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3-93489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4 18:47: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

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善于在平凡之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毛泽东于194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根本上为文艺指明方向。)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在北大任教。1932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任务。1935年后,于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66年定居台湾。

6、吴荪甫: 吴荪莆是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人物,他有才能智慧、有经营本领、有雄心壮志有胆量气魄、敢做敢为、刚愎自用。他办企业有魄力有野心,性格又凶狠、残酷、反动,脆弱阴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时代个性的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子夜》通过对他的艺术塑造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表露了他们两重性的阶级特征,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而驳斥了托派的谬论。

7、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二、简答题(6题考3题)

1、简述钱钟书小说的艺术特色。

(1)密度极大的知识容量,旁征博引。钱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仅《围城》一书,中比喻喻体就融入了文史哲、科学、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方面知识。

(2)讽刺艺术幽默而富于哲理。钱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喜欢以幽默风趣笔法讽刺时弊。

(3)人物心理分析的细致深入。钱善用敏锐眼光尖锐笔法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致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4)新奇、犀利而又多样的比喻艺术。钱以细腻笔法勾勒人物,采用精妙的明喻、暗喻、典喻等手法,把非凡的想象和广博的知识结合于喻体与本体之中。

2、简述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征。(1)首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文艺基本职能被定为宣传、动员和教育人民,政治和文艺的关系日益密切。但这也致使不少作品忽略其文艺特征。

(2)艺术追求的被乡村化。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解放区,决定了他的艺术受众主要是没有经过文化教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兵群,作品染上小生产者习气。

(3)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解放区文艺作家主要是解放区“土生土长”和国统区或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作家,他们把目光放在本土,主动放弃向外国文学学习借鉴。这也形成了当时与以后文艺的固步自封。

或(1文艺完全意识形态化。2文艺的政治服从服务化。3作家精神拥有的无产阶级化。4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的学习与被改造关系。5艺术格调的歌颂化。6审美倾向的乡村化。7人物主体的工农化。8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化。)

3、简述《雷雨》的艺术特色。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周冷酷自私专横虚伪而假道德,与周围的人发生着尖锐矛盾,最后他也陷于在这些矛盾中难以自拔。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曹把过往的历史压缩于现实情景,把外部社会矛盾压缩于周公馆内部矛盾中,把侍萍一家的命运压缩于周朴园一家内部冲突中这使得简单的乱伦故事容纳了整个中国各种尖锐社会和思想的矛盾冲突。

(3)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他所塑造的人物是真正个性化的。他们各有自己的感情逻辑与对待人生的方式和自己的思想愿望要求,显得形象鲜明生动。

(4)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5)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6)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又明显地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

4、简述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从客观方面说,造成样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却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只因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社会把祥子由“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通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资产者丑女引诱和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

二、造成祥子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

1、祥子思想上的局限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他的悲剧是对当时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遂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以至最后他理性彻底泯灭,道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放纵自我,跌人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5、简述《寒夜》的现实主义特征。

1、对现实社会生活深刻解剖。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重大主题,是作品现实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小说中描写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通过对汪文宣性格的变化扭曲来尖锐抨击万恶的旧社会。而汪文宣卑怯懦弱以致变态的性格正是国统区小公务员卑微社会地位的反映。

2、对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细腻。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到了异常细腻深刻的程度,它表明作家已掌握了“心灵的辩证法”。在《寒夜》里,人物的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透彻地揭露那些隐秘的心理历程,并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比如,曾树生决定离家去兰州,这个决定是在各方面影响下作出的,然而这些影响却常常使她的心理朝着相反方向运动。当她回家征询丈夫时,出乎意料的是丈夫同意她走,而这反倒使她犹豫了,反倒促使她违心地说出“我不走”这句话来。

6、简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①内容上,不关心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张爱玲的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沦陷前后上海和香港中上层社会病态的、不健全的、不完满、不幸的婚姻和恋爱,具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和心态,所提供的,都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②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张爱玲并不关心大主题,喜欢用参差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用“参差”的形式感塑造这个“没有完成”的时代里的“凡人”。③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世界中,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④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这些小说历来被人们称为“新鸳蝴体”“或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

⑤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张爱玲对语言的颜色、情调、动静和意蕴多有极其敏慧的体悟,写肖像、写口吻、写神态、写氛围、无不笔致轻灵、才华闪烁、潇洒自如,这是张爱玲小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之一。

论述题:(4题考3题,3选2作答)

1、试论述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题材上:巴金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等小说属于前者。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风格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显的界纷,一切都在流动着、发展着,而《灭亡》和《寒夜》,正是他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在早期(1929-1941)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1942-1949),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表现与实现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②这种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一个标志,是“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在他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到了《还魂草》以后,家庭不再作为革命的对立物出现了;相反,它成了强权的对立物,成为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憩园》中的杨家小孩不再是高觉慧式的家庭叛逆,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心拥护者。③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其转折点是《还魂草》。“英雄”是巴金早期浪漫小说中代表作者理想的艺术形象。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与献身精神,他们身上散发出理想的色彩,为青年人所崇拜,所效法。可以说,杜大心是这类英雄中的主要代表。但巴金笔下的小人物正与之相反,他们平庸、懦弱,身上毫无引人注目的灵光,他们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们心灵中也有美好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多为别人着想,默默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抗战后期,巴金笔下的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

④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三个标志,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抗战后期,巴金依然与他早期的博爱思想保持着继承性和一贯性;但是爱的表现方法不同了:不再求助于幻想与暴烈行为,而是表现为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在他的作品里,人物再也不是以绝对意义的爱与憎的概念形式出现了,纵使对于旧式人物,作家也抱有一定的温情。《寒夜》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情与人道精神的作品。

2、试论述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化特色。

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是他用快板这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婚》,作品写了根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烟自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生总总波折,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写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烟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但经过提炼,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他所熟悉的 北方农民口语进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风趣而质朴明快。

3、试比较分析茅盾与老舍都市小说创作的异同。

异:(1)个人命运vs时代命运。老舍小说创作着力于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一个人悲剧故事为代表,展示一系列人物悲惨命运。如《骆驼祥子》中通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描绘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矛盾小说则侧重对时代特征描写,具有沉重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展现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如《蚀》三部曲从革命的一个侧面反应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往追求光明,并渐次彷徨幻灭的历程,展现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历史图景和社会心理。(2)平民形象vs阶级代表。老舍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社会底层贫苦普通百姓形象,如祥子就与城市底层农民相似。矛盾描写的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如《子夜》的吴荪蒲就是典型环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资本家。

(3)日常生活vs历史宏大叙述。老舍多从主人公日常生活入手,通过日常小事描写刻画,深入彰显当时社会状况,如《骆驼祥子》通过对祥子买车与娶妻描写,展现他的悲剧命运,具有警示力量。矛盾则力图展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实地反映时代危机,描写那样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如《子夜》就是描写三十年代初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悲剧。

(4)改造国民性vs指导人生。老舍继鲁迅后开始国民性思考,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开拓和特色。《四世同堂》表达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算清“历史遗传病”的新思考,满怀民性更新的信念。茅盾则大力倡导“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主张文学的政治价值与指导作用。《子夜》的悲剧回应了“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谬论。(5)民俗vs政治隐喻。老舍作品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京味。茅盾则是用小说这特殊形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参与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

(6)平实幽默vs细腻铺陈。受所处环境熏陶和英国作家狄更斯影响,老舍的文化批判有种独具一格的幽默。茅盾的作品则结构宏大内容复杂线索纷繁主次分明,波澜起伏而又严谨细腻。

同:(1)他们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子夜》《骆驼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2茅盾和老舍都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叙事视角的突破。如老舍的《离婚》,作者为让老李知道马家情况,而安排张大嫂去探望李太太的所见相继介绍马甲的情况。茅盾的《子夜》则是通过吴老太爷的丧失而把主要人物主要矛盾介绍出来。(3二人在继承“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均着力于开拓“以人物心理(性格)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子夜》《骆驼祥子》中关于主人公的描写即使如此。

3、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是怎样表现人性美的?

