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祭父亲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23-632805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3 03:58: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祭父亲

《祭 父 亲》

今天是父亲仙逝三周年的日子。三年前,父亲尚在人世,沐浴天伦之乐,而今天,父亲却与我们阴阳两隔,长辞于世。每思至此,心中不胜戚戚!今逢父亲辞世三周年,特作此文,寄语长思,并祭之!奠之!

父亲1936年7月3号(即农历五月十五)生于墓坡村。童年不幸丧父,跟随我的太奶奶和奶奶长大,家境十分贫寒。虽然生活的重担和缺少如山的父爱,使父亲年幼就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但是,凭着父亲那股子坚韧不屈、刻苦勤俭和聪明灵活的精神,闪转腾挪,终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父亲一生育有我们四儿三女。小时侯家中不富裕,缺衣少食,为了不让我们姊妹忍饥挨饿,父亲垦荒屯田,还大力发展家庭副业,养羊养牛养马喂猪。记忆里的父亲经常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到赵城、夹津口和涉村等地往家里挑粮食。父亲是那个年代的老挑山工,一肩挑起核桃、山杏和香椿,奔走四邻,遍踏陕西眉坞大地,为的是能够多换回一些零花钱,以供我们姊妹穿衣上学,和贴补家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勤劳简朴的父亲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含辛茹苦把我们全抚养大。父亲的苦可是没少吃,父亲的汗可是没少流!父亲只是断断续续念过几天旧学堂,文化程度顶多小学二年级。但他天性聪慧、勤俭质朴、踏实肯干,虽居深山但思想绝不落伍。父亲一生知书明理,他手把手教我们与人交往的细节,自己没机会读书,就教育儿子们必须多学知识;父亲一生坚韧不屈,从不向困难低头,即使解放后遭过批斗,以及患病弥留之际,极少听见他有过呻吟;父亲一生十分勤俭,吃过的饭碗如洗一般干净一粒米不剩,落地上的馍花一定会捡起来吹干净再放嘴里吃掉,小时候记忆里的父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裳;父亲一生爱干净,身穿的衣服除了破旧不折不皱不油无汗臭,下田犁地、锄草翻土鞋里从来不沾灰土,嘴吮过的筷头不允许再回到菜锅里夹菜,水缸舀水瓢每次用完必须放回固定处;父亲一生勇于创新,除了自己苦心经营家庭副业的同时,鼓励子女自己创收自己享用,激发了我们的劳动积极性,在我们幼小心灵种下了市场经济的种子;父亲一生重言传身教,堪称楷模,从没有随意在孩子们面前放过一个屁或撒过一泡尿,即使炎热的夏天在家里也从没赤过身光过背。

父亲对我们是爱中有严、宠中有教,父亲打骂我们都是恨铁不成钢。父亲的品德和教诲,至今犹在脑海和耳畔,一切仿佛就在昨天。父亲的许多品德实为我儿孙辈学习的典范。

父亲与母亲相依相伴七十多年。生活虽有磕磕绊绊,但相爱至深。二老辛苦一生,养活全家,对儿女倍加呵护,慈爱深重,终修得儿孙绕膝,颐享天伦。然而天有不幸,七年前,老父亲突发脑梗,后又两次脑出血,致长期卧床,病魔日渐侵袭父亲的身体,到后期痛苦不堪,骨瘦如材,身体元气大伤而不幸离世。这突如其来的恶耗似天塌一般,全家人悲痛万分,山河呜噎!

