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复习总结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3-41708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8 09:12: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复习总结

1简述地层沉积欠压实产生异常高压的机理。

答:异常高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沉积岩地层的异常高压,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成因是由于沉积物快速沉降,压实不均匀造成的。在稳定沉积过程中,若保持平衡的任意条件受到影响,正常的沉积平衡就破坏。如沉积速度很快,岩石颗粒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排列,孔隙内流体的排出受到限制,基岩无法增加它的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压力,即无法增加它对上覆岩层的支撑能力。由于上覆岩层继续沉积,负荷增加,而下面基岩的支撑能力没增加,孔隙中的流体必然开始部分地支撑本来应的岩石颗粒所支撑的那部分上覆岩层压力,从而导致了异常高压。

2简述在正常压实的地层中岩石的密度、强度、孔隙度、声波时差和dc指数随井深变化的规律。答:在正常压实的地层中岩石的密度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加;强度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加;孔隙度随井深的增加而减小;声波时差随井深的增加而减小;dc指数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大。

3.某井井深2000m,地层压力25MPa,求地层压力当量密度。

3解:hP(g/cm)0.00981H250.0098120001.276h4.某井垂深2500m,井内钻井液密度为1.18 g/cm,若地层压力为27.5MPa,求井底压差。解:PPbPhgh27.525001.180.0098127.51.44MPa 5.某井井深3200m,产层压力为23.1MPa,求产层的地层压力梯度。解:GhPhH23.132000.0072MPa/m

6.岩石硬度与抗压强度有何区别?

答:岩石硬度是岩石表面的局部抵抗外力压入的能力,抗压强度则是岩石整体抗压的能力。

7.岩石的塑性系数是怎么样定义的吗?简述脆性、塑脆性和塑性岩石在压入破碎时的特性。答:(1)岩石的塑性系数是表征岩石塑性和脆性大小的参数;

(2)脆性岩石在压入破碎时的特性:只有弹性为变形无塑性变形;

塑脆性岩石在压入破碎时的特性:先产生弹性变形后产生塑性变形,最后发生塑性破碎;塑性岩石在压入破碎时的特性:只有塑性变形而无脆性破碎。

8.什么时岩石的可钻性?我国石油部门采用什么方法评价岩石的可钻性?将地层按可钻性分为几级吗?(1)岩石的可钻性是指岩石破碎的难易性,它反映了岩石抵抗钻头的破碎能力。(3)按可钻性可将地层分为10级。

.评价钻头性能的指标有哪几项?答:评价钻头性能的指标有钻头进尺、钻头工作寿命、钻头平均机械钻速、钻头单位进尺成本。9.PDC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答:PDC的含义是聚晶金刚石复合片,它是以金刚石粉为原料,加入粘结剂在高温高压下烧结而成;它既具有金刚石的硬度和耐磨性,弱点是热稳定性差,350OC以上加速磨损,抗冲击能力差。

10.钻柱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其主要功用有哪些吗? 答:(1)钻柱主要由方钻杆、钻杆段和下部钻具组合三大部分组成。(2)它主要功能有为钻井液流动通道、给钻头提供钻压、传递扭矩、起下钻头、计量井深、观察和了解井下情况、进行其它特殊作业、钻杆测试。11为什么钻柱下部使用钻铤而不使用钻杆?

答:由于钻铤的壁厚大,具有较大的重力和刚度,所以在钻进过程中它能起到给钻头施加钻压、保证压缩条件下的必要强度、减轻钻头的振动、摆动和跳动等、控制井斜。

12.井下钻柱受到哪些力作用?最主要的作用力是什么? 答:(1)井下钻柱受到自重产生的拉力、钻压产生的压力、钻井液的浮力、摩擦阻力、循环压降产生的附加拉力、起下钻时产生的动载荷、扭矩、弯曲应力、离心力、外挤力、振动产生的交变应力;

(2)最主要的作用力是轴向力。

13.何谓钻柱中性点?为什么要保证中性点落在钻铤上? 答:钻柱上轴向力等于零的点称为钻柱中性点;中性点是钻柱受拉与受压的分界点,在它附近会产生拉压交变载荷,所以在钻柱设计中,中性点要落在刚度大,抗弯能力强的钻铤上,而不能落在强度较弱的钻杆上。

1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尽可能选用大尺寸的钻柱?

答:使用大尺寸的钻柱具有以下优点:

一、可用较少钻铤满足所需钻压的要求,减少钻铤,也可减少起下钻时连接钻铤的时间;

二、提高了钻头附近钻柱的刚度,有利于改善钻并没钻头工况;

三、钻铤和井壁的间隙较小,可减少连接部分的疲劳破坏;

四、有利于防斜。

15.什么叫复合钻柱,使用复合钻柱有何优点? 答:(1)复合钻柱是采用不同尺寸、或不同壁厚、或不同钢级的钻杆组成的钻杆柱。

(2)使用复合钻柱具有很多优点,它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又能减轻钻柱的重力,允许在一定钻机负荷能力下钻达更大的井深。

16.什么叫最大安全静拉载荷?如何确定钻柱的最大安全静拉载荷? 答:(1)最大安全静拉载荷是指允许钻杆所承受的由钻柱重力引起的最大载荷。

(2)目前确定钻柱的最大安全静拉载荷的方法有三种:安全系数法、设计系数法、拉力余量法,分别用这三种方法求解最大安全静拉载荷,然后从三者中取最低者作为最大安全静拉载荷。

17、钻柱的哪些部位受力最严重?最主要的作用力是什么?(P91)

答:(1)钻进时:钻柱下部受力最为严重,同时受到轴向压力、扭矩和弯曲力矩作用。井口处钻柱受力比较严重,所受拉力、扭矩都最大。

(2)起下钻时:井口处受力最严重,受到最大拉力。

第二篇: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总结

第一章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信息安全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信息安全含义:系统安全、系统中信息安全、管理安全

网络安全含义:运行系统安全、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网络上信息传播的安全、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 信息安全服务与目标主要是指保护信息系统 ISO安全体系结构:安全服务、安全机制、安全管理

安全服务: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不可否认服务

安全机制:加密机智、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业务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

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安全服务管理、安全机制管理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关于网络安全防范系统的最高层概念抽象,他由各种网络安全防范单元组成,各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关系,能够有机集成起来,共同实现网络安全目标 网络安全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 PDRR:防护、检测、恢复、响应

PPDR:安全策略、防护、检测、恢复、响应

PPDR:安全=风险分析+执行策略+系统实施+漏洞检测+实时响应 PPDR方向:提高系统的防护时间,降低检测时间和响应时间

五层网络安全模型:网络、操作系统、用户、应用程序、数据是否安全 TCSEC:D无保护级、C自主保护级、B强制保护级、A验证保护级 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MS建设:定义信息安全策略、定义NISMS范围、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确定管制目标和选择管制措施、准备信息安全适用性说明

