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23-117277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10-13 13:16: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

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①

骆文伟 黄满琴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362000)

②【摘要】当前“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红色资源是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及时更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高校德育的功效。

【关键词】红色资源;“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谭冬发、吴小斌于202_年率先提出“红色资源”概念。近年来红色资源的研究已迅速成为德育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红色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一般认为,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其次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真谛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实施的《202_—202_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部门要将红色旅游作为青少年思想

「2」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范畴。”因此,研究如何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

「1」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1.符合新时期“90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90后泛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所有中国公民。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普遍为“90后”大学生,相对于之前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90后”大学生 ① 本文系202_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海西高校依托海西红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JE10—005)阶段性成果。

② 骆文伟(1969—),男,福建惠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红色资源、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

黄满琴(1987—),女,江西抚州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主要从事红色资源研究 的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前几代人,他们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大学生更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智力超群,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想活跃。二是挑战传统文化,部分学生追求非主流文化③。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他们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和“火星文”,个别同学迷恋上血腥和暴力的图片,不乏有伤感和颓废的情绪充斥其中,“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成了他们理想的代名词,相反,以前我们一贯追求的乐观、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被抛之脑后。三是追求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一切为了自己”观点大有人在,“我的地盘我做主”成为他们的行动的指针。这种以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的价值观,从根本上颠覆了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严重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2.符合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

新时期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中国利益格局的变化,导致个人利益本位倾向,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拜金主义盛行,直接挑战爱国主义教育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利益多元化带来了一些病态人格现象,比如及时行乐、不择手段追求名利、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等直接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艰苦奋斗、民族自强精神教育。其次,全球化消解了民族文化,中国文化正日益失去其民族特性,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正被“牛仔裤”、“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快餐文化和商业文化消解,社会共同价值观消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和挑战。第三,不可否认,互联网凭借其先进快捷的技术和对丰富信息资源的拥有,已经成为对人们思想行为影响颇深的重要手段,但也严重冲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传统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3」

3.符合红色资源德育功能及其特征的基本要求

首先,红色资源鲜明的阶级意识奠定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不是爱任何性质的任何国家,而是爱由先进阶级统治的、合「4」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国家。红色资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它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天然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意识形态,这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 ③ 非主流文化是早期存在于韩日地区学生中的自我表现的年轻文化元素,是为了引起更多人注意而采取的另类方式。

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的阶级属性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红色资源保证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则是信仰的两个侧面。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的杰出人物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矢志不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执着信念,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这引领了“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有力地保证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再次,红色资源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红色资源具有主题鲜明的特点,每一处红色资源背后都承载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利于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情境中;红色资源数量丰富且分布广泛的特点,为全国的高校就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便利,而且它的类型丰富多彩,如: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重要会议的会址,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革命烈士陵园以及各类纪念馆等,这极大地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当前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高校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红色资源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备受教育者的青睐,高校在理论上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红色资源运用思路,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积极可行的运用方式,这些成绩是可喜可贺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应及时引起我们的关注。

1.弱化红色资源精神层面的梳理。红色资源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高校往往利用红色资源的物质层面开展活动,比如参观纪念场馆,瞻仰烈士陵园等,对于这些活动,大部分学生经常是抱着走走、停停、看看的心态,最后无非是“有参与无体会”、“有过程无感想”。而对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的凝练及时代意义的提炼升华,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2.弱化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前高校在对红色资源的运用中主要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往往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丧失主动性,因此,难以

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其实,红色资源大多拥有生动的背景和故事情景,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同时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效果。

