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23-105780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2 00:48: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以法学学科建设为视角 程 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文献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向,为了适应文献资源的静态单线性传递转变为动态放射性传递的演变,更好地配合法学学科的建设,法律图书馆应将其功能定位于法学学科的导向和法学学科对接功能,以凸显其与学科对接的学术性和研究性特点。【关键词】:法律图书馆;功能;定位;学科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我国高校法学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一些国内著名大学法学院均设立了独立的法律图书馆,如202_年新迁址的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武汉大学法律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图书馆 等,一些偏理工类的高校也在近些年内渐次成立了法律图书馆,如华中科技大学法律图书馆 等。但综观法学学科建设的现状,法学图书馆的建设重视程度与法学科研相比,显得极为不匹配。一是资金的分配。有些高校的法律图书馆依托校图书馆的经费,每年只能分配少量经费用于订阅现刊,至于法律数据库的建设、图书的购置则成为无米之炊;二是馆员的素质。大多数法律图书馆馆员是非法学专业人员,对法学研究资源的利用渠道和特点不甚了解,只能履行传统图书馆的借阅职责,无法为法学研究者提供高品质、专业对接的资源信息服务。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与法学学科建设脱节,不能给予法学科研者物尽其用的资源效益使用最大化。一所大学法学院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法律图书馆内在的张力和外在的影响力,内在的张力是指对本校法学研究者研究的实际推动力,外在的影响力是对校外法学者的资源需求的满足度。因此,本文以为,法律图书馆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功能的正确定位,传统的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应重新予以审视,以利于现代法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法律图书馆的演变:静态单线性传递到动态放。

机构人员、法院以及法学研习者呈现法律文献资源信息,法律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了解和搜集文献信息为主要工作职责,正如哥伦比亚法学院图书馆馆长kent mckeever提出的关于法律图书馆角色的看法:“图书馆员们检索资料,但不阅读资料”。以美国国会法律图书馆为例,在法律馆成立的早期,工作人员服务范围和类别较少,但在1990年规划成立数字图书馆后,已为为50余万盲人和残障人士提供了唱片、磁带和盲文点字书服务近2300万人次; 办理版权登记526,378种次; 通过国会研究服务完成国会移交的研究任务822,697项; 通过法律图书馆为国会和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准备法律研究报告1,416份; 读者到馆记录9300万人次; 图书馆网站访问61400万pv,在线用户超过140万人; 截至202_年底,图书馆“美国记忆”项目提供的数字在线历史资料文档已达到1360万个; 通过电话、书信和邮件等形式向个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682,672人次。另外,美国的法律图书馆成立公共参考部和外国法律资料参考部,公共参考咨询台每年至少要接受10,000条咨询服务,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律师和图书馆员,且一般具备较高水平的图书馆学和法律专业知识,他们为读者提供法律及立法咨询服务。公共参考服务部也提供部分外国法律咨询,主要的国外法律问题参考咨询服务由外国法律资料参考部提供,这一部门是法律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均为经验丰富的律师,全都掌握多种语言,他们为需求者提供的服务覆盖所有法系,并负责所熟悉语言的主权地区的资料采选。

在中国,随着数据信息化,馆内工作人员的静态服务也动态化。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学科馆员小组”,为学校38个对口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主动的、及时的、深层次的学科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因此能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他们通过与院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一是为本学校的研究者提供动态服务,同时也可以向校外的研究者提供动态服务。如通过calis外文期刊网这个平台,实现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本平台收录近10万种高校收藏的纸本期刊和电子期刊信息,其中有4万多种期刊的文章篇名信息周更新,目前期刊文章的篇名目次信息量达6000多万条,以下图则是最新更新的数据。

