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黄金发展史1
中国黄金发展史: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但我国民众对黄金的痴迷仍然是可圈可点。
从考古成果来看,黄金在我国战国秦汉时代广泛被贵族阶层所使用,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的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生动的体现了汉代黄金制作工资的高超水平,在西汉时代,人们深信玉石能是尸体不朽,而金丝成为连接不同形状玉片的重要工具。千年后这件“金缕玉衣”依然保存完整,可见当时很待黄金工匠已具备高超的黄金制作工艺,但限于当时黄金的熔炼技术有限,黄金的仅作为突出饰品艳丽的点缀材料。从隋唐到宋元清明是及,随着黄金加工工艺的进步,黄金逐渐褪下宗教的神秘色彩,黄金首饰大量进入民间,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黄金文化的主体。
1,中国古代黄金发展史,商代中期,公元前13~14世纪我国就掌握了制作金器的技术,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是迄今为止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金器(公元前2100年~1600年)河北省藁城县西村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66年)宫殿遗址和河南省安阳殷中出土的凹凸花纹的金叶和金贝币等也年代较远。其中的金箔厚度仅0.01毫米。这种金箔是经过锤锻加工而成的。这说明在商代我国黄金的加工技艺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西周的卫墓中发现的包在铜矛、矛柄和车衡两端上极薄的金片,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包金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在这一时期,楚国使用一种叫“郢爰”的金币,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币。楚国的金币“郢爰”,可以解释为楚国铸造、用于商业交换和分割称重的黄金货币。汉代以前,帝王手里积聚了大量黄金,一次赏赐多者上几十万斤,少者几千斤。这说明我国在汉代以前就发现了不少金矿资源并已逐步掌握了一整套开采、淘洗、炼制和加工技艺。隋唐时代,人们对黄金首饰的向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金银器的制作出现了大量技术高超的制作工艺,掐丝,镶嵌,鎏金,包金等几十种工艺,写着技法流传至今甚至还在沿用,唐、宋时期我国黄金生产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仅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的黄金生产可追溯到北魏正始年间,在唐朝天宝年间砂金生产扩大并形成规模。到了元朝,元世祖即位之初,明令整顿金、银、铜、铁矿山及冶炼作坊,并严禁这四种金属流出国外。金矿产地分布在8个省区,如内地(今河北省、山东省一部分、北京等)、辽宁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广省、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元代允许民采金矿,官府课税,有时收归官办。民采兴旺时,设提举司、提运司或总管府抽税。元朝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称中国是“东方黄金国”。他的本意是说,中国是一个富饶之邦,但也指出中国是盛产金银的。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对矿业不重视,他误认为地下资源有限,不主张开发矿业,明代的金矿业衰落破败,没有作为。
到清代顺治元年黄金杯再度准许在山东省再度开采金矿。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各种矿业出现振兴局面。康熙18年(1679年)颁布《矿律》。乾隆年间对金矿的开采也出现时禁时弛的政策。
我国古代生产了多少黄金,很难推测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外国的经济学家推断,在公元500年前,中国共生产黄金170吨。我国历史学家和黄金专家们研究认为,在公元500年之前已拥有黄金200吨以上。
2.中国近代黄金生产发展史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中国由于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为了偿付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开始强行开采金矿。
从清代咸丰年间开始,中国的矿业(也包括黄金矿业)进入矿业创始时期。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侵入中国,通过各种形式和采用不同手段调查中国的金矿资源。外蒙古图车西盟的金矿,就由沙皇俄国直接经营,于光绪29年呈请试办。19世纪末期,黑龙江省漠河,奉天通化、桓仁,吉林省三姓,直录迁安,热河建平,山东平渡、招远、沂水、四川冕宁,湖南平江黄金洞等地均有金矿相继开采。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金”的中国大陆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增加,而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在1949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阶段,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我国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当前的“黄金匮乏”的历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里,从1949年到1982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存在一个“黄金断层”,这个“黄金断层”持续时间长达30年,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黄金无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各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无知和漠视。(5)中国央行黄金储备
截止202_年12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折合约为600吨。(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1000吨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场价格计算,600吨黄金的价值约为900亿人民币。按580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1929万盎司黄金价值约111.88亿美元。截止202_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约8000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3%左右
(6)中国黄金生产状况与矿藏储备
202_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黄金年产量约180吨,折合到当时的黄金价格约为200亿人民币,而且最近6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
以202_年1-5月份的我国黄金生产情况来分析,全国5月份生产黄金(成品金)16.837吨。1-5月累计完成79.065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7.341吨,同比增长10.24%。202_年1-5月,黄金矿山企业矿产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计完成64.26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冶炼企业(有色、黄金冶炼企业)累计完成成品金32.68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2%。