3.弱化红色资源整体效应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了红色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在红色资源的运用上高校往往将目光投向本省(市)或所属地区,缺乏全局观念。比如江西、重庆、陕西、贵州等红色资源相对密集、成果相对丰富的省份与红色资源相对较少的一些沿海地区缺乏必要的合作。二是忽视了红色资源的区域差异性第资源特性「5」。比如,井冈山的红色资源主要以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线,延安的红色资源则主要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来展开,两者的教育内容不尽相同,而孤立地运用本地区的红色资源,也很难收到整体的教育效果。再次,忽视了红色资源的区间资源雷同性的资源特性。众所周知,很多红色资源在形成时间上具有前后连贯性,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红军长征路线”中的红色资源就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这种内在联系却被人为地割裂,使红色资源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甚至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红色资源整体效应的发挥。

4.弱化教育手段的更新。红色资源融入教学、教育教学环节中,手段较为单一。目前还是主要以课堂传授为主,借助的载体基本上是一间教室、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偶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相关的图片展览,活动形式极其简单,并未深入到“9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90后”是与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90后”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因此,传统的简单说教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与此同时,“90后”追求新鲜,寻求刺激,传统的教育方式内容沉闷,信息闭塞、落后,远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5.缺乏构建运用红色资源的长效机制。目前高校在红色资源运用方面缺乏相对规范、稳定的机制保障,致使红色资源的运用后劲不足。首先,在组织管理机制上,缺乏专门的组织架构对红色资源走进高校校园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统一的决策和管理,教学、教育、管理、科研、宣传各部门各自为营、单兵独斗;同时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对红色资源教学进行有效监督,老师对于红色资源的掌握程度如何、特色教学的技能如何、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论学习及实践运用效果如何都无从知晓。第二,在教研机制上,一是缺乏专业的理论研究团队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 4

提炼、红色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以及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缺乏专业的教学团队精心组织红色资源教学,目前高校红色资源运用主要依托党团课教育、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展开,却很少能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去建设它,队伍上也缺乏专职的红色资源指导老师配备。第三,在德育渗透机制上,没有把红色资源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没有将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运用到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中,没有将红色资源的教育手段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乃至教学、管理、宣传等各个环节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四,在保障机制上,缺乏经费和阵地保障,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考察缺乏专项基金,使学生实践考察受路线和场地的限制,目前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是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红色资源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运用现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而紧迫课题。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部门应该努力探索多途径、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教育模式,因势利导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深挖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90后”大学生在参观、游览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停留于表面形式和感性认识,加之红色资源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此不能领悟到其真正的精神所在,更难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衔接,做到迁移运用。这就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以红色资源载体为依托,挖掘其精神内涵,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提炼为新形势下能被大学生有效理解和接受的时代价值;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种红色资源,围绕该红色资源的产生背景及其承载的人物故事加以研究,体会其精神内核。

2.加强红色资源区域整合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要立足本地,在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向外辐射,形成统一、完整、丰富的教学资源链。首先,高校之间要建立必要的对接和合作机制,交流和借鉴红色资源运用的经验,尤其是红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对口支援一些相对缺乏的地区,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对他们开展红色资源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和理论指导。其次,加强区域联动,实现强强联合。即使在红色资源分布相对丰富的省份或区域,各地的红色资源仍各具特色,实现区域红色资源的交叉利用,不仅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相得

益彰,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教育成本。例如,闽赣两省可以充分利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成立闽赣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以优良的革命传统文化为纽带,加强红色资源对接,推行高校师生无障碍红色旅游,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推动“全国一盘棋,红色不分区”的红色资源建设局面。目前,由四川省社科院发起启动的“长征路线”以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全国红色资源加强合作的杰出范例。

3.丰富红色资源的教育手段

首先,占领网络教育阵地。“90后”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基于互联网技术传播教育资源深受这一群体的喜欢,网络教育也被认为目前最为理想的辅助教学方式之一。学校应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网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比如建立红色网站,通过发布红色资源的相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重要历史和国家大事的关注,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校园BBS、留言板、QQ群等用户数量大、交流性强的特点,在师—生或生—生在交流互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身价值观的转变。