沈从文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在由乡村和抹布阶级构筑起来的详细世界中,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被现在文明浸润的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所谓的“神性”的赞美,可谓是沈从文作品中人性的最高表现。

(1)作者通过塑造健康的身体,质朴的灵魂展现湘西人性美的基本属性。如《龙朱》、《月下小景》中洋溢着外化民族青年男女真挚的、热烈的、活泼的生命力,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表现出原始社会人性的美。

(2)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直率、自然等本真表现,充分表现湘西道德人性美。如《柏子》、《会明》《丈夫》等篇,“乡下人”的道德风范俨然出乎原始的文化环境,他们热情勇敢忠诚政治善良直率自然,展现了乡村的人性美。

(3)作者又刻画了湘西人刚强,坚韧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人性美的本质特征。如《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她最后的等待充分表现了其刚强坚韧的不变心的精神。(4)沈从文又通过刻画湘西人重情义,轻利益的性情来展现人性美的至高境界。如《边城》中就写了的爷爷摆渡不收钱,傩送兄弟的兄弟之情等重情义轻利益的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5.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1.6.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以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1.7.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

1.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1.9.春柳社:1906年底由李叔同、陆镜若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1907年他们演出的《茶花女》获得很大成功,在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6月他们又演出了自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这次公演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而且引起了日本文艺界的高度重视,被看做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开端。此后,春柳社的成员继续增加,他们又陆续创作或改编、演出过《画家与其妹》等剧目,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10.《终身大事》:独幕剧《终身大事》描写了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因不满于父母的阻挠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作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勇敢姿态。

1.11.爱美剧: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提倡“写实的社会剧”,针对堕落了的文明戏,他们提倡“爱关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1.12.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1.13.南国社: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为田汉,南国社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以戏剧活动为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创办的刊物有《南国半月刊》、《南国周刊》。

1.14.乡土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亲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等。

2.1.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等四十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从事无产阶级艺术”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左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并积极开展创作,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2.2.社会剖析派小说: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2.3.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希望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2.4.京派作家群: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创作的基本原则。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群的第一人。

2.5.新感觉派: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代表作。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显示出典型的现代派风格。

2.6.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在“左联”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他们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在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除发起人外,王亚平、温流、曼睛、柳倩等都是中坚分子。“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一是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二是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三是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2.7.上海艺术剧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由共产党员和进步的知识分子郑伯奇、沈端先(夏衍)、冯乃超、叶沉(沈西苓)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社长为郑伯奇,沈端先和冯乃超负责宣传,叶沉负责导演,许幸之负责美工。成员还有钱杏邨(阿英)、孟超等。1930年4月,被国民党当局查禁。上海艺术剧社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要求革命的戏剧工作者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从而推动了新兴戏剧运动的发展。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以田汉为首的执行委员会,刘保罗负责总务,赵铭彝负责组织、郑君里负责宣传。参加剧联的盟员还有洪深、应云卫、郑伯奇等。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剧联的主要任务是在白色区域开展工人、学生和农民的演剧活动,采取剧联独立演出、辅导工人和学生表演以及联合演出方式,开创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剧联以秘密盟员为核心,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了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了大量进步剧作家创作的剧目。剧联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阻挠,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学生演剧和工人演剧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

2.9.国防戏剧:是在国防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革命戏剧,是左翼戏剧运动在中华民族革命新高潮来临后的扩大和发展。1936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并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也宣布解散,转而组织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一~上海戏剧界联谊会和上海剧作者协会,提出国防戏剧口号,以广泛团结爱国剧人,开展救亡戏剧活动。同年2月,上海剧作者协会制定并发表《国防剧作纲领》,规定国防戏剧创作应以揭露日寇的残暴、批评一切不利于抗日的思想和言论、歌颂群众的抗日情绪和行为作为主要任务。嗣后,协会成员创作出大量国防剧作,分别刊登在《光明》、《妇女生活》等杂志上,有力地推动了国防戏剧的演出活动。国防戏剧作品有于伶的《回声》,洪深的《走私》,夏衍的《都会的一角》、《赛金花》等。

3.1.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性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七月诗派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同时也重视抒情的形象化,注意意象的新颖明确,想象的丰富奇丽,象征的确切深刻。在诗形上,有大体整齐押韵的小诗,有鼓点式短句的“田间体”,有抒情议论的长句诗行体,有随诗情起伏而变化多样、句式长短交错的“艾青体”。在语言上,他们重视运用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简洁有力。色彩强烈。七月诗派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创造把自由体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绿原的诗集《童话》、《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鲁藜的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阿垅的《纤夫》.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都是足以显示七月诗派风格的代表作。

3.2.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查良铮)等一群诗人。该诗派主要有九位代表诗人,1980年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一方面“扎根现实”,用诗歌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厌倦现实政治纷争,渴望宁静与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艺术上,他们深受20世纪西方文化与诗歌的熏陶和影响。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他们把诗歌的审美原则建构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重叠点上,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超越,蕴涵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诗歌因素。

3.3.荷花淀派: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之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使文艺丧失了独创性。

4.2.“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它规定“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文学,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4.3.“黑八论”:“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核心。它首先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4.4.“主题先行论”: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构架,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这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无论哪种体裁的创作,都要表现他们早已确定的“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要打倒”的主题.把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煽动造反派与走资派进行斗争。

5.1.“朦胧诗”: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多义,表达了这批诗人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他们在1980年前后分别发表的《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远与近》(顾城);《纪念碑》(江河);《大雁塔》、《诺日朗》(杨炼)等诗作,因为诗意情愫和表现方式的特别,引起了诗坛的广泛注意,这些也是“朦胧诗”中较早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

5.2。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发生于1988年前后,但其作为一种小说潮流被正式命名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却源自于《钟山》1989年第3期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特色在于:(1)其创作方法虽然“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因此,它不再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注重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2)“新写实小说”的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因此,创作主体往往是对现实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3)“新写实小说”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此前的“实验小说”作家苏童、叶兆言等也写有不少“新写实小说”。一般认为,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5.3.“四川诗群”:四川诗群实际上包含了1986年参加“现代诗群体大展”的“非非主义”和“莽汉主义”、“整体主义”等诗人。其中的欧阳江河、翟永明、钟鸣和柏桦较早知名。四川诗群是“第三代诗人”中最生机勃勃的诗歌群落。5.4.“上海诗群”:上海诗群的主要成员有王寅、陈东东、陆忆敏、宋琳、张真、刘漫流、张小波、李彬勇和孙晓刚等。作为一群都市诗人,他们看力表现都市人的复杂体验。表现他们在都市中的漂泊与焦灼,以及对都市的依恋、热爱、恐惧、嫌恶与逃离。斑驳的城市意象、快速的语流和急促的诗歌节奏.是上海诗群的主要创作特点。上海诗群各个成员之间亦有差异,如陈东东的诗歌就有着更加明显的语言意识和形式感,诗歌风格也较为精致,而陆忆敏的诗歌却有着一定的女性意识。宋琳、张小波、孙晓刚和李彬勇的诗歌合集《城市人》(1987)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诗集。

第三篇: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新青年》

2.“人的文学”

3.文学研究会

4.创造社

5.新月社

6.语丝社

7.学衡派

8.甲寅派

9.文协

10.战国策派 11.《野草》

12.《朝花夕拾》

13.《阿Q正传》

14.“精神胜法”

15.《女神》

16.《星空》

17.《前茅》

18.《恢复》

19.《虎符》

20.《漂流三部曲》 21.《落叶》 22.“语丝文体” 23.“新格律诗派” 24.象征诗派 25.新月社

26.《铁鱼的鳃》

27.《繁星》和《春水》 28.《死水》 29.《桃园》 30.周作人 31.许地山 32.朱自清 33.李金发 34.《野蔷薇》 35.方罗兰 36.《虹》 37.胡国光 38.章秋柳 39.《风景谈》 40.《白杨礼赞》 41.《二马》 42.《鼓书艺人》 43.《老张的哲学》 44.《赵子曰》 45.《爱情三部曲》 46.《憩园》

47.《激流三部曲》 48.《还魂草》 49.沈从文

50.“京派”小说 51.《原野》 52.《蜕变》 53.陈白露 54.周萍 55.愫方 56.方达生 57.中国诗歌会 58.新感觉派小说 59.国防戏剧运动

60.“汉园三诗人” 61.“现代派”诗歌 62.《丽人行》 63.《虎符》 64.殷夫 65.丰子恺 66.何其芳

67.沦陷区文学 68.街头诗 69.《心防》 70.《升官图》 71.路翎

72.《高干大》 73.《吕梁英雄传》 74.《新儿女英雄传》 75.《邪不压正》 76.《赵巧儿》 77.《白毛女》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4.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

5.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6.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

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7.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8.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9.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10.战国策派:该派是1940年前后出现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情文学的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是其创作的标本。

11.《野草》: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1927年7月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共收鲁迅散文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12.《朝花夕拾》:叙事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原名《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定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命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切怀念,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笔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

13.《阿Q正传》: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的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14.“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对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15.《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诗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在思想内容上,《女神》强烈地体现了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16.《星空》:《星空》是出版于1923年的诗集,收录了郭沫若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的诗歌散文。在此期间,诗人几度往返于两地,目睹了灾难重重的祖国,倾饮了人生的“苦味之杯”,思想感情极度矛盾。他一方面更憎恶现实,从小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和泛神论思想出发,又希望在大自然里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寻找暂时的逃避和安慰。《星空》中的诗篇清晰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感情上的这种矛盾状态。

17.《前茅》:《前茅》出版于1928年,收诗23首,它标志着诗人郭沫若思想的转折,反映了诗人追求革命,向往革命的激情。此时,诗人明确宣称自己向往无产阶级革命,如《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太阳没了》等。特别在这时期,诗人和现实斗争进一步接触,看到工农大众是革命的真正动力,在《留别日本》、《上海的清晨》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诗人在反动势力非常强大的黑暗时期,已经坚信伟大的革命风暴就要到来,因此,称这部诗集为“革命的前茅”非常确切。

18.《恢复》: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出版于1928年,收诗24首,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岁月里,是诗人创作史上第二次的“诗兴大发”。从思想内容看,诗人面对反动派的血雨腥风,表现出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以大无畏的精神同敌人针锋相对,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灾难根源和革命道路,如《诗的宣言》、《我想起了陈胜吴广》。从创作方法看,《恢复》趋向于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既渗透着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又充满着对革命前途的激情和思想。总之,《恢复》显示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19.《虎符》:《虎符》是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行高压政策,祖国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剧反侵略、反暴政、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在艺术上,《虎符》气势浩瀚、诗意浓郁、思想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色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色彩。

