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赴福建考察报告(精选5篇)
编辑:醉人清风 识别码:23-52658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6 04:24: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赴福建考察报告

赴福建考察报告

201X年11月18日至24日,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党校的教学安排,作为第十三届县处级培训班的学员赴福建省厦门、泉州、龙岩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考察时间虽短,但我感到收获很大。实际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对我的触动和启发很大,可以提高自身能力,增长才干,拓宽视野,进一步增强县处级干部为转型跨越率先发展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有助于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耳闻目睹,对比分析,厦门经济特区,快速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是正确的,发展是硬道理。

我于一九八五年在福建泉州市学习进修时,曾两次到过厦门,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厦门作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在艰难中起步,在争议中发展。当时的经济特区只是湖里工业园区,三平方公里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不断解放,经济特区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的面积也扩展到整个厦门,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速车道。在经济发展中曾出现过在全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赖昌星事件,无论怎么讲,厦门经济特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注目的成绩。

今年来厦门进行学习考察,时隔二十七年,今昔对比,感触很深。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城市,旖旎海岛,宜人的亚热带气候、璀璨的历史文化,绚丽的侨乡风情。如今海上修建了大桥,隧道打通,交通十分便捷,旅游设施更加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旅客。厦门是面向世界开放的城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开放改革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是重要国际招商口岸和对台贸易口岸。厦门还得到了联合国人居、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名片。

厦门经济特区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积累了许多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方面谱写了动人的乐章。这个昔日备战备荒的前沿阵地实现了角色转换,用雄辩的事实告诉世人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教育是国家崛起的基础,创办教育、发展教育、功德无量,从事教育,无尚光荣。

走进全国最美丽的大学——厦门大学,让人为之振奋。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90多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

场,建成后将成为厦门乃至海西未来的文化创意中心。泉州的领show天地创艺园,落座在成州老工业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为泉州的经济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的工业区现已是城市的核心区。废旧的工业厂房与周边崛起的繁华商圈颇不和谐。因此,政府按照“总体规划、分批实施、统一运营”的原则,采取产权、结构、用地性质“三不变”,对一些废旧的厂房进行改造利用,盘活这个老工业区,变废为宝,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领show天地创意园一期占地面积约44亩,总改造利用面积约100000平方米,是泉州市丰泽区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同时也是成州509亩老工业区产业转型的首个试点改造项目。厦门和泉州的文化创意项目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他们都在文化创意上做文章,更主要的是在改造城市化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旧厂房,为旧厂房注入新生命,助推城市产业升级与转型,对于我们发展经济,经营城市,转型发展是很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

四、厦门软件园——政府的大手笔。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在创优环境、助推经济大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厦门软件园是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十五期间,厦门市在紧邻厦门大学的滨海风景区建成软件园一期(思明软件园),促进了该市软件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政府投资在环厦门岛东部黄金区域建成软件园二期,总

触控系统、触控组件、触控屏幕、触控技术,应用软件硬件、触控相关周边配件的研发、生产。安排就业人员5万人,销售总额可观。七匹狼品牌创立于1990年,恪守“用时尚传承经典,让品牌激励人生”的企业使命,在立足于对博大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极挖掘的同时,将西方流行时元素融于自身设计理念,并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创意产业的契合。七匹狼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产品,更提供一种文化精神与生活方式。2012年,七匹狼男装荣获中国消费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茄克衫连续十二年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一。二十二年来,七匹狼坚持从品质着手,不断创新,致力于为时尚商务男士打造高品质、高格调服装,是“品格男装”的代表。这些企业发展方向明确,有个性,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很值得我们学习,只有把企业做大做强做活,才能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

六、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黄金产业,精心打造,前景无量。我们先后考察了厦门的鼓浪屿、对台特色贸易区——大嶝岛、永定土门等地,旅游产业势头看好。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原名圆沙州、圆州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海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也素有“海上花园”之称,是国家级重点名胜区。大嶝岛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东南海面,与金门岛最近距离仅1800米,面积有13.2平方公

第二篇: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

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

按照省政府统一安排,第四考察组于11月9日至14日,赴广东、福建两省学习调研。期间,实地考察了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福建自贸试验区,及广州风信子南沙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等,分别与两省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过程中,两省在开放创新、环境营造、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对我们感触颇深、启发很大。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东、福建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形势,粤、闽两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战略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住“稳增长、调结构”这个工作总基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协调稳步推进重点工作,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使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均好于预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势头,呈现出“四稳两快两优”的特点。

“四稳”即增速稳、物价稳、就业稳、内需稳。从GDP增速看,广东省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522.38亿元,同比增长7.9%,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GDP一季度同比增长7.2%,上半年同比增长7.7%,前三季度累计增长7.9%,呈现稳中有升态势。福建省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98.67亿元,同比增长9.0%,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3.6%、9.0%、9.4%,增幅分别比上半年略有增长。从物价水平看,广东省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1.4%,福建省全省CPI累计上涨1.8%,深圳市累计上涨2.1%。从就业情况看,广东省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3.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7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9.3%、87.6%和137%;9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2%。福建省城镇新增就业51.4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9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3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85.7%、98.7%和85.8%;9月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7%,控制在4.2%目标值以内。从内需情况看,广东省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福建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

“两快”即投资增长快、业态更新快。从投资情况看,广东省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0%;新开工项目1.99万个,增长29.2%,同比提高24.9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14万亿元,增长14.4%。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60亿元,为计划投资的81.6%;新开工建设75个项目,建成23个项目。福建省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2%,拉动全省投资增长7.8个百分点。从新业态发展情况看,广东省:一是 “互联网+”类产业消费增长较快。通讯消费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7.6%;全省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87.6%;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59.5%,拉动消费增长1.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增长48.5%,业务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二是外贸新业态增势迅猛。1-8月,广东旅游购物出口增长1.7倍;全省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出口增长41.4%;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5.2倍,居全国首位。

“两优”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趋向优化。从经济结构情况看,广东省前三季度,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二、三、一”到“三、二、一”转变,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5.0∶50.0∶45.0调整为2014年的4.7∶46.2∶49.1。福建省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前三季度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9.4%,比二产高出0.1个百分点,三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8.1%,提高11.0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财政收入情况看,广东前三季度来源于本省的财政总收入增长7.6%,比上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0%,其中税收增长14.4%,比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0.4%。福建省前三季度财政总收入增长7.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6%。

虽然当前粤、闽两省经济总体保持稳定,但也面临不少困难。根据调研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大环境没有明显改观。广东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前三季度广东进出口下降4.3%,工业品出口交货值下降1.4%。二是实体经济经营仍然困难。当前国内需求依然疲软,加之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等因素更加大了企业经营难度。福建省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前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减弱,龙头企业生产下滑、效益不佳,工业产销率为近九年来同期最低,与工业生产相关的部分指标数值明显回落。三是消费动力有待加强。广东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前三季度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下降0.1%,“规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增幅回落6.8个百分点。福建省大宗商品支撑力度明显减弱,网上购物和境外消费分流了部分本土消费,住宿业尤其是高档宾馆酒店仍未走出低谷。四是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对实体经济发展、居民消费和财政税收等方面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关于第四季度和今明两年经济预判,广东省初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基本面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全年经济仍然保持稳定,但考虑到去年第四季度股市和房市的基数开始走高,第四季度全省GDP增速上行难度较大,预计全年增速在8.0%左右,可以完成年初7.5%的预期目标。经过对2016年经济增长主要指标的研究测算,广东预计GDP增长7.0%-7.5%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左右,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福建省四季度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完成预期目标的难度不小。

二、广东、福建两省“十三五”时期发展基本思路 11月13日,福建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议审议通过《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关建议现已公布。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将于11月25-26日召开,并将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一)广东省“十三五”时期发展基本思路

