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新讲解词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23-78132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3 12:45: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讲解词

参观路线(供参考):

国定路——东门(光华楼)——(绕着围墙走)——新闻学院——四大书院——过邯郸路——管理学院、文图——五六教——南区一条街——正大体育馆——走国权路回来——复旦经世书局——复旦美研中心——过邯郸路——正门(拍照)——沿路返回 **具体路线可以在带团过程中加以调整

复旦整体概况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具体校名解说会在后面景点中祥述)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2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22亿元。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134个,其中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502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1976人,普通本专科生14816人,外国留学生2812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160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近9510人。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4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400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博士生导师83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0人、讲座教授25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学校还拥有中山、华山等10个附属医院。附属医院集医疗服务、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于一体。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有1600多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为临床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复旦大学现任校长为杨玉良教授,党委书记为秦绍德教授。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学校现有复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学院、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等29个直属院系,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3个(其中自设29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5个(其中自设50个,专业学位8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景点解说

1、东门处介绍光华楼

复旦大学姐妹双塔楼——“光华楼”。是复旦最高的建筑,也是杨浦区的标志性建筑物。该楼楼高142米,地面部分共30层(除设备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楼分别由东西两塔楼组成,比翼齐高,两楼间有15层相连。

双塔30层楼顶处,以一透明球体相连接,远望,宛如旭日从山峰间升起。“双峰日出”,成为复旦校园又一处人文胜景,成为复旦新的象征。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双塔楼的名字就叫“光华楼”。作为上海市的重大工程,光华楼2002年底奠基,2005年9月新学期交付使用。每位入驻新楼的教授,都将有一个单独的办公室。房间都朝南,面向光华楼前的广场,环境一流。

光华楼全部作为教师办公和科研之用,行政人员仍留在老的行政楼内。教授用房每间都有20多平方米,而校长们的办公室不过10多平方米,在复旦,教授的办公室要比校长的要大。

光华楼内每间教授办公室还有一个名称——教授接待室。今年新学期,当文、史、哲、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院系迁入后,按学校规定,每位教授都要在门前挂牌公布办公时间,学生前来交流,随时接待。有了教授接待室,复旦学子在光华楼内有了第二课堂。光华楼落成还带来了复旦一个数字上变化:一年前,学生人均教学用地仅1.52平方米;今天,光华楼、复旦张江校区同步建成,学生人均教学用地一下增至2.72平方米。142米高,光华楼的诞生,标志着复旦大学有了一个新高度、新起点。

2、四大书院

2005年,时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年,学校决定正式成立复旦学院。每年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包括留学生)按专业录取后将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复旦学院的模式在国内高校中还没有先例。不同于国内很多高校基地班、实验班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学分制建设从一开始就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强调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为所有学生的成长平等地创造机会。复旦学院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本科生培养的优秀经验,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

1、着力建设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并完善通识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体系,摸索并推广通识教育教学法。

2、发动全校教育资源、建立导师团,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体系。学院聘请全职导师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聘请各院系教授学者以兼职导师身份组织各种类型讲座座谈,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密切接触、充分交流。

3、借鉴国外大学住宿学院做法、承续中国书院文化传统,构建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学生管理体制。复旦学院以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字命名,建设四个书院:志德书院,为了纪念复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马相伯,其字相伯,名“志德”,取其意,明志且道德高尚;腾飞书院,为了纪念老校长李登辉,其字“腾飞”,取其意,崛起成功;克卿书院,为了纪念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其字“克卿”;任重书院,为了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其字“任重”,取其意,任重而道远。复旦先贤们的光辉人生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精神气质是每一个复旦人学习奋进的榜样。书院作为住宿楼,既是学员生活的空间,更是学员交流学业思想、切磋人生体悟、培养集体意识、提升精神境界的空间。

4、深入开展“学术导航”主题教育培养活动。通过实施“知识补习计划',帮助部分学生弥补因国籍地区学校差异导致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数学基础和汉语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树立自信心;通过实施“大学导航计划”,帮助学生了解市情和国情、理解大学概念、熟悉校园生活、认识各院系专业内涵,由此明晰社会责任、树立人生理想,更好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旅程;通过实施“学养拓展计划”,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定位基础上,充分享受复旦深厚文化底蕴、自主选择校园丰富教育资源、积极投身校园多彩文化生活,对于公民素养、身心和谐健康、人文博雅素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领袖气质等形成较深刻的认识并接受较充分的锻炼培养。复旦学院的特点

1、大一新生不按专业组建班级,同班和同宿舍同学专业背景不同;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文化标示,院衫,院歌,院徽。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牌匾楹联等等,构建自己的书院文化。

2、除了各专业基础课程,同学们还要修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前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6个模块

3、有包括班级导师、专业导师和复旦学院专职导师的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各方面建议,帮助同学适应大学生活

4、“启航项目”为同学们提供接触科研实践的机会

3、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名仰海内外的新闻教育机构。7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于1941年出任新闻系主任,确立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指导思想,并把“好学力行”作为系铭。2005年1月,新闻学院整体搬迁至邯郸路440号新院区。新院区占地面积58800平方米,隔国定路与复旦主校区相连,并紧邻五角场商业圈,是中国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硬件设施最先进的新闻传播教育院区。新闻学院新院区拥有教学楼、图书楼和办公楼三栋主楼,总建筑面积为9300平方米,教室里视频、幻灯设备一应俱全,教师人均办公面积十多平方米。

学院现辖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与出版学(筹)等专业,其中新闻与传播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9年起,设立国内新闻院系中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

经济学院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校友,比如现上海文广传媒集团(SMG)总裁黎瑞刚先生、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简舫等,同时在上海的新闻行业也到处可见复旦的校友,可以说复旦新闻学院真的是桃李满天下。

4、管理学院

早在1917年复旦就创设了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了商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中断。改革开放之后,复旦大学率先恢复管理教育,1977年开始招收管理学科专业学生,1979年成立管理科学系,1985年恢复组建管理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学院目前设有8个系、18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所)。

管院的史带楼是管院的标志性大楼,于2005年正式建成并且投入使用,它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九层,总建筑面积为12745平方米。简洁明了、典雅、现代化气息很浓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史带楼是一幢集教学、办公、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大楼,史带楼是MBA和EMBA的专用教学楼,拥有14间教室和15间讨论室,每间教室设计均采用目前国际商学院流行的阶梯状、半圆形布局,配备各类高科技电子设备以保证学生和教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大楼一楼的友邦堂是目前管理学院规格最高的演讲厅,可容纳150人同时就坐,管理学院各类讲座和会议均在此举行。

5、文科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校区图书馆、江湾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56066平方米。另有35个院系和研究中心的资料室,总面积7850平方米。全校图书馆总面积合计63916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470余万册,含各院系资料室藏书112万册。馆藏文献中包括线装古籍40万册(含善本8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外国教材2.8万册。年订购中西文纸本期刊6753种,订购报纸476份。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在邯郸校区有两大图书馆——文科图书馆和理科图书馆,分别坐落在邯郸路的南北两侧。文科图书馆一共有四楼,一楼主要是检索厅和外文书籍部,二楼有学生阅览室和文科书库,三楼是报刊阅览室,四楼是教师阅览室、保留书库等。

图书馆是同学们上自习、查找资料的好地方,空调、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电脑等设施一应俱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尤其是到了期末考试期间,为了抢占为数不多的阅览室座位,会有很多同学早上六点多就来这里排队等候。

6、五六教

复旦大学专门的教学楼一共有六栋,名字分别是一教、二教至六教,现在大家看到的两栋教学楼就是我们的第五、第六教学楼,这两栋教学楼基本用来上文科院系的课程,比如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文学院、经济学院等等院系的专业课以及一些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五六教除了有普通的教室之外,还有大型的阶梯教室,可以用来上几百人的大课程以及跨校区的视屏课程,非常先进。

在复旦大学的这些教学楼里面,有一栋比较特殊的第一教学楼,它是我们上计算机课以及英语听力、语音课的地方。在一教的二楼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机房,要是没有自己的电脑的话可以去那里上网,学校给我们每个人都赠送了一学期20个小时的免费上网时间,但是用完这20小时之后就要用自己的学生卡充钱,一小时一元钱,相比于外面的网吧价格也是相当实惠的。

7、南区一条街

这里就是著名的复旦大学南区一条街了——位于复旦校园的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商业街。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的享受便捷的生活,同时可以小小的奢侈一下。一条街的一侧分布着小吃店、饭店,另一侧则分布着书店、文具店、礼品店等。由于平时人流较多,所以不允许车辆进入。作为一个复旦人,每一位曾在这里生活过的学子一定都可以在这么多的店面中寻找到自己的独特回忆。

8、正大体育馆

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是由正大集团捐建的、复旦大学校内最先进豪华的体院馆,可容纳观众近5000人,是集比赛、训练、集会和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化的综合性体育馆。

馆内可组织手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国际比赛,内设有较大面积升降舞台,可举行文娱演出;体育馆的音响效果满足文娱演出和大型会议要求;体育馆内设有尖端防灾系统和高端安全监控系统;馆内安装的LED显示屏达到国内体育馆第一;馆内举行比赛、会议和演出均可通过网络在校园网上转播。该体育馆在设计上还具有节能特色,采用膜结构屋面可使白天举行活动不用灯光;空调系统采用座位下送风,也达到较大的节能效果。