第三章密钥管理技术

密钥类型:数据加密密钥(会话密钥)、密钥加密密钥、主密钥

会话密钥:用户一次通话或交换数据是使用的密钥,大多是临时的,动态的 密钥加密密钥:用于对会话密钥或下层密钥进行保护

主密钥:主要用于对密钥加密密钥、会话密钥或其他下层密钥的保护,主密钥是用户选定或系统分配给用户的,分发基于物理渠道或其他可靠的方法

集中式密钥分配方案:由一个可信赖的联机服务器作为密钥分配中心或密钥传递中心 具体过程:假定A是发起方,B为响应方,并且A、B与KDC有共享的密钥Ka、Kb ①.A->KDC:IDA//IDB//N1:A向KDC发送A和B的身份IDA、IDB和本次业务唯一标识符N1,每次请求所使用的N1都不同。②.KDC->A:EKa[Ks//IDA//IDB//N1//EKb[Ks//IDA]]:KDC对A应答,信息由Ka加密,Ks是A和B的会话密钥 ③.A->B:EKb[Ks//IDA]:A收到信息后将Ks存起来并将加密过的共享密钥发送给B ④.B->A:EKs[N2]:B用共享密钥加密另一个随机数N2发送给A ⑤.A->B:EKS[f(N2)]:A响应B发送的信息,并用某种函数进行计算并加密后发送给B

分布式密钥分配方案:网络通信中各个通信方具有相同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密钥分配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协商

①.A->B:IDA//N1:A向B发出请求,包括A的标识符IDA和标识符N1 ②.B->A:EMKm[Ks//IDA//IDB//f(N1)//N2]:B使用A共享的主密钥MKm加密共享密钥Ks、A和B的标识符、f(N1)和随机数N2 ③.A->B:EKs[F(n2)]:A使用B产生的会话密钥Ks对f(N2)进行加密,并发送给B

非对称密码技术的密钥分配方案:

①.简单分配:

a)A->B:PKA//IDA:A将A的公钥和身份识别号发送给B b)B->A:EPKA[KS]:B用A的公钥加密后的KS发送给A ②.具有保密和认证功能的密钥分配:

a)A->B:EPKB[N1//IDA] b)B->A:EPKA[N1//N2] c)A->B:EPKB[N2] d)B->A:EPKB[ESKA[KS]]

第四章 数字签名和认证技术

数字签名的要求:签名是可信的,签名是不可伪造的,签名是不可复制的,签名的消息是不可改变的,签名是不可抵赖的

数字签名的步骤:

①.使用单向散列算法算出原始数据的hash ②.发送方用自己的私钥加密hash ③.发送方把原始数据和加密的hash发送给对方

④.接收方用发送方的公钥解密,并用相同的hash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hash ⑤.如果计算所出来的hash值与发方发送的相同则可以确定确实是发方的

数字证书的用处:确保信息是由签名者自己发送的,保证信息自签发后未做过任何修改 认证信息类型:所知道的秘密、所拥有的实物、生物特征信息、上下文信息

认证的用途:验证网络资源访问者的身份、发送者和接收者的真实性、网络信息的完整性

认证技术:静态密码、IC卡、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牌、USB Key、数字签名、生物识别、双因素身份认证、身份零知识证明

第五章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针对越权使用的防御措施,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 基本目标:防止对任何资源进行未授权的访问 作用:机密性、完整性

访问控制策略: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

特点:灵活性高 缺点:安全性低

分类:基于个人的策略、基于组的策略

访问控制的常用实现方法:访问控制表、访问能力表、安全标签、基于口令的机制

防火墙:防火墙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这道屏障的作用是阻断来自外部对本网络的威胁和入侵

基本功能:网络安全的屏障、控制对主机系统的访问、强化网络安全策略、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 附加功能:NAT、VPN 缺点:不能防范内部网络的攻击、不经由防火墙的攻击、病毒或文件的传输、利用标准网络协议中缺陷进行的攻击、利用服务器漏洞进行的攻击、新的网络安全问题、限制了有用的网络服务

基本结构:屏蔽路由器、双宿主机防火墙(堡垒主机)、屏蔽主机防火墙(屏蔽路由器和堡垒主机)、屏蔽子网防火墙(内外网之间建立被隔离的子网)类型:

①.数据包过滤路由器:对数据包实施有选择的通过规则、选择依据,只有满足规则的数据包才会被转发到相应的网络接口,其余数据包则从数据流中删除。②.应用层网关:又称代理服务器,包过滤在网络层拦截所有的信息流,代理技术针对的是某一程序,在应用层上实现防火墙的功能。③.电路级网关技术 ④.状态检测技术

网络服务访问权限策略:定义在网络中允许的或禁止的网络服务,而且还包括对拨号访问和SLIIP/PPP连接的限制 防火墙设计策略:黑名单、白名单

防火墙攻击策略:扫描防火墙策略、通过防火墙认证机制策略(IP欺骗、TCP序号攻击)、利用防火墙漏洞策略 第四代防火墙的主要技术与功能:多端口结构、透明的访问方式、灵活的代理系统、多级的过滤技术、网络地址转换技术、internet网关技术、安全服务器网络、用户鉴别与加密、用户定制服务、审计和告警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事件数据库

入侵检测技术分类:基于误用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特征)、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的组成:数据采集模块、入侵分析引擎模块、应急处理模块、管理配置模块和相关辅助模块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基于主机、基于网络、分布式、基于网络的分布式

第六章恶意代码及防范技术

恶意代码:故意执行危害信息安全的恶意任务的代码

主要危害:破坏数据、占用磁盘存储空间、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

命名机制:<病毒前缀>.<病毒名>.<病毒后缀>,常见病毒前缀木马为Trojan,蠕虫为Worm 恶意代码的生存周期:设计-传播-感染-触发-运行-消亡

传播机制:互联网、局域网、移动存储设备、无线设备和点对点系统 感染机制:感染执行文件、感染引导区、感染结构化文档

触发机制:日期触发、时间触发、键盘触发、感染触发、启动触发、访问磁盘次数触发、调用中断功能触发、型号触发

分析方法:基于代码特征、基于代码语义、基于代码行为、检测方法:基于特征码、启发式检测法、基于行为的检测法、完整性检测法、基于特征函数的检测方法

第七章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

扫描技术:IP扫描(ping、icmp)、端口扫描(SYN、UDP数据包)、漏洞扫描

嗅探方法:MAC洪范:向交换机发送大量虚假MAC和IP的包,使交换机进入类似hub的工作方式

MAC欺骗:伪造MAC

ARP欺骗

其他信息收集技术:利用公开服务、网络拓扑检测(tracert)、系统类型检测 网络欺骗:

①.IP欺骗:

a)找一台被目标主机信任的主机 b)使被信任的主机丧失工作能力

c)伪装成被信任的主机,向目标主机发送syn d)猜测或嗅探SYN+ACK的值

e)向目标主机发送ACK来建立连接

②.电子邮件欺骗:伪造电子邮件头(利用SMTP)③.Web欺骗(钓鱼网站)④.ARP欺骗

a)对路由器ARP缓存表的欺骗

i.截获网关数据 ii.按照一定的频率发给路由器错误的内网MAC地址 iii.真实的地址信息无法通过更新保存在路由器的ARP缓存中,正常PC无法收到消息 b)伪造网关:建立假网关,被欺骗的pc都向假网关发送数据

口令攻击:

①.主动口令攻击

a)字典攻击 b)强力攻击 c)组合攻击 ②.被动口令攻击

a)网络数据流窃听 b)重放 c)钓鱼

缓冲区溢出:用户输入的数据长度超过哦程序为其分配的内存空间,这些数据就会覆盖程序为其他数据分配的内存空间。

C语言中可能产生溢出的函数:strlen、strcpy、malloc、strcat等 缓冲区溢出类型:栈溢出、堆溢出、整型溢出:

①.存储溢出 ②.计算溢出 ③.符号问题

拒绝服务(DoS):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贷款耗尽或硬盘被填满,导致不能提供正常的服务 拒绝服务攻击:带宽攻击(以极大的通信量冲击网络)、连通性攻击(大量连接请求冲击计算机)攻击方式:利用系统漏洞、利用协议漏洞