其次,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实践证明,优秀的社团活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90后”中不乏红色影视的影迷、红色歌曲的歌迷及对红色文化的痴迷者,引导他们建立红色资源兴趣小组社团,既可以锻炼他们才能,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红色资源爱好者加入进来。同时邀请专业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收集、整理和讨论活动,真正实现把红色资源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用红色资源装点校园景观。高校可以尝试运用建筑、园林、雕塑、碑林、长廊、喷塑等体现现代艺术装饰元素和手法把红色故事、书法、情景再现到校园景观的物质形态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红色资源的潜在教育功能与校园景观的熏陶功能有机结合,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营造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强化实践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已然成为高校追捧的方式。然而,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时,首先是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难以调动“90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满足他们的求异心理,因此,必须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来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例如,大学生到井冈山参观实 6

践时,可以让学生担任讲解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组织学生亲身参与红军挑粮情景再现、黄洋界保卫战情景再现等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时体会革命先烈艰苦奋斗、视死如归的精神。其次,对于实践的主题、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如何开展、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等都缺乏周密的考虑和详细的安排,严重影响实践的效果。高校教育者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每一次的实践课当成课堂教学来对待,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课后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4.构建红色资源运用的长效机制

要保证红色资源的经久不衰,必须建立和完善红色资源运用的长效机制。具体应该贯彻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高校红色资源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校要形成党委领导、团学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院系实施落实的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将红色资源的运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组织编写有本区域特色的红色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并促进红色资源的运用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伸。同时,制定科学的评估考核制度,将老师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等纳入考核体系,建立教师、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制度。

其次,形成科学合理的红色资源的调查研究机制。这是红色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前提和一项基础性工作。比如,对本省、市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对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精心整理,对红色资源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归纳,把红色资源的分布以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并设计出性价比较高的符合符合大学生参观的红色旅游线路。

第三,健全红色资源的德育渗透机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影响作用范围更广,时间更长,更容易让青年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红色校园文化就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要通过定期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如红色资源专题讲座、红色革命知识竞赛、“红色名言”书法摘抄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成立“红学”研究会、唱红歌等,搭建红色资源学习交流平台,积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用革命的乐观主义、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积极引导并帮助克服 个别“90后”大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气馁、迷茫、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

第四,深化高校地方社会协同机制。高校要依托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企事业 7

团体等部门的支持,争取政策上的优惠,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改善高校在参观考察、理论研究和人员进修等方面捉襟见肘的现象,大力发展红色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红色资源队伍。同时,高校也可以为地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精品路线的设计、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2_⑺

[2]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_—202_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2_]10号)

[3]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年

[4]刘瑞复,李红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

[5]骆文伟.海西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调查研究[J].202_年华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A Brief Analysis of Red Resources’Innovative Application on“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LUO Wen-wei Huang Man qin(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Huaqiao University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000)Abstract:Up to now, post-90s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both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circumstances.Red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carrier to innovate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methods and channels should be renewed in time so as to fully display the functions which red resources did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Red resources,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作者简介

黄满琴(1987-),女,江西抚州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主要从事红色资源研究 工作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362000 手机:*** E-maail:huangmanqin303@126.com 8

第二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浅探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浅探

摘要:党建_T-作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任务,要在民办高校做好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创新党建工作。党建工作的创新要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方面展开。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高等学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负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职责和特殊使命。现阶段我国民办高等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对此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法规进行管理,但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负有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作为高校政治核心的党组织的职责和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有明确说明:高等学校的党组织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截至202_年初,广东省经高教厅批准成立的民办高校已有22所,这标志着我省的民办高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与此大规模办校相比,众多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不甚理想。据悉,目前在校内成立正式党委的只有白云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私立华联学院等几所学校,其余的院校有的只成立了党总支或党支部,有的甚至只有一个临时党支部。如此松散的党组织机构,势必导致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不高,又或者使得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处在一种低水平运作状态。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推出,民办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进行社会办学的同时仍然要把教育教学放在首位。在民办高校加强党建工作,不但能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有力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从思想政治工作上加强对教师和青年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保证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因此,在民办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不过,从实际情