综合研判国际国内环境和广东省发展基础和条件,广东省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率先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在创新和发展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广东省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8年,提前全国2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到2020年,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14项主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推进全面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创竞合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促进紧密融合,形成粤港澳台合作新局面;推进协调协同,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城乡一体,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夯实三农基础,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完善功能布局,基本建成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信息引领,高水平建设信息化强省;全面依法治省,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明高尚的精神家园;完善民生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致力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

(二)福建省“十三五”时期发展基本思路

面对复杂多变内外部环境,福建省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福建省提出了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了“十三五”福建发展的13项重点任务: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产业升级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三农”工作全面上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强化发展支撑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建设美丽福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突破;抓住新一轮开放机遇,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优势,促进闽台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福建。

三、广东、福建两省主要做法和经验

面对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不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两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五个坚持,五个新”上。

(一)坚持以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为载体,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构筑高端开放平台。粤、闽两省都坚持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广东省在推动自贸区发展上,提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是加快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对接的营商环境。按照能放尽放、放管结合的原则,下放了60项省一级管理权限;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政府职能+前海法定机构+蛇口企业机构+咨委会社会机构”的体制机制,成立了中国首家自贸区仲裁合作联盟,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对接的营商环境。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全力推进粤港澳经济深度融合。南沙片区依托自身优势,探索引入港澳规划设计,规划建设港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前海蛇口片区实施深港合作“万千百十”工程,建设香港优势产业十大聚集基地。三是缓解土地约束创新推行1.5级开发模式。前海片区创新提出“梯级土地开发模式”,普遍推进1.5级开发,大大提高了片区内土地开发效率,缩短了土地开发时间。福建省支持自贸区发展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探索闽台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加强闽台产业对接,推动台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自贸试验区内创新发展,辐射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二是扩大对台服务贸易的开放。扩大通讯、运输、旅游等领域的对台开放,进一步降低台商投资的准入门槛,台湾自然人无需经过外资备案就可以到区内注册个体工商户。三是推动闽台货物贸易自由化。建立闽台通关合作机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自贸区发展两岸电子商务,简化进口台湾普通商品手续,实行快速检验检疫。四是促进两岸往来便利化。推动实施两岸机动车互通和驾驶证的互认,创新台湾专业人才在自贸试验区任职等相关措施。截止9月底,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和平潭片区区内现共有海关注册企业1414家,挂牌以来新增海关注册企业778家,增长122%。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粤、闽两省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紧紧抓住中央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开放经济水平。两省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广东省主要做法:一是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强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重点参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通信、公路、桥梁、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打造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空中走廊”、“数字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口岸、港口、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加海运航线和空中航线。强化珠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和粤东粤西重要港口群建设,加强港口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瓜达尔港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强化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龙头,将珠三角机场群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空门户。积极构建以广州、深圳、湛江为枢纽,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东盟和泛珠省区的陆路国际大通道。建设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增开通往俄罗斯、中亚、欧洲、东盟的国际货运班列,加强广东与蒙古、俄罗斯及我国新疆等地的合作交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出口双向铁路货运通道。二是积极拓展经贸合作领域。以经贸合作为重点,深入推进与沿线国家在产业投资、贸易和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建设一批经贸合作示范园区、商品展销平台、生产基地、资源开发基地和研发基地。发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广东(湛江)奋勇东盟产业园等重要载体作用,鼓励海外华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深化与太平洋岛国在基础设施、经贸、农业、远洋渔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力争成为我国与南太平洋岛国合作的示范省。三是加强人文交流。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教育、医疗、体育、旅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积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沿线国家开展“广东文化周”活动,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融通中外的独特作用,加强与沿线国家粤籍华人华侨的联谊交流,将广东建设成为我国促进与沿线国家华侨华人交流合作的示范区。

福建省主要做法:一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提出,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对外合作方向上,形成西线合作走廊、南线合作走廊和北线合作走廊。省内布局上,支持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支持福州、厦门、平潭等港口城市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支持三明、南平、龙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腹地拓展重要支撑。发挥平潭、厦门、漳州对台优势,构建两岸携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新格局。二是优化通关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建设福建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实施全省统一的“单一窗口”,推进两关两检通关一体化。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重点出口基地转型升级,增创出口新优势。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加快做大江阴整车进口基地。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形成投资贸易相促进的新格局。三是创新机制有效利用外资。推进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制试点,完善外资项目“四个一”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提升“9·8”投洽会投资促进服务功能,加大对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市场领先企业的引资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引导国际产业资本、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企业并购重组。四是推动海洋经济对外合作。近年来,福建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对外交流合作,目前已占我国水产品出口东盟的60%左右。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目前已在海外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等,已成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平台。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开启经济发展新动力 粤、闽两省都重视发挥创新引领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广东省: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加快科技创新12条政策及6个配套实施细则,实施科技创新券后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及信贷风险补偿等政策,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围绕省定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9大重大科技专项,整合逾100亿元专项资金来加强应用科技研发及其成果转化。二是注重打造创新平台,出台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总体规划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孵化器建设,涌现出广州创新谷、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等一大批众创空间。福建省:全力用好创新平台,推动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发挥“6·18”虚拟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实施专利运用行动计划,推进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建设,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有效促进技术成果对接和产业化。

(三)坚持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手段,创造经济发展新效益

粤、闽两省都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战略举措。广东省:一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实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推动广州、佛山、珠海等重点市从产品制造向装备制造拓展升级;依托深圳、东莞等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建设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二是开展业态创新抢占产业发展新高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加快推动互联网与转方式、调结构最紧迫的领域相融合,着力培育互联网“+工业设计”、“+生产车间”、“+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定《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计划》,以珠三角地区为主阵地,积极提升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产品、3D打印等智能应用水平。三是利用市场机制倒逼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综合成本上升的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粤东西北地区建立42个省产业转移园,累计落地工业企业约3200家,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综合运用差别电价、水价等经济手段,淘汰炼钢、水泥等落后和过剩产能,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5.0∶50.0∶45.0调整为2014年的4.7∶46.2∶49.1,逐步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持续平稳增长期。福建省:一是推动工业扩量提质,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实施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2014年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7家,预计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6个,其中千亿以上10个。把“两化”融合作为打造升级版产业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创新、抓技改、抓转化,2014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技改投资增长29.5%,“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7位。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通过集中各类资源,重点加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互联网推广应用、推动持牌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组织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和众筹平台等措施,力求在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取得突破。三是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区建设,通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深化产业融资等措施,一手抓金融、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一手抓旅游、商贸、养老健康家政、教育文体等生活性服务业拓展,特别是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以引进龙头企业、实施景区提升和旅游线路整合工程,来推进旅游“全域化”、打响“清新福建”品牌,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

(四)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途径,激发社会市场新活力

闽粤两省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大胆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与社会活力的“加法”,使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相互促进。一是加快推进权责清单编制公布工作。广东省自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以来,及时细化出台政策文件,省级先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36项,并明确现有的690项事项的办理流程和时限。出台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重点把好设定关、实施关、调整关等“三道关”。分两批向社会公布省直51个部门权责清单和职能调整目录,保留权责事项6971项,取消和调整职能2580项,年底前将公布市、县两级政府权责清单、纵向试点地区和部门权责清单。福建省重点抓好“三张清单”的清理公布工作,即清理并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责任清单”三张清单,保留49个省直单位行政权力4049项。10月底前,督促指导各市、县(区)完成责任清单梳理编制工作。闽粤两省通过清理、编制、公布权责清单,进一步厘清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省与市县、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助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二是构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广东省大力构建省市县三级网上办事大厅,实现省直部门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7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在此基础上,推进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纵向链接,实现全省面向城乡居民一个“网上窗口”提供服务,形成“纵向到底,连接城乡居民;横向到边,整合各级部门”的全省基层公共服务网络。福建省在公布权责清单后,也在同步推进“一个平台”建设。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运行,实行实时效能监察,接受社会监督。以“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为平台,由省行政审批改革办会同省发改委,研究建立全省统一的权力事项和责任事项目录库,逐步实现行政权力动态调整及公开运行的数字化管理。三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广东省拟订广东省工商登记条例,强化工商登记注册的法律效力。全面开展工商登记标准化改革,加快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建设,加快实现全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指导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施“同城通办”登记管理服务,使群众能就近自主办理业务。