复旦大学的男子排球队跻身全国男排联赛甲A之后,正大体育馆最为复旦男排的主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9、复旦经世书局

这座复旦大学经世书局是复旦出版社的门市部,主要是经销各类专业课教科书,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书为主,但也卖别的出版社的书,所有的书籍都会有一定的折扣。人文类、学术类的书籍是这里的特色,是家书香气味很浓郁的书店。

10、复旦美研中心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85年。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机构。

美国研究中心的定位,是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学术界科学地分析美国、准确地解释美国,以增进我国对美国的了解,推动中美学术交流与沟通,促进两国的相互尊重和合作,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外部和平与稳定的环境。

中心的首任主任是复旦大学的已故校长谢希德女士。谢希德——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学家。生于1921年3月19日。福建泉州人。1946年在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在上海沪江大学任助教;1947-49年在美国Smith College读研究生兼任助教,1949年获硕士学位;1949-195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继续研读,1951年获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51-1952年在MIT任研究人员,1952年回国后在复旦物理系任讲师、教授、顾问。1958-1966年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兼任副所长,1978-1983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83-1988任复旦大学校长。198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中科院院士,1981-1996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84-1988任上海科协主席。

她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并是这些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90年代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短周期超晶格的声子谱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81年以来曾荣获美、英、日、加、香港等国十二所大学的荣誉博士称号,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交流委员会的杰出学者。曾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任组委会成员或主席。是IUPAP半导体委员会成员(1986-1992)。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及书著数本。

11、正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7日,毛主席给他在大革命时期“农讲所”共过事的老朋友、复旦大学教授周谷城写了一封信,信中除致问候外,还说了一些共勉的话。消息传开,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与敬仰,便将毛主席写在信封上的 “复旦大学”4字复制下来,作为校名匾。

当时的复旦大学校委会副主任陈望道感到此事应向毛主席报告一下,或者请毛主席为复旦另题校名,就给在北京的张志让(曾为复旦大学校委会主任)写了信。张志让将复旦大学的要求托人转给了毛主席。过了数月,毛主席的秘书将主席的题字“复旦大学”4字(题字的信封内并无信函或日期)转交给张志让。

此时,复旦正在建造能同时容纳1800人上课的教学楼,而学生则全部住在校外的德庄和淞庄。每当上下课之时,国权路上人头攒动,行人如织,从老校门进出诸多不便,于是在今行政综合楼前开辟了新校门,老校门同时关闭。至此,第一个校门整整存在了30年。考虑到将来还要建造新校门,故第二个校门极为简陋,仅东、西两根方形水泥柱而已,毛主席新题的校名制成一长形白底黑字的木板校匾,挂在靠东边的一根水泥柱上,这一校门存在了13年。

196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60周年大庆,校方新建了第三个校门,即今校门。毛主席题写的校名,横书在大门上方,4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豪迈。开始描金,时间一久,色泽斑驳,改漆为黑色,后来又描为紫铜色。第三个校门到今年已整整存在了57年。

第二篇:博物馆讲解词新

莱阳白垩纪地质博物馆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我是讲解员王佐梅。

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包括金岗口、凤凰山两个园区和北泊子、团旺两处地质遗迹保护点,总面积达15.46平方公里。

你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金岗口园区,占地3.8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了莱阳白垩纪地质博物馆,张和国际树化石林两个景点。你眼前的这个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939平方米,展陈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在请大家沿着时光轴线,跟我一起去探索恐龙世界的奥秘吧。莱阳恐龙动物群

这是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莱阳恐龙动物群。

第一个恐龙岛,展示的是巨型山东龙,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请大家注意观察它的嘴巴,是不是跟鸭子的很相似呢?巨型山东龙在我们莱阳还有诸城都有发现,它成年之后高15米左右,而你看到的这个只有5米多,所以,它应该还不是一具成年龙的化石。

这里我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怎么辨别他们是吃什么长大的吗?好了,正确答案是,巨型山东龙是吃植物的。你们会不会想,吃植物怎么能长得这么大呢?因为它吃的多啊,据中科院专家介绍,一只成年的山东龙每天能吃2--3吨的食物。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个咱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们莱阳的骄傲,它就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是1951年由杨钟健教授带领的科考队在莱阳金岗口发现的,是我国第一具完整的化石骨架,如今这具骨架作为镇馆之宝一直陈列在中科院古动物馆内。你看到的这具是根据1:1的比例复制的模型。棘鼻青岛龙和其它的鸭嘴龙类恐龙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头顶上多了一个棒状棘,也因此而得名。

棘鼻青岛龙明明是在莱阳发现的,可为什么冠以青岛的地名呢?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莱阳没有技术力量进行挖掘,整项工作全都是青岛的专家到莱阳开展的,所以被命名为棘鼻青岛龙。

这种化石所处的地层时代为白垩纪晚期,身长为7米左右,高5米左右,体重大约在6-7吨之间,但是它们的脑容量很小,只有200-300克,就像一个苹果那么大,所以它们不善于奔跑,又没有攻击性,更适合生存在淡水湖泊的区域。咱们的棘鼻青岛龙不管是它的颜色还是他的顶饰看起来都是非常呆萌的,可以说是属于温顺型的恐龙。

在这里我向大家普及一个辨别恐龙骨骼化石真假的办法,首先要看组合连接的部位,如果是从骨头中央连接的,肯定是模型;其次要看骨头是否有修复的痕迹,像现在这样的一看就比较完整,那就肯定是假的。因为化石在地下埋藏几亿年,随地壳的变动,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破损或开裂,大都能看到修复的痕迹。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三个恐龙岛,这里展示的是禄丰龙,是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老先生在云南的禄丰县发现的。禄丰龙,身体比较笨重,成年龙大约在6-7米,我们眼前这个恐龙长5米高2米,比今天的马大不了多少。它的头很小,脚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前肢较小,有五个指头,后肢粗壮,而且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整条龙的特点就是在他这条粗壮的尾巴上,它的尾巴占据整个身体的二分之一,主要是用来调节身体平衡的同时帮助头部及颈部的活动。它是生活在浅水区的恐龙,主要以植物叶和柔软的藻类为生,多以两足行走,当它困了累了的时候,便会将它的尾巴落地与他的后肢形成一个三角架,以此来稳住身体平衡。这种行为很像今天的袋鼠。其实最早的时候禄丰龙是吃肉的恐龙,后期因为其他的恐龙比它还要凶猛,它慢慢的只能靠吃植物存活了。大家从这个方向上看,就可以知道食肉恐龙跟食草恐龙嘴巴和牙齿的区别了。

请大家继续看第二个展区,莱阳地质古生物。

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莱阳在恐龙地质界的辉煌成就!莱阳是我国地质古生物家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和昆虫化石的地方,也是罕见的同时发现大量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重要遗址。在莱阳有三次大发现,第一次大发现是从1923年--1930年发掘了中国谭氏龙部分化石;第二次发现是从1950年--1958年发现了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较为完整的骨架;第三次大发现是2008年至今,由中科院汪筱林教授的团队,逐渐发现的大量恐龙蛋、恐龙化石及莱阳平原恐龙峡谷群,确认了莱阳恐龙化石富集层和埋藏规律。

请大家看一下展板:

1.莱阳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发现的地方,1958年毛泽东主席参观了古脊椎所研究成果展,主要展览的就是我们的新中国第一龙。

2.莱阳是众多国内外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考察、发掘和研究的地方。这是我国恐龙之父----杨钟健院士;古哺乳动物奠基人----周明镇院士;黄土之父----刘东升;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教授;著名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

3.莱阳发现了三个著名的白垩纪化石生物群。早白垩纪发育了热河生物群,晚白垩世是指莱阳恐龙动物群和恐龙蛋化石群。你看到的这个图就体现了当时种类繁多的恐龙乐园里的景象。

4.莱阳是最早发现翼龙化石的地方,翼龙它不属于恐龙,它属于蜥脚类。

5.莱阳是世界罕见的恐龙和恐龙蛋富集共生保存的地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莱阳特有的白垩纪地层图。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这里的地层不仅非常丰富,而且露出连续也较为完整。包括莱阳群(约1.3亿~1.1亿年前)2)青山群(约1.1亿~1亿年前)3)王氏群(约8000万~7000万年前)。看这张图片就是平原恐龙峡谷群,这就是当时恐龙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土都是红颜色的被称为红色砂砾岩,埋藏着以鸭嘴龙为代表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

莱阳也发现了热河生物群,这边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些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带毛恐龙、鸟类、翼龙早期哺乳动物等化石,在鸟类的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上提供了翔实的化石证据,被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古生物发现。有人会问,为什么这里不展示莱阳自己的化石呢?第一,莱阳的挖掘工作相对保守一些,虽然这里展示的古生物在这里都能找到,但是都不是很完整;第二,条件不成熟的挖掘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化石的破坏,所以埋藏在地下就是最好的保护。恐龙的故乡

在我左手边是一个2D影院,大家可以到里面观看纪录片,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恐龙的分类和恐龙的起源。

看完影片后我们对恐龙的知识是不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呢?传统上,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中生代陆地上,能直立行走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即狭义的恐龙。现在,科学家认为,恐龙不仅包含那些生活在中生代的物种,还包括今天地球上的鸟类。

