讨交流,多种观点、多视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清楚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并提出改进意见,在交流中展开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导学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导学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以“尚美”教育为引领的基本“教与学”的方式。模式分为“三环节、六步骤、十八项具体要求”,目的在于引领教师通过营造美的教与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学习兴趣,提升其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质疑思考、合作探究中经历知识的生成,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2.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今的教学由过去研究如何教变为现在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提出课堂教学新要求:“三讲三不讲。”三讲:讲导语(情境设计)、讲设疑(课堂调控)、讲拓展(能力提升);三不讲:学生自己会的不讲,学生间能讲的不讲,大多数听得懂的不讲。以及“五让”: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表述。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自己上网搜寻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真正开展合作性学习,共同寻找最佳答案。通过信息技术介入学习活动,学生知识面大大拓宽,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学生与以往同年级学生相比,其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浓了;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

四、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文化建设

学校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着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多动脑筋:挖掘学校课程资源,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编写校本教材。注重发挥课程的文化功能,在地方课、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等课程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重点渗透和彰显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课程是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桥梁,一方面让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内容,对学生实施“尚美”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围绕“尚美”教育,我们先后开发并实施了下列课程:《诵读经典涵养心灵》为学校美育与国学修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欣赏与临摹》主要是训练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技能,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和行为习惯;《素描———几何形体》主要是培养美术兴趣,丰富人文素养;《形体艺术教程》《琵琶演奏训练》《太极拳教程》训练学生基本的形体造型技能,健美体魄,增强体质。除上述课程之外,学校还建设了两个艺术教育基地:“大连北方美术高中三中教育教学基地”和“瓦房店市歌舞团三中舞蹈教学基地”。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两个基地?不仅仅是培养兴趣或训练基本技能这样简单,而应该是给那些具有美术、舞蹈(音乐)天分或潜能而又有志于将来走这条道路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依据自身情况提前进行人生职业规划,尽早接触专业知识训练,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推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并不难,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脚踏实地就能一步步实现目标。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各界和家长对课改的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高玲.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2]许建国.初中教育发展的定位、路径与问题:京津初中教育发展调研引发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4(9).[3]马成清.农村初中教育管理现状的思考及对策探讨[J].赤子(中旬),2014(4).[4]沈正元.宽,让初中教育充满生命活力[J].初中生世界,2015(40).[5]王旭彤.找寻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的最佳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3(2).

第三篇: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王坤发

摘要:专业课教学改革事在必行。本文论述了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到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诸多方面教学改革。关键词:改革、主旋律、力度、模式、结合。

专业课教学是传授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主要途径。然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一直困惑各类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事在必行。笔者从事专业教学十几年,对专业课教学改革有些浅肤认识,想与同人们进行探讨与交流。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专业课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差。若把它放到实验室或工厂车间现场讲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计划的改革就减少专业课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增加专业实训、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把教材中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到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中去完成教学要求。例如模具专业,冲压设备塑料成型机械中的典型结构放在实习或实验中对照实物讲解,模具制造工艺中的各种加工设备及工艺工装的结构和应用放在实习中现场讲解。冷冲模、塑料模典型结构分析结合模具制造工艺中装配工艺放在实验室对照典型模具进行拆、装,进行现场讲解。再如模具制造工艺中的工艺文件编制和冲压及塑料成型工艺规程的制订放在相应课程设计中去讲解分析。

课程系统的改革主要是二个方面,其一是把一些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课程精炼合并为一门课。如模具专业的塑料模与压铸模合并为型腔模设计,液压

气动与冲压设备塑料成型机械合并为液压传动与模具设备。把机械制造基础、机床夹具、模具制造工艺合并为模具制造工程学。这样既克服内容重叠引起学生厌学,又可避免因专业课衔接问题而造成学生系统学习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困难。其二是在一些专业基础课中渗透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没有接触到专业课前就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例如,模具专业在机械制图课穿插模具总装图和剖视图的规定画法。在制图测绘综合练习时改变以前只测绘台钳或减速器,而测绘一付典型模具。又如在工差配合课程中形、位工差标注方法,可列举模具主要零件形位工差的要求和标注方法实例。再如材料学与热处理课程在适当位里插入模具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及热处理方法等。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习惯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教材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这样很大程度上限止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形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对次要内容略讲或不讲,留给学生自学、思考。具体做法如下:

1、贯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主旋律

在专业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和贯穿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个主旋律。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模具设计课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各种成形工艺和成形方法的能力;编制成形工艺规程的能力;设计各类模具结构的能力;分析解决制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再如模具制造工程课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选择模具零件表面加工

方法、拟订工艺路线的能力;正确选择加工设备、工艺工装的能力;编制各种模具制造工艺文件的能力;分析解决模具零件加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加大直观教学力度

