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乡愁》说课稿5篇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23-102560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7 01:29: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常宁市水口山中心学校

樊伟

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教学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乡愁》选自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弥新的主题之一。

现代诗歌是结构跳跃、语言精炼、富于音乐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让学生学诗有助于提高文学修养、个性修养。学诗先得学会吟诗、品诗。所以,诗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品读诗歌。同时让学生尝试写诗,懂得怎样提炼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乡愁》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然而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感情抒发层层推进,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唤起学生内心的情绪,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使学生对乡愁这一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乡愁形象具体,有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诗中的独特意象、精巧的构思立意来欣赏诗歌中的美,理解主题、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理解诗作主题,抓住诗中的独特意象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乡愁》是一首带有淡淡哀伤情思新格律诗,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品----赏------迁”即:吟诵法、品味语言法、情感鉴赏法、迁移训练法。

1.吟诵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韵律,意境。使静止的诗歌活起来,使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2.品味语言法: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韵味,揣摩诗人的情感倾向,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3.意境分析法: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情志。

4.迁移训练法。学生收集思念家乡的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和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思乡怀远的氛围。

设计意图: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作品的理解,接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主题:乡愁。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然后齐读,最后诵读竞赛。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学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语速----舒缓,感情基调-----深沉、哀婉)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设计意图: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从感情、节奏、重读、语调等方面来把握,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因此,有感情地诵读始终遵循“情”这条线索。

(三)、品味意象、解读诗歌、感受美

1.品味意象、理解情感

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例如,月亮,“月圆人团圆”,所以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可以将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把“乡愁”比作是月亮。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1.品味语言、诗文寻美

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从语言词句方面领会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文的美感,我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项目,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分组探究。既能体会情感、领略内涵,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探究一:形式美令人瞩目。

《乡愁》共四节,每一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根据抒情需要,采用复沓手法。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分清了层次脉络,又增强了诗的旋律美、节奏感。

探究二:音韵美令人心动

各节第二句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强了诗的音韵美。2.品鉴构思、解读诗歌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语言、构思立意,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品读诗歌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情志,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三)、课堂小结: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诗歌作小结,检验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歌曲——由余光中的《乡愁》作为歌词、佟铁鑫演唱的《乡愁》结束全文。

(四)、迁移延伸、拓展实践

1.教师推荐席慕蓉的《乡愁》诗,学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熟悉或搜集到的其他作家的乡愁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发现余光中乡愁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2.学唱歌曲《纸船》(多媒体展示),《纸船》也是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通过学唱歌曲,达到三个效果,一是调整学习情绪,消除学习疲劳;二是使整个课堂贯穿一种乡愁的氛围;三是利用歌曲和诗歌在节奏、重音、感情上的通性,引起学生共鸣,巩固教学重点。通过四读一唱,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产生了共鸣,再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乡 愁》

托物 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升华

↓↓

后 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时间线索 具体意象 感情线索 抽象情感 设计理念: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由“读----品----赏----迁” 四个主要环节构成,能力要求由低到高,板块清晰,条理清楚。品诗、读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电化教学的应用,可以营造出乡愁的氛围,生动的声像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一是围绕“读”、“品”,层层推进,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二是歌曲和诗歌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产生强烈共鸣。

不足之处是受条件限制,学生在资料搜集方面还不能满足课堂需要。

说课完毕,谢谢!

第二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第一方面: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第二方面: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点拨法:教师是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给学生搭建“脚手架”。第三方面:说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而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第四方面: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播放一九九二年春节晚会歌曲《乡愁》,学生观看后抛出问题,这样一首不到一百字的唱词,曲调也谈不上悠扬,为何能引起人们的推崇?(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想要诗歌成功重要一点是情感迁移。迁移到自己、到学生身上,受感染,有感悟。就要给学生搭“脚手架”,也就是台阶,支点。第一环节:对比赏读

屏幕呈现《乡愁》全诗,同时提供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江河水》

读诗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引导学生情绪饱满,有感染力。但还有比学生读的更好的,那便是余光中,提出问题:余光中和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进而分析出余先生虽然没我们读的激情,但在感情上多了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所以读一篇文章就是通过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人生。第二环节:背景填充

播放余光中简介及他谈写作背景的资料。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了解他的感情,学生便对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大大加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诵读也更有情感。第三环节:品字炼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表现时间的词,作者以此写出的四个乡愁是并列关系,还是侧重其中一个?

