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趋势
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异常迅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综复杂矛盾的出现,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随着人们法制意识逐步增强,整个社会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以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今日说法》、《庭审纪实》、《法治进行时》等一批优秀的法制节目以及与法制有关的新闻报道。
而在以往对于法制新闻和法制节目的研究领域,一直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法制”。本文将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何谓“法治”新闻?何谓电视“法治”节目?本文将围绕这两点进行展开。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法治节目如沐春风?我国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他们在成功的同时又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本文试图说明和阐释的。本文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分析我国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举了若干法治节目的发展案例,意在总结他们或成功或失败的节目经验,以此得出我国法治节目的特点以及法治节目陷入瓶颈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电视法制节目 人文化 未来发展
1985年,上海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电视法制栏目《法律与道德》,电视法制节目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虽然这类节目在我国仅仅发展了二十余年,但是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增强,整个社会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和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量都在提高,一批优秀的电视法制节目如:《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经济与法》等应运而生,他们成长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也见证着中国社会法治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而在以往对于法制新闻和法制节目的研究领域,一直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法制”。本文将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何谓“法治”新闻?何谓电视“法治”节目?本文将围绕这两点进行展开。
一、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资料和参考文献中还没有“中国电视法治节目”一词,多数学术研究者提到这一概念时用到的文字都是“中国电视法制节目”。但我个人认为,“电视法治节目”要比“电视法制节目”更加贴切。本文将对提出的这个全新的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
(一)关于“法治新闻”的含义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它的兴起是首先表现在新闻领域,因此想要区别这两个概念首先就是要弄明白何谓“法治新闻”和“法制新闻”。正如想要完全了解某人是怎么样的人,就必须把他放入其所处的地理、历史和家庭环境中,综合考察后,才能对这个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新闻性是“法治新闻”的根本属性
“法治新闻”是两个词的组合:“法治”和“新闻”。它的重点是新闻,也就是说法治新闻应该是众多新闻类型中的一种,它不是法规、法条,更不是法律文件,而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即具备新闻五要素(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时新性、趣味性)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该以实现播出为前提,以追求真实为目的。总之,“法治新闻”决不能脱离新闻本身而单独存在。
然而,“法治新闻”又不同与其它门类的新闻,因为前面的修订语限制了其是“法治”新闻。除了拥有新闻的几大特性外,它还应该反映我国的法制建设,两者兼具,才是法治新闻。
3、“法治新闻”的含义
实际上,政法新闻应该是双方面的,它既可以报道高高在上的法律制度的制定者,又可以报道普普通通的一名法律制度的执行者,并且在我国独特的国情下,“法治新闻”应该反映我国的民主进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因此,显而易见用“法治”这个词来定义“法治新闻”更加合适。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1、我国早期的法制传播
我国最早的法律传播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一种报纸名叫“邸报”,这是最早通过新闻媒介来传播皇旨律令的一种方式。皇帝的“制”、“诏”统一颁布的律、令等都是“邸报”登载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将法律通过“邸报”使得臣民共见。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介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阶级而存在的。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瓦解时期,法律方面的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当时的《上海新报》,不仅摘登皇帝新颁布的旨令、法律等,还专门开设《会审案件》的专栏来登载司法审判活动报道,这是中国新闻历史上最早设立的法律专栏。
2、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1)初步发展的电视法治节目 1)《法律与道德》首开法治节目先河 1985年上海开播的《法律与道德》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法治栏目。在《法律与道德》节目的开头,曾经有这样一支歌:“法在生活中,生活中有法,学法,懂法,护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这支歌在今天看来,虽然略带有劝导的意味,但是它准确地概括了法治节目的使命。2)中央电视台一系列法治节目相继推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台的龙头老大,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法治节目。《观察与思考》、《规矩与方圆》、《社会瞭望》、《社会经纬》以及综合社交栏目《与你同行》相继与观众见面。同时各地方台的法制节目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电视饱有量的提高,大批优秀的法治节目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2)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电视法治节目 1)法治节目出现新类型——庭审直播
1994年4月1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故意杀人案,南京台对此案进行了全程转播。自此,南京台的《法庭传真》栏目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一种新类型—庭审节目的产生。2)蓬勃发展的电视法治节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开办的法治节目的电视台到达150多家。再加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大量涉及法制题材的栏目出现,“法制”成了新闻栏目的主题,并且这时期的电视法制节目,不但数量上有大幅度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改观。例如央视在1996年推出的《社会经纬》栏目,节目每周一期,设置了《举案说法》、《经纬专递》、《法在身边》、《是非公断》等多个板块,法治节目的可观性大为增加。(3)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繁荣
1998年12月27日和1999年1月2日,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法治进行时》和《今日说法》两档法制节目。《法治进行时》通过对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本文将在第二章着重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两档栏目的迅速窜红,标志着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走向了繁荣。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定为探索
——以BTV《法治进行时》为例
本章将以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自身发展过程为依托,通过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总结出一类成功的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特点。就像人们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法治节目蓬勃发展的21世纪初,有相当一批成熟的法治节目都是因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得以成功的。下面仅以BTV《法治进行时》为例。
