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3-31226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4 22:31: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吴永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尤其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一、建设主体的广泛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它不会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有实践主体的直接参与和强力推动。特别是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建设主体的广泛性。

首先,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一项改革和建设,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都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同样如此。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高度的热情,对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向往。因而必须坚持以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基本依靠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他们想新农村、盼新农村、干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会取得成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真心实意地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和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建设新农村。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无数实践证明,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真心依靠群众,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够将新农村建设顺利推向前进。

同时,各级党委、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领导是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负有制定政策、组织实施、扶持帮助、教育引导等职责。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党委、政府重视的程度和工作的力度。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狠抓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职责,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当然,强化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并不是讲政府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而是要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相互结合,进而发挥更大地效能。

此外,社会各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为此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既要动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对乡村进行结队帮扶,把工作重点向农村延伸,又要鼓励扶贫、环保、慈善等民间团体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尤其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总之,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合力。

二、建设内容的全面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民主” 是其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它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 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求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求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充分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建等诸多方面,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我们必须全面地理解,完整地把握。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克服认识上的简单化倾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环境整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搞一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五位一体”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农村新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尤其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庄,才有条件过上健康文明的新生活。二是克服行为上的片面化倾向。一方面,不能 “只见人不见物”。如果只强调新农民、新风尚,甚至用空洞的说教来代替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而忽视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及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其他“硬件”如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建设,就会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而不能持久下去。另一方面,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如果只强调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或者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忽视“四位一体”建设,忽视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就会使新农村建设失去根本的意义。为此,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交通、社会等方面建设内容在内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见“人”,又要见“物”,是“人” 和“物”彼此协调、同步推进、共同提升的 过程。

三、建设布局的层次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在建设布局和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层次性,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一是分阶段实施。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应划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大致而言,新农村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展开阶段和完成阶段或叫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等。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这些不同的阶段依次实施,顺序推进。

二是分步骤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急噪冒进、一哄而起、搞齐步走,而应积极稳妥地分步进行。具体应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开展:一是抓好试点。新农村建设务必规划先行、试点起步。要通过办好试点,总结成功经验,指导面上工作;通过办好试点,树立示范典型,影响和带动其他地区,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二是推广扩散。要将试点中总结出来的典型经验向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积极推介,在工作中将新农村建设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推广。三是总结完善。就是将前两个阶段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归纳、总结,使之更加完善,更好地指导各地区的工作,在工作中使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开。

三是分项目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繁多,由于人力、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全面铺开,齐头并进,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当前应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真正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上,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四是分区域实施。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不同、基础不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进度也不可能完全等同,总会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要以基础较好、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导,鼓励、支持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行一步并率先突破,做出成效,做出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对于基础较差、贫困落后的地区,也应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四、建设方式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有基本的目标和要求,但在具体的建设 方式和发展路子上又是灵活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和统一标准。

我国有66万个行政村、3.6万个乡镇。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干部群众素质、民族风俗传统等情况千差万别,起点、水平各不相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不宜简单同一,而应灵活多样。发达地区有发达地区的经验,落后地区有落后地区的路子,平原有平原的特色,山区有山区的方式。总之,只有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不然,采用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条标准,是不可能把新农村建设搞好的。

新农村建设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科学合理地选定适合当地农村生活特点的建设模式;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摸索出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处理好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的关系, 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要尊重各地的传统和习俗,保护好、体现好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造成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破坏,不能把鲜明的民族特色、突出的地域特征、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盲目攀比;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要坚决防止一哄而上、大拆大建、浪费资源、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出现。

五、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的长期性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一是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新农村建设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又涉及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内涵全面丰富,任务繁重艰巨,工作千头万绪,其目标要求,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跑步实现,而是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 远。其二是现实国情的复杂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社会的这种复杂性和落后性,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斗、长期建设、长期作战的思想,大力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打持久战;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要消除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错误观念,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摒弃 “运动式”、“跃进式”的做法,不搞短期行为,不揠苗助长,不刮风突击,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相反,应真正使之成为惠泽广大农民,得到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第二篇: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渐进性,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决定了它的长期性、渐进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等等。这些任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20字总要求”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的全面推进,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防止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农村的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的60%在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突出表现在农村,农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情况差别很大,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等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积极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质的飞跃是建立在量的逐步积累基础上的。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和不平衡的状况,解决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一个通过渐进的量的积累进而实现质的飞跃的长期过程。同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办法,扎扎实实地做好量的积累工作,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篇:西双版纳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特点浅析