法律信息时效性较强,法律研究者对资料、信息的掌握的全面与否、确切与否可能直接决定法律研究和法律实践的水准和成败,法律信息在法律研究中的至关重要性。各种法律信息的更新和查询的便捷,使法学研习者能尽快地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源,紧跟研究动态。可见,现代的法律图书馆已从传统的静态纸质馆藏图书馆转型为动态数字图书馆,现代化的法律图书馆不再停滞于文献资源静态单线性地传递,而是演变成动态地放射性地传递给研究者。它与传统的法律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就是改变传统的提供阅览室内的阅览、复制等静态的传递服务,而是通过动态地传递文献资源信息,将服务空间超越阅览室,走向研究所、研究者家里,如参考咨询是法律图书馆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服务,有法学研究需求的师生在家里就可以获取法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对接服务,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节约成本,更是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此类专业性、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真可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法律图书馆功能:从实然到应然的定位

(一)法学学科导向功能:文献信息资源的供给

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法律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硬件,法律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的文献资料,一是各种立法资料、法规条令、条约协定、案例汇编、各种政府出版物、国际组织出版物、法律方面的专著等;二是收藏反映法律发展历史的视听资料和实物资料;三是类似lexisnexis,westlaw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四是馆际互借的信息资源。

为更好地适应研究性大学法学学科的建设需要,法律图书馆收藏文献时,一是偏重收藏名著译作和外文资料,二是兼收与法律研究相关的其它学科资料,特别是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环境科技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使学科交叉且更多途径研究,三是实行专家选书制度,由不同法学学科的专家代表(每年换选不同专家),按照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法学学科采购图书。以德国大学为例,其综合性大馆与法学院图书馆及其部门法学研究中心图书馆组成一个全方位的文献收藏与利用的文献保障体系。如汉堡大学是德国境内一所著名的高等学校,其大学综合性馆同时还兼有汉堡市国立图书馆的职责,它针对所有公民(包括本校学生)提供大量的法律文献服务,而其校内设置的法学院图书馆则是专门针对本校法律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它是法学院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基地,在法学院内另设置的16个法学研究心独立设有16个专门研究性图书馆。这16个研究图书馆只为博士申请者与本研究中心的教授开放,重点收集对外国法学文献与本部门法文献的领域,许多这样的小型图书馆都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曾得到过许多知名学者的青睐与支持。该校法学院的民法图书馆,建立于1919年,现有藏书5万册,订有专业期刊78种,工作人员4人。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法律学科特有的专门图书馆形成一个公认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专业馆藏。

当然,要最大限度的实现法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供给功能,最重要的支撑是资金,但每年的经费是有限的,而且还有限缩的趋势,尤其是非985院校,非211院校,文献购置经费就更为紧张,如果馆藏文献和数据库以高校联购方式购买,高校法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用最少的钱实现最大的资源供给效应,以更充分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供给功能。在这一问题上,我国香港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法律类的图书以英国的图书居多,法律图书的采购一般采取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大学图书馆三校联购的形式,而电子图书则采取8校联采的形式,以达到采购费用的最节省。图书馆多以购买精装图书为主,采购回来的平装图书,不论语种一律外包精装,为的是图书能很好的典藏。

(二)法学学科对接功能: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

法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法学研究者,其查阅资料的目的最终在于学术研究,而不是为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对法律图书馆的文献资料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研究性大学法学学科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丰富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图书馆,需要专业图书馆员对馆内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整理,宏观上指导法学学科的研究,实现法律图书馆与法学学科的对接功能。具体可归纳如下:

1、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方法 法律文献检索(legal information retrieval)是一门学问,通过检索,可从数以万计的法律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即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无论是教授还是律师,尽管检索掌握熟练程度很高,但若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律图书馆员提供建议,不仅能够节省更多时间,还可以找到意料之外的资源。

第二篇:浅析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功能定位及改进对策

知贝网-www.teniu.cc

浅析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功能定位及改进对策

摘要:与学校教育相比,少儿阅览室更加灵活,图书资源丰富多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但少儿阅览室目前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馆员素质低、基层阅览室图书资源匮乏、馆校合作过于表面化,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并结合儿童的特点合理布置阅览室内部空间,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促使儿童能够体验图书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关键词: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功能定位;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1

引言

少儿时期是养成阅读习惯及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而学校教育相对刻板,导致儿童容易形成排斥心理,因此应通过少儿阅览室进行教学及资源互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图文并茂的图书资源,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增强儿童学习的主动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功能定位