(五)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闽粤两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政策和精神,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广东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开发战略,注重精准发力;福建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整合帮扶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广东省能如期完成2571个贫困村、20.9万贫困户和90.6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任务,福建省也能完成减贫5万户、20万人的目标任务。而且,在座谈过程中,两省均表示要到2018年,即提前2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两省扶贫开发方面感受最深的亮点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地区间对口帮扶脱贫。闽粤两省都建立了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的扶贫机制,成效明显。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并提出建立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作机制。另外,推动设立121亿元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积极推进珠三角地区向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福建省从2012年开始探索山海协作机制,支持沿海强县牵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建产业园区,山区县用新增的用地指标到沿海与当地共建产业园区可超前收储500亩土地,共建产业园区产生的税收采取“利益共享”,地方留成部分合作双方五五分成;完善山海对口帮扶制度,要求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其帮扶方双方指定一名党政领导,明确牵头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制定帮扶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定期互访制度,每年至少互访一次。二是注重社会保障扶贫。广东省重点做好三大实事,首先是盖房子。在推进“两不具备”移民搬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中,精准对着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妥善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村庄规划、贫困农户资金筹集和建房用地等实际问题,改善贫困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其次是抓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落实贫困家庭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免费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等政策,防止出现因贫辍学、因学致贫的问题。最后是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对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建立和完善的低保、五保、救济和医保等体系。福建省继续将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年搬迁改造20万人。今年再度提高了补助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增发1个人份的补助金;对少数民族搬迁户每人叠加补助资金从600元增加到1000元,加上市、县配套补助,每户补助平均达3-5万元。三是注重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广东人民一直都有乐善好施传统美德,首创了“广东扶贫济困日”。坚持以全国扶贫日和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为平台,扎实推进社会扶贫工作,形成了省、市、县、镇“竖到底”,各行各业“横到边”,公益慈善机构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大格局。

四、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学习考察,我们总体上有一种认识,就是: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敢为天下先、勇于进取的精神,包容平等的人文环境,宽松自由的营商环境,公平高效的政务环境,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等一些软实力、软环境要比资金、比政策更重要、更宝贵。“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引智引资概莫能外。联系河南实际,建议我省明年及“十三五”规划工作时应在“五在五实”上发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议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上动实劲。今后,区域间的竞争,拼的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创新的高地;拼的不是能争取多少中央项目资金,而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多硬,营商环境有多优。我省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开放式的理念、包容性的思想,打造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创新型、服务型、治理型和法制化政府,通过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优势、注入新动力,实现政府与社会、市场谐振发展。具体来讲,建议做到“五个围绕”:一是围绕转变干部理念,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公务员队伍,不仅要强化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业务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理念上的树立和引导。工作推动需要作风转变,作风转变需要理念带动。正如总书记讲的那样,理念有了,思路就有了;思路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导和带动我省广大干部树立国际理念、开放理念、创新理念和市场理念。一方面,分期分批次组织党员干部通过挂职交流、观摩考察、培训学习等方式到广东亲身体验、亲身感悟、主动转变;另一方面,通过临时挂职或长期任职的方式从发达地区引进一批干部来豫工作,以此来引导和带动我省干部理念的转变。二是围绕务实求效,加快推进市县公布权责清单。在完成编制公布省级权责清单的基础上,督促市县加快权责梳理和清单编制公布工作。三是围绕便民利民,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广东、福建两省相比,我省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方面明显是一个短板,今后需要改进和加强。先建设省级网上办事大厅,然后逐步延伸到市县乡三级。四是围绕透明高效,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推进我省工商登记条例研究和制订工作,加快实施工商登记标准化改革,积极争取我省开展企业简易注销试点,推行投资审批标准化、信息化,进一步简化程序、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五是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强相关专题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一个长期性命题,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产业认认真真地进行梳理和研究,使简政放权到位但不缺位。

(二)建议在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做实功。借鉴粤、闽两省发展理念,结合我省实际,建议:一是放大郑州航空港开放优势。完善“机、铁、公”一体化集疏网络,形成以空港为中心、三网高效融合、多式联运的枢纽格局,打通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航空物流通道。加大智能终端制造、航空制造维修、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租赁、离岸结算、航空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高端产为集聚的优势和效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深化郑州—卢森堡航空货运“双枢纽”战略,推动建立完善郑欧班列铁路物流“双枢纽”战略,进一步增强郑州航空港的综合带动能力。二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发挥河南位于“一带一路”衔接地带的区位优势,打通“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空中通道,构建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依托郑州国际陆港和郑欧国际货运班列,向西密切与西北省份合作,连通俄罗斯、中亚、欧洲和西亚;向东加强与天津、青岛、连运港、上海等沿海港口群联系;统筹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陆空口岸建设,提升口岸功能,塑造开放品牌,实现东联西进、陆海相通。三是加快国家级平台申建。加大河南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申建力度,着力打造河南买全球卖全球、贸易投资自由、能源储运交易、中外文化交流为主的对外开放平台。四是创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探索推行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打造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经济综合服务体系,营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外资企业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基地、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构建我省国际产能装备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增设境外经贸代表处,建立与有关地区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三)建议在谋划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出实招。把实施创新驱动作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社会领域相关改革同步发力,把创新驱动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让全社会创新能量充分迸发,使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强化政策引导。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深圳市今年全社会研发投入600多亿元。我们应健全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激励、科技金融、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等机制,切实发挥好新设立的省级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方方面面全方位加大科技投入。总结我省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务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二是完善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办和建设工作,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鼓励省辖市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以省内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联合行业内的产、学、研、资、介等相关单位,组建相关产学研资联盟和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推进创新联盟建设。三是注重开放式创新。广东省通过和中科院合作,在南沙新区建立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体园区暨广州市深蓝产业创新中心,项目现已开工建设,将大大提升海洋经济方面创新能力和水平。我们也应把科技开放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引技引智力度,弥补我省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通过开放招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吸引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在豫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境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豫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省内企业开展海外技术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着力构建人才引进和培育新机制,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四是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持续健康发展,拓展创业创新融资渠道;大力培育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客文化。

(四)建议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重实效。着眼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先进制造业大省,把加快新旧产业接续作为动力转换的主攻方向,在强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上下功夫。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重点是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定实施我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应考虑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建议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快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新兴产业发展综合支撑体系。具体来讲:一是健全规划政策体系。借鉴深圳市有关做法,围绕我省确定的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逐个研究制定振兴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构建较为完备的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二是强化组织协调管理。建立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全面统筹协调全省新兴产业发展相关工作的牵头机构,建立工作推进制度,制定实施推进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格局。三是实施专项扶持计划。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整合相关资金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项目、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优先保障用地等。

(五)建议在补齐扶贫开发短板、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办实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攻坚期。我省尚有540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相对广东、福建两省,我省扶贫攻坚任务较为艰巨。在借鉴外省市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我省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对我省自己探索并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措施继续坚持或者进一步改进。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扶贫规划编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科学安排目标、任务、举措、资金等,同时将2016年扶贫重点与“十三五”扶贫规划结合起来,将“十三五”时期的扶贫规划同我省新型城镇、产业发展等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探索地区间对口帮扶机制。通过建设用地指标区间增减挂钩、利益共享、产业转移等方式,推动我省部分先发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合作,同时建立经济强市县向扶贫重点县对口帮扶机制。三是整合统筹扶贫财政资金和资源。在我省前期开展财政扶贫资金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更加突出重点、明确方向,继续加大整合力度,提高统筹管理能力。四是大力开展社会扶贫。以全国扶贫日活动为契机,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进行捐赠或结对帮扶;支持社会公益慈善机构发展,充分发挥第三方参与扶贫的补充作用;继续开展医疗扶贫项目计划,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