20.《漂流三部曲》:1929年12月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飘流三部曲》是郭沫若的尝试以自叙传方式抒怀感世来创作的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全书由《歧路》、《炼狱》、《十字架》三个短篇构成,真诚率直地坦露了主人公爱情生活的辛劳坎坷,爱情的曲折痛苦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艰难追求,主人公的命运突出展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对祖国的一腔热情,也揭示了知识青年与祖国命运的休戚相关。这部作品不仅主观感情强烈,而且描写真实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特色。

21.《落叶》:1926年4月出版的郭沫若的中篇小说《落叶》,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作品以日本姑娘菊子写给一位中国留学生的41封情书为结构线索和基本内容,着力反映他们之间纯真感人的爱情生活。菊子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对爱国主义情操的热切赞美和深刻理解,表达了鲜明的“五四”反封建精神。小说通篇纯熟地运用书信体方式,既有浓厚、自然的抒情色彩,又充分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

22.“语丝文体”:“语丝文体”由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其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23.“新格律诗派”:“新格律诗派”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诗的发展。

24.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个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意义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25.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6他们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26.《铁鱼的鳃》:是标志着许地山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940年。小说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主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全篇坦露着雷教授(同时也代表着作者)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怀,风格苍劲坚实。小说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

27.《繁星》和《春水》:它们分别为冰心他作的两本诗集。在这两本诗集中,作者从自己的“爱的哲学”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和美,在诗中反复歌颂母爱、童心、大自然,探索人生的真谛。《繁星》与《春水》的价值主要是在艺术形式上,它们抒写了诗人点滴的感想,零碎的闪念,片断的回忆,诗的触角可以伸向生活、思想、情感的许多角落,因而这两本诗集对于扩大诗的题材领域具有一定意义。

28.《死水》:是闻一多最重要代表性诗集,其中的诗篇创作于1925年6月诗人留美回国后到1927年底之间的两年时间中。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产物。诗人在美留学八年,饱尝了天涯羁旅的孤苦和身为“弱小国民”的耻辱。他怀着极大愤慨和热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回到了日思梦想的祖国。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死水”般的社会。一个内忧外患,四海萧条的国度。诗人幻想中的瑰梦彻底破灭了。他那敏感的心弦发出强烈的震颤。《发现》、《荒村》、《大鼓师》等篇,均是这一心境的具体体现。与前期发表的《红烛》相比,《死水》消褪了那种青年式的单纯透明的色彩,更加贴近丑恶的现实,更深沉厚重,艺术上也更成熟。其中的大多数篇章结构整饬,韵律和行数。字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以七字一行为主,两行或四行一节,有时巧妙运用长短行相间的手法,既整齐雅洁,又错落有致。诗中运用大量精巧的叠句。叠字,押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节奏鲜明、生动、富有弹性。《死水》显示出较高的诗歌语言技巧,对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作用。

29.《桃园》:废名的短篇小说。作品以爱和美为主题,描写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阿毛短暂。悲哀却又充满着对美的追求与渴望的一生。作品情景交融,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等艺术手法,语言凝重含蓄,风格清新淡雅,具有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

30.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字启明、起孟等,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五四”时期,周作人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的短评,鼓励“治新文学的人”大胆尝试现代小品散文,并以创作实践积极推进它的发展和繁荣。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集。其中,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苦茶随笔》。

31.许地山: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之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诗集《空山灵雨》等。

32.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字佩弦,江苏东海人。朱自清从创作新诗步入文坛,但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最早创作的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后又创作了《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背影》、《荷塘月色》等颇具影响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结集主要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感情真挚,往往取材者小,所见者大,情景交融,语言华美而质朴,显示出严谨洗练、朴素清新的创作风格。

33.李金发(1900~1976):原名遇安、广东梅县人。早年留学法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于1920年在法国开始创作白话诗。20年代中期以后,接连出版了《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和《食客与凶年》(1927)2 三本新诗集。李金发在外国创作的这些诗歌,明显吸取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营养。他留法期间,正值法国诗坛象征主义盛行,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以及马拉美、魏尔伦等法国象征派诗人及其诗作,对李金发诗歌创作的思想情调和艺术技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法国象征派诗歌以梦幻来取代现实和以颓废为美丽的“世纪末”思想,更引起了李金发的强烈共鸣,这一点深深地映现在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中。

34.《野蔷薇》:《野蔷薇》是茅盾最早的短篇小说集,由《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等五篇作品构成。作品的人物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痛苦迷茫的女性形象。他们都对现实深表不满,但又没有力量反抗,只能憧憬各人理想中的时代,缺乏足够的促其实现的理性。在充满虚伪、奸诡、冷漠的人世间,他们只能默默的忍受着精神的折磨,不能自拔。作品结构精密,手法纯熟,逼真传神的把几个少女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展现出来,发人深省。

35.方罗兰:他是茅盾创作的小说《蚀》三部曲的第二部《动摇》中的人物形象。方罗兰的形象揭示出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左派”的许多精神特质。这个自命为稳健的“左派”人物,充任着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长等要职,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搏战中,他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他觉得土豪劣绅四处布满了党羽,制造恐怖气氛;但一想到群众运动,也害怕的不得了,最终动摇、妥协便占了上风。他的迟疑不定,不自觉的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使整个县城陷于“大反动”的阴霾中。

36.《虹》:为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茅盾思想逐渐走向纯化,摆脱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心态的转折。取名为“虹”具有象征意义,在茅盾看来“虹”是桥,虽幻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渡性的。主人公梅行素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发展到走上革命道路,性格是有发展变化的。梅的性格特点是始终反叛于封建制度,坚决“往前冲”,尽管四处碰壁,但仍“我行我素”。《虹》意味着从苦闷到振奋并积极进取的一个过渡,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知难而进的精神。

37.胡国光:他是茅盾小说《蚀》三部曲第二部《动摇》中的一个投机钻营的劣绅的代表。他凶狠、残忍、投机钻营,一时之间,俨然成为“激烈派”的代表。在表面上,他拥护革命,精心设计并上演了一出出“解放”婢妾等丑戏;但背地里却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作品相当真实的揭露了胡国光所代表的一类人物的罪行。

38.章秋柳:她是茅盾小说《蚀》三部曲《追求》中的人物形象。章秋柳是个好动、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姑娘,但生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沉闷压抑的氛围中,她想做些有益的事情,却又无从下手,被理想幻灭的悲哀环绕着。虽然她希望中的憧憬幻灭了,但她不能静下来咀嚼幻灭的悲哀,而是以享乐、颓废和感官刺激作为“报复”她所厌恶的现实的手段,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她身上逐渐消失。章秋柳的形象的塑造,是那个病态社会中知识青年的病态心灵的真实显现。

39.《风景谈》:是茅盾创作的一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的散文。文中作者借风景来歌颂、赞美那些真正创造风景和主宰风景的人。在描绘风景的同时,作者也刻画了朝霞中守卫在高山上的号兵和战士的形象,来象征解放区人民的严肃、勇敢、坚定和高度警觉的精神。在作者眼中,他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者。散文在艺术表现上跌宕多姿,挥洒自如,叙事、写景、明理、抒怀、文情并茂,谈吐从容。

40.《白杨礼赞》:它是茅盾创作的一篇歌颂西北高原人民抗敌力量的抒情散文。作者描写了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的伟岸、正直、坚强不屈,正是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象征,热情歌颂了他们的质朴、坚强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文章的风格和基调高昂,明快而又热情洋溢,比较明显的把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的对象之间的联系豁朗地表现出来。散文歌颂的是真切、平易的事物,却蕴含着壮实、伟大的诗意。

41.《二马》:为老舍创作的一部剖析国民性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伦敦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描写了马家父子在英国伦敦经商的种种遭遇,在一连串的笑谑中显示了海外侨胞受人歧视和凌辱的悲惨处境,进而对我国古老民族的国民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二马》在艺术上,结构安排精细,对人物心理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致,语言提炼得更为纯净,摒除了白话夹杂文言的现象,42.《鼓书艺人》:它是老舍创作的一部比较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在旧中国,艺人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任人玩弄侮辱。作品中写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三个青年妇女都受到别人的欺骗和糟踏,也有些人自甘堕落,潦倒不堪。但小说并没有停留在渲染他们的沉沦,而是写出他们的觉醒。方宝庆和他的养女秀莲对艺术事业的严肃态度和美好设想,他们对于独立生活的渴望,使作品洋溢着高昂、乐观的基调。

43.《老张的哲学》:它是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老张的故事为主线,并以两对青年(李静与天德、龙凤与李应)的恋爱悲剧穿插其中。悲剧的主要制造者是老张,他经商、做官、办学都是为了钱,他的所谓“哲学”即“钱本位而之经一体”。他以逼债的手段,逼李静、龙凤,从而拆散了两对恋人。老张之流乃是军阀官僚统治的社会基础。作者通过对老张的描写,抨击了军阀官僚统治,揭示了市民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这部作品是老舍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一个起点。