父亲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的一生平凡而不失光辉,平庸而透着伟大。尽管祖业数代单传、家境清贫,但是通过父亲与母亲毕生的不懈奋斗,终于赢来了子孙满堂、家兴业旺、门庭蓬勃,成为周围十里八乡的名望之族。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一座丰碑!我们视之珍宝,并将世代继传。

父亲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历经了许多风风雨雨。父亲在的时候,我们总觉身后有一座大山可以依靠。忆往昔,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总借口忙而很少回家与父母团聚,可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在,真是心如刀绞!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父恩如山,父恩如海!三年来,每当想起父亲驾鹤仙游去,我就深悔自己未能在床边伺候,空留孝心!想如今,难睹家父音容,只能闭目追思。此时为儿眼泪如泉水涌奔,我真想大声疾呼:吾父安在?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纵有十分才思,数不尽父亲滴水之恩;纵涌百里泪水,报不完父亲养育之情。父恩如山,父恩如海,我们永世不忘!

逝者已矣,托体山阿;生者追思,寄语薄纸。想必父亲在天之灵,定能体谅不孝子思念之苦,寄望父亲常能托梦相见。

父亲,我们永远爱您!您的音容永在,父爱永存!

父亲,您安息吧!

儿女泣拜!

第二篇:祭父亲去世七周年

祭父亲去世七周年

祭父亲去世七周年(送我亲爱的父亲)

祭兼天地报 父老漫遮道 亲意尽欣欣 去去春风好 世世出英才 七星在云表 周公礼乐辰年长风情少

祭赛纷强顽 父母慈爱捐 亲爱子孙辈 去去桃花源 世士才华取 七泽过名山 周南蔼忠厚年来世路艰

祭祀在宗枝 父老有好辞 亲友生意气 去后良多思 世人识花面 七雄相鞭笞 周邦喜良翰 年年登高时

祭告永裕陵 父子若为情 亲爱久别散 去看庐山峰 世情重声利 七德武功成 周郎妙雅道 年年春草生

祭德宜修庙 父子相随孝 亲友日为欢 去程秋光好 世人方昭昭 七富还相报 周道日惟新年高成国老

第三篇:清明祭 怀念父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小河水面上的冰块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清澈的河水悄无声息的缓缓的流淌着,或者在一处激流处哗哗的吵闹着。河水中的青苔由于春的到来,绿的逼你的眼,那是一种嫩嫩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绿!父亲每年的这个时节,都会在地里忙碌的劳作,忙碌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后,就会坐在小河边的石头上,脱下灌满了沙土的鞋子,把里面的泥沙磕干净,再把脚伸进清澈的微带凉意的河水里,把泥沙冲洗干净,再回家吃午饭。有时父亲高兴的时候,便会把小河边的那几块大石块搬开,捉一些小虾,螃蟹,回家后它们便成了我口中的美味。可如今呢,只见河水依然静静东流,唯不见父亲河边洗涤泥沙的身影!

柳树早已发芽了,那一枝条错落有致的嫩芽,参差不齐的排列在柳枝的周围,远远望去,嫩黄色的一树少女瀑布般的长发。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缠着父亲给我做柳哨。折下一支,用力拧上几圈,然后抽出里面白白嫩嫩的柳的枝干,柳树的树皮就成了空心的圆圆的筒子了,用小刀把一端切齐,再把这一端外面厚厚的树皮刮掉,捏扁,就成柳哨了。细细的柳哨声音尖脆,粗粗的柳哨声音浑厚,有时弄一支比较长的,再挖几个小窟窿,就成了可以吹出韵律的笛子样的乐器来了。每到这个季节,村庄里,田野中,到处都响着呜哩哇啦的柳哨声。春天年年来,柳芽季季绿,可是父亲再也不能给我做柳哨了!

每到清明时节,是庄稼人最忙的时候。施肥,犁地,垒坝子……那时候,满山遍野都是劳作的人们。热的人们脱得只剩下一件小衫,但还是满脸的汗水。最向往的是劳作后的休息时间,有几个嗓门大的,见过世面多的,坐在田间坝头像说书般讲解自己的见闻,即使说几遍几十遍也没有人在乎;或者亮开嗓子,吼一段《朝阳沟》。父亲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过的世面多,每次都是他的主角。最开心的是坐在一边,静静的欣赏父亲的表演。可如今呢,漫山遍野劳作的人中,哪里有父亲的背影? 转眼间,父亲去世已经两年多了,但是父亲的身影时时在梦里出现。忘不了父亲殷切的眼神,父亲关怀的话语,更忘不了父亲蹒跚的背影!