这边有个恐龙的演化图,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到恐龙最早是在三叠纪时期的海洋当中出现的,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早期到达了恐龙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海洋,陆地,天空,均被恐龙统治达1.6亿年。现在来看新生代我们最早的人类才生存了几百万年。

恐龙家族依据腰带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我们来看一下世界恐龙分布图,长得是奇形怪状,看看我们认识几种恐龙呢?这块骨头是棘鼻青岛龙的股骨,在后面这个1:1的还原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个刻度的标注,这条股骨的长度大约为1.40米,跟许多小朋友的身高差不多吧?这块是祈福骨,大家可以摸一下,俗话说摸摸龙骨,一生幸福,大家只要摸一下,就可以将祝福带回家。

这边是巨型山东龙的下颌骨化石,就是下巴的位置,我们刚才已经摸了龙骨了,现在再看看龙头就可以万事不愁了。恐龙蛋世界,看看恐龙到底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这边有个互动区域大家可以去我们的恐龙蛋模型进去拍照留念。恐龙那么大,恐龙蛋应该也很大吧!下面我带大家看一下真正的恐龙蛋,这一窝恐龙蛋就是发现在莱阳的金岗口村。莱阳是我国学者最早发现恐龙蛋的地方。莱阳恐龙蛋化石群有长形蛋类、圆形蛋类、椭圆形蛋类、网形蛋类和棱柱形蛋类等5科6属12种。

大家看一下这一窝恐龙蛋化石,有没有发现它是平行排列并且放射性的围成一圈呢,因为它们都属于双卵巢动物,一次下两枚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两个相邻的恐龙蛋都是平行排列的,整窝的恐龙蛋呈放射状分布。许多游客会问我,这么小的蛋,怎么会长成那么大个的恐龙呢?因为恐龙的寿命大约在200--300年,所以与蛋的大小无关。

地球演化

请大家随我上二楼。

初始的地球是由宇宙中的气体尘埃凝聚并加上对陨石的吸积形成的,地球早期不但经受了地外物体频繁猛烈的撞击,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也在不断的裂变。慢慢形成了地核,地幔和地壳。我们可以看这边地球的立体模型,从内到外分别为地核,地幔,地壳三个部分。地核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核电站一样,不断的进行燃烧和放热。为其上的地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来进行板块运动和火山爆发等各种地质现象。地幔是整个地球占据区域最大的一部分,厚度接近3000千米。它不断为地球上的各种地质变化提供动力。像我们所熟知的地震,火山爆发,大陆漂移和板块的运动,都是由地幔导致的。而我们现在生存的区域就是最上面的地壳部分。地壳的厚度大约为17千米,主要由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好像我们平时会觉得,地壳就是整个地球最重要的地方了,而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其实地壳的质量仅仅占据了整个地球的1%。

我们莱阳的矿产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包括钾长石、石墨、白云石、莱阳绿等。莱阳的钾长石质量非常的好,用来制作高档瓷釉料以及制取钾肥。还有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莱阳绿,可以用作雕刻、饰面和建筑材料,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地面铺的就是我们的莱阳绿。

这边是展示的原地暴露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水、空气和温度会对化石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接触空气而又在潮湿的环境下,结冰对恐龙化石是破坏是毁灭性的。对于同这一块骨骼,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风化成粉末,而埋藏在地下的没有接触空气的另一面则完好无损。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为了修复和保存这些化石,首先会在外层打上石膏,避免运输途中的磕碰和损坏,到了修复中心之后,再用颗粒胶进行表面的维护和修复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修复和保存化石,才能将原本的形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大家看一下这个图,这是地质专家根据棘鼻青岛龙的骨骼化石还原的三维模拟图。虽然恐龙身上的颜色和厚厚的铠甲都是假想的,但是它头上的这只角却是真实存在的。请大家猜一下,这只角有啥用途呢?古脊椎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这只角是用来抵御敌人的武器;第二,这是一个具有特殊色彩或者漂亮羽毛的顶饰,为了吸引异性而存在;第三,也是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说法。专家们通过仪器检测发现,这只角不仅骨质比较疏松,而且带有大量的气孔。据此判断,这只角是用来调节体温用的,作用类似于狗的舌头。寒武纪海洋

下一个展区就是神奇的穿越寒武纪海洋展区。大家也许不知道,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是没有任何生命的,而在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却突然出现了生命大爆发,它们从海洋到陆地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即时出现。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结果不仅惊呆了自己,而且震惊了世界。他模拟寒武纪时期的空气成份,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11种氨基酸中有4种是生物组成所必须的蛋白质。由此实验可以证明,之前人们所争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终于有答案了,那就是先有鸡后有蛋,而蛋只是鸡生命体的延续。

我们头顶上这个非常大的生物叫做奇虾。奇虾,又名古怪的虾,5.3亿年前的海洋中,最凶猛的捕食者莫过于奇虾了。它有一对带柄的巨眼,一对分节的用于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25厘米直径的巨口可掠食当时任何大型的生物,口中有环状排列的外齿,对那些有矿化外甲保护的动物构成了重大威胁。这是一种攻击能力很强的食肉动物,它的个体最大可达2米以上,而当时其他大多数动物平均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在寒武纪海洋里还有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动物,叫做怪诞虫,就是墙上的这一只背上生有七对长刺的生物,它也是寒武纪海洋中数量最多的生物。生命进化

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了,但我们今天仅对它近6亿年来的历史了解得比较清楚。了解地球演化历史和发生的事件,主要依据当时形成的岩层和其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记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生命进化树。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棵生命进化树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整个生物的进化过程。从最初的寒武纪开始,地球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从单细胞的变形虫,到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其后逐渐出现的两栖类动物,蜥蜴,鳄鱼,并逐渐进化为恐龙的分支。恐龙灭绝后,出现的更为复杂的新生代哺乳类动物。我们身后这些展柜为我们展示的就是古生代海洋里的海洋生物以及植物标本,我们可以详细了解生命演化树上所提到的各种生物。菊石不是现生动物而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贝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锥形的和旋转形,以旋转形的壳为多。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菊石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1厘米;大的则达到2米。

这个展台所呈现的就是在侏罗纪时期在莱阳生存的各种恐龙,有体型巨大的植食性恐龙梁龙,莱阳最著名的棘鼻青岛龙,以及鸭嘴龙和霸王龙。恐龙也是有大有小的,咱们来看一下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它就是鹦鹉嘴龙,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因为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2米左右。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

自6500百万年前恐龙灭绝,爬行动物时代结束后,地球历史进入了新生代,也就是哺乳动物时代。

介绍哺乳动物时代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化石标本,它叫张和兽,它是质地专家张和先生发现的。看到它我不得不说一个小故事。我们的一位同事第一次见到张和先生的时候便问,你不是叫张和兽吗?张和先是一愣,然后笑道:“我叫张和,而我发现的一个物种叫张和兽。于是,这个叫张和兽的小家伙就落户在了我们展馆。那么张和兽有什么特殊学术价值呢?在它之前,动物都是靠下蛋延续后代,而张和兽却是把蛋在腹内孵化再生出体外。也就是说,它是卵生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的一个过度。

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更为进步,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它们明显区别于爬行动物的特征包括:温血动物,体表具毛,以保持其体温恒定;大脑和神经发达。在化石研究上,主要靠骨骼和牙齿来加以区别,其中骨骼中最重要的是头骨。

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猛犸象化石,我们看过的冰河世纪里面就有它。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猛犸象的特征。猛犸象又名长毛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经是草原上最大的象之一,体重可达到12吨。在大家们面前的这具猛犸象出土于黑龙江身高约2.9米,身长约5米左右,从它的牙齿磨损程度来看这只猛犸象大约有5到6岁,换算成人类的年龄也就是十八九岁。猛犸象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这个门齿长约1.5米,它们身上披有金色,红棕色或是灰褐色的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可以达到9厘米。猛犸象夏季主要是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和树皮为食。它们广泛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在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猛犸象灭绝的原因有三个,1、因为气候变暖,他的活动区域变小,草场的植被减少致使猛犸象面临饥饿而死;

2、后期猛犸象选择近亲繁殖,致使猛犸象出现了骨骼畸形以及癌症的发生,使它们你大多活不到成年;

3、再后来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曾把猛犸象的肉作为食物,把它的皮毛作为抵御寒冷的衣服。

那么这个古生物到底是怎么灭绝的呢,我们通过这个展板来了解一下。

这里为大家介绍的是自寒武纪以来地球经历了5次重大集群灭绝事件。第一次到第四次生命大灭绝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陆地和海洋的分化,致使海洋中的造礁生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灭绝,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统治者逐渐的替换为恐龙,并进入了侏罗纪的黄金时代。第五次生命大灭绝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恐龙大灭绝了,小星星撞击地球,导致尘埃遮蔽天空,大量的光合植物由于缺少光照而死去,食物链底层断裂后,植食性动物尤其以恐龙为主的大量动物也在坚持了几个月后死去,导致肉食性动物缺少资源,也逐渐走向了灭亡。就此结束了恐龙统治地球的漫长时代,而生存下来的哺乳类动物,凭借神奇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繁殖力在短期内实现了又一次生命大爆发,缺少天敌又进化到更高层次的哺乳动物迅速占领了地球。最后进入了我们人类的新生代时期。