①.SYN Flood(发送大量TCP连接请求)

②.UDP Flood(发送大量伪造源地址的UDP包)③.Land(发送大量源地址与目的地址相同的包)④.死ping(发送超过65535字节的ICMP包)

第八章系统安全技术

五大类安全服务:认证(鉴别)、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抗否认性

八大类安全机制: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业务流填充、路由控制、公证 IPSec协议:鉴别首部协议(AH)(源鉴别和数据完整性)、封装安全性载荷协议(ESP)(鉴别、数据完整性、机密性)

IPSec功能:认证功能(AH)(无连接完整性和真实性)、认证和机密组合功能(ESP)(数据机密性、有限抗流量分析、无连接完整性、数据源认证、抗重传)、密钥交换功能(真实性、可靠性)IPSec目标:保护IP数据包安全、为抵御网络攻击提供防护措施

SSL(安全套接层):握手协议(协商加密参数)、记录协议(交换数据)、警告协议(告知何时终止)连接步骤:

①.客户机连接到服务器,并要求服务器验证它自身的身份 ②.服务器通过发送的数字证书来证明身份

③.服务器发出请求对客户端的证书进行验证(因缺乏公钥体系结构当今大多数服务器不进行客户端验证)④.协商用于加密消息的加密算法和用于完整性检查的哈希函数 ⑤.客户机和服务器生成会话密钥

a)客户机生成一个随机数,并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对它进行加密发送给服务器 b)服务器用更加随机的数据相应 c)使用哈希函数用随机数据生成密钥

SSL基本属性:连接是私有的、可以使用非对称加密、连接是可靠的 TLS(传输层安全):提供保密性和数据完整性

组成:TLS记录协议和TLS握手协议

TLS握手协议:改变密码规格协议、警惕协议、握手协议

第十章 PKI技术

PKI:用公开密钥的概念和技术来实施和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普适性的安全基础设施

研究对象:数字证书、CA、证书用户、证书注册机构、证书储存、证书服务器、证书状态查询服务器、证书验证服务器

服务:认证、完整性、机密性、不可否认性

PKI结构:PKI策略、软硬件系统、CA、注册机构(RA)、证书发布系统、PKI应用

PKI策略:建立和定义了一个组织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指导方针,同时定义了密码系统使用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CA:管理公钥整个生命周期;作用有发放证书、规定证书有效期、通过废除列表(CRL)来废除证书

RA:获取并认证用户的身份,向CA提出证书请求

证书发放系统:负责证书的发放

PKI应用:VPN、安全电子邮件、Web安全、电子商务等

第三篇: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113

《心理咨询与技术》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一些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的一举一动,这种心理现象是--------------()A、压抑作用B、否定作用C、认同作用D、投射作用

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现象是-----------------------------()A、压抑作用B、否定作用C、反向作用D、投射作用

3、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由本能冲动所组成。被称为----()A、本我B、自我C、超我D、冲动

4、精神分析认为,人格中受“现实原则”支配的部分被称为-----------------()A、本我B、自我C、超我D、冲动

5、精神分析认为,人格中受“快乐原则”支配的部分被称为-----------------()A、本我B、自我C、超我D、冲动

6、精神分析认为,人格中受“理想原则、道德原则”支配的部分被称为---------()A、本我B、自我C、超我D、冲动

7、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愿望和动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A、否认B、投射C、抵消D、退行

8、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来没有发生

过,这被称为--------------------------()A、否认B、投射C、抵消D、退行

9、把为社会或者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

这被称为------------------------------()A、否认B、投射C、抵消D、升华

10、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由于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会转而向另一

个对象发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被称为-----()

A、置换B、投射C、抵消D、退行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咨询会谈中可以使用的非言语性技巧有----------------------------()

A、谈话速度B、谈话语调C、谈话语气

D、身体语汇E、目光接触

2、伊根认为有效的咨询者应该学会理解和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它们包括

---()

A、躯体行为B、面部表情C、声音特征

D、生理反应E、综合印象

3、常见的对人格障碍的分类主要包括------------------------------()

A、反社会型B、偏执型C、冲动型

D、分裂型E、强迫型

4、指出下列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

A、酒类B、鸦片C、咖啡因

D、大麻E、兴奋剂

5、指出下列属于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A、自由联想B、释梦C、阻抗分析

D、移情分析E、脱敏治疗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道德准则。

2、试述咨询和治疗中的主要变项。

3、简述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的共同要素。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举例阐述理性情绪疗法的过程。

2、结合实际论述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和原则。

第四篇: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

浅论电子政务与和谐政府构建的关系

我国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改革与开放、东西中北不同区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是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的总指挥、协调者,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要有和谐的政府,没有和谐政府,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无从谈起。

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是全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温家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电子政务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和谐政府的构建,以构建和谐政府为契机,也能够有效推进电子政务的的构建,以构建和谐政府为契机,也能够有效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与和谐政府二者密不可分。

我认为“和谐政府”应该是以政府体制改革为基础,以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为核心,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做科学合理的决策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民为本,办事流程简单规范,办事效率高效快捷,政务信息公开透明的低成本服务型政府。

一 电子政务的建设促进我国政府体制的改革

构建和谐政府必须改革我国的政府体制。当今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规范政府职能的范围和内容,强化监管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做到“不缺位”;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将“万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做到“不越位”;将管理行政变成服务行政,做到“不错位”。和谐政府的职责是在做好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监管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和社会资源放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来。电子政务就是在政府改革的浪潮中,利用信息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一个更加有效的政务管理服务环境,通过流程的优化再造,使政府机构更加合理,解决政府职能交叉等问题,在推进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服务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

二 电子政务的建设促进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构建和谐政府必须实现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目标是: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减少中间的控制环节,扩大管理幅度,实现扁平化管理,并要转变为过程控制为主,结果控制为辅的管理方式。和谐政府的构建改变以前那种机构林立、繁文缛节,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困难的状况,提高政府的办事效能;也必须改变政府内只注重结果的管理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控制而忽略过程控制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繁琐的无监督过程成为腐败的温床,管理者以权谋私的现象严重,政府做出的决策信息当遇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时不能做到有效的纠偏,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电子政务就是利用信息交流的便利条件,减少中间控制环节,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高速通畅,减少信息的失真,并减少腐败事件的发生;且利用快速收集信息的便利条件,对外界变化的环境做出正确的分析,能够实现及时的纠偏,减少社会资源的损失。

三 电子政务将促进政务资源的共享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谐政府应该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传统政府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相互间信息交流较少,形同一个个孤岛。部分政府人员把拥有信息视为一种权利,信息寻租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虚报、瞒报信息的情况较为严重。决策者主要是在信息不对称、不充分、不真实的情况下依靠经验决策,决策的盲目性较大。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必将以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也

必将依靠和谐政府的科学合理的决策。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在收集整理大量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分析做出的决策,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格局。电子政务使整个政府拥有统一的政务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库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丰富的信息,避免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的发生,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在电子政务中将逐步应用,政府智能决策将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从而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网络还可最大化的实现公众的参与,为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做出重大决策前在网上进行公布,让公众广泛参与讨论,经过反复的酝酿和论证过程,最后做出符合民意的科学合理决策。

