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浅析河湟地区社火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23-60191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7 16:12: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析河湟地区社火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

浅析河湟地区社火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课 程 论 文

年级: 12级历史

学号:20121111518 姓名: 宋传浩

指导老师: 夏丽梅

课程名称:中国社会史

浅析河湟地区社火的

价值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摘 要:社火是民间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游艺杂戏活动的总称,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意味和浓烈的文化色彩,在中国各地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流行颇广。作为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火表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及社会功能。城市社火和乡村社火作为同一民俗事项,具有许多相同点,但由于表演语境等诸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主要以乡村社火为主进行的研究。以河湟地区社火词曲为例,系统且详细探讨了社火曲艺的特点,并从社火曲艺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品类繁多性,独特的创作手法等方面入手,衍生出社火词曲诸如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心理补偿价值等学术研究价值。强调社火曲艺的融合、发展和演变等特点,以寻求本土曲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变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社火曲艺 青海社火 河湟地区 表现形态 文化功能

社火又叫扮社火或闹社火,是中国西北地区人民的民间舞蹈活动形式,以歌舞为主,与武术、杂技、杂戏、焰火、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群众性很强的“广场表演艺术”。关于社火的记载,最早可见于《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1]604 这里显然把“社”与神话联系起来了。关于社火的兴起,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原因,据《白虎通义·社稷》记 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2]上述这段话,其实也表达了我们的先民对土地、对自然的一种崇拜,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固有的以农牧为本的经济结构形态。在《风俗通义·祀典》中亦有相似的记载:“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3]以上对“社火”中的“社”作了一些简要的介绍,下面对“火”也做一下简短的叙述。在古代,除了“社祭”以外,还有“火祭”。火,即是传说中的火神,古代的先民们往往喜欢把社神和火神混为一谈,但火神崇拜起源已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4]在《淮南子》《古周礼说》和《说文》中,我们仍可以搜寻到火神的踪影。《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中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5]185,这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一样,认为祝融为最早的火神。关于火神的考据,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定论,有的学者还认为炎帝是最早的火神,或认为燧人氏为火神。当然,无论谁是火神,它只是古代先民形而上的一种崇拜观念,而我们由此可以印证的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之早以及延续时段之久远。在《风俗通义》中曾把“社”与“火”紧密地结合起来:“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集社燃火,群歌群舞,祈于天,祷于地,以期吉也。”[6]我们老祖宗们喜欢把自己与土地、与自然的关系拉得异常的近,这同时也验证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而由此与之相形农耕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社火表演也就流传开了。“祈于天,祷于地,以期吉也”,很显然,社火就是一种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即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是一种人民情感的释放,因此社火常常被外国人称为“中国式的狂欢节”。一 乡村社火的文化功能

仪式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在其狂欢的背后,总是体现着一些功能,这些功能又在影响人们的行为。社火展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功能。社火与古代的“社”是联系在一起的。社火在组织系统及组织过程中,行使“社”的职能,使不同社群参与其中,实现了凝聚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补足了国家行政职能。1 祭祀功能

表演村社组织民间信仰的乡村社火,“不仅是文艺,也是祭祀;它不仅让人笑,也让神笑”。[8]据了解,在河湟地区,社火首次演出的场所是作为“民俗圣地”的神庙,神庙周边的社火都来祭祀自己的“方神”。在耍社火期间,当社火队经历一座庙宇时都要进去表演。在没有社火的村社,人们多通过筹钱方式,聘请其他村社的社火,在本社庙里进行演出。血缘宗族意识在乡村显得更为浓烈,如果社火要到某家去,首要的意图是实现祭祀祖先。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本能的恐惧,祈福禳灾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情结。河湟地区的村落所有的祭祀仪式几乎都与村落一年的丰收和平安联系起来,而且在社火“出灯官”仪式上也常出现“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等字样。在公众性的民俗仪式中,通过表演来实现一种本能的愿望,这是潜藏在仪式背后的一种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每年村里有一部分“社火头”往往是因为家人有病,或者觉得一年来事业不顺利,才主动承担社火的组织者。在当地人看来,社火的参与者特别是装扮过社火“身子”的人,在经受社火的“洗礼”后,一年中会更吉祥。在农历正月没有锣鼓声的宁静的村庄,会使人们觉得有所缺失。相信过年耍社火,从行头、色彩(红色)、声响等多方面可以起到驱邪祛灾的作用,这几乎成为一种“心理惯势”。2 维系功能

在一种公众性的仪式活动中,作为仪式活动参与者总是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意识,正因为参与者的这种主体意识,便产生了凝聚功能。对于组织社火表演的一个村落来说,社火又具有着较强的凝聚和规范作用,它能够增强村落内部的团结合作,规范群体成员的行为,强化村落成员的地域意识等。总的看来,它常常起着调整和加强村落友好关系的作用。在乡村,无论是筹集资金还是组织演出,人们对社火怀有很高的热情。从社火“出马”的那天起,男女老少原则上人人参与,而且在当地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参与社火成了每个村民应尽的义务。在社火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各尽所能,自始至终地参与进去。当地村民认为,社火是一个村子的“窗口”,他们经常为自己村社的社火而感到自豪,在社火仪式中呈现了当地民间社会的和谐。在西宁的许多村落,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挤在一起充当观众,演出者即使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也经常扮演一些“胖婆娘”、“媒婆”之类的角色,插科打诨,惹得人们哄堂大笑,辈分不同的人也可以扮演兄弟夫妻的角色。在娱乐的过程中使得原本分散居住、难得一见的乡村民众得以聚集在一起,加深了相邻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社火队的日常排练为乡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活力,那种属于乡村的欢乐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总之,社火犹如村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调节着村庄内部和村庄之间人们的关系,与其他文化事象例如农业生产、贸易、交通、各种信仰等等一道,共同维系和促动着一个村落的有机运作。3 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9]它具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功能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系统、也没有社会政治教育那样单调、它是对民众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乡村民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社火的表演内容既反映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又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道德行为予以披露,从而警醒村民,是道德教育的一 种手法,既形象生动又意义深刻。因为在集体仪式背后,总是潜藏着所谓的“民间意识”。在民间社会的传统风俗活动中,也就渗透了传统的民间伦理教育。西宁地区民俗活动往往实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和 民间文化的契合,教化功能也成为村落社火的一个显著表征。乡村社火中演唱的“青海民间小调”是民间伦理的载体,无论是“青海民间小调”的唱词还是舞蹈表演,都反映了民间伦理的主题。有表现孝道观念的,如《十亲》;也有反映“忠义”思想的《二十八宿闹洞阳》、《菜籽花儿黄》;反映爱情生活的如《书生哥》、《送亲人》、《放风筝》、《卖水》、《盼郎归》、《五更的月儿》等;缅怀历史人物、纪念古人古事的有《十二月唱杨家》、《孟姜女》、《唱白蛇》、《弟兄五个人》等,反映社会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反映时代社会政治面貌的有《盼五更》、《乐家湾》等;涉及劳动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有《送早饭》、《十里亭》、《绣荷包》、《织手巾》、《打樱桃》、《放风筝》、《十道黑》等。[10]另外,社火词曲中关于节气、播种、劳作的科普知识,教育作用显而 易见。乡村社火使村民进行思考,对比善恶,树立楷模,实现了教化功能。历史悠久、古老淳朴的乡村社火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它犹如一块西宁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传统的民间信仰和 生活方式,显示着西宁民俗文化的流脉,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桩社火是一座舞台,每座舞台上上演着一部戏文,一桩社火更是农人的一腔期望,歌颂传统美德,祈祷五谷丰登,抒发惩恶扬善的感情,色彩缤纷,红红火火。二 体现出高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河湟谷地是历史上多种民族生产生活的基地, 因而就必然留下了各民族的人文印记。河湟地区春节期间的民间灯会, 是汉民族文化的盛大景观。据传, 自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在收复了河湟地区后,曾举办过几次大型庆祝活动, 其中就有在湟水河流域按道教教义结扣灯棚的庆祝活动, 这就是沿续到今天的乐都七里店的九曲黄河灯会。藏传佛教寺院的酥油花灯会 , 春节期间的羌姆表演, 牧区群众的锅庄、热巴等土风舞, 都是当地社火的重要内容。青海土族是世居的农耕民族, 土族地区的民间社火突出地表现出农耕文化的特征。可 见, 河湟地区民间社火的多姿多彩是由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铺垫的, 如果没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就不会有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火。具有鲜明的高原地域特点,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但培育了高原民族豪放、粗犷、豁达的性格, 也使这里的各民族文化渗透着高原的地域色彩。与这里山川河流雄浑厚重的气势一样, 高原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处处显露出粗犷、浑厚的格调。这种现象在西宁地区的民间社火中有着直接的反映。较之南方社火那种典雅、细腻、精巧的格调, 西宁社火无论在人物的服装、化妆、造型, 还是在表演程式上, 都显得粗放不羁 , 这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原因, 但特定的地域环境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三 文化价值