44.《赵子曰》: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写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展现了北京学生公寓的生活,也广泛涉及京、津两地的社会生活。大学生赵子曰起初只是个在学校里吃喝、打牌、唱戏、闹**、追逐女生、钻研做官的门路,一味混闹的浪荡子弟,他的行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都市生活的畸形。后来在进步青

年李景纯的帮助下,赵子曰走上了救国济民的正路。作品在艺术上保持了幽默的风格,但较以前的作品,也有些小的变化。开头仍令人发笑,但写道李景纯的牺牲和赵子曰的转变,就显得严肃性起来。在形式上,作品博采外国现代艺术形式的同时,更多的撷取了传统形式的精髓。

45.《爱情三部曲》:它是巴金早期创作的三个中篇小说《雾》、《雨》、《电》的总称。作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在黑暗社会中的生活、思想、爱情等方面的矛盾与痛苦,揭示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在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形成,旧思想、旧文化不断衰败的新旧交替时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前进必将被社会所吞食。“爱情三部曲”是标志着巴金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

46.《憩园》:巴金在四十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憩园》可以说是“激流三部曲”的尾声,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败落之后的情形。作品以第一人称“我”黎先生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把姚、杨两家的变迁联系起来,交错展示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家庭的衰败的必然性,谴责了旧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摧残。小说是由众多的生活片断联缀而成,构思精巧、独特,情节发展零散但不杂乱,错落有致。

47.《激流三部曲》:它是巴金早期创作成熟的代表,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构成。作品中巴金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社会变革中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青年人、女人、下人们的残酷压迫,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激流三部曲”描写的“家”,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的控诉。

48.《还魂草》:《还魂草》是巴金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生活为素材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主人公黎先生生活在寂寞无聊的后方某城市,对时代和民族的命运充满着忧虑。后来,他结识了利莎和秦家凤两个小姑娘,她们的善良、纯洁给他带来了生命与活力,他们结成了好朋友,但是一起玩耍的地方也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作品中蕴含着巴金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复仇的坚定决心。

49.沈从文:著名现代作家,尤其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被称作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着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构筑他的理想的人生形态。《边城》是他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他还有长篇小说《长江》,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记》等。

50.“京派”小说:“京派”是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51.《原野》: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主要剧作之一。写于1936年。继《日出》之后,作者的创作题材由都市扩展到农村。这是一部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农民反抗的作品。农民仇虎被地主焦阎王害死了父亲和妹妹,抢走了未婚妻金子作儿媳,仇虎本人也被诬入狱八年。出狱后他欲报仇,而焦阎王已死,他于是杀其子孙,带金子出逃,途遇追捕者,知不可避而自尽。作品受奥尼尔剧作的影响,对中国话剧舞台上人物内心世界的民法示和艺术深度的开掘进行了新探索。在曹禺剧作中,关于《原野》的争议最多。

52.《蜕变》:四幕剧《蜕变》集中反映了曹禺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政治热情。剧本反映了解某省立伤兵医院在战争期间的变化,通过具体细节写出了国民党官场腐败混乱习气如何严重妨碍以至破坏抗战的进行。同时又塑造热心救死扶伤的丁大夫形象,写得有血有肉,光彩动人,产生了庄严、高昂、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体现在作品中的积极进取的力量——正面理想和人物战胜罪恶的环境,是曹禺剧作前所未有的。

53.陈白露:曹禺剧作《日出》中的女主人公。陈白露;原名竹均,出身书香门第。她聪明美丽、骄傲任性,曾是爱华女中的高才生,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父亲去世后,她离开家庭,想自立于社会,追求个性解放,渴望一个意中的情人和幸福的家庭。她自以为凭自己的年轻美丽与聪明才能能够在社会上闯荡出来,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她被迫沉沦当了红舞女。由于她贪图享受,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无法自拔,最后在欠下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54.周萍:曹禺剧作《雷雨》 中的主人公之一。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他投入后母蘩漪的怀抱,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的命运的种子。他性格软弱自私,根本无力也不想承担任何压力,妄想以逃避的方式摆脱心灵的重压。在周公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的电闪光灯雷鸣中,首先毁灭的是他年轻的生命。

55.愫方:剧作《北京人》中最用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出身于江南名门,受过封建士大夫思想文化的熏陶,温柔文静,承受着沉重的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的负担。把“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奉为生活信条,不惜作出任何牺牲向人们、向生活贡献什么。在她善良、温顺的感情底下埋藏着一颗炽热追求真人生活的心。最终跟端贞出走,面向自己的未来,与过去告别。

56.方达生:曹禺《日出》中的主要人物。是个缺乏社会经验而又有善良的知识分子。他要以爱情感化陈白露,又要援救小东西,碰壁之后还立志要“做点事”。由于他的出现,才使得作者描绘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完整。

57.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58.新感觉派小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派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最初的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深入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59.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大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文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进文艺界的广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以市民、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在抗日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

60.“汉园三诗人”: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工业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芒主要表现青年人有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远。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性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61.“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

62.《丽人行》:现代剧作家田汉阳作于1947年春季。剧中以抗日战争胜利前处于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上海为背景,表现三个不同阶层的青年妇女所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深情歌颂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剧本打破话剧通常分幕的结构形式,吸取中国古典戏曲经验,将全剧分为长短不一的二十一场次,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场面,贯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浑然一体,有条不紊。该剧的演出在当时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赞扬。

63.《虎符》: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行高压政策,祖国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潮流史剧反侵略、反暴政、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在艺术上,《虎符》气势浩瀚、诗意浓郁、想象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色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色彩。

64.殷夫: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徐祖华,笔名有殷夫、白莽等。浙江象山人。1927年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1929年又因参加罢工而被捕。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大量创作的红色鼓动诗,讴歌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鲁迅曾热情赞誉过他的诗作。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1月被捕,2月被秘密杀害,是“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后又一得要革命诗人。代表作品有:《孩儿塔》、《诗集》、《血字》、《别了,哥哥》等。

65.丰子恺:现代著名散文家、画家、文学翻译家。青少年时深受佛教影响,皈依佛门牌号。酷爱图画和音乐,曾自费赴日学习。在早期散文作品中,他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于人世间虚伪、卑俗、自私的憎恶,对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的赞美,充满清幽玄妙的情趣。后期散文透出强烈爱憎之情,有诙谐峭拨的风格。主要著作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子恺随笔集》、《甘美的口味》等等,译有日本里田鹏信的《艺术概论》、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及古典名胜古迹著《源氏物语》,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猎人笔记》等。

66.何其芳:四川万县人,中国30年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家和诗人。他先以“汉园三诗人”之一享誉文坛,后创作了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星火集》等,在他30年代的抒情散文中,主要抒写孤独的确者灵魂的独语、内心的波动和空灵的幻想,表现了一位囿于书斋、脱离现实的知识青年的忧郁、迷惘情绪和孤独、寂寞的心境。他的散文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灵、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言文字中完成一种美文的建构。

67.沦陷区文学: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68.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69.《心防》:四幕剧《心防》是夏衍抗战前期剧作中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表现的是上海沦陷后的最初两年里,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为坚守这个城市“五百万中国心里的防线”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用饱含激情的笔塑造了一批坚守“孤岛”的人民精神防线的坚强和栩栩如生的战士形象,歌颂了他们坚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艺术上,《心防》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富有个性,语言平易,耐人寻味。

70.《升官图》:陈白尘创作的一部话剧本。剧中写了两个强盗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籽躲避追捕,闯入一所古老的住宅,在疲惫不堪和无限惊惧中沉入梦境,做了夜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他们的美梦,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 反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们巧立名目,鱼肉人民的真实面目,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提出强烈控诉。全剧构思新颖、结构精巧,运用了夸张、变形、漫画的手法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戏剧性强。

71.路翎:路翎原名徐嗣兴,是七月派重要的小说作家,也是国统区40年代最活跃的作家之一。1939年开始在《七月》上发表作品,其后出版了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小说《嘉陵江畔》、短篇小说《青春的祝福》等大量作品。他的创作是七月派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人物的病态心理。

72.《高干大》:欧阳山的长篇小说《高干大》写于1946年。小说通过反映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任家沟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斗争,批判了某些干部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错误,高度赞扬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作者精心刻画了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献身精神、也有农民自身弱点的形象——高生亮。小说格调朴实、清晰、自然,是反映40年代解放区生活的优秀作品之一。

73.《吕梁英雄传》:《吕梁英雄传》是马峰、西戎写于1945年春的长篇章回小说,小说以晋绥地区小村庄康家寨为背景,从日寇洗劫康家寨后的惨景展开故事。康家寨人民在共产党员武得民、雷石柱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粉碎了日寇蚕食,“三光”政策。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民兵英雄形象,体现了他们英勇坚贞的品格,歌颂了人民的强大力量。小说故事曲折生动,地方色彩浓厚,是较早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长篇通俗小说。

74.《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赵树理著。1943年12月出版。这是一篇正面描写农民与地主之间激烈斗争的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脚踏实地,与人民心连心的县农会主席形象——老杨同志和快乐达观、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形象——李有才,同时也描写了一批各有性格特色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描写了农村在大的变动时期由于宗法社会所遗留下来的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贫困人民因长期受压抑因而缺乏一种叛逆反抗精神的懦弱心理,他们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需要象老杨那样的干部来开导和启发,这是这篇小说的的深刻之处。小说处处充满了幽默与乐观,因而即使是这样一个很严肃很深刻的主题,读起来也饶有趣味,这与作者调刺性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引用的快板词分不开。

