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石壕吏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23-956535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1 19:08: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哪位同学能用原文中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有吏夜捉人)

“吏”指的是官吏;被捉走的人是老妇人,是谁见证并记录了这个过程(杜甫)。

这三个人物,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品析人物,体悟情感。请以“从“▁▁▁”(字、词、诗句)中,我读出了(官吏、老妇、作者)的▁▁▁▁。” 的方式走进文本,品读诗文。

提示:紧扣文本,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① 品:品析具体字词、诗句,说出其表达效果; ②

②读,美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③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独特感悟和见解。

1、官吏--------暴

学生有可能说到的

例:我认为官吏是一个凶狠的人,因为“有吏夜捉人”中的“夜”字表明了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说明了官吏的凶狠。从“有吏夜捉人”中我读出官吏是残暴的人,“捉”字带有强制性,有暴 力倾向。

从“吏呼一何怒”中,我读出官吏的蛮横,“怒”表明怒气冲冲。让学生读这句话。

老妇人诉说时,官吏应该一直在逼问。虚实相生的写法。

2、老妇-------苦 例:

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新”中,我读出了老妇的凄苦无奈,“新”字说明老妇的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妇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

人生有三大哀,一是少年丧父,二是中年丧偶,三是老年丧子,而老来丧子其痛最哀。

3、作者-------忧

例: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我读出作者的无奈。因为“幽咽”表明作者整夜未眠。作者的心在哽咽,为这一家人的遭遇而哽咽,为所有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而哽咽,(及时提示:幽咽的还有可能是谁?以小见大的写法。)

从而得出主旨“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示:“幽咽”这个词该怎么读?(低低的,带着哽咽的声调)

(四)拓展美读。

小结:刚才咱们品读出了官吏的暴、老妇的苦还有杜甫的忧,官吏的暴虐让我们气愤不已,老妇的苦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而当国家的大不幸和人民的小不幸发生矛盾的时候,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内心的纠结,那种颤栗,那种无奈,那种悲哀,更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杜甫的那颗“视国家为生命,视民生为己任”的伟大的民族情怀。怪不得有人这样评价杜甫的诗“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胸襟,铸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情怀。”所以,又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只有读到沉郁顿挫,读到泪湿满襟,方能真正读懂杜甫。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共同诵读这首诗。(生配乐齐读本诗)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有 吏 夜 捉 人 虚实相生 暴 苦

杜甫------忧国忧民 以小见大

《石壕吏》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边讲边出示图片)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生: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一生:读得很流畅,字音也很准。

一生:读得很熟练,感情把握的也很到位,只是节奏有些快。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

生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多媒体出示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一生:节奏把握很好,有些地方慢,有些地方快,感情抒发很到位。我听了觉得很难过。一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读得最好,声音一高一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生:感情很充沛,把我也带到了诗中去了。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一个小组五个同学分角色读。其他学生评价。一生:读老妇的同学读得最好,让人声泪俱下。

一生:官吏度的不够凶狠,(师:那你能读出这种凶狠来吗?生读,效果很好)另两个男生读,读的是老妇致辞的部分,读完后,周围同学评价。一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句读的不够好,我认为“长已矣”应该读的声音很低,而且很缓慢。

一生:我认为“二男新战死”中的“新”应该重读。

三、品读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哪位同学能用原文中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有吏夜捉人)

“吏”指的是官吏;被捉走的人是老妇人,是谁见证并记录了这个过程(杜甫)。

这三个人物,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品析人物,体悟情感。请以“从“▁▁▁”(字、词、诗句)中,我读出了(官吏、老妇、作者)的▁▁▁▁。” 的方式走进文本,品读诗文。提示:紧扣文本,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① 品:品析具体字词、诗句,说出其表达效果; ②

②读,美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③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独特感悟和见解。三分钟后,学生交流。

一生:从“有吏夜捉人”这句话中,我读出了官吏的凶狠,因为“有吏夜捉人”中的“夜”字表明了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说明了官吏的凶狠。一生:我再补充一下,从“有吏夜捉人”中我读出官吏是残暴的人,“捉”字带有强制性,有暴力倾向。(板书:残暴)