青海社火词曲内容包罗万象、浩瀚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载了当地的文化、民俗、历史、宗教、地理、节气、生态、民族等各个领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民间的大百科全书,也可以说它 既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地域文化象征。青海社火小调对当地的民族生活、人口迁徙、风俗习惯、婚姻嫁娶、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反映是真实的、也是多层面的,有着语言、民俗、宗教、音乐、地 理,历史等文化价值。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火这个延 续了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致使社火词曲中的一些古代故事、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近年来,社火的传统韵味不断流失,青海社火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仅仅靠一些农村民间艺人的传承已经远远不够。任何形式的文化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但社火词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活文物、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不能轻易删改,发展创新必须以保持传统为基础。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高有鹏教授在他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曾经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11]因此,保护社火小调需要我们去亲身吟唱、切身体验、认真学习,继而更好地把它传承下去。注重保护和传承,要结合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娱乐追求,探索一条符合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的生存之道,并且充分利用新的传媒手段加强对社火词曲的传播。

综上所述,河湟地区城乡社火在文化功能上有许多不同点。首先,神圣内涵的世俗化。乡村社火是起着娱神的作用,这是它较早的主要功能之一。现代城市社火中,原来带有神圣性、宗教性的民俗所具有祭神悦神的功能大大减弱。现代城市社火则几乎完全变成了人们的自娱活动。作为一种以官方为主导、以民众为主体的节日庆典,其仪式的严肃性开始受到挑战,节日的喜庆气氛变得渐渐浓厚起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官民同庆的节日礼俗活动。其次,乡村社火具有维系和教化的传统功能,而城市社火则更侧重于文化交融和促进经济等社会职能。历史悠久、内涵深邃的西宁城乡社火既古老淳朴,又绚丽斑斓,它沉淀了河湟人民不少优秀的文化思想,已成为河湟人民重要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河湟两岸的繁荣、西部边陲的安定、兄弟民族的团结,为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它越来越得到城乡各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的传统习俗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青海社火以它独有的魅力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着河湟地区这块土地上人们自足、乐观、自信的精神气质。伴随着初民对丰埝的期盼,伴随着农人收获的喜悦,由单纯走向丰富,由稚嫩走向成熟。

注释:

[1]杨天宇. 《礼记译注:下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04. [2]陈立,吴则虞. 《白虎通疏证: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83. [3]王利器. 《风俗通义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354. [4]王守谦,金秀珍. 《左传全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389. [5]杨天宇. 《礼记译注:下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04. [6]王乐. 《庙会·社火·乡党》. 西部大开发,2007(6):60 - 61.

[7]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册》.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1. [8](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0]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高有鹏. 《保卫春节宣言(节选)》. 精神文明导刊,2010(1):22.

第二篇:湟水河水质

湟水河水质达到国家干流水质标准

信息来源:2012.10.22 西海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张雅宁)10月19日,小峡桥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湟水河的水质明显改善,西宁段以上水质达到三类标准,西宁到海东段达到四类标准。当日,副省长马顺清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赴西宁市、海东地区实地调研检查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在专题会上,马顺清说:“湟水河水质由原来的重度污染到现在的四类水质,达到国家干流的水质标准,标志着湟水河的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009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共投入资金约17亿元,在沿湟流域实施了一批防污减排的工程。目前,沿湟流域已有14家污水处理厂,治理排污730个,改造和新建的污水管网达到230多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11万吨,清理沿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2.14万立方米,清理河道淤泥12.5万立方米,清理、整顿、规范河岸、河道采沙、洗沙场365处。实施了一批企业治污项目。经过三年的集中攻坚,湟水河的水质由2007年的重度污染转变为2009年的中度污染,再转变为2011年的轻度污染,到今年10月中旬,湟水河的水质变为4类水质,达到了国家干流的水质标准。调研中,马顺清在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走进西宁市城南污水处理厂、西宁市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西宁市城东区互助路管网恢复工程施工现场、宁湖北岸污水提升泵站、小峡桥水质自动监测站、平安县小峡、乐都县湟水南岸排污整治工程、民和县水质自动监测站,详细了解沿湟排污截污纳管工程设施情况,实地查看了污水管网建设情况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建设情况。

随后,马顺清在民和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会上,他充分肯定了我省近三年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高度论证了湟水流域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

