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张氏族谱
河北张氏族谱
河北张氏族谱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目录1 百度名片 2 存世家谱原文: 3 张氏祖训 4 张氏起源 5 张氏字辈 6 张氏名人 展开1 百度名片 2 存世家谱原文: 2.1 家谱译文:
2.2 张氏族谱之张庄接世系又序 2.3 张庄村简介 3 张氏祖训 3.1 继承祖德 4 张氏起源 5 张氏字辈 张氏名人1 百度名片
河北张氏族谱
[1]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为张氏分支。记录着张氏由来的石碑立于埝头乡后沙河楼村东门外北侧,有耕地数十亩,给陈姓佃种,除国课外,其他为祭扫之用。现在张庄村正中央丁字路口处,向东南45度方向,在1938年前有旗杆,上有吊斗;逢节庆,张庄与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两族常相聚首。2 存世家谱原文:
家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无以考兴衰,家无谱无以辨世系,是家谱之无容废也,彰彰矣,然有议修而卒难蒇事者非门户单微,倡始无人,即族当未孚,而一二违戾者,掣肘其间,卒归于好事难成,良可慨也。吾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会集者,因年久谱牒无存,世系莫考,以致孙犯祖讳,穆紊昭次,族当秦越者有之。河北张氏族谱公用是慨然曰,是不可以无谱,始谆谆为予言前代事甚悉命予书之,以为异日修谱地,又命仲兄祥,更立谱轴以备蒸尝,其为后人虑者,何深且远也,不意事未竟,而先大人遂(随)以寿始,遂中寝焉。
宣统三年夏,立石于始祖墓,族人又咸以修谱事嘱予,予曰,此吾父兄志也,敢不O诸,因周览两村,祖莹碣石,先代神主各家册簿所载,又参以故老记识,及先大人言,因得其概,序次之,稿将就,仰族祖镇,族弟云峰细心校阅,正其讹谈,由始曾而00000000至子孙春秋年表图式,俾昭穆次属井,成因告族人曰,吾族众之欲修家谱者,恐子孙冒犯,祖先讳字或紊其序耳,是尊祖敬宗之雅意也,由祖宗而推之,则今之支分,派别所视为五服,亲尽若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其初一人之身也,设吾族人各私其亲,暱互相争夺讼狱,吾祖宗必有戚然,而不安者,若通庆弟同休戚0忿,劝善传之子孙世世,勿替,吾祖宗必欢然含笑于九原(泉),其尊祖敬宗也,孰大焉,族人曰善。书之谱端,使后之览斯谱者,无忘此意焉可。
裔孙鹏顿首拜序并书。2.1 家谱译文:
一个家族有家谱,就好比是国家有历史一样。国家没有历史不可以考证兴衰更替;一个家族若是没有家谱就分辨不清世系,所以家家谱是不可以没有的,这是多么明白的道理啊。
可是大家议论修谱而最终还是完不成这件事,并不是门户单薄小门小户,没有成事的人,就是这件事没有得到全族人的认可,而有一二个反对者,最终没有能够把好事办好,感叹很多。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会集者。因年代久远又没有什么文字资料,世系很难考证,以致出现了孙辈叫祖宗的名字的荒唐事,让祖宗的牌位都乱了,一个家族就好象是秦国与越国一样疏远的情况也是有的。
不无感慨地说,一个家族绝对不可以没有家谱,很正重地对我说,咱们家族前代的有些事了解得很清楚,让我记载,为日后修谱时做好准备。又对叫祥二哥说,一定要把家谱建立起来,让后人享用,这是为我们张家后世考虑的大事,这是何等的深谋远虑啊。这样的大事还没有完成,父亲他老人家就是去世了,随后我们就把他老人家下葬了。
1911年的夏天,我们在始祖墓立了一块石碑,张氏家族的全部人都把修家谱这样的大事交给了我,我说,这也是我父亲、哥哥立志要做的事,怎么敢不把这件办好。因此我考察了张庄、张胥平两个村,祖坟还有各种石碑,以及先代各家家堂主位本册一切与家世有关的记载,又参考了一些长辈的说法,还有家父对我说的,所以我掌握了大致的梗概,至于怎么写还在其次。家谱草稿完成后,得益于本家的长辈叫镇的,还有本家兄弟云峰的细心校对,纠正了家谱中的一些不正确的说法,我们这家谱所采用的是史记中的春秋年表的记录方式,使昭穆先后有井然有序,想要对大家说的是,我们这个家族大,有谁还想要修家谱的,怕后世的子孙弄不清世系以至冒犯,也可能的祖先叫什么的讳字没有按顺序的,这是出于尊重祖宗的好意,由祖宗往下推算,分出了今天的各个分支,各门各派的标准为五服,出了五服也不算是外人,其初也都是一个祖宗啊,当时都是一个老祖宗,假如出了五服的人各顾各人,族人之间相互争夺告状,我们祖宗必然忧伤,而不安,倘若是兄弟间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劝子子孙孙多做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善事,尊祖敬宗祭祀之事不可废,我祖宗必然含笑于九泉之下,就说尊祖敬宗这样的事,算是第一大事,全族人都说,对。写到家谱上面,让后世的子孙看这本家谱时,不要忘了这层意思。2.2 张氏族谱之张庄接世系又序
202_年元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五上午,距上次修谱整百年之即,与连法、庆社、中社,我们一行四人,开着我的宝来去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村拜求张氏族谱。
张胥平虽属河南省,但我们两村相距却不是很远。出村向东过乡政府所在地埝头村,往东不足一华里就是东马陵村,再往东也就是三五里路的样子,就到了同是一乡的宋尧村,该村再往东,越马夹河就到了河南省的南乐县,应该说,同是一个张氏一族的张胥平村就快到了?不,还要过一个叫吴庄的村,再往东南走不到3华里,这就应该是了。看了一下表,车开得也不快,自出发距到达张胥平村,路程也就是十几华里,时间也就是半小时多一点。
我们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
车停在张胥平村的中央,早有族人在此等候了。经导向自十字路口向南一个大胡同,都是我们张家后人。大约快到尽头的一家叫张相坤的,就到了我们本次拜访的联络人家。
在相坤家落坐之后,论辈份,本人、庆社、中社与相坤是同辈属玉字辈,连法长一辈是兴字辈。稍时,族长捧着先辈留下了的族谱来到了相坤家。在一间空房内,相坤一页页翻着泛黄的草纸家谱,我是一页页拍,每翻一下,由于族谱年代久远,块块碎沫往下掉,拍完,赶快让包装好,以免再损。
按照礼节,这天是大年初五,年还未过完,是要到长辈家行跪拜礼的。族长把我们拦住说:“各家人不是不太全,就是有的外出走亲戚,有的还有别的事情。你们话说到,就算心意尽到了。”我们提议对着族谱行三鞠躬,三跪拜之礼,也就算了却尊祖敬宗的意愿了。
在此之前的202_年6月间的一天,他们中的几位曾到过村里,其中连法是接待人之一,连法还在乡里的一家饭店请的这几位续家谱的族人。连法跟他们相见已是第二次,所以他们执意要到福堪镇上的一家饭店请我们吃饭。
几位族人,按我们猜测,在村里都是德高望众的长辈。其中有一位是曾任乡里的副乡长,还有一位是现村主任的父亲,有一位是小学教师,还有一位身份比较特殊,他是老族谱修订者的后人,辈份在我之下,他的先人曾在北洋大学法学院就读,娶妻为当时五品顶戴官宦家里的小姐。他的先人曾在宣统三年1911年立下遗嘱,要后人修家谱,这年也是辛亥年。
先人在族谱序中曾说:“而一二违戾者,掣肘其间,卒归于好事难成,良可慨也。”今天重修族谱,也是一样,热心者有之,说风凉话的也同样大有人在。有族人曾问我修家谱做什么,我稍顿了一下说:“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吧。”这种尴尬怕是后世,亦是如此。谈到几位长辈到张庄村后,在不长的街里走了几个来回,无人问津,其中谈到一人,经查看族谱,说到一个人名,那人即刻说是他是家先人,不过随后骑上三轮车离开了。这让几位又重温了百年前先人修谱时的情景。最后,还好,是连法将几位带到了乡里的饭店尽了地主之宜。
席间,几位长辈还谈到了修谱时,需要把握的几个事项。其中一点就是让在外工作的人员多出一些费用,让各门人派代表,把各门的情况登记清楚。还有就是每家出资300元,共同使用等。我看过家谱之后,我认为,张胥平村的几位长辈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剩下的我一个人完成也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离开时,我写了“源远流长”等五幅字送给了几位长辈。
离开张胥平,回到村里刚下午3点多一点。拿着张胥平村给修订好的张庄张氏族谱,不大的小村沸腾了。族谱中朝栋、绍先的后人富言的家里,有几块供奉先人的牌位,其中有一块是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死后葬于南郊这样一块牌位;在建忠家还见到了更早的供奉先人的牌位。这足以说明我们这个张氏至少也是3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村里年纪较长就是本家的一位姑奶奶了,她今年有80岁。
她说,在民国三十几年时,村东南通往郭封固的路上,就是现在站在村中央向东南45度角的地方,有旗杆,上面还有吊斗,很是高大宏伟,每逢年节,张胥平的族人就来村里同贺。后来遇到了灾荒年,有人把旗杆给砍了,据考证,是蒋介石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阻拦日本人侵略的那一年,是1938年。后来,在前沙河楼村东门外北,发现了张氏族人的石碑,并几人去扶起来等等一些年代久远的事情。
本家的长辈张飞龙,是我的爷爷辈份的人,也是村年龄最长的一人,202_当时我想老人已经是95岁高龄了,将要不久于人世,就他本人所能记起的家谱,应该记录下来。当时他也说到了村东南有旗杆,先人叫临河,生有二子,长为行上,次为夣形,长子育有三子三女,长为书田,次为书敬,三子为书安,三女分别嫁到了新庄,杏现,于封固等。他就是书安的后人。我为书敬的后人。
据考证,无论是后沙河楼村的张氏,还是张庄、张胥平的张氏,均为贫穷善良之人的后代,从张庄村的现状可以推测到,那时的张氏后人,多数都在外给人做佃户,现在张庄400多亩耕地,各种高科技耕作模式都用上夏秋两季年产量还不到202_斤,当时可能还不到百斤。不外出给有钱人做活,何以生存?