《法治进行时》从开始创办就将定位放在了民生新闻上。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主任(原《法治进行时》栏目制片人)徐滔曾经说过:“绝不能把民生新闻看作一种技巧,民生新闻应该是一种姿态,一种放下媒体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和老百姓心贴心的姿态。”
《法治进行时》具备了最好也是天然的一个突破口,那就是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优势本地化。换句话说,由于节目在北京地区播出,所以栏目将“民生新闻”理念做足做透,不仅单纯在内容上本土化,更重要的是语境上的本地化,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法治进行时》在栏目定位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立体的内容架构
内容是衡量电视节目好坏的重要依据。在202_年以前,《法治进行时》每天的节目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信息,它表示的是动态性法治消息,这部分满足了观众对于日播类栏目的“时效性”诉求。第二部分是专题,每天一个专题,每天一个形式,每天一种风格。周一是以京城大案要案的侦破纪实为特色的“现场目击”。周二是以解决身边的法律为特色的“法治热线”。周三是以与犯罪分子面对面访谈为特色叫“现场交锋”。这是全国第一个固定播出的针对犯罪分子的访谈节目。周四是以庭审为依托讲述诉讼故事为特色的“法治纪事。周五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演骗局提高人们防范意识为特色的“现场提示”。周六是以征询犯罪线索、通缉犯罪嫌疑人为特色的“法网追踪”。周日是以播报城市警情为特色的“治安播报”。该节目是全国第一个警情分析类节目。
这七个专题的设立,保证了整体栏目涵盖内容的全面性,也保证了每天节目的新颖性,和观众形成了“约会”意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的再利用。例如一条消息,栏目可以从消息本身报道,也可以揭示犯罪人心路历程,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案犯没有落网做一期通缉,对于同样一个新闻素材,由于7天完全不同的“主题策划”,使栏目记者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对一条法制新闻,一个法律事件进行加工,这不但保证了整个栏目内容素材的多样性,也同样节约了成本。
(二)跨行的资源重组
“法治进行时”之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新闻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拍摄案件进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与整个北京公安系统的组织联动,这使“法治进行时”获得了大量的独家素材。
在今天的媒体竞争中,时效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但时效恰恰不是《法治进行时》的优势,《法治进行时》属于科教中心的节目,不具备新闻栏目的播出条件。法制新闻特别是公安新闻往往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几乎所有案件的结果,媒体都可以报道,而几乎所有案件的侦破过程,都是媒体的禁区。因为这里涉及很多机密和政治影响。但“法治进行时”却获准可以全程追踪报道案件的侦破。这是因为,《法治进行时》和北京警方在多年合作中建立了一种信任和默契,“法治进行时”在重大新闻发生时没有违背诚意。下面举例说明。
202_年5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生了乐园洗浴中心内七人被杀的特大案件。《法治》领导团队从案发的第二天就派出了一组记者全程跟踪,历时28天后,案件告破,但考虑到案件的影响,北京警方一直不同意播出。后来有的媒体在网上披露案件情况。面对自己的独家被抢,《法治进行时》仍然遵守承诺绝不让素材外泄。虽然失去了独家的报道优势,但这是为了求得长期合作的必要损失。
还有一个案例。202_年4月18日上午9点多,一辆橘黄色的东风牌大货车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疯狂地逆向行驶,22辆汽车因躲闪不及被大货车撞坏,警方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果断地将大货车司机击毙。案件发生后,许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法治进行时》的报道虽然较其他新闻单位晚,但是栏目的报道不仅详细介绍了事件的发生过程,更重要的是,只有《法治进行时》在报道中从法律的角度解释了当时警方是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将大货车司机击毙的。从而解开了公众心中的疑惑。
这两个案例说明,所谓《法治进行时》的独家并非是案件本身的独家,而是通过多年形成的“跑口”优势从而获得独家的画面和独家的观点。观众对《法治进行时》有种本能的依赖,那就是每逢大事必看《法治进行时》,因为在这里总有最权威、最独特的新闻报道,《法治进行时》能够做到在大事面前不失语,甚至总会有震人心魄的现场画面呈现给大家。
(三)轰动的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带来的轰动效应首先依赖栏目本身具有的知名度。这一特点仅限于已经成功的电视节目。所谓特别策划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往往考验的是一个栏目的领导团队是否具有捕捉敏感新闻的能力,以及策划新闻的能力。《法治进行时》在发展的十年来每隔几年就会制造一次轰动效应,这使得栏目刚进入平缓期关注度便被提了上来。
例如:202_年的《绑架幼童勒索案侦破纪实》,202_年的《西站劫持人质》、《9万公斤特大毒品案侦破纪实》,202_年的《朝阳7.11枪案》,202_年的《吴若甫被绑架案侦破纪实》等,都属于带有突发及轰动效应的节目策划。这几个关节点上的异军突起,使得《法治进行时》一度成为了北京地区所有频道、所有节目排行的第一名,其中最高单期节目收视率达15.9%,最高单期占有率超过60%。
(四)核心的明星人物
《法治进行时》主持人徐滔常年活跃在案件侦破现场,作为一个节目的灵魂,徐滔总能站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利用主持人的出镜报道,既深入其中又置身事外的对事件加以独特客观的分析。而同样作为一个栏目的管理者,她将自身产生的“名人效应”运用到栏目的管理中,以其个人魅力带动整个栏目全体工作人员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热爱。“我在现场”是《法治进行时》一直强调的主题,让观众从“如临其境”变为“亲临其境”是《法治进行时》每一个采编记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很多时候,节目通过一种追赶时不由自主的镜头晃动,或者对事件进行的大段同期声的记录,把现场感极强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显而易见地感受到拍摄者就在现场。
总结《法治进行时》栏目成功的五个特点不难看出,这不仅仅是一个栏目成功必备的要素,同样其他成功的电视法治节目也具备相似的特点。例如央视的《社会经纬》栏目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给栏目分设不同的板块。而像《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栏目则越来越强调节目主持人化。主播作为直接和观众交流的核心人物被直接派入新闻事件当中当起了调查者,打破了新闻与评论的界限,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小化。
三、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打断了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也使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停滞不前。而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化和商业化也席卷了整个传媒业,特别是“眼球经济”的理念在法治节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也曾经精辟地指出:法治节目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腐败、毒品、街头犯罪、恐怖主义及经济犯罪。”法治节目向来是追求轰动效应的传媒最钟爱的东西,血和性,惨剧和罪行总能畅销,为抓住公众,势必要让这些噱头登上头版头条,占据电视节目的开场。
法治节目的历史发展表明,独特的报道领域和报道题材能够增强节目的实用性、服务性以及故事性和娱乐性,但也极易让节目走入低俗化误区,背离法治节目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宗旨,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传媒的商业化,很多法制节目过度地追求刺激。
1、电视法治节目的报道价值
202_年6月6日至7日,辽宁电视台《法制时空》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恶魔》的节目,介绍一罪犯在半个月内与两名女子发生性关系后将其捂死、碎尸并吃了她们的肉。在节目上,记者一再追问吃人肉的感觉,还打出“案情再现”的字样,出现模仿罪犯作案、吃人肉、煮人肉的情景。
其实,《法制时空》只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对全国部分法治节目的内容收看和分析可以看出,过度渲染凶杀、暴力、色情、恐怖等情节和场景,成为当前法制节目的通病。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现在有很多法治新闻制作者开始追求新闻的新奇性,来争取受众,占领市场。但我个人认为新奇不应该等于猎奇。新奇是人们司空见惯中的与众不同,是法制新闻趣味性的体现;而猎奇是故意的“哗众取宠”,是过于关注新奇而忽视法治新闻的法律与道德价值。这样往往会导致一些真正有法律意义的新闻被人们忽视,公众的眼光和法治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热情都集中在报道大腕们的侵权事件或者耸人听闻的暴力事件等等。
法治新闻之所以区别娱乐和八卦新闻的根本就在于法治新闻应该有法律的庄严和新闻的客观公正,并应该肩负着树立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的任务,它必须是严肃的。面对一个色情或者暴力事件,法治新闻从业者可以凭借某些震撼人心的监控探头或者抓捕录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不能以获得这些血腥黄色镜头为目的,且节目中不应该对观众就一些细节进行诱导。
2、电视法治节目的专业性