202_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12.348吨,与上年同比增长5.86%。产金量较大的省有山东、河南、福建、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山东仍为我国最大产金省,全年产金64.509吨,占全国产量的30.38%。
202_年,中国黄金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中国黄金协会的《全国黄金统计月报》显示,202_年全国黄金产量达224.050吨,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要求在202_年达到约240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我国要迅速大幅提高黄金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至5000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至28年。
(7)民间储金量较低黄金投资意识匮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
1982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2_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
202_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4000-5000吨。这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大众拥有的黄金制品。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
是种种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将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至500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综观中国国内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
第二篇:中国黄金的发展史
202_年4月17日,央行宣布取消黄金的计划管理体制,结束了自1983年以来对金银实行的统购统配政策,对促进黄金生产、流通和消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开启作用。
202_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交所)正式开业,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成为金交所的金融类会员,并率先开展黄金代客和自营交易。
202_年11月1日和202_年2月27日,国务院分两次取消黄金、白银相关审批事项共计13项。
202_年至202_年间,财政部及国税总局多次明确黄金交易税收政策,为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市场手段配置调节黄金资源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02_年1月,中国银监会批复,允许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实物黄金买卖业务和个人记账式黄金买卖业务。
202_年1月9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复,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202_年6月5日,3家外资银行获准成为金交所首批外资金融类会员;目前金交所已累计有8家外资类会员。
202_年1月9日,银监会、证监会允许商业银行进入上期所,从事黄金期货自营交易。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针对黄金进出口额度及核销、结售汇敞口管理和黄金境外拆借等,不断出台规范发展和鼓励支持措施,将商业银行黄金业务有效纳入了国家外汇管理及其监控体系。
202_年7月22日,央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六部委意见的公布,是中国黄金市场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202_年,金交所各类黄金品种累计成交7438.5吨,同比增长23%;成交金额2.48万亿元,同比增长53%;上金交所黄金现货交易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同年上期所黄金期货交易成交金额也已达5.09万亿元。
第三篇:黄金发展史概述1专题
黄金发展史概述:
黄金是一种贵金属,其颜色亮丽,质地偏软易于加工,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追捧,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黄金在古国埃及第一次被人类所认知。自此就与人类的发展形影不离地交织在一起。黄金凭借其耀眼的光彩,成为人们用于装饰的首选材料。
黄金是化学符号为Au的金。Au的名称来自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 欧若拉Aurora 意为闪耀的黎明,古代印加人把黄金视为太阳的汗珠,古埃及的法老坚持要埋葬在黄金这种 神之肉里,圣经马太福音 提及的东方三博士带来的礼物之一就是黄金,圣经启示录形容圣城耶路撒冷的街道由纯金制作,其《圣经》有400多出提到黄金,据说上帝也喜欢黄金,他曾指示代理人摩西要用黄金来装置布置膜拜他的圣所,圣幕。到我国马王堆出土的黄金面具,这些都说明了全球人们对黄金的宠爱。在古代黄金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一般平民很难拥有,而从皇家专有黄金到普通民众参与黄金投资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黄金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皇权专属—— 一般等价物——货币化——非货币化的发展历程。
一,皇权的垄断
19世纪以前,由于金矿尚未被人们大面积发现,黄金又以奴隶及囚犯开采为主,受技术限制,产金量极其有限,皇室贵族往往把黄金拥有当作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而宗教供奉神灵更是以黄金为主,修葺的金像金樽举不胜数。有限的产量使得黄金的流通极其困难,掠夺杀戮是获取黄金的主要手段,从古巴比伦到古罗马,古埃及都书写着人类掠夺黄金的罪恶历史。
早在公元前4500至3100年,在古埃及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各方面都在使用黄金,以太阳为核心的宗教观念使得黄金崇拜在埃及得以大肆发展,黄金被认为是“可以触摸的太阳”,是神的一种恩赐,埃及法老大量使用金饰装饰自己的饰物,包括生前的宝座/死后的棺材都大量用黄金来包裹或制造,而祭祀神明黄金也被广泛使用庙宇或神像的装饰,可以说黄金贯穿着整个古埃及历史中。
根据古希腊史学家罗多德的记载,吕底亚人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个使用铸造的,使用金币和银币的民族,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零售商。由于吕底亚文明处在各文明地区的交通要道上,贸易的繁荣和商业活动对简单兑换流通货币的黄金产生了自然的要求,黄金作为货币的转变在社会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成了黄金的大众化,因为它的使用和拥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权。