各位游客,博物馆的讲解到此结束,大家可以继续自由参观,也可以到张和国际树化石林游览。我们的展馆后期还会不断增加一些互动性的娱乐项目,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我们会随时向你通报项目的进展情况,期待你的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第三篇:天波杨府讲解词(新)

天波杨府导游词

大家好,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即杨家将的府邸。据史料记载,天波杨府位于北宋首都(即开封市)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因杨家世代忠良,杨家将忠心报国,宋太宗赵光义爱杨业清正刚直,不善巧言谄媚的性格,赐建一座‚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赐予杨令公居住,并亲笔御书‚天波杨府‛。开封人民为纪念北宋杨家将的英雄事迹,弘扬杨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在天波门遗址一带,依据《宋东京考》、《如梦录》、《祥符县志》等记载,参照杨家家庙‚孝严祠‛、‚佘太君庙‛等建筑布局重新修建了‚天波杨府‛。

欢迎来到天波杨府。天波杨府南大门外的湖泊叫杨家西湖,又名杨六郎宅水泊。明代《汴京遗迹志》记载:‚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里城就是现在的开封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清代《宋东京考》进一步指出:‚本杨六郎宅外湖泊,故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杨业归宋,举家迁居都城东京(开封),其府邸就在这里。因位于里城西北的水门‚天波门‛内,故名‚天波府‛。杨业归宋7年后壮烈牺牲,天波府成为杨六郎宅。明清水患之后,清代时遗址上仍修建有纪念性建筑‚杨氏庙‛,直到1927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废除。但人民喜爱和怀念杨家将,正如明代唱本所言:‚文官只说包丞相,武官好个姓杨人。‛小说、戏曲中的杨家将演义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今日的天波杨府,是为了弘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依据史籍记载,于1994年在杨氏故宅附近建成的纪念性建筑。

天波杨府占地90亩,是一座仿宋古典园林建筑。座北面南,由东、中、西三个院落所组成。东院演兵场,是杨家将操兵练武的场所。中院杨家府衙,是天波杨府的主体部分。我们大家现在进入的这个院子就是西院杨家花园,这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园,北区有一座硬山式楼房,有迴廊连接,天波碧潭之水从杨家西湖引入,从花园南部迂回穿过水榭和东、西长廊,经过假山最后绕到花园北部。在拱桥旁的合欢树下立有‚天波碧潭‛字样的立石。往前走,可看到假山、水池、曲桥、小亭子、水榭和密密地竹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

穿过西院我们就来到了‚碧波染翠‛景区,在这里我们大家看到的反映杨家将爱国主义精神的三座雕塑分别是:‚世代忠烈杨家将‛、‚忠烈千秋‛、‚浩气长存‛。大型浮雕照壁《世代忠烈杨家将》,高4米,宽15米,为钢筋水泥材质,整个浮雕,场景洪大、气势恢宏。雕塑《忠烈千秋》设置在白虎桥南端,是一组杨家男将手持杨家枪、忠心报国、一心杀敌的群体形象;在演兵场大门入口处塑有《浩气长存》金刀杨令公塑像。雕像为钢筋、钢网骨架、水泥圆雕材质,像高2.4米、宽3.2米。景区中心有一座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的汉白玉制三拱桥,名曰‚白虎桥‛。桥的东面有长达60米的仿古花架亭。

我们现在到天波杨府中院,去参观反映杨家将故事的大型民间泥塑。

中院大门高悬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天波杨府‛金匾,门前有下马石,宋太宗曾下旨,凡经杨府门前通过的官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杨家的敬仰。进大门有照壁,浮雕着梅、兰、竹、菊、荷的图案。两侧是钟鼓楼,钟楼和鼓楼是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定制建筑,节庆大典中鸣钟击鼓成为古代之惯例。然而天波杨府的钟和鼓,在战乱年代却有

着特殊的用途,钟叫‚聚将钟‛,鼓为‚催战鼓‛,分别为聚集将士,鼓舞士气之用。开封民间相传,杨家聚将钟有两处:一处在龙亭之东,曾被日军炸断盗走,后来有关专家依据照片分析,似为周王府独柱亭之柱。另一处在杨家湖北部,曾露出水面,年长目睹者称极似钟纽。因位置在杨府范围附近,较为可信,可惜此物在解放初期已失去踪影。

往前为过厅,是宋式歇山丁字脊建筑,厅前是威风凛凛的守门武将焦赞、孟良的塑像,像高2.7米。后部是20余种仿宋兵器展览,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宋代火药兵器展览,还有杨排风用的烟火棍等。杨家枪举世闻名,殿内有三十六式杨家枪的枪谱,大家可以一试身手。

穿过过厅是主体建筑‚天波楼‛,该楼为带夹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4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上做宋式斗拱雀替,下为条石台基,室内做藻井天花,室外做五彩遍装油漆彩绘,非常雄伟壮观。此楼即太宗赐予杨业的‚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二楼正中檐下天地云斗匾上刻有‚天波楼‛3字,由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亲笔书写。天波楼一楼大厅为议事厅,有一大型群雕演义故事‚杨业发兵幽州救主‛,当时杨七郎因打擂闯祸,太宗听信谗言,竟不念杨家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战立下的战功,将杨业贬谪雄州之后,辽国乘机出兵,设计困宋太宗于幽州城,这是杨业手捧诏书,唤出八个儿子商量营救之策。六郎、七郎站出请命,杨业派七郎为先锋先行一步,杨业带领众人押运粮草星夜向幽州进发。这就是大家熟悉的‚七郎八虎闯幽州‛。天波楼二楼大厅名报国厅,内有群雕演义故事‚佘太君杨门选将‛,当时杨家热血男儿战死沙场,边关告急,朝中无将出征,为报国家,佘太君命老家人杨洪击鼓撞钟,杨门女将聚集厅内,佘太君亲自选将,被选中的是

七娘杜金娥,八姐、九妹随军出征。显示了杨门女将满门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东配殿是五组杨家男将的内容,居中是金刀杨令公杨业,原名杨崇贵,少时随父杨信出征,后北汉帝刘崇赐姓,故改名刘继业,归宋后恢复本姓。杨业之死,是史有明载的大事,我们重点讲述一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潘美、杨业分别被任命为伐辽西路军的主帅和副帅,他们与监军王侁、刘文裕率部接连攻下4州,但东路军的失利,造成全线溃退。宋太宗下令将几州百姓迁往内地。在如何保护百姓安全撤退问题上,杨业与王侁发生争执。杨业认为辽军势气正盛,只要适当出击牵制西进,即可保边民撤离。王侁却要正面大张旗鼓地进攻,指责杨业说:‚将军平素号称‘杨无敌’,大敌当前却阻挠我等作战,莫非另有心思和打算不成?‛猜忌之心,言溢于表。作为北汉降将的杨业,只好抱着‚先死于敌‛的决心,去执行宋军主帅们最后做出的错误作战计划。他唯一的要求是要潘美等领兵在陈家谷的谷口左右两翼埋伏、接应。约定之后,杨业出兵。潘美、王侁、刘文裕各自率部在陈家谷布阵。在等待了4个时辰之后,王侁就以为杨业已胜去抢头功,竟擅自带兵离谷,潘美拦不住,与刘文裕跟着撤退。战事正如杨业所料。杨业率部奋力作战,从中午打到傍晚,筋疲力尽,终于打到了陈家谷,却不见宋军一兵一卒,悲愤之极,与辽军决战,终因寡不敌众,杨业之子延玉及士卒皆战死,杨业身上几十处负伤,最后因战马重伤被俘,3日不食而死,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杨业在受到宋方敬仰的同时,也得到辽方的称赞。杨业死后,辽国即在长城北古口建立了一座杨无敌庙。宋太宗对杨业赠官太尉,大同军节度使,特加抚恤,诏书中这样写道:‚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而群帅拜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历,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如此!‛虽然监军一职在军中起很大作用,但主帅潘美支持错误,指挥不力,是违约撤兵的主要责任者。宋太宗对当事人都作了处分:大将军潘美降官3级,监军王侁除名发配金州,监军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南部有演义故事大郎替主龙棚赴宴,这是大郎用袖箭直穿天庆王咽喉。有六郎在黄土坡与辽军大将韩昌大战三天三夜最后用回马枪将韩昌杀于马下。北部有演义故事五郎斧砍萧天佐。五郎出家为僧仍不忘报效国家,这是在大破天门阵。还有七郎闯幽州,这是突破三关来到幽州城门楼下在喊城的情况。接下来请到后殿参观游览。

我们现在来到北殿孝严祠,是杨家家庙,为宋太宗御赐的祭祀处。孝严祠原名孝严寺,《汴京遗迹志》记载:‚寺在城之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之家庙也。雍熙丙辰五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孝严寺,1927年为冯玉祥所废。今日孝严祠殿内设置神龛,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杨家将三代英雄等塑像和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现在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的杨氏后裔每年都要组团到天波杨府寻根访祖,观光游览。所以说,天波杨府威震四方,也有利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

现在请大家到最后一个大殿——西配殿,里面是五组杨门女将的演义故事。首先看到的是‚烧火丫头杨排风‛,排风自幼失去父母,流浪街头,后被杨洪捡到府内,并跟大家一起练兵习武。所以当排风十八岁时,武功高强,边关告急时,排风一马当先,这是她带兵到战场与辽国