《经济与法》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专业化的经济法制栏目,202_年创办,由原《商务电视》栏目改版而来,栏目的编导和记者大都是《商务电视》的原班人马,从商务电视开始转做法治节目。
《中国名牌电视栏目〈经济与法〉案例分析》一书对《经济与法》栏目面临的典型困难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书的作者认为法律电视化过程中电视创作者对法律的懵懂是阻碍法律电视化的最大障碍。其实,这是目前我国法治节目面临的普遍问题:法制节目创作者不懂法律。节目创作人员法学知识不足、法律素养欠缺,直接体现在节目内容缺乏专业性,法制节目竟然频频出现法律错误。
在电视圈流传着一个很典型的错误案例。一名电视台编导在稿子里曾经这样写道:“原告与被告在法庭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法院认为张某盗窃建筑材料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院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犯有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稿子中有两处非常明显的错误:第一张某涉嫌犯有盗窃罪,这是典型的刑事案件,而刑事诉讼中应该是由检察机关充当公诉方,由公诉方想法院提起公诉,怎么可能出现“原告”与“被告”这两个在民事诉讼中才会出现的词呢?另外,进入法院的审理程序后,触犯《刑法》的的犯罪嫌疑人应该被称为被告人,这两个概念是法治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知道的最基础的法律知识。这个案例充分的反映出现在我国的一些法治新闻从业者素质低下,法学知识缺乏,这样的记者很难铸造法治节目的理性品格,也就无从谈起向受众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等等。
而纵观西方的法治节目,不管是制作者还是主持人,都有着极好的法学素养甚至从业经历,比如美国法制频道Court TV的节目主持人多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侦探和法官,其中《蛛丝马迹》栏目的主持人是著名华裔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总结陈词》的主持人南希·格蕾斯具有丰富的法律经验和从业背景。
3、电视法治节目的节目样态
目前,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样态:
(1)举案说法类——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为代表。通过演播室内播放短片来再现案件故事,演播室内专家则根据案件进行法理解释,节目侧重通过对案件的揭示达到普及法律知识,澄清模糊认识。
(2)庭审节目——以上海电视台《庭审纪实》为代表。这类节目通过现场直播个案审判过程,直观地表达法律程序。
(3)调查性节目——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相关节目为代表,这类节目在对案件的深度报道和表明媒体的倾向性上具有很大优势。(4)现场法制新闻节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法治在线》。这类节目重在对新闻的快速反应,非常态的表达和独特的编排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5)纪实性公安题材类——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和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为代表。
(6)专题性节目——以长沙电视台《方圆之间》为代表(7)益智互动类——如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
尽管国内许多法治节目形态上各有所长,但这些法治节目存在同质化的特点,节目形态相对固定,缺乏新颖性。目前最普及的法制节目当属纪实性公安题材类、举案说法类和庭审纪实类。在一家电视台做得好时,其它电视台也纷纷上马此类节目,节目的题材与形式都大同小异,表现手段单一。另外,一些法治类节目追求案件过程的紧张、刺激,甚至过分渲染案件的细节和后果,有取悦观众的倾向。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
上文详细阐述了我国目前法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以Court TV为例分析了美国法制频道的节目构成与栏目特点,其实Court TV也并不是从创立之初就摸索出了现在的这条成功之路的。它在创建初期的定位是服务公众,所采取的节目路线基本上是播送法庭审讯情况,由法律专家及具有法律背景的记者担任节目主持及评论员来增加节目的可视性。这种过于单一的节目策略使得Court TV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陷入重重困境中,由此它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在保持专业频道定位的同时做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吸引更广的收视群。
Court TV的具体策略是加强节目的娱乐性,它开始拍摄原创电影、电视剧,制作了《好莱坞热线》(Hollywood Heat)等专注娱乐圈花边新闻的法制新闻节目,以及同法律案件有关的谈话节目、真人秀,也引入了辛迪加的法庭及警探影视剧、新闻及相关法制节目,比如福克斯电视网的真人秀《警察故事》。
总结Court TV的发展方向不难看出,目前中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也是停留在Court TV创作的最原始阶段,Court TV所走的路就是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总结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1、构建法治频道
目前应该将我国各个电视台点状分布的单一法治节目向链条状的法治节目群转化,最终建立成独立的法治频道。这一点目前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实现,中央十二套已经在几年前成为了独立的法治频道,为此推出了一系列的法治节目,例如:《中国法制报道》、《道德观察》、《大家看法》等。
2、频道节目类型多样化
仅仅构建法治频道是远远不够的,冗长枯燥的电视节目往往更容易流失观众,因此应该借鉴美国Court TV的节目形态,除了法治新闻和专题外,应该增加警探剧、真人秀、观众互动等节目样式,增强娱乐性。
3、节目专业化
节目专业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法治节目从业人员应该专业化。Court TV的节目主持几乎都是法律界的专业人士,涉及法医、侦探、心理学等等各方面。第二,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应该改变杂糅似的节目样态。我国很多的法治节目被人批评为虚假、暴力和低俗化,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通常在严肃的法治新闻类节目中增加情景再现,或者一味的追求血腥和暴力,这往往会让人对节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和厌恶。应该是让不同的节目样态实现不同的播出效果,情景再现就做成纯粹的警探剧,而新闻就是不能掺假和过度的追求“眼球经济”。
4、扭转受众观念
这三点发展方向是借鉴了美国法制频道的发展道路总结出来的。中国目前很多的法治节目都已经开始向娱乐和观众互动的方向发展,例如《今日说法》推出的十一特别节目《周末断案》,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推出的子栏目《现场说法》等,但是我国的法治节目和国外的法治节目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异,这首先是因为体制的不同,国外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法制频道节目类型多样化。
除此之外,民众对于法治节目的诉求在国内外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有着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中国人的心里,有了纠纷或者问题不是第一想到上法庭起诉,而是要找记者,很多人认为,依靠传媒的力量可以改变事态的进展,这一方面说明传媒在大众心中的地位的提升,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依然缺乏,因此我国法治节目或者法治频道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改变受众的心态和观念,如果若干时间之后,我国的观众在有了问题和纠纷时能够忘记寻找媒体,而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恐怕应该算是法治节目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_.20 2 法制新闻写作纵横谈[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14 3 法制报刊采编实务[M.]法律出版社,1998.7 4 法制新闻学[M].法律出版社,202_.16 5 李盗.法制新闻报道概说[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_ 6 方可.法制新闻概述[M.]法律出版社,1992.1 7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_.5-6 8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_.14-15 9 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_.1 10 广播电视宣传管理文件汇编(内部资料)[Z]。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宣传管理处,163 11 李洪涛.法制电视节目:收视红火自有因[J].未来传播,202_春节特刊
杨晨
10编导19班
第二篇:如何办好电视法制节目
如何办好电视法制节目——以《今日说法》为例
摘要:从创办之初,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就承担着极其重要和多样的社会功能,在法制建设进程中一直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教化普通百姓的责任和使命。目前我国电视法制节目超过200多个,正以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社会。而在电视娱乐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法制节目该如何发展?又如何强化法制节目自身的特性?