他说,希望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海东地区抓紧今年实施的以截污纳管为主的治污工程,确保大部分项目在10月底完工,个别项目年底完工。全面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人员培训,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做到满负荷、标准化、规范化运行,确保治污设施的投资发挥应有的功效。切实巩固沿湟水流域采沙、洗沙场的清理整顿工作,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明年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要向湟水流域倾斜。西宁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要抓紧工期。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要做到适度超前,满足地区不断发展的需要。根据湟水河污染治理规划,从明年起,湟水河的污染治理由单纯的污染治理转向集防污治污、景观休闲、生态修复、防洪泄堵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各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集中力量打赢今年的攻坚战,拉开明年湟水河综合治理的序幕。

青海湟水河水质逐渐变好

信息来源:2011.12.09 西部时报 安世远 夏连琪

■文/安世远 夏连琪

湟水河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其水质好坏不仅影响着当地的河道环境,还直接关系到黄河下游流经地区的生态环境。青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 “力争用3年时间在湟水河流域推进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改善水质,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目标。排污口上较真儿

今年年初,青海环保部门就行动起来,安排部署湟水河治污工作。

西宁市环保局对西宁市未划功能区的小河流、沟渠污水排放情况开展全面排查,详细调查湟水河次级河流及农灌渠排放污水情况,其中包括河流和沟渠的名称、具体位置、长度及水量、现有水性质等内容。

据了解,湟水河西宁段干流和支流污水排放口共有614个,其中市区内污水排放口共有487个。为切实改善湟水河西宁段水环境质量,西宁市编制了《湟水河西宁段排污口整治方案》,西宁市政府从2010年4月开始对市区254个生活、生产及混合排放口进行综合整治。

今年以来,青海对湟水河流域西宁段的240个排污口和海东段的94个排污口全部实施截流纳管和规范整治,整体纳入城镇排污管网,实施污水集中处理。为此,青海省政府安排省财政厅、省发改委从地方债券资金中下拨5000万元,安排省级环保专项资金2000万元,省财政先行垫付国家奖补资金1000万元,共计8000万元,全部投入湟水河流域排污口截污纳管和规范整治工作中。

此外,青海还狠抓治污项目建设,沿湟及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厂,除西海镇污水处理厂和甘河镇污水处理厂在建以外,其余12座污水处理厂都已建成投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采砂厂前较量

近年来,湟水河流域内采砂厂增多,很多采砂厂手续不全、私采滥挖,极大地破坏了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质不断恶化。

青海省副省长马顺清、省环保厅厅长杨汝坤先后多次协调西宁市政府、海东行署,会同国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赴现场进行实地察看,督促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对流域内采砂厂进行整治。今年1月~9月,共治理200余家砂石料厂,取缔关停64家无证开采、污染严重的采砂厂,清除河道垃圾8214吨,有效改善了河道环境状况。

地处西宁地区的湟中县在多巴镇6个村设立村级监督员54名,以有偿服务方式参与砂石整治管理,张贴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为清理整顿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截至目前,共拆除违法采砂料台筛床16处,关停取缔非法采砂厂8个,拆除妨碍复平耕地的洗砂设施2套,关停洗砂设备19套。并抽调20名干部分组包干,24小时分班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进行蹲守,有效杜绝了非法偷采盗挖砂石资源现象。在全面关停采砂厂的基础上,与各洗砂厂业主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将堆放在河道沿线、耕地中的56处大砂堆加工消化,现已复平耕地600多亩,彻底消化大砂堆8处。督察排污企业

前不久,青海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省环境监察总队、省环保宣教中心组织人员到湟水河流域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工业区进行夜查,发现个别企业无组织排放严重。环保人员当即找来企业负责人进行现场约谈,要求立即进行整改。据悉,青海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相关部门连续组织开展湟水河流域百日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

今年以来,全省环保系统出动1.2万多人次,检查企业4000多家,停产治理16家,限期整改12家,省环保厅挂牌督办4家。

截至今年9月底,湟水河17个监测断面有9个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2.9%。湟水河流域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增加了5.9个百分点,湟水河流域水质状况分别由2007年的重度污染、2009年的中度污染转变为轻度污染。

湟水河水质改善小峡口断面水质连续

4个月达标

信息来源:2012.07.11 西宁晚报

本报讯(记者荣丽君)7月10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通过对湟水流域西宁段的综合整治,市区及三县污水直排湟水河水量逐渐减少,水环境质量逐渐改善,小峡断面作为湟水干流西宁段出境监测断面,从3月份开始,连续4个月水质达标。

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一二月份小峡断面水质超标,均为劣Ⅴ类,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3月至6月份小峡断面水质均达标。截至6月底,湟水流域西宁段11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中,除润泽桥超标外,其余超标断面个数减少5个,11个国、省控断面10个达标,湟水流域西宁段水污染治理效果初步显现。

为改善水环境质量,遏制水质恶化,我市下大力整治湟水河流域的污染。2010年及2011年,全市共完成排污整治494个,日截流污水7万余吨,清理整治采洗砂场266处。2012年全市计划投资1.2137亿元,计划在8月底前全部完成对115个排污的整治工作,届时,将日收集污水近1万吨。同时,我市全面推进砂石资源清理工作,目前共关停非法采洗砂场208处。其中,彻底拆除生产设备的有111处,达到彻底关停要求的有55处,其余采洗砂场设备已拆除。

湟水河监测断面消灭Ⅴ类水质

信息来源:2013.06.05 西宁晚报 本报讯(记者 荣丽君)6月4日,西宁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2年西宁市环境质量状况和西宁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2012年西宁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湟水河流域(西宁段)全年无劣Ⅴ类水质出现,但西宁市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噪声超标严重。湟水水质呈轻度污染

我市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好转态势。从2012年监测结果看:11个监测断面中有9个监测断面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其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有6个,Ⅳ类水质断面4个,Ⅴ类水质断面有1个,无劣Ⅴ类水质出现。湟水流域水质整体呈轻度污染,水质以有机类污染物为主,排在前三位的污染物主要是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颗粒物是首要污染物

2012年,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天,但监测结果表明:市区二氧化氮(NO2)年日平均浓度值0.022mg/m3,达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值为0.035 mg/m3,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值0.105 mg/m3,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全市降尘年平均值为22.06吨/平方千米·月,与2011年相比有所上升。

区域环境噪声将呈上升态势

2012年,全市声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较好水平。西宁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6分贝。声源构成中影响较大的是生活噪声,其次是交通噪声、其它噪声、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同时,2012年,西宁市居住区环境噪声昼间超标,夜间达标率50%;混合区昼间达标率75%,夜间达标率50%;工业区昼间、夜间均达标;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夜间超标严重。随着西宁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和机动车辆快速增长,预计今后区域环境噪声将会呈上升态势。

第三篇:弘扬社火的当代价值

《弘扬社火的当代价值——以浚县社火为例》

(浚县社火会首培训班讲座提纲)

时间:2013年8月31日 地点:浚县文化馆 开场白:

问题1:什么是社火?什么是浚县社火?