古罗马帝国时期,虽国力强大,疆土之广,每年的黄金产量至少在5吨以上,但奢侈爱炫耀的罗马人仍面临黄金严重短缺,他们不得不面临货币供应不足,承受萧条之苦,公元260年,加列努斯皇帝登基后罗马物价开始大幅上涨,每年以9%的水平上涨,而小面额的罗马银铜币基本无什么价值,仅靠金币勉强维持。直至公元306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即位后发行拜占庭金币,拜占庭金币因其重量及纯度的稳定可靠持续发行了700多年,是历史上发行期最长的金币。拜占庭的金币几乎受所有人的尊敬,没有一个王国的货币可以比得上它,今天开来,它可谓是“中世纪的美元”。
二,欧洲黄金梦: 欧洲很早就想把黄金整合到自己的货币体系中,1400年欧洲本地的黄金产量不足4吨,而黄金作为货币工具却被广泛使用,这些黄金仅可造出100万枚达卡特金币,而对于硕大的欧洲来说,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许多地区还是施行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黄金的短缺成为15世界发现新大陆的直接诱因,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就在给伊莎贝拉的提及发现新的黄金是政府支持探索新大陆“黄金中国及印度”的主要目的。在哥伦布的日记中有60多处提及黄金,此次探险的目的可见一般。而其后西班牙探险者皮萨罗在发现秘鲁古印加王国后。掠夺了近5吨的黄金,这比但是全欧洲一年的产金量还要多。随着西欧海上贸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了领土扩张及殖民掠夺的过程中,到16世纪期间,西班牙发现新大陆的黄金使得世界贵金属的产量一年增加7吨以上,大约是之前的2倍,而葡萄牙人在巴西发现了黄金,到18世纪黄金产量又增加一倍。美洲大陆的成为西欧殖民国家源源不断供应黄金的供应地。据统计15世纪中,葡萄牙仅从非洲就掠夺了276吨黄金,而西班牙16~19世纪从美洲共掠夺了大约2500吨黄金。
三,一般等价物的转变
—金本位制诞生: 9世纪以后,黄金生产力迅速扩大,俄罗斯,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发现了大量且丰富的金矿资源,成为产金大国,1908年世界黄金的产量是1848年的100倍以上各种黄金总量可以熔炼成边长10米的大金块,而1500年的边长至有2米(此前3000年文明的积累)。至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黄金超过了过去5千年的总和,随着产量的提升,黄金被更广泛的应用,黄金从帝王走向了社会,黄金的另一主要功能被体现。黄金作为世界性的交易媒介和财富计量标准已有几千年历史,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逐渐确立(金本位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受限于1717年实行了金本位制度,到1816年英国颁布的《金本位制度法案》才给予确认,到19世纪,德国,瑞典,挪威,荷兰,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先后宣布实行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即黄金就是货币,在国际上是硬通货。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用黄金来规定所发行货币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形成一定的比价关系;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砖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砖;③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④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从以上这些内容可看出,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等三大特点。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金本位制是黄金的货币属性表现的高峰,当代经济学贝儿奖获得者蒙代尔的“货币不过是一定量黄金的名称”,很好的概括了金本位制度的特征。,全世界共有59个国家实行过金本位制,“金本位制”虽时有间断,但大致延续到二十世纪的20年代。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长达二百多年,有的国家仅有几十年的“金本位制”,而中国一直没有施行过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纪大战爆发是金本位制最美妙的时期,欧洲政治经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金本位制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带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各国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加紧对黄金的掠夺与控制,使金币的自由铸造、所发行纸币与金币之间的自由兑换制度受到严重冲击,黄金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输入输出受到严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猛烈增加,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金币与纸币之间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这些行为从根本上破坏了金币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帝国梦想——
金砖本位制的产生:
英国在1919年停止金本位制度,于1926年恢复使用金砖本位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纸币只能兑换400盎司的国际认许金条。同期欧美其他国家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的影响,加之黄金分配极不均衡,已经难以恢复金币本位制。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砖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实行金砖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在金砖本位制度下,各国央行发行的纸币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发行的纸币货币单位所代替,人们持有的银行发行的纸币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纸币规定的含金量与黄金兑换。英国以银行发行的纸币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相等于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发行的纸币(约合1700英镑),低于限额不予兑换。法国规定银行发行的纸币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用这种办法压制了市场对黄金的需求,达到节约流通中黄金的目的,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掌管和控制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买卖黄金。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金本位制延续:
——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能流通金币,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纸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
实行这种制度国家的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砖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准备金,体现了小国对大国(“中心国”)的依附关系。通过无限制买卖外汇维持本国货币与金砖本位国家货币的联系,即”钉住“后者的货币。国家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黄金的输出输入由中央银行负责办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一些拉美国家和地区,以及二十世纪20年代的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等国,均实行过这种制度。