关键字:法制类节目 《今日说法》举案说法
一、法制类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发展
1985年,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法制节目《法律与道德》开播,至今电视法制节目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创办为标志,中国电视法制类节目从1985年至今经历了开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目前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的电视法制频道共有9套,全国电视法制栏目超过200个,其中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日播法制栏目和专门的法制频道。
然而从创办之初,我国的法制节目就承担着极其重要和多样的社会功能,在法制建设进程中一直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教化普通百姓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电视的本质是娱乐,娱乐性是电视这种大众媒体的传播特点。②电视法制节目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节目类型,它本身受制于法律的严谨、缜密,受制于法院判决的无尚权威,受制于转型期法律不完备条件下的“道德”、“法律”间的冲突。这些特殊的因素又导致了电视法制节目的传播困境。
电视法治节目重任在肩,却有些不堪重负。近年来,电视法治节目普遍遭遇困境,节目收视率下滑。全国200个电视法治栏目,9个专业法治频道,除几个有品牌影响力的法治栏目如:央视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经济与法》,北京台的《法治进行时》,重庆台的《拍案说法》等之外,其它法治节目大都处于惨淡经营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法治节目难以为继,不得不改弦更张甚至停办。202_年,全国唯一一个开办20年不间断的法治栏目,山东台的《道德与法治》改名为《天下故事》,脱离法治节目的定位。全国第一个开办的法治频道,长沙政法频道也因为面临节目生产的压力,准备从单纯的法治频道转为包含娱乐、文体等内容的综合频道。④
二、《今日说法》的成功
(一)《今日说法》介绍及节目定位
《今日说法》是1999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全新的法制栏目,每天中午12:40在央视一套节目播出,每期15分钟。周一至周五13:45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重播。202_年10月8日开始,《今日说法》播出时间延长到30分钟。《今日说法》采取以案说法、大众参与、专家评说的节目样式。栏目的功能定位是:重在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为百姓办实事。①
在选题上注重适度性,贴近百姓生活。涉案内容包括: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知识产权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青少年犯罪、诈骗盗窃等,涉及民事、刑事、行政多个方面,但是又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无法绕开的话题。开播初期较多的涉及刑事案件,近年来较多的涉及民事和行政案件。
《今日说法》的风格具有独创性,它以“点滴记录中国法制进程”为宗旨,将复杂的案件和法律问题解释得通俗与精确,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媒体
责任感和影响力,365天,每天为老百姓讲一个案例,解释一个法律小常识,在普及法律、监督执法、推进立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平民化的视角使节目弥漫着人文的关怀。
(二)《今日说法》的叙事模式
《今日说法》采用的叙事方式是“以案说法”,选择一个新近发生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通过记者深入采访调查,用镜头来还原案例事实,每期邀请一个法律界人士作为嘉宾,与主持人互动访谈,解读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评述,帮助观众理解。
而在记者调查的叙事阶段,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故事化模式,设置悬念,节目一开始就把关键性问题提出来,制造悬念,使得观众被吸引,急欲知道结果而一直看下去。如在今年的“药家鑫案件”中,节目一开头就向观众抛出一串问题,“开车撞人,司机不但不救,反而杀人灭口?没有考虑到后果,就拿刀捅了她?连个三岁小孩都不如?有人说他是官二代,有人说他是富二代,记者调查杀人者到底是怎样的人?节目随后向急于知道内情的观众娓娓道来。
注重细节描述,用细节描述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通过细节和插叙来进行案件原因、背景介绍来进行人物塑造。
而每期节目后面的评论也是其亮点,评述不是采用很严肃和生僻的法律名词进行解读,而是通过嘉宾通俗的解释,来告诉观众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评论不仅限于每期节目的案例,而是升华其意义,推广其教育价值,引起观众更多的思索与情感升华。
(三)《今日说法》的成功之处
由于法律知识较为专业,案件的权威来自法院的审判,不管是电视媒体还是纸媒体对案件的立场都来自于法院的审判,对法制事件的报道应注意立场,不能干预司法独立。因此,法制节目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传播上,譬如一宗案例剖析,一段法律名词解释。媒体更深层的责任是培养公众学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意识,在日常行为和办事中处处有法律意识,懂法、用法。
“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换句话说,一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③作为一个好的电视节目,《今日说法》没有直接向观众传达法律知识,而是发挥电视的本质作用,鼓励人们热爱电视节目,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形成法律意识。
《今日说法》外在表现是一个个故事,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人物。通过对故事来龙去脉的介绍,有意识的运用行为、心理、情感等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的命运来打动观众,体现人文关怀。
三、电视法制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法制含量较低
法制节目不但要有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等节目共有的要素和特征,还必须具有其他节目所没有的鲜明的“法治”特色。法制节目应该关注与法律制度相关的事物和信息,尽管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但它关注的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律现象和法制问题。
法制题材与其他的社会新闻相比,具有一定的题材优势,突出表现在它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生活的非常态,能较好地带动受众的知晓欲。“理论上,法制节目可以涉及的角度很广泛,但实际上,大多数节目最常选择的是刑事犯罪、民事
纠纷(特别是婚姻、继承)等情节性、可视性较强的案例,而对于行政法、国际法及民法中合同法、公司法、商法等领域却表现出一种令人遗憾的选择性忽视,给予的关注不多。”⑤
再者,我国法制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大多都不是法学出身,自身的法律知识有限,对一些法律条文和案件理解也不够透彻,不能很好的在节目中融合法律知识,做到普法的节目宗旨。另外,电视的本质娱乐,而法律的特点是严谨权威,带有较强的知识性,要将二者巧妙的结合,又不至于枯燥无味,实属不易。