兵将交战时的情景。第二组故事是‚七娘迎战马吐温‛,佘太君选将,七娘随军出征,行至瓦桥关下同辽军马吐温相遇,马吐温见来的是位女将,顿时垂诞三尺,七娘故意丢个破绽,步步后退,马紧追不舍,七娘在马将要追上时,猛然回头,照准马吐温的脸面挥手一团粉雾,马吐温双眼被迷疼的‚哇哇‛怪叫,七娘手起刀落砍下他的首级。第三组‚百岁佘太君‛——杨业之妻佘氏,乃将门之女,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都是抵御外侵的英雄,佘氏受家庭影响,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后跟随杨业,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安危,相传曾百岁挂帅。这边两组故事说的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八姐九妹前去破天门阵的黑风阵,首先按穆桂英画好的天门阵阵图巧妙地避过阵中的暗道机关,顺利进入阵内,与阵主耶律方交战,排风趁此机会攻上指挥台,耶律方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便落荒而逃。穆桂英作为破阵的主帅,勇破中阵玉皇阵,阵主萧天佑二柄锤迅猛如风,两人直战二十几个回合,萧天佑求胜心切,举起双锤狠狠向穆桂英砸来,不想穆桂英人急马快躲过,萧天佑收锤不及,甩落下马,桂英回手一刀,砍下了萧天佑的首级。泥塑故事讲解到此结束。

东院为演兵场,内设点将台、跑马场及宋代兵器展示,还有射箭等项目,等一会儿大家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参观,拍照留念。

先生们,女士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希望天波杨府的美丽风光和杨家的浩然正气能带给您愉悦和收获,请记住把天波杨府的祝福带给您的亲朋好友,我们欢迎更多的朋友到天波杨府来!

讲解到此结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第四篇:(新)公务接待讲解词

各位来宾„„好: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小浪底景区参观游览,今天很荣幸为各位提供讲解服务。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厅。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将小浪底工程按照1:650比例微缩的沙盘模型,下面我们可以借助它对小浪底工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模型当中最左边山体下方的白色建筑物就是展厅的位置,位于黄河的南岸,洛阳市的孟津县,以黄河为界对面的北岸则是另外一座城市济源市。小浪底工程因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控制着黄河92.3%的流域面积,近100%的输沙量以及90%的水量,是控制黄河上中游洪水泥沙的关键位置,是三门峡以下黄河干流上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坝址,也是唯一能够全面担负起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任务的综合性枢纽工程。

小浪底从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始修建,到2001年底主体工程完工,总投资额达309亿人民币,因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1.09亿美元,所以根据世行的采购导则,主体工程实行的是全方位国际招标,当时有来自全世界36家公司通过了资格预审,参与竞标,经过激烈的竞标之后,由三家国外公司承包商负责承建,小浪底工程也就大概分为三大主体标段。

首先最具有标志性的标有“小浪底”三个大字的这座拦河大坝就是整个工程的第一标段,由意大利英波吉罗为责任公司的黄河承包商负责承建,全称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土石坝,那么它跟一般的混凝土重力坝结构有什么不一样呢?它的中间采用的黏土,两侧分别用沙子、砂岩、鹅卵石等十七种填筑材料由细到粗一层层堆积填筑碾压而成,大坝的所有填筑材料均是就地取材,挖掉了附近的两座大山,当地的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当代的愚公移山。这座大坝无论从外观还是截面上看都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梯形大坝,坝顶最宽处仅15m,而坝底的宽度则达到了864m,垂直高度160m,海拔高度281m,全长1667m。在这座大坝建成之后,上游库区也就是模型当中上方所显示的蓝色部分,最大库容可达126.5亿m³,最高蓄水位275m,在水库投入运用之后基本可以使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大坝建成之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拦截黄河水,使其人工改道,以前的黄河水是从大坝中间的位置下泄到下游的,从1997年大坝成功截流后,原来440m宽的故道河床就成了大型渣场,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工程建成之后,小浪底建管局加大了坝后生态环境恢复的力度,委托上海园林设计院对该区域进行地表整治,防护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现在是风景非常秀丽的坝后生态保护区,它将环境绿化和黄河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家在领略宏伟工程、观赏美景的同时,也了解到黄河的发展史、文明史。那么改道以后的河水主要是通过大坝北岸的山体下泄到下游,而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单薄狭小的山体里,开凿了具有世界挑战性的108条洞群,包含了整个工程最为精华的两个标段—泄洪工程标以及引水发电标。那么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由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的中德意联营体中标负责承建的二标,庞大的泄洪排沙建筑群。

这一部分建设主要包括最后方进水塔修建,山体洞室的开挖以及三大消力塘的修建。首先在最后方醒目的红色启闭机下方集中了“一”字排开的10座进水塔,它是世界上最雄伟最复杂的进水塔群。在下方的山体内部错综复杂、大大小小地开挖了108条地下洞室,可以说整个山体几乎被掏空,构筑起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迷宫”。而我们在山体外面能看到的这10条洞室就是调水调沙和泄洪通过的地方,那么它们各自的分工任务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一下。

首先这10条洞室当中处于最右边最醒目的这条叫做正常溢洪道,当上游库区蓄水位达到警戒线水位时才开启使用,老百姓也就形象地称之为抵御千年一遇特大洪大的千年溢洪道,被称为“千年等一回”,当然我们希望永远不要用到它。在溢洪道的另外一侧依次抬 1 升的三条平行洞室叫做明流洞,是排上游库区大量清水和悬浮物的。它的下方中间位置有三条洞径最小的洞室就是排沙洞,主要用来排沙。而在最下方也就是紧挨着河面的三条洞室则是最早引导黄河水改道的导流洞,在其完成导流任务后,通过改造和创新,成为永久泄洪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

泄洪系统出水口的消力池总长210m,宽356m,深28m,由10条洞室下泄的高速水流可以在其中进行两级消能,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消力池。

调水调沙是现代治理黄河的一个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调节下泄流量和水沙比例,利用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携沙入海,使黄河逐步恢复健康生命状态。2002年开始,小浪底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都会进行为期20天左右的调水调沙,在这段时间里通过三条明流洞、三条排沙洞有选择性的开启,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放水放沙。那么壮观的场面就如同我们面前这幅巨大的照片所呈现的情景,这是由两条明流洞喷涌而出的飞瀑,如果身临其境的话将会给人一种巨龙出水、一泻千里的感觉,当然由于水沙比例调控含沙量的不同,水瀑的颜色也就各异,有的非常清,而有的则非常浑浊。因为在调水调沙期间会吸引大量游客至此络绎不绝,所以也被称为是这里一年一度的“观瀑节”。

那么在一年当中调水调沙其余的时间里,小浪底主要通过三标工程,由法国杜美兹公司为责任方的小浪底联营体中标承建的引水发电系统发电供水,而它主要的发电厂房部分建造于左岸紧挨着二标工程这一块山体的腹部,从外观上是难以看到的,而内部发电厂房的高度则达到了61.44m,长251.5m,宽26.2m,是目前国内跨度和高度最大的地下发电厂房之一,安装有6台30万千瓦的混流式发电机组,多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时,所发的电通过在山体外面能够看到的这个地面控制中心输送到华中电网,发电利用过后的水就从下方这三条尾水渠下泄到下游。小浪底电站不仅是河南电网中理想的调峰调频电站,也为整个中原地区提供了有效的清洁能源。

那么小浪底工程就先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刚才各位走进门看到的玻璃板下方这个模型,它其实和小浪底有着必然的联系,属于一个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它位于小浪底下游16公里处,洛阳孟津县与吉利区的交界处。主要开发任务是以反调节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和发电。西霞院的反调节运行,是通过对小浪底水电站调峰发电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再调节,使下泄水流均匀稳定,以减少下游河床的摆动和对堤防工程的冲刷。当小浪底发电流量较大时,西霞院按反调节水量要求发电,多余水量蓄存于库中;当小浪底水电站停机发电时,西霞院水库利用水库存水,按照反调节水量下泄,既满足黄河下游用水要求,又防止下游河道断流。除了反调节以外,西霞院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它这座拦河大坝,这座大坝全长3122m,相当于小浪底大坝的两倍长。不仅如此,它有两种结构,两侧是堆石坝,而中间是混凝土结构,主要的功能性建筑集中在大坝的中间:泄洪排污的出水口引水灌溉闸以及河床式电站厂房。最大坝高51.5m,共设置了21孔泄洪闸,左右岸最大坝高仅20.2m,所以相对来说,西霞院的库容就比较小,只有1.62亿m³,仅为小浪底库容的1%,也就意味着库区水浅,但水域开阔,很适合修建一些大型的水上娱乐设施。这个工程因为动工的较晚,主体工程于2003年1月10日正式开工,2008年底完工,2011年刚刚完成验收,后期的整体规划还未完成。但以目前的规划来看,预计开放之后将与小浪底景区连成一片形成河南省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届时欢迎各位来宾至西霞院参观游览。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战略性工程,历年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工程建设期间,他们在百忙之中先后视察过小浪底。