自抄录前三位先人为族谱所做序中得知,1911年,在前沙河楼村东门外北,始祖墓边又新立了石碑,上面的族谱的大略记载。如果没有破坏应该还可找到那块石碑。
就我张庄、张胥平张氏来说,自家谱成稿至今已百年,这百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辛亥年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翌年,民国成立,此后又有张勋复辟,此张勋是否与我们张家一脉未经考证,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次北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清、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到了现在的改革开放等。就技术而言,百年前虽不是刀耕火种,但必是男耕女织,当此之时,妇女在家一年365天的吃穿用度,全部出自妇女之手,吃,推磨,穿,要纺线,要织布,要缝。。遥想当年我们先辈出门两系相聚,还应该是徒步,或坐牛车,马车,那已相当今天的宝马轿车了。。真可谓是大浪沙,洗尽铅华始见真。我们后世的人才,就象家谱一样,晚清时,仅有一人在北洋大学读书,两系秀才也是凤毛麟角。今天环顾四周,虽不是家家都有大学生,但哪一脉系都有大几十人受到高等教育,在外工作为张氏家族再创辉煌者更是不可胜数。
先人在序中说到了,无论是大名张庄,河南张胥平,还是丁庄张家,西付集张家同出一脉,理应和睦相处,不各私其亲,祖宗在九泉之下才得安宁,才可保得我张氏后裔兴隆昌盛。黄炎培先生曾对毛主席说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族不可能永远都是贫穷,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穷也不会过三代;俗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看这句话,定是封建糟粕了。不过,保证后继有人,成才、兴旺也是迟早的事。一个人的成才,需个人天份,后天学习,关键还是机遇,所以一个家族兴衰成败,放在百年之中,繁衍才是第一位的,这就应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栋梁不出我们张家。看家谱序中就有张庄村云峰的笔迹,还有富言朝字辈先人参与校阅本族谱,那个年代读书人本来就很少,这两位老人家不仅写得一手的好字,还写得一手的好文章,以此激励了当时的不少的少年学子,以至衍续至今。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在家耕种;不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做事,只要我们秉承先人的孝悌于家,对朋友讲诚信,勤奋工作学习,教育下一代,闲下来无事的时候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即使做不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至少不会辱没了祖宗,也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持之以衡,相信在不久将来就会在张氏族谱中留下重重的一笔。
裔孙 玉字辈顿首拜序 2.3 张庄村简介
张庄村位于埝头乡政府偏西约4公里,东至丁庄村,西至王庄村,南至西付集乡于丰固村,北至前刘胜。全村共有人口489人,耕地面积561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业的现在发展有:两个养猪厂,五个养鸡厂;林业的发展现以发展到50亩。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农民经济收入除种植业外,以外出务工、农产品收购销售为主要来源。河北张氏族谱 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为张氏分支。记录着张氏由来的石碑立于埝头乡后沙河楼村东门外北侧,有耕地数十亩,给陈姓佃种,除国课外,其他为祭扫之用。现在张庄村正中央丁字路口处,向东南45度方向,在1938年前有旗杆,上有吊斗;逢节庆,张庄与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两族常相聚首。
1911年未,南乐县张胥平与大名埝头乡张庄共相聚于后沙河楼村东门外北,始祖墓边,共商修家族事宜,张胥平一位叫鹏的先人执笔,他的长辈叫镇的作序,大名张庄云峰校对、写序,现富言的先人叫朝动的,也参与了家谱的修订,先祖镇曾在序中:“族兄德鉴侄殿臣、朝动,族孙鹏、云峰等,参酌互考,得其概。”。3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3.1 继承祖德
张庄村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勤为职业
现代职业,百千万行,择业从事,各有理想。脑力体力,士农工商。贵在勤勉,富在自强。劝我族人,切莫闲浪。必从谋业,或专或广。荻耿果实,老奉幼养,欲成大业,地于少壮。从头做起,不惰不旷。勤操苦干,必有报偿,精专计谋,物丰财旺。永不息止,家富业旺。
孝敬父母
身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养更非常。竭尽全力,操碎心肠。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劝我族人,必为报偿。父母在世,孝顺敬让。不可凌辱,不可欺诓。遇有要事,应与商量。父母老耄,服待奉养。问寒问暧,关心痛痒。父母归仙,节礼安葬。
雍和兄弟
兄弟之情,非同寻常。只因缘份,方逢世上。如身手足,根脉一纲。荣辱联结,祸福关相。劝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视情义,互尊互谅。雍爱和睦,兄恭弟让。莫记恩怨,免为参搡。福禄共享,苦难同当。遇事多商,亲朋礼往。妻室各教,父母共养。团结一致,共拒豪强。
友睦族邻
人之祖先,原本同纲。繁衍生计,迁徒各方。近者是邻,远者为乡。百姓如是,况且族党。劝我族人,友睦乡党。以和为贵,仁厚谦让。缓急通义,庆吊礼往。艺业相扶,困难相帮。邻里之间,互为守望。哀矜孤寡,顾照幼长。不弄是非,多忍多让。莫欺贫弱,勿恃豪强。
训教子女
生育子女,重在教养。启其愚顽,提高智商。德才体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栋梁。劝我族人,教子莫忘。从幼抓起,不可疏旷。打骂冻饿,继然不当,溺爱放任,非属良方。家教要严,更需师长。锻炼意志,教导思想,习礼知义,循规遵章。胆识才略,诗书文章。
崇尚节俭
持家之道,勤俭二方。勤则生财,俭为备荒。懒惰之人,好景不长。劝我族人,节俭为尚。居不贪高,房坚宅亮。食不求珍,腹饱口粮。衣不华贵,齐整大方。器质而洁,不图排场。红白好事,不宜铺张。现时富足,当思久长。量入为出,有储有藏。4 张氏起源
张(Zhāng)姓出自黄帝之后代挥,得姓始祖:张挥。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他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弓。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零八。5 张氏字辈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乡张氏辈序:
兴玉怀祖德昭庆纪宗祥式善传家广师仁衍世长 6 张氏名人
[5] 张仪(?-前310),战国纵横家。魏人。入秦以连横说惠王,拜为相封武信君。一度入魏为相,说韩、魏事秦,以制齐、楚。后遭公孙衍等排斥,复返秦。昭王时,奉命入楚说怀王,以欺诈手段拆散齐楚联盟。武王即位后,秦臣诋毁其“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他俱诛奔魏,为相一年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
张耳(?-前202),汉初诸侯王。大梁(河南开封)人。战国末仕魏。与陈余为至交。秦末参加农民起义军,从武臣北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自为丞相。钜鹿之战后,与陈余绝交,被项羽封为常山王,都襄国。继而又归刘邦,被立为赵王。后异姓王相继被杀,“张耳以智全”(《汉书》)。
张良(?-前186),西汉臣。字子房,传为西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县)人。祖先为韩国贵族。曾谋刺秦始皇未遂,后隐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又与韩信整理编次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皆封故旧、亲近,而诛私怨引起群臣不满,遂建议封刘邦故最怨者雍齿,使群臣释疑。刘邦曾夸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释之,西汉司法官。字季,南阳堵城(今河南方城)人。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累迁谒者仆射、公车令、中郎将,后官至廷尉。敢于直言极谏,多次劝谏文帝以亡秦为鉴,改善政治。他处理狱案,严格依法办事。有人犯跸与盗汉高祖庙前玉环,文帝欲分别处以死刑与族诛,他不曲法阿容,建议按法处刑,世称持平。景帝立,任淮南相。
张苍(?一前152),西汉历算家。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有罪亡归。寻降汉,从定三秦,封北平侯,迁御史大夫。他博学好读书,明图籍,精律历。肖何为相,苍尝佐办计政。文帝立,为丞相,谢病免,卒谥文。
张仲景,汉末医学家。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名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书,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张角(?-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灵帝时,借治病传教,秘密发展组织。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天公将军”。因头缠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与弟张梁会集幽、冀两州黄巾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不久病死。
张宝(?-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地公将军”。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战死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抗击汉将皇甫嵩,英勇战死。
张梁(?-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中平元年(184)起义,称“人公将军”。与张角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东汉朝廷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反击,因警戒疏忽,遭汉军夜袭,兵败阵亡。
张牛角(?-185),东汉末黑山农民起义领袖。博陵(今河北蠡县南)人。中平二年(185)起义,称将兵从事。不久,与张燕领导的起义军会合,被推为首领。在进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时,中箭死。