况来看,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较之公办学校要被动、困难得多。目前大多民办高校都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党建工作都处在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党组织机构不健全,有的学校有党员没有党组织,有的党组织有党员没有开展活动,有的党组织无上级部门领导,职责不明、隶属关系不清导致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不明确;其二,不少办学代表对党建工作认识不深,担心建立党组织后会加重负担,影响行政、教学工作,因此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大,导致党建工作的机构设置和经费得不到保证;其三,民办高校党员流动性大,流入的党员没有开具组织关系,流出的党员去向不明,导致组织关系难以理顺,党员实际数量难以统计,党员管理难度大;其四,不少在民办高校工作的党员抱着一种打工思想,认为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找不到组织关系不要紧,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淡薄的党组织观念导致党员作用发挥不理想。为此,要加强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就不能照搬、照抄公办学校的做法,而要立足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结合实际情况,从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工作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着手,为民办高校办学方向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和思想组织保证,从而保证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L 创新党建工作理念

在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一般因为创建时间短,人力资源有限,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党组织的先进性难以体现,党员质量不高,队伍凝聚力不够,党组织难以形成力量,而传统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理念又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情况。为此,办高校必须针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特色进行党建工作理念的创新。

(1)转变传统理念,建立新型党建管理机制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有别于公办学校,它实行的不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民办高校的党组织负责人要立足现实,转变传统理念,确树立起服务、促进、引导的组织管理意识,建立新型的党建管理机制,正确处理民办高校中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与办学者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努力创建一种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社会关系。

(2)树立服务意识,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民办高校党组织要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学校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通过抓党建工作和其他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抓党建促管理,以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达到党建工作与学校教学管理齐发展的效果。创新党建工作内容 建立、健全党组织,抓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党建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在青年师生中教育、发展党员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作机制,确立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工作体系 与公办院校不同,在民办学校中不少院校的董事长或相关董事会成员大多是无党派人士,他们对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由此容易导致党组织在学校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从核心地位向边缘地位的转化,传统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理念和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情况,党组织的作用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只有建立、健全学校的各级党组织,才可能保证学校党组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政治保障和监督办学的作用。然而,民办学校部门编制紧张是一个普遍现象,党组织机构设置不可能与公办学校一样宽松。针对民办学校的特点,党组织在设置上可以采用党群工作一体化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结合起来设置岗位,在人员上采取相互兼职,工作上形成互相支持、同步进行的局面,这样,不但能解决党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还能提高党、工、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共同发展。

(2)加大、加强党建宣传力度,确立全面教育培训的学习体系 加强党建教育培训,促进全面发展是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创新党员学习方式,提高党员素质,则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应与时俱进地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创新党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方式、促进党员素质提高,促进教师师德建设,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如学校党组织在充分利用学院橱窗和黑板报、宣传栏等传统阵地加强党建理论教育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在校园网开设“党建在线”、“党建论坛”、“党建学习”等党建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使之成为一个集时事政策学习、党史教育、支部活动、党员学习和培训等功能齐全的党建阵地,让党员在互联网上学习和交流而不受时问和地点的限制,从而达到全面教育和学习的效果。(3)积极、慎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确立“四早一严”的入党程序 民办学校虽然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但同样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学生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的有力保证。

要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除了要克服民办学校中教工党员人数少、人员流动性大、组织管理难和专科层次学生多、学时短、发展难等问题,还要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立“四早一严”的入党程序。“四早”即早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早组织写入党申请书,早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早进行党

课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考察,把发展党员工作的具体任务落实到党支部、党务干部和辅导员身上。通过“一严”,即严格发展党员,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慎重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4)结合学院发展工作的重点,确立把握方向、保驾护航的目标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办学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狠抓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已成为所有民办院校的工作重点。党建工作应与时俱进,结合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党风促发展”的观念,积极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并鼓励师生党员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立足本职,积极奉献,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创新党员活动方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办高校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加强对师生党员的宏观指导,同时要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手段,创新活动方式。