一生:从“吏呼一何怒”中,我读出官吏的蛮横,“怒”表明怒气冲冲。让学生读这句话。(板书:蛮横)

一生:我觉得老妇人诉说时,官吏应该一直在逼问。我觉得肯定是屋里传来几声婴儿的哭声,官吏就逼问老妇人孩子的妈妈呢?然后老妇人才说出了“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在这个时候,官吏肯定是不依不饶,非得让老妇的儿媳去当兵,无奈之下,老妇只得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诗中虽然没有写官吏的逼问,但我们能读出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种写法叫虚实相生,这种写法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和跳跃性。(板书:虚实相生)

一生:从“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的“更”中我读出了老妇的无奈,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人可以去参军了。老妇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让官吏可怜他们。但是结果呢?(生讨论,揭露了官吏的残暴。)

一生: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新”中,我读出了老妇的凄苦无奈,“新”字说明老妇的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妇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板书:凄苦)

师:人生有三大哀,一是少年丧父,二是中年丧偶,三是老年丧子,而老来丧子其痛最哀。一生: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我读出作者的无奈。因为“幽咽”表明作者整夜未眠。作者的心在哽咽,为这一家人的遭遇而哽咽,为所有遭受战

四、小组活动

小组为单位,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加分,看看哪一小组学的最好最快。PPT出示: 小组竞赛完成相关 题目(答案略)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调动学生动脑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并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把握,为下面的人物分析做好了准备。

1、翻译加点字词(1.老翁逾.墙走.(2.妇啼一何...苦(3.三男邺城戍.(4.死者长已.矣(5.惟.有乳下孙(6.有孙母未去.(7.出入无完裙.(8.老妪力虽.衰(9.急应.河阳役(10.犹.得备晨炊(11.夜久语声绝.(12.如闻泣幽咽.(13.独.

与老翁别

2、翻译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5.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请回答以下问题:(1.全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2.吏为何捉人?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4.老妇三个儿子的情况如何?(5.老妇家中生活条件如何?(6.吏最终捉了谁?(7.“急应河阳役”为何而“急”?

五、人物分析

1、想一想,诗中有哪几个 人物?

谁和谁之间产生了直接矛盾冲突?

2、我们先来看吏:文中写 吏的句子有哪些?请划出来。(1、吏为何是“夜”捉 诗人、老妇、老翁、官吏 老妇和官吏 学生圈画: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

提出人物分析的目标。

分析官吏的形象和人物意义,突出当时封建统治下,统治的压迫剥削、残暴冷漠。

人?

(2、能否把“捉人”改 成“征人”?

(3、“吏呼一何怒”的“怒” 怎么理解?

吏其实是在执行谁的命令?官吏的此等行为其实是意味着什么?

白天可能百姓怕抓 人,也为躲避战乱,都躲起来了,晚上来捉才能捉到人 不能。捉人说明百姓不是自愿的,也说明已经无人可征了,同时体现吏的冷酷无情和凶残。凶狠、凶残

官府、统治者。吏的行为其实正是说明了当时官府和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冷酷无情、凶残、横暴的压迫和剥削。

3、而这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就是——老妇、老妪【这个年老体弱的 妇人。】请找出写老妇人的语句。(1、“老妇出门看”,联系上一句“老翁逾墙走”,这里老妇出门看,对老翁来说,起到什么作用?

(2、妇啼一何苦:体现老妇怎样的心理?

(3、老妇的“致词”很长,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样看待这个说法? 补充对话: 吏:()妇:三男邺城戍。吏:()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4、最后作者离开时,独与老翁别,在暗示什么? 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独与老翁别 拖延时间,掩藏老翁的行踪。凄苦无奈。【苦和怒形成对比。】 学生自由补充,允

许有不一样的回答和意见。

老妇已经离去了。分析老妇形象,更加深入的理 解当时百姓之苦,战争之苦。调动学生的同情心。

乱之苦的百姓而哽咽。

师及时提示:幽咽的还有可能是谁?(讨论:邻居,村人,所有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板书:以小见大)从而得出主旨“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师提示:“幽咽”这个词该怎么读?(低低的,带着哽咽的声调)生反复读。