1.1 传播文化知识

少儿阅览室藏书丰富,古今中外均有,并且书中内容是为儿童量身定做,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儿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体会中外文化的相似之处及差异,引导儿童思考并探究历史变迁过程,从而拓宽儿童眼界,增长儿童见识,高效传播文化知识。

1.2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阅览室除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外,还定期开展演讲比赛、读书比赛等极具特色主题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以多种方式去阅读图书,可培养儿童对书本兴趣,长此以往,便可养成积极阅读的良好习惯,促使儿童真正热爱图书,将阅览室作为除学校外第二课堂,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及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1.3 丰富儿童学习生活

学校教育受限于许多规则,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儿童失去了这个年纪应有的活力。此外,教材内容过于模式化,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按照课本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依赖心理,很难独立进行思考,而公共图书馆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除学校之外的第二大教育场所。学生在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可以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避免学生因厌烦学校生活而利用课余时间打网络游戏或参与一些不良活动,能够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并且大量的阅读对于培养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及质疑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

[1]2 存在的问题

导致阅览室价值难以充分体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县级及基层图书馆资源相对匮乏,与经费不足直接相关,导致图书采购数量过少,书籍更新速度缓慢,并且无法及时应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影响了儿童的读书体验。第二是资源共享不足,不同图书馆间的合作以业务交流为主,带领学生互相参观时局限于表面,未能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并且馆员缺乏积极性,在合作过程中缺少热情,导致馆校、馆际合作效果较差。第三是馆员素质有限,长期以来,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成年人,因此面对自制力较差、大声吵闹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安抚或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导致少儿阅览室过于混乱,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2]3 改进对策

为了促使少儿阅览室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为少儿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整。

3.1 图书选购策略

知贝网-www.teniu.cc

选购图书时必须从趣味性、通俗性、教育性三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且应以课外读物为主,可采购绘本图书、童话、校园文学及名著等多种类别的图书资源。除纸质图书外,还应加大数字化图书的建设力度,安装检索系统,方便儿童查阅图书资料,建立期刊数据库及专用电子阅览室,儿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点播。图书馆可增设益智类游戏,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3.2 馆校合作

少儿阅览室可与中小学加大合作力度,从学生中聘请图书管理员并进行培训,为学生讲解图书分类及借阅规则,业务培训后进行考核,通过的学生可直接挂牌上岗服务。为学生安排书籍整理、修补及装订等工作,丰富学生体验,扩展学生知识储备量,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同时也能积累更多的素材,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爱好图书的良好意识及习惯。学生在担任管理员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部分费用,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此外,少儿阅览室的高峰期是寒暑假,在此期间,阅览室可与高校及中小学进行合作,设立社会实践点,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均能够进入图书馆进行锻炼,并根据学生年龄分成小组,帮助学生了解书籍分类特点、整理及检索方式、如何与读者沟通等。学生工作期间负责人员可进行随访,询问学生问题及困难,了解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采纳学生意见,适当调整管理模式。寒暑假结束后可组织各小组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个人及团体工作的经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 举办主题活动

除基本的图书阅读服务外,阅览室可举办主题活动,活动必须具备两项特点,即知识性和趣味性,确保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乐趣。在具体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为学生出题,要求学生采取书刊搜寻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可举办朗诵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感复述书中的内容,并通过读书心得交流与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了解其他学生的看法,实现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从更多角度去深刻理解知识。针对基层图书馆资源匮乏的情况,省、市级和县级图书馆可予以帮助,定期开展送书活动,并促使基层阅览室与当地中小学加强合作,实现图书的循环配送,让每个地区的孩子都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3.4 布局方式

阅览室的布局较为关键,在配置设施时必须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创造自由、舒适的阅读空间,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览室应做好采光及通风工作,确保室内宽敞、明亮、舒适,装饰色彩尽量鲜明。配置桌椅时根据儿童的身高进行定做,保障桌椅的舒适度及耐用性。实行开架借阅,确保儿童能够随意翻阅图书,而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多购置期刊杂志及画册图书,如《儿童文学》《少年科学》等。阅览室摆放图书时应按照类别,如童话类、科学知识类等,促使儿童能够快速找到目标读物。