这两幅图片是黄河源头和河道的航拍图它是由融化的雪水汇集而成的三条小溪开始它的万里之行的。当黄河流到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的交界处,河道变窄,山崖陡立,滚滚黄河水从17米的高处跌入深峡的河槽,登高望远,好似湖水倾倒,壶口瀑布由此得名,“源出 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就是形容壶口的壮丽景观。黄河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染色河流,是因为它的含沙量最大,它中途要流经中国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俗话说“黄河之灾,祸在泥沙,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裹携13亿吨泥沙,其中4亿吨泥沙会沉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以每年十厘米的速度不断抬升,普遍高出两岸地区,形成了“地上悬河”以及悬河之上的悬河“二级悬河”,严重威胁广大平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黄河自古就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以其“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三年两改道,百年一改道”称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而旱灾是黄河流域的又一大患,这两幅照片就是当时灾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治理黄河的措施,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例如加固加高黄河两岸大堤、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和下游分洪滞洪区的修建。但是这些措施是还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黄河的洪汛等问题,也为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争取时间,就要在黄河上修建一些必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例如小浪底。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小浪底开工前黄河上已经建成的部分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其中的三门峡、故县和陆浑水库就在河南省境内,如遇特大年份洪水以及每年的调水调沙,小浪底是和这三个水库联合调度运用。

接下来的这张照片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流经千百年的母亲河在1972年的4月23日首次出现断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在当时似乎成了历史的绝唱。从1972到1998年的27年中,有21个年份出现断流,黄河连年断流,水资源危机成了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仅山东一省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35亿元人民币,东营市的胜利油田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因黄河断流,200口油田被迫关闭,油田损失近15亿元。但在小浪底建成之后,已保证黄河下游十几年不再断流。

这张珍贵的黑白历史照片是1952年毛主席首次离京巡视在郑州花园口留下的,我们的毛主席就是在此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之后由身边的这位当时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同志开始着手小浪底工程的工作。小浪底工程是国家各部委、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40年的勘测、设计、论证、评估、审查、400多项科研实验,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几代人的心血、智慧和力量,终于描绘出了小浪底工程的宏伟蓝图。1991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小浪底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确定“八五”期间开工兴建。这幅照片就是人大代表在对小浪底工程进行举手表决的重大历史场面。可以说小浪底工程在这一天终于穿云破雾,落地生根。

小浪底工程主要分为前期工程和主体工程。从1991年到1994年是前期准备阶段,工程是在国家经济较为紧张的时期上马的,所以施工条件极其艰苦。我们可以看到中方建设者所居住的窑洞,当然条件好的可以住在以前当地居民废弃的窑洞,条件不好的要自己搭帐篷风餐露宿,没有电就用落后的手风钻来开山劈路。然而就在这种条件下小浪底建设者依然高质量完成了水利部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顺利通过了世界银行15次严格的检查。

1994年9月12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这是当时的盛况,各大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小浪底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名建设者,开始了赶工热潮。

然而小浪底工程建设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小浪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堪称中国“地质博物馆”,从劈开的山体断面来看,它是一个像“千层馅饼”一样的地层结构,山体岩层易破碎,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在1995年三条导流洞开挖中造成了大小19次塌方,也就在这时二标承包商德国旭普林公司以中方没有说明山体条件为由擅自停工,提出了8818万马克的巨额赔偿和推迟一年截流的要求,那么如果国家在当时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就会让外商牵着鼻子走,那么国家将因为97年不能按期截流,而为此要付出直接经济损失40亿的沉重代价,然而国家水利部并没有在这突如其来的难题和干扰面前畏缩,在不违背国际条款的 3 原则下,创造性提出了“成建制引进中国水电施工队伍”的对策,与承包商达成了“劳务分包”的协议,赶回了延后9个月的工期并提前完工,胜利实现了如期截流。“在外国人面前,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们是小浪底人”这是一次截流动员大会上发出的口号,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小浪底在国际工程上展示出了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形象。

经过中外建设者1100多个日夜的奋战,小浪底迎来了大河截流。这就是1997年10月28日10点28分最后一车土石方正在倾倒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截流成功后,建设者一鼓作气,在1999年10月25日成功完成下闸蓄水,将三条导流洞洞口的闸门彻底落下切断黄河水流,开始初期蓄水,为发电蓄足水量。这四张图片则反映了发电的重大施工过程,压力管道焊接、水轮机蜗壳焊接以及机组定子和转子的吊装。2000年1月9日,小浪底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这是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亲自启动机组。2001年12月27日小浪底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标志了小浪底工程全线完工,进入初步竣工验收阶段。2009年小浪底全面顺利通过验收。

小浪1底工程关系着黄河下游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是我国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管理惯例接轨的工程,当时对招标管理、合同管理和质量管理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胡总书记在视察小浪底工程时指出“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对其他工程来讲是质量第一,百年大计;对于小浪底来说,应该是质量第一,千年大计。”小浪底工程全面推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建设管理体制。这是监理工程师在施工现场忙碌工作的情景。

小浪底水沙条件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巨大、运用要求极其严格,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工程之一。而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达51个国家和地区之多,于是这里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小的联合国、一个地球村。我们现在正在通过的也是一个模型,我们将小浪底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多级孔板消能泄洪洞按照1:5的比例展出。而它其实是由完成导流任务后的三条导流洞经过创新改建而成。把原来的131米进水口封死,将进口位置提高到海拔175米左右,并且在洞体尾部安装了小于洞径这样的三级孔板环。其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孔板消能,高速水流通过洞经的收缩与扩张来消刹水能、降低流速,使水流出洞后减少对河床的撞击,保证下游河床不会塌陷。此项技术的应用还在当时获得了水利部颁发的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张则是出水口的消力塘,水流能量出洞后是在消力塘里再进行逐级消能,再下泄到下游。它也是世界上集中布置最大的,最大长度约300米,宽度约48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一级消力塘、二级消力塘和护坦,深度分别为25米、15米和10米。

在小浪底工程建设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他们当中既有监理、工程师,也有一线工人以及身先士卒的党员干部,更有敢打敢拼的青年突击队队员,这位同志就是当时青年突击队女队长刘蜀晋,她带领身后清一色的男队员常年奋战在导流洞中,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这幅则是受到世行特别咨询团高度赞扬的水电六局青年突击队队长高泗忠和它的队员们。他们两位也只是众多先进人物的代表。

中央、省、部文艺团体也曾多次深入一线进行文艺汇演,受到中外建设者的热烈欢迎。小浪底工程大河截流期间,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联手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大型工程现场直播的先河,使全国人民都能及时观看到截流实况。

小浪底工程移民是我国第一个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移民项目,涉及河南、山西两个省八个县市,动迁人口20万。小浪底移民工作始终坚持贯彻水利部制定的“开发性移民之路”,因地制宜发展了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不仅让人民搬得出、稳得住、还能致富,可以说,这些移民如果一直不走出破旧的窑洞,不搞生产开发,再过50年也赶不上现在的生活水平。小浪底移民也为我国今后的水库移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幅图片是是当时世行行长沃尔芬森和夫人在视察小浪底移民新村的情景。

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在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和生态改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浪底运用其40.5 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与三门峡、故县水库和陆浑水库联合调度,可是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原来不足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确保黄河下游黄泛区人民财产安全。

凌即冰凌,防凌也就是防凌汛。黄河河道从河南到山东这段是由南向北流的。每年开春2.3月份上游河南段先化的水带着大量的冰会在下游的冰面上堆积,形成冰坝,使水位急剧抬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凌汛。现在,小浪底与三门峡的防凌库容联合运用,在每年结冰期加大下泄水流量,抬升下游河道结冰面,来年开河期减小下泄水流量,让河南先解冻的河水在山东段的冰面下通过,直至河段全部解冻。已基本解除下游的凌汛威胁。

减淤是小浪底工程最为特别的一个功效。小浪底控制着黄河近100%输沙量,它利用其75.5亿立方米的淤沙库容拦蓄泥沙并结合调水调沙的运用,可保证黄河下游河床在20-25年内不抬升。为我们更为科学的治理黄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小浪底众多的功效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调水调沙,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晰地了解它的作用和影响,展厅在此设置了一个15分钟的多媒体宣传片,请大家观看。

好了,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厅就先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就到实景当中去体验一下小浪底工程的宏伟气势。

游客讲解词

各位来宾......好:

欢迎各位来到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参观。各位现在是在我们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厅。首先我们借助这个以1:650的比例做成模型对小浪底工程做系统了解。各位在模型左侧可以看到一座小白房子,它就标志了我们所在的展厅。

小浪底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与济源市交界处,黄河中游最后一道峡谷的出口处。它的枢纽地位使它控制了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0%的水量和近100%的输沙量,被称为是控制黄河水沙的咽喉要道。工程设计任务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自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动工至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线竣工,历时十年,总投资309亿人民币。因其中11.09亿元美元是从世界银行贷款,按世界银行的采购导则,对工程的主体土建项目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最终由三家国际承包商联营体中标承建,工程很自然地分为三个标段,下面我们借助模型了解三个标段:

您迎面看到的红色大坝就是第一标段——大坝工程标,由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中标承建。它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土石坝,全称叫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坝体填筑材料总量5185万立方米,被誉为当代的愚公移山!坝体长1667米,顶部宽15米,底部宽864米,垂直高度160米,海拔281米。1997年10月28日大坝截流后,河水改道。老河道成了渣厂,1999年我们委托上海园林设计院对其进行改建。现在已经是漂亮的坝后生态保护区,各位待会儿可以走到坝后亲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

现在的河水穿过北岸山体,经其内部内部下泄。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体内部,集中布置了工程最为精华的两个标段——二标泄洪排沙系统和三标引水发电系统。