张让(?-189),东汉宦官。颖川(今河南禹县,位许昌西北)人。少给事省中,桓帝时为小黄门。灵帝(刘宏)时,迁中常侍,封列侯,倍受宠信。他以势霸占民田,建议加重税敛,大修宫室。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宦官以悦天下。事泄,他与宦官赵忠先发制人,共杀何进。后袁绍举兵大捕宦官,少长皆杀,他投河自杀。
张修(?-19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汉中人。本为天师道首领,用符咒给人治病,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他以此联络,于184年黄巾起义时,在巴郡(四川东部)起兵,攻占郡县。后从张鲁,任别部司马,率部攻杀汉中太守苏固。后被张鲁杀害。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为南宋词人。高宗(赵构)绍兴间进士,因廷试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秦桧诬指其父张祁谋反,被投入狱。秦桧死后,为秘书省正字,历官中书舍人、广西西路(今西安)抚使、荆湖北路(今湖北江陵以南至洞庭湖以北之地)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词风接近苏轼,内容大多为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富有民族气节。其所作长调《六州歌头》尤为动人。著有《于湖集》、《于湖词》等。
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字敬夫,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丞相张浚长子。以荫得官,除直秘阁。金兵来犯,朝廷主和议,奏请誓不与金议和,继今以往,益坚此志,专务自强。知严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升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始师事于胡宏,与朱熹友善,著有《孟子说》、《太极图说》及《诸葛忠武侯传》等。病亡,嘉定间,谥宣。
张子和(约1156-1228),金医学家。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名从正,以字行。号戴人。继承刘完素的学说而有新的见解,治病以祛邪为主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善用“汗、吐、下”三法,切责医者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人。主张药攻食养。著有《儒门事亲》。
张即之(1186-1263),南宋书法家。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号樗寮。以荫入仕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阁。工书,其墨迹为金人所珍爱。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笔法,尤善写大字,劲挺雄强,别具一格。存世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等。
张贵(?-1272),南宋抗元将领。农民出身,别号“竹园张”。咸淳八年(1272),元军围攻襄阳五年,他和张顺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往援,为都统。突破元军封锁,进抵襄阳。又率兵突围,顺流而下,迎接郢州援军,至龙尾州(在今湖北襄阳东南),为元军所阻,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张顺(?-1272),南宋抗元将领。农民出身,绰号“矮张”。咸淳八年(1272),他和张贵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援襄阳,率轻舟突破元军封锁、斩断铁索木桩数百处,转战一百二十里,身中四枪六箭,落水牺牲。
张勇(1616-1684),清将领。字非熊。咸宁(今陕西西安)人。曾为明军副将,顺治初降清。历官经略右标总兵、甘肃提督、靖逆将军,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封一等侯爵。勇智双全,为当时名将之一。顺治中,先后平米喇印、丁国栋叛乱,随洪承畴讨伐云贵,破敌于七星关。“三藩之乱”起,率部败王辅臣部,克复兰州巩昌,又破吴三桂部将吴之茂于通渭。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军,谥襄壮。
张石顽(1617-1701?),清医学家。名璐,字路玉,以号行,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颖敏好学,博通经史。后弃儒习医。自《内经》至诸名医书,无不披览。立论平实,不标新异。明亡隐居洞山著书。书成归里,故名《医归》。另有《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等。
张志聪(约1619-1674),清医学家。字隐庵。钱塘(杭州)人。20岁从张卿子学医。广览古代医书。尤对《灵枢》、《素问》、《伤寒》、《金匮》诸书研读甚深。清初数十年间,与卢晋公声名相济。他研究《伤寒论》二十年,古稀之年还传授医道,闭门著书。医学著述有《伤寒集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金匮要略注》、《针灸秘传》等。
张伯行(1652-1725),清学者。字孝先。号敬庵。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中期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户部侍郎、礼部尚书。为政崇实,清廉刚直,屡得皇帝赐榜嘉奖。督修黄河堤防,赈济灾民。提倡文化,改祠庙为学堂,刊行《正谊堂丛书》。治学以程朱理学为主著有《困学录》及《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等。雍正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清恪。后从祀文庙。
张煕(?-1736),清名士。字敬卿,湖南衡州(衡阳)人。从曾静治学。雍正五年(1727)遵师命到反清名士吕留良家中访求留良遗稿,与留良子毅中、门生严鸿逵、鸿逵弟子沈在宽结交,谋计反清。次年奉师命化名张倬,往劝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告发下狱。后释归。十三年(1736)高宗即位,与师同被捕杀。
张广泗(?-1749),清臣。汉军镶红旗人。监生。康熙末捐知府。雍正间授贵州巡抚,镇压苗民起义。后讨准噶尔,以功迁湖广总督。乾隆间以经略复镇贵州苗民起义。授云贵总督兼巡抚,晋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加太子少保。旋调川陕总督。《清史稿》载其因伐大小金川叛无功,又“诿过于部将”,“观望推诿”,被处斩。
张廷玉(1672-1755),清臣。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选庶吉士。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规制多出其手。乾隆时历充圣祖、世宗实录,《明史》等总裁官,《明史》至此成书。为政求实效,受帝倚重。历三朝五十年富贵寿考,为清一代之最。有《传经堂集》、《澄怀园全集》。
张之洞(1837-1919),清末洋务派首领。河北南皮县人。字孝达,一字香涛。同治间进士。屡督学典试,注重经史实学。历任两广、湖广、两江总督。锐意新政,设立水陆师学堂、造船厂、兵工厂、矿务局、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皆其所创办,又派学生出国学习枪炮、机器等技术。德宗光绪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振勋(1840或1841-1916),清末民初实业家。字弼士,号肇燮。广东大埔人。1856年赴南洋,在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当学徒,后结交荷兰殖民当局官员,获准“承办饷码,领垦荒地”。自1866年起,在荷属爪哇、苏门答腊和英属马来亚各地,先后开办裕和、亚齐、笠旺、万裕兴垦植公司,东兴矿务公司,万裕兴、广福、裕昌轮船公司等企业,1890年,任清政府驻槟榔屿首任领事,1895年升任新加坡总领事。1905年清政府赏给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特派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从1895年起,回国内发展实业,创办或投资的有: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广东福惠玻璃厂、雷州垦牧公司等企业。1910年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任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1915年,发起组织赴美实业考察团,筹办中美银行和中美轮船公司,并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病逝于巴达维亚。
张焕纶(1843-1902),清教育家。字经甫,号经堂,门人称宏毅先生。上海人。早年究心经世之学。认为改造中国须从启蒙入手。1878年创办正蒙书院(后改梅溪书院),以学贯中西、讲求实务为宗旨,为近代新式小学教育创始人。1896年与钟天纬、宋恕等组织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团体“申江雅集”,七日一会,讨论改良教育。次年任南洋公学总教习。1898年以病辞,归主梅溪书院。1902年主上海敬业书院。著作有《历代方略纪要》、《救时刍言》、《暴萌录》等。
张德成(?-1900),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直隶新城(今河北省新城县)白沟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4月在静海(今天津市属静海县)独流镇设置拳坛。6月下旬,率团民五、六千人在天津紫竹林抗击八国联军,成为保卫天津的重要力量。后在清军和外国侵略军的夹攻之下,在战斗中负伤。天津沦陷后,返回独流镇准备再起,未几,在静海县王家口被地主武装杀害。
张百熙(1847-1907),清臣。字埜秋,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初授编修,渐迁侍读学士。甲午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建学堂,设报馆”(《清史稿》)。后历任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
张佩纶(1848-1903),清臣。字幼樵。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同治进士。官历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纠弹大臣著名,屡上疏言时政得失,劾罢尚书万青藜、董恂、王文韶等。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战,奉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务,马尾海战惨败,革职遣戍。后被李鸿章招入幕,甲午战争时,再被驱逐回籍。庚子议和,李鸿章再荐其佐办和约。光绪三十四年卒。