(写在清明节来临之前,纪念父亲。),

第四篇:父亲的《祭母文》

父亲的《祭母文》

许文郁 《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4日 14 版)

翻阅父亲留下的相册,一帧全家福照片的夹页中掉出一张发黄的八开草纸,上面用蓝色油墨刻印着《祭母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年四月十三日,不孝男重远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显妣胡太夫人之灵曰:呜呼吾母,聪睿强健,抗心希谷。教子持家,毕生辛苦。忆儿少时,滹沱为灾。五谷不登,市价九衰。母持家政,勤俭自励。昕夕纺绩,以维家计。聿彼荒年,卒赖以济。河水北徙,家计稍舒。送儿入学,望之綦笃。家庭食用,宁俭宁疏。束脩用品,必丰必腴。在家督教,合丸课书。出门叮咛,倚门倚闾。儿秉慈训,努力攻读。寸阴是竞,不废居诸。洎儿出校,任职教坛。微薪奉母,悉直田园。家虽小康,勤俭如前。母长记忆,娴于掌故。历代忠义,讲说尤著。儿嗜史学,基由此树。母工数学,计算无阻。儿在孩提,教以计数。及习算数,旁通类触。母性严正,教无姑息。尊礼守法,圣贤为期。儿处社会,年四十余。幸免愆尤,母教之基,吾乡居民,率多务农。自兹以降,文风渐盛。群谓吾家,读书以兴。遣子入学,继继绳绳。吾母之教,易俗移风。丙子以还,母居旧京。儿返海外,讲学北平。朝夕承欢,其乐融融。乃未期年,祸乱遽逢。倭寇狂暴,犯我严疆。母还乡里,儿来后方。四载暌违,黯然神伤。今兹受命,掌教乡邦。方期旋里,得侍羹汤。孰谓一别,便成永诀。噩耗传来,五内崩裂。抢地呼天,恨不自灭。呜呼痛哉!母体素健,何以遽逝。儿返桑梓,中途何滞。谁实为之,中天乖离。彼苍何酷,至于如斯。时乱路阻,音书无闻。病未能侍,丧不得临。偷生视息,何以为人。天地昏霾,悲怆惨凄。无日无夜,辗转哀泣。寤寐之间,若母临莅。音容举止,不异畴昔。遽然惊觉,泪湿枕席。忆昔吾母,望儿至亟。儿实不肖,愧无树立。国雠未复,省乱靡平。谨禀遗教,移孝作忠。早复故里,以慰先灵。呜呼哀哉!尚飨。祭文中的“不孝男重远”即我的父亲。读着这字字泣血的祭文,我无法抑制泪水。印象中,父亲一直是很严肃的,喜怒不形于色,终日埋头于他的书稿中。书呆子也有常人的感情吗?在这份祭母文中,我读出了最深沉最挚痛的情感。

父亲出生于1892年,出生时家中只有薄田十来亩,生活极苦,滹沱河水年年泛滥,年年冲洗去家中那仅有的薄产。但是,父亲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胡老夫人却一心想让孩子念书。机会来了,乡里办起了新式学堂,指派大户人家必须将孩子送学堂读书,大户人家舍不得娇养的孩子,畏惧这新事物:私塾里一个先生管几个孩子都管不过来,洋学堂里那么多小人,能顾得过来吗?遂生出一念:雇一个穷人家孩子代替自己的儿子去洋学堂读书,父亲就成了那个小雇读。