四 电子政务将体现以民为本的原则

和谐政府必须体现以民为本的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政府,但受官僚体制和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政府人员人浮于事的现象比比皆是,人民办事难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地方仍然把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机构形象地称为“衙门”。和谐政府的建设必将改变以前的种种错误习俗,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意识,做到以民为本,真正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政府职能的电子信息化化手段,电子政务也必将遵循“以民为本” 的基本原则,规范优化的办事流程,使人民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衙门”将逐步消失,代之的是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政府网上办公,并实现了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的办公模式;政府信箱和政府论坛的开通,能够更好的实现政府和百姓的交流互动,使政府人员能够真正了解百姓关心的问题,能够听到发自百姓内心真正的声音。

五 电子政务实现政府操作的透明化,减少腐败

和谐政府必须是透明型政府。我国的政府模仿家庭制实行家长制,“一把手”的权利过大,因为体制的原因,对部门“一把手”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当今政府腐败案件层出不穷,使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和谐政务必须是透明政府,使“暗箱操作”变成“阳光服务”。电子政务就是要建立一个虚拟的透明的网上服务政府,在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立法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公开政务信息,对政府采购、政府招投标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的运作等百姓关心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通过网络等先进手段加大公众舆论监督的力度,能够有效减少腐败,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

六 电子政务有效降低政府成本,力建节约型政府

和谐政府必须是节约型的政府。我国政府管理机构复杂管理层次较多、采购数量巨大、大小会议数量之多、办公用品浪费严重,是典型的高消费政府。电子政务能有效降低政府成本:流程优化合并政府机构、扩大管理幅度、减少中间控制环节、精简政府冗员、减少管理成本;政府的网上采购;实现公开公平竞争,能够实现在全球范围内以最低的成本进行采购;政府网络远程视频会议,能够有效减少政府会议的成本;政府“无纸化”办公,大大降低了办公成本。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与和谐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电子政务要以构建和谐政府为目标,电子政务能够有效促进和谐政府的构建;和谐政府的构建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电子政务与和谐政府齐头并进发展的时候,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大大提速。

第五篇:翻译理论复习总结

1.翻译的定义

1.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 transl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2.奈达(美国)Nida: translating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2、翻译的类型

1、译原文作者为中心的翻译:author-centered translation;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reader-centered translation;

2、提出者: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3、翻译元素:

翻译过程:translating 译作 A translation 译者translator

4、西方的一些观点:

1、泰勒tytler: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the style and manner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2.be faithful to its spirit ,sense, and style;3.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纽马克newmark(英国)成名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说在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界几乎人人皆知,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翻译教科书》(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成了世界各地许多大学的翻译教材或参考书籍。虽然他后来的几本书如《关于翻译》(About Translation)《翻译研究散论》(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等未能引起较大的反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英国翻译界的地位。

A faithful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produce the precise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L grammatical structures.Semantic translation: It differs from “faithful translation” only in as far as it must take more account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SL text.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Defined by Newmark as one of two modes of translation(see also SEMANTIC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produce the same effect on the TL readers as was produced by the original on the SL readers”(1981/1988:22).This means that i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 emphasis should be on conveying the message of the original in a form which conforms to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pragmatic conventions of TL rather than mirroring the actual words of ST as closely as is possible without infringing the TL norms.When producing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is permitted greater freedom to interpret ST and will consequently smooth over irregularities of style, remove ambiguities and even correct the author’s factual errors, and in doing so will limit the semantic potential of ST by seeking to make TT fulfill one specific communicative function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type of TL reader envisage.4.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中国的翻译:

1、佛经的翻译:Buddhist scripture,安世高,还有三支/

2、佛教三大翻译家: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金刚经

玄奘:既需求真,又需喻俗(忠实,通顺)

3、我国的翻译历史:2000年

4、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eriod, modern vernacular Chinese replaced the Classical Chinese 翻译的基本步骤:

原文理解:comprehension of source text 译文表达:expression of target text 译文校对check-up of target text 几个概念:

原语:source language;译入语:target language 德国的威尔斯wales 前苏联: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 陈宏薇(华中师大教授):翻译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和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

严复的“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与赫胥黎huxley 傅雷的“神似” be alike in spirit 钱钟书的“化境” sublimity;鲁迅的”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 鲁迅:信faithfulness、顺smoothness 林语堂: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意译:free translation 佛经翻译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the Buddhist Scriptures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南宋以后趋于衰微。以下介绍三名著名的译师:

1. 释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在他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他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

2. 鸠摩罗什: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等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共七十四部,对佛经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倾向意译,虽然译法灵活,态度却谨慎。他的译文准确流畅。

3. 玄奘Xuanzang:唐高僧,俗称唐僧。曾游学天竺各地达十七年之久,译著很多。他倾向直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他的译文质量是很高的。

4. 我国古代佛经译师有的倾向于直译,有的倾向于意译,究竟是应直译多一些,还是意译多一些?罗纳德.诺克斯把这个问题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以何为主:文学性的译文,还是逐字翻译。二是译者是否有权选择任何问题与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严复与“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 1.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达”指的是“流畅”,“雅”指的是“尔雅”。“尔雅”用严复自己的话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2.从严复的《天演论》来看,他并不十分重视“信”,然而对于“雅”他是十分重视的。

3.周煦良教授在“翻译三论”中说,他认为“雅”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4.严复翻译著作:《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原富〉〉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法意〉〉 L’esprit des Lois.《穆勒名学》System of Logic.1.林纾:用文言文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classical style of writing翻译欧美小说,其中不少是外国名作。如:

《巴黎茶花女遗事》 La dame aux camelias(作者:Alexandre Dumas, file)《鲁滨孙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作者: Daniel Defoe)《海外轩渠录》 Gulliver’s Travels(作者:Jonathan Swift)(06年试题考过)《吟边燕语》 Tales from Shakespeare 《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作者:Charles Dickens)《贼史》 Oliver Twist(作者:Charles Dickens)《黑奴吁天录》 Uncle Tom’s Cabin 2.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鲁迅与瞿秋白

1. 鲁迅在1921---1932年翻译和校订的作品达34种之多,这包括苏联、日本、荷兰、匈牙利、美国等国家许多作家的作品。他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2. 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瞿秋白认为“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3.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对翻译做了新的概括。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即翻译既要通顺smoothness,又要忠实。Faithfulness 围城the fortress besieged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一. 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 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这时期代表人物有茅盾与鲁迅:

1. 茅盾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2.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二. 在四五十年代,人们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二者是无法区分的。1.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依我看,直译和意译发分别根本不应存在„„

2.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3.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的观点就是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三.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第二类是照字面译。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

2.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3.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傅雷

1.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最初提到“重神似be alike in spirit 不重形似be similar in form or appearance”。

2.为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文学,傅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翻译的作品包括巴尔扎克Balzac的〈〈人间喜剧〉〉The Human Comedy、罗曼罗兰Roman Roland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及《老实人》等。

3.傅雷是一位有责任感有见地的翻译家,他认为“翻译重在实践”。4.傅雷说:“谈到翻译,我觉得最难应付的倒是原文中最简单最明白而最短的句子”。

关于风格(特别指文学作品)

关于风格能不能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1. 一种意见认为风格能译。

(1)茅盾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

(2)刘隆惠认为:风格不是不能译,而是难译。译者需具备两格外条件:一是认识风格的水平;二是表现风格的能力。

2. 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不能译。

(1)周煦良认为一部文学译品的风格由四方面决定的:原作的风格、译者本人的文章风格、译者本国语言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所以原文风格是无法转译的。

(2)张中楹坚持这一种意见。

(3)罗新璋认为即使是名家的译作也难免既有原作的风格,又有译者的风格,而不可能是单纯的原作的风格。

王佐良

1.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以发挪英诗为主,兼及散文和戏剧。他译的《彭斯诗选》、雪莱的诗、麦克迪儿米德的诗、培根的散文、科贝特的散文以及曹禺的《雷雨》等。

2. 对翻译工作的认识。王佐良说:“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的努力。”

3. 他认为虽直译与意译之争仍将继续,但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仍是译文本身的质量。4. 关于风格,他说适合就是一切。因此从译文来说,严复的“信、达、雅”里的“雅”是没有道理的---原作如不雅,又何雅之可言?