张謇(1853-1926),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先后在江苏赣榆、崇明书院掌教。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受张之洞委托,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又陆续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并自1902年起,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盲哑学校、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博物苑、天文台等文教事业,对南京高等师范、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的创立,亦多所赞助。从1901年起,从事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拥护共和,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袁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至袁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继续在南通兴办实业,并主持江苏文化教育事业,提倡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抵制新文化运动。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其他张姓名人有传说人物张果老;东汉大臣张禹、张济、张湛;三国吴文学家张俨;南朝梁臣张岱;北朝北魏将领张济;唐将领张俭,诗人张潮,音乐家张野狐;北宋大臣张宏、张璪;南宋大臣张纲,词人张镃、张枢;辽大臣张俭;元词人张之翰;明大臣张瑄,将领张俊、张凤翼,目录学家张萱,医学家张介宾;清捻军将领张禹爵,实业家张煜南,藏书家张燮,医学家张璐,泥人张开山鼻祖张明山等。近当代张姓名人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国焘,革命家张伯简、张太雷、张闻天、张鼎臣,红军将领张子清,新四军将领张正坤,解放军将领张云逸、张际春、张震、张体学、张国华、张经武、张爱萍,政治家张玺、张仲良、张霖之、张启龙、张金保,妇运领袖张琴秋,烈士张秋人、张友清、张兆丰、张思德,爱国将领张冲、张自忠、张学良、张治忠,民主革命者张百祥,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张奚若、张难先,爱国宗教人士张杰、张家树,北洋军阀张勋,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皖系军阀张敬尧,国民党将领张发奎、张辉瓒、张灵甫,国民党官员张群、张继、张君劢、张道藩、张静江、张厉生,汉奸张啸林,“四人帮”成员张春桥,金融家张嘉璈,天文学家张云,纺织专家张方佐,汽车设计制造专家张德庆,电气工程专家张钟骏,金属材料专家张作梅,力学家张维,石油地质学家张更,地质学家张文佑,地理学家张相文、张其昀,计算机专家张效祥,天文学家张钰哲,理论物理学家张宗燧,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张子高、张大煜,动物学家张玺,植物学家张景钺、张肇骞,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生理学家张锡钧,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解剖学家张鋆,内科学家张孝骞,外科学家张涤生,药理学家张昌绍,医学家张山雷、张锡纯,心理学家张耀翔,数学家张恭庆,学者张东荪、张采田,法学家张志让、张友渔,史学家张星烺,哲学家张岱年,教育家张伯苓、张如心,出版家张元济、张静庐,语言文字学家张相,图书馆学家张琪玉,工艺美术家张光宇,画家张大千、张仃,漫画家张乐平,雕塑家张景祜,书画鉴藏家张伯驹,作家张恨水、张爱玲、张洁、张贤亮,小说家张天翼、张资平,翻译家张申府、张仲实,新闻记者张季鸾,作曲家张寒晖、张曙,电影导演张石川、张骏祥、张艺谋,电影演员张瑞芳,相声演员张寿臣,戏剧理论家张庚,京剧演员张君秋,川剧演员张德成,杂技表演艺术家张英杰,象棋名手张德魁,乒乓球运动员张燮林、张怡宁,排球运动员张蓉芳,射击运动员张山,羽毛球运动员张宁等。参考资料:
第二篇: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
张氏族谱主要宣扬爱国主义、耕读传家、内外和谐、明辨是非等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字辈
重庆
百忍堂张氏字辈(主要分布在垫江、长寿):思念朝廷忠大德,国家世代永安明。遗传万年邦民泰,富贵荣华庆长春。
清河堂张氏(分布在巴县、大足):系湖南衡阳张万九郎支,衡阳县崇光乡仪城里太通堂人氏。其后裔善笛康熙二十六年(1688)入川,落重庆巴县西城里石门龛厰上。子仕惠后徙大足昌宁里一甲地名转龙场兰家垻小河头。
大足清河张氏字辈(前20个字)原是:善仕惟文武,世代永兴隆;成明荣华富,德重应豋先。河北
衡水市故城县盐厂村 张氏字辈:玉华宝守新、孝访忠良贤。支祖:张学颜
《武安市儒山村张姓家谱》:始祖张从政明初从山西洪洞县石狮口迁徙而至。从十九世始,字辈为,连桂庆秋光 中庭满世香 瀛高多子步 新喜焕伦常。江西
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星子清河世家字辈:兆元之善庆 唐汉起闻人 理学传家宝 鸿文寿世珍 久承金殿诏 长际盛朝春 忠孝千秋在 庭阶景象新
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南昌四六公后裔字辈:孔子添景德 汝维道必儒 嗣贤承柞永 亦世发长祥 孝友怡谋代 朝封锡命昌 才高文选万 忠顕陆纯堂 理学佳备厚 先传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号排)
永修字辈:子国季仕元 昌自良玉耀光宗绍孔孟 一行可维邦 芳名远近扬 礼仪承先德 应嗣发其祥 忠孝传家久 诗书创业长 圣朝召左右 佳士乐安康 丰城董家张氏字辈:光昌顕祖 占有可成 良相永升 吉人来集 绍绳光绪 继述宗漠 嗣英盛发 久远洪图
丰城社岗张氏字辈: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学应,士登上林春;礼德垂家法,诗书淑后贤;勤修增世业,序爵丹墀前。
上饶清河张氏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景德镇市浮梁县张氏:化孙公八句诗: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处移居闽上杭。百忍风声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访。传家孝友乘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凛训,枝分盛姓名香。化孙公支下世派: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千三公下世派:千念仲 居玉旭志国张 兴尚鸿光日文 明振家声元猷 佐圣治功绩冠 群英世继勤宣 德维新业广成 孝友立基厚万 代庆昌荣。湖北
安陆市接官乡:
兹当修谱伊始,谨遵先人已定名派恭录之,庶族人便于诵焉,名派原十四字,后改十六字,今从之。
德懋承先 永光世泽 学崇华国 大有文章(本源,根据老谱《张氏本源考》记载:“张氏系出黄帝五子辉,始造弦,张网罗,世掌其职,因氏焉。”)
安陆市洑水镇白龙村:宗守家法 应运洪昌 明英卫取 世得亨家 光尊丽景 福耀春,据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过来扎根的。
枣阳市王城镇耿湾村张家湾:明从宗之泽,德远在仕迁,显升本仁定,自古可同传。(堂号未知)
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胡家河村,正大学士 永守清德 长开书香 光宗耀祖 治国安邦。。明洪武二年由江西南昌府迁往湖广德安府。。
随州市环谭镇武家河村:全 中 运 正 可 学 希 之 家 国 宗 传 方 万 年 仁 义 礼 道 德。
随州市万和镇:崇高文明,治国齐家。(这是中间的一段,其他的不清楚)
松滋马御河张氏:一元继叙起,万代嘉名传;江汉滋生远,诗书世泽长(现存道光年间所修家谱仅记载至此,“嘉名传”,为正确家谱,而“加名传”或者“加明传”,是当时为了避讳嘉庆帝,“滋生远”也有流传为“滋生远”和“滋伸远”的);立德心(公)为本,尊(争)先后(候)发祥;孝友天良正,永远在朝廷。(括号内为其他流传版本)(一世祖张如初,居江西省瑞州府高安县(今江西省高安市),二世祖张寿兴开基于松滋朱家埠,至今已繁衍至第二十二代“嘉”字辈。在此家谱创立前,沿用江西老家家谱“如寿必绍,宝玉文宗张,应士凤庆张”,从第十五世始,启用此家谱。清朝时在松滋马御河建有祠堂)
荆州松滋张拱斗后裔:拱国正泰,井亭应大,毕承世德,启敬家良,志立宏远,中原恒光......新洲张旗牌(两铭堂):文之世廷居,元于和同衍,亨吉大有兴,利恒光裕泰,贞益永承传,佑启昭百代;(续增二十言第二届增撰三修再增五言):建业德肇晋,宝善训述楚,用广在谨念,体立尚敬守,言行贵慎修……
新洲李集紫竹林(守铭堂):自洪宗德昌,桂秀凤廷芳,举世正熙和,逢时美治邦,龙麟钟海宇,道极焕辉光,太象在乾坤,巨伦万古康。黄冈张户岭纳蓭公后裔:自先能以志 维在秉时全 咸宁市双溪村古堤张:广大昌宏,秉礼守仪
阳新排市龙口村张氏,祖籍江西,字辈:天仕庭兴用友太久继元亨利祯克孝家学明先德吉丙成周
麻城市顺河镇张氏:明良光再积
红安八里湾镇张家田村张氏:培钧治楷耀
红安张家湾字辈:鼎胜文有一,玉同士孔明,永载廷兆国,之映正大光,敬守先贤训,钦崇祖德良,家声隆万世,象笏立朝堂,继述承宏泽,谟猷裕后昆,千年绵宗纪,品业荷君恩 孝感市大悟县彭店乡通山村张氏:单方传家孝友从正忠良
鄂西张氏,派行诗:大开张世仕,永应长兴宏,发达承天佑,严明光祖宗。蕲春县刘冲村:有2支张姓延续在此。
1、洪达胜贤
2、廷文正逢兴,极大学之道,明新承恩远,启佑世泽长,修齐开国运,辅治耀龙光,清俊 建炎顺,永辉宗德昌。
利川市与石柱县交界处张姓字辈:大明一登(或等)臣 国正天星顺 万世成典(后改为显)启 江汉永朝宗
仙桃市西流河镇竹林村张姓字辈:大庭之德,以绪本长,有贤克继,万代崇光。
湖北省来凤县利正里一甲地名茅坝坪,孝原里四甲地名洗踏溪张性派字排列:逹述先思本,福应必逺昌。振开国正启,世永定太祥。庭瑞延连泽,清河映日长。举心修士志,光裕德芬芳。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雷家澥康熙壬申年当前定张姓字辈:光明正士 家国永宗 同绍先祖 定尔发祥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雷家澥乾隆乙亥年后续定张姓字辈:树德知心泰 懋修卜世昌 经纶云汉表 谟烈殿廷扬
湖北省枣阳市太平镇五里桥村张姓字辈:大有诚明、田家德崇、恒修永远、万事奉行 湖南
湖南溆浦张氏字辈:仁昌安显,瑞正明良,文才定国,世代永光。祖德祯祥远,云梯步月青,孝友传家美,诗书裕后昆。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南轩后裔)
平江敦本堂张氏派语: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益阳金镶堂张氏字辈: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益阳孝文堂张氏旧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新派语: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浏阳金冈段张氏字辈: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传家政,忠良万代扬。