观察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它既能丰富想象力,又能提高理论概括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传统的观察教学方法是来用模型、实物、挂图等进行教学,它具有局限性。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把设备、模具结构图样设置成动态画面,以展示内部结构,又可把模具成形过程和模具零件加工过程设置成一系列静态画图,以展示它们内部成形和加工过程。例如冷冲模中冲裁过程和断面质量分析,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观察到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分离等整个冲裁过程;同时还可演示不同冲裁间隙得到不同的断面质量。再如塑料模注射成形。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塑料融化、闭模、注射、保压、开模、顶出制品的全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察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寓教寓乐中学到各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3、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讲解过程中,精选授课内容,在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的同时,要着重介绍解题方法与思路。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如工艺尺寸链是模具制造工艺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工艺人员必须具备技能。要想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过程中主要讲授工艺尺寸链如何建立,如何查找封闭环和组成环。解工艺尺寸链的难点是在于能否正确判断封闭环,因此要重点介绍封闭环的判断方法。并结合实例讲解判断封闭环的方法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来用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讲解一种类型的尺寸链例

题,就让学生自主练习一次,或边讲边练。如讲完一道例题后,可改变零件的加工顺序,让学生另建尺寸链求解。再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答疑。

4、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有些内容如果用引导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起到更佳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现能动性和创造潜能。例如塑料模设计课中的分型面选择的内容是该课的重点和难点,它对制品质量、模具结构及操作和模具制造影响均很大。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采用引导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讲授分型面内容时,先提以下问题:(1)什么是分型面?(2)分型面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选择分型面要考虑哪些因素?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分型面选择的教学录像片,使学生对各种不同形状的制品分型面选择有一个直现的认识。然后结合实物,模型进行讲授和课堂讨论。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解分型面的类型和选择原则。结合典型制品实例,讲解如何正确选择分型面。然后结合几种不同形状制品,让学生自己分析,选择分型面,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能根据不同零件,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分型面。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向学生授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消化、巩固、提高。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二方面入手:

1、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相结合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是在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前布置有关的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围绕着设计内容进行实习,收集与设计有关资料、数据、参数等。实习完成后,联系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课程设计。例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前布置冷冲模或塑料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题。学生在模具使用车间实习时,认真观察各种制品成形工艺过程和典型模具结构,成形时所用设备.收集与设计有关的资料,如压力机、注射机型号和技术参数,塑料注塑性能等。在模具制造车间实习时,认真观察各种模具加工设备;跟踪一付模具加工的全过程。收集与工艺设计有关资料。如各种加工设备的型号、技术参数;常用刀具、夹具、量具使用情况及技术标准;成形表面的加工方法及切削用量选择等。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进行实习,在课程设计中又能结合工厂的实际生产进行课程设计。能达到实习和课程设计双佳的教学效果。

2、毕业设计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以往毕业设计多半是假题假做,或真题假做。毕业设计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就是采用真题真做法,即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科研和生产一线,学生设计的东西又投入到生产和科研中去。这样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我院模具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江西消防器材一厂设计了几套灭火器冷冲模,被工厂采用并投入在生产中。模具专业一名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向江西农业药械厂提出唧筒注射模的改进方案(原模制品是水平放置一模两件,改进后采用垂直放置哈夫块结构一模四件)被工厂采纳,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得到工厂的高度评价。通过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

第四篇:PLC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作者根据职中生的能力特点,认为plc教学适宜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教学体会。

关键词: plc 案例 任务 教学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教学的前提和归宿。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前中职教育者普遍探索的热点问题。多年来,我根据plc(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局限性,在plc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涉及两个重要的因素,即案例与任务。前者侧重于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以案例为蓝本;后者则侧重于学,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如何选取并运用好案例,如何设计任务,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一、以案例为主线的教

plc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典型而实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案例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主线,围绕着案例来开展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因而案例设计与选择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案例应是课程某一单元或环节的知识的概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覆盖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抓住某阶段学习知识体系中重点和难点,精心选取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例如,我在介绍plc梯形图编程方法时,选取了“plc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程序设计”的案例。这个案例简单、实用、典型,通过案例重点介绍了基本指令ld、ldi、and、ani、or、ori、out、end等的功能与用法,梯形图的绘制方法,难点是梯形图程序与指令表程序之间的转换。透过分析案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

另外,案例的运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保障。首先,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对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是主角,但不等于教师可以置身事外,无所作为。相反,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教师要事先花更多的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计划安排案例的个数,根据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给每个教学案例制订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案例类型、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设备的配备,等等。其次,教学中对所应用的案例不妨先演示,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激发求知欲望。

在职业中学,plc的教学侧重于实际的基础性编程设计,如果在教学中以传统的线性顺序进行,每一个问题先分析清楚再进行下一个问题,这对plc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一个个独立的概念、指令很枯燥。另一方面,plc指令的数量也非常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指令融合到实际案例中,在分析案例的功能、实现方法等的过程中讲述相关的概念、指令,那么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指令知识,而是一个实用、典型的案例。在教学内容变得实例化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以任务为驱动的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plc程序设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的任务,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plc教学,在形式上是:明确并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学生自学或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指导→交流及讲评。