5. 关于诗是否可译?他认为是可译的,不医翻译的是原作的气氛,或者说是力量。6. 怎样译诗?他认为主要的一点是译诗要像诗。要忠实与原作,但又不必追求每行字数的一律。要把握整篇诗的精神、情调、风格,然后才确定细节的处理。

7. 关于比喻。他说:“如果在原诗里有某个比喻,应该把它直译过来,保持它原有的新鲜和气势。”

8. 关于比较。他认为: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9. 关于怎样提高。他说:“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观察,不断地深入实践。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

Cicero 西塞罗 Saint Jerome 哲罗姆

1. Cicero---西塞罗,他的文体流畅,被誉为拉丁文的典范。他表示没有必要逐字翻译强调保持原作总的风格和力量。Cicero said, “ In doing so(translating), I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2. Saint Jerome---哲罗姆,早期西方教会中学识最渊博的教父,将《圣经》译成拉丁文,此译本后称通俗拉丁文本。他强调翻译意思,而不是独立的词。Saint Jerome said, “ 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泰特勒三原则)A.F.Tytler(泰特勒)于1790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的论文:“论翻译的原则”(Essay i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The Art of Translation(by Theodore Savory)Theodore Savory(西奥多.萨沃里)1957年发表《翻译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n).《国外翻译界》在介绍这本书时,称之”为“论翻译技巧的最好的著作”。西奥多认为:Faced with a passag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 translator must ask himself : 1.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2.What does he mean? 3.How does he say it? 确切翻译的原则(费道罗夫)exactness 1.翻译的确切性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在修辞作用上与原文的完全一致。2.翻译的确切性就是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如果语言条件许可的话),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特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3.确切翻译是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尤其是以表达作品的一般性质和在表达其个别片断方面接近原文的程度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

4.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著作的特点是由它决定的。

翻译中的上下文和环境(巴尔胡达罗夫)

1.所谓上下文context一般是指该语言单位的语言环境。

2.就上下文的总概念来说可以分狭义上下文(或称“微观上下文”)和广义上下文(或称“宏观上下文”)。所谓狭义上下文是指句子的上下文,即在一个句子的范围内该单位周围的一些语言单位。所谓广义上下文是指单位的超出句子范围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话语上下文。

3.狭义上下文又可分为句法上下文和词汇上下文。句法上下文是指该词词组或(从属)句子所属的句法结构。词汇上下文指的是该单位周围具体的词汇单位、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

4.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5.所谓“环境”,是指:

(1)交际环境,即实现交际行为的环境;

(2)通报主题,即话语中描述的情景(诸事实的总和);(3)交际参与者,即说者(写者)和听者(读者)。

A New Concept of Translation(by Eugene A.Nida and Charles R.Taber)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特点

2.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one must respect the genius of each language.3.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Paraphrase---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by George Steiner)George Steiner said : 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 lies neither through metaphrase(直译)nor imitation.It is that of paraphrase ‘or translation with latitude(自由), where the author is kept in view by the translator, so as never to be lost, but his words are not so strictly followed as his sense, and that too is admitted to be amplified, but not altered.’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会见澳大利亚记者肯尼思.亨德森时,说译者应尽量忠实原文的形象,既不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文学翻译)

杨夫人戴乃迭认为译者应该更富有创造性。对于四字成语的翻译,戴乃迭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办法:一是在文中加上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二是加脚注。翻译红楼梦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Question of the Part and the Whole 1.In his book entitled Better English G.H.Vallin says that “words cannot be treated in isolation.”

2.The whole is made of the part.The meaning of the part is determined by that of the whole.Naturally, the part and the whole are relative terms.Sometimes a phrase or clause or sentence forms the whole.But at other times they often form only a part of the whole in a wider context.1.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 George Steiner法国人

在诸多翻译理论家当中,乔治.斯坦纳是西方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step: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首先,译者需要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即为“信赖”,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来自原文的敌意和强烈的抵抗,难以接进原文的意义。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在“吸收”过程中难免要散失译语本色。因此,“补偿”就显得必不可少。事实上,译语本色的散失会表现在上述各个阶段,因此,“补偿”也必须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2.埃文-佐哈尔Evan-ZuoHaEr的“多元系统论” polysystem theory 多元系统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 应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于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任何多元系统, 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 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有时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以翻译文学为例,它处于中心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处于边缘时,则常常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前者的翻译策略,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后者则着重“可接受性”。

3.论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Lawrence Venuti translation policies of 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翻译策略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提出归化domestication、异化翻译策略的鼻祖。他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一思想将翻译分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劳伦斯•韦努蒂,作为翻译理论家,他高举解构主义大旗,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思想,率先对归化翻译的诸多弊端提出严厉的批评,明确地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或抵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他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他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翻译可以是研究和实现差异的场所,并恢复和修订被遗忘了的译文,以建立一种新的翻译传统。这种方法不只是简单地处理翻译中常见的语言问题,而且把文化和政治纳入了“异化”与“归化”旷日已久的争论之中。

2.尤金•奈达的相关翻译理论是什么?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equivalenceat word level;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3.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四大翻译家是谁?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4、国外的翻译流派有哪些?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分为三个学派: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philological school, linguistic school and cultural school。文艺学派主要指二战以前的翻译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比较零散,讨论的焦点是直译和意译,形式和内容,注重翻译的效果,追求译文的文学性和创造性。由于文艺学派缺乏系统的理论,在此背景下语言学派应运而生。语言学派建立在索绪尔、乔姆斯基、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之上,其开山之作是雅格布森的《翻译的语言观》,此文第一次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研究中。语言学派注重分析原文本,强调译文与原文的等值。六七十年代,语言学派日渐成熟,出现了奈达、纽马克等翻译理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过于注重原文文本的分析,忽视了审美及文化因素,这些研究的不足阻碍了翻译学的全面发展。八十年代后期,翻译理论进入第三阶段,有了强烈的学科意识,翻译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出现了文化转向。

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 根据二战至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 依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国内学者也有过类似的尝试。潘文国以有无翻译学学科意识为标准把西方翻译研究史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他把传统阶段的翻译理论看成是“文艺学派”, 现代阶段看成“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把当代阶段的翻译研究划分为“翻译研究学派”、“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和“后殖民主义”学派(或政治学派)三类, 而翻译研究学派之下又细分为“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和“综合”学派四个亚类。蒋骁华根据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认为目前主要存在文化学派和语言学派两大派别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把西方翻译理论划分为: 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早期的翻译研究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以及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阐释学派、解构学派(德里达、本雅明和韦努蒂的翻译思想)、美国翻译培训学派、法国的释意派七大流派 5.中国传统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标准是什么?