我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特点浅析

一、工作成绩突出

二、经验实用,特点鲜明

我州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特点,一年来取得的经验值得提炼推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一是关心、二是用心、三是创新,指定专门领导抓新农村建设工作,负责协调各涉农部门,注意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远景目标与自然村近期发展目标的关系、建设与农民受益的关系、建设与农民参与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等,制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务实又不乏超前意识,体现了务实、超前、服务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成为贯穿规划的一条红线。

二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部门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强迫命令,而是把动员和组织群众贯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注重抓好农民的培训工作,通过农村中的新生力量,特别是注重培训农村中的团员青年,以此带动和感染更多村民投身建设自己家园,改变了农民以往“要我建”的落后思想,形成了“我要建”的共识,产生了巨大的动力。我州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资金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建设以及吸引社会资

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等都充分说明了政府扮演的主导作用,以及农民发挥的主体作用。

三是科学切入,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内容繁杂,全州有2200多个自然村,数量多、范围广,底子薄、要求高,不可能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州委、州政府确立了典型示范,科学切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符合我州的实际。各试点村从农民看得见的项目入手,培植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效果的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工作,在村容村貌的整治上,选择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五通”起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自觉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首先突出农村特色,不用城市的标准要求农村。比如,在编制规划时,普遍保持了农村传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了我州的自然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与农民生产生活相配套,在绿化方面,提倡种树、种果、种菜。其次是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比如,在村容村貌的整治上,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实行“一村一策”。

五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州农委办及各县(市)创新工作机制,2

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特别是涉农资金的整合成效显著,积极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基本形成了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格局。比如,勐海县发挥指导员和各方面的作用,整合“现有的,动员本地的,借助外面的”,多渠道寻求人力和物力支持。勐腊县、景洪市通过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投资新农村建设和捐资捐物,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六是齐心协力,营造氛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表现出的一个亮点是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特别是各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相关部门服从大局,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减少了不必要或者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许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主动垫资搞建设,如:中国华能水电集团为我州的新农村建设投资200万元,并认真制定了投资参与计划,工作态度非常认真。注重发挥我州农垦的优势,使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垦与地方和谐相处,营造了新农村建设的农厚氛围。

三、找准问题

一是试点村基础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我州山坝区、民族、乡镇之间差别较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不平衡,建设新农村的难度加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绪。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目前我州还有21个村自然村未通路、410个自然村未通自来水、116个自然村未通电、1499个自然村未通广播电视、705个自然村未通固定电话,以道路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尤

其薄弱,农业水利设施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增收难。粮胶糖茶是我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仍处于原料初加工销售为主的低级阶段,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难度较大。

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州还有94个村委会、1190村民小组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无钱办事现象在我州农村较为突出。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投入,这个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会逐渐显露出来。

五是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够明确,紧迫感不够强,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存在重建设、轻管理或无人管的现象,村寨“脏、乱、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六是干部引导农民群众建设自己家园的力度不够。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农民始终是建设的主体,工作队、指导员不可能一直派下去,说到底还是农民的事情,我们干部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她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激发农民群众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但目前,我们的干部还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建设新农村方面,无论是深度、广度、宽度都不够。

七是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力度不够。尽管有一些企业投入了一些资金、捐赠了一些物资,但参与的面并不大,特别是州内企业参与的并不多,缺少应有的沟通。

四、几点希望

州委书记江普生同志在视察结束后就如何加快推进我州的新农村建设作了重要讲话,州党代表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及奋斗在新农村建设战线的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江普生同志的讲话精神,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州的新农村建设。

(一)思想认识上要坚持“三个基本观点”。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西双版纳的重大举措;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市)、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党的自身建设,都要把农村这个基础打牢。

(二)组织领导上要坚持“三条基本经验”。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坚持把中央“一号文件”与我州实际联系起来抓好贯彻落实;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鼓舞斗志、凝聚力量,进一步挖掘潜能、发挥优势,进一步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

(三)工作布局上要坚持重点抓好“六大工程”。继续抓好农村建设“六大工程”,即农民增收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社会事业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四)试点工作要抓出成效。试点工作一定要起到试范作用,希望继续加大力度抓好“十一五”期间的试点工作,真正做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善于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发挥典型带动效应。

(五)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农民的问题,重要性讲得多,做得比较少,培训农民的工作,应该有操作性很强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5