金砖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国际金本位制,本质上是反映了黄金紧缺和纸币发行泛滥之间冲突的妥协。从1914年至1938年期间,西方的矿产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各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一关便是15年,直至1954年方后重新开张。从此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为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和货币区,国际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数年的战争后人们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现,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美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美国发了战争财,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到了美国,持有黄金二百亿美元以上,债务却不到一百亿美元,可谓盛极一时。
1944年5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各方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货币体制中,黄金无论在货币流通功能还是在国际储备功能方面的作用都被限制了,因为世界上的黄金几乎都被美国政府所控制了,其他国家几乎都没有黄金。没有黄金储备,就没有发行纸币的准备金,此时只能依赖美元。于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主角,但我们必须要注意到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黄金的兑换价格及流动都仍受到各国政府非常严格的控制,各国基本上都禁止居民自由买卖黄金,黄金的市场定价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布雷顿货币体制从另一个角度看,黄金实际上是被美元囚禁在牢笼里的货币制度,将世界黄金控制在自己手中,用发行的纸币---美元取代过去黄金的作用。
金本位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60年代,美国由于陷入越战泥潭,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出现不可抑制的通货膨胀,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期战后的欧洲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各国都因为经济复苏财富增长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美元。由于美国引发的通货膨胀,各国政府和市场力量都预期美元即将大幅贬值,为了资产保值黄金就成了最好选择,于是各国为了避险美元危机和财富保值需求而纷纷抛出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政府承诺的美元同黄金的固定兑换率日益难以维持。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60%以上。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各西方国家货币也纷纷与美元脱钩,金价进入由市场自由浮动定价的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黄金新时期——
非货币化进程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的《牙买加协议》及两年后对协议的修改方案,确定了黄金非货币化。主要内容有:
黄金不再是货币平价定值的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干预市场,实行浮动价格;取消必须用黄金同基金进行往来结算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6的储备黄金,所得利润用来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的优惠贷款基金;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之间和会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某些支付。
自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发表电视讲话,取消金汇兑制度。实行自由浮动于外汇市场,让美元脱离黄金挂钩后,黄金开始了急速飙升。
1972年初这一年,伦敦市场的金价从1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
1973年,金价冲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价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
1978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再度飙涨,达一桶30美元,导致金价涨到244美元。这一年的7月3日,一位著名的女喜剧演员要求60万美元的酬金用南非金币支付,而不是用美元。
1979年,金价涨到500美元。这一年3月12日发行的美国《商业周刊》封面上的自由女神像泪流满面,标题是《美国的衰落》。10月,美国通胀率冲破12%,黄金成为对抗通胀的有力武器。
1980年元月的头二个交易日,金价达到634美元。
1983~1992年,金融自由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黄金市场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伦敦为黄金交易中心,苏黎士为运转中心,连接东京,纽约,开普敦等地的全球是运作模式,1988年伦敦黄金市场重组,黄金经济业务逐渐向其他金融机构开放,1993年以后,世界黄金银行推出了多样化的场外衍生品工具及融资工具,得到了各国央行的鼎力支持及参与。黄金实现了从国家金库走向寻常百姓的重要一步,黄金交易规模的增加,为黄金市场发育带来了新的良机,而各国央行的及政府对黄金放宽管理对黄金市场发展创造了政策条件。
良好属性决定未来
————黄金之路璀璨光辉
但是,黄金的非货币化发展过程并没有使黄金完全退出货币领域。黄金的货币职能依然遗存:仍有多种法定面值的金币发行、流通;黄金价格的变化仍然是衡量货币的有效工具,是人们评价经济运行状态的参照物;黄金仍然是重要的资产储备手段,截至202_年,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总计有黄金3.24万吨,约占数千年人类黄金总产量的22%,私人储藏金条2.4万吨,两项总计占世界黄金总量的37%。用黄金进行清偿结算实际上仍然是公认的唯一可以代替用货币进行往来结算的方式。特别提款权的推进远远低于预期,目前黄金仍然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货。
在1976年牙买加体系宣布“黄金非货币化”之后,黄金作为世界流通货币的职能降低了。但是,黄金的金融属性并没有降低,黄金仍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保值的手段和投资的工具,集商品功能和金融功能于一身。作为特殊的贵金属,黄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国所青睐的主要国际储备。当今黄金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金融投资领域,充当国家或个人的储备资产。目前黄金仍然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货。在当前新的历史变革时期,黄金又将焕发出新的璀璨光芒来!