(1)采取党员分支部联建活动,发挥指导协调作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民办高校教工党员人数少、流动党员多、开展活动难的问题,可采用党员分支部联建的形式开展活动。支部联建有教工党员联建和师生联建两种,教工党员联建是指将学院的党员领导班子或党员主要干部分布到不同的支部中进行联建,指导各基层支部开展工作,过好组织生活;师生联建是指为了加强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将一些教工党员分布到学生党支部中,指导学生支部开展活动,做好学生党员的学习和发展工作,通过联建达到高效率、高效果的作用。

(2)推广“一带一”、“一帮一”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带一”是指一名骨干教工党员带一名非党员的新入职员工,除了带动新员工尽早熟悉工作业务外,还要带动新员工加深对学校党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为党建工作的更好 开展取得更多的支持;“一帮一”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一名教工党员帮助一名困难学生,二是一名学生党员帮助一名非党员学生。通过“一带一”、“一帮一”活动,充分发挥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带动其他教职工与普通同学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进取,为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立党员示范岗,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党员示范岗是共产党员认真实践党的宗旨,落实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岗位。学院定期、定点建立党员示范岗可以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监督和促进优秀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党员和群众一起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推动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4)建立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党支部,发挥学生党员积极作用

根据《党章》要求,“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民办学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仅设立在院、系或部,还应建立在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里,以公寓、社团为单位,成立学生党支部或学生党小组,使党组织深入到基层。工作重心放到学生群体上,有助于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发挥学生党员在宿舍管理和社团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加强其为他人服务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建立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发[1996]5号《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 条例》[z],1996—3一18.

[2]中组部[202_]7号《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 设工作的意见》[z],202_—6—6.

[3]胡春华.在全国社会力量举办高校团建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Ez],202_—12—3.

第三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浅探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浅探

河北省河间市一中 白志敏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创新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

策略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师生互动气氛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2、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合作愉快的氛围。

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如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3、课堂上要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孩子训练成“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孩子的思维,窒息孩子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二)教学主体凸现

1、要始终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 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2、要特别注重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3、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不同的决定。

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一次上《药》一课讲到写作目的时,一学生突然问:“鲁迅明知道国民愚昧不可救药,还写这篇小说作什么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报以极大的热情,既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4、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

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

5、教师要允许和接纳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坦然面对错误;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接`纳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法学法创新

1、教法要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多变,尤其是必须反对“满堂灌”、“传送带”式的教法,尽量多给学生自由的时间空间去激发与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2、课堂提问形式要多样化,内容呈开放性。

3、课堂教学中,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允许和鼓励学生利用绘画、音乐、手工、肢体运动等多种渠道,以喜闻乐见的或闻所未闻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维。

5、改进作业设计、评价方法,反对单

一、机械的抄写式、推演式作业。

二、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氛围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进行繁琐的课文分析,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记。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变口若悬河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2、改革备课方法,把传统教学的单一知识结构改变为认识和培养主体性人格双层面的教学结构。

以往撰写教案时往往把教学步骤、教师的提问及问题的答案作为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效果,说白了即考试时如何让学生少丢分,得高分,知识领域关注多,学生能力发展关注少;教师抄写教案用时多,钻研教材用时少;钻研教法用时多,研究学生用时少;教学中教师以“灌输讲授”为主,课堂上很难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把备课教案改为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文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找出的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备课的重点就应放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就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优点和成绩。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探索。

4、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环境。

希望获得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内在本质,任何人做任何事主观上总是希望获得成功,成功了才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也非常明显。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说,敢有与别人不同看法的课堂环境。因为在同龄人中敢于坚持与众不同,也需要力量,老师要使学生心理上得到一种支持,即使有时他们想的不全,或错了,也要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勇于探求,才能发挥出聪明才智。