最先明确地提出“信、达、雅”这一标准、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直译。傅雷先生从原作与译作的语言形式上,从原作者到译作者的经验上,从作品反映的时代上,从原作与译作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习俗上和原作与译作体式上给出了翻译的最高标准度—— “神似”。钱先生把本来属于我国古典美学的“境界”这个概念,引用到翻译领域,指出“境界”是各门学科的一个共性,诗心、文心和译学相通。他把文学翻译理论划人文艺美学范畴,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些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化境”说从渊源上讲与中国传统文论一脉相承。“化境”原指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在翻译中,指原作的“投胎转世,脱去凡胎,换成仙体”。同时,还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因此,“化”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作为最高理想和境界的“化境”,追求的是一种忘我的审美愉悦境界。到钱钟书的“化境”为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发展到了最高的程度。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化境”或“忠实”可以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

三个字概括:信、达、雅。信是忠实原文,达是表达通畅,雅是翻译出来的东西要有美感

一、翻译定义:

1.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9.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10.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Peter Newmark 11.“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Dubois 12.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

1.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4.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5.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6.纽马克“文本中心”论text-centered theory:纽马克把要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召唤型三大类。表达型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等;信息型包括书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召唤型包括各种宣传品、说明书和通俗小说等。他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读者”),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要求。

7.Vermeer维梅尔的“目的论”: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8.其他翻译标准 刘重德: 信达切

许渊冲:信达优;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等化、深化、浅化;知之、好之、乐之;发挥译入语优势)

思果:信达贴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 钱钟书:化境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宁信而不顺 Vs 赵景深:宁错而务顺

林语堂: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三、翻译过程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表达须具有准确力和表现力,语言须具有生动性和形式美。

分析原文就是细致处理词位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语篇结构。理解和领会原文是从事无论何种翻译的基本功力。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那么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理解—表达---校核三个阶段,或理解---表达两个阶段。

四、翻译分类:

1.从译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入语(target/receptor language)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族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

2.从涉及到的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通过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用手势语解释一则新闻。)

3.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

4.从翻译的题材来看明,翻译可分为专业性翻译(翻译法律、科技文献、专业学术论著等)、文学翻译(翻译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和一般性翻译(翻译各种应用文和新闻报道等)。

5.从翻译方式上来看,翻译可分为全译、摘译和编译。

五、中西语言差异: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在发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Eugene A.Nida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之分了(1982)。

“形合”和“意合”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方梦之,2004)。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Fowler把汉语描述成流水型环性的语言:“犹如海浪向前推进,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象,又各不相同;隐含着某些规律,但却过于复杂,难以分析或表述;这些规律规范着波浪与波浪、波浪与大海、词组与词组、词组与语段之间的各种关系”(转引自连淑能,1993:45)。汉语句子以主题为统率进行铺排,“话题—说明”(topic-comment)的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

从语法来看,汉语语法具有典型的“隐含”(covertness)特点,表现为句子中词汇的词性同词的外形没有必然联系,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清晰,没有明显的语义标记词,而英语语法具有明显的“外显性”(overtness),具体体现在词性同词的外形密切相关,因此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很直观,句子中有明显的语义标记。

(Note: Roger Fowler(1939-1999)is a world-renowned and long-serving British Linguist and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He is well-known for his works in Stylistics.)

六、中国翻译简史

陈福康在其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一书中,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1.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2.中国近现代翻译

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甲午战争后 :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晚清时期:

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当然其义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并提出了通行的翻译标准:忠实于通顺(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瞿秋白论证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林语堂提出了“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美的标准”。傅雷的“重形似而不重神似”的标准。钱钟书提出的“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和“化境”之说。哲学家艾思奇则总结说,“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东西,‘达’和‘雅’的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3.中国当代翻译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七、西方翻译简史

1.古代翻译活动:

西方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当时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作品已经问世:七十二位犹太学者在自己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后人所称的《七十子希腊文本》;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科用拉丁文翻译了《奥德赛》。

公元四零五年,哲罗姆对照希伯来原文翻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the Vulgate),不仅使拉丁语读者有了标准的《圣经》译本,而且该译本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43)的至理名言“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 不是句当字对,而是保留语言总的风格和力量。”他提出翻译家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或听众;翻译要传达是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由于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翻译做到风格对等是完全可能的。(谭再喜,1991:24)

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8)认为翻译应该“意义对意义”(sense for sense)。与此同时,他主张再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哲罗姆(Jerome, 347---420)被誉为西方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不仅完成了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工作,并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翻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

1、强调各种语言的形式差异,主张在翻译中应避免逐字对译。

2、翻译方法应随原作的文本而异。

3、否认《圣经》翻译中存在着“上帝的感召力”。

4、翻译既然是一种创造,以这就完全可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而且优秀的译文完全可以与原作媲美。

2.西方近代翻译活动

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德莱顿对翻译系统的研究,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的发表,阿诺德与纽曼围绕荷马史诗进行的论争,歌德、施莱尔马赫和洪堡从语言学及文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的深入探讨,以及俄国在翻译活动与译论研究上的文艺学观点等,都极大的促进了对翻译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逐渐科学化的途径。

《圣经钦定本》与古希腊《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古罗马的安德尼科所译的《奥德赛》和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被誉为西方翻译史上的四大译作,对译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德莱顿(Drydan)将翻译粗略地分为三类: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认为逐字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而拟作又近似于创作,脱离了原作的面貌,因此主张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这样既可以避免随心所欲,又不至于过分呆板,以词害义。他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即直译、意译)的局限,可以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泰特勒(Tytler,1748-1814)的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在书中,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文影响原文一样流畅(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是西方近代译论史上最著名的理论家。他将翻译分为顺从原作和顺从译作两种翻译途径,对二十世纪波斯盖特的前瞻设式(prospective)和后顾式(retrospective)翻译分类很有启发。3.当代翻译活动

二十世纪被誉为“翻译的时代”(Peter Newmark, 1981),可概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西方的译论主要仍从古典文学的角度出发,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翻译方法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由意大利的克罗齐、德国的本杰明、英国的波斯盖特和俄国的楚科夫斯基。

波斯盖特从侧重原作或侧重译作入手,将翻译分为前瞻式(prospective)翻译和后顾式(retrospective)翻译。前瞻式翻译的着眼点是译文和译文的读者,目的是要读者毫不费力地弄懂译文的意义,译者的主要注意力在于表达,翻译方式以灵活多变、极其自由。后顾式翻译的着眼点是原作者,目的是不折不扣地反映原作的精神,译者不指望创新,只要紧贴原文,不必考虑译文的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古典名著一般需要后顾式翻译。前瞻式翻译重视的标准是读者的反应;后顾式翻译重视的标准是原作的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也日益广泛: 翻译对本民族语言的作用与贡献、各民族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可译与不可译的科学根据、翻译的目的、文本的类型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都成为议论关注的中心。

根茨勒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将二十世纪下半页的翻译理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多元体系派(Poly-system)和结构主义派(Deconstruction)。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穆南、威尔斯、费道罗夫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总结:从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和发展可以看出,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三条基本主线:1)与文学和文艺学译论,其代表是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等;2)诠释学和语言学译论,其代表是奥古斯丁、施莱尔马赫、洪堡、卡特福德等;3)跨文化交际学译论,其代表是奈达、霍姆斯、巴斯奈特、斯内尔霍恩比、内尔曼等。这三种译论的彼消磁长、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构成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推动了世界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

八、常用翻译方法、策略与技巧 1.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与文体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语言与文体结构。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语言表达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造成了两个民族独特的语言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时必须对两种语言文化基础有基本的认识,不能逐字翻译。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言外之意。在深入领会原作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之下,不拘泥于原作的字面形式,创造性的表达原作思想,但不可添枝加叶,改变原作的风格。