按照词典里的定义:社火是传统节日里村社迎神赛会时的杂戏。社字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乡村组织;第二个含义是指土地神。现在通常的说法是,社火是传统节日和庙会上人们祭祀祈福的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包括杂耍、民间舞蹈和音乐、民间游戏、传统武术,以及嬉戏谐谑等等。

浚县社火,是在浚县正月庙会期间参观同乐会潮汕机身、祈福迎祥的民间文艺和活动。——这是个狭义的概念。也可以再做个宽泛一点儿的定义。

定名:浚县社火

浚县正月庙会社火

问题2:社火的功用是什么?

社火三大功用:娱己、娱人、娱神(或可称作自娱、娱人、娱神)。现今,娱神的功用逐渐淡化,而娱乐功用逐渐强化。所以,浚县正月庙会也被人们誉为“民众的狂欢节”,“乡村狂欢节”。社火这种趋势和社会现代化是一致的,也是符合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的。

问题3:浚县社火的特色、品位

从目前看,寻仙所独有、唯有的社火品种还未出现。给人最突出的感觉是在正月社会期间集中地出现在浚县庙会上。靠的是数量、规模、集中的优势。再深入的分析,会发现浚县社火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民众参与广泛),传统性(同乐会和正月庙会),内涵丰富(民间信仰),队伍多、品种多(据不完全统计,每xxx有40多个队,有20多个品种)。分析特色和品位,是为了增强自身特色和品位,找出比较优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一村一会。一会一品。绝招绝活绝技。

吸收外地社火技艺和购买外地道具,要慎重,是为了张扬本地社火特色。如南狮舞技和南狮道具的引进不能照搬。你们参加中秋节绿博园金鼎奖评比,就有个障碍不是中原狮舞。

问题4:如何为浚县社火定性、定位?

三个层面:基础、功能层面: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社交功能和审美功能;中间层面:宗教信仰,祈福纳祥,追求风调雨顺;最变层面:它塔尖,是精神化的,精神追求,人性张扬。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社火就是一种杂耍和文艺活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

问题5:社火的核心是什么?灵魂是什么?

换一个角度思考,一是祭祀,是祭神,浚县正月庙会祭祀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泰山神。有许多地方社火队出社时,要请火神,祭火神,完了要送火神。所以,也有人把社火的火字解释为火神。此街和九流渡就请火神。

二是祈福迎祥(祈福纳祥)。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阖家安康、人丁兴旺。

这两点是浚县社火的魂魄,也正是有了这个灵魂,浚县社火才能够百年绵延不绝,才能够吸引民众积极参与。

问题6 社火队不能评定代表性传承人?

可以可行而且必要。但此事比较麻烦和敏感。但要做这件事,县、市、省、国家分级评定,各社火队分社次平定。名义可以是“浚县社火xx(地方)+xx(社火品种)代表性传承人”,如“浚县社火(东街竹马代表性传承人xxx)”。传承人有两类人:一类是有传承谱系的组织者,即会首、会头;第二类是技艺高超的、有传承谱系次的艺人(表演者)。

先评定无争议的,先评定条件最具备的,逐年扩充,逐批次提高规格。

问题7 浚县社火也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其社火品种是否仍能申遗?

完全可以。具体的社火品种和形式可以用自身的名义申遗。如东街的竹马、北街的背阁、西街的高跷,李海屯的门狮等等,可以以“传统舞蹈”的名义申遗。吕祖祠里的道教音乐,可以以“传统音乐”的名义申遗。不要以“社火”名义申报。

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逐级申报,成熟一项申报一项。

问题8 浚县社火能否常态化?能否商业化?

△常态化值得探讨和实验。在正月庙会期间,除了正月十二至十五这几天有社火外,可以从初五至二月二期间,每天组织或允许社火队踩街和上山。在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朝山的日子里,允许或组织社火表演。社火队朝山免收门票。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参加社火队朝山的机会和数量,二是吸引外地游客。

△商业化要慎重、应缓行。先期成为吸引外地游客和点客的因素,带动浚县文化旅游。

△有些社火项目是可以商业化的,如盘鼓、大鼓,可以参加开业庆典、剪彩仪式、庆祝会什么的。

问题9 增强社火的仪式感

社火队的组织形式要有基本规范,出社要按传统仪式,程序可以适当增减,但基本仪式和组织形式要相对固定和正规,有说头,有来历,有传统,有记载,按程序来,不能太随意。仪式能增强神圣感。

建议各同乐会(社火队)简历会志和台账,各同乐会专人专宝专箱保管社火道具。

问题10 浚县社火的舞台在哪里? 时间:春节期间

空间:庙会,包括两山正月庙会,八月庙会,九流渡添仓会,其他庙会。时间和空间组成了文化空间。正月庙会离了这个大舞台,只能称为民间文艺表渲和游戏,就不叫社火了,建议扩建碧霞宫广场,将戏楼向南整体平移几米,使广场扩大一倍到两倍;在东西两面增建半封闭看台,把观众、游客与社火队分隔开来;疏通社火队进出口。半封闭看台可以设单独的出入口,按票就坐,也可以卖票。

问题11 浚县社火的存在生态基础是什么?

是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同乐会、晚会、武术会(社)、文艺会。这是社火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是民众的一种文化自觉。

在宽泛一点儿,是广泛存在于民间的点会、朝山会。民众的信仰需求,精神的诉求。

同乐会和朝山会也是浚县正月庙会的文化生态,也是浚县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扶持民间同乐会,理性地、宽容地对待朝山会,引导民间同乐会的健康发展,就是直接保护住了浚县社火的生态条件,保护住了浚县庙会的生态条件。

对于群众文化的牌,周口有一个剧场,邓州有文化茶馆,咱浚县有同乐会。需要研讨的是剧场和文化茶馆是经常性的,咱这个同乐会如何演进?抓同乐会基本建设,把国家扶持资金主要用在这个方面。

问题12 如何看待社火中的所谓的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现象? △理性对待,投鼠忌器

△对民间信仰,不能简单地冠以封建迷信而打压。只要它不违犯法律、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就应宽容地、理性地对待,给以较大的生存空间。政治与信仰保持一个距离。

△对低级趣味,对伤害一部分人(如残疾人)人格和情感的节目,要引导。有些节目虽然情调不高,无甚益处,但只要无害就行。审丑也是一种精神活动。豫西东西常有骂社火。形势不变,内容可更新。曲牌不变,唱词更新。

