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23-53632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1 10:16: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在说到学生的发展时,总会说到一句话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智体”发展是首位,我们常常忽视了“美劳”的发展。“美”即是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而美育常常以艺术教育为载体。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对于学生以及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等等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同样,审美和鉴赏能力也要从小培养起来。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都要让学生了解。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要注意筛选出健康向上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

在前几年,网络风靡的“非主流”风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许多学生留着长长的刘海儿,留着“杀马特”发型,网络空间用着旁人看不懂的“火星文”记录自己的心情,如今回过头看,这的确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一段经历。其实这就是审美的从众性,留着新奇的发型,创造“自己的”文字,是青少年体现个性的方式,然而一些网络红人在宣扬非主流的时候更宣扬自己暗黑、消极的价值观,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受到影响,学会了一些消极的消减压力的方式,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现今各种文学艺术的多样性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大量充斥着拜金、浮夸风的影视作品影响着学生,一些华而不实的明星偶像的大行其道,使得青少年愈发浮躁,更多地注重外表,还言之为“看脸的社会”,让更多的青少年不再注重人的文化内涵,而是更多地注重人的外貌——当然,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是要内外兼修,既要有好看的面孔,也要有有趣的灵魂。暑期里所谓的大热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被曝出原作抄袭、“粉丝锁场”扰乱市场等负面新闻后,仍有上亿的票房收入,这让人很震惊;而纪录抗日时期慰安妇生活的电影《二十二》则由于许多人口口相传,票房和放映场次才有所上升。尤其是抄袭作品,在现今仍能大行其道,让相关从业人员赚得盆满钵满,而认真搞原创的人反而清贫度日,这不仅仅是需要板正的审美问题,更是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唤起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教师,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的欣赏教学。美的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无数艺术大师留下了广博的文化艺术遗产,现代的文化气息又是那么的宽松、自由;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就不能单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面对众多的美术作品,教师如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以达到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的教学目的呢?

一、掌握儿童心理特点,唤起儿童审美情趣。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二、利用小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对美术欣赏的想象力。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本身的渲染得和谐完美,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无比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和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犹如一台发动机,他可以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中,把学生的潜在的无尽的创造性、想象力充分发掘出来,激发出来。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对美术欣赏的创造能力。

各地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在学习类似的课目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所见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了欣赏课教学的效果。

四、情感体验,提升对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美术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众所周知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会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如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渲染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他们会自觉地在美术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进行美术的第二创作,(即创造性思维)从中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

我们的课堂只是孩子们接受美育的起点,学校课堂只是一个很小的审美环境,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让孩子们课内外有更多接触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的时间与机会, 要让孩子们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

第三篇: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关键词: 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 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 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 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 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 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3.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3.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3.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3.1.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古尔维奇说: “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3.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3.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3.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 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3.2.3 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 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3.2.4 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3.2.5 目的非功利性

幼儿审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幼儿掌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这样做,只会使幼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4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4.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4.2 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4.2.1 幼儿的生活环境美

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4.2.2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4.2.3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4.2.4 注意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

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形状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4.3 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4.4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4.4.1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 素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4.4.2 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4.5 消除审美对象可能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

教师和家长还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孩子看了电视、听了故事,最喜欢模仿的常常是反面角色的语言及动作。家长和教师在审美教育中,除了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辨别美与丑、是与非的能力外,还要在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注意冲淡反面角色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不要把孩子打扮得怪模怪样。如染红指甲、烫头发等,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会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审美情趣,应予避免。

第四篇:美育中培养审美素养

论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摘要】:在夸大素质教育的当代社会,美学教育更是不能忽略的一门课,怎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美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成什么大家,而是一个人生的目的,就是通过美的教育或艺术教育,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别样的人生。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不能离开美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同时,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别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创新教学视角,并使之相互渗透,从审美教育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审美素质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但人们发现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获得。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不但需要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心灵的感悟。审美教育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操,在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审美愉悦的感受之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中有介绍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展现多样性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显示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的汉字,以及《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中关于中华民族祖先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不可多得的素材。借助这些素材,我们可以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通过情感的桥梁和媒介,不仅可以满足教学本身需要达到的知识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丰富的情感。当他们具备这种情操和情感时,就会自然而然抵制假、丑、恶,满怀激情地追求真、善、美,做一个高尚的人。这种教育不仅体现美的意蕴,而且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在讲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时,笔者适时选择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的事例。谈到藏戏从明代形成之初到现在,历经六百多年,经历了剧目题材的扩大、曲调丰富与发展,剧种独具特色的特点以及一些传统仪式仍然沿用至今,并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既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创新的意义所在,又让学生感受到藏戏之美、家乡之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比如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主义化了,世俗化、庸俗化了。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因此,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中写道:‚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并因而也使社会更加和谐。

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

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一定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素养,从而拥有美好人生。

美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成什么大家,而是一个人生的目的,就是通过美的教育或艺术教育,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别样的人生。概括起来,美的教育应该赋予一个人三种人生:诗意的人生。人太不自由了,太不圆满了,因此我们都会去渴望美、创造美、发现美,也就是让人的一生中充满了诗意,让内部世界变得更加丰富、自由和高贵,人内涵不同,人生样态就会不一样;创造的人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生‛,就是创造,再创造,人类发展史主要的活动就是创造活动,在叶朗的《美学概论》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著作中,都清晰地指出美直接培养人的创造性,人的全部创造力都来源于美;爱的人生。人类的全部情感、全部意识目的最终要归结到一个字上,那就是爱,只有美的教育才可以让每名青少年拥有爱的人生——爱自己、爱大自然,爱别人、爱这个世界,爱是人类唯一的情感巅峰。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19日第16版

[2] 为艺术教育勇开新路——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对话

[3] 仇春霖;不可替代的美育[N];光明日报;2004年

[4] 石志民;陈海华;;激励学生的艺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丁相平;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相振芳;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D];厦门大学;2007年 [7] 高颖虹;关于当代美育功能的思考[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5期

第五篇: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所有那些你认为是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孩子,所有那些好孩子都是好习惯相伴的孩子。习惯就是一个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成熟的习惯。我们很重视德育,但中国的德育在很多地方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搞学雷锋见行动,迎奥运树新风等活动,这都叫提高认识付诸行动,但光从认识到行为是不够的,如何把一时的、短期的行为变成一个习惯,才是更艰巨更关键的,而在这方面我们是比较弱的。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我们把我们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习惯的养成。孩子养不成好习惯有很多原因,比方说虽然我们对孩子有很多要求,但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还不明白习惯培养的复杂性。我们学校的校训往往都是概念化的,比如北京两个学校的校训:“勤奋、求实、和谐、创新”和“健康、勤奋、求实、创新”,这样的校训好看、简练,但就是没用,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再看日本一所小学的校训,“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这就是很有用的。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就能养成好习惯,就能培养毅力。

培养习惯的五大步骤第一,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话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楚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第二,明确行为规范,就是让孩子清楚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儿童教育。国学读物《弟子规》里面有这样六个字:“出必告,返必面”。第三,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这种养成训练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就是坚持。

第四,及时评估和奖惩。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千万不能月初的时候说,孩子你要养成好习惯,到月底我来检查。这没有用。为什么?小孩子忘性都比较大,年龄越小,忘性越大,必须及时地评估和奖惩才会有效。保姆911

第五,形成环境 我建议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培养孝心开始!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孝心就很难有爱心

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