明确:这组表现时间的词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相比第四个乡愁,之前三个都是往昔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也就变得不那般浓重了。“而现在”的“而”的转折以及片段视频里,作者在读这这三个字时语气较之前要沉重,语速要缓慢,同时读前三个“乡愁”两个字的时候,远不如第四个读的凝重,那样沧桑,所以作者有所侧重第四小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分析出来的,老师只是给予点拨便可。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组形容词所蕴含的深意以及四组形容“乡愁”的意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四组形容词都是形容微小的,那么这几个词真就那么微不足道吗?学生能分析出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很小,但海峡并非浅而是很深。而作者并非认为浅,而是他希望海峡浅容易渡过,由他内心情感所左右。文学讲究的是合情而非合理,也因此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

四组意象中邮票表明他与母亲的来往可以书信,船票表明可以通过坐船与妻子重逢。前两个作用相同,这种乡愁是可以联系见面的。可坟墓是他和母亲的一个障碍,不能相见了,纵有万般思念,也无法再对话,只能深深的祭奠。海峡与坟墓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是障碍,是隔离,但坟墓是穿越不了的,可海峡穿越就能跟大陆相见了。前者是死别,作者内心会逐渐接受,而后者则是生离痛于死别,所以这种情感在作者看来更凄楚、沉痛。第四环节:情境创设

讲述余光中对家乡思念的缘由。

同学们会更加理解游子余光中对那片土地的想念,想念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无法穿越,所以诗歌更能传情达意。现在海峡真如作者期望已经变浅,可以通邮通航,余光中也终于回来了,我们一同接他回家,跟他说几句话,此处环节是对诗歌情感延续的表达。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对课文加深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机会,然后全班同学再深情的朗读课文。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他的头一定朝向出生它的那座山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可以回乡的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的!最后在余光中回家视频的歌曲《回家》中结束课堂(设计理念: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思家———————爱国

第三篇:乡愁说课稿

各位同学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同时介绍相关有关的时政,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诵读诗歌更是高雅之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我们只有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试读、范读。

组织学生自我朗读,注意要融入情感,然后播放范读课件,比较学生朗读与示范朗读的区别。教师总结:吟咏诗文,关键是一个“情”字。顺势指出诵读诗歌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教师再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五个方面教读,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语调等。然后学生学读。

(一)教师教读:

①感情基调:全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情感,因此感情应是忧郁深沉。不过诗人在作诗时将前三节与第四节的情感做了逐渐升华的处理,所以在处理朗读情感时,应由浅入深,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情感由较平淡逐渐转为深沉。

②语速: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稍慢且舒缓。③节奏的划分:以第三节为例。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④轻重音的处理: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以第三节为例,“矮矮”一词轻读。“坟墓”承载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是厚重的,“矮矮”一词轻读,正是与之形成对比,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诗中另三个叠词“小小”、“窄窄”、“浅浅”也应用这种方法处理。⑤语调的升降:诗中“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处理升降调时要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以第三节为例,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母亲去世,再也看不到母亲的哀痛之情,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

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应读降调,往下读,要沉痛。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则要用升调,语气要激烈些。

(二)学生学读:

一读:先把感情读出来。

二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注意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就像品茶,关键要品出“味”来。诗歌有其特有的韵味,也可以说就是诗歌中的“美”,从诗的结构、情感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贯穿诗歌的线索、感人的形象、感情的跌宕,从而感受诗歌的美。

1、诗文寻美,教师示例。

品茶要品味。品诗,关键要品出一个“美”字来。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多方面的“美”。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整体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例如:从思想感情上