一生:从《石壕吏》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无奈的人,忧国忧民的人,作者用诗歌记录、批判官吏灼人的行为,说明作者内心同情人民,尤其同情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的这一家人。但是他更不愿看到大唐王朝再吃败仗,如再战败,江山社稷将毁于一旦,所以非补充兵员不可,哪怕是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军与民这两头发生矛盾的时候,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作者内心的那种极度无奈。(忧国忧民)

四、拓展美读。

小结:刚才咱们品读出了官吏的暴、老妇的苦还有杜甫的忧,官吏的暴虐让我们气愤不已,老妇的苦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而当国家的大不幸和人民的小不幸发生矛盾的时候,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内心的纠结,那种颤栗,那种无奈,那种悲哀,更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杜甫的那颗“视国家为生命,视民生为己任”的伟大的民族情怀。怪不得有人这样评价杜甫的诗“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胸襟,铸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情怀。”所以,又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只有读到沉郁顿挫,读到泪湿满襟,方能真正读懂杜甫。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共同诵读这首诗。(生配乐齐读本诗)

四、小组活动

小组为单位,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加分,看看哪一小组学的最好最快。PPT出示: 小组竞赛完成相关 题目(答案略)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调动学生动脑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并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把握,为下面的人物分析做好了准备。

1、翻译加点字词(1.老翁逾.墙走.(2.妇啼一何...苦(3.三男邺城戍.(4.死者长已.矣(5.惟.有乳下孙(6.有孙母未去.(7.出入无完裙.(8.老妪力虽.衰(9.急应.河阳役(10.犹.得备晨炊(11.夜久语声绝.(12.如闻泣幽咽.(13.独.

与老翁别

2、翻译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5.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请回答以下问题:(1.全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2.吏为何捉人?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4.老妇三个儿子的情况如何?(5.老妇家中生活条件如何?(6.吏最终捉了谁?(7.“急应河阳役”为何而“急”?

五、人物分析

1、想一想,诗中有哪几个 人物?

谁和谁之间产生了直接矛盾冲突?

2、我们先来看吏:文中写 吏的句子有哪些?请划出来。(1、吏为何是“夜”捉 诗人、老妇、老翁、官吏 老妇和官吏 学生圈画: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

提出人物分析的目标。

分析官吏的形象和人物意义,突出当时封建统治下,统治的压迫剥削、残暴冷漠。

人?

(2、能否把“捉人”改 成“征人”?

(3、“吏呼一何怒”的“怒” 怎么理解?

吏其实是在执行谁的命令?官吏的此等行为其实是意味着什么?

白天可能百姓怕抓 人,也为躲避战乱,都躲起来了,晚上来捉才能捉到人 不能。捉人说明百姓不是自愿的,也说明已经无人可征了,同时体现吏的冷酷无情和凶残。凶狠、凶残

官府、统治者。吏的行为其实正是说明了当时官府和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冷酷无情、凶残、横暴的压迫和剥削。

3、而这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就是——老妇、老妪【这个年老体弱的 妇人。】请找出写老妇人的语句。(1、“老妇出门看”,联系上一句“老翁逾墙走”,这里老妇出门看,对老翁来说,起到什么作用?

(2、妇啼一何苦:体现老妇怎样的心理?

(3、老妇的“致词”很长,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样看待这个说法? 补充对话: 吏:()妇:三男邺城戍。吏:()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4、最后作者离开时,独与老翁别,在暗示什么? 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独与老翁别 拖延时间,掩藏老翁的行踪。凄苦无奈。【苦和怒形成对比。】

学生自由补充,允

许有不一样的回答和意见。

老妇已经离去了。分析老妇形象,更加深入的理 解当时百姓之苦,战争之苦。调动学生的同情心。

4、在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老妇:生活贫苦,家庭破裂、受尽战争之苦,朝不保夕。这样的人在当时社会中绝对不是个别,而是大部分。妇其实是代表着底层劳动人民、百姓,他们受尽战火之苦,还要受到官府、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苦不堪言。