幸耶?不幸?从此父亲就与书结了缘,也与学校结了缘,后来又凭借给人写文书、写对子挣学费读完了高小。为了能够继续深造,1910年父亲考入京师第一师范学堂,那几乎是当时喜读书的穷孩子唯一的选择。那年月的师范院校不仅免学费,还管吃管住管制服,甚至连纸笔墨水都发。1917年,父亲从北京高等师范毕业,教了几年中学后回到北师大。又与几位师大同仁一起办起了志成中学,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父亲以教书所得在北平宣武门内购得一院房产,遂把老母及家小接来北平,早晚承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入东北、骚扰天津,父亲痛国势积弱,愤敌寇侵凌,精神深受刺激,赴欧美考察教育并研究历史。1936年归来,一家人重新团聚,教书、办学、搞研究,过了一段安稳日子。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抗战,父亲受命组织北师大等三校西迁,无法顾及老母,遂委托兄长将母亲送回老家饶阳。

1940年,父亲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河北省教育厅长,可是当时华北已整个沦陷,河北省政府临时安置在河南洛阳,政府成为流亡政府,在无地盘、无学校、经费极困难的状况下,在洛阳东百余里伊川县白杨镇建立河北省立中学,专收容河北省籍流亡学生,又在洛阳到陕南一路上设立若干流亡学生招待所。父亲终日忙于接收从敌占区逃出的青年学生,在河南洛阳与陕西之间奔波,一面救亡,一面还要与政府和军队的各色人等周旋,筹措救亡经费,甚至要腾出精力与那些妄图发国难财的腐败分子做斗争,忙得焦头烂额。

从这篇《祭母文》中可以看出它写于民国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41年,距今已有73年了,其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而我的家乡河北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前沿。

父亲自小与娘亲,然而局势动荡,邮路不通,等父亲得到家乡消息时,早已无法见到自己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在母亲膝下承欢,不能亲自送别母亲,成为父亲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他坚持抗战,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延续民族文脉坚持办学的恒久动力。

我出生晚,没有见过奶奶,等见到这张照片,已是20世纪70年代初,父亲工作的单位将“文革”初期造反派从家中抄去的部分东西归还,包括那本父亲从美国带回来的厚厚的相册。打开那已被撕裂得残破不堪的相册一页页翻看,见到一张老妇人的照片,身穿一件立领大襟皮袄,头戴一顶深色绒帽,很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中的地主婆。看看背面,有父亲追记的“先母遗照”,父亲的先母,是我的奶奶了,但是二十多岁的我却实在看不到这个老妇人与我的联系,或者说,实在不愿承认这个像地主婆的老妇人与我的联系。直到退休后再翻这本相册,在一张全家福的夹册后面看到了那篇《祭母文》,于是我又找出那张老妇人的相片细细看:相片上的老人估计快70岁了,却有着明净的额头,聪慧的双眼,嘴唇很薄,但唇周布满纵向的纹路,显示着性格的坚毅,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与这位老太太的联系,不仅是因为我的唇周也出现越来越深的皱纹,更因为60岁的我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不再以政治标签认人了。

杜鹃啼血声声泪,读这篇《祭母文》,我相信,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悲惨境遇,不仅是我们一家的痛,也是中国众多家庭永远的痛。回顾历史,在那些疯狂的年月,世界上有多少人家能独享安逸呢?即使在日本本土,“二战”期间,当无数男儿被送到战场做炮灰时,同时就有无数母亲在眼巴巴盼儿却不得见。其实,日本民族也是很重孝的,可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穷兵黩武,却不仅使无数中国人有家归不得,有亲不能养,即使是日本普通民众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痛苦。

心香一瓣,为奶奶,为父亲,也为一切在战争和各种**中失去生命的人。每一代的付出,都能成为对后人的启示。为了母亲,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生生不息的人类血脉,愿世界各民族人民携起手来,共筑和平。

(作者为退休教师)

第五篇:半壶老酒祭父亲

半壶老酒祭父亲

早上,在食堂用过早餐,心情平稳,脚步轻缓的走上五楼。崔京浩的一曲“父亲”的歌曲一下子飞进了耳边。“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儿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句句催人泪下的歌词,让我放慢了脚步,眼眶湿润,扶着栏杆,静默着,想起我那最敬爱的父亲!