长沙坳上张氏字辈: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传家世泽延。新增字辈: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醴陵新洲张氏:堂号雍睦堂。始迁祖明甫公,字天相,号吉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鸡子团山。明永乐间授经于醴,遂落业新洲丁家坊。弟明庆,占籍上版都。清乾隆7年(1742)一修族谱,嘉庆21年(1816)二修,道光30年(1850)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2年(1910)五修,202_年六修。族人多分布在珊田冲、小溪及萍乡、浏阳等地。1948年统计人口4000人。字辈:明纯凤永伯堂廷承循子九世同居木火土金水生际盛朝维国之瑞守乃家传声华日贵。[1-2] 常德张姓字辈:忠孝广佳传
新化太阳张氏:清乾隆40年(1743)首次付梓。乾隆谱排行: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道谊崇铭术,经纶绍策筹,家谋贻九世,国鉴著千秋,光裕惟忠孝,清河一派流。道光11年(1831)重修族谱改订排行:万通洪金兴,添删元舜伯,德先思文时,永奉廷仁朝,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前贤垂淑矩,后嗣接徽猷,源远渊逾浩,枝荣叶益稠。
湘蜀张氏:朝鹤忠龙秀(清朝曾用朝学忠秀梦),辅遂臣必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原,家声绵祖泽,懿德复仙元。(南轩后裔)湘蜀云贵张氏:云从龙化运维新,金鉴增光太平升,登得家基名誉远,青钱万选辉先声。或:化功昌(或行启)景运,金鉴乘时新,诗礼光先泽,青钱邦国珍。(南轩后裔)
湘蜀张氏:德谷应彰友本文,天廷万世国维京(或:天万元国京大学),光宗思继述,开胤启良贤,仁孝承先志,伦正祚永昌。(南轩后裔)
湘蜀张氏:时希国定正,士大化世隆,才鸿宜高选,上邦声名达,绳武贻谋远,祖功宗德长。或尊祖贻谋远,齐家世泽长,继兴传达孝,敦睦发奇祥。(南轩后裔)汝城秀水张氏:承宣溥守隆召景明志元克应德本尚存永家茂盛文献朝钦孝行丕著世胄芳声时来运亨贤俊笃生增光先烈端在积诚体全用达显扬玉京心同气合佐佑功成远继宗盟立意良深敦诗秉礼由义居仁振拔有日谋猷孔新维祈仲季福履昌荣。(张平迪后裔)四川
蜀湘张氏:(老字辈)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或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居广汉、中江、武胜、宜宾、泸州、邵阳等地(南轩后裔)。
广安张氏:维佑世朝文,洪远百代荣,绍宗开明顺,福禄永康平
广安悦来镇廖家沟张氏,入川始祖:张希旦。字辈:时希国定正,士大化世隆,才鸿宜高选,上邦声名达,纯武贻谋远,祖功宗德长。(南轩后裔)
四川崇州市三江镇皂角村红庙子张氏:奉天君令,应运子开。福善光德,寿嗣永忠。先祖自清初“湖广填四川"来蜀。
岳池县雨台村,水桶庙村,北城乡
安岳县 永清张氏:仕维正万文,世孝(代)在朝廷(名),忠臣仁义本,忠德显明伦 前20个字:子才鸾起金 经应鼎枢人 学成先圣道 世代远传名 后20个字:作述崇文治 循良著德馨 敦宗邦国重 锡福显朝廷
岳池坪滩镇芭蕉湾村张家坝:盛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明道思先德,宏运克有光 青川县茶坝乡兴龙村张氏字辈:文艺家升远,才德阳邦国。
川东北张氏字辈:廷延著立际占亨应国瑞启仁文光前代裕后昆尊远益世常兴
广安张氏(湖南宁远迁入)字辈:文廷天遇时 尚正世有之,九锡显其昌,继承在嗣光,克绍纯宗祖,永大可呈祥。
渠县兔乡群康村张氏字辈:越朝有先显禺万,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寿光华照乾辉,永远克昌可绍清。渠县县志可查。支祖:张越。
顾县镇张氏字辈: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武胜县飞龙镇黄连坝张氏(清初由湖南邵阳迁入),入川始祖:张才睿。字辈:(前二十代)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烈,世守继鼎台。(后三十代)先朝贤哲圣,辅国表奇功,广德兆民化,弘儒万代宗,清云(明良)庆会合,泰运复开通。(南轩后裔)
武胜县烈面镇西关乡七村五香庙张氏祠堂字辈(据说湖南张家界迁入):天子万国荣,朝廷举俊英,先泽光远大,世界永杨明。
川湘张氏: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列,世泽登帝台,正启儒大宗,惟仁德厚从,富贵兴清朝,万国友再朋。(南轩后裔)
四川宜宾牛青山张氏:觐文宗子明,祖兴如朝国<廷>,一启大自宏,永德盛芳荣,有志承仕道,必先正其心(张觐远后裔.一伏祖次子启礼公生五子:大贵<即大成也>、大美、大学、大用、大胜,大贵和大胜均未入川也。牛青山一支的上川始祖---张大美)凉山张氏,居住在冕宁县后山乡,先锋乡
四川广元剑阁县时古张氏:正启文光,定国安邦,刻承其志,万年永昌。贵州
毕节市张氏:华从金才启,世有玉枝叶。山东
济南市天桥区(原齐河县)桑梓店镇张王堂村张氏族谱:清朝中期自枣强迁至齐河以东25里张家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岁次乙卯孟春续刊,自十三世起依次为:逢曰其景学 树德传家永 瑞光照宗明 洪输继海清 国宪保文华 中兴养吉庆,望后世以此辈分续之 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张姓辈分:士叔首太运 学正养道忠
枣庄市台儿庄区郑庄村/张楼村张姓辈分:方/(音)宜/(音)纯(音)兆/裕/言/体/均/成/心(音)
龙口(黄县)张氏族谱(清)张允选等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龙口市乡城乡东村藏。字行辈分是:基业可久 名望常昭 衍庆为志 肇锡永超。济宁微山县留庄镇北湖村张氏字辈:相景永兴宝,开贵玉希贤(晨兴张氏)
临沂市莒南县十字路镇:承(思)继(德)传(同)守,永念先德。孝乃为本,敬以作则。中和在志,信义存思。
日照莒县棋山镇张家管庄村、茅埠村、埠南头村字辈:维洪司韶世,文广奎宝纪,正宗永培远,学成凤友际。
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敬成会海,中宪荣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鸿福。齐河县梯门村张氏字辈: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支祖:张子岩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大张庄村部分字辈:兴毓(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泰安市肥城张氏部分字辈:同学敬道美嘉修 明平正光华
老城镇百尺弹子山张氏字辈(20辈):锡淑相炳堂 钦衍业照培 金泰东熙增 钧衡保焕基 东平县单楼、稻屯、张庄、下套、曹营张氏部分字辈:镜淑型格灿,铨法增懋秋 省郓城县黄岗村张姓张氏部分字辈:起士文朋有养廷逢志广登永金继元心进瑞善修鸿玉云兆龙守海景中效清德庆如安(或耀诚思国际安)
大坞镇大坞张氏部分字辈:学尚广崇肇(兆)裕(玉)光明贻(宜)本礼念永保庆成平阴县洪范池镇南张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书,玉全广金贵,修德多鸿福,学正传万世,凌云逄新笃,守成敬宗宪,履一信作树。
平阴县李沟大荆山村张氏部分字辈:天立志现召传尚元乃齐邦正 邹城市巩庄村张氏字辈:(原本)川元宪成业,(后续)得祥理智信 临沭县西后涝枝村张氏字辈:顺、永、兴、成、计、春、洪、军、茂、光
临朐县 张远德(江西吉安府丰县人)明弘治到临朐,三支:临朐孔家庄、沂水胡庄、临朐大山。
忠恕堂:继仿* 秉 *化汝于宗景克善作树传承瑞良玉庆洪泽(菏泽市巨野县老张庄村)东明县东黑岗张氏:青万全军红治邦毅守诚
泗水县柘沟镇东马村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泗水县山西迁入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成武县张楼镇张海村三石张字辈: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衍清河。(清同治年及1962年重修)克大文兴广,玉佩庆景长。连进怀登殿,福建仍安定,继世守真善,道德传正宗。
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张海子村字辈:庆君长怀印,忠臣爱贤仁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孙东村张氏字辈:大洪乙松美,廷*维宗介丹,兆继庆传文,广永远立毓,方振兴有德,会史旭年宪阳。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大崖村张氏字辈:洪玉建兆荣,安居振丹庭。兴怀传家梦,转单上元平。济南张氏字辈:士传学汝景兆 泰安泰山区邱家店后燕家庄张氏字辈:成玉传继广,兆延庆吉祥;岱岳区道朗镇城子寨村张氏字辈: 泰相绪恒秀士学道传成;天平街道办事处姜家庄张氏字辈:树灿清士立,文胜廉登彦。此支脉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往泰安市东平县,清朝时期姜家庄张氏始祖带两个儿子来泰山之南、金牛山之东的姜家林定居。“树”字辈为定居后的第四代传人,现已传至“胜”字辈。宁阳县伏山镇张行村:士宝传衍庆,恩熙兆瑞洪;张家堂张氏:......来化西树汉;东疏镇义和庄张氏:……景忠厚传家远
山东德州临邑县张家林村张氏字辈:维尚怀淑德,永承庆新传,光明清宏化,兴学立志公。山东即墨大桥张氏字辈:京永文德大,本立正道昌,诗书承圣泽,孝友振纲常。费县新庄镇张家坡村现存辈分:开启京(金、自)俊兆春(志)
山东兖州新驿镇东二村张氏: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山东菏泽鄄城旧城镇三合村:宗孟庆兆留,泰和通亚欧。云腾翔万里,华光瑞千秋。山东聊城莘县张寨镇后张寨村张氏字辈:德广传宗永 山东滕州前村张氏字辈:敬,显,令,宗,后,洪
山东蓬莱登州府苏莱县老母猪屯三(音)山(音)张家(山东镇定府苏鲁县三山张家老母猪屯):寿,礼,会明亮,昇秀福禄祯祥,平金银财宝富贵荣华耀。清朝年间迁徙至东北吉林等地:成发山林平海年魁,恩宝楼殿义凤阁庆吉祥。东北
吉林张氏:恩宝楼殿义凤阁庆吉祥(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县毛城子乡梁山村三舍又名张家洼子、八宝户,吉林省长岭县东岭乡海风村谭家屯四舍),清朝年间迁徙至东北吉林等地。吉林张氏:连仕继荣禄恩熙忠义广启国贵明徳永庆福成祥。(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迁奉天西扬长河)
本溪张氏:富玉天廷永,修怀宝殿明。国中希凤世,学得庆恩荣。吉林德惠张氏:燕俊志海涛。吉林省农安县万顺乡光辉村张氏:文永国志兴,凤显耀中庭。继承敬孝义,德才佩华荣。(祖籍:河北省 顺天府 宝坻县 热河庄? 牌路张? 有家庙。)
祖籍顺天府大兴县,先迁至东北。张氏:凯兆作文圣,永昌如松柏。
肇州县张氏,祖籍山东,光绪十三年迁至黑龙江。字辈:文凤兆德茂,宝新真存孝。辽宁大连张氏 : 文有德恒 茂世英贤 升荣恩庆 安徽
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 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3] 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 德仪辅国 勋慕益稷 道宗伊洛
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洪台村,祖上是山东枣林庄,家谱是;乾大传家永,甲地丙严昌,志远德良久,仁义寿如春.