对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分析做一个小结。

5、而诗歌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看到这场悲剧发生的作者。作者记录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同情百姓,憎恨战争。忧国忧民,苦于无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从作者的角度观察,体会诗歌中心思想。

六、感悟战 争:

1、中国古代战争,在战争中,最苦就是老百姓。比如:南京大屠杀。

2、现代世界仍不和平: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

3、生活在和平、安定的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观看PPT中相应的照片资料。

珍惜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保卫和平,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情感拓展:历史不能改变,只能感悟和铭记,但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和平需要每个人去维护。感悟战争,珍惜和平和幸福。

☆板书设计

中国唐代是诗歌鼎盛的朝代,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伟大的诗人和精美的诗歌作品,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两人共称为大李杜。你知道这两人在诗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实主义色彩浓郁的古体诗《石壕吏》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牛耳。杜甫不仅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更是有“诗史”之誉,诗中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社会的现实状况,这就是杜甫的诗,所以我们读杜甫的诗,不仅能品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还能通过其诗看见李唐社会的真实面貌。

知人论诗

出示PPT

三 自主学习

1、如果给你五分钟,对于这首诗,你觉得你能做什么?

我能„„

(自己个自己定个五分钟的目标,并且完成。)

2、诗歌的诗句不能像文言文一样逐字逐句来翻译,但我们也需要来理解每个句子的大意,从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一人一句,互相来讲讲每一句的大意,同时圈画一下疑难的地方,等下可以提出来一起解决。

学生自主翻译,同桌活动互相理解,并圈画不理解的句子,在讨论的基础上提疑并解决

四、小组活动

小组为单位,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加分,看看哪一小组学的最好最快。PPT出示: 小组竞赛完成相关 题目(答案略)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调动学生动脑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并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把握,为下面的人物分析做好了准备。

1、翻译加点字词(1.老翁逾.墙走.(2.妇啼一何...苦(3.三男邺城戍.(4.死者长已 矣(5.惟.有乳下孙(6.有孙母未去.

(7.出入无完裙.

(8.老妪力虽衰

(9.急应.河阳役(10.犹.得备晨炊(11.夜久语声绝.(12.如闻泣幽咽.(13.独与老翁别

2、翻译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5.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请回答以下问题:

(1.全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2.吏为何捉人?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4.老妇三个儿子的情况如何?(5.老妇家中生活条件如何?(6.吏最终捉了谁?

(7.“急应河阳役”为何而“急”?

四、小组活动

小组为单位,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加分,看看哪一小组学的最好最快。PPT出示: 小组竞赛完成相关 题目(答案略)

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调动学生动脑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并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把握,为下面的人物分析做好了准备。

1、翻译加点字词(1.老翁逾.墙走.(2.妇啼一何...苦(3.三男邺城戍.(4.死者长已.矣(5.惟.有乳下孙(6.有孙母未去.(7.出入无完裙.(8.老妪力虽.衰(9.急应.河阳役(10.犹.得备晨炊(11.夜久语声绝.(12.如闻泣幽咽.(13.独.

与老翁别

2、翻译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5.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请回答以下问题:(1.全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2.吏为何捉人?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4.老妇三个儿子的情况如何?(5.老妇家中生活条件如何?(6.吏最终捉了谁?(7.“急应河阳役”为何而“急”?

五、人物分析

1、想一想,诗中有哪几个 人物?

谁和谁之间产生了直接矛盾冲突?

2、我们先来看吏:文中写 吏的句子有哪些?请划出来。(1、吏为何是“夜”捉

(2、(2、能否把“捉人”改成“征人”(3、(3、“吏呼一何怒”的“怒”怎么理解?

吏其实是在执行谁的命令?官吏的此等行为其实是意味着什么?

白天可能百姓怕抓人,也为躲避战乱,都躲起来了,晚上来捉才能捉到人 不能。捉人说明百姓不是自愿的,也说明已经无人可征了,同时体现吏的冷酷无情和凶残。凶狠、凶残

官府、统治者。吏的行为其实正是说明了当时官府和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冷酷无情、凶残、横暴的压迫和剥削。

3、而这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就是——老妇、老妪这个年老体弱的妇人。请找出写老妇人的语句。(1、“老妇出门看”,联系上一句“老翁逾墙走”,这里老妇出门看,对老翁来说,起到什么作用?