[4]3.5 提高馆员素质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儿童的阅读体验直接相关,因此要求图书馆员必须熟悉自身业务,知道如何与儿童沟通并建立亲密关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及阅读心态,具有足够的耐心,始终用友好的态度询问儿童的意见,引导儿童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并为儿童提供阅读指引。

3.6 提高专项服务

少儿阅览室面对的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针对学龄前儿童、小学阶段的少儿及高年级学生,可分别提供色彩鲜明的图画类书籍、图文并茂的书籍、文学名著类书籍,符合各年龄层次学生的思维特点及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此外,还应设立各年龄段少儿的阅读专区,原因在于学龄前儿童很难保持安静状态,全程需要家长陪同,容易哭闹,会影响其他学生的阅读,因此必须设立阅读专区,并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设置模型室及图片陈列室,创造更具童话色彩的阅读空间,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

3.7 馆校资源共享

学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尽管都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各自所配置的图书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必须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域,积极探索通借通还模式,加强馆校合作。使双方在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既能进行资源互补,又可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及服务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及阅读环境,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实行馆校合作还可节约经 知贝网-www.teniu.cc

费,儿童在阅读时也能更便利。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可走进校园进行宣传,开展赠书等多种活动,帮助儿童了解并逐渐走进图书馆。结束语

学校教育已经形成既定的模式,并且有其自身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因此在改革时受到较多限制,难以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因此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在学校之外拓展第二教学空间,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帮助少儿在图书馆阅览室内体验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的要求,阅读课外读物,参与各类读书及益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浪,王渝.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管理制度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_,23(5):48-50.[2]胡春华.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_,(36):8-9.[3]吴海燕.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管理工作探讨——以安徽省图书馆少儿阅览室为例[J].价值工程,202_,37(25):16-17.[4]吕敏.新时期少儿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创新——以兴义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为例[J].贵图学苑,202_,(12):60-62.知贝网-www.teniu.cc

第三篇:六论法

“六法论”及其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胡金晶

摘 要:南齐谢赫在《画品》中首次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美学理论之一。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创作的各方面。因此,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六法”论在中国绘画界和美学理论界一直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丰富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山水画。

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框架,主要体现在该文的前一部分,史称“六法论”。六法最初是谢赫对三国至齐梁间的二十七位人物画家的画品排序所给出的理论依据。其内容是:“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从画面意境效果,用笔用墨方法,造型结构规律,色彩运用原则,画面布局形式,传承学习手段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精准的概括,六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和重要的审美原则,同时,也完整地确定了中国画创作的艺术规范。“六法论”之于山水画,具有通约性。对于山水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影响深远。

“气韵生动” 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在山水画中是一种审美观。就是所表现的画意是否具有节奏韵律感,是否生动有力。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唐伯虎曾说:“画当为山水传神。”也就是说山水画最传神达意。山水画沿着追求古典写实向崇尚意趣一步步递进着、演变着、发展着,从尚质到尚意,不论山水画的精神取向如何变迁,而气韵生动的审美法则依旧被保持着。在最近的山水绘画中,看了四王的画,让我感觉到了画家在画画时的那种气韵。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在山水画中是一种笔墨观。在山水画创作中,再精到的形象,再巧妙的构思,都得靠笔墨去实施。用墨的地位仅次于用笔,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并与用笔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实际上墨法比笔法更难掌握,具有独特的规律。在山水画中,笔形墨韵可以无限地变化与生发。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在这方面我不是表现的很好,就想当时的绘画一样,只注重外表的一些东西,因此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应物象形” 或“应物,象形是也”,在山水画中是一种造型观。是指绘画的形象刻画要以客观自然为依据。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造型法则,说明了造型技巧是绘画的基础和前提。舍形而论神,绘画便失去了依托。山水画的造型要以客观自然为依托,为凭借,不能随意地主观臆造。应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作为艺术表现,可以在尊重客观自然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

“随类赋彩” 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着色。在山水画中是一种色彩观。是绘画创作的必要补充。自唐代王维始创水墨山水,山水画则以水墨为尚,此时山水画的色彩虽然有浅绛、淡彩等设色形式,但以水墨晕淡为主,直至无色,色彩已退居次要地位。其实,重彩与水墨是学习山水画设色的两种不同取向,无需担心好坏。如果说水墨山水画需要继承,那么重彩山水画更值得挖掘。曾认为在山水上上颜色感觉画面很俗,现在才发现那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技能。