75.《邪不压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1948年11月出版。小说发表后引起了争论,作品把软英和小宝当作“正”来看,把刘锡元和小旦作为“邪”来对待。“邪不压正”,即针对软英和小宝一直被压了三、四年,但最后没有压住。小说以软英和小宝的婚姻为线,把主要矛盾集中到了农家家里的父女关系上,通过写父女之间的矛盾的展开和解决,从而展现了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转机。

76.《赵巧儿》:长篇叙事诗。李冰著。新华书店1950年6月初版,被编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这是作者写于1948年10月,改于1949年4月的一首反映农村土改斗争的长诗。在这首歌谣式的长诗里,作者着力塑造了赵巧儿这一农村女性的形象。通过她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和在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中的描写,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反映了埋藏在她心底的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歌颂了她不折不挠、牢不可摧的战斗精神。全诗成功地运用了解人物心理描写、场面描写和民间歌谣的多种表现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新鲜,抒情细腻而简练。赵巧儿的明朗的性格、渐变的内心世界是与其所处环境相一致的,具有较为强烈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77.《白毛女》:《白毛女》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歌剧。它是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故事创作的,深刻地表现了农民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和解放区的光明,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主题。《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新歌剧走向成熟,它是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第四篇: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新月社 4.语丝社 5.东北作家群 6.中国诗歌会

7.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8.象征诗派 9.七月派

10.“七月”诗派 11.七月派小说 12.“九叶”诗派 13.湖畔诗社 14.沉钟社 15.“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6.“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7.“汉园三诗人” 18.国防戏剧运动 19.第一次文代会 20.延安文艺座谈会

2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2.《新青年》 23.京派 24.新感觉派 25.街头诗 26.街头诗运动 27.问题小说 28.乡土文学 29.语丝文体 30.美文 31.小诗 32.京派小说

33.“新感觉派”小说 34.诗歌的“三美” 35.“现代派”诗歌 36.“孤岛”文学 37.沦陷区文学 38.后期浪漫派 39.“小说界革命” 40.大河小说 41.早期象征诗派 42.抗战文艺运动 43.五四文学革命。44.“精神胜利法” 45.革命文学运动 46.双簧戏 47.战国策派 48.论语派

49.“人的文学” 50.学衡派 51.甲寅派 52.文协

53.《朝花夕拾》 54.《星空》 55.《前茅》 56.《恢复》 57.《虎符》 58.《落叶》 59.《铁鱼的鳃》

60.《繁星》和《春水》:

61.《桃园》 62.《野蔷薇》 63.方罗兰

64.《虹》 65.胡国光 66.章秋柳 67.《风景谈》 68.《白杨礼赞》 69.《二马》 70.《鼓书艺人》 71.《老张的哲学》 72.《赵子曰》 73.《爱情三部曲》 74.《憩园》

75.《激流三部曲》 76.《还魂草》 77.《原野》 78.《蜕变》 79.陈白露 80.周萍 81.愫方 82.方达生 83.《丽人行》 84.《虎符》 85.《心防》 86.《升官图》 87.路翎

88.《高干大》 89.《吕梁英雄传》 90.《李有才板话》 91.《邪不压正》 92.《赵巧儿》: 93.《白毛女》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

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

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2.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4.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5.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6.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7.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8.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

反而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

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9.七月派

是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它主要包括胡风、绿原、牛汉为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路翎、丘东平等代表的七月派小说。代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胡风《为祖国而歌》等。七月派诗歌反映了时代的命脉和人民的愿望,题材广阔而绝活个人情怀,主要是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

10.“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包括诗集)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11.七月派小说

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小说的重要作家是路翎,代表作《饱的郭素娥》《青春的祝福》《财主的女儿们》等。

12.“九叶”诗派

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远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13.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帅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14.沉钟社

2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是“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地最久的团体”(鲁迅语)。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都有建树,其中以冯至的诗歌创作更有影响,其代表诗集主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

15.“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夏衍、冯乃超、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鲁迅在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16.“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最大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17.“汉园三诗人”

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思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

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性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18.国防戏剧运动

1936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大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文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进文艺界的广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以市民、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在抗日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

19.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0.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

2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22.《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23.京派

30年代重要的小说流派,强调文艺和政治无关,以表现“乡土中国”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

24.新感觉派

3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等。用快节奏和五彩缤纷的色调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病态人格。

25.街头诗

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26.街头诗运动

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27.问题小说

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

28.乡土文学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

29.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30.美文

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方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31.小诗

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32.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33.“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34.诗歌的“三美”

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

了一定的贡献。

35.“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36.“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37.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38.后期浪漫派 抗战时期以徐讦、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讦的《风潇潇》。39.“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

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价值:力图从严肃的社会目的出发,反对以游戏的态度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后来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

40.大河小说

原是法国文学的一种形式,特指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

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李吉力人曾留学法国,受左拉“大河文学”的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自己的大河小说—共140万字的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民族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所发生的根本变化。

41.早期象征诗派

“五四”以后出现于文坛,以李金发为代表,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代表为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后期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在诗歌尝试上有积极贡献,但意象表达上有局限,晦涩难懂。

42.抗战文艺运动

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43.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44.“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45.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46.双簧戏:

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47.战国策派

1、活动于抗战中期,因陈铨、林同济等创办的《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

2、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3、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48.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论

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49.“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53.《朝花夕拾》

叙事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原名《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定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命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切怀念,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笔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50.学衡派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51.甲寅派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52.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

54.《星空》

《星空》是出版于1923年的诗集,收录了郭沫若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的诗歌散文。在此期间,诗人几度往返于两地,目睹了灾难重重的祖国,倾饮了人生的“苦味之杯”,思想感情极度矛盾。他一方面更憎恶现实,从小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和泛神论思想出发,又希望在大自然里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寻找暂时的逃避和安慰。《星空》中的诗篇清晰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感情上的这种矛盾状态。

55.《前茅》

《前茅》出版于1928年,收诗23首,它标志着诗人郭沫若思想的转折,反映了诗人追求革命,向往革命的激情。此时,诗人明确宣称自己向往无产阶级革命,如《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太阳没了》等。特别在这时期,诗人和现实斗争进一步接触,看到工农大众是革命的真正动力,在《留别日本》、《上海的清晨》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诗人在反动势力非常强大的黑暗时期,已经坚信伟大的革命风暴就要到来,因此,称这部诗集为“革命的前茅”非常确切。

56.《恢复》

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出版于1928年,收诗24首,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岁月里,是诗人创作史上第二次的“诗兴大发”。从思想内容看,诗人面对反动派的血雨腥风,表现出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以大无畏的精神同敌人针锋相对,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灾难根源和革命道路,如《诗的宣言》、《我想起了陈胜吴广》。从创作方法看,《恢复》趋向于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既渗透着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又充满着对革命前途的激情和思想。总之,《恢复》显示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57.《虎符》

《虎符》是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行高压政策,祖国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剧反侵略、反暴政、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在艺术上,61.《桃园》

废名的短篇小说。作品以爱和美为主题,描写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阿毛短暂。悲哀却又充满着对美的追求与渴望的一生。作品情景交融,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等艺术手法,语言凝重含蓄,风格清新淡雅,具有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

62.《野蔷薇》

《野蔷薇》是茅盾最早的短篇小说集,由《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虎符》气势浩瀚、诗意浓郁、思想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色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色彩。

58.《落叶》

1926年4月出版的郭沫若的中篇小说《落叶》,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作品以日本姑娘菊子写给一位中国留学生的41封情书为结构线索和基本内容,着力反映他们之间纯真感人的爱情生活。菊子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对爱国主义情操的热切赞美和深刻理解,表达了鲜明的“五四”反封建精神。小说通篇纯熟地运用书信体方式,既有浓厚、自然的抒情色彩,又充分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

59.《铁鱼的鳃》

是标志着许地山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940年。小说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主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全篇坦露着雷教授(同时也代表着作者)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怀,风格苍劲坚实。小说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

60.《繁星》和《春水》:

它们分别为冰心他作的两本诗集。在这两本诗集中,作者从自己的“爱的哲学”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和美,在诗中反复歌颂母爱、童心、大自然,探索人生的真谛。《繁星》与《春水》的价值主要是在艺术形式上,它们抒写了诗人点滴的感想,零碎的闪念,片断的回忆,诗的触角可以伸向生活、思想、情感的许多角落,因而这两本诗集对于扩大诗的题材领域具有一定意义。

散文》、《昙》等五篇作品构成。作品的人物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痛苦迷茫的女性形象。他们都对现实深表不满,但又没有力量反抗,只能憧憬各人理想中的时代,缺乏足够的促其实现的理性。在充满虚伪、奸诡、冷漠的人世间,他们只能默默的忍受着精神的折磨,不能自拔。作品结构精密,手法纯熟,逼真传神的把几个少女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展现出来,发人深省。

