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政治重要会议总结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23-28791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2 10:36: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政治重要会议总结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总结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3.“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2.“七大”(1945,延安)(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2)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内容: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4.“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8.“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十七大”(2007):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

第二篇:考研政治重要会议总结

1.党的一大

规定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党的中心任务是开产工人运动。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党的二大: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上海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提出了群众路线。

3.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4.国民党一大

1924年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变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5.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课本未提及)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6.党的五大

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强调了通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重要性,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反而对武汉公民政府抱有幻想。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7.八七会议: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7年8月7日,汉口召开。选出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

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解决了要不要继续革命和革谁的命的问题。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星期的历史转折。

8.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9.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0.古田会议: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

11.遵义会议:第一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结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第二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结合)

1935年1月,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935年12月,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时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批评党内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倾向。圆满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13.洛川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转

14.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1938年9月至11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议基本纠正王明右倾错误。

15.国民参政会

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正式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6.党的六届七中全会

1945年4月,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研究》是整风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正逢运动结束的标志。

17.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8.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确立迅速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方针。

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外交的基本政策。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两个务必”的思想——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会议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体和政体、经济建设、民族政策、外交方面的问题。

《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一届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0.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21.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改变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另一种说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陈云在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政治建设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监督,扩大民主。

2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1978年12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

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重新确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党的二代领导集体,创立邓小平理论。

23.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确认“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解体,成立乡镇基层政权,将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24.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文革,分析原因。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25.党的十二大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到20 世纪末,GDP翻两番,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6.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27.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8.年十三大

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的政治体制)。

大会还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的战略部署。

29.党的十四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十四大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党章。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选举了以江泽民为首的领导机构。

31.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32.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3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社会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3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东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35.中共十七大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三篇:考研政治重要会议总结.

规定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中心任务是开产工人运动。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上海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提出了群众路线。

3.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4.国民党一大

1924年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变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5.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课本未提及)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6.党的五大 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强调了通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重要性,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反而对武汉公民政府抱有幻想。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7.八七会议: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7年8月7日,汉口召开。选出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

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解决了要不要继续革命和革谁的命的问题。转载请注明:http://blog.sina.com.cn/lxm1986918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星期的历史转折。8.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9.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0.古田会议: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

11.遵义会议:第一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结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第二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结合P119)转载请注明:http://blog.sina.com.cn/lxm1986918

1935年1月,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935年12月,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时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批评党内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倾向。圆满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3.洛川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转

14.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1938年9月至11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议基本纠正王明右倾错误。15.国民参政会

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正式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6.党的六届七中全会

1945年4月,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研究》是整风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正逢运动结束的标志。

17.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18.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确立迅速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方针。

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外交的基本政策。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两个务必”的思想——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会议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体和政体、经济建设、民族政策、外交方面的问题。

《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一届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21.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改变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另一种说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陈云在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政治建设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监督,扩大民主。

2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1978年12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

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重新确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党的二代领导集体,创立邓小平理论。23.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确认“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解体,成立乡镇基层政权,将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24.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文革,分析原因。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5.党的十二大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到20 世纪末,GDP翻两番,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6.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27.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8.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的政治体制)。

大会还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的战略部署。29.党的十四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十四大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党章。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选举了以江泽民为首的领导机构。31.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32.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3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社会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3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东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35.中共十七大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1925.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划分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7.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1928.10《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

1928年.11《井冈山的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1929.12《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指出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1930.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明确的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0.5《反对本本主义》

这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已经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的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状况”;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法;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出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1931.4《总政治部关于调整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提出“不做正确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935.12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1935.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之后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的报告。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充分说明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

分析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且,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的动摇性、妥协性是由其软弱性决定的。

1936.1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科学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系统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和战略战术。

1937.5《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指出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回答革命前途问题,指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是文章的“上篇”和“下篇”的关系。

1937.7《实践论》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两次飞跃),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整理性的唯一标准。

1937.8《矛盾论》

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1937.8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

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

1938.5《论持久战》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1938.10《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首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1938.11《战争和战略问题》

指出战争和军队的重要性,提出注意研究军事问题。说明“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第四篇:考研政治重要会议总结

重要会议总结

1.中共一大(1921.7):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可简记为“一大立党”)

2.中共二大(1922.7):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可简记为“二大立纲”)

3.中共三大(1923.6):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4.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中共四大(1925.1):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6.八七会议(1927.8):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7.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1931.11):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8.遵义会议(1935.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瓦窑堡会议(1935.12):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2)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党的领导权;(3)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人民共和国”口号替代“工农共和国”。

10.洛川会议(1937.8):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11.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毛泽东做了《论新阶段》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2.中共七大(1945.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3):(1)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2)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3)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4)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据此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5)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后存在“两个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

14.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6):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议制订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按照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5.中共八大(1956.9):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16.十一届三中全会:(1)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7.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6):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道路。

18.中共十二大(198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19.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概念。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20.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21.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22.中共十五大(1997):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23.中共十六大(2002):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24.中共十七大(2007):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25.中共十八大(2012):会议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2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五篇:个人整理-2012年考研政治-重要会议总结

重要会议总结

1.1921.7,中共一大,上海: 中国共产党成立;

最高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达到阶级斗阵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2.1922.7,中共二大:

正确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提出最低纲领(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③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1923.6.12,中共三大,广州:

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

4.1925.1,中共四大,上海:

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

5.1927.4.27,中共五大,武汉:

大革命紧急关头召开,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1927.8.7,八七会议,汉口:

①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②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③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④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7.1928.6.28,中共六大,莫斯科:

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

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 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

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

8.1929.12,古田会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红军除打仗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在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9.1931.1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大会,江西瑞金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毛泽东为主席;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10.1935.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1.1935.12.9,瓦窑堡会议,陕北瓦窑堡:解决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也有与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即使是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2.1937.8,洛川会议,陕北洛川县:《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在国统区发动群众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3.1938.10,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发表《论新阶段》,借用“实事求是”,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4.1945.4.20,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批判王明的“左”倾错误;高度评价毛泽东;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明确指出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能否定一切。

15.1945.4,中共七大,延安:

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的第一次概括,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七大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的联系;

毛泽东首次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16.1949.1.22,李济深、沈钧儒等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

17.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经济建设方针“四面八方”(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两个“务必”的思想,警惕“糖衣炮弹”;还存在两种基本矛盾,即国际上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8.1949.9.21,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北平中南海:《共同纲领》;领导人。

19.1950.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北京:确定了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际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制定了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即“不要四面出击”,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20.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一次明确

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第一次宣布“两步来考虑„„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21.1956.9.15,中共八大,北京: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经济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政治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建设上,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和群众的联系。

会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家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2.1961.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79.4,新八字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23.1962.1,七千人大会:纠正“左”倾错误,贯彻八字方针,刘少奇指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24.1978.12.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审查解决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标志。

25.1980,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6.1981.6,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27.1982.9,中共十二大: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提出分两步走,总目标是“翻两番”(1979.12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8.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马主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29.1987.10,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阐述(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提出“三位一体”(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确立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30.1992.10,中共十四大:通过了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31.1997.9,中共十五大: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深刻阐述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三步走”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32.1998.10,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33.2002.11,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包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34.2003.10,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5.2004.9,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总结主要经验,党的执政能力主要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36.2005.9,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37.2006.10,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38.2007.10,中共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注意:以前的提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方面更高的要求(国内转为人均、社会主义民主、提出生态文明、文化建设、民生);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

政治重要会议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