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 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共六辈人:敬 广(玉)国 允 朝 志。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和营村、魏岗镇张楼寨:云 昌 绳 祖 庆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老张集一带字辈:之(奉)、如(学)、兆(怀)、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兴、家、永、克)、心(锡、金)、三(杰、立、汉)、敬(俊、建、子)、治(明)、国(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贵(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钦(图)、开(道)、广(远)、尚(继)、孝(圣)、礼(祖)、义(庆)、光(祥)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张圩村部分字辈:..文传之献孝...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 文爱(书)国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 伟和公子斋德公,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安徽安庆潜山、岳西百忍堂,于宋元之际由江西都昌迁入,始迁祖贵一公三子华卿公,贵四公子均佐。一公房旧派:卿成仕友甫 金玉奕应昌 家文三元启 宗瑞兆联芳;四公房旧派:均和烟宏文 庆有儒学启 应世举玉嘉 传国珍基承。新派:祖泽余福永 一本萃贤良 光荣期远大 继述乐延长。
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安徽萧县王寨镇张老家(张老家祠堂)张氏辈分:毓(十四世)克 世 永 本,吉 梦 庆 祖 长,学 全 功 名 显 圣 贤,宏 猷 传 业 远,政 修 乃 清平;毅 然 树 勋 念;家 教 尚 乐 善 ;勤 俭 增 贡 献 良 才 效 伟 哲;安 民 作 典 范 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 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安徽天长市张氏清河堂属于苏州人士:主要居住在天长街道长亭村和万寿镇的张安村、汊河村、忠孝村,杨村镇龙集社区。字辈:宝(保)、有、定、文、开、元、金、玉 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全敬广振其开。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张氏字辈(南槐堂):河 清 海 晏,家 呈 祥 瑞,贵 馥 南 方,子 显 孙 扬(部分)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众兴乡、民族乡、梁园镇张氏字辈(绍忍堂):绍文继武,华国传家,修仁树德,府世贞帮。(合肥市瑶海区、祖籍众兴乡张氏后人张浩丹、又名张灵国、字兰石提供)
安徽合肥市肥东县黄塘村张户张氏字辈 : 志道家发宏(部分)
安徽宿州萧县赵庄镇汪屯行政村三座楼自然村张氏字辈:守书元继世
安徽肥东县张集张氏(百忍堂)字辈: 正元德孟曾光大,应道友良盛世昌 河南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漆林冲张氏字辈: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
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 宗 恩 德 厚 绵 远 世 泽 长 光 明 富 贵 显 贤 才 耀 华 堂[5]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蒋集镇张氏堂号:公顺堂;字辈:成 登 金 学 玉,先 代 庆 联 芳,孝 友 家 生 远,世 泽 诗 书 长;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庄张氏家乘:逊志时敏,义修厥德,允怀于兹,绵延家泽 河南省鹿邑县城南王皮溜镇南张楼张氏字辈: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嘉升 河南省鹿邑县城北涡北镇张氏字辈:中韦思正广祖德玉善振家兴 河南浮戏山张氏字辈:文布永士 俊其如辰 广有鸿业 仁义忠信
河南商丘(归德府)张柿园:合凤学昌运,文耀武威兴,盛景开元起,勤奋伟业成,齐心继祖志,忠孝定作宗。
河南封丘张氏字辈:玉公之景国恩家庆
河南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曰维元成玉,国正传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兴,中华业鼎盛,浩瀚普大统,祖荣千古继,万秋培杰英。
河南原阳县韩董庄镇大董庄村张氏字辈:自心文志天,孔会庆宗联,伦常增光华,荣显万世传,仁杰富贵贤,家声名振远,忠贞留后继,先祖本有泉。
河南方城博望张氏字辈(清张玉迁居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开始沿用该字辈):玉荣伟龙火,万(慎德百书)元(春存天琴)文堂成,远希第克中,辉邦应运廷,家和义泽丰,光明兆亚东,庆景祥齐贤,方正延河青。
河南社旗县晋庄镇张氏字辈:成合中文宗
【河南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柏树坟张庄张氏】
(主要分布在魏冲、张庄,柏树坟,燕集、哑叭庄、赵庄,张代庄等)张氏宗派:七世祖开宗族谱:克宗有大士,人举自学成,振从弘天上,法清德永兴(高祖张邦振,高祖张守祥,)老祠堂在魏冲村西,仅存老族谱石碑一通,清末世系现无法考证(人口分布区域:1 柏树坟村2 魏冲村3 张代庄4 大赵庄4 张庄5 燕集6 姜营7 哑巴庄8 张高庄9 小郭庄10 李八庙11 浦山王圪垱12 庙后王庆13 十二里河14 马场15 新店乡枣庄 下王庄16桥头乡 窝李17石桥 西左庄 上曹营村18 河西 陈棚 李相公庄19 博望 大兆19 午阳县西门外20 南召石门关沟21 北哑巴庄等地)
河南邓州市刘集镇郑赵集村张氏字辈:景春耀先祖、清平万世昌、河南安阳市水冶镇南固现村张氏字辈:元凤思天建,万宗德有生,金凝如宝玉,家道永平清。河南安阳还有这样一个关于张氏族谱的故事:
相传我张氏自明初由山西洪桐县老槐树下迁来兄弟两人,即我钦,皇二祖。按当时虽云手足情深相偕迁来,终生相和。然其子孙理应各立其祖,各续宗。故至今与钦祖之子孙,仍同一宗派。庆吊相通,然至春秋祭祀各认其祖,萧然两家,传闻我皇祖迁此,传十余世,其宗谱之轴册具备,装订精致,叙述清晰,无不尽善尽美。但因新中国成立,反对家族宗派,家族宗谱也随之失散失落大半,不尽系统。而后改革开放国家政策放松,对家族宗派不再干涉,我张氏后人二十二世张建普又名张二法,由于国家发展经济政策放宽,搞起了农民企业劳动致富,因其忠厚老实,平日行善积德,广做善事,日子过的也算稍有富余,但日子好了,想到家谱遗失之事就夜不能寝,所以召集张氏后人各门各家之能人共同商议追续家谱之事,在权存残谱片页家谱的基础上,多方调查遍访同宗,遗憾的是十五世纪以前续不起来,十五世纪以后基本追续完善。使我张氏宗族后人知其张氏宗族和家族发展状况,完成了一项合宗族心,满宗族意的大事,江苏
江苏省江都市大桥镇 张氏金鉴堂,字辈:万绍正学 大有余良 江苏省泗洪县魏营镇二甲村张氏字辈:瑞德泽永强 江苏省丰县范楼秦镇秦庄村张氏字辈:绍夫长龙继。
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张顶村.百忍堂字辈:二十世起:正道光明 欲国宣扬 祖德长久 乃服兴帮 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扬□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
南通张氏字辈:象贤学圣,宏启达宁
江苏沛县张集、张伙庄等百忍堂张氏字辈:敬尊祖训,永守先行,忠厚传家,百世光荣。江苏泗阳县莼鲈堂、始祖启、发二公于己于1374年自苏州阊门草桥来桃(桃源县,即江苏泗阳县),距今600余年,相传24世,约千余户,近万人。分布在江苏省泗阳县东南部、淮阴县南部以及南京市、盱眙县、沭阳县、金湖县、新沂市、连云港等地。
江苏省泗阳县还有一个张姓堂号即继善堂,字辈中有“文成业立,克正家生”等字。
江苏省泗阳县高渡镇尤嘴村等张氏字辈:“寿彦荣生、广宏道志”,八字循环使用。在城厢龙门村、高渡镇王集街上也有同宗氏,但人数不多。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徐庄镇旺庄村(祖辈自山东滕州迁徙)百忍堂字辈:金玉满堂洪,士大仲光明。广东
广东省紫金县苏区镇张氏字辈;初福富茂荣昌胜远。福建
福建张氏字辈;龙章凤誉,诗礼传家,敦宗正学,道德启发,克绳祖武,万载荣华。广西
桂林张氏: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孝友堂张氏: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其他省份
陕西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
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陕西安康清河堂字辈:志广念隆 兴荣少启昌富贵
陕西安康张氏辈:仁慈忠孝良 为国保安康 文武显光辉
陕西安康紫阳县张氏字辈:民国大喜迎 世少永长春 开启继承业 家传万代兴
某支张姓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金镶堂张氏字辈: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仕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五修字辈: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庆余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城南孝友张氏五修字辈: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咸丰三年颁新派字辈:传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通谱合派字辈: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孝友堂张氏桂公支谱旧派语:天道益世达,廷广应时良。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洋湖清河堂张氏派语: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惠和堂张氏五修派语:万世传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浙江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张氏,张姓,家谱,家族
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
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
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
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
堂号
清河堂:皇帝封少昊氏于青阳(今清河县),少昊子挥为张氏始祖,后人追思清河,故有“清河堂”。孝友堂:《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以孝友闻天下,故有“孝友堂”。百忍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一百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一百尺绸缎。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敦煌、安定、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河间、中山、魏郡、蜀郡、武威、犍为、沛郡、梁郡、汲郡、河内、高平、上谷。②自立堂号:嘉言、崇本、余庆、世美、开业、敬思、禄宜、贻谷、资敬、敦善、贻德、承德、寿康、著易、萃雅、敦睦、留余、树德、追远、永思、笃亲、金鉴、都会、二铭、曾三省、孝友、叙彝、两铭、忠恕、太忍、承思、志合、冠英、亲睦、燕贻、宗岳、敬谊、源流、鉴湖、正始等。
山东日照海曲太平桥张氏 堂号:正始堂 自二十四世往下 承继传守 永念先德(同:隆基善嘉 锡良有道)孝乃为本 敬以作则[6]
第三篇: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 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识其始祖者。时至今日,洪洞移民的后裔已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 “明洪武、永乐问,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民国《洪洞县志.古迹》)。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记载,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政府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在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耀,超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生二子:祎、韪。棉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人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地。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洪洞大槐树移民清徐张氏一支始祖讳礼,于明初自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清徐县东高白村,迄今已传二十二世;平定张氏一支始祖讳财,于明朝由平阳府洪洞县迁居乐平县城西梁庄五甲,历传凡九世至张美于清初顺治年间由梁庄迁居平定州西锁簧人东会都下八甲;长垣张氏一支始祖讳辰,字震宫,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长垣县城西北十八里大张村;长垣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长垣县张寨村、葺芦村;临清张氏一支始祖系出山西洪洞,于明初奉旨迁徙临清县清源居住;兖州张氏一支始祖讳马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兖州县马家村,后历数代,移居张家楼村;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三老,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定陶县湾子张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四老,字开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明初奉诏迁居山东定陶县陈集东张庄、张胡同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定陶县江山寺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瑞、讳诚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迄今已传十三世;永城张氏一支始祖讳金明,明朝洪武三年春,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永城县古城村,迁居时偕四子,将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祠堂对联为: “西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镇平张氏一支始祖讳茂,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镇平县河湾、弥宅寺、蒋庄洼、茨园、上户、大尚营、塔梁、周庄、铁佛寺沟:滕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兴仁乡东谷山村;新安张氏一支始祖讳琮,于明永乐初迁居洛阳廛河里,清初张步赢迁居新安县回龙山;新安张氏另一支始祖讳聪于明初自山西闻喜迁新安县羊义村;新安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偃师,清乾隆中迁鲁山,继迁洛阳,又徙新安县铁门;台前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台前县后方乡后张村;汶上张氏一支始祖讳为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家大柚迁居嘉祥县寺前铺,后迁居汶上县南旺乡;新河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亭则头官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辛章官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马军寨迁居新河县西千家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关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大田庄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张神首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小周庄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李家寨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北张化村、东张化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董夏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杜兴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魏庄村;新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小屯村;民权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双塔乡孟庄村,迄今其后裔已发展约二千人:修武张氏一支始祖讳强,于明初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中马村,迄今已传八十五户,五百三十余口人;修武张氏一支始祖讳嵩桥,于明初年间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东山底,迄今已传十五世.十九户,一百零四口人;修武张氏一支始祖讳宏毅,于明初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西义门,迄今已传二十七世,三十余户,三百二十余口人;修武张氏一支始祖讳从,于明初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东街、西街、中街、定和,迄今已传二十七世,六十余户,三百九十余口人;曹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志善.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张嘎村迁居曹县西三张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有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嘎村迁居曹县白堂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迢居曹县韩集镇;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到山东曹州府李庄集村,后又东移二里建村为黎阳村(梨元村);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文庄村:静海张氏一支始祖讳绳鼻,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米家庄村随移民来到静海张庄子,垦荒种地,迄今已传二十四世;小钓台村张氏一支始祖原籍山西,明永乐年间迁至河北省南皮县城关,弘治年间(1488—1505年)因私挖娘娘河,违反律条,皇帝降旨,全家抄斩,罪灭九族,后娘娘求情,改为三日内逃出百里之外,不再追究,故张氏家族四处逃难,有张氏女祖,带领曾孙张友成逃至静海王桥(现小集村西王桥疙瘩),后迁至小钓台.