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首先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实用性、适宜性、渐进性等原则,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然后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步进顺序图应用于plc程序设计教学时,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个任务:“请你设计一个控制十字路口交通灯的程序。”围绕这个任务,讨论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程序需要提供的功能,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

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任务进行切分,从母任务中分解出一个子任务,即要求学生先完成控制十字路口东西或南北单方向交通灯程序的设计,然后进行十字路口两个方向的合成设计,从而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设计任务,更好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必须正确了解十字路口交通灯的控制功能,否则无从入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应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比如,学生阅读一段描述交通灯控制功能的文字说明后,普遍提出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及时作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是否可以采用流程图或波形图来描述其控制流程?帮助学生通过更直观方法去解读其中的内容,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一种处理类似任务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者参照老师讲过的案例,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或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或探讨。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应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

在大约一半的同学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召集学生进行任务讲评,具体做法是:教师将学生完成的程序浏览一遍,挑选出几位编程技巧较高而思路各异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程序,谈谈各自的设计思路、编程技巧等,然后教师进行比较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其他学生吸取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学记》中有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相互切磋技艺,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案例是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载体,任务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这种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

在实践性较强的plc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案例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上机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第五篇:《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摘要】文章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60-02

高等数学所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品质,其内容、思想与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它不仅是非数学理工科类各个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而且在一部分院校文史类专业中也开始必修高等数学课。因此,《高等数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但是现实中由于中学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分强调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增强,缺乏自主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这种课时少、信息量大、进展速度较快和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维能力为主的大学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再者,由于大学高等数学对学生的理论知识、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而学生专业知识的匮乏,对于高等数学了解也不够深入,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对学习高等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甚至造成有些学生厌学、怕学等不利的恐惧心理。这些给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在实际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高等数学难学,理论抽象,计算枯燥繁琐,符号复杂繁多,使得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重点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行讨论。

(一)注重高等数学课和学生所学专业课的联系,使学生知道高等数学在专业上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很多学生一开始产生要放弃高等数学学习的念头的原因是高等数学很难和认为高等数学没用,这需要教师自己弄清楚高等数学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使学生明白这门课和后续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认识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只有解决了这一点,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再被动、漫无目的的学习。同时,教师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学建模方法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把专业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包括(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简化、假设、运用适合数学工具)表述、求解、解释、检验等全过程讲解来展示数学的应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二)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现行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依然突出,教学过程呆板,讲解枯燥无味,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相互的合作与交流,而采用的教学手段依然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学习时,看、听、想相结合,化难为易,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则会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实施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同时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加互动环节,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者,在教学过程中,高等数学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相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轶事,数学史和数学趣谈,以及身边的数学实例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注意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良好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引导,会让学生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数学思维是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而一切能力的形成中,教师只是外因,必须通过学生(内因)发生作用。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要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为前提和归宿。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反思。主要是对数学学科、数学学习认知活动过程的再认知。它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反思,不再是简单的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而是科学意义上的对数学学科、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体验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究和深刻反思。数学反思能力是认知者对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深刻的数学理性思考的综合性能力。它以其它数学能力为基础,又高于其它数学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不会学到会学,由会学到善学”三个质的转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反思,有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教育主题之一。按数学知识“建构主义”观点看,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主体”,知识建构最终由学生自己完成,所以“学比教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只有学会自学,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大学阶段学习的需要。高等数学的抽象性注定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自行体会和学习,因此,培养自学能力是主要任务之一。指导学生探索自学的方法和规律;采取教师提出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某段教材来提高自学能力和水平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重在从方法上进行指导,要特别注意调动、发挥学生的自学兴趣和积极性,要使学生之间有广泛交流。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诸如推广、归纳、类比的思想,不但要教学生严格演绎思维证明问题,也要教学生怎样猜测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自我独立思考。另外,可以挑选一些典型的往年考研试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动脑,自己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书籍,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五)重视情感教育艺术,注重情感交流,让学生爱上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因此教师严肃有余,学生“活泼”不足,学生在教师面前最好是毕恭毕敬,循规蹈矩,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是不同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和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和学生成为朋友,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课堂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提问难易适度的问题。倘若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而且应该给予最大的鼓励,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每一名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这样才能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向上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等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在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在情感教育方面多动一些脑筋,并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可以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化解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使学生乐于获得知识、技能和不断探索、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兴趣驱动教学,不仅仅是有效的讲授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教学的新理念,改变了知识传输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华昌等.试论大一新生在学习高等数学中的困惑及对策[J].高等教育,2012,5:55.[2]徐利治.关于高等数学教育与数学改革的看法及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0,9(2):1-6.

2015-4-2 谢和平 川大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