短期培训主要针对实用性,长远培养主要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民,通过大学、职业学院等途径为农村培养真正留得住的中专生、大学生。(六)点面协同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目的是为全州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符合我州实际的借鉴,起到试范的作用,从而推动面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同时,必须做好面上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实现“试点引路、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七)增加投入。积极主动向中央、省争取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项目、资金和改革试点指标,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拓展支农投入渠道,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问题。

(八)充分发挥指导员的作用。我州农村的形势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今后我州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希望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各种制度,充分发挥指导员的智慧。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 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班 级

安全工程1001班

任课教师

边水燕

姓 名

赵路遥

学 号 20100978

2012年 8 月 20 日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安全1001班赵路遥

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2006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可见,发现与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很重要。

本文的典型案例河南省焦作市西滑封村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担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脱贫致富,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面成绩显著,现在已经是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明星小康村”等荣誉。西滑封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始终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现已成为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对于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原农村乃至全国来说,西滑封村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进一步增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针对性,深刻领会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所蕴含的道理,以亲身调查感受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通过对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的参观学习,总结西滑封村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发掘西滑封村成功发展的原因;

3、对西滑封村及其基层党组织深入研究的人不多,将此实践所得结果整理总结之后希望可以对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4、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到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现行的惠民政策切实为广大群众着想,为人民造福,并立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思想与科技,为祖国的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2.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 1、2012年8月3日,参观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的村容,进行村民访问。具体路线为“中国农民第一高楼”、西滑封人民医院、西滑封中学、西滑封图书馆、西滑封水上乐园。2、2012年8月4日,在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景付的带领下参观西滑封村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包括五个制面分公司、一个日化分公司、一个面粉分公司、一个纸箱分公司、调料分公司)3、2012年8月5日,参观造纸厂,热电厂等工厂的作业流程。主要路线是河南西滑封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西滑封造纸厂、西滑封热电厂。4、2012年8月6日,参观村祠堂,阅读村史,在村上的同学王乐天家中住一天感受西滑封村民的日常生活。2.2社会实践的内容 2.工业支援农业

邓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 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西滑封村的发展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下面将阐述西滑封村几十年间实现快速发展的历程: 西滑封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部,占地面积 0.7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 330 户,1180 人,村里没有一家私人企业,全部都是集体企业,村办综合企业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组建于 1991 年,是河南省第一家融农、工、商于一体的村办综合企业集团,现辖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造纸厂、电力电缆厂、热电厂、塑胶弹簧厂等 13 家企业。2006 年 7 月,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总资产接近8亿元。

公司宏观管理的特色是:“总公司给分公司定任务,奖罚分明;分公司给员工下指标,量体裁衣“。另外,西滑封村的运行机制是“村企合一”,并且整个“村企合一”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局部服从大局,个体服从整体。西滑封村的管理机制是:“三个牌子一套人马”,即村党委、村委会与村办企业的主要领导至少要“双肩挑”西滑封村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西滑封村党组织领导下艰难而光荣的创业史”。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西滑封村硬是把过去“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滑封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始创业。该村党支部做出“必须发展工副业”的统一决定后,支部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合力地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多方努力,相继办起了一些小鸡孵化坊、酱菜坊、油坊、弹花坊、砖瓦窑场等工副业。西滑封村党支部开始积极探索“以工养农,兴工富民”的发展之路,体现了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70 年代,西滑封党支部冒着“割尾巴”的危险,利用本地麦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马上办起了造纸厂,当年实现利润六七万元。有了初步积累后,西滑封村进一步干起了大事业,相继办成了酒厂、电缆厂等,同时,西滑封村的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80 年代,西滑封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状况淘汰了过去的小作坊,建起印刷厂、食品加工厂、板材厂等一个个颇具规模的集体企业。90 年代,西滑封村党支部更是把握“抓党建,促经济”的党建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由西滑封村党总支会议,村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必须用集体收入的 80%反哺企业,对造纸厂、电缆厂等老企业进 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又先后建起面粉厂、洗衣粉厂、汽车弹簧厂、料管材管件厂等产品附加值高,前景好的企业。

西滑封村经过工业经济原始积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初步实现了“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的经济转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集体经营,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全省率先组建了融农、工、商于一体的黄河集团公司,实行村企合一的运行模式,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基本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该村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智能型的转变,成立了由 12 人组成的农业公司,推广和普及了配方施肥等科学种田技术,耕、种灌、管、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该村还把农业公司作为工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专门生产面粉厂和方便面厂所需的优质强筋小麦,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的互补。