第三篇:关于赴福建部分学校学习考察报告

关于赴福建部分学校学习考察报告

仙游现代中学 黄江闽

2015年6月,我们校长培训班学员相继到闽侯一中、福州二中、建宁一中、三明一中等学校进行考察学习。考察团成员与几所学校的校长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此次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闽侯一中

闽侯一中创建于1902年,历史久远,人才辈出。以优质的办学质量享誉省内外,进入新世纪,更焕发勃勃生机。如今已拥有36个高中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是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校园共占地面积132.6亩,位于昙石山麓、闽侯江滨路畔的新校园,校园环境优美,拥有配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高标准的实验室和语音教室和精巧别致的食堂和学生公寓,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校以分层次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打造了岁岁骄人的高考成绩。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

(二)福州二中

福州第二中学位于福州市乌山风景区北麓、全国著名的古民居建筑群三坊七巷之光禄坊,是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福建省首批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国家首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研究试验学校,福州市唯一一所武警国防生生源基地。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宁一中

建宁一中始创于1940年,1981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3年被评为省二级达标学校。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937人,寄宿生946人。

(四)三明一中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创办于1945年,1996年成为省一级达标学校,2003年成为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母校,中科院王乃彦院士是名誉校长。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是一所集绿化、美化、香化和诗化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

学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整体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已成为办学特色。高中学科奥赛誉满省内外,获过2块国际金牌,8人进入国家集训队,4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二、主要收获

(一)高品位建设,特色化发展。有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是成功的学校,而成功的学校一定是有特色的学校。

福州二中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为办学思想,坚持“立足课堂,关注质量,学生成才,教师成名”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注重学习,打造精品,不断积累,加强储备,自觉反思,扩大影响。在加强常规性教研组建设的基础上,提升为发展性教研组建设,直至完成示范性教研组建设,以形成教研组长效发展的机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学生职业心理档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社会。通过学校每个教职员工的努力,用心去育心,用情去育人,用有效的方法去育德,努力培养出更健康、更优秀、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世纪人才。

建宁一中校园广植花草树木,四季花香鸟语,环境优美整洁,恬静宜人,拥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

三明一中作为一所山区学校,在68年的办学历程中,总结了成功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特别是高中拔尖学生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三明市高中教育的排头兵,起到了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应有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为了追求高中拔尖学生的培养这一办学特色,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办学领导小组,经过纵览全局,认真审视,明确了从名师队伍、学科奥赛和科研改革三方面来凸显办学特色的思路。

(二)打造“名师队伍”,为拔尖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明一中制定了《三明一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抓师德、抓教育科研、抓教改实验为主要培养途径,提出学校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实施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等,通过各项具体措施,不断推动全体教师的发展成长,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促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名甚至成家,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名师队伍,为拔尖学生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以 “百师访千家”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教育,开展教育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研究,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

2、完善制度,规范建设

(1)实施“师带徒”制度。每年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在教师自主结合和选择搭配的形式上,定下相应的责任目标,做到权利与义务、责任与目标都明确,定期进行师徒结对情况汇报,最后对师徒结对的成效进行评选和表彰。

(2)形成终身学习制度。对教师学习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每学期自主学习1—3本教育专著,全校每两周进行一次常规教研活动集中学习,每学期引进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学习。

(3)推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激励机制中发现 2 人才、培养人才,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让广大教师看到发展的方向。

3、搭建平台,展示风采

(1)“333”校本研修。每位教师每周参加1次学科教研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至少做一次教研主题发言;开设校级及以上公开课,撰写优秀教学设计或有质量的教学案例,参加听课议课活动;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每个备课组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主题进行一个校级课题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完成1篇教学论文或质量较高的经验总结;每周选择一节课较详细的写一篇教学后记,或每节课后较简洁的、有所突出地写教学反思;每学年读一本教学专著或教育论著,并且每学期撰写1篇2000字以上的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2)青年教师培养“369”工程。按青年教师“三年合格、六年骨干、九年特色”的培养目标,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紧迫感,有效地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在既定时段内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掌握学科教学原理和方法,达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较高水平,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青年教师五优评选。从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板书五个方面,提升教师的基本功,激发起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推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示范课。各学科每学期都安排一位高级职称教师(或是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成员、教研组长等)开设一堂示范课,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展示骨干教师的风采,推动青年教师教学的自我完善与升格。

(5)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参与研究。充分利用省基础教育网上培训、名师网上授课、省市级教师专业培训等机会,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深造;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选派组织优秀教师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参与闽西南五市(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教育交流合作工作,开展教育科研、专家讲学、考察培训、师生互访等活动。

(6)用课题促进教学。确立一批在国家、省、市、校立项的辅助课题和普及课题,形成一个主导课题覆盖下的“教学科研、德育科研与其他科研多头并进、部省市级课题多层分工协作”人人参与的网格化课题研究格局,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支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4、打造名师,以点带面,形成教师队伍的整体合力。学校特别注重名师建设,积极参与三明市“名师工作室”建设,也在筹建本校各学科组“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群体,争创一流团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师资培养上,实行学科“竞赛教练组”负责制,注重传承。

5、评价制度多元化。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大力推行多元评价制度,以评价促发展,在教师中引发竞争力。尽可能地让每一位教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工作中有自信心、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打造“学科奥赛”,为拔尖学生的成长构建平台

三明一中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校情又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拔尖学生培养方法,即通过学科奥赛这一平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知识厚度,为拔尖学生未来的更高成长奠定根基。

1、加强竞赛优秀辅导老师的培养

学校为使主要竞赛老师能达到指导全国决赛的辅导水平,不定期地选送主要辅导老师参加全国、省级的学科竞赛辅导班或大学相关内容的进修学习(因为很多竞赛内容是考查大学知识),并聘请国内知名的竞赛辅导老师(如国家队教练)为师生讲学,开阔师生视野。每年暑假都选派学科竞赛辅导教师到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培训。与三明学院结成“结对”学校,输送学科竞赛特色教师兼任高等院校兼职教授。校内辅导教师也大力发扬“传、帮、带”的良好传统,辅导教师形成一支业精心齐的团队。

2、做好竞赛苗子学生的选拔与辅导

(1)认真选才,抓早抓实。作为一所高级中学,我校从初中开始就到各县区去选拔竞赛的苗子,成立一个初中奥赛班,安排他们周末时间和寒暑假到三明一中进行竞赛内容的系统学习,同时,选入奥赛班的学生能直接保送三明一中。

(2)强化培训,提升能力。每学期利用寒暑假,组织部分拔尖学生到福州、厦门等地的重点院校,甚至到省外知名高校参加“奥赛”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培训,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学习前沿知识理论和深入开展实验操作。

(3)重点培养,个别辅导。对少数特别拔尖的苗子学生采用“导师制”,导师“一带一”或“一带二”。新高一暑期,对每一位学生培养人选进行专业发展诊断,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高中阶段进行全程跟踪、个别辅导。

3、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学校每年都从全市10个县(市、区)中招收一部分有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组建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验班实施“5321”培养方案,“5”是指具有特色拔尖学生培养优势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5个领域。“3”是指为每一个拔尖学生制定三年为周期的培养方案;“2” 是指每个学科组至少选聘2名首席导师和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1”; 是指每个学科都与一所我省高校或科研单位的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构建与高校对接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技前沿,为学生在将来高校的科研创新研究打好基础。

4、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奥赛工作,每学期都会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学科奥赛实行绿色通道。各学科都有专门的一至二间的学习教室,并且都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竞赛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借阅各类参考书,并可随时查阅电子图书。对参加学科奥赛的困难学生,还提供专门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5、设立学科奥赛专项资金