二标由三部分组成。最后方的白色建筑物是一字形排开的,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进水塔群,是河水的集中入口;中间单薄的山体内部开挖了拥有108条洞室的地下洞室群,出水口修建起了集中布置最大的消力塘,用以消减水能。二标主要用于泄洪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我们正前方的巨幅照片就是调水调沙的写照,小浪底在每年的6月15号到7月5号左右都会进行半月左右的调水调沙,期待各位下次光临。

调水调沙结束后,黄河水将借助工程的三标引水发电系统向下游泻出。就在这块山体的 5 下方,小浪底修建了世界上在同样地质条件下开挖的最大的地下发电厂房。它可放下100座21层大厦,堪称地下宫殿。厂房内装有六台发电机组,单机容量30万千瓦,总装机18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1亿度。是河南电网最大的调峰电站。发电尾水由三条尾水洞排入下游河道。

以上是模型的介绍,各位随我浏览一下展厅内的图文资料。各位这边请——

小浪底工程是国家治理黄河的重点工程,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工程建设期间历届领导人都视察了小浪底。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碦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全长5464公里河道弯曲多遍,这是黄河九曲十八弯形象的展示。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是它一大特点,也是难治的症结所在。这就是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黄河每年从这带走13亿吨泥沙,其中4亿吨泥沙会沉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以每年十厘米的速度不断抬升,逐步形成了现在世界文明的地上悬河,它像一把利剑悬在下游亿万人民头上,时时威胁着他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加固堤防、水土保持和修建分洪滞洪区和灌渠,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泥沙和洪水的问题仍是治黄的大难。

在这边,各位可以看到一张黑白照片。这是1952年毛主席首次离京巡视留下来的。在这次巡查过程中他老人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自此拉开了治黄的新篇章。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小浪底再近40年后的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才被列入国家计划确定动工。这是当时会场的一张照片。

前期工程在1991年9月1日正式开工,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十分紧张,所以施工条件极其艰苦。主体工程在1994年9月12日正式开工,小浪底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名建设者,开始了赶工热潮。

这些都是小浪底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成功完成大河截留。1999年金秋十月,小浪底完成下闸蓄水。从2000年1月9日到2001年12月27日,小浪底六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工程宣告全线完工。

小浪底工程关系着黄河下游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它的招标管理和合同管理都是十分严格。这是监理工程师在施工现场工作。小浪底水沙条件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巨大、运用要求极其严格,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有挑战行的工程之一。

我们面前的这个也是一个模型。它以1:5的比例向我们展示了孔板消能泄洪洞的结构。孔板洞实际洞经14.5米,空板消能是通过洞经的收缩与扩张来消刹水能、降低流速的一种有效的消能手段,此项技术的应用当时获得了水利部颁发的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张是出水口消力塘真实照片,它是世界上集中布置最大的消力塘。

这是小浪底建设者取得的荣誉。在工程建设期间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中央、省、部文艺团体也曾多次深入一线进行文艺汇演,受到中外建设者的热烈欢迎。

以上是展厅的介绍,下面各位可以从后门出去,沿旅游通道去坝后保护区亲身感受整个工程。

重大接待讲解词 各位领导......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小浪底视察。各位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厅。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按照1:650的比例所做的小浪底工程的沙盘模型。借助模型我们对小浪底工程会做系统了解。首先各位在模型左侧可以看到一座小白房子,它就标志了我们所在的展厅。

小浪底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与济源市交界处,黄河中游最后一道峡谷的出口处。在这里可以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2.3%,控制黄河90%的水量和近100%的输沙量,被称为是控制缓和水沙的咽喉要道。工程设计任务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大型控制性工程。自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动工至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线竣工,历时十年,总投资309亿人民币。因其中11.09亿元美元是从世界银行贷款,按世界银行的采购导则,必须对工程的主体土建项目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最终由三家国际承包商联营体中标承建,工程很自然地分为三个标段,下面我们借助模型了解三个标段:

您迎面看到的标有小浪底三个大字的就是第一个标段——大坝工程标,由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中标承建。这座大坝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土石坝,全程叫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坝体采用17种填筑材料一层一层碾压而成,填筑材料总量5185万立方米,被誉为当代的愚公移山!坝体全长1667米,顶部宽15米,底部宽864米,垂直高度160米,海拔281米。最高蓄水位275米,此时库容最大——126.5亿立方米。这座与南北岸紧密相连的大坝称为了新世纪治黄的一座丰碑。

大坝建好后将黄河水拦腰截断,改道之后的黄河水就沿着北岸山体内部洞室向下游流出。这一部分就是工程的第二个标段——泄洪排沙系统,由德国旭普林公司中标承建。工程内容包括进水塔、中间山体内部洞室,以及出水口三个巨大消力塘。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体内部,大大小小开挖了108条洞室,将整个山体掏空。主最上层三条蓝色的叫明流洞,过清水和漂浮物;中间三条黄色的叫排沙洞,用于过沙和调节水库的下泄水流量;最下层三条绿色的是工程前期引流改道的导流洞,截流后建设者将它改为了孔板消能泄洪洞,现在用于排沙和调节水库下泄水流量;最后的六条红色的引水发电洞与地下发电厂房相连。小浪底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主要用到明流洞和排沙洞,在这期间出水口所呈现的场景就像各位迎面看到的巨幅照片一样。每年调水调沙的时间都集中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在这 期间,六条洞室将选择性开启,昼夜不停地放水放沙。

调水调沙结束后,黄河水就要借助第三个标段向下游流出。三标——引水发电系统几乎都在山体内部完成,由法国杜美兹公司承建。发电厂房就是这个透明玻璃体。它是世界上在同样地质条件下开挖的最大的地下发电厂房,可容100座21层大厦。厂房内装有六台机组,单机容量30万千瓦,总装机18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1亿度。是河南电网最大的调峰电站。发电尾水由三条尾水洞排入下游河道。

由于小浪底是调峰电站,它的发电量就由河南电网的需电量来决定。不稳定的需电量使发电量很不稳定,从而形成了时大时小的下泄水流量。为了减少不稳定的下泄水流量对下游河道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就修建了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各位可以回身观看。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位于小浪底工程下游16公里处。设计任务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供水灌溉。反调节就是说,当小浪底发电量较大同时下泄水流量也较大时,西霞院可以把多余的水在这再次拦截二次利用发电;同样,当小浪底下泄水流量较小,不足以提供下游工农业用水,又可以从这向下调水,给以补充。另外,我们也能看到它的河床式电站,共装有四台机组,总装机14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83亿度左右。枢纽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大坝,坝体全长3122米,是黄河上现存最长的一座大坝,但坝高只有20.2米,故库容较小,仅为 7 1.62亿立方米左右。2003年元月份动工,2008年底完工,水面开阔,而且有黄河湿地和百鸟岛。

各位领导现在看到的是黄河流域的直观图。绿色线条就是黄河主干道及其主要支流。黄灯区域是黄河流域,占地79.5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地面上的水都将流入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彦碦拉山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在山东东营市流入渤海,全长5464 公里。河道可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自河源到内蒙古的河口镇。此河段属清水河段,而且河流落差较大,故而建了很多水电站;从河口镇到郑州附近的桃花峪属中游,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从桃花峪到入海口是下游,也就是地上悬河段,是黄河水旱灾害频发河段。

小浪底工程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道峡谷的出口处,这里能控制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0%的水量和近100%的输沙量。小浪底运用其51亿立方米的长期有效库容在汛期拦蓄洪水、削峰蓄洪,可以使郑州花园口洪峰量由44000立方米每秒键位22600立方米每秒。

黄河上河南到山东段式由南向北流的,每年2.3月份上游河南段先化的水带着大量的冰在下游的冰面上堆积,形成冰坝,是水位急剧抬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凌汛。现在,小浪底与三门峡的防凌库容联合运用,在每年结冰期加大下泄水流量,抬升下游河道结冰面,来年开河期减小下泄水流量,让河南先解冻的河水在山东段的冰面下通过,直至河段全部解冻。已基本解除下游的凌汛威胁。

小浪底控制着黄河近100%输沙量,它利用其75.5亿立方米的淤沙库容拦蓄泥沙并结合调水调沙的运用,可保证黄河下游河床在20-25年内不抬升。

小浪底巨大的库容布置了其储水量,引黄济青,引黄济津,引黄济白洋淀,保证了周边城市的发展。

小浪底使下游灌区面积增加了4000万亩,进一步发挥了黄河的灌溉功能,提高了河水利用率。

发电是小浪底六大功效的最后一个,在保证其他功效的前提下,它每年为河南电网提供51亿度调峰电站提高了整个电网的供电质量。

最后,其实也是小浪底特有的一个功效——调水调沙。每年6月5号至7月5号左右,通过与其它水库联合运用调节水沙比例,尽可能把库区泥沙带走,并借势冲刷下游河床,从2002年至今,下游悬河不升反降。

各位领导这边请,浏览一下小浪底建设背景和过程的图文资料。各位这边请——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黄河的战略性工程,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工程建设期间历届领导人都视察了小浪底。