△对涉及民族的内容和现象要特别慎重。回族也玩社火。如周口的回族秧歌、驻马店的文狮子就很有特色。

问题13 如何扩大浚县社火的对外影响? 多种措施: △“走出去”战略 1.积极参加外地的展演 2.争取在大型比赛中拿奖

3.积极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政府、民间 △宣传推介

1.组织一台(晚会)演出,在民俗节时上演,在保持传统曲牌、舞谱的前提下,可请专业人员辅导和编排,使其更具观赏性,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保持传统、不排斥创新。

2.编印宣传品。社火队可以自编自印宣传品。县里、市里可以编印综合性宣传册页,甚或图书。国家扶持经费中就有这一项用途。

3.组织经常性的社火摄影大赛,吸引外地摄影爱好者来浚拍摄。

问题14 如何制造浓郁的社火氛围? △多种措施

1.号召、吸引和欢迎外县社火队进城朝山 2.号召企事业单位邀请社火队表演,成为惯例

3.沿街店铺、单位摆设茶摊(点心摊)和休息处,免费招待外乡社火队。像迎接八路军进城一样迎接社火队踩街、上山

4.组织社火队进广场、进社区、进大型商场 5.在现有广场和合适地方,建造社火塑像(城市雕塑)

问题15 浚县正月庙会定名、定性、定位 △各种称谓:浚县正月庙会

浚县正月古会(浚县正月古庙会)

浚县两山庙会(浚县浮丘山、大伾山庙会,浚县山会)△定性:民俗庙会

△定位:中国春节,春节庙会 纳入春节范畴,打包申遗。

△定下以后在正式场合、正式文本中就不再变了。其他作为俗称、又称。

问题16 浚县民俗文化的主题内涵是什么? 浚县民俗文化的主体内涵是什么? 一是以社火为代表的传统民众娱乐

二是以泥咕咕为代表的手工艺,以石子馍、油炸虾为代表的传统食品 三是以大平调为代表的地方戏曲 四是以物资交流为主体的庙市经济 五是老字号,特别是传统医药中的老字号

问题17 会首在社火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火,祭祀类非遗中,会首就是组织者、领导者、传承者,往往也是技艺最高的人。

会首一般由两种人担任:一是世袭的,二是在当地德高望重的。现今,出现了第三种人,就是行政领导人,由街道、村干部来担任会首。这是一种社会职能的重叠。会办得好,会极大地提高干部的威信、威望,树立形象。所以,能当会首也是一种荣誉。

当会首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义务,要具有奉献精神,不但出力流汗,往往也是捐献最多的人。办会不足的款项也往往由会首垫付了。

回收的历史担当、历史责任是很大很重的。你这里历史上有传统社火,不能在你这一带断档了,不能在你手里消失了。所以,会首是很伟大的,回首是很高尚的,会首是让人尊敬的人。我在这里向你们致敬。

问题18(浚县)社火的当代价值有哪些?

一、丰富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自娱、娱人,尤其是在节日期间。

二、社会教化,引领风尚。其表演内容多取自戏曲、民间传说、故事,当地英雄人物,惩恶扬善,祈福迎祥。文化活动多了,丰富了,吸引力强了,赌博就少了。

三、促进民众交流、交往、交会,有益于邻里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

四、有益于培养民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责任感。

五、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同乐会是一种民众文化组织,一种文化传统。

所以,要张扬、放大社火的当代价值,也就是保护和传承社火的理由,及其现实意义。

问题19 抢救和保护浚县社火,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事情?

在同乐会和社火队微观层面上,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说直一点,咱们这些会首要做些什么事情?在办会兴社方面,在筹款拉赞助方面,你们都富有经验,而且做得很有成效。我只是从抢救和传承方面提醒几件事。

1.收集和保管好道具等社火实物,尤其是历史上遗存下来的道具实物。残缺残破的也有价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展室。

2.收集和保管好社火资料,包括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刚才在问题9中建议的,建立同乐会志和台账。我在滑县道口镇一个武术会里看到过“文革”前出社的登记表,见到写有民国纪年的装背阁道具的木箱子。

3.组建和保持社火骨干队伍。培养青年人,培养中小学生。巩义鲁庄李老师收集了300多个教谱。

4.建立社火公益基金,公开透明。我看到在很多同乐会(或村办)墙上都贴有账目收支明细表。但不一定年年都花干净了事,有点积累不是更好吗,也为下年办会留点启动金,留点引窝蛋。

5.努力使社火不中断。社火不管上不上山,年年都办会兴社。可以在本村玩,也可以到邻村玩。人多大玩,人少小玩,社火规模有大有小,关键在于不中断。

6.一村一会,一会一品。争取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同乐会(晚会、武术会、文艺会),每个会都有一样能拿出手的社火品种,一出社就有五六个品种,很是壮观,要保持优势品种。

7.在服装道具方面,注意保持传统特色,不要追求奢华和现代化。例如扇子舞和扭秧歌,就不宜穿现代红妮裙子和戴无檐帽。(这几年,每年都有服装的社火队,很不协调)

问题20 如何保护和传承浚县社火? 保护的方式和手段很多。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整体保护。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解决后继承人现象是最重要的。

现在农村青年人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在家时间少。男人外出的多,在村里妇女比男人多,妇女也想玩社火。如郏县、西平一带的大铜器所面临的困惑。

△顶层设计

1.让社火项目进学校。如舞钢灯舞的经验。让中小学生业余练习社火,组织校队。建议县文化局同县教育局协商,在全县推行这项举措,条件成熟时来一次校园社火大赛,乡镇一级教育部门也可以这样做。

2.资金扶持。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有扶持资金,用好这笔扶持资金,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留的下的实事。研究扶持对象的侧重点是对传承人还是对社火项目哪种方法更有成效。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撒胡椒面与重点扶持,扶持会首为要。

3.把保护工作下移到同乐会层面上。同乐会组织建设、新手培育、活动开展等。扶持和奖励组织和活动开展好的同乐会,抓队伍建设。

4.对浚县民俗实行整体保护,申报国家级浚县民俗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局正在做。

5.研究用旅游来促进和拉动浚县社火保护、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浚县社火有一个很好的物质平台,就是浚县历史文化古城(包括两山一河一城)。但这座残缺的明清古城对游客吸引了不是很强,更具吸引力的是这座古城里的浚县民俗。古城的内涵是民俗。古城的灵魂是浚县正月庙会。从旅游角度看,缺陷是庙会是非常态的。

泥咕咕的制作、销售已经常态化了。其对社火的传承是否有启发意义呢?这个事情,我没深入调研,仅提出个题目供研究。

6.建立浚县社火博物馆。利用两山上或县城里某个场所建馆,或者在碧霞宫广场扩建时,在看台下边建成社火博物馆,把场、馆二合一。

(草于2013年8月11日)

第四篇:天水社火文化调查(最终版)