我国法制节目的普遍做法是,将案例故事化,对案例进行故事化包装,以故事元素来吸引观众,用专家点评来进行法律知识点评。但是,这样的节目模式只是法律“擦边球”而已,法制含量过低,很多的民生新闻节目也有涉及法治,法制节目不足以承担起其应有的功能。
(二)法制节目内容和形式同质化
以央视两档知名栏目《今日说法》和《经济与法》为例,就能看出法制节目的同质化。《今日说法》与《经济与法》两个栏目的节目选题重叠率达到了76%,涉及的领域大致是婚姻纠纷、情感纠葛、赡养与继承、产品和服务质量纠纷、医患纠纷、侵犯名誉权、交通事故、政府机关行政不作为等。
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日益重视,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以保障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但就电视法制节目来说,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是普法教育更为重要的地区,但现阶段大部分节目的农村选题与庞大的农村收视人口及其普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法制节目类型分为法制资讯节目、法制专题节目、法制谈话节目、法制庭审节目、法制娱乐节目五种,但每种节目类型里真正做得好的寥寥无几。”⑥一旦出来某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其他台就争相模仿。
四、怎样办好电视法制节目
(一)找准节目定位
电视法制节目应该找准节目定位,明确电视的根本特性是“娱乐”,纵然面对的是法制类选题,有其特殊性,也不能让其普法功能掩饰掉电视特性,娱乐本质,电视节目如果承载了过多的教育功能,在电视节目中让观众心生疑惑,就意味低收视率,不利于电视节目的发展。但是,也不能让“过度娱乐化”破坏了普法功能。
作为具有教育功能的法制节目,在节目定位上,可以参照美国儿童教育节目《芝麻街》的节目定位和运行模式,《芝麻街》没有直接鼓励孩子热爱或任何和学校有关的内容,它鼓励孩子热爱的是电视。观众热爱电视,节目才能生存下去,节目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承载的功能就能潜移默化的渗透给观众,从而达到其目的。法制节目也是如此。
(二)重视节目策划,讲好故事
法制节目的叙述载体就是案例,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里本身就存在叙述所需要的基本元素,而法制节目的创作者是需要有好的手段和方法,运用电视特有的表现形式,将故事讲述出来。
业内人士都知道电视媒体法制类节目不好做,做出来的节目很难吸引观众。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法制类节目过于严肃、拘谨,增强法制类节目的故事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法制类节目的制作中,凸显节目的故事性,变以往的“用事件讲道理”为“用故事讲道理”,尽可能地用“小故事”反映“新时代”,“小人物”体现“大背景”,“小事件”映衬“大法理”。
(三)发挥电视节目的画面优势
“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名字叫电视的原因。”⑦
电视不同于其他的媒体,诸如广播、报纸,电视能够充分利用声画等要素,包括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图表、特技等,多视角讲故事。通过电视节目的动态演示,加上电视画面的颜色和切换速度等都能反应感情和情绪。这样人物形象更鲜明,内容更丰富,故事也更生动。
注释:①《今日说法》百度百科
②《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③《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④“找准问题 突出重围—办好电视法治节目的思考”朱鸿栋 邓勇
⑤《电视法制节目—语言传播策略》
丁龙江 中国电影出版社
⑥《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
胡智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⑦《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势》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202_年新闻业务培训班材料
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势
凤凰卫视专题部总监
《时事辩论会》主持人黄海波
首先我非常地荣幸,到中国的第一个新闻频道来,我今天下了飞机跟接我的小于说现在岁数大了,到了一个坎了。我今天要强调的是一个异类的问题,十年前新闻频道就是一个异类的产物,那凤凰卫视也是一个异类的产物。这似乎看上去是一句不太好的话,但用稍微正面的话解释一下就是一个创新。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平常看凤凰卫视有多少?不是非常多。我先用简短的时间介绍一下凤凰卫视,我们的口号是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这些口号你们在媒体中已经见到。我们的启播是1996年,202_年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了一个上市公司了,亚洲有限公司是刘长乐先生自己的公司,星空传媒则是默多克的。我们的主要的频道有这些(图示),中文台是我们的旗舰台,还有电影台、凤凰网、凤凰卫视欧洲台、凤凰周刊、资讯台等等,这几个是我们的LOGO。在整个大陆的收视户是5000多万,当然跟中央电视台比起来是有限的。凤凰卫视整体的品牌的运作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几次的最具价值的品牌都被评为是传媒业的三甲;连续七年荣获国际华商500强的企业;连续六年获得最受尊敬的企业;最具投资价值的电视媒体;以及中国经济十大优秀企业。
我们的节目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很多的专题节目获了很多奖,像《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等等很多谈话类的节目都获过奖,我们的另外一个品牌就是主持人,我们刘先生提出的就是三名战略,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及记者、名制作人,本人现在也在评名编导。这是我们的几位主持人,这些大家都是比较熟悉了。凤凰卫视除了中非一小块地方没有覆盖到,其他的地方信号都覆盖到了。虽然我们的凤凰卫视是卫星发出信号,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够收得到,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我们的观众的成分产生了很有趣的现象。48%的凤凰卫视的观众是高学历的观众,同时39%的凤凰卫视的观众是高收入的观众,职位比较高的观众也占了凤凰卫视很大一部分。忠实度非常高,这是一个公众满意度的调查,凤凰卫视中文台是在央视的1套、3套之前。凤凰卫视的状况就是这样的。
接下来回到我今天的专题节目,大概在去年的年底,有这么一个插曲,当时我们想给一个省做一个纪录片,是在南方,我们跟这个省台的台长去了解一个情况,我们想搜集一些素材,还要跟这个省台技术部的负责人来探讨一些问题,但是这个台的人说,技术部的人已经全军覆没了,他们只剩下做综艺节目的人。这种情况在中国的电视台里面是比较普遍的。凤凰卫视100个电视节目当中有一半是专题节目,我们的广告收入也是这些专题节目占了一半的广告收入,我们内部的收视率调查前十名也是一半以上是专题节目。所以在凤凰卫视这个地方,专题性节目是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今天我们说的是电视专题类的节目,不光在中国,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美国的数字是这样的,所有的电视收入有20%的下降,因为金融危机的问题,还有日本也是这样,但是中国广电部刚刚出的《广播电视发展报告》,中国的整个电视收入是17%的增长,又是跟全世界异类的状态。