63.方罗兰

他是茅盾创作的小说《蚀》三部曲的第二部《动摇》中的人物形象。方罗兰的形象揭示出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左派”的许多精神特质。这个自命为稳健的“左派”人物,充任着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长等要职,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搏战中,他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他觉得土豪劣绅四处布满了党羽,制造恐怖气氛;但一想到群众运动,也害怕的不得了,最终动摇、妥协便占了上风。他的迟疑不定,不自觉的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使整个县城陷于“大反动”的阴霾中。

64.《虹》

为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茅盾思想逐渐走向纯化,摆脱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心态的转折。取名为“虹”具有象征意义,在茅盾看来“虹”是桥,虽幻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渡性的。主人公梅行素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发展到走上革命道路,性格是有发展变化的。梅的性格特点是始终反叛于封建制度,坚决“往前冲”,尽管四处碰壁,但仍“我行我素”。《虹》意味着从苦闷到振奋并积极进取的一个过渡,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知难而进的精神。

65.胡国光

他是茅盾小说《蚀》三部曲第二部《动摇》中的一个投机钻营的劣绅的代表。他凶狠、残忍、投机钻营,一时之间,俨然成为“激烈派”的代表。在表面上,他

拥护革命,精心设计并上演了一出出“解放”婢妾等丑戏;但背地里却无恶不作,炼得更为纯净,摒除了白话夹杂文言的现象。丧尽天良。作品相当真实的揭露了胡国光所代表的一类人物的罪行。

66.章秋柳

她是茅盾小说《蚀》三部曲《追求》中的人物形象。章秋柳是个好动、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姑娘,但生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沉闷压抑的氛围中,她想做些有益的事情,却又无从下手,被理想幻灭的悲哀环绕着。虽然她希望中的憧憬幻灭了,但她不能静下来咀嚼幻灭的悲哀,而是以享乐、颓废和感官刺激作为“报复”她所厌恶的现实的手段,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她身上逐渐消失。章秋柳的形象的塑造,是那个病态社会中知识青年的病态心灵的真实显现。

67.《风景谈》

是茅盾创作的一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的散文。文中作者借风景来歌颂、赞美那些真正创造风景和主宰风景的人。在描绘风景的同时,作者也刻画了朝霞中守卫在高山上的号兵和战士的形象,来象征解放区人民的严肃、勇敢、坚定和高度警觉的精神。在作者眼中,他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者。散文在艺术表现上跌宕多姿,挥洒自如,叙事、写景、明理、抒怀、文情并茂,谈吐从容。

68.《白杨礼赞》

它是茅盾创作的一篇歌颂西北高原人民抗敌力量的抒情散文。作者描写了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的伟岸、正直、坚强不屈,正是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象征,热情歌颂了他们的质朴、坚强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文章的风格和基调高昂,明快而又热情洋溢,比较明显的把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的对象之间的联系豁朗地表现出来。散文歌颂的是真切、平易的事物,却蕴含着壮实、伟大的诗意。

69.《二马》

为老舍创作的一部剖析国民性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伦敦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描写了马家父子在英国伦敦经商的种种遭遇,在一连串的笑谑中显示了海外侨胞受人歧视和凌辱的悲惨处境,进而对我国古老民族的国民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二马》在艺术上,结构安排精细,对人物心理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致,语言提

70.《鼓书艺人》

它是老舍创作的一部比较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在旧中国,艺人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任人玩弄侮辱。作品中写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三个青年妇女都受到别人的欺骗和糟踏,也有些人自甘堕落,潦倒不堪。但小说并没有停留在渲染他们的沉沦,而是写出他们的觉醒。方宝庆和他的养女秀莲对艺术事业的严肃态度和美好设想,他们对于独立生活的渴望,使作品洋溢着高昂、乐观的基调。

71.《老张的哲学》

它是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老张的故事为主线,并以两对青年(李静与天德、龙凤与李应)的恋爱悲剧穿插其中。悲剧的主要制造者是老张,他经商、做官、办学都是为了钱,他的所谓“哲学”即“钱本位而之经一体”。他以逼债的手段,逼李静、龙凤,从而拆散了两对恋人。老张之流乃是军阀官僚统治的社会基础。作者通过对老张的描写,抨击了军阀官僚统治,揭示了市民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这部作品是老舍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一个起点。

72.《赵子曰》

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写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展现了北京学生公寓的生活,也广泛涉及京、津两地的社会生活。大学生赵子曰起初只是个在学校里吃喝、打牌、唱戏、闹**、追逐女生、钻研做官的门路,一味混闹的浪荡子弟,他的行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都市生活的畸形。后来在进步青年李景纯的帮助下,赵子曰走上了救国济民的正路。作品在艺术上保持了幽默的风格,但较以前的作品,也有些小的变化。开头仍令人发笑,但写道李景纯的牺牲和赵子曰的转变,就显得严肃性起来。在形式上,作品博采外国现代艺术形式的同时,更多的撷取了传统形式的精髓。

73.《爱情三部曲》

:它是巴金早期创作的三个中篇小说《雾》、《雨》、《电》的总称。作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在黑暗社会中的生活、思想、爱情等方面的矛盾与痛苦,揭示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在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形成,旧思想、旧文化不断衰败的新旧交替时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前进必将被社会所吞食。“爱情三部曲”是标志着巴金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

74.《憩园》

巴金在四十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憩园》可以说是“激流三部曲”的尾声,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败落之后的情形。作品以第一人称“我”黎先生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把姚、杨两家的变迁联系起来,交错展示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家庭的衰败的必然性,谴责了旧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摧残。小说是由众多的生活片断联缀而成,构思精巧、独特,情节发展零散但不杂乱,错落有致。

75.《激流三部曲》

它是巴金早期创作成熟的代表,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构成。作品中巴金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社会变革中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青年人、女人、下人们的残酷压迫,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激流三部曲”描写的“家”,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的控诉。

76.《还魂草》

《还魂草》是巴金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生活为素材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主人公黎先生生活在寂寞无聊的后方某城市,对时代和民族的命运充满着忧虑。后来,他结识了利莎和秦家凤两个小姑娘,她们的善良、纯洁给他带来了生命与活力,他们结成了好朋友,但是一起玩耍的地方也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作品中蕴含着巴金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复仇的坚定决心。

77.《原野》

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主要剧作之一。写于1936年。继《日出》之后,作者的创作题材由都市扩展到农村。这是一部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农民反抗的作品。农民仇虎被地主焦阎王害死了父亲和妹妹,抢走了未婚妻金子作儿媳,仇虎本人也被诬入狱八年。出狱后他欲报仇,而焦阎王已死,他于是杀其子孙,带金子出逃,途遇追捕者,知不可避而自尽。作品受奥尼尔剧作的影响,对中国话剧舞台上人物内心世界的民法示和艺术深度的开掘进行了新探索。在曹禺剧作中,关于《原

野》的争议最多。

78.《蜕变》

四幕剧《蜕变》集中反映了曹禺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政治热情。剧本反映了解某省立伤兵医院在战争期间的变化,通过具体细节写出了国民党官场腐败混乱习气如何严重妨碍以至破坏抗战的进行。同时又塑造热心救死扶伤的丁大夫形象,写得有血有肉,光彩动人,产生了庄严、高昂、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体现在作品中的积极进取的力量——正面理想和人物战胜罪恶的环境,是曹禺剧作前所未有的。

79.陈白露

曹禺剧作《日出》中的女主人公。陈白露;原名竹均,出身书香门第。她聪明美丽、骄傲任性,曾是爱华女中的高才生,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父亲去世后,她离开家庭,想自立于社会,追求个性解放,渴望一个意中的情人和幸福的家庭。她自以为凭自己的年轻美丽与聪明才能能够在社会上闯荡出来,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她被迫沉沦当了红舞女。由于她贪图享受,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无法自拔,最后在欠下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80.周萍

曹禺剧作《雷雨》 中的主人公之一。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他投入后母蘩漪的怀抱,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的命运的种子。他性格软弱自私,根本无力也不想承担任何压力,妄想以逃避的方式摆脱心灵的重压。在周公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的电闪光灯雷鸣中,首先毁灭的是他年轻的生命。

81.愫方

剧作《北京人》中最用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出身于江南名门,受过封建士大夫思想文化的熏陶,温柔文静,承受着沉重的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的负担。把“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奉为生活信条,不惜作出任何牺牲向人们、向生活贡献什么。在她善良、温顺的感情底下埋藏着一颗炽热追求真人生活的心。最终跟端贞出走,面向自己的未来,与过去告别。

82.方达生

曹禺《日出》中的主要人物。是个缺乏社会经验而又有善良的知识分子。他要以爱情感化陈白露,又要援救小东西,碰壁之后还立志要“做点事”。由于他的出现,捕,闯入一所古老的住宅,在疲惫不堪和无限惊惧中沉入梦境,做了夜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他们的美梦,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 反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们巧立名目,鱼肉人民的真实面目,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提出强烈控诉。全剧构思新颖、才使得作者描绘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完整。

83.《丽人行》

现代剧作家田汉阳作于1947年春季。剧中以抗日战争胜利前处于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上海为背景,表现三个不同阶层的青年妇女所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深情歌颂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剧本打破话剧通常分幕的结构形式,吸取中国古典戏曲经验,将全剧分为长短不一的二十一场次,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场面,贯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浑然一体,有条不紊。该剧的演出在当时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赞扬。