天水社火文化调查

08108124 28 於菟

一、天水概况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天水古称成纪、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居甘肃省之最。现辖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二区五县。天水历史悠久,有2700年的建城史,古称“成纪”,又称秦州。天水是“羲皇故里”,“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天水东抱陇坻,西倚洮泯,南控巴蜀,北指金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塞、交通枢纽。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兼有北雄南秀两大特点,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始祖伏羲、女娲、黄帝都诞生在天水,大量的文献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天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历史文化。伏羲文化肇启中华文明,距今4800—8300年前的大地湾遗址,说明天水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远古时期,天水曾是诸戎、羌人生活繁衍之地。天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二)民俗民间文化特色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非常重视乐舞对民俗的教化作用,“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吕氏春秋·适音》)”3000年前,起源于东方的秦人来到天水,他们在大量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终统一了中国。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天水又成为沿途要邑和这一带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抗战时期及解放以后,天水因战争以及工农业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全国天南海北的人员交流频繁。由于天水地域的特殊性,它融合了北戎、南羌、西域等地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不但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口头文学、方言、小曲、道情、歌舞及非常丰富的其它民俗文化遗存,既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又具有兼收并蓄、多方融合的特点。

二、天水社火民俗特征

(一)历史起源悠久,发展传承至今

天水社火,也叫“秧(烟)歌”,它是天水各种民间民俗歌舞形式的总称。天水的社火民俗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秦州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蜡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说唱艺术等,如今它们凭借天水社火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前数例还进入国家、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传承保护。天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远古人类劳动、祭祀、军事等等生活息息相关。

天水社火源于古代祭祀的特色非常鲜明。如天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秦州夹板”和“武山旋鼓”,这两个舞蹈是天水社火流传很久的保留项目。“秦州夹板”的起源,应上溯到唐代的“拍板”,而“拍板”应源于上古时的“击壤”游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其形制与现代秦州的夹板已很接近。民间也有称其为“云阳板”的,宋元时期,夹板舞不仅用于民间喜庆盛典,也用于皇家祭祀的庄严肃穆场合;又如“旋鼓”舞,“旋鼓”又叫“玄鼓”,“玄”通“元”,古人称天为“元”、“玄”,“旋鼓”又称“天鼓”,据考证源于原始部落图腾舞,传说伏羲女娲人头蛇身,故旋鼓舞表演时鼓手行走路线模仿蛇形,号称“禹(蛇形)步”,表演中特有的甩发动作叫“甩莽头”,其彩色发辫实际上就是人首蛇身的扮相。以后鼓面常绘太极、八卦图案,敲鼓娱神,祈求保佑,是当地娱神祭祀的重要形式内容。在天水武山县,人们把社火又叫“灯火道场”,至今延续着古老的与灯火相关的风俗。

在天水,社火又称“秧歌”、“烟歌”,从另一方面反映其起源与人类生活劳作紧密相关。天水社火反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内容、场景、感受的占绝大多数,其内容及所展现的生产力发展进化、生活观念的改变充分体现劳动生活是天水社火起源之一。常常与一定的山野劳作、田间劳动、草场放牧相联系,大体上反映了一定的劳动生活。总之,无论是大地湾出土文物显示的文化民俗信息,还是天水市清水宋墓、麦积宋墓多姿多彩的乐伎画像砖反映的文化民俗故事,都能充分说明在天水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社火文化在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二)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个方面

天水社火内容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生活,上到国家大事、政治经济军事,下到民俗风情、耕种劳作、婚丧嫁娶、家居琐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政治经济:主要有从戏曲演变而来的重大的历史故事及反映现代、当代国家大事新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编短剧、折子戏、小曲段子等。如历史小曲《孟姜女》、《三国曲》、《光绪逃西安》,现代内容的《想红军》、《打日本》等等;反映商业经济生活的对唱《卖货郎》、《卖棉花》、《箍缸》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火新的表演内容也在紧跟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如秦安现代小曲剧《情系学子》反映的是党和政府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内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打工经商闯未来”,“希望工程播希望,情暖莘莘学子心”,时代气息就非常浓厚。

(2)生产劳动:古代先民生产劳动是社火的主要起源,所以在天水社火表演内容中,反映生产劳动场景及感受心情的内容很多。如《割麦》、《锄草》、《拾菜》、《牧牛》、《务农曲》等比比皆是,符合我国古代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的生活特点。

(3)庆典祭祀:每逢节庆,龙灯舞(俗称“耍龙灯”)、狮子舞、烟火等是必须有的节目,其又是春节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小曲、歌舞中,表示庆祝、祈求幸福的内容也很多。演唱内容中,还有一些是专用于在寺庙中敬神演唱的,诸如《十支香》、《十盏灯》、《刘海撒金钱》等等。

(4)世俗生活:以农村家庭生活题材为多,民间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充分反映,尤以爱情生活内容最为丰富。前者如《擀荞面》、《十月怀胎》、《李三娘研磨》等。《十月怀胎》“一月怀胎在娘身,无踪无影又无身。又如水面浮萍草,对谁不说有身孕。二月怀胎在娘身,头闷眼花路难行。口中不言心在想,孩儿在身谁知情……”表现的是妇女从怀孕、妊娠反应、行动不便到生产的艰辛,一月月唱下来,贴切自然,打动人心;《李三娘研磨》则表现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生活:即将临盆的李三娘还在婆婆的打骂呵斥中挺着大肚子推磨,直到生产,还没有完成婆婆规定的“任务”,令人同情、发人深思;后者如:《下四川》、《送干哥》、《转娘家》等等。《下四川》反映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干哥哥”带着“干妹子”下四川、到扬州,一边观灯玩景,一边表达互相的爱慕之情。因为社火内容上大多是反映民俗民情的,最贴近基层生活,所以也最能打动人,受到百姓欢迎。

(5)军事战争:主要以古代战场文化为背景,反映涉及战争及英雄人物的故事。群舞如《秦王棍舞》、《轩辕鼓舞》,各类武术表演,《旋鼓舞》也有起源于古代战争之说。表演唱类如《四季行兵》、《十月点兵》、《十二将》、《平贵吃粮》等。

(三)传统时尚交织,多元包容集成

因为天水社火历史悠久,多方融合,包罗万象,吸收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社火精华,可以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集大成体。

内容上有古有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除前述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统戏曲的外,还有如《韩湘子度林英》、《赵玄郎送京娘》、《王祥卧冰》等等;反映现、当代内容的,如《政策归心》、《三中全会的好政策》等。