再看一下日本,在08年开始有一个新的现象,他们过去有所谓的民间的电视台,叫民间放送联盟,有一些综艺节目,还有一些真人秀,抢住了很多很多的观众的眼球,但是从08年中期开始,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日本的国营电视台NHK正儿八经的栏目成为了日本非常令人关注的焦点,而且收视率一路飙升,超过了民放,所以在08年开始,像日本的民放都开办了专题性的节目,但是他们显然不如NHK,目前还是有一些瓶颈。这是今年五月份在日本的收视率调查,我们看排前十名的栏目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节目呢?NHK的七点新闻的平均收视率是18.3%,接下来是气象预报,接下来又是新闻,接下来是ANN的新闻报道的节目,然后就是朝日电视著名的所谓新闻报道站,再往下全部都是报道类的东西占了很高的收视份额,接下来是电视剧,NHK连续的电视小说也占了很高的比率。这是日本的状况,就是在资讯类和专题类的节目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看一下美国的情况怎么样呢?这是09年5月4日到10日的情况的调查,美国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第一名仍然是《美国偶像》,第二名是《与星共舞》,再往下就是一些破案、推理的电视连续剧。今年美国整个的电视收入状况是下降的,唯一现在赚到钱的,而且是有9%增长的是什么台呢?就是探索频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机会看到探索频道,几乎全部都是纪录片。这是5月4日的一份报告,整个的探索频道的收入在第一季度是增长了一亿美元,有12%的增长,广告收入增长2%,收视费增长了11%,探索频道是收费的频道。我们从美国和日本的电视的状况,还有我刚才举的凤凰卫视的状况,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电视专题片没得做,有很多很多东西,如果你做好的话是可以做的。
我大概回顾一下凤凰卫视的专题片和纪录片走过的轨迹,大家多多少少从报道中有一定的印象,我们最早的纪录片是行走类的,最早的《千禧之旅》、《欧洲之旅》,还有我自己参加的《美洲之旅》,拍了六个月,到了最后大家做节目做得想吐了,当时到了墨西哥的一个地方,我看着蓝天白云就想我写什么呀,我真的感觉要吐了。那时三天的时间就要做出一个节目。到了后来的《非洲之旅》我们把这个时间缩短为三个月,因为六个月对创作者来说是极不人道的过程。那是01年吧,我走到南美洲的时候,还有很多的摄制组没去过的地方,很多人看到我们都很惊讶,因为他们没有见过从那么远的中国来的人。最近很多的电视台和一些制作公司都开始做行走类的节目,到了《非洲之旅》的时候我就做领队了,片子就让编导去做了,我就在旁边很舒服地看着,给他们当后勤。后来我又策划了凤凰卫视下西洋,那个时候基本上对凤凰卫视的行走类的记录片就告一段落了,大家发现这个事情既花钱又花精力。比如什么环太平洋之旅我们都做过,没做这样的活动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接下来我们耗费很多的精力,花了很多的钱,我们就想是不是值得。
然后我们就开始走另外一条路,就是历史人文类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的量有多大?在凤凰卫视来说,以前我们的编导设三个人的小组,每天做26分钟已经很累了,我们现在日播的有《凤凰大视野》,是跟央视的电视剧对抗的栏目,非常地成功,它谈了很多很多话题,比如做了大量的回顾知青的历史,有很多回顾历史的东西。这不仅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应,还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应。还有每天晚上10点左右的《每天看世界》,《财经点对点》,完成了对社会财经新闻的深入的解读,凤凰卫视也是打历史、打文化的风格。我们周播的纪录片和专题片最起码还有五个,一个就是《皇牌大放送》,它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在我们台的收视率是非常高的。说实话我觉得我有点像算命的,什么日子到了,什么样的资讯要用得上,随着什么样的热点要做出什么样的策划,比如我们已经做了中美建交系列,还有中法建交系列,要在最受大家关注的时间段推出。我们在台海的问题上确实也抢了大家不少的点,我们派人到福建来拍的,第一专题节目就是《台湾天空的秘密》,讲是台湾当年的间谍和我们的反斗争,还有《谍海沉沙》,去年我们推出了两岸和谈的宣传片,我们还拍到了当年福建的《海峡之声》的老播音员,当年是被国民党深恶痛绝的一批老播音员。接下来就是陈水扁系列,从律师到被告,从人上人到阶下囚,还有从陈水扁的家庭,把他全家的贪腐的过程,还有全家的错乱这样的中心为主,做出一个纪录片。今年又推出一些新的,比如《我的中国心》,配合建国六十周年做的人物专访,还有就是行走类的节目,就是《走入大中华》,还有两个是区域性的,一个是《智慧东方》,还有《南粤纪事》,是讲广东一些有趣的人物。
我这么点下来,起码有20个是专题片和纪录片类的节目,这些节目的收视和收入在我们台都是主打的。当然不是所有的电视台都可以这么做,每个电视台都有自己设计的窍门,凤凰卫视很多时候都是一边揣摩观众的趣味在哪里,其实也可以慢慢培养观众的趣味。包括以前的《军情观察室》,大家可能不太相信,这个节目连续是三年我们台收视第一的节目,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开玩笑地说,凤凰卫视的观众好战分子特别多。其实就是把一些世界的、两岸、军事形势展现给大家,每周这个节目的收视率都是最高的。《皇牌大放送》已经是接近《军情观察室》的收视率了,但是还是超不过。《军情观察室》的主持人都是穿着迷彩,用一种调侃的方式,当时是一种男女搭配的方式,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换上了董嘉耀之后,他加快了节目的节奏,把所有要打战的地方用骇人听闻的方式说出来之后,收视率一下子就提高了。现在军方看得觉得这个节目没问题,很多的演习都请我们去。我们在很多的政策上好像很敏感,但是仔细一看,都是符合国家的大方针、大政策,我们并不是光靠打擦边球,我们慢慢地把观众调动起来,喜欢综艺节呢去湖南卫视,喜欢电视剧去安徽卫视,但是喜欢我们节目风格的观众就会聚集过来。
凤凰卫视这么多年其实非常非常地好学,大家开玩笑地说,凤凰卫视其实叫凤凰电台都可以,比如我们有一个节目,就是两个人一直侃,一个老先生做主持人,但是收视率特别好,观众的反应都说这个节目好看。我觉得不得不说的就是这个节目请的老先生自己的个人魅力、丰富的知识和准确的判断力。所以这一类的节目也是凤凰的特点。还有像历史类、社会政治类专题的时候,在符合我们报道口径的同时,尽量还是要做到一个客观公正,有些事情发生了,我们把他寻找到,用这样的方式,让历史留给时代一个印记,这可能是我们专题片的特点。很多的人在问,我们的专题片是怎么策划的,其实很多时候是用一种笨办法,有的时候是掐日子,比如像改革开放,那一年都是改革开放,像今年就是建国六十周年,还有5.12大地震周年。还有一些靠的就是积累,现在有一个想法去做,一边做一边去积累,看着关注度快到的时候,推出来。还有以前播过的观点,再播一次,也很成功。比如说远征军,04年我们已经做过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推出来之后我们又播,一样也很火。5.9的时候播出了《中国人今天说不》,因为十年前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炸了,就是用一种非常严峻的方式。中国人怎么样在外交上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会争取自己的利益,那时候我们被炸的时候我们只是抗议,我们得不到真诚的道歉,同时要把中国加强自己实力的建设过程表现出来。
以上是策划,还有制作方面也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皇牌大放送》72分钟,可以用办新闻的方式,来做这样的专题片的时代已经不复返了。所以现在我们走得更加正规化一点,凤凰卫视在电视圈里面很有名的,看上去好像很光鲜亮丽,但是其实是捉襟见肘。我跟一些老同志聊起来的时候,我说我们这样的节目在央视大概多少人,他说十多人吧,但是我们这样节目其实只有两个人,我们已经摆脱了赶、抢、凑的方式,那现在采取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多选题的积累式的方法。比如刚才说的台海间谍战,同时也是在拍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还有我们做中日建交的编导,可以在第二年出现的时候又重新积累,原来可以用半年做一个,但是现在每年用三个月的时间做一个,两个累计起来的素材就多了很多。在我这做纪录片的编导是最高档次的编导,除了要有采访的能力,新闻的敏锐度之外,还要有作家的感觉,这种能力是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同时这些纪录片编导自己还有别的节目做,比如说《风云对话》的主编,全世界跟着阮次山满世界跑,当时采访南斯拉夫,他采了一堆的领导人的画面在《风云对话》里播,我们这边又有一个《红星漫卷西风》的大型纪录片播,用的素材也一样,收视率比《风云对话》还要高。