嗣后,有的由钓台迁往县内的陈官屯、高官屯、佟庄子、梅厂等村,有的迁往吉林、陕西等省;新乡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乡县送佛村、张八寨;温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温县;鄢陵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鄢陵县官在村、冈底张村、张桥里村;南乐张氏一支始祖讳敢、讳河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南乐县元村镇张庄村、操守村;洛宁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洛阳,再迁宜阳后迁洛宁县凡村,迄今繁衍约五千余人:洛宁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德里村:洛宁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凡村:洛宁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一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陈吴大寨里、陈吴老寨村、新寨村、东山底村、张营村、西长水上地村、老城、西坞;宜阳张氏一支始祖讳友谅,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八政村迁居河南宜阳县赵堡,迄今已传二十五世;濮阳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郝相楼、文留镇张楼、习城乡于村、梨园乡辛庄、申庄;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梨园乡张水坑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五星乡张湾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榆林头、濮阳县海通乡前双庙、河寨、前康庄;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朝中期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五星乡东葛邱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同安寨、郎中乡张屯、白罡乡白岗庄村、张密城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奉诏迁居濮阳县大庆路东赵村东南街,后德宠公移居西白仓小桥口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讳钦,于明洪武年间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濮阳县澶北赵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城关镇张庄、海通乡王称湾、张称湾、子岸乡张河沟、白罡乡同安寨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黄滨,永乐年间又迁到赤田寨,到清又迁到红岭店,民国初年改为八公桥镇店当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张家寨村、文留镇南张庄村、王称固乡武祥屯、五星乡张楼、胡状乡张马羡、后岗上、杨大张、东大张、庆祖镇张榆林头村、前贯道村、后贯道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渠村乡张寨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张家庄村;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王称土固乡东张庄村;灵宝张氏一支始祖讳如山、讳如林,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下迁居灵宝县城关镇涧东村;清丰张氏一支始祖讳久能,于明建文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榆园村(今张林子),迄今已传二十六世.后裔主要分布清丰张林子、汉寨、张庄里、安唐、天云寺,山东省莘县刘海、赵庄、黄营,河南省范县辛店,濮阳县南草场等地;清丰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景和,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前张前,迄今已传二十四世,其后裔分居五眼井和西平县北关:清丰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大流:博爱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博爱县皂角树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铁炉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张鲁回族镇张湖涯、樱桃园乡耿王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化龙、讳化虎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化龙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樱桃园乡将军寨村;郓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西何庄,嘉年间,复迁张庄、张兴庄.因善做豆芽,俗称豆芽张庄,另一支东张庄因善做豆腐,俗称豆腐张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张尔略屯、张光裕屯、张问屯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昆仲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州府郓城县廪南村石佛庙,四世祖善路,迁居张李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福林,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郓邑南关外龙王庙居住,永乐年间迁张胡同村;枣庄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东谷山村;丰县张氏一支始祖讳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丰县欢口集菏泽村、沙庄乡水坑涯村;郑州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郑州市,七世以后分为五门分居禹州、叶县、宝丰、鲁山诸处;郑州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郑州市,迄今已传二十三世,子孙分布中牟、新密、禹州、襄城、宝丰、鲁山、叶县;通许张氏一支始祖讳子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通许县清水口,迄今子孙繁衍分布通许四十多个村庄:淇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淇县崔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后裔分布淇县崔庄、坡原庄、古城、小屯、小洼、鲍庄、鲍屯、桥盟等村,到1989年已三百余户,一千二百余人:洛阳张氏一支始祖讳龙、讳虎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洛阳县桑园村(三元村),迄今已传二十二世;孟县张氏一支始祖讳谊,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孟县古河阳,迄今已传二十二世:淮阳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淮阳县朱集乡杨庄村;浚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浚县张文中屯村;民权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孙方乡;叶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叶县水寨村:卫辉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奉诏自山西洪洞迁居卫辉县上乐村:原阳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原阳县大宾村:许昌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许昌县长村张;舞阳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舞阳县辛安村;商水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商水县西张明村;新蔡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蔡县蛟虫争湖黄楼村;邓州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邓州市张楼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嘉祥县王固堆头乡苦水庄村;肥城张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讳伯巧、讳伯敬、讳伯能,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肥城县石横乡大留村;益都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益都县东高乡大王村:武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城县李家户乡:夏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夏津县;平原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平原县;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村;曹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黎阳村;临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古城内;黄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张孙村、张仁村、羊二庄镇后街、大寺、吕桥镇张福庄;黄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黄骅市常镇前六十六;黄骅张氏一支始祖同刘、于、卞、杨五姓,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分五处立村,名张常庄;黄骅张氏一支始祖同孙、刘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羊二庄许官;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同王、孙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羊二庄东湾湾头;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同赵二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羊二庄张赵村;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同郭二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旧城镇大郭庄、大河南: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偕三子,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滕庄子乡留老人;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同杨、马、刘四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滕庄子乡大浪白村;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同刘、吴三姓,于明永乐年问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官庄乡吴庄子村;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同宋二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官庄乡西九女河、前九女河;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同岳、韩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齐家务乡后韩村;黄骅张氏另一支始祖同赵、田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齐家务乡寨里村;新乐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新乐县东张村:永平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永平县苗庄乡施庄村;肃宁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居萧宁县刘家村;保定张氏一支始祖讳忠信,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村小兴州迁居保定市清宛县良寨村;束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成祖朱棣扫北时由山西洪洞迁居束鹿县旧城乡;大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大城县顺中村、郑家村乡前张村、后张村、大广安乡小广安村、邓零巨、张零巨;大城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大城县王文镇张思河村;大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继业,于明永乐五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堤北村,五世祖禄宗迁移冯庄.后裔一支迁居东北海城;大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国明,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洛郭里迁居大城县大广安乡仰止村;冀县张氏一支始祖讳道享、讳道乾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冀县徐家乡傅水店村,始祖本为于姓,迁来时改为张姓、韩姓:蓟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蓟县下营村;蓟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四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蓟县九百户;天津汉沽区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天津市汉沽区双桥村;天津郊区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天津市郊区双街、李七庄;平谷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八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随马步官军来北京市平谷县门楼庄屯田,后定居;平谷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北京市平谷县王辛庄、黄松峪;顺义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元年领家人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村;北京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门头沿河城:阳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阳城县驾岭乡观腰东沟村;兴和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八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兴和县黄土村;化德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化德县朝阳村;和林格尔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和林格尔县新红村;社旗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社旗县下洼乡张家集村、张家弯村;西峰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西峰市;宽甸张氏一支始祖讳其风、文举、铁荣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九甲丁宁村迁居辽宁省宽甸县:南宫张氏一支始祖讳颜良偕妻及四子,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县南杜村迁居南宫县西铁佛头村;武陟张氏一支始祖伯什,于明末自山西洪洞县军籍迁居武陟范家庄村,迄今六百余年.已传十八世;赞皇张氏一支始祖讳芳声,字君实,号槐渔,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阳夏张氏一支始祖讳壮猷,字威南,于明中叶自山西洪洞迁居阳夏;襄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襄城;鹿邑张氏一支始祖讳汉儒,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鹿邑县,迄今已传十八世;南皮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皮县,是张之洞之始祖;莒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莒县;藁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藁城广杨村、屯里村、顺中村;武安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安县;菏泽张氏一支始祖讳则,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菏泽市北杨张村;正定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西庄村;正定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北永古村;安平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老鹳窝大槐树处迁居安平县西刘村,迄今已传二十四世:鱼山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鱼山县;枣阳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湖北省枣阳县:永年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河北省永年县苗庄乡施庄村;博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洪洞大槐树迁居河北省博野县解村。
张 氏 家 谱
祖屋地址:榆林市子州县石湖峪村涧干梁山
公元202_年1 一世;张俊海 鲍淑玉
202_年春家族会面合影
1992年小辈合影
一世 张俊海 鲍淑玉
二世 长子 张国雄(妻 艾绍英)高加柱(妻 崔维清)
张国贵(妻 陈凤英)张国祥(妻 霍仰青)长女 张秀兰(夫 李贵金)
三世 张国雄(子 张勇 张昕宇 女 张璐 张晓婷)
高加柱(子 高和 高小刚 高小亚 女 高晓芳)
张国贵(子 张建 张靖 张磊 女 张学梅)
张国祥(子 张鲲飞 张鹏飞 张玉龙 女 张凤飞)
张秀兰(子 李浪 李帅 女 李丹)四世 张国祥
张勇 妻()
张昕宇 妻 常颖迪(子 张文源 张桐瑞)
张璐 夫 秦进军(子 刘驰)
张晓婷 夫 马士华(子 马倩花)
高加柱
高小和 妻 施延华(子 高侍焜 高一晨)高小刚 妻 王海彬(子 高巧)
高小亚 妻 葛瑞(子 高艺杰 女 高艺芸)
高晓芳 夫 张彦飞(子 张语博 女 张语彤)
张国贵
张健 妻 段君娥(子 张世岩)
张靖
张磊
张学梅 张国祥
张鲲飞
张鹏飞
张玉龙
张凤飞 妻 王艳 妻 梁荣 夫 姜明明 妻 李兰 妻 崔月红 妻 夫
张世杰 女 张佳怡)
张佳瑶 张佳萌 子 张佳旭)
姜思彤 姜景越)(子 张力夫)
(子 张权震 女 张琳欣)()()
(子(女(
第四篇:日照张氏族谱
日照太平桥张氏族谱 辈分
张氏
莒州望族。张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阳,二世宗愈始迁日照占籍太平桥。即:海曲太平桥张氏。三世衮;四世莘卿,五世长暐、次晔;暐子:行简、行信。莘卿、暐、晔、行简、行信五人号曰五贤。晔子:行敏、行正、行义,避元兵,迁海东清河村;七世复回日照太平桥。自一世至六世在金俱有封赠,载金史。明天启间有数支自日照迁莒张家庄(今名张家围子)。始迁祖失讳,无从查考,传系云字辈,即日照谱之十二世。始迁祖以下分三支,长支孟廌居张家庄,次、三失讳无考。居张家庄的又分二支,据1933年日照县太平桥张氏七修族谱载,长支传至三十世。据1993年张家围子谱序载,已续至廿六世。(将太平桥谱中的十二世云字辈为始迁祖,列为一世,可将现谱所列世代减去十一,即是迁莒后的世代)。
明清以来,张氏单传到五世祖后才兄弟二人,六世后共五人,祖孙父子一门四进士,两登相位,参知政事。《沂州府志》载:张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进士,仕至朝散大夫熏骑都尉,镇西军节度副使。张暐,字明仲,张莘卿长子,正隆五年进士,调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张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进士。张行,简字敬甫,大定十九年进士。太平桥张氏行辈排列次序(二十三世以下)
世 长支行辈 二支行辈
世
长支行辈
二支行辈
二十四 承
隆
四十四 信(方)二十五 继
吉
四十五 义(正)二十六 传
二十七 守
二十八 永
二十九 念
三十
先
三十一 德
三十二 孝
三十三 乃
三十四 为
三十五 本
三十六 敬
三十七 以
三十八 作
三十九 则
四十
中(光)四十一 和(明)四十二 在(允)善
嘉
锡
良
有
道
四十六 存(尔)四十七 思
四十八 汝
四十九 名
五十
克
五十一 立
五十二 善
五十三 自
五十四 得
五十五 师
五十六 繁
五十七 延
五十八 家
五十九 庆
六十
百
六十一 世
六十二 宗
四十三 志(贵)
六十三 之
因族众日繁二十四至三十一世长次两支按两种行辈, 三十一世以后次支人有按长支行辈.行辈中双字着用任何一字都可.