节目规模有大(集体性)有中(小组合)有小(独角或双角),民众参与性强。大型的如以唢喇或锣鼓点伴奏的大型舞蹈《秦州夹板》、《武山旋鼓》、《轩辕鼓》、《大秧歌》(俗称“扭扭队”)、《高腰伞舞》以及有固定曲调伴唱的《蜡花舞》等等,往往有数十人上百人参与演出;中型的类似于现代的表演唱,如《四季行兵》、《踩仙鹤》等等,数人或十数人演出;小型的如独角演唱,一般都有专门的曲调,如《牧牛》、《钉缸》、《擀荞面》等等;小场表演的歌舞小戏,则常用一男一女表演,各有专门的曲调,相互对答。如《下四川》、《花亭会》、《李三娘研磨》等等;也有角色分工较细的小剧或折子戏,如《张连卖布》、《瓜女婿转丈人》、《三堂会审(苏三)》、《小姑贤》、《卖水》等等。

形式风格多种多样,多元包容。小曲小调、山歌、情歌,独唱、对唱、表演唱,小剧、折子戏,舞蹈、武术甚至杂技(如龙舞、狮子舞就颇具杂技风格)等等都可纳入社火表演。内容形式包罗万象,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有的发人深省、富有教育意义,有的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民族风情兼备,如群体表演《秦王棍舞》、《旋鼓舞》充分体现北方民族的粗犷彪悍,《蜡花舞》音乐悠扬婉转、舞蹈婀娜多姿;《踩仙鹤》、《跑旱船》的衣着打扮、《秦安小曲》演唱风格就很有南方少数民族的风味。

曲调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天水是中华文明肇启地,中国重要地方剧种“西秦腔”的发源地。天水社火演唱大多用地方小调(曲),各县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小曲。地方小调(曲)是当地地方剧的鼻祖,但这些地方剧又反过来影响地方小调的演唱。天水东邻陇东、陕西,北近定西、兰州,西接甘南、临夏,所以,天水社火小调在自己已经非常丰富的各种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陕甘秦腔、陇剧的嘛簧、陕西眉户及碗碗腔、临夏甘南的花儿等等各种唱腔的精华,小调唱腔丰富多彩,表演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优美,普及面广,几乎人人能演、人人能唱,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加之道具乐器简单(主要有鼓钹、唢喇、二胡、三弦、鼓板、碰铃),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逢年过节,只要需要,临时拉起一支社火队伍,稍作演练,就可开场演出。

第五篇:浅析陕西地区的社火服饰

浅析陕西地区的社火服饰、道具文化

----以宝鸡、咸阳地区调查为例

摘要: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陕西社火艺术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它蕴含这陕西民间各种神灵幻影和民俗意识,更集中体现着陕西广大农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战斗、奋发向上的凝聚力量,尤其在今天陕西的宝鸡地区特别兴盛,与此同时,社火服饰和道具是构成社火表演的主要载体,十分具有特色和研究价值。关键字:陕西社火、服饰、道具、宝鸡、咸阳 正

文:

(一)、陕西社火综述

“社火”是陕西民间一种广泛、传统性的群众娱乐活动。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傩”仪式,这是一种大规模的驱逐瘟疫之神的巫舞。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中国自古为农业大国,陕西地处中部地带,农、牧、副、渔等各业尤盛,人民希冀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盼求五谷丰登、鱼肉丰盛,所以,驱疫祈福、迎春迎喜、迎神报赛、乞福求佑的祀社风俗便应运而生。在这五花八门的祀社活动中,社火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社”即成为陕西乡村民众有组织的自然单位,一种其它组织无法替代的群众性自发组织;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吃割食”(有地方称吃合食,也有的县乡称‘吃割四’,买卖土地写契约,让四邻同意、最后划押写契,四邻不找麻烦)等等,把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设会头,订会章,收会(社)员,交会费,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和威望,遇有不规行为,也有权力处理。这种会社,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显然是“人威”助长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风俗,它与民间的“香火”还愿风俗(庙会风俗),如同挛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娱神,香火娱人”,其含意深邃而味长。

每年中国旧历的春节,是陕西各地农民耍社火最集中的日子。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关中称 “耍社火 ”,陕北叫“闹秧歌”、” 闹红火”,而陕南则称“ 闹玩意儿”、“ 耍故事”。依照习俗,各种社火表演前,表演者要到神庙燃火进香,敬请神灵“附体”,然后扮作神仙、天将,手持兵器、扫把等,走进家家户户演练舞耍,以示打鬼扫穷、驱邪避疫,并祈求神降福祥、确保人间太平。乡民们则在门前摆设礼案,置烟、酒、糖、茶、糕点等热情迎送。所有这些活动,至正月十五、十六达到高潮。彼时,各式各样的社火队从四面八方涌进县城、市中心,游行队伍中,旌旗招展,鼓乐齐鸣,加以隆隆的火炮声,惊天动地,威武雄壮。其间,形形色色的杂戏表演此起彼伏。至夜晚,人们高挑着狮子灯、龙灯,表演着竹马、旱船、筏子舞等,在这一年的开始里,通宵达旦尽情狂欢。在陕西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密度、地区经济条件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陕西各地的社火在种类和形式上名目繁多。例如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骑在马上演耍“马社火”;平原地带驾车(马车、拖拉机、汽车)演耍的“车社火”;以方桌、车轮或木板搭架成高台,由多人或数十人抬着演耍者表演的“抬社火”、“山社火”;悬在半空中有特技表演的“高芯社火”和“翘班社火”;在地上行走演耍的“地社火”和“高跷社火”;偏远地区还有着神秘恐怖的“血社火”;在羊肠小道上背着表演者行走的“背社火”;陕北高原地带的“腰鼓社火”等等。同时,陕西社火扮演的形象,除了迎神仪式中传统的神灵形象外,还有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主要为古代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中的各类佛、仙、神、圣、英雄豪杰以及禽兽魔怪等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加进了宣传国家建设、计划生育等现实内容。

陕西的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在社火表演的规模及服饰、道具化妆风格等稍有差异,但总体上的服饰、道具还是很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同时服饰和道具也代表着吉祥之意。