“经营位置” 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在山水画中是一种布局观。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山水画审美意境的具体呈现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作品的形式主要是由布局的因素表现出来。身边的同学很多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没摆好位置导致画面太长或太短。山水画的布局,要求做到对宾主、呼应、藏露、虚实、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用。山水画不是自然山水的简单翻版和再现,而是在对客观自然的选择、提炼、浓缩后的新图式。所以,必须将自然中的丘壑、云水、树石等自然构成因素,进行提炼、剪载、取舍,并通过想象、立意、概括,去粗取精,强化夸张,取得和谐并富有主观情趣的画面。

“传移模写” 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在山水画中是一种传承观。其手段是临摹和写生,又具有创新精神,为以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临摹和写生统一的训练与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的读画、摹画、临画,可以在 “会古人之心”的过程中揣摩作品的意境、笔墨、形色、布局。在绘画中我也曾临摹过血多大师的画,发现对自己的创作水平又很大的帮助。

山水画的继承,首先是“师古人”,就是向古人问道。通过临摹学习历代山水画精品的布局、形色、笔墨和意境。揣度前贤之画中三昧。然后是“师造化”,亲历山川,贴近自然,通过写生锻炼造型能力,积聚表现冲动。最后进行创作,把自然山川之“万趣”应于目而会于心,并付诸于笔情墨趣,达到“得心源”的初衷。而创作的核心则是变通,只有做到纵向取法,横向取意,才能在汲取前人优秀山水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绘制出具有个性并富有时代精神的山水画作品。

文献: [1]

[2] http://baike.baidu.com/view/161733.htm

第四篇:试论社区功能定位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

社区是容纳社会人、聚焦社会矛盾的载体,同时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性基础机构。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社区是研究整个社会的起点。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研究社区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要理清社区的基本功能和运行功能:从基本职责看,它包括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两项基本功能;从运作过程看,它又包括社区党建、民主自治、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社区治安促进文明等一系列运行功能。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功能定位;服务

一、社区功能定位的必要性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我们国家在特定的国情下,社会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社区功能定位是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定位还在探索中,我们应该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与群众需求更相适应的社区理念,构建社区管理及职能的新型模式。

(二)形成社区的要素

社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 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落的承载体,所以构成社区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

人是社区形成的第一要素,社区是由人组成的,人们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成系统的内部交往关系,群体成员因共居一地而拥有共同的归属感。在社区中,社区居民由于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保障。

2.区域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也就是说,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的定义。脱离一定地域的社区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

3.组织机构

社区既然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地域社会,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区实体。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事纠纷等等需要处理。所以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成为社区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社区,就有组织管理机构。

4.认同感

所谓的认同感,是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也就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住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人们在特定的社区 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产生认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尤其是在传统社会里,这种“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乡土观念就更显著。甚至人们还会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识,包括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伦理观念,以及某些共同的习俗。

(三)社区的特征

社区既然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也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那么它必然有自己的特征。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

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2.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

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有序改革,逐步推进的原则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4.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 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5.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

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6.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则

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制的范围逐步向前推进,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区的功能分类

社区功能是指社区工作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特征可通过社区反映出来。多年来,理论界对社区功能问题研究甚少。在《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一书中,曾经把社区自治的功能概括为管理社区事务、协助政府工作和社区自治的外溢功能。在《社区概论》一书中,则把社 区功能分为一般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福利和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和本质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两个方面。这是迄今为止关于社区功能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论述。社区功能有基本功能和运行功能之分。从基本职责看,它包括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两项基本功能;从运作过程看,它又包括民主自治、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党建等一系列运行功能。

(一)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

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和服务。通过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2.整合功能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区资源的整合,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融洽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亲和力和归属感。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3.服务功能

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提供服务和资源,包括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等。4.保障功能

救助和保护社区内质弱势群体,也称稳定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和实行社会互助,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