学校的财力虽然非常有限,但每年都拿出15万元作为奥赛专项资金,用于师生学习培 4 训和比赛。另外,还从办公经费中尽量挤出资金补充竞赛所需。

(四)重视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听介绍者多次提到“整体”二字。他们认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及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是客观的、动态的、模糊的整体性管理。他们独具特色的“接力赛”和“拔河赛”,依据是整体论。它的形象解释是:接力赛——从高一到高三,一棒传一棒;拔河赛——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把学生往成才的方向拉。

任课循环制是培养教师的重要措施。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教师跟班上,谓之“小循环”;部分教师还实行从初一到高三的“大循环”,叫做“打通关”。(当然,他们也注重传帮带,现有高三教师,从高一带到高三的只占1/3,其余为老教师和第一次教高三的)。这种任课制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习动力长盛不衰。

集体备课制是不老的老招数。不经过集体备课的教案是不能进入课堂的。他们集体备课的程序一般是:面对每一堂新课,年级确定一个老师为“中心发言人”,由他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设置练习,其他老师则七嘴八舌的予以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共同的教案,所有同一科目的教师一同把它带入课堂。当然,至于教学效果,则通过每个老师的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和课后辅导来实现。

第四篇:福建赴江苏、浙江两省林业考察报告

福建赴江苏、浙江两省林业考察报告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信息> 专题调研>[发布日期:2007-2-1 15:20:49] [被阅次数:668]

为了借鉴江苏、浙江省林业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建设、平原绿化和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现代林业建设,2006年8月30日至9月5日,省厅黄建兴厅长和黄家铭副厅长率领九个设区市林业局局长和厅有关处室局站主要负责同志一行26人前往江苏、浙江考察。考察组实地参观了两省8个市、县(区)的23个现场考察点,与两省林业厅(局)以及有关市、县政府、林业(园林)主管部门、林业企业召开了9场座谈会,并与南京林业大学签订了科技项目成果开发合作协议,收获很大,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的主要收获

总的看,这次学习考察,时间安排十分紧凑,内容丰富,一路上所见所闻对大家触动很深,启发很大。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收获:

一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省林业基础比较扎实,森林覆盖率、产业发展等许多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我们林权制度改革名声在外,来参观的人很多,听到的赞扬话也很多,许多同志都不同程度存在飘飘然,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忧患意识不够。但出来一看,大吓一跳,甚至在某些方面大大落后,感到压力很大。浙江省森林资源不算多,全省有林地面积876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仅1.94亿立方米,只有我省的39%,但林业产业总产值2006年预计突破1200亿元,比我省要高出100多亿元。江苏省原来是个典型的缺林少绿的平原省份,有林地面积仅1472万亩,但“十五”以来,发展很快,每年新造林面积均保持在150~180万亩之间,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速度增加,特别是在产业上,“一棵杨树撑起了一个产业”,2006年实现林业总产值716亿元,居全国第5位,以占全国0.7%的林地(2134万亩),实现了占全国7%的林业产值,是名符其实的“小林业大产业”。看到这一点,让大家知不足而奋发,这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二是看到了理念机制的重要性。福建林业这几年立足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激活了林业,取得一定成绩。但出来走走,更让我们看到了理念机制的重要性,看到了这方面与江浙存在的差距。江苏和浙江都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社会对林业的多功能需求更加明显,市场机制发育也比较完善,因而他们在林业发展的定位上、市场运作的操作上都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比如,浙江省的“农家乐”,全省命名公布了82个省级林业观光园区(农家乐),年森林旅游达150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90多亿元,为什么有这样的理念?因为它看到了社会的需求,就是城市居民生活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渴望回归自然,到乡村休闲度假的巨大市场;张家港的绿化,每年投入8~10亿元大手笔搞绿化,为什么肯投这么大资金?因为党委、政府的领导认为,钢材、发电全国都有,不可能是名片,但绿就是“名片”,就是“品牌”,因此不惜巨资打造“绿色张家港“这个品牌。这都是理念上的问题。同样在机制上,江苏提出“不栽无主林,不种姓公树”,产权明晰、权责利明确,这就是机制;浙江抓合作组织建设、抓专业市场建设也是机制。所以我们认为,只

要大家认识到这一点,福建林业就有希望,今后只要大家一门心思抓理念、抓观念更新,抓体制机制的改革,福建林业就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看到了人生路不平。这次学习参观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吴奕同志不小心摔断了骨头,坐轮椅回来,让我们深切感到“人有旦夕之祸”,还好问题不大,小灾化大吉,过了这一关,今后就会平安无事。但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路,就是人生是坑坑洼洼,不可能一生都很平坦,搞林业改革也一样,坎坎坷坷,只要我们瞻前顾后一些,小心翼翼一些,人生和事业一定会平安顺利。

四是看到了接待上的差距。这几年,外省来我省参观学习的人较多,有些部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厌烦情绪,有的敷衍了事,消极对待,必须认真克服。这次考察,他们高度重视,所到之处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接待和周密细致的安排,我这里讲不是要花大钱摆阔气,也不是要什么都包了,而是指热情服务、周到服务方面,“一个简单的欢迎条幅(牌)”、“一本详细的服务指南”、“一份专门的介绍材料”等等,接待工作细微之处,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主人的细心和用心。所以,我希望厅机关各部门和各地林业部门都要认真对待外省来参观的兄弟单位,热情接待,周到服务,这也体现了我省林业部门的形象和素质。

二、考察的三点启示

应该说,这次江浙之行考察的收获和启发是方方面面的,两省在林业改革与发展中有许多亮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这里,我着重介绍感触最深的三个方面:

㈠学宿迁,大种树。

宿迁是苏北的一个地级市,地域不大(8555平方公里)、人口不多(526万人),属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五”以来,宿迁市致力于“杨树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每年植树以3000万株速度推进,全市活立木蓄积达1000万立方米,年采伐木材100万立方米,年生产板材300万立方米,销售80多亿元,覆盖率虽然才23.5%,但因为是平原地区,所到之处满目青翠,所有的庄台都变成了林区,所有的荒地都变成了林地,所有的河道都变成了林带,所有的窑场都变成了“林场”,基本做到应栽尽栽,初步形成了“路在林中,林在田中,人在景中”的格局,被誉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湖清水”和黄淮河地区的“最大氧吧”。学习宿迁,学什么?一是学习它改天换地的精神。以前的宿迁也是一个黄河古道上风起沙落的地方,缺林少绿,生态环境很差,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发动全社会把树一棵一棵栽种起来(不象我们有大自然的恩赐,可以封山育林),很不容易,改变了宿迁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宿迁人的面貌,改变了宿迁的形象,形成了今天的“生态宿迁”、“绿色宿迁”。二是学习它利益驱动的原则,江苏省林业局夏局长跟我们讲,如果说宿迁林业崛起,政府引导起了重要作用的话,他认为利益驱动起了更大的作用。老百姓没有积极性,在效益不高的情况下,九头牛都拉不动,但当他们看到有利可图时,想控制都控制不住。宿迁林业的利益驱动在哪里?①明晰产权。早在2000年,江苏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苏政发〔2000〕39号),允许通过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进一步明晰了林权,落实了政策。如今的宿迁,造林已不造无主林,除机关部门参与的示范林外,基本都是有主的林子,而且连路边的“树坑”都可以拿来拍卖,高的一个树坑能拍卖100多元钱(杨村一个轮伐期8年左右),产权十分明晰,利益自然也就十分直接。②产业拉动。宿迁有种杨树,也有种水杉等树种,但为什么水杉种

