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预习作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姓名:
鲁迅先生的葬礼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寓所,享年五十六岁。他的遗体被送到万国殡仪馆。22日下午出殡前,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沿途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旗手和战士告别。人群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人物简介鲁迅,现代()、()和()。本名(),字(),浙江绍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改学文,致力改变国民精神。他用文章这一锐利武器,同敌人长期进行不懈的斗争。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村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的勤劳、淳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检查预习看拼音写汉字bìn dào dài yàn lǔ()仪馆追()爱()吊()()迅kūhǔzhuàn hú lún tūnzǎo kū()瘦水()()()瘦guān chún líjiáo张()李戴嘴()玻()()着quán shēn yín niè bēng fū()骨()()子()带()药dūnnièquán()着()子()骨
根据意思写词语(1)沉痛地怀念。()(2)疼爱抚慰。()(3)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4)顿时醒悟过来。()(5)配合得适当。()(6)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7)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8)比喻遇到严重阻碍获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9)大声叫唤(多用来形容风大)。()(10)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11)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12)身体某部分发麻以至丧失感觉。((13)高深不易了解。()(14)使人感到敬畏。()(15)形容干瘪消瘦。()(16)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17)哀悼死者的对联。()))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羞愧——
慈祥——
和谐——
阴暗——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
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羞愧——
慈祥——
阴暗——
深奥——
冰冷——
张冠李戴——
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
形近字组词
挽()
枣()
稿()
咳()
嗽()
晚()
刺()
搞()
核()
漱()
详()
霜()
悼()
晃()祥()
霞()
绰()
恍()
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6件事?并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在这些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为什么?•1.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自然段•2.伯父和“我”谈《水浒传》。()自然段•3.伯父笑谈“碰壁”。()自然段•4.伯父同我们放爆竹和花筒。()自然段•5.伯父救助黄包车车夫。()自然段•6.伯父关心女佣阿三。()自然段你可以根据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分别给它们加一个小标题吗?
1.交流“谈《水浒传》”•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伯父说这句话只是夸自己吗?你是怎么理解的?2.交流“碰壁”•“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请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鲁迅先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可见,伯父是一个()的人。可见,伯父是一个()的人。
3.交流“放花筒”爸爸放完爆竹,轮到伯父放在花筒了。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头上那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们他心底的欢乐来。那时侯,他脸上充满着那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慈祥”、“愉快”、“自然”、“和谐”充分表现出了伯父对亲人()。可见,伯父是一个()的人。4.交流“救助车夫”•重点朗读以下文段,找出里面的动词,用○划出来,思考这些动词的作用。•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这段话用(地写出了()的人物描写方法,())。
理解下面句段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的印象();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可见,伯父是一个()的人。5.交流“关心女佣阿三”•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这段话运用(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可见,伯父是一个()的方法,体现了鲁))的人。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鲁迅思想品质的句子。
第二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预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定向预习题
一、查字典,结合课文完成。
1、读字词。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
2、比一比,再组词。
晃()霜()咳()祥()悼()逝()
恍()箱()该()详()掉()析()
3、将词语补充完整。
张()李()()吞枣()然大()()经风()
二、作者为什么要在“我的伯父”后面还要加上“鲁迅先生”呢?直接用“我的伯父”为题,不是更简明吗?
四、在作者小时候的眼中,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1、在伯父(去世的)时候,周晔(看到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就明白伯父是个(受人爱戴)的人。
2、在伯父()时候,作者(),就明白伯父是个()的人。
3、在伯父()时候作者(),就明白伯父是个()的人。
4、在伯父()时候,作者(),就明白伯父是个()的人。
5、在伯父()时候,作者(),就明白伯父是个()的人。
五、想一想,伯父去世9年之后,回想起当年的一件件往事,伯父的哪些言行是作者当年根本就没有弄明白的昵?在书上画出来,并作批注。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壁”是真的“碰壁”吗?
2、伯父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还要深深地叹息一口气呢?
六、在我写这篇回忆的文章时,我觉得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1)每当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约翰》两本书,我的耳边就会想起(“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我会记住(他的委婉批评,读书,再也不敢马马虎虎了,囫囵吞枣了)。? ? ?(2)每当我看到伯父遗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我的眼前就会浮现(),我忘不了()。
? ? ?(3)每当我看到风雨中那些奔跑的的车夫,我的脑海就会浮现(),我忘不了()。
? ? ?(4)每当我遇见阿三老人,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我忘不了()。
?
?
?
?
第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方法: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鲁迅先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设计意图: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打破文章的结构,首先从整体入手,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展开学习。教师直扑末段中心句,再学习二、四、五段,接着再由易到难,学习难点段落三段,这样用一个中心句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突破。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
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课学反思:
第四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谈《水浒传》”。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读懂“我”是怎样读书的,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词语意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鲁迅先生对“我” 学习的关心。
3、学习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对“我” 学习的关心。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知道伯父受到很多的的爱戴,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伯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一共回忆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4件)分别是那几件?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件事,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二、学习第二段。朗读2、3自然段,思考: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临走时伯父为什么还送了“我”两本书? 3.鲁迅先生曾经还是北大的教授,你觉得他是不是只对“我”的学习比较关心呢? 4.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预设性问题: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1.“我”的记性真的不好吗?为什么伯父这样说?“我”是怎样读书的?结果怎样?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相关的词语概括。“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怎样理解?
囫囵吞枣:囫囵:指整个儿的东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课文是指:我读《水浒传》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而对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不求充分理解地,而是笼统接受。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课文指“我”因为读得不仔细,所以会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
2.如果你这样读书被家长或老师知道了,他们会怎样批评你?(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关心孩子,教育孩子有方法的人。)
3.鲁迅先生曾经还是北大的教授,你觉得他是不是只对“我”的学习比较关心呢?(他的学生、晚辈)
三、再次朗读,整体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
四、小结:
1.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大家还想不想知道鲁迅先生还有哪些品质?他还关心谁?她还未睡着想呢?请同学们下去预习后三件事情,感受鲁迅先生的美好品质与形象!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件事;
2.请以“我想对鲁迅先生说——”为题写一段话。
3.据具体事例,通过对人物等描写,刻画一个身边的人。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
和蔼可亲
幽默风趣
谈《水浒传》
关心侄女(学生)
教育有方
第五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