(二)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凸现课堂教学主体 1、启发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有了兴趣,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渴望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我们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电教媒体等手段,都能提供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质疑交流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提倡“合作”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 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自我反馈,二次创新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主动巩固旧的知识,发现新的质疑点,寻找二次创新机会。在自我反馈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觉地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课堂学习中的失误或缺陷,用自己新的“眼光”去寻求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再联想或逆向思维,完成第二次思维创新。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全方位、多途径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知识传授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想激起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否则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诱发创新思维。

2、在改进教法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互动,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相互交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

3、在参与语文实践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想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心理学表明,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活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跨越世纪的语文教师,咀嚼过两千年仁德治 4 国礼仪之邦的滋养,秉承着中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熏染,接受了当今世界先进文化信息的浸育,理当勇于忍痛破除现成套路,着眼素养锐意创新。

第四篇: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方式方法浅探

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方式方法浅探

创新是纪检监察工作取得新突破、求得新发展、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全面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理念思路创新、体制制度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大胆突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发展。当前,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创新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抓“龙头”,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202_年10月,在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1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央也召开全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电视电话会议,对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再次作出部署。纪检监察机关要为党委当好参谋助手,积极协调党委研究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反腐败工作。要认真对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单位。要督促各部门各司其职,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密切配合,认真抓好所承担的牵头或配合任务的落实。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履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既要对所在岗位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要改革创新责任制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际成效。

抓“想头”,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

始终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反腐倡廉形势的分析研究,既坚定信念,又正视问题,强化全党抓党建、抓反腐倡廉的观念。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大建宣传平台、大造舆论氛围、大兴廉风正气。要深入开展党的政治纪律、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中经得起考验。要认真贯彻中央六部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广泛开展廉政文化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抓“领头”,突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

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切实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廉政示范带头作用,为群众作表率,为基层作榜样。严格禁止领导干部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大力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等问题。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各级领导干部要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并把住房、投资、配偶子

1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要坚决反对好人主义,把整治好人主义作为政治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讲党性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面子的良好风气。抓“源头”,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这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反腐倡廉方针、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是我们党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反映了党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深化。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党中央在202_年、202_年先后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_-202_年工作规划》。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也把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需要突出抓好的6个方面重点问题之一,这是党中央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要积极把有关内容纳入到干部培训、理论中心组学习之中,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形成浓厚氛围。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好相关措施,着力构建和完善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改革体系、廉情预警体系等。抓“拳头”,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加大案件查办工作力度。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查办案件工作的要求,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厉惩处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在坚决惩处受贿行为的同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的案件。严肃查办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要深入剖析典型案件,研究案件特点和发案规律,充分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在坚定不移地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牢固树立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的观念,将坚决查处、监督约束与保护激励相结合,努力营造激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帮助干部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

抓“苗头”,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要以解决社会关注程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专项治理力度,着力解决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规定,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济等专项资金的监管。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以及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坚决纠正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的行为。进一步改进政风行风评议和政风热线工作,加强对评议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政风行风建设水平。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约束行政权力,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让各级政府多当裁判员、少当运动员,集中精力谋大局、干大事。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坚定不移地

抓紧抓好,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监督约束;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良好政务环境,使投资者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抓“重头”,切实发挥制度建设的保证作用。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将制度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阶段,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反腐倡廉始终。制度建设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复杂而在管用,关键在切中要害,关键在狠抓落实。要切实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要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维护制度、带头执行制度。要畅通监督渠道,能公开的制度规定要及时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把制度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反腐倡廉建设重点任务,与各项工作任务检查结合起来,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对不认真、不全面或不执行制度的,要严肃处理,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要加大问责力度,把党员干部执行制度情况同干部任免、经济奖惩、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学考核和评价体系,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抓“劲头”,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两情”。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有访必受理、有事必过问、有信必核实、有案必查处。要治庸治懒,加大效能建设力度,下大力气向庸懒之辈开刀,让在位不在状态的人让位,让无功也是过的人下台,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乱、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机关能进不能出的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充分调动激发党员干部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党员干部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群众充满感情。抓“探头”,积极构建廉情预警机制。