注:在翻译界通用的方法是将“直译”与“意译”相互结合。任何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翻译方法贯穿始终,而是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准确性,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将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同一翻译作品中并用,相得益彰。笔者对翻译界的这种做法完全认同。笔者认为,两种翻译方法在任何一篇翻译作品中都能并用的话,一定可以译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

2.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注: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 语言学中心阶段 3. 系统翻译理论 4. 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 翻译的哲学理论 6. 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 代表人物

A.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 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 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 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 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2. 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起来。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2)玛特里

A.她的翻译行为理论是涉及到一系列的参与者的一种交流过程。参与者包括:发动者,原语作者,目的语译者,目的语使用者和目的语接受者。

B.翻译行为理论视翻译为一种以目标为驱动,以结果为导向的人类互动活动,她的重心是将翻译过程看作是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递体。(3)韦米尔

A.与莱斯合著了《翻译理论基础》

B.他将目的这技术术语引进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过程种,并提出了目的论种的三个重要原则。

(4)克里斯丁恩诺德

A.他提出了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和文本分析是一种更关注原语的功能分析法 主要理论4: 话语和语域分析

话语分析成为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家热衷的话题,并成为一种分析语言结构和文本意义的有效的方法 1. 代表人物(1)豪斯 A.她重新在其早期的模式中嵌入了韩礼德的语域分析中的语场,基调及模式 B.她提出,翻译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2)莫娜贝克

A.她对翻译研究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主要作品《换言之:翻译学教科书》,《翻译研究百科全书》及其哲罗姆出版社的创立(3)哈蒂姆和梅森

A.他们特别注重在翻译中实现其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不是文本功能),并在其文本分析模式中融入话语的符号学层面 三.系统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相当场一段时间内,翻译都是以语言学为中心进行研究。系统翻译理论开始将翻译理论与其社会文化功能联系起来了。主要理论1:多元系统论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借用俄国20年代形式主义的理念发展了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将翻译文学看作在译语文化社会,文学及历史系统中运行的系统。

1. 代表人物(1)埃文佐哈尔

A.他发展了多元系统论并强调翻译文学是作为一个系统运作的。B.他指出了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翻译方法

主要理论2:描写翻译学

不再用规定性的方法来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则和发现翻译的普遍原理 1. 代表人物(1)霍姆斯

A.他的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奠基之作。在此书中他提出了翻译学的整体框架及翻译研究的范围。(2)图里

A.他提倡适当的发展翻译的系统描述理论,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翻译规则: 初时规则及运作规则

四.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背景知识

“文化转换”这一术语是用来形容从文化研究角度进行的翻译分析的。服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已过时,先在主要集中研究文化翻译,并处理在文化翻译中与到的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1. 代表人物

(1)勒弗维尔/重写

A.重写:他视翻译是一种重写

B.描写文学系统受三个主要因素控制:赞助商,诗学和意识形态(2)谢莉西蒙/翻译与性别 A.从性别角度研究翻译 B.提出翻译工程

C.重新评价勒女性译者在翻译历史上的贡献,使女性在翻译中显现出来(3)斯皮尔瓦克/后殖民翻译理论 A.她提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在殖民过程和殖民形象 中扮演了积极的作用

B.她倡导要让少数人显现出来(4)巴斯内特

A.她使推动翻译向文化转向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她的关于翻译文化研究的最重要的著作是《翻译研究》和与勒弗维尔合著了《翻译,历史与文化》(5)赫曼

A.他见证,经历和组织了操纵学派。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翻译规则:常规,规则,法则及法令。这些规则以层级结构排列。(6)尼兰贾娜

A.指出翻译是在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国家的不对称的关系中兴起和发展起来了。B.呼吁译者采取“干涉”(7)劳伦斯韦努蒂

A.韦努蒂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译者的隐形》 B.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五.翻译的哲学理论

背景知识

前面已探讨了文学翻译,语言学翻译及文化翻译理论,现在下面将集中探讨翻译的哲学理论。

主要理论1: 阐释学

阐释学是关于意义解释的理论。她与德国浪漫主义有联系,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现代阐释学的创立者,他的浪漫解释学是建立在个人的内在感受及理解基础上,而非绝对的真理之上。阐释学主要讨论口头或书面文本的理解并试图用意义的普遍模式分析这一理解过程。

1. 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A.他把翻译的阐释学描写为:引出和适当转换意义的行为 B.他的阐释学运作包括四个部分:初时信任,侵入(渗透),植入(嵌入),及补偿(重组)

主要理论2:翻译的解构主义

对组成一种语言的一些术语,系统,概念进行了质疑,并结构了文本的假设意义,也揭示了其内在矛盾。1. 代表人物

(1)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A.《译者的任务》中的核心理念是翻译不是给让读者了解原文的意义和信息内容,而是要追求纯语言的更好层次的语言 B.实现纯语言的策略是直译(2)德里达

A. 他解构了翻译中长期的固有的东西,以及语言学的一些前提假设,包括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立,和语言符号的固定。六.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翻译是一门派生的学科,不愿承认翻译是一门新学科。所以我们还需作出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这些分歧和问题。1. 代表人物

(1)玛丽斯内尔霍恩比 A. 在她的《翻译研究的综合途径》一书中,霍恩比借用原型理论和格式塔整体理论对文本进行分类,并将文化历史,文学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及相关领域结合起来运用到法律,经济,医学及科技翻译中。

B. 她试图将大量语言学和文学概念融入到翻译当中。翻译理论流派

一、文化学派

 “ 翻译研究派” 是西方译学界在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兴起的一个文化学派。该学派的研究者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翻译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与变量。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义内容和形式结构的静态转换,而是要把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即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宏观层面关注翻译现象,将翻译活动纳入到译入语的文化系统当中来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化学派

 一方面,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的主题、翻译的策略转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进入译入语文化系统的翻译作品也不是被动无为的,相反,它会对该文化系统的建立、发展和创新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翻译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学者们将隐藏在翻译现象背后诸如权力话语、意识形态、翻译文学地位以及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纳入到文化转向的研究范式中,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加深了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认识,可以说是 “翻译研究领域的一次真正突破”。

(一)多元系统

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该系统既包括所谓“ 高的”(high)、“ 中央的”(central)、“ 经典化”(canonical)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还包括所谓“低的”(low)、“ 边缘的”(peripheral)、“ 非经典化”(noncanonical)的文学形式,例如儿童文学、大众文学等。Even-Zohar 认为翻译文学也应当包括在这个系统中,原因是它对民族文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 而翻译文学系统的行为模式又与其在译入语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有关。翻译文学会在三种情况下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 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即文学还“年轻”(young),正处于创立阶段的时候;

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peripheral)或者处于“弱势”(weak)的时候;

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危机或转折点,甚至是出现一个文学真空的时候。

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强大,从而使翻译文学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以这一多元系统为目标系统的译者往往会采用归化式(domesticating)的翻译方法;而如果翻译文学在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主要地位,译者则多采取异化式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二)操纵学派

 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ndre Lefevere 在上述基础上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他指出: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成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所以作为译语文化代表的译者, 从一开始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定一直到最后译本的接受都会受到各种各样译语文化条件的限制,在翻译时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因而不可能复制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 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Lefevere进一步指出:文学批评、传记、文学史、电影、戏剧、读者指南等都是对文本的改写,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形式。也就是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本的文学和文化形象。