这样的操作方式是我们后来想到的办法,还有很多的选题比如像中法建交,比如去采访当年中国驻瑞士的大使,在日本也有一些采访,如果按我们的预算和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我就用了海外的记者站,海外的记者站就是一个记者带着一个摄像,这些记者是做新闻报道的,他们不会做纪录片,但是我们的方式很简单,你去采访谁,大概有十个问题,约好时间,一定要上架,要把景别牢牢地卡在脑袋的下面,光要讲究,这样就够了。出来的效果我们也都很满意。这样的方式使我们整个的纪录片的质地和容量一下子就丰富了,所以我们这是逼出来的方式,现在也证明奏效了。
在这个过程中,就像当年温州的商人一样,有一个原始的积累过程,现在我们慢慢可以跟台里要求,慢慢地选题,比如像家春秋,整整拍了一年,最近我们正在热播的《淮海战役》,也是整整用了一年。我刚才说的,还有一些作品尽可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现在也有一些订单的出现,有些人想不通,我们是做纪录片的人怎么能收钱做片子呢?比如说像招商局,已经连续两年投钱让我们给他们拍纪录片了,比如说迪拜,迪拜给我们钱的时候,我们说这不是旅游节目吗?到了那以后,发现这个城市怎么样从沙漠成了那么样一个繁华的中东的中心城市,里面有很多的过人之处的东西在里面,这些东西你不用旅游片的方式,而用一种深度报道的视角,就做成了纪录片。当然今年迪拜也不行了,别人给我们钱,观众的反应好,而他们也得到了好处。这跟工厂是一样的,你做一件事,并不是只有自己有好处就行了,你要给观众什么样的好处,给别人什么样的好处。其实广告收入的钱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了这样的钱我们可以在某些题材上多花一些财力和物力去提升我们的栏目。不光是这些企业,现在来找凤凰卫视拍纪录片的已经扩大到了国家的部门和组织,今年我们已经去了一趟朝鲜,朝鲜很多的境外媒体想去去不了,我们去拍了十天,包括欧盟,还有澳门,当你精心去做一个栏目的话,你就可以慢慢得到一些反馈。
未来应该怎么办?未来肯定是非常讲究个性化的,很惭愧我对新闻频道的了解并不多,我看了一些栏目像《现场》、《F4》等等,我觉得非常有栏目的特点,还是要在个性上想办法,凤凰卫视走的路不一定就是对新闻频道有用,但是有一点你的个性化、你的精致化做到一定的程度肯定会得到一定的反馈。在广东非常火的就是粤语的电视剧,不知道福建闽南这个地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总而言之我觉得要慢慢地设计,慢慢地培养。现在海西这个概念对咱们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我们未来是怎么样的,我非常地看好,我会拭目以待。
提问:凤凰卫视谈话类的节目的比重是很大的,请问你们这么设置节目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多一些,还是出于收视率的考虑多一些? 黄海波:这个问题应该请刘长乐先生来回答,先从成本吧,凤凰卫视刚刚创台的时候就是几个人,但是慢慢走出来之后,有些东西是去琢磨观众的品位,我们开一个谈话栏目就火一个,为什么不开呢?以前有一些评论员,后来又走掉了,这是凤凰卫视很好的机制,如果不合适就会转,会不断地调整,通过每一个仔细的测试,根据市场规律来判断。我觉得到这两个因素都有。凤凰卫视的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之一了,现在不光是用成本和收视考虑了,从成本来说,我们雇一个评论员的成本也挺贵的,关键在于这个节目出来的内容能不能满足观众,那就值了,所以我们也会继续地做下去。
提问:我是来自于南平台的,我做专题也做了十几年了,我听了你的话也很有感触,我最大的烦恼就是领导批评我们,你们怎么两三天时间就做出来一个专题了,案前花的时间和现场的投入比例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计算的?我们操作起来好像挺困难的。黄海波:你们的主题是什么? 提问:社教类,没有什么时事性。黄海波:前期的时间可能比较多,当初凤凰卫视有一次很有意思的合作经验,就是跟国家地理合作,做《马可波罗游中国》,我们跟着他们拍,拍了半年,他们拍出了不到一个小时的纪录片,先用两个月到各地拍,回来用两个月写脚本,他们一定要用写电影的角度去拍,非常地严谨、非常地精致,出来的片子非常棒。这种态度让我们很惭愧,我们出了比他们长度多了四五倍的纪录片,但是非常地糙。我觉得你可以给你的编导几个选题,延长他的创作时间,但是不要在同一个主题上,比如你去拍片,可以运用三个选题,这样可以把你的战线拉长,制作的考虑的过程拉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不妨试一试。
第四篇:法制类电视访谈节目理性的呼唤策划书
法治类高端访谈节目策划书
理性的呼唤
目录:
一、背景分析
二、栏目宗旨
三、栏目定位
四、栏目要求
五、栏目形态
六、栏目设置及相应的选题
七、栏目播出
八、栏目风格
九、栏目包装
十、栏目可行性预测
十二、经费预算
十一、人员安排
法治类高端访谈节目策划书-----理性的呼唤
一、背景分析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向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过渡所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自党的十五大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启动了从人治到法治的伟大变革后,法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作用也越来越大,法治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然而,我们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数千年人治传统和封建礼教的深远影响,中国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水平还普遍不高,要彻底扭转顽固的传统的人治观念,在全社会建构起“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的法治思想体系,真正实现法治,仍需漫长而艰难的法制建设。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作为学者就应该和媒体一起扛起普法和宣传理性思考的大旗,充分利用舆论传媒优势,积极推进社会进步。这也是我们学者们和电视、网络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从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走势上看,以普及法律、弘扬正气为主要宗旨的法制节目一直活跃在我国电视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教育与舆论引导作用。特别是这些年,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电视法制节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纵观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优秀的电视法制节目都已成为各台的“顶梁柱”,收视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良好态势;有些省级电视台譬如黑龙江电视台、湖南长沙电视台甚至开办了独立的政法频道。在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代中国,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预测:顺应时代需求和人民呼声应运而生的电视法制节目,其收视前景“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但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栏目是集中在对时下案件的跟踪报道上,亦或是评析案件上,以及还原侦破案件过程上,很少有栏目针对过去发生的经典案例进行系统的、多维度的探讨。本访谈活动拟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对国内曾经发生的重大案件进行高端讨论,引导民众理性的思考。本活动拟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作为嘉宾,进行访谈,体现不同思想之间的交锋。
二、栏目宗旨
1、栏目口号:记录法治进程。引领理性思维。