不起来,而单单杨树能种起来?关键还是杨树产业的拉动。目前全市杨树木材加工企业2384家,对原材料需求很大,每年消耗杨树原来近400万立方米,木材价格持续走高,现在大一点的木材能卖1000多元/立方米,中小径材也能卖700-800元/立方米,你说老百姓怎么会没积极性。三是学习它政府推动。相比其它地方而言,宿迁杨树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很重要一条:党政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万人规模的大会,从市四套班子到村(居)两委负责人全部参加。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在造林绿化期间逢会必讲绿化,下乡必查栽树,检查必到田头,并制定了“拉网式检查”、“诫勉谈话”等一系列检查评比制度。市纪委等部门还专门对植树造林实绩情况进行检查,作为实绩评定重要依据。据他们介绍,农村工作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放在杨树生产上。我们学习宿迁,就是学习他们林业部门的运作操作,主动向领导宣传鼓动,让领导重视支持,把部门的想法上升为党委政府的想法,我们的工作就比较主动,也更好推动。这一点,在我们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已得到很好的验证。

学习宿迁的这三种精神,是学习它内在的机制、规律和经验,而不是我们也去种杨树。结合福建实际,种什么树?我们认为,在抓好山上一般造林的同时,在理念上要突出种“两种树”:一种是风水树。大种风水树是老百姓的情节,以前各村各户房前屋后都有大树,是大人小孩夏天乘凉的好去处,也是防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屏障,宣传大种风水树,老百姓容易接受。另一种是财富树。莆田市提出“户种百棵黄檀,留下百万家产”,且不论其口号提得确切不确切,但这是一种理念,就是种名贵树种的理念,今天种一棵名贵树种,20-30年一晃而过,留下的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种风水树、种财富树。在具体工作中,怎么抓?我们认为,结合非规划林地造林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机制。充分运用利益机制,落实“谁造谁有”政策,对“四旁”等闲散地,可以采取承包、拍卖等方式,鼓励社会参与种植,不造无主林,并依法及时发放林权证书,让经营者吃下“定心丸”。二是抓政策鼓励。结合落实省厅《关于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的若干规定》,加大对种植风水树、财富树的政策扶持,在工作起步阶段,各级都要安排适当资金,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启动。三是抓宣传鼓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宣传种植风水树、财富树的好处,学会用算帐的办法和典型的事例鼓动群众,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抓种苗准备。种苗是基础,没有种苗,其他一切准备工作都会落空。种苗抓什么?省里就定三棵树:楠木、樟树、花梨木。为什么只定三棵?因为开始时各地也收集了20多种,抓多了,就等于没抓。这东西只有规模才能形成产业,泛泛而抓,没有规模,形不成产业,所以省里重点只抓“三棵树”,全省南北皆宜,老百姓能容易接受,黄小晶省长对此也十分赞赏。但各地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抓。五是抓示范引路。各级党政和林业部门都要抓些示范,选择一些积极性比较高、具备条件的乡村先行开展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林业部门要带头种植,这不是与民争利,并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参与,引导和推动这项工作。

(二)学南浔,扩市场。

南浔区隶属浙江省湖州市,总人口51.4万人,财政总收入9.7亿元,基本没有森林资源,主要两大优势:①区位优势。南浔区位于长三角腹地,距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均只有100公里,交通便利,被誉为“江浙雄镇”。②人文优势。居民素有经商的传统,涌现了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目前南浔木材经销商遍布世界各地,在许多国家都设有办事处,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有木材的地方,就有南浔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森林的南浔充分依托这两大优势,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培育木材市场和加工中心,做

到“无中生有”。目前全区已拥有440家规模型实木地板生产加工企业,2005年销售实木地板6000多平方米,占全国总销量的60%,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基地,被誉为没有木材的“木业之都”、没有森林的“林产大县”。我们学南浔,学什么?主要有三条:一是学它“无为”的理念。产业发展、市场的发育,不是靠行政命令、政府安排就能做好的,关键是靠市场运作,南浔区产业发展上的“无为”,并不是说放任不管,而是遵循市场规律,因势利导,用市场的机制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做大做强林产业。二是学习它强烈的服务意识。经济规律是不可违的,南浔能够办起这个市场,首先得益于长三角这个大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人流物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市场面前就无所作为。南浔区委、区政府采取了政府扶持(投资4000多万元建了一个木地板城)、搭建科技平台(政府出面帮助企业与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举办木地板博览会扩大企业影响)等一系列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和加快市场的形成。三是学习它的注重品牌的战略眼光。品牌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为了树好“南浔地板”这个品牌,南浔市提出“诚实是打不倒的品牌,信用是用不完的资本”的口号,开展了“诚实立身、信誉兴业”活动,引导地板生产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和品牌战略意识。目前,全区已有方圆、世友等7种产品被评为“国家级免检产品”,格尔森等4家企业跻身全国重点30家“实木地板双承诺”单位。

南浔木地板加工市场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无林地可以有大作为,无资源也照样可以办成大产业。从我省实际看,目前福建也有以下几个比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走一步,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加快招商引资、强化优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①莆田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利用莆田秀屿港这个我国海运进口唯一的检疫除害处理区的便利,发挥莆田的区位和人文优势,加快推进莆田秀屿成为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建设,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与加工中心。②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充分发挥闽台两岸气候相近、林业互补性强的优势,加快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加强与台湾在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经营高优林业项目等领域合作,主动承接台湾林产业转移,逐步建成全国林业对台示范窗口。③闽北林产工贸园区。利用闽北森林资源丰富和林产加工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启动了闽北林产工贸园区建设项目,力争把它建成闽浙赣地区最大的林产品加工、贸易、展示、电子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④建瓯笋竹城。充分发挥闽北竹资源丰富、笋竹加工企业多的优势,加快建瓯笋竹城建设,促进闽北笋竹特色产业集群形成。

(三)学安吉,抓机制。

浙江省安吉县是“中国竹子之乡”,拥有林地面积197.9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00.5万亩,毛竹蓄积量1.45亿根,竹加工企业1600多家,年销耗竹材8000万株(其中本地年产商品毛竹2500万根,杂竹8.3万吨)。2005年,全县竹业总产值达53.6亿元(其中山上资源产值5.1亿元,山下加工48.5亿元),出口创汇8亿人民币,农民人均竹业收入4000元,占其总收入的80%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安吉竹资源只有全国的1%,不及我省建瓯市,但竹产值都占了全国的20%,占我省的41%,是建瓯的3倍。安吉竹产业为什么能够做得这么大?有科技的原因、有投入的原因,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机制问题,就是市场经济运作的机制问题。这里,重点介绍两件事:一是安吉的协会。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全县建立了各类民间林业协会组织38个,为维护经营者权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举一个竹制品协会维权打官司的例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安吉许多企业就在生产一种“镶边竹地毯”的产品,但因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没有