5.监督功能

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对社区自身日常工作的监督和对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促进政府部门工作的务实、规范、廉洁、高效,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二)社区的运行功能

1.民主自治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区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决定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它通过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工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还要加强社区自治建设,主要是自治组织建设、自治制度建设、运作机制建设、保障体系建设。

2.社会服务功能

它要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程序规范,质量优良,服务形成体系和网络。其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社区便民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就业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老人服务、家政服务等。二是社区福利服务,主要包括贫困户和孤老病残人员的生活救助(含最低生活保障);部分特殊人员的生活救济;灾民的生活救济,主要解决因自然 灾害或人为灾害(如人为的火灾)造成的受灾居民的吃、穿、住和防疫、治病问题;社区优抚工作;社区助残服务。三是社区物流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商业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两个重点发展领域。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属于物流服务,且是经营性服务,因而是中国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3.教育文化功能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是加强社区居民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加强社区居民的“八荣八耻”教育,宣传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社区成员开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青少年教育和“两劳”人员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宣传、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思想文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社区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理想信念;突出阵地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工干部为骨干,行政干部分工负责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是社区文化建设。这就是加快社区居民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健全旨在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社区文化设施;开展职业培训、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突出居民的主体作用,设立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创造条件;注重文化设施的投入,形成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4.卫生环境功能

这就是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制,做好市容管理工作;根据群众需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搞好社区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美化、绿化、净化社区环境控制污染;培养和强化人们生态消费的观念意识;健全环境管理机制,规范居民环保行为;路、街、巷等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出行无障碍。

5.社区治安功能

社区治安的内容,从管理对象角度划分,包括协助政府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防范灾害事故发生,重视民事调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从管理业务角度划分,包括社区秩序管理,治安事件管理,民用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户口管理,单位内部安全管理等;从工作目的角度划分,包括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防控网络和发展壮大治安队伍,强化社区治安责任制度,拓宽社区治安领域,加强重点部位和特殊人员的管理等;从管理主体职责角度划分,包括社区治保组织的治安管理,社区单位内部治保工作,启动社区矫正工作,让社区帮教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6.社区党建功能

社区党建的内容,主要是社区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社区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社区党建一方面要消灭党建盲区和空白点;另一方面 要突出“为民”为宗旨,“富民”为中心,“安民”为保证,“乐民”为动力,“便民”为重点的工作重心;再一方面要转变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增强影响力、渗透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明确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不断扩大党在社区工作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当前社区服务功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社区的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街道、居委会联网。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各社区都配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到一万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心理咨询室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阵地。同时有80%以上社区建有卫生服务中心。加大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宣传,为失业人员、残疾人提供再就业,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了应保尽保,制定有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的管理,社区有专门的清扫保洁及家政服务队伍,95%以上的居民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有楼栋党组织并能认真开展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社区内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达到70%以上,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 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1、行政事务服务重于便民服务

我国的城镇社区基本上是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街道居委会和 村委会演变而成,许多城镇社区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的城镇社区仅仅在原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换上一块新牌子,其功能仍带有浓厚的行政机构色彩,主要忙于应对上级政府各部门所布置的任务,忙于准备各种汇报材料,社区工作趋于行政化。地方各级政府仍把社区当作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所有上级机关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各项检查,统统汇集到社区,使社区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应付繁重的行政事务工作,从而削弱了社区的便民服务工作。

2、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福利服务仍大都停留在传统、单项服务上

由于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人手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加上经费缺乏,对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福利性服务大都停留在代发救济物、款等传统、单项服务上,尚未拓展到新型、系列服务上来,如兴建老年公寓、组建助残助困志愿队等。