这一部分是黄河流域主要自然景观。最让人惊叹的是这张图片。这是黄河水少沙多,也是它难治的症结所在。这就是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黄河每年从这带走13亿吨泥沙,其中4亿吨泥沙会沉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以每年十厘米的速度不断抬升,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地上悬河,时时威胁着下游亿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加大了对黄河的治理力度,并取得了五十年安全度汛的成功。主要采取的治黄措施——加固堤坝、水土保持和修建分滞洪区。但是洪水和泥沙并没有得到根治,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些都是小浪底开工前黄河上已经建成的部分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他们与小浪底一同担负着,、保黄河安澜额历时使命。

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它记录了1952年毛主席首次离京巡视来到黄河边的一个瞬间。也是这次,他老人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自此拉开了治黄的新篇章。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直至1991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才将小浪底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确定开工。小浪底人四十年的梦得以实现。

工程分为两大阶段。前期工程在1991年9月1日正式开工,当时施工条件极其艰苦。这是当时建设者居住的窑洞。主体工程在1994年9月12日正式开工,万名建设者云集这里,小浪底沸腾起来。

这是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迎来了第一大战役——截留战役。这是大河截留最后一个精彩的瞬间。1999年10月成功完成下闸蓄水,为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做好了准备。2000年1月9日,小浪底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当时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亲自启动机组。2001年底,小浪底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工程全线完工,进入初步竣工验收阶段。

小浪底工程是我国首次全方位与国际体系接轨的水利枢纽过程,从合同到质量管理都很严格。这位一个国际过程汇聚了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者,组成了小小的联合国。

我们面前的这个是以1:5的比例所做的孔板消能泄洪洞模型。实际洞经14.5米,孔板消能是通过洞经的收缩与扩张来消刹水能、降低流速的一种有效的消能手段,此项技术的应用当时获得了水利部颁发的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克服种种技术难题,创造了很多国内乃至世界的第一。

这是小浪底建设者取得的荣誉。在工程建设期间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中央、省、部文艺团体也曾多次深入一线进行文艺汇演,受到中外建设者的热烈欢迎。

小浪底工程移民是我国第一个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移民项目,涉及河南、山西、、两省八个县市,动迁人口20万。小浪底移民工作始终坚持开发型移民方针了,基本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了我国的水库移民的范例。

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在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和生态改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浪底运用其40.5 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与三门峡、故县水库和陆浑水库联合调度,可是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原来不足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确保黄河下游黄泛区人民财产安全。

凌即冰凌,防凌也就是防凌汛。黄河河道从河南到山东这段是由南向北流的。每年开春2.3月份上游河南段先化的水带着大量的冰会在下游的冰面上堆积,形成冰坝,使水位急剧抬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凌汛。现在,小浪底与三门峡的防凌库容联合运用,在每年结冰期加大下泄水流量,抬升下游河道结冰面,来年开河期减小下泄水流量,让河南先解冻的河水在山东段的冰面下通过,直至河段全部解冻。已基本解除下游的凌汛威胁。

减淤是小浪底工程最为特别的一个功效。小浪底控制着黄河近100%输沙量,它利用其75.5亿立方米的淤沙库容拦蓄泥沙并结合调水调沙的运用,可保证黄河下游河床在20-25年内不抬升。为我们更为科学的治理黄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以上是展厅的介绍。接下来各位可以实地体验一下国际工程——小浪底。

第五篇:讲解词

诸葛亮庙博物馆讲解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五丈原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五丈原的概况。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城南二十五公里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五次伐魏的古战场,也是这位先贤病逝的地方。整个黄土台塬呈琵琶状,南依秦岭,北俯渭水,东、西、北三面临空,且三面环水,可谓是依山傍水,易守难攻之地势。《地理通志》中记载:“五丈原高、平、旷、远,兵家必争之地也。”它扼东西交通,镇斜峪关口,守南北要冲。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关,驻兵五丈原,意图“渡渭跨塬,连接北山,阻断陇道”,使魏国兵力东西不能相顾,遗憾的是此计被魏国识破,慌乱之中派权臣司马懿抢先一步驻兵在渭河北岸。蜀军多次渡河未能如愿,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大将吴将也被射杀渭河之中,再加上蜀军后方粮草拮据,军心涣散,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年五十四岁。后人为纪念他对蜀汉的忠义,在唐代就修庙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主要景点:

1、钟鼓楼:分别建于前院两侧,重修于清朝。此钟铸于明代嘉靖十三年所铸,高2米,重2吨,直径2米,上有 铭文6400余字,对当时重修庙宇做了详细记载,据传此钟在清朝末年一天夜晚曾因地震而不敲自鸣,故亦称“不敲自鸣钟”。鼓楼中有一面大鼓,直径1.5米,高1.7米,重制于1992年。

2、结义槐:此古槐树型奇特,自成天趣,它的主干分为两叉,其中西侧树干三分叉而又合为一体,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的亲密关系。东边树干昂立一侧,寓义诸葛亮乃蜀汉江山之栋梁。站在树下向上观望,树干交叉,又形成了一个有趣的“义”字形状,故名“结义槐”。

3、五丈通檩:在献殿前檐之下,有一杨木大檩,长约五丈,直径六十公分,通体粗细均匀,无节无疤,实属罕见,喻意诸葛亮乃天下奇才。

4、三绝碑:在献殿内墙壁上嵌有三十七块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称“三绝”是因其集诸葛亮的文章、岳飞的书法、樊登云的刀工于一体。

①诸葛亮的文章: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全文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言出肺腑,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有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对《出师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②岳飞的书法:公元1138年,正在前线奋力抗敌的岳飞被秦桧陷害,被诏返京,途经南阳武侯祠,看到诸葛亮的 《出师表》文章后,被其忠义所感,又联想到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壮志难酬和自己“还我河山”的宏图未展,两人的处境十分相似,于是感慨万端,挥涕走笔,在心情的复杂变化中,演练出由行书到草书,乃至狂草的千古绝笔,其书法气势磅礴,明太祖朱元章御笔亲题“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就是对岳飞书法的评价。

③樊登云的刀刻:岳飞的墨本流传到清朝,当时的岐山县令胡升猷花重金将其收藏,后在光绪四年重修献殿时,陕西富平县著名的石雕工匠樊登云将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刻于青石之上,其刀工形同真迹,随笔走刃,入石三分,可谓一绝。

5、八卦亭:位于中院中央,为纪念诸葛亮推演八卦阵而建。亭内绘有八卦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亭外檐下更雕有十二生肖的雕像,栩栩如生。对联“亭诰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原名五丈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

6、正殿:

①龙凤柱:云楸木所做,上有天然木纹,未经任何雕饰,西侧柱子木纹如游龙戏水,东侧柱子如凤凰揽日,故称龙凤柱,寓龙凤呈祥之意。

②诸葛亮塑像:重塑于清代,是文革期间唯一一尊没有被损坏的塑像。这尊塑像是根据诸葛亮在五丈原的情况而 塑,当时的诸葛亮五十四岁的高龄,再加上身染重病,所以这尊塑像看起来面黄肌瘦,疲惫不堪,我们就可以想像到他的病情和疲倦。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生于公元181年,卒于234年。早年避难荆州,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后辅佐刘备连吴拒曹,西取益州,建立蜀汉,刘备称帝后,拜为丞相,刘备卒,受遗诏辅佐刘禅,六出祁山,五伐曹魏,最终因食少事烦,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军中,葬于勉县的定军山下,谥号忠武侯,著有《诸葛丞相集》。

7、衣冠冢:位于正殿后西侧。诸葛亮死后,蜀军遵其遗嘱,将尸体运回汉中,葬于勉县定军山下,但为纪念诸葛亮病逝于此,他的士兵就将一些衣物埋葬于五丈原,形成了现在的衣冠冢。诸葛亮身为一国的丞相,可是葬礼却遵照他的遗嘱办的十分检朴,并没有埋任何的陪葬品,他的一生都是非常廉洁、勤检,不愧为将相师表,后世的楷模。明朝诗人王祎有诗云:“一片西塬土,空埋尽瘁身,凄凄烟树冷,似泣汉家春。”让后人伤怀不尽。

8、落星石:位于后花园中央。传说在诸葛亮病重时,有一将星陨落于五丈原南部,东晋孙盛的《晋阳秋》中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而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描述了将星陨落的过程。而五丈原 之南的落星村、落星湾、落星坡这些流传已久的地名就是由落星石而得名的。在《三国演义》中亦有诸葛祭灯禳星的故事。

9、黄月英殿:位于正殿东侧。黄月英,小名阿丑,黄月英的父亲就是诸葛亮的老师、东汉名士黄承彦。对于黄月英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没有太多的记载,过去男尊女卑,女子皆不上正史,所以后人对她的说法大都是推断。有一种说法说她长的很丑,因其小名就叫阿丑,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过去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起得越难听,孩子就越好养活,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称,当然这也是一种推断。但是,她很有才华这一点是肯定的,从小就会吟诗作赋,巧于酬思,据说曾经帮助诸葛亮发明过木牛流马(诸葛亮北伐时发明的一种运送粮草的工具),后人都称她为诸葛亮的“贤内助”。

10、八卦阵:八卦阵在过去是一种兵力布属法,是用军队排演而成,作战时可自由变换队形,可胜精兵十万。为纪念诸葛亮推演八卦阵,故根据八卦之方位建造成八卦迷宫,根据八卦之方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和八卦的八门“休、生、伤、杜、景、死、惊、开”而建,阵内曲折迂回,别有一番趣味。

讲解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新讲解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