申请专利,前两年被江苏一家企业申请了专利。据此,该企业要求安吉生产该产品的企业每年要支付近1亿元的专利费。为此,安吉竹制品协会出面打官司,花了200万元,历时一年多时间,终于使主管部门撤销了该专利,打赢了官司,挽回了企业的巨大损失。这个例子说明了协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它能打官司,能起自律维权作用,有服务功能,能把产业做大做强。这些仅靠政府行为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市场行为来解决,这就是机制。二是安吉农家乐。农家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休闲旅游项目,许多地方(包括我省一些地方)也都有类似的形式,但没有形成规模,成不了产业,为什么浙江安吉能搞成?关键也是机制问题。什么机制?就是“大户+农户”的机制,即企业在大户投资开发,当地老百姓参与,两者结合,以人为本。每个乡镇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农家乐服务中心,对外负责联系旅行社,寻找客源,对内负责分配安排客源,协调各农家乐点之间的关系,实行统一接团,统一标准,统一价格,防止恶性竞争。目前全县已有农家乐400多家,接待床位4000多张,占旅游床位的平壁江山,2005年营业收入达3500万元,接待旅客35万人次,2006年预计还将增长20—30%。我们参观的大溪村农户每年收入高的达20多万元,少的也有5—6万元。这两件事都充分说明了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安吉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林业工作中要始终把机制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结合福建实际,当前重点要抓好三件事:一要大办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加快引导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科技服务、护林等各类区域性、专业性的协会组织,并形成网络化、互通互联的服务构架。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将行业规划、行业管理、名优产品的推介、龙头企业的推荐跟踪管理服务、行业标准制定等一些职能放手给协会,以便扩大协会影响力、增强凝聚力、树立权威性。二要大抓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地以亲情、友情、资金为纽带,使分散的农户自主联合,成立家庭(或股份)林场、合作社等,实现经营规模,或以资金、技术为纽带,通过“企业+基地(或协会)+农户”、“订单林业”等方式创办原料林基地,逐步实现林纸、林板、林化一体化经营。要发挥国有林场、采育场技术、管理上的优势,以它们的经营区为中心,按市场化运作,与林农合作成立股份合作林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规模经营。三要发展“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以森林公园为依托,以设区市所在地及周边区域为重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大户)投资、职工参与、农户联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森林人家”旅游建设,争取“十一”前在九个设区市都建成一个示范点,年底前至少建成“森林人家”300户以上。

第五篇:福建赴黑龙江、辽宁两省林业考察报告

福建赴黑龙江、辽宁两省林业考察报告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信息> 专题调研>[发布日期:2007-2-1 15:18:22] [被阅次数:666]

为了学习、借鉴外省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研讨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促进我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经厅党组同意,2006年7月19-27日,在柴喜堂组长、张福寿副厅长带领下,由八个设区市林业局领导和省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考察组对黑龙江、辽宁两省林业工作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态建设,国有林场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探讨,收获很多,启发很大,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省林业的基本特点

㈠黑龙江省

1.全国重点国有林区。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全省“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林业用地面积5.06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4%,有林地面积3.01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4%,约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2%,居全国第二位,是福建的3倍。活立木蓄积量15.5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1.4%,居全国第一位,是福建的3倍多。森林覆盖率43.6%,居全国第六位。黑龙江是典型的国有林区,国有林地4.72亿亩,占93.3%,集体林地仅有3390万亩,占6.7%。黑龙江省还是湿地大省,全省有天然湿地面积6510万亩,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

2.林业管理三足鼎立。由于历史的沿革,黑龙江省林业管理机构有三家,即省林业厅、龙江森工集团(森工总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大兴安岭林管局)。按照职责分工,省林业厅是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林业工作;省森工总局和大兴安岭森林工业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系统林业工作。按现行管理体制和管辖范围,省林业厅系统有13个市(地)林业局、68个县(市)林业局、360处国有林场、79处国有苗圃、883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及乡村集体林业和农垦、煤炭等10个有林行业,林业经营面积2.3亿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3亿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29亿立方米,林业职工近10万人。龙江森工集团辖4个管理局、40个林业局、140个县团级以上林业企事业单位,林业经营面积1.51亿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22亿亩,森林总蓄积量6.38亿立方米,林业职工65.8万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辖10个林业局,林业经营面积1.25亿亩,其中有林地面积0.76亿亩,森林总蓄积量4.31亿立方米,林业职工22万人。

3.林业经济总体比较困难。表现在:林业经济总量不足,全省林业经营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而林业经济总量2005年才25.3亿元(系统内),仅占全省GDP的4.18%;可伐资源枯竭,小、中、大径材比例由1962年的2:3:5降为6:3:1,每公顷蓄积量由1962年的98.8立方米降到74.7立方米,森工总局和大兴安岭两大林区森林蓄积都出现了负增长;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成份比例大,集体和个私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企业负担沉重,森工企业的社会性费用支出吃掉了企业利润的90%,林区职工收入低,年均仅为7000-8000元。

㈡辽宁省

1.全国重点集体林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515.9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2.8%,有林地面积696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3%,活立木蓄积量为1.8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1.84%。辽宁省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林区,集体林面积8400万亩,占88%,国有林仅占12%。

2.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全省林业区域性明显,分为辽东、辽中、辽西三大块,辽东是重点林区,全省69.11%的森林面积和82.6%的森林蓄积集中分布在此,辽中是广阔的辽河平原,主要是平原林业,辽西是沙漠和荒滩,森林资源稀少。

3.公益林比重大。全省公益林面积496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2%,其中集体所有占80%以上。可伐森林资源短缺,近成过熟林仅剩15%。

二、两省林业工作的主要亮点

㈠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面上,林业生态系统恢复加快。两省以退耕还林工程、三北 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载体,强化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大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林业生态系统得到较快恢复,林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备,林业生态功能发挥明显。“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共完成造林1967.7万亩,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75个百分点。线上,城乡、道路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成效显著。一路走过,都是绿海连天,森林和草地植被保护十分好,看不到“青山挂白”,也见不到占地建坟,车行进在路上,就如行进在绿海之中,给人一种很美的感受。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区有26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农防林带总长近20万公里,构成了近15个网格,全区现有7401万亩耕地,有6345万亩得到林网庇护,庇护率达90%。全区19062个村屯,有15250个初步绿化,2.84万公里县村道路,有2.70万公里实现了绿化。辽宁的大连市,城市以“两园一绿”(公园、游园、绿地)为载体,实行综合治理,全方位绿化;农村按照“美化型、绿化型、经济型”标准建设园林式村庄和绿化村250个,每个村植树10万株以上;道路按高标准绿化,全市宜林荒山全部得到绿化,主要道路、河流均已建成绿化带、护岸林带,1906公里海岸基干林带也全部建成。使大连城市真正成为公园、广场、游园和绿地交相辉映,山海相连,绿色环城的花园城市。农村的许多农民也过上了走出家门进花园的城里人生活。点上,湿地、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亮点纷呈。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湿地建设,1998年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2003年8月1日省人大又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湿地立法之先河。全省已建立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0处,总面积达4695万亩,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四大湿地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此外,黑龙江省保护区建设力度也很大,总面积达813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8%。辽宁丹东市现有自然保护区12处,保护区总面积466.8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87%。“十五”期间,还建成了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处,其中国家级2处,既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有力带动了丹东旅游业的发展。

㈡林地资源利用成效突出。黑龙江、辽宁两省林地资源丰富,但气候比较寒冷,林木生长较慢,这就为其林地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广阔空间。两省利用丰富林地资源,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林地经济,除了建成以落叶松、刺槐、红松等工业原料林栽培业和林产加工业外,还形成了人参、沙棘、细辛、五味子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以红松、板栗、山核桃等为主的果材林培育业,以林蛙、鹿、黑熊、野猪为主的野生动物养殖业,以珍稀名贵及乡土树种为主的林

木种苗花卉繁育业,以刺老芽、蕨菜等山野菜和以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为主的森林食品采育业,以森林公园、保护区、观光苗圃等生态观光的森林旅游业。如辽宁丹东市,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八大产业”:一是果材林培育业,面积达18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年出口6000吨,占全国对日出口的35%;二是工业原料林栽培业,落叶松、剌槐已发展到150万亩,红松林40万亩;三是中药材种植业,已有26万亩,拟再发展24万亩;四是种苗花卉繁育业,面积达5万亩;五是野生动物养殖业,全市封沟3000多条,林蛙商品量已达9000万只;六是林产加工业,以中密度板、集成材、高档家俱为主,年产值3.5亿元;七是森林食品采育业,接种食用菌8000万盘,香菇产量13万吨;八是森林旅游业,“十五”期间,投资6774万元建设森林景观,旅游收入显著增长。可以说,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林地是主要财富,林木的利用仅仅是林地经济的一个部分。林农从林业中获得的收益,更多、更直接的是来自于林地。这与我省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㈢林权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辽宁、黑龙江两省均高度重视林权改革,认为这是激活林业发展机制的突破口。辽宁省提出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用2至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改革的范围包括全省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和宜林地(包括公益林)。只有特殊保护区的公益林和权属有争议暂时难解决的林地林木,暂不列入此项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其主要做法借鉴了我省的成功经验,程序比较规范,步子比较扎实,工作比较到位。目前,全省各地都已启动了改革试点,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完成林改面积3100万亩,占应改面积的39.8%。从改革效果看,林农造林、护林、发展林地经济三个积极性高涨,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呈现领导满意,群众欢迎的好局面。黑龙江省是国有林区,其林权改革,主要是国有林的产权改革,其载体主要是国有林场。目前,伊春市作为改革试点,已在5个具有典型性的国有森工林业局的15个林场进行,试点规模在120万亩。这一区域的主要特点是:林农交错,浅山区相对分散,森林零星分布,易于分户经营。主要由企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逐步建立国有民营、统分结合的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机制。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公益林和商品林,还是由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依法加强经营管理。