3、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型期,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及时建立健全,职工还未真正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单位福利仍构成职工实际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部分人对单位的各种福利仍有强烈的依赖感,许多单位不仅是职工工资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福利保障的提供者。因此,绝大多数下岗人员不愿意选择公开失业,因为目前在我国,下岗虽然离开了其就业岗位,但就业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 一系列其他关系不离开其工作岗位,即原单位仍然保留其劳动人事关系,并仍然负责提供其基本的社会保障,有些单位甚至还向下岗者发放一定数量的“下岗工资”。、至于离岗和待岗人员,虽然他们的就业状态和工作处境与下岗人员是一样的,但却不能享受下岗人员的待遇。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无论下岗、离岗还是待岗,回原单位就业或得到象原单位较好待遇的机会已十分渺茫,实质上他们都已经失业。可是,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没有《失业保险法》作法律保障,同样的失业却是不同的待遇,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在单位,社区无法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4、对居民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家政服务比较零星,尚未形成实体化、产业化,对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的服务尚未形成社会化

我国目前各种制度尚未规范,对社区哪些是有偿服务哪些是无偿服务未能明确界定,因此社区的各种有偿服务如家政服务等仍处于零星状态,尚未形成产业化,而大量的公益性服务如卫生环境服务、治安环境服务也尚未形成社会化,更缺乏经费支撑。

5、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特殊服务基本处于空白,有的甚至处于失控状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向城市流动,据报道,我国目前约有2亿农民进城经商务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目前涌入城镇各个社区,他们大都生活在城乡接合部、旧城区。一方面,这些流动人口在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加家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大量涌入,又给城镇的卫生环境、治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配套建设等方面带来压力。最初,对这些流动人口,公安机关曾通过办理“暂住证”的办法来进行管理,但后来终因警力、财力等原因限制而放任不管。因为这一群体流动性太大、人数太多,目前各城镇社区对他们的一些特殊服务诸如计划生育服务、卫生预防服务等仍无法完全真正到位。

五、加强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各个社区的现状。我认为新形势下推进社区服务,必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加强队伍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制定社区服务制度,建立各种服务组织,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努力打造“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实现社区建设向规范化、服务型发展。同时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支持社区工作社区功能定位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着力于服务机制的健全,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一是要理顺关系。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负责,街道和政府各部门要充分下放权力,还权于民。改变权力倒置状态,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使社区服务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要规范社区服务。统一社区服务机构设置,明确社区服务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服务岗位和职责,推行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要推行社区准入制度,为服务进社区设立门槛,杜绝打着“服务”的旗号,实质是谋取行业或个人私利的项目进入社区,改变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

(二)着力于服务功能的完善,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社区服务的物质基础,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因此,要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改变目前社区设置过大的局限,科学规划社区布点,包括服务设施规划、办公场地选址。二要加大政府投入,及早规划,逐步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问题。三要整合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社区是城市的一个小社会,辖区内行业门类齐全,单位涵盖政府的各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公共资源。社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这一有利条件,加强社区共建,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基础服务建设;要结合卫生、综治、计生等服务进社区,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点、集约管理;要吸纳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进入社区,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原则,积极引导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协作和竞争,从而使社区的部分服务项目转向市场化运作。初步建立包括社区公共就业、卫生、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会综合救助在内的完善的服务体系。

(三)着力于服务理念的提升,切实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武装头脑,把理论学习经常化,增强社区党员干部“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自觉性,促使社区党员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要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业余党校、参观考察、学校进修、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社区服务理念。其次要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继续实行社区干部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广纳人才,逐步实现社区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实践中,还要对选人标准、方式渠道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

(四)尽快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以登记失业率为失业人口统计的标准口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_年我国登记失业率为4.5%,近年来在不断上升,尽管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5%以内,但有专家估计目前已经超过7%的国际预警线。事实上,我们的下岗、待岗人员、失地无业农民都不在失业登记范围,由此统计出的失业人口数量当然低于依照国际惯例计算和反映出的数据,当以这种失业率判断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时,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度往往都被低估。而且,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对象仅限于企、事业单位在编职 工,街道失业者及失地无业农民不在其范围。这支庞大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及失地无业农民汇集在各城镇社区,他们当中部分人无业可就,整天无所事事,长此以往,他们的基本生活无保障时,无疑给城镇社区的治安和稳定带来隐患。为真实反映我国现实的失业率和城镇社区的贫困问题,中央政府应考虑尽快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法》,尽快废除下岗制度,凡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岗人员,都应尽快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转为失业者并尽快进入失业保障体系。同时,在政策上、经费上给城镇社区大力支持,在挖掘城镇社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通过扶持城镇社区组建家政服务公司、清洁卫生服务公司、治安联防服务公司等,让城镇社区既可以作为一个中介组织,连接着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又可以作为一个直接的吸纳机构,承载着各种具体的服务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和其他失业者就业,大批量解决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使城镇社区服务与城镇社区建设的双向效益得到体现。