(二)、陕西宝鸡、咸阳地区的社火服饰、道具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分析

陕西宝鸡是人文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文华的发祥地,享有“社火之乡”的美誉,2006年,宝鸡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咸阳属关中地区,是陕西社火最活跃的地区,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的原生态民风民俗,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关中地区岁时节会习俗的代表,因此我选择宝鸡跟咸阳两地的同学就陕西社火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据陕西宝鸡和咸阳两位同学的回忆,我们分别进行分析。首先,据陕西宝鸡同学回忆,陕西宝鸡的社火表演几乎每年都会举行,时间为每年正月初六、七到元宵节期间,小型的社火表演由宝鸡周围的市县、社区和农村地区自行组织,每年一次,大型的社火活动由政府组织,大概三到五年举行一次。因而宝鸡的人民每年都会观看或者参加社火活动。社火活动当天,街道上是十分热闹的,每家每户几乎都在社火活动现场,社火表演主要有舞龙、舞狮、锣鼓队、秧歌队、拖拉机和汽车载着的车社火、彩船舞、竹马舞、彩莲舞、彩棍舞、跑旱船、大头娃戏彩狮等等。社火表演者的服饰主要色彩为大红、大绿、黄色,主要以戏服和秦腔表演服饰为主,非常具有陕西的特色。秧歌队以大褂和灯笼裤为主,男着将军服、书童服、官服、秀才服等,女着贵妃服、沉香亲母服以及有名的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服饰。表演者的服饰花纹以荷花、牡丹、梅花等绣样为主,服装袖口有胡袖、广袖、荷花袖口等,同时表演者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佩戴不同的冠帽和发饰。在鞋靴方面,男子多穿黑色布鞋和白底厚底黑靴以及自己的帆布鞋、运动鞋,女子多为千层底布鞋或者自己的鞋子。在道具方面,开路先锋通常带着大胡子,关羽扮演者带大刀,沉香扮演者拿斧子,根据各自扮演者的不同拿不同的道具,基本为枪、戬等。

其次为陕西咸阳同学的回忆,陕西咸阳地区的社火基本是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大概是小年前后,元宵节期间也有社火表演,但其多为社火表演到各个商铺进行表演,商铺打发吉祥钱。陕西咸阳同学通常在纯化县中心广场(即梨园广场)观看社火表演,纯化县下属不同的乡、镇表演不同的社火,社火表演主要有:高跷社火、拖拉机载着车社火、背小孩表演的背社火、狮子舞、舞龙、耍狮子、彩船舞、竹马、彩棍舞等等,现场是十分热闹的,人们都从各乡镇赶到县城观看社火表演,时间为一天,十分的热闹和喜庆。表演社火的演员们根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不同穿着不同的衣服,他们通常扮演的是古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衣服颜色多为大红、大绿、黄色、黑色等,款式有对襟大褂、灯笼裤以及传统戏服样式,衣服上多为仙鹤、荷花、大蟒等装饰,同时根据角色的不同佩戴或者不戴不同的帽子。

鞋子多为黑色的细鞋、高靴,男子多穿黑色,女子多穿软绣鞋,男子佩戴大黑胡子,手上拿矛、锏等工具,女子手上拿着莲花的。

综上两位同学的回忆,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其一,社火表演的项目基本统一,时间基本为一年一次,只是大小规模不一,地点多为县、市中心地段;其二,表演者服饰多为古代神话中的神仙、传奇英雄所穿服饰,并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佩戴不同的冠帽和道具,颜色多为大红、大绿、黄色;其三,社火服饰上的装饰多为仙鹤、荷花、大蟒等寓意吉祥如意之物;其四,表演者所穿鞋子多为黑色布鞋或厚白底黑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穿自己的暗色鞋子。同时,社火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加入了许多潮流的因素,更好的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陕西社火服饰、道具特色

综合两位同学各自的观点,同时结合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目前都是学生,对于社火文化的具体内涵了解也不是十分清晰,因而在对于社火服饰的回答中很多都只是口语化的描述,为更好地体现社火服饰、道具文化,进而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陕西的社火表演最著名的标志是其脸谱体系,当然服饰和道具亦可以成为体现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的标志。

陕西的社火服饰分为文服、武服、头帽、鞋靴四类。其中文服有蟒、官衣、道袍、褶子、八卦衣、帔、裙子、马褂、布衣、风衣等。蟒,即蟒袍,分为男蟒、女蟒。男蟒是帝王将相的官服,圆领、大襟、大水袖,与身同长,有袖摆,衣服上身绣有云龙、花朵、凤凰,衣服下身绣海水绣纹,腰间有玉带装饰。女蟒衣服多为女将、贵妃和受过封的夫人,款式与男蟒差不多,领部加了云肩。蟒袍的颜色分为上五色,即红、绿、黄、白、黑,还有下五色,即粉红、湖蓝、深蓝、紫、古铜色等,共十种颜色,根据各自的不同角色分别穿戴。官衣同蟒袍长度一样,是官员服饰,也分男、女,全身没有绣纹,胸前与后背各有一方补形绣有仙鹤和其他飞禽走兽。道袍多为老年人所穿,分素色和绣花两种。褶子是女性服饰,有对襟水袖,有花色和素色区别。花色为富家姑娘及贵妇人穿着,绣有花卉鸟类;素色为贫穷人家妇女穿着,绣有彩色花边。八卦衣为神仙、谋士衣着,以黑色、紫色为主,衣服上用金线绣有八卦太极图。帔,多用于表现夫妻关系穿着,分男、女,男帔是帝王将相常服,绣有团花、团龙、团鹿等图案。其余文服与戏服无多大差距,不做过多解释。

武服类主要分为靠、背壶旗、箭衣、滚身、宝衣、龙套、彩裤、校尉衣等武将所穿衣服。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护甲,分为红、绿、白、黑、黄五色,穿红色靠为少年英雄,性格猛烈;绿色靠为忠义仁厚老将;白色靠为英俊虎将;黑色靠表刚烈、勇猛;黄色靠通常为皇帝、神仙穿着。背壶旗是武将的背部装饰物,背壶为长宽各20厘米左右的方形硬皮壳,上面有四个插旗桶,插有四面三角旗。其余的则与一般戏服没有差距,但比一般的戏服要宽松,便于为表演者减轻压力和增强视觉效果。

头帽主要分为硬帽和软帽两类。软帽有相公帽、员外巾、英雄帽、兵帽、相巾等。硬帽有古代主帅、王侯戴的帅盔,元帅戴的信子盔,王子、少将戴的紫金冠,关羽戴的绿色夫子盔,左右丞相戴的金相盔,王妃、公主戴的凤冠等等。还有武将们所带的大胡子,即假须。

鞋靴主要分为厚底靴、薄底靴、云靴、彩鞋等,但目前大多穿自己鞋子,因而无多大差异。

社火道具多为兵刃器械,一般有锏、矛、方天戟、如意钩、八卦太极图、禅杖、金箍棒、风火扇、降龙杵等,这些道具比一般戏剧道具要高、大、厚、重,突显装饰效果。

社火服饰与道具种类繁多,但在现实的社火活动中我们不一定能一一见到,能见到的只是一般性的服饰,很多服饰甚至混淆了,没有明显的区别特征,鞋子更是倾向于穿自己的鞋子,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服饰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和科学的遗传和保护,这是我们做的不足的地方,同时社火文化不仅存在于陕西,同时北方的其它省份也存在着不同的社火文化,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民俗志》,三秦出版社,2000.12 王瑶安,刘宗昉编著,《陕西社火脸谱》,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中国服饰文化作业

2011级汉语言文学4班

黄俭俭

41102154

浅析河湟地区社火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