也许思念是种心痛、思念是种回忆、思念是种诉说、思念是种感恩。但对子女来说,对父母的思念、心痛、诉说、回忆、感恩往往只有在伤他们到极至时才知,只有在经生离死别,面对他们坟前小土丘时才悔!只有在我们都成了大人,在做人父母时,才知人间这第一情是何等的珍贵,又是何等的短暂!

尽管父亲离开我们15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弥留在我的脑海,对他的思念记永远不停止!忘不了——梦中与他足膝谈心,他那粗大而有力的双手紧紧拉着我、抱着我那快乐的感觉;忘不了——父亲用两箩筐担着我和正在伊呀说话的妹妹、弟弟,去当搬运工的苦难日子;忘不了——他手把手的教我做风筝,放风筝时我那骄傲、得意之神态;忘不了——看他锉鱼钩,在吼水湾、江家洞、祝家洞放长线,抓鱼、钓鱼惊心动魄的场景;忘不了——隆冬时节,下了晚自习,双手抱着胸,跑回家,冷得哆嗦直跺脚时,父亲鼓励我第一次品老白干御寒的话语;忘不了——父亲带着我们兄妹顶着大风拾柴火,给我们讲闪电和雷鸣那个快的道理;忘不了——自己笨拙的小手给他剪掉倒眼毛时,疼得他那双微微发黄略带欧式的凹眼眶里流下的泪水;忘不了——难得的“打牙祭”时,兄妹们团团围着父亲,眼睁睁的看着他在菜板上切肉,把一小块块瘦肉慢慢放到我们嘴里的幸福味道;忘不了——我和妹在外淘气,掐了赵家的空心菜,被发现后逃跑不敢回家,父亲四处寻找我们焦急的样子;忘不了——父亲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好多战地相片和父亲在死人堆里背着报话机匍匐前进的故事;忘不了——父亲与母亲因为生活困苦争吵、发怒,父亲借酒解愁,愁更愁的醉酒的画面;忘不了——春节时,父亲给我们六兄妹一人一毛的过年钱的情景;忘不了——父亲当民兵连长时,在篮球操上精彩的投篮瞬间;忘不了——我考上师范和父亲一道去卖粮、下户口时,父亲那双深眸的眼里流淌着的幸福泪花;忘不了——父亲抱着弟弟(弟弟服刑去了)没人照看的三个月的婴儿,老泪纵横的喂着奶粉和母亲泣不成声的一幕;忘不了——父亲为了让子女读好大学,竟然花白着头发,带着行囊,外出打工的情景;忘不了——父亲脑溢血刚发作时,用力的手拉着我胸前的白围巾,死死不肯松手的情景;忘不了——父亲在那大雪纷纷的凌晨,在儿女们的呼喊声中,撒手人间,两边眼角留下的最后一道长长的泪痕;忘不了——父亲下葬时,“阴阳”满天撒下的米粒和纷纷的雪花交融着,盖在父亲灵柩上缓缓入土时的凄凉和顿时响起的鞭炮声、哭泣声!

不知在那里记得这么一句话,“问生活苦不苦,去问一下有6个孩子的父亲,他们会给你答案。”也许是我父亲太累了,也许是我的父亲太苦,在他刚满花甲之年时,在那个大雪纷纷的清晨,由于脑溢血发作,父亲就永远离开他那一群爱他想他的儿女们!

“清明时节雨纷纷,天下儿女思断肠”。每当父亲的生日、祭日、春节、清明之时,我带上半壶老酒,几叠冥币、一对红烛、三烛香来到他坟前,寄以哀思。悼——这位在地下长眠的老人,悼——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一位军人,悼——我们家乡方园几十里谁不知晓的英雄;悼——做了一辈子人梯和老黄牛的父亲!

(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儿女们,好好爱你的父母吧,记住:孝心不能等待!)

祭父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