拖延时间,掩藏老翁的行踪

(2、妇啼一何苦:体现老妇怎样的心理?

(3、老妇的“致词”很长,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样看待这个说法? 补充对话: 吏:()

妇:三男邺城戍。吏:()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吏:

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

(4、最后作者离开时,独与老翁别,在暗示什么?

老妇已经离去了。分析老妇形象,更加深入的理解当时百姓之苦,战争之苦。调动学生的同情心。

4、在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老妇:生活贫苦,家庭破裂、受尽战争之苦,朝不保夕。这样的人在当时社会中绝对不是个别,而是大部分。妇其实是代表着底层劳动人民、百姓,他们受尽战火之苦,还要受到官府、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苦不堪言。

对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分析做一个小结。

5、而诗歌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看到这场悲剧发生的作者。作者记录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同情百姓,憎恨战争。忧国忧民,苦于无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从作者的角度观察,体会诗歌中心思想。

六、感悟战争:

1、中国古代战争,在战争中,最苦就是老百姓。比如:南京大屠杀。

2、现代世界仍不和平: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

3、生活在和平、安定的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观看PPT中相应的照片资料。

珍惜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保卫和平,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石壕吏

石壕吏

晚上,我来到了石壕村,再次借宿一宿。我闻见附近有喊声,我便从窗向外看去。只听见“开门!开门!”老妇人扶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去开门,这家的老翁翻过墙走了,几个差役冲啦进来大叫:“你这个老太婆,想累死我们啊!叫你开门不开!你们家的男人都死光了吗!找个活的男人带出来!”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人她哭得多么悲伤!我听到到老妇人走向前去向差役诉说:“我的三个儿子在守卫邺城,为国效力,一个儿子叫人叫人个信回来,我的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活一天算一天,可是死了的人不能能复活,就永远玩了!家内再也没有别的可以去当壮丁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了!”我不由地叹气。“这可恶的安史之乱!扰的百姓挺苦不堪!当今圣上太昏庸!”哎!

建平中学西校六年级:孟钰人

第三篇:石壕吏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选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重点词语,把握文章脉络,体悟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了解杜甫晚期的诗歌创作风格。

(二)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感受战争的残酷和给劳动人民的痛苦。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正文导入

2.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文体介绍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学生齐读,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逾 邺 戍 妪 咽

2.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3.男女配乐分读,听后互评。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1.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初步分析文章

⑴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 明确: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⑵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⑶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

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主要内容分析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明确: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⑵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 2 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⑶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3层)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可能会出现: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 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小结: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⑷ 学生齐读“致词”。

(四)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表演)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吏的蛮横、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无助。◇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 术效果。——侧面烘托。

◇主旨: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吏的批判。

(五)归纳小结 配乐朗读

(六)板书设计

吏: 呼 怒(咆哮如雷)憎恶官吏的凶残

对比

妇: 啼 苦(悲伤凄苦)同情百姓的苦难

结构:

一(1):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致词:

第一:服役惨景 第二:家中困境 第三:被迫服役

第四篇:石壕吏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方案

任课老师:张霞 202_年10月

——————————————————————————————————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读教材

1背诵前面两首诗

2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Ⅱ.自读教材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2老妇“致词”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Ⅲ.辨读教材

一.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二.分析

1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头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三.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Ⅳ.练读教材 质疑探究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3.《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Ⅴ.建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课堂小结:

1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2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后记:

第五篇:石壕吏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

燕矶中学 严凤霞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 教学难点: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研讨法 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诗史”的体现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并从中分析杜甫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诗歌风格的变化。并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找杜甫诗歌“诗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

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主要内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4)明确这是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使内容更加的集中。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最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6)此一家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其有恩,为何杜甫不加以指责?

明确: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补充兵力,所以没办法阻拦,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但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三、作业:续写文章,注意有所侧重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运用

板书设计:

县吏(呼)老妇(啼)蛮横 凄苦 凶狠 悲伤

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赞扬了老妇人勇于 承担苦难的精神。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对县 吏委婉的批判。

石壕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