第四篇:中国航母发展史
中国的航母之梦中国人开始航母梦的时间并不算晚。早在1928年底,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便在呈文中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这离英国人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竞技神”号航母,仅仅10年。第一次提出建造航母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一度想扩充海军。1929年8月14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军事案》指出:“吾国海防线既长,版图又大,现在海军实力微弱,……。今后之国防计划中,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海军,……俾使国防计划归于完成。”2天后,江南造船厂自制的“咸宁”炮舰成军,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咸宁”舰成军仪式上讲演说:“要挽回国家的权利,必须建设很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全在诸位将士身上。我们预计15年内就有60万吨的海军,作了世界一等海军国家。”1930年,海军部提出了一份包含航空母舰、装甲巡洋舰、潜水艇的庞大六年造舰计划(见下表)。不过事实上当时内战不断,政府的财政极度困难,这份空中楼阁式的造舰计划根本就没有执行的可能。海军六年造舰计划案1930(民国十九年)提出
建造航母是中国海军几代人的梦想,是大国的象征。1930年(民国十九年),中国国民党提出了第一次要建立中国航母的计划;1937,中日江阴海战惨败后,前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绍宽提出20艘航母建造的计划,可是由于各方原因都未能成功建造。202_年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202_年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海军通过改装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的首艘中国航母平台早上10时许从海试海域回到大连,至此,我国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结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建造航母是中国几代海军人的梦想,是大国的象征,很有必要建造航母。日本军事问题专家平松茂雄在《产经新闻》上发表文章称,中国深受苏联航母的影响。苏联解体后,中国先后从俄罗斯购买了“基辅”、“明斯克”、“瓦良格”号等退役航母,并正式开始对航母的研发。中国将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修理好后作为练习用航母;然后根据修理经验再建造两艘排水量在4万-6万吨的中型航母,从而形成3艘航母的体制。中国计划建造两艘拥有几乎无限续航力的核动力航母,显示中国有意朝远洋积极发展。到202_年之前,中国将确立航母的运用体制,跨越“第一岛链”,从而突破只限于沿岸防卫的现况。202_年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按照试验计划,航母返回后将继续在船厂进行改装和测试工作。202_年8月14日,中国首艘航母平台早上10时许从海试海域回到大连,停靠原码头,海军“88”舰也随后返港。至此,我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结束。
第五篇: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需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三、秦汉时代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不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的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有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玉觿等。近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并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堪称稀世珍宝。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五、宋元时代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
六、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宋、明时期,玉器制作以生活使用器皿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发达。清代为玉器制作的振兴时期,当时,经济繁荣,宫廷手工艺与民间手工艺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七、结语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东汉袁康撰《越绝书》,书中记风胡子语,将人类使用的工具分为石、玉、铜、铁4个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发展的程序。当前,已有人根据考古中的玉器遗存,认为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玉器已彻底脱离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礼器的主要材料品种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时代”的命题。当时的玉簪、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
一般来说,大体上中国古代玉器分为三段,高古,中古,明清 所谓高古玉是指东汉以前的玉器 中古是指从魏晋到元代的玉器 明清是指明清两代乃至一部分民国玉器
但是细分,所谓高古玉,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以北方红山文化到中原龙山文化再到南方的良渚文化的玉器,称为文化期玉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玉器大多光素,器型以礼器,兵器,用具为主,也就是所谓的神玉时代,进入阶级社会,夏商周时期,玉器工艺大大进步,这时候的玉器体现的是王权,反映了阶级间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王玉时代,这时期的玉器开始出现很多礼仪用玉,佩饰用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玉,玉兵器进一步衰落,佩饰用玉更加发达,而到了汉代,除了佩饰用玉更加发达以外,几乎之前的礼仪用玉都变成了丧葬用玉
而到了魏晋时期,玉器进入中古时代,从汉代开始逐渐出现的求仙思想在玉器上开始体现,玉器的工艺题材逐渐走向世俗,到了唐宋,这一转变完成,出现大量的人物题材,动物题材的玉器,玉器不再像高古时期一样纹饰抽象,而变得世俗,写实,同时玉器成为商品,充满了市民艺术情调
到了明清时期,玉器工艺更加进步,除了纹饰的世俗性更加增强以外,一些个体比较大的陈设器也出现了,例如玉炉,玉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