2、栏目宗旨是:普及法律、推动立法与监督执法、弘扬法治精神,推动国家法治化进程。同时,考虑到理性思维对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理念,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对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的理性思维教育和引导,力争使节目成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优秀精神产品。让一个案件,绝不仅仅是一个案件,而是一个思想,一种理念
三、栏目定位
找准栏目的定位,才能找到创作的突破口。
《理性的呼唤》的总体定位是:高端法治访谈节目。
1、立足于法,传达法治理念。法是本节目的根本,是创作的立足点。离开了法,电视法制节目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栏目将紧跟国家法治建设的步伐,扣紧社会经典案件,从法律和理性的视角观察社会现象,揭示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法律与理性思考价值,着重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提高受众的法律水平和理性思维水平。
2、立足于辩,激荡理性火花。辩论是本栏目的主要形式,是作品的思想灵魂。离开了辩论就离开了不同思想的交融。本栏目将用辩论的形式展现高端的理性思维的交锋。
四、栏目要求
立足真实性、突出思想性、提高可视性、不断社会化。
1、真实性:指栏目的选题首先应具有真实性,即选择过去国内发生的经典的真实案例。注重选取典型案例,通过曲折生动的案例,层层剥笋,以理服人,阐释法律知识具体生动,观点明晰,说理透彻。
2、思想性:指栏目在传达事件表层信息之外,尤其要加入理性的思考和解说。以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这两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为报道准则去把握选题、关注人物,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或道德的尺度对新闻事件做出分析和评价,正确引导舆论,把报道内容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3、可视性:首先,栏目的选题应当与老百姓生活息息有关,为老百姓所普遍关注,而且题材内容要尽可能生动曲折,尽可能包含多一些的故事情节。其次,在节目创作中应当巧妙地融入人文关怀,关注案件背后的真相及当事人的情感命运,善于挖掘出枯燥深奥的法律条文中所蕴含和折射出的人文精神,以真实、真诚和真情感染观众。此外,还应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手法和电视元素,不断更新美化栏目的外包装,增强节目的视觉美感和整体表现力。
4、社会化:指在确保节目质量、完成播出任务之余,加大栏目的宣传推广工作,要经常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与栏目宗旨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并注重开发相关系列产品(如集结作品出版音像制品和案例点评书等),全方位打造栏目品牌,提高栏目的社会知名度,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与理性思维引导的社会功能。
五、栏目形态
1.表现形式:采用当前电视法制节目创作领域所流行的“外景加演播室、案件加点评”这种单一节目模式,夹叙夹议,叙事清楚,说理明白。简单不失风采。
2.传播方式:栏目将借助互联网这一高科技传播渠道,通过节目上网、开设网上热线等途径,进一步密切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六、栏目设置及相应的选题
老师,这个由您来决定吧!
七、栏目播出
播出方式:录播
首播:周日0:00,新的一周从《理性的呼唤开始》
八、栏目风格
平实不失严谨,鲜活不乏深度。重视人文关怀,突出文化品位。
九、栏目包装
1. 片头一个,长度15〃
2. 宣传片一个,长度20〃
3. 案件与专家点评的过渡片花一个,长度10〃
4. “专家说法”的标版一个,长度2〃
5. “相关链接”的标版一个,长度30〃
6. “思想辩论”的标版一个,长度30〃
7. 片尾标版,长度30〃
8. 背景音乐
十、栏目可行性预测
首先,在法治化进程不断深入、民众自我维权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代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同其它媒体的法制专栏一样,拥有着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北航法学院积累了开展此类节目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已同国内外政法部门和律师事务所建立起融洽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法制宣传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都无疑为《理性的呼唤》再次,《理性的呼唤》不强调现场感,侧重对案情的叙述性报道,专家评案采用演播厅访谈的形式,由主持人在演播室串联完成节目的篇章脉络,所以,制作成本不会很高。
最后,北航法学院创办全新的电视法制节目有着比较充裕的人、财、物优势及独到的宣传优势。
综上几点,我们预测开办这么一档法制节目的成功率很高,它将大有可为。
十一、人员安排
制片人1名;
执行制片1名;
主持人1名;黄卉,北航法学院副教授,严谨的主持风格以及语言特色凸显出了本节目的严谨性,睿智、理性的思想以及不失幽默及充满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将会为本栏目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与赞誉。
3名编导;
3名摄像;
2名后期技术制作人员。
十二、经费预算
这个暂时定不了.(即节目制作成本,包括制片人,主持人,嘉宾等相关人员的费用,场地道具费用等。)
第五篇:法制节目观后感
法制节目观后感
苏扬
今天在法律频道看了一个法制节目,内容是法制教育的讲座,详细的说明了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警官讲的其中一个事例是这样的。有个男孩逃课是家常便饭,屡劝不改,后来索性辍学了。又结交了一些不务正业的街头小混混,整日游手好闲,从家里拿钱消费。其母只好托亲戚给他找了份工作,可他不领情,仍旧宅在家里,并从花鸟市场买了一只兔子回来,整天窝在家里,想宝贝似的照顾它,母亲没有给他好脸色看。有天他回家,看见笼里的兔子死了,他泪流不止而且以为是他母亲蓄意杀害的。他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决定为兔子报仇。那晚他母亲下夜班回来,他残忍的将她杀害,并抛尸山野。
为什么会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这是天地不容,大逆不道的,根本就失去了人性,可是他又为什么会为一只兔子的死而哭泣呢?又有谁替他想过?家长有和孩子心平气和的沟通过吗?别光看我们青少年个头不小,可是心理还是幼稚的很,有很多的困惑。不成熟的心理往往对青少年造成很大危害。所以说心理问题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家庭教育也脱离不了干系。家,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都是从家里熏陶到的。然而现在的家长忙于事业,满足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没有尽到为人家长应尽的责任,这也是让人感到悲哀的。社会生活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因素,如果他没和街头混混搞在一起,而是结交一些良
师益友,或许结局就不会这样了。青少年不仅仅需要家庭保护,学校保护,也需要社会保护。只有在这样一个有机整体的保护下青少年才能健康的成长。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怎能忍心,让青少年的犯罪率像温室效应一样逐年增长呢,让祖国的花朵受到摧残呢?最为青少年的我们不仅仅要呼吁每个人来保护,关注青少年,也要学着自我保护,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不要再让世人看扁我们,做一个真正的21世纪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