第五篇:张氏族谱-张华(整理)
始祖黄帝,姓公孙,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国于有熊,号有熊氏,公元前2697~前2598在位。寿一百十一。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史记•五帝本纪》)
尹城派
一世张挥,黄帝长子少昊青阳氏玄嚣之子,一说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挥,行居第五。公字玉爵,号天禄。仰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因赐姓张。(封于太原尹城,为尹城派之始祖。生二子:昧、般。)
号天禄,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所以帝颛顼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张挥公仙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因此说中华张姓始祖为挥公
二世张昧,挥公长子,为玄冥司水正,封诸分川,掌水旱疾疫之职。世享其祀,庙存太原县,世居尹城(山西太原),号尹城派。生二子:允格、台骀。
三世张台骀(允格),颛顼帝封于汾州;继司父之职,因治汾洮二水有功,帝嘉之,封渚汾川,是为汾神,有庙存太原县,尚存塑像。
四世张伊源,帝喾时司水正,居山西太原;生四子谟、侯、简竹、突美。突美子果正,为尧臣,精通金木之术,号通玄先生,即八仙张果老是也。(《山堂世考》)
五世张侯,为帝尧大夫;生三子:若、敬和、立芳。
六世张立芳,为帝尧大夫;生二子:乾、坤。
七世张坤。
八世张敦吾。
九世张郊(大效、效),亦执掌火正。
按:《张氏南轩通谱》:侯四孙名坚单字圣宇,制汤车,驾白龙,振策登天,为天公之主事,世人称为玉帝。(《文苑》)。又有后单字子郭,因发明火灶,被后世尊为司命真君、即灶神。(《通典•五祀考》)。
十世张重熙(仲熙、垂熙),帝舜时执掌火正。
十一世张吴光,执掌火正(台湾张世英家谱此世为张单)。
十二世张天杰,佐夏禹治水,为四岳诸侯之长。
十三世张钦若(钦);继父职,与诸侯会禹于涂山,执玉帛受典则,后迁于防山。生二子:桃、榆。
十四世为张榆(检),生二子:临、卧。
十五世张临(卧),为仲康大夫。
十六世张宜(宣),为帝相大夫。
十七世张阳,为帝相大夫。
十八世张安,为浞寒大夫。
十九世张考(孝),为少康大夫,廿世张承,为帝槐大夫,生二子:喾、誉(黉)。
廿一世张喾(发),为帝芒大夫;生三子:琦、珑、珍。
廿二世张琦(珍),为帝芒大夫;生二子:契、希。
廿三世张希(馀),为帝扃大夫,廿四世张燧(躜),为帝廑(扃)时大夫;
廿五世的张秦(泰),是帝孔甲的大夫;
廿六世的张还(环),夏末帝发为大夫;
廿七世张纯,为商朝开国之主商汤的大夫。
廿八世张质(质明);生二子:厢、康。
廿九世张康,为太康时大夫,卅世张启;商太康时大夫
卅一世张立;商小甲大夫
卅二世张瑰;商雍已大夫
卅三世张秩(秋);商雍已大夫
卅四世张庖;
卅五世张颢(颖、灏)
卅六世强洙(决、珠);商祖丁大夫
卅七世张逸;继父职调理祖辛时为大夫
卅八世张都(郁),卅九世张助,四十世张须(顺乙);
四十一世张圆(图、园);
四十二世张萧(肖、辛萧);
四十三世张昶(润);
四十四世张浚,为武丁(小乙)时的将军;
四十五世张惠,为祖甲时司马(武丁时将军),四十六世张谊,商康丁为豫州牧,四十七世张稳,为武乙(太丁)时太史,四十八世张元(允),为帝乙时大夫;生二子:正、奎。
四十九世张正,为周武王(前1046-前1043)大夫。
五十世张炳,为周武(成)王(成王,前1042-前1021)大夫,生二子:辰、振。
五十一世张辰(振辰);为周康王(前1020-前996)先锋;
五十二世张本,为周昭王(前995-前977)大夫,生三子:燥、灼、焰。
五十三世张灼,五十四世张兖,为周穆王(前976-前922)大夫,五十五世张灵,为周夷王(前885-前879)大夫,五十六世张宏,为周厉王(约前878-前842)大夫;共和(前841-前828)。生二子道、绅。
五十七世张道,周厉王时大夫,移居剑州府梓潼县。配黄氏生子二:仲、允思。
按:《安士全书》载:帝君曰:予皇考姓张,讳无忌,事周厉王,为保氏。时王耻闻过失,至于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时予尚幼,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十岁就外学,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笃于教训(帝君自言母氏日诵观经,晚年无疾坐化,益信此时已有佛法)。值宣王继位,诏先朝臣子,死于非辜者,咸录其后。予禀母命,诣京师,登肺石以自明。有诏复皇考官,谥曰献,仍以予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阳承其后,以慰母心。王母赵氏终,王父寻亦不起。予以孙承子,服斩衰三年,哀毁闻于中外,时以孝友称予,字而不名。
鲁国派
五十八世张仲,字广明,号仲甫,讳忠嗣。周宣王(前827-前782)时与尹吉甫同朝为卿土,称元老诗人。由于具有孝友忠心之德,南宋高宗建炎间被封为文昌帝君,几千年来备受我国民间敬拜;张仲是挥公之后见之于正史的第一位张姓名人。居曲阜防山(山东),后迁剑州梓潼。生二子:逸、众。
按:《诗经•小雅•六月》载:六月栖栖 戎车既饬 四牡騤騤 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 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 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 闲之维则维此六月 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 于三十里 王于出征 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 其大有顒 薄伐玁狁 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 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 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 侵镐及方 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 白旆中央 元戎十乘 以先启行
戎也既安 如輊如轩 四牡既佶 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 至于大原 文武吉甫 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 既多受祉 来归自镐 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侯谁在矣 张仲孝友
五十九世张逸,官大夫;
六十世张伯谦;
六十一世张信明;生二子:实、贵。
六十二世张实;生二子禹臣、君臣。
六十三张禹臣,周釐王(前681-前677)时司徒(大夫);居曲阜,号鲁国派
六十四世张元驭(亦作玄驭,玄通元),周顷王(前618-前613)大夫(待考)
六十五世张熙,六十六世的张元叔(叔、叔元、元淑),至七十四世则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门第显贵无比。
曲沃派
六十七世的张奉义(奉元、凤仪),周敬王(前519-前476)晋大夫,徙居曲沃(山西平阳),派出号鲁国。(待考)
六十八世的张高陵(高陆),晋大夫
六十九世张宣武(宜武),晋大夫
七十世张侯,字仪昭,周定王(前606-前586在位)时为晋国大夫。《左传•成公》载:“成公二年(前589),癸酉,师陈于安。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従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従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
七十一世张老,字高龄,晋大夫,中军司马,活动于573-570BC。
《春秋左传•襄公》载:“襄公三年(前570),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张老为中军司马,士富为候奄。”
《春秋左传•成公》载:“成公十八年(前572),二月乙酉朔,晋侯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施舍、己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使士渥浊为大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右行辛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荀宾为右,司士属焉,使训勇力之士时使。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候奄。”
张老善颂,晋献文子(即赵氏孤儿赵武,597-541BC,一说596-545BC)成室时,他和其他大夫一起去参加,看到那盛大的场面,曾大发感慨:“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颇具有诗人气质。
七十二世张君臣(君巫),晋大夫,中军司马,《春秋左传•襄公》载:“十六年春(前557),葬晋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居曲沃。
七十三世张趯,晋大夫,活动于538-532BC。
《春秋左传•昭公》(前541-前509)载:“昭公九年(前532),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迁方城外人于许。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生三子:骼、髓、体。
体生英三传去疾,七传相如封东阳侯,兄越生买封南宫侯,买弟骞封博望侯。体生匈(勹亡)