84.《虎符》

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行高压政策,祖国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潮流史剧反侵略、反暴政、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在艺术上,《虎符》气势浩瀚、诗意浓郁、想象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色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色彩。

85.《心防》

四幕剧《心防》是夏衍抗战前期剧作中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表现的是上海沦陷后的最初两年里,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为坚守这个城市“五百万中国心里的防线”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用饱含激情的笔塑造了一批坚守“孤岛”的人民精神防线的坚强和栩栩如生的战士形象,歌颂了他们坚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艺术上,《心防》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富有个性,语言平易,耐人寻味。

86.《升官图》

陈白尘创作的一部话剧本。剧中写了两个强盗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籽躲避追结构精巧,运用了夸张、变形、漫画的手法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戏剧性强。

87.路翎

路翎原名徐嗣兴,是七月派重要的小说作家,也是国统区40年代最活跃的作家之一。1939年开始在《七月》上发表作品,其后出版了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小说《嘉陵江畔》、短篇小说《青春的祝福》等大量作品。他的创作是七月派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人物的病态心理。

88.《高干大》

欧阳山的长篇小说《高干大》写于1946年。小说通过反映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任家沟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斗争,批判了某些干部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错误,高度赞扬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作者精心刻画了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献身精神、也有农民自身弱点的形象——高生亮。小说格调朴实、清晰、自然,是反映40年代解放区生活的优秀作品之一。

89.《吕梁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是马峰、西戎写于1945年春的长篇章回小说,小说以晋绥地区小村庄康家寨为背景,从日寇洗劫康家寨后的惨景展开故事。康家寨人民在共产党员武得民、雷石柱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粉碎了日寇蚕食,“三光”政策。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民兵英雄形象,体现了他们英勇坚贞的品格,歌颂了人民的强大力量。小说故事曲折生动,地方色彩浓厚,是较早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长篇通俗小说。

90.《李有才板话》

中篇小说。赵树理著。1943年12月出版。这是一篇正面描写农民与地主之间激烈斗争的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脚踏实地,与人民心连心的县农会主席形象——老杨同志和快乐达观、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形象——李有才,同时也描写了一批各有性格特色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描写了农村在大的变动时期由于宗法社

会所遗留下来的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贫困人民因长期受压抑因而缺乏一种叛逆反抗精神的懦弱心理,他们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需要象老杨那样的干部来开导和启发,这是这篇小说的的深刻之处。小说处处充满了幽默与乐观,因而即使是这样一个很严肃很深刻的主题,读起来也饶有趣味,这与作者调刺性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引用的快板词分不开。

91.《邪不压正》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1948年11月出版。小说发表后引起了争论,作品把软英和小宝当作“正”来看,把刘锡元和小旦作为“邪”来对待。“邪不压正”,即针对软英和小宝一直被压了三、四年,但最后没有压住。小说以软英和小宝的婚姻为线,把主要矛盾集中到了农家家里的父女关系上,通过写父女之间的矛盾的展开和解决,从而展现了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转机。

92.《赵巧儿》:

长篇叙事诗。李冰著。新华书店1950年6月初版,被编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这是作者写于1948年10月,改于1949年4月的一首反映农村土改斗争的长诗。在这首歌谣式的长诗里,作者着力塑造了赵巧儿这一农村女性的形象。通过她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和在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中的描写,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反映了埋藏在她心底的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歌颂了她不折不挠、牢不可摧的战斗精神。全诗成功地运用了解人物心理描写、场面描写和民间歌谣的多种表现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新鲜,抒情细腻而简练。赵巧儿的明朗的性格、渐变的内心世界是与其所处环境相一致的,具有较为强烈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93.《白毛女》

《白毛女》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歌剧。它是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故事创作的,深刻地表现了农民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和解放区的光明,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主题。《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新歌剧走向成熟,它是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定

作家解释目录:

14、胡适、殷夫

25、郭沫若、冯至6、徐志摩

3、闻一多

7、李金发

8、戴望舒

9、田 间 1013、臧克家、绿原

14、牛汉

11、卞之琳

15、穆旦1216、艾、郑敏 青

17、袁可嘉

18、李季

19、袁水拍 202_、丁西林、田汉2124、欧阳予倩、陈白尘

22、曹禺

作家解释:

1、胡适,现代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

2、郭沫若,现代新诗的开拓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诗集有《女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诗歌名篇《凤凰涅盘》、《晨安》、《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历史剧代表作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小说代表作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等。

格律化”的倡导者。作为新月社的代表

3、闻一多,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色鼓动诗人”

4、殷 夫,又名白莽,“左联”五烈士之一。代原名徐白。“红表作诗集有《孩儿塔》等;诗歌名篇有《血字》、《我们》、《别了,哥哥》等。

5、冯 至(1905~1993),沉钟社代表诗人,曾被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诗歌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蛇》、《北游》等;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

6、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7、李金发,中国现代文学史象征派诗人的代表。早年留学法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于1920年在法国开始创作白话诗。20年代中期以后,接连出版了《微雨》(1925年)、《为幸福而歌》(1926年)、《食客与凶年》(1927年)三本新诗集。李金发在国外创作的这些诗歌,明显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营养。他留法期间,正值法国诗坛象征主义盛行,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以及马拉美、魏伦尔等法国象征派诗人极其诗作,对李金发诗歌创作的思想情调和艺术技巧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以法国象征派诗歌以梦幻来取代显示和以颓废为美丽的“世纪末”思想,更引起了李金发的强烈共鸣,这一点深深地反映在他整个诗歌创作中。

8、戴望舒,30年代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歌名篇有《雨巷》(因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断指》、《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9、田 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街头诗的发起人,被闻一多称作为“时代的鼓手”。代表诗集有《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给战斗者》、《她也要杀人》等;诗歌名篇有政治抒情长诗《给战斗者》以及街头诗《毛泽东同志》、《义勇军》、《呵,游击司令》、《给饲养员》、《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土诗人”的称号。代表诗集有《烙印》

10、臧克家,享有“农民诗人”、“泥、《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等,诗歌名篇有《老马》、《有的人》等。

11、卞之琳,“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等;诗歌名篇有《断章》、《淘气》、《圆宝盒》、《距离的组织》、《尺八》等。

号海澄。堪称“中国诗坛的泰斗”

12、艾 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代表诗集有《大堰河》、《旷野》、《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火把》、《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歌名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我爱这片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

“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

13、绿原,原名刘仁甫,笔名刘半九。《童话》、《集合》(抒情短情诗集)、《又是一个起点》(长篇政治抒情诗集)等;诗歌名篇有《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诗与真》、《诗人》、《你是谁?》、《复仇的哲学》、《颤抖的钢铁》等。

14、牛汉,本名史成汉,又名牛汀。“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彩色的生活》、《温泉》、《蚯蚓和羽毛》、《沉默的悬崖》等;诗歌名篇有《种子有翅膀》、《鄂尔多斯草原》、《地下的声音》、《驼队的摇篮》、《夜的憧憬》、《悼念一棵枫树》、《根》等。

15、穆旦,本名查良铮。“九叶”诗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探险队》、《旗》、《蛇的诱惑》等;诗歌名篇有《野兽》、《蛇的诱惑》、《赞美》、《诗八首》、《自然底梦》、《森林之梦》、《隐现》等。

16、郑敏,“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性诗篇有《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诗歌名篇有《树》、《金黄的稻束》、《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人力车夫》、《马》、《时代与死》、《清道夫》等。之一。代表性诗篇有《沉钟》

17、袁可嘉,“九叶”诗派代表诗人、《岁暮》、《空》、《南京》、《上海》、《进城》、《难民》等;诗论集有《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对于诗的迷信》等。

18、李季,解放区代表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袁水拍

19、袁水拍,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政治讽刺诗《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等。

20、丁西林,原名丁燮林,巽甫。独幕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被称为中国“独幕剧的圣手”。代表剧作有《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一。代表剧作有《泼妇》

21、欧阳予倩,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回家以后》、《屏风后》、《忠王李秀成》、《桃花扇》等。

22、曹 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话剧住主要的代表作家之一,曹禺及其代表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另有剧作《蜕变》等,并将巴金小说《家》改编为话剧。

23、田汉,原名田寿昌。现代著名剧作家和诗人。代表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梅雨》、《回春之曲》、《丽人行》。

刺喜剧和历史剧创作的代表作家。

24、陈白尘,原陈增鸿、陈征鸿。讽代表剧作有《征婚》、《恭喜发财》、《魔窟》、《乱世男女》、《禁止小便》、《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岁寒图》等讽刺喜剧;《虞姬》、《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等历史剧。

名词解释目录:

13、、《呐喊》《激流三部曲》:

2、《彷徨》

4、《南行记》

5、《荷花淀》:

6、《野草》:

7、《尝试集》 810、《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

9、《死水》

11、《阿Q正传》

1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315、、《升官图》《暴风骤雨》 16、汪文宣

14、《围城》

17、虎妞:

18、祁瑞宣

19、莎菲: 20、周朴园 2124、鲁侍萍、问题小说:

22、周萍:

25、京派小说:

23、周繁漪:

26、新感觉派小说:

27、语丝文体: 2830、、现代派诗歌:诗歌的“三美” :31

29、新格律诗派、东北作家群:

32、象征诗派:

33、“精神胜利法 3436、、文学研究会《新青年》3537、《人的文学》、创造社

38、新月社

39、语丝社 40、街头诗 4143、乡土文学、“孤岛”文学:

42、语丝文体:

44、沦陷区文学:

45、八不主义:

46、三大主义 4749、双簧戏:、湖畔社:5048、爱美剧:、浅草社:51、论语派:

52、中华全中文艺界搞敌协会: 5354、、九叶诗派“七月”(诗)派:

55、战国策或战国派:

56、主观战斗精神:

57、街头诗歌运动:名词解释: 19231、《呐喊》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6年起改由北京书局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呐喊》中,鲁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不仅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也代表了新文学发展的方向。

2、《彷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收小说11篇。在《彷徨》里,鲁迅继续对农民的不幸遭遇、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前途给予了深沉的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是封建思想意识进行了更为透彻的揭露和批判,同样塑造了一批永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与《呐喊》相比,《彷徨》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作成熟的代表,由《家》

3、《激流三部曲》它是巴金早期创、《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构成。作品中巴金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以及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青年人、女人、下人们的残酷压迫,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激流三部曲”描写的“家”,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的控诉。

4、《南行记》小说家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于1935年,收作品8篇。解放后出版的《南行记》增至31篇。内容大都是作者漂泊于我国西南边陲和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见闻。把西南边境的绮丽风光和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首次带到文学作品中来。其创作的基本特色是:朴实的风格,奇异的情调,带有浓郁地方传奇色彩,有一种野性的气愤,人物性格鲜明,独具风采。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生活实感的基础上揉进了浓郁浪漫主义色彩,有很强的抒情性。整个作品洋溢着明朗乐观的精神。有内在的思想力量。其中的《山峡中》、《人生哲学的一课》等篇最具代表性。

5、《荷花淀》:短篇小说、散文合集。孙犁著,1947年4月由香港海洋书屋出版。内收小说4篇,散文2篇,依次为:《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散文)、《村落战》、《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散文)、《山里的春天》、《麦收》。其中的小说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因而人们把他这一派称为“荷花淀派”。他在这本集子里继续保持着小说散文化的趋势,而且写得更加空灵与轻巧;对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也更入微和传神,尤其是对各种各样女性的刻画,显示出了作家对生活细致精心的观察。作品积极、乐观、向上、风格优美流转。

6、《野草》: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1927年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共收鲁迅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7、《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作者胡适。《尝试集》的基本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了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要求。《尝试集》在“诗体的大解放”等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是在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初步建立了白话新诗的地位。

8、《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和女神之再生等诗。《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9、《死水》是闻一多最重要的代表性诗集,其中的诗篇创作于1925年6月留美回国后到1927年之间的两年时间中,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产物。诗人在美留学8年,饱尝了天涯羁旅的孤苦和身为“弱小国民”的耻辱。他怀着极大的愤慨和热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回到了日思夜梦想的祖国。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死水”般的社会,一个内忧外患,四海萧条的国度。诗歌幻想中的瑰梦彻底破灭了,他那敏感的心弦发出强烈的震撼。《发现》、《荒村》、《大鼓师》等篇,均是这一心境的具体体现。与前期发表的《红烛》相比,《死水》消退了那种青年式的单纯透明的色彩,更加贴近丑恶的现实,更深沉厚重,艺术上更为成熟。其中的大多数篇章结构整饬,韵律和行数、字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以7字一行为主,2行或4行一节,有时巧妙运用长短相间的手法,既整齐雅洁,又错落有秩。诗中运用大量精巧的叠句、叠字,压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节奏鲜明、生动、不富有弹性。《死水》显示出较高的诗歌语言技巧,对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作用。

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

10、《三个叛逆的女性》、《王昭君》1926年,郭、《聂??》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这三个剧本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女性形象,以炽热的革命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斗争,猛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制度,强烈体现出反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革命精神。在艺术上,剧本有着重要特征:通过历史题材以戏剧形式反射现实,用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手法发掘、描画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使之与新时代精神息息相通。

11、《阿Q正传》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及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1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创作的享有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出版,小说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外文坛引起普遍关注,并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改斗争题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长篇代表作,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小说以华北地区桑干河畔一个名叫暖水屯的村庄为背景,着力反映了这里的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几经波折最终斗倒地主分了田地的完整过程,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土改斗争的艰巨性。

13、《暴风骤雨》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以广阔的艺术视野真实地展现了东北地区土改的全貌,以血淋淋的阶级斗争,表明了土改运动的残酷、悲壮和伟大。整部作品突出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反复,写出了广大农民向旧世界发起暴风骤雨般冲击的坚定信念,写出了浩然激荡的历史发展趋势。

14、《围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方鸿渐为主要代表,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作者以幽默而嘲讽的手法,写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方鸿渐是“现代儒林”中“新儒”的典型代表,他在事业、婚恋、家庭多方面不断寻求、不断失落、不断幻灭。他的命运,不仅蕴涵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样深刻的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性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一生不断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困惑始终伴随着他,他总想走出

“围城”,然而人生处处是“围城”。

15、《升官图》是陈白尘的一部讽刺喜剧,完稿于1945年10月。剧中写了两个强盗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为了躲避追捕,闯入一古老的住宅,在疲惫不堪和无限惊惧中沉入梦境,做了一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

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33、“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40、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夜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他们的美梦,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们巧立名目,鱼肉人民的真面目,对国民党反动组织提出了强烈控诉。全剧构思新颖、结构精巧,运用了夸张、变形、漫画的手法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戏剧性强。

16、汪文宣:巴金著名长篇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他是当时黑暗社会典型的被损害者、被侮辱者。汪文宣是个典型的“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作品中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之死,预示着那个“寒夜”一般黑暗冷酷的社会的必然灭亡。

17、虎妞: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着墨较多、很有特色、性格复杂的一个人物。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性格泼辣、爽快。作为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30多岁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的不能正常实现形成了她变态的心理;她对祥子有感情真挚的一面,为与祥子结合,她失去了父亲和财产,最后难产身亡,在她身上具有某种悲剧因素。但她的剥削意识十足,想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控制祥子以及周围的人们,妄图把祥子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这就暴露出她作为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一面。

18、祁瑞宣: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得最有深度的形象。一位“温雅自然”的知识分子,“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沉静,家与国的矛盾使他处于极度的“惶惑”中。他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但作为长孙、当家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又不能够离家出走。他知道家庭之累使他耽误了报国大事,但又只能这样苟且偷生,心里痛苦万分。最后,他终于从痛苦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战的事情。

19、莎菲: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痛苦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女性。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却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爱与生活。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种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20、周朴园: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极其凶狠狡诈的伪君子。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的代表。

21、鲁侍萍:曹禺戏剧《雷雨》中性格较为复杂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蔑视封建道德,心甘情愿与周朴园同居。他对周朴园的感情是专一的、执著的。当她被周朴园赶出家门后投河自杀未成,她活着不再是为了自己,孩子成了生活的她唯一希望。为孩子的“牺牲”精神和对外界压力的“忍让”精神,使他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她是一个可怜的、不自由的、不完整的“非人”。

22、周萍:曹禺戏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他投入后母繁漪的怀抱,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他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的命运的种子。他性格软弱自私,根本无力也不想承担任何压力,妄想以逃避的方式摆脱心灵的重压。在周公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的电闪雷鸣中,首先毁灭的是他年轻的生命。

23、周繁漪: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她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既有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又有个人主义的一面。

24、问题小说: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

25、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26、新感觉派小说: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27、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28、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9、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30、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31、新格律诗派:得名于1928年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32、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34、《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小组机关刊物,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1926年7月终刊。

35、《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36、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37、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影响最7月,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38、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39、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

41、乡土文学:20年代,中国现代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42、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年1143、月至“孤岛”文学:1942年12“孤岛”指月被沦陷区包围1937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44、沦陷区文学: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45、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46、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7、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548年、浅草社:《浅草》停刊后,1922年在上海成立,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

49、湖畔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清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

50、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

51、论语派:30年化工的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林语堂。以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后又办《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宣扬“世事看穿”,主张“以我为中心”。

52、中华全中文艺界搞敌协会:1938年在武汉成立。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巴金、朱自清、许地山等45人为理事。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不少,文章入伍”的口号。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

53、“七月”(诗)派:早在抗战前期,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就团结了一批青年作者,这是七月派的雏形。1945年《希望》杂志创刊,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发表。绿原、鲁藜、阿垅等人的诗歌创作。使得“七月”派更为壮大。“七月”派抒写重大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54、九叶诗派:40年代后期,围绕着《诗创造》、《中国诗歌》等刊物活跃着一批年轻诗人。辛笛、陈敬客、袁可嘉等人,从不同侧面暴露国统区的黑暗现实,艺术上进行大胆创新,既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又从西方现代诗派中吸收一些表现手法,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诗歌流派,即“九叶”诗派。

55、战国策或战国派:“军事第一,胜利第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反动口号。在文艺思想上,林同济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中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观、虔诚”为创作的“三道母题”。战国策派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

56、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博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57、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