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例如:母亲——新娘——母亲——大陆。美在每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例如:两地书——新婚别——坟前泪——分裂愁。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例如:思母之情——爱妻之情——丧母之痛——爱国之情(感情线索)。

小结:《乡愁》一诗中最可人的是第一节,最迷人的是第二节,最感人的是第三节,最惊人的是第四节。“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

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美”、阐释“美”。品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感受的学习者。品读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悟情感的过程,也是在为下一个环节——诵读做情感上的准备。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和诗人的心灵进行了沟通,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选定意象,以“乡愁是„„”的句式写一段有诗意的话,写诗即抒写情感,徐徐道来,不必刻意雕琢,只需表达出你想家的感情。

1、选择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此时指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寻找诗人的情感载体。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所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例如,月亮,“月圆人团圆”,所以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可以将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把“乡愁”比作是月亮。

2、创作诗歌:

写诗,全在一个“诚”字。余光中抱一颗赤诚之心,向世人倾诉了他的乡愁。乡愁也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以“乡愁是„„”的句式、模仿《乡愁》一诗的结构,创作一首诗歌。

范例:乡愁是天边那弯残月,远在千山万水之外,又近在咫尺眼前,牵着我的心,模糊了你的眼。

设计意图:即兴作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宝贵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诗歌升华时,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感情火花,让

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不必刻意雕琢,纯任自然,这样诗也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

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第四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 耿立娜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

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及其象征含义。

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在于: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

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 “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 “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设置情境法:课前用《乡愁》歌曲创设氛围,导入配乐朗读营造浓浓的乡愁氛围。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范读争取图文并茂。学生描景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3、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合作探究法深入领悟诗人是如何由个人之思转化为家国之思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激趣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梦驼铃》。展示歌词。(导入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滴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望通过歌曲,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由学生说引出余光中笔下浓烈的乡愁。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情境。

第二步:新课的讲解

(一)首先,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教师范读,配乐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拿起笔来,旁批语气、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教师读完,学生评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如: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等)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四小节达到顶峰。(老师板书)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舒缓的旋律与和谐节奏,感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从本诗的语气和语调上感受感情基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体味了诗歌为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二)接下来,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子_______,夫妻______,母子________,家园_________。生答,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园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生答,师点:第一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三小节,读出递进感。

3、再读第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很容易发现四个事物分别承载了四种感情,再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种四种感情的同与异,进而对作者以时空为线索的借物抒情的独特构思有一定领会,同时激发了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然后,是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品语言: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的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名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设计思想:体会诗歌意象包含的丰富象征意味,需要跳出诗歌的篇幅限制,激活学生的想像,启发学生的思考。此处教学结合了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了台湾和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的现实。同时,老师适时补充余光中的一些个人经历能让学生深入其人、深入其境,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四)最后,对比阅读,能力提升。

延读全诗: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朗读席慕蓉的诗歌《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四步:布置作业

1、请同学背诵全诗。欣赏并学唱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背诗、唱诗、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歌。

第五步:教师小结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202_年,温家宝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可喜的是,跨越56年的时空,202_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起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一位大陆网民写到:“知是前路仍坎坷,却信东风终唤回”。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六步:板书设计 乡愁

按时间阶段构思,取意象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思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总之,整节课以情感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真情、感悟真情、抒写真情的第一步!

第五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黄福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的教 学设计。

一、说教材

《乡愁》是人教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歌曲《乡愁》,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是根据余光中《乡愁》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用课件展示提示学法。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播放配乐诗《乡愁》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凡教授语文的老师都知道,闽南语是古韵学的活化石,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闽南语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设计理念:至于我为何要用闽南语教学,我想我必须重申一下,余光中是永春人,本文的教学对象也是闽南人,有共同的语言,而且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海峡两岸人们的心声,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用同一种语言,信奉同一种宗教,用闽南语诵读容易引起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音韵美及浓厚的乡愁。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

品 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语音 感情 流畅度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乡愁》说课稿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