主要是围绕防范权力运行前可能存在的潜在廉政风险,对重大决策事项、重要权力部门和重点岗位的廉政风险进行评估预警,建立健全有效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前瞻性,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方面,要经常开展工作检查,深入开展工作调研,尤其要认真开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检查考核等,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廉政考核和评价,构建廉政评价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勤政廉政、干事创业。另一方面,增强主动预防、提前预防的意识,建立腐败预警体系,构建反

映廉政状况的指标体系,运用现代管理方式、信息技术手段,分层次对可能滋生腐败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广泛采集腐败风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估,适时进行腐败风险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抓“下头”,不断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基础不不牢,地动山摇,要重视加强农村、企业、高校等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特别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它关系到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要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工作,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化解纠纷。要认真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坚决杜绝农村学校乱收费行为,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平调、截留教育经费的行为。要认真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点整治农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大力整顿农村医疗服务秩序和药品流通秩序。要切实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的行为。要严格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多措并举,建设一支稳定、实干、廉洁的基层干部队伍。要重视解决农村基层出现的各类苗头性问题,尤其要防止出现土地征用中侵犯农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问题,对因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费引起群众上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抓“里头”,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纪检监察队伍。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根本建设和长期任务,也是确保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落实的重要保证。要继续深入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纪检监察机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要强化学习意识,紧紧围绕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学习,进一步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要强化法纪意识,严格依纪依法履行纪检监察职责,规范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专项检查和执法监察等工作制度。要强化监督意识,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督促纪检监察干部秉公用权、严格自律,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特别是办案纪律和保密纪律,对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对不适合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要坚决调离,对违纪违法的要严肃查处。(作者单位:市纪委党风室)

第五篇:《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刘

一、红色资源的意义

临沂是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二、临沂红色资源分布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文艺作品等。我市红色资源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精神展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银厂惨案”纪念地、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纪念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以及一些革命歌曲等。

三、如何利用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把红色文化资源充分纳入到经常性思想教育、专题教育和其他相关课程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大多数文史类课程具备丰富的革命史背景和充足的红色论据,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以改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枯燥、太多程序化教学方式、缺少吸引力等的状况。

另一方面,在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涉猎一些与教育主题联系紧密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生活,让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以青年文化周、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为主要载体,通过红色歌曲如《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颂》等:,红色故事如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以及红色文学、历史题材的舞蹈艺术表演以及摄影、美术作品展为主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全面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让更多的红色资源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学生骨干和全体学生相结合

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红色社团中的学生骨干以及学生党员的作用,通过组织筹划多种形式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纪念、娱乐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以较为自然、真切的方式,参观、接触、解读和体味红色文化,加快红色文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又要注意把这种教育扩展到每一位同学,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受教育”的原则,让红色文化扎根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避免出现那种“学生党员骨干教育多、全体同学教育少;在纪念节日时教育多、平时教育少”的局面,要形成传统、形成规模、形成系列、形成特色,向全体同学延伸。

(三)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可以聘请有亲身革命经历的老红军、老战士,或者是军队院校的有关专家、教授,或者是专注于革命史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让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把红色的深刻底蕴带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调研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也可组织大学生到社区、企业、农村宣讲红色精神,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感性的氛围中自觉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洗礼,以充分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效。

(四)现场体验和网络传播相结合

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需要我们营造好红色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氛围,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为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服务。我们从红色文化中挑选一些青年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升华,创作红色文化精品,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原则,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要注意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在青年文化建设当中,抢占网络制高点,利用青年对网络使用的频繁性的特点,开设红色资源网站,开发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网络阵地,使先进的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的导向,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