(五)出台相关政策,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今后几年,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预计每年新增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少于600万人,加上原有的进城农民工的庞大基数,使城市的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而农民工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没能享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同样因无业所导致的贫困,在农民工身上体现得要比城市居民严重得多。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工中,他们的贫困发生率比城市居民高出2倍以上。可以肯定地说,随 着城市各社区中农民工的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央政府有必要考虑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应本着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统筹解决的原则,以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壁垒为目标,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六)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培训

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市)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协助城镇社区居委会做好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工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尽量减少他们就业的盲目性。对于在城市固定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公安机关要通过让其办理“暂住证”等办法来加以管理,对于有固定住所并居住在城镇五年以上的农民工,可考虑尽快给他们落户。这样既可使外来流动人口对城镇社区产生归属感,也便于城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他们实施管理及进行诸如计划生育等特殊服务工作,有利于维护城镇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七)完善各级政府机构的职能

地方政府各职能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政社不分地方政府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明确认识社区居委会是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首脑机构而不是政府一级行政组织,属于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的事必须依靠自己努力去完成,虽然可以要求城镇社区居委会适当协助但不宜让其承担太多,尽量减少城镇社区居委会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压力,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便民服务工 作。

(八)加强社区共驻共建活动

社区辖区内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与社区共驻共建驻社区内各单位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做到资源共享,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社区支持,让社区有足够的能力强化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福利服务,并使这些服务尽快向新型服务拓展,让老年公寓、助残助困志愿队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救助服务在各社区活跃开展起来。总而言之,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镇社区建设刚刚起步,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不完善原因造成的,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各级政府、各街道、社区及各物业公司和各业主委员会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去逐步解决,我国城镇社区的服务就能在保障城市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满足居民的多方服务需求、大批量解决失业人员就业以及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再就业等诸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我国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

总之,社区的基本功能首先是服务功能。服务居民是社区的宗旨。社区服务体系包括福利和公益服务、卫生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家政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等。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 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社区的基本功能之二是管理功能。管理有序是社区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主要体现在对与社区居民有关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包括把松散的个人和单位组织成为关系相对紧密的群体或团体,形成具有共同利益的诉求主体;处理社区关系(社区之间、社区组织之间、住户之间、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团、利益共同体、家庭与外部的关系),维护社区利益;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的认同感,提高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消除社区内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社区的安定团结;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居住社区内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管制、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等人员的监督和帮教工作;加强社区管理主体的组织建设、功能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管理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参考文献】

[1] 岳峰.《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手册》.202_.01 [2] 孟华.《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202_.1 [3]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202_.1

[4] 窦泽秀.《社区行政——社区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视点》202_.1 [5] 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202_.[6]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7] 于显洋.社区概论.202_

致 辞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我深深体会到了写作论文时的那份宁静与思考。回首两年半的求学历程,对那些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首先要感谢马俊林教授,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马俊林教授的悉心指导,倾注了马俊林教授大量的心血,马俊林教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马俊林教授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二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马俊林教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此谨向马俊林教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其次我也要感谢内蒙古党校鄂尔多斯分校,为我提供了如此之好的学习的平台。尤其感谢公共管理系的各位老师们,你们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仰,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敬佩。

最后,我要感谢我所有的同学好友们,祝愿他们都能拥有美好的前程。

第五篇:心理咨询室功能定位[范文]

心理咨询室功能定位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具体应具有以下功能:

(一)开展面向学生的团体心理咨询或辅导活动,指导学生自助,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入学适应性调节、考前减压和升学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以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

(三)为有特殊需要或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地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向学校提供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并提出工作意见与建议。

(四)对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发现和鉴别出具有较为严重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向家长或监护人提出建议,将其转介到有关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

(五)开展对学校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教职员工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六)向家长提供有关亲子关系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七)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增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