三、启示和建议

黑龙江、辽宁两省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其林业发展的过程与我省既有相近之处,更有独特之处,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大的方面,主要有三点启示和建议。

㈠坚定信心,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开展林改,在全国已经没有疑义,大家都在学习福建,推进改革。我们的压力在于兄弟省是在借鉴福建经验基础上搞的改革,起点较高,程序较规范,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得更好。同时,下一步深化改革,兄弟省也在看福建,希望福建继续走前头,做榜样。因此,全国的林改形势容不得我们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各地应坚定改革信心,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一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认真开展林改“回头看”。总的看,我们这次改革比较彻底,质量比较好,但也要清醒看到,前一阶段的改革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地不可等闲视之,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开展“回头看”,重点做好三件事:①进一步稳定落实家庭承包政策。稳定和落实家庭承包政策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因此,对剩下的90几个村未完成改革任务的,要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成;对前阶段改革中未落实家庭承包的林地,要进一步落实家庭承包政策,确保林农比较平均获得林地;对产权只明晰到村民小组(自然村)的,要采取合适方式,明确经

营主体。②加强林权证发(换)工作。林权证是保护林农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是衡量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检验改革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要大力推广林权证现场拨交制度,通过发证,检验和完善前期改革,提高质量。要加大人力、物力支持,加快发(换)证进度,确保2008年1月1日全省实现依法持证经营;③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即要在深化林改中加大林权纠纷调处,运用利益调整机制,把减税让利的大部分实惠还给林农,缓解“买青山”大户与农民之间的矛盾,确保林区稳定。要探索按林地面积,按地类、按年支付林地使用费或与村集体股份合作造林的办法,缓和国有林业经营单位与当地林农争地的矛盾,实现双方共赢。二是以建立林业发展新机制为目标,大力推进林改配套改革。重点包括六个方面:①在经营方式上,重点要加快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②在金融支撑上,重点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小额贴息贷款;③在资源流转上,重点要培育和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市场;④在职能转变上,重点要建立以管理、执法、服务为主的林业管理新体制;⑤在资源保护上,重点要加强森林“三防”体系建设。⑥在采伐管理上,重点要探索商品林按面积控制采伐的制度。三是以强化生态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创新。重点包括三个方面:①落实主体。即落实经营的主体,同时采取联户经营、专业承包、委托管理等形式,落实管护的主体,②维护权益。即要建立公共财政为主投入的补偿机制,建立直接受益单位合理分担补偿机制和江河下游政府对江河上游公益林所有者补偿的机制,从而使生态公益林的价值能够逐步体现,生态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保障;③科学利用。除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生态脆弱区外,允许经营管护主体利用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增强生态林自我补偿能力。

㈡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林业发展理念。理念影响思路,思路决定行动。作为林业主管部门,要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林业发展的理念。一要强化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理念。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林业的两大任务。生态优先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提和基础。总的看,我省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做得比较好,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生态优先在我省落实的还不够,在一些地方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经济发展中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战略。因为: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通过20几年快速发展,我国特别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国家和省财政已具备相当的财力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时机已经比较成熟;从林业发展阶段看,生态优先是现代林业的主要标志之一,林业要从传统林业迈向现代林业,就必须加强生态建设;从广大人们的需求看,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比较丰富,从而萌发了更高的精神要求,人们对森林的需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原来的提供安全庇护、食物、木材和工业原料,上升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新宜人的空气、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谐自然的文化内涵以及多种方式的休闲游憩机会等。人们对林业生态、社会效益的需求与林业供给的不足,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我们加大力气予以解决。从林业作用的发挥看,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林业既要为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更要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作贡献。从长远看,林业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主要还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因此,我们要高举生态大旗,正确处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时代发展对林业新的主导需求。目前,我们重点要借鉴兄弟省的经验,加大国土绿化的工作力度,整治“青山挂白”,推进城乡道路绿化、美化,进一步优化全省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福建的形象,扩大福建林业的影响。二是协调推进区域林业发展。重点是推进山区林业和沿海林业协调发展,城市林业和乡村林业协调发展。目前,重点要强化三项工作:①大力发展城市林业,把森林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效益,提升城市品位,也提升林业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地位;②大力开展乡村绿化,把园林引入乡村,加快园林式乡村发展,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带动沿线城镇、乡村绿化美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林业的贡献;③加快平原林业发展。结合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乡土树种项目,加快平原林业发展,使沿海林业上一个新的水平。三是高度重视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调查研究,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格局是一、二、三产业加快向三、二、一产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就业已达近60-70%,远远高于第二及第一产业。这也是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借鉴黑龙江、辽宁省的成功经验,除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木竹工业外,更重要的是要拓展思路,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游憩为主的森林旅游业,以满足广大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并在人们新的消费浪潮中发展壮大林业服务业,以分享新经济带来的丰硕成果。

㈢重新认识,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作用。国有林场作为我省国有林业的代表,在全省林业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着特殊的作用,对此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作用。一要全面认识国有林场的作用。首先,国有林场是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全省大部分国有林场分布在“五江二溪”流域(闽江、晋江、汀江、赛江、九龙江和木兰溪、霍童溪)以及大型水库周围、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沿海风口、公路铁路两旁和城市周边。其中处于“五江二溪”流域的林场有近100处,管护面积约600万亩,占全省国有林场总面积的93%,对全省生态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国有林场是科技兴林的示范基地。全省国有林场林木良种基地达4.7万亩,良种基地树种有30多个,全省11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部集中在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人工用材林平均单位蓄积量7.3m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2.5%。第三,国有林场是带领农民发展林业的龙头骨干。国有林场拥有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通过“林场+农户”等方式联合周边农民办基地,采取林农出地、林场出资的办法合作造林,是林改后集体林规模经营的有效选择。与加工企业和大户相比,国有林场有能力、有条件,也应该成为带领农民发展林业的领头羊。二要支持林场发展壮大。一方面,加强法律支撑。积极提请政府制订出台《福建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经营区范围、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事业单位性质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依法维护国有林场经营区稳定,保证林场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政策扶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继续向林场倾斜,支持林场依法做强做大,成为福建资源培育的龙头企业。三要继续深化林场改革。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分类改革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将国有林场总体纳入生态公益型林场,实行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同时,在林场内部对森林进行分类,实行相应的经营管理办法。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在原来定岗定员的基础上,重新定编,推进林场事业单位全员聘用的试点工作。四要分享林场发展的成果。当前,国资委拟报国务院批准,于今年开始试点对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利润实行分红制度。黑龙江省林业厅每年从属下两大林场分成经营利润1000万元。省林业厅受省国资委委托,作为全省国有林场资产所有者,可以借鉴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分配的改革精神和黑龙江省做法,探索国有林场经营利润新的分配制度,省林业厅可从全省国有林场利润中收缴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所有者投资收益。

赴福建考察报告(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