3.1.2科学发展

西滑封村企业多、用气多,造纸厂和方便面厂是两个用气大户,为了满足企业用气之需,过去全村32台小锅炉日夜烧个不停,耗费能源,污染环境,天天浓烟滚滚。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村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一个以供气、供热为主的热电厂,日产气达2000立方米,日发电15万度,不仅满足了生产、生活和办公用气、用电之需,一年还可以节约燃煤3万吨,节省100万元。西滑封造纸厂曾是一个污染大户,为了达到国家COD含量排放标准,该村投资1.4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彻底实现了达标排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3.1.3辐射带动效应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西滑封村的工厂中工作的不光是本村居民,还有大量的邻村村民。目前,周边村在西滑封村集体企业上班的人已达 6000 多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工的就近转化,直接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西滑封村的集体企业年支付工资达 5000 多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斯美特方便面厂年转化小麦 30万吨,为周围农村的小麦提供了销路。另外,调料厂也带动了地方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农作物趋向多品种发展,农民实现了增收。西滑封造纸厂把农民手中的麦草变废为宝,实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西滑封村促进了周边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运输业、餐饮业开始迅速发展。

3.2生活宽裕

3.2.1住房改革

为了全面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西滑封村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在拆旧建新的基础上,建起了村民住宅楼,实现了公寓化,水、电、气、暖设施齐全。同时该村村民做饭还用上了液化气,日常生活变得便捷、卫生。2004 年,该村被誉为“中国农民住宅第一楼”的2栋16 层住宅楼建成,192 户农民入住,楼内还配备了中央空调,这样的楼即使在武陟县城里也实属罕见。在采访中,路边一位卖汽水的大妈和我们讲起了她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进新楼后,老年人不再为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所困扰,高楼里安装的电梯使老年人也能住高层,遇到村里组织旅游团去旅游,手里颇有积蓄的老年人也会踊跃报名。

3.2.2福利保障

西滑封村的各项福利待遇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在就医方面,村里投资 280 万元修建了村级卫生院,并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小病不出村,大病需要手术的能在村里做,二院上门服务。群众的医疗费用,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凭内部医疗票,每年报销30%医疗费;二是集体为群众免费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是设立有重大疾病救助金。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重特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

在养老敬老方面,村集体拿钱为全村适龄参保对象办理了社会劳动养老保险,男60岁、女50岁以上每年发放3600元生活补助金。村里每年集体举办一次老年祝寿节,定期组织外出旅游,春节按人头发放500元过节费。60 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零花钱,每年的4月15日是西滑封村的“老人节”;独生子女有保险;;干部实行退休制,职工退休有养老保险金“ 3.3乡风文明

3.3.1教育

(一)西滑封村开办了自己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方便村里的中小学生就近入学。近年来,西滑封村投资300多万元改建了学校;

(二)西滑封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狠抓村民教育,努力提升素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围绕培养新型农民,他们开办各种岗位培训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知识、电脑知识培训。该村大力实施人才兴企、人才强村战略,选派企业管理干部到大专院校深造,同时加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近年先后引进大中专生500多人,并高薪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为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3.3.2文娱活动

西滑封村投资 280 多万元完善了小康文化娱乐中心,建起了图书室、门球场、篮球场、卡拉OK厅、电影放映厅、水上乐园等,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们闲暇时大多利用广场上的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或是到图书馆阅读书籍,逐渐养成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多年来,西滑封村及其基层党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等。

3.3.3精神文明

西滑封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村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村里开展了“道德规范进万家”、“明礼诚信进校园”、“八荣八耻进厂区”等以农村新风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村里根据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不断充实内容,把爱党爱国、发展经济、遵纪守法、重视科技、讲究卫生、文明礼仪、邻里和睦等作为文明农户创建的内容;把诚信意识、公德意识、荣辱意识、环保意识等作为文明农户评选的重要依据;把“三理”、“三和”(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行动与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村民广泛参与。

3.4村容整洁

西滑封村不仅生活条件优越,而且生存环境好。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西滑封人先后投资 1000 多万元,对企业进行了排污治理;投资 40 多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并硬化了4 条通往邻村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西滑封村的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分离的,以主干道为主线,分立两边,互不干扰,又和谐地共同构成了西滑封村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整体环境。

3.5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力的尊重和维护。“与经济财富相比,西滑封的另一大财富是民主”,这是西滑封村党委书记的王有利的话。在西滑封村,大事、要事和重大决策都要召开企业管理层、党员代 表、村民代表、企业职工代表会进行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交由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表决,凡得不到70%以上代表赞成的事决不办。