 另一个因素就是诗学。Lefevere 将诗学定义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一系列文学要素;二是指:观念,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起什么作用,或应起什么作用;一个社会中,如果诗学已经形成,那它就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文学写作手段和“ 功能特点”,并且文学系统一旦形成,就力图“ 维持原状”。翻译会影响不同文学系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以此可以把新的文学手段引入某一诗学,并为改变这一诗学系统做准备,另一方面,译者往往以自己文化的诗学来重新改写原文,目的是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以及它的译作在译语文化系统中的成功接受。

(三)后殖民视角

 罗宾逊(D.Robinson)对后殖民主义的定义:“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Robinson Douglas,1997:121)

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或称“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深受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发端于40.50和60年代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得益于后来学术界文化研究的反霸权运动。作为一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成话语,它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新面目。可以说,后殖民主义关心的是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

 巴西的“食人主义”翻译观

 针对第一世界的殖民者所采取的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第三世界的翻译家创造出自己的翻译理论。巴西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坎波斯兄弟(Haroldo de Campos and Augusto de Campos)提出“食人主义”(cannibalism)的翻译观。16世纪有个西班牙传教士曾被巴西土著人吃掉,这是当地土著人表达敬意的一种行为,但是在欧洲,这行为是可怕的、野蛮的。后来有的巴西后殖民理论家把这种食人行为引入翻译研究中,提出翻译不能像从前一样只求“忠实”,甘当奴仆,而是一种平等地对话。“女性主义”翻译观

 西蒙(Sherry Simon)认为“妇女解放必须首先是语言解放/从语言中得到解放”。

 张柏伦把女性的从属地位与翻译的从属地位相提并论,从而开创了女性主义的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模仿论,主张文化介入和协调,提倡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抛弃翻译活动中的尊卑观念“。

 印度作家Niranjana 提出重译的思想,主张重译印度历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去殖民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唤起人们对17 世纪印度文明碎片的记忆。还有许多印度作家提倡用英语进行创作,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印度化的英语和印度本土的叙事策略,从而创造了一种介于英国英语和印度英语之间的新的语言形式,使创作看起来就像是翻译过来的作品。

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尼南贾纳指出,在后殖民主义的情境下,翻译的问题系成了引发有关再现、权力以及历史性这诸多问题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场点。

 作为一种实践,翻译构塑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利关系。她对翻译的论述遍及了殖民统治下翻译发挥作用的所有哲学的、语言学的和政治学的语域。

 对翻译的研究,她不是要在理论上再给翻译另立一说,以便找到“ 缩小” 不同文化间的“隔阂” 的更加保险可靠的办法,而是要对隔阂和差异做彻底的思索,以便对翻译进行定位。她认为通过运用再现他者的某些程式,翻译强化了对被殖民者所作的统识性描述,进而影响殖民地的事态。

二、哲学学派

 “阐释学”

 阐释学(hermeneutics)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和流派。通常认为,hermeneutics可以从词源上追查到古希腊的文献中。诸神的信使Hermes就是动词Hermeneuein(解释,诠释)的词根。柏拉图认为阐释学与占卜术同属一类,同为解释诸神旨意的一门技术,通过阐释和传达神的旨意,要求人们予以绝对服从。

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人类对理解和解释产生的疑惑和追问历史悠远,阐释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向,即认识论转向和本体论转向“除去第一阶段古代的神学阐释学、法学阐释学不说,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阐释学,以及由海德格尔开创,经迦达默尔的努力而推向高峰的现代哲学阐释学使这一学科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当今诸多“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阐释学方法也成为一种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

(一)阐释学视角

 古代传统认为阐释学仅仅是一种工具,翻译也就是为绝对的唯一思想进行传播的工具。随着施莱尔马赫对阐释学革命性的改变,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相对的,多维的。翻译在哲学家的眼里也变成了“浪漫主义的”。

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将阐释学提升为哲学的一个流派。理解成为了人们存在的方式。受其影响,翻译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将原本改变成译本的过程。从原本到译本是由理解和解释联系起来的,这就是翻译。

(一)阐释学视角

 美国翻译理论学家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他的《 通天塔之后》 提出了基于阐释学的阐释翻译的四个步骤, 即信赖(trust)、 侵入(aggression)、 吸收(import)、 补偿(compensation)。1.信赖释意

 斯坦纳称信赖即为/信任投资,但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信赖有时也是危险的,因为“译者可能会面对对他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文本“[1]”也就是说,译者相信文本中一定有内容,但内容转化过来却可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尽管如此,译者还是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译者的信赖与实际内容的差距意味着译者要在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下赌注”。

 他不仅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地位,可能发现任何值得表达的东西都不会进入某种模式这样阐释就显得必然,而且十分必要了“阐释翻译理论认为,在语言层次上,孤立的句子不能为读者提供认知补充”词汇的一词多义、复杂的句子结构、两种语言的差异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任何段落语篇,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会引起多种阐释”译者发现自己觉得值得表达的东西进入不了某种模式,这时阐释就意味着译者应从篇章角度出发借助认知补充,去理解原文。2.入侵理解

 Basil Hatim认为,阐释是“‘跟着感觉走’进文本”,而文本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翻译是一个各种关系,如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社会、伦理因素,交织与碰撞的中心:一方面,翻译是不同思维体系,不同语言系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审美价值与观念交汇、交互的中心;另一方面,翻译活动中存在着多方面多因素的冲突,如译者与作者的冲突、译文与原文的冲突、译入语文化与原语文化的冲突等,冲突中必然产生这些系统、因素的相互之间的“侵犯”。

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首先要理解文章的语言,同时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认知补充来理解文章的意义。意义不存在于词语层次上,而存在于篇章层次,孤立的词语、句子不具备为读者提供认知补充的能力。阐释的内容即是认知补充的内容,缺少阐释,译文便是蹩脚的译文。斯坦纳称翻译的第二个阶段是入侵,入侵后获取,这是一个对原文的理解的过程。3.表达吸收

 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语言和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不断地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文本也会受到作者认知补充的影响。即,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实际上是通过有意识和潜意识思想在摸索中进行的。信息能够起到对语言外知识的记忆,对等意义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发的,如果译者对要表达的思想完全理解了,那么就能自如地对语言进行重新表达。

 有些情况下,重新表达的路程十分艰苦,译者需要找到可以接受的对应词,以达到译入语和原语语言和意义的等同与近似,实际上很难做到表达过程中的不偏不倚。代码转译并不是客观的表达方法,只能是机械的表达方法。因此阐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阐释不是以字词为基础,而是以篇章为基础。译者只有放弃原语言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意义,此外根本不存在其他方法。

4.对等补偿

 在翻译行为中,为了恢复原有的平衡,补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翻译行为中有损失,这种行为有时可以使原文内容得到放大、膨胀,获得更多的内容,原文在这种关系中获益。

 斯坦纳辩证地认为,由于距离产生了新的形式,这些译文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更美的画卷。译者或者拿走得太多,或者拿走得太少,或者把一些蹩脚的地方删去,真正的阐释翻译要使这些关系达到平衡,翻译能体现原语的潜力,更能体现原语自身所没有达到、没有意识到、没有体现出的价值。

 施莱尔马赫认为,“译者给出的比原作者给出的要多”。这也辩证地说明阐释理论强调要补偿的原因。

(二)解构主义视角

 “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起, 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 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 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

 解构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发生瓜葛并对其产生影响有其内在必然性"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语言哲学, 反对传统的恒定中心论, 反对结构主义诉诸单一结构的片面的语言观, 这些正是翻译理论中涉及创作主体和文本意义等要素时所要明辨和解决的问题。Wo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复习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