西滑封村定期召开“党员三会一课”,在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上,邓小平理论、中央文件、法律法规是必学的内容。西滑封村基层党组织特别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章、党史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斗志。

此外,西滑封村还经常组织党员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对外交往等现代知识,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这些年来,西滑封村坚持把党员教育和打造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当成大事来抓。村党委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自己与先烈对比,在“四对比”中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增动力。为了强化党的领导,村里建立了党支部委员包厂、党员联户、创十星级文明户等长效机制,使党的教育入户入脑入心。特别是近年来,该村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国策教育从没间断过,每年都要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和老一代创业者上党课、讲党史、讲西滑封村的苦难史和创业史。村里经常利用有线电视播放普法片,请人讲法制课,每年放映科教片和宣传国策的故事片20多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地位观,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执政意识。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西滑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社会实践的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落实和贯彻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

本次社会实践以豫北焦作市武陟县西滑封村作为案例,该村的发展过程、发展路径、成功原因、典型经验等等,都有独到之处;它能够“因地制宜,持续向前,健康发展“。同时,西滑封村的发展非常契合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地印证了 党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它能够“顾全大局,立足长远,服务整体”。在西滑封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该村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感受到农村的广大土地也是有志青年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身为河南省的学生,我们有义务并且有信心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早日实现中原崛起!以上结论均由赵路遥(东北大学)、王艳艳(河南大学)、冯瑞红(河南财经大学)、房人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乐天(河南农业大学)五名同学经暑期社会实践所得,如有错误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5.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2;[2]时代先锋王在富编委会编.时代先锋王在富.武陟:中共武陟县委宣传部,2005,183-191;[3]记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党总支书记王孝江,人民日报;[4]李亚斯.河南新农村印象.农民日报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217;

[6] 河南西滑封村“走在通往城市的路上”, 中新社焦作四月二十三日电;

第五篇:浅谈新农村建设

浅谈新农村建设

三溪镇常务副书记 副镇长 马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在我国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我国的全面小康,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可是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该如何做“新”?

从国家的下发文件来看,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

一、新农村土地问题

我们知道在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许多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来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受到威胁。由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这对于缩短城市、农村的差距来说是有利的,可是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一下子做市民,他们该怎样谋生?他们 的温饱问题、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该怎样解决?缩短城乡差距是必要的,可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渴望一步登天,瞬间完成。城市扩建是一个方面,在农村中,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新宅要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中国古代留下来这样一句话,说“道上房,道下地”,意思是说,靠近道路上面的房子风水较好,相反,在道路下边的土地更长庄稼。因为公路两边都盖了房子,好地相对减少了。好地一陇比孬地十亩强,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极低。

二、铺路推经济

人们一直都信奉“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村村通公路急不可待,让以前很难销售出去的、只能种来自给自足的农作物有了销路,有的甚至有了规模经济,这不仅让村民们有了盼头更变原本荒凉的土地开始热火起来,也让村民们渐渐富裕起来,这是最让人振奋的事情。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所以路给了很多人很多希望。

三、垃圾集中处理变费为宝

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因此对垃圾的丢弃的随意性就相对较大。以前一刮风便是纸屑、尼龙袋满天飞,有些难降解的垃圾倒在农田土地上,造成土地污染,有些倒在河沟里又造成水污染。这种水土污染的双重冲击,便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更是受到严重威胁。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垃圾集中处理站在村民们的一片呼声中建成了,而且垃圾站旁边便是回收站。现在连再没有文化的村民也知道将垃圾到在村里建好是垃圾池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子孙后代的生活有了保障,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新农村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四、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

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五、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何谓新农村建设,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 4

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3、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

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考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文化事业工作人员的考评考核,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责任,采取竞争上岗、年终考核、评比表彰的工作方式,把破解农村“四难”问题工作与文化协管员的工作职责相结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位。四是建立职能部门指导机制。五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解决看电影难,也可以采取全市的新增电影拷贝交流共享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新增电影拷贝经费的问题。

4、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新华发行集团的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俱乐部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城市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

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5、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政府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6、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市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

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送电影下乡方面,由于电视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民已经能从电视上收看到电影,同时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对电影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有电影可看上,而是要求送下乡的电影有一定的质量,要通过解决新增电影拷贝和购置数字电影设备的办法,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四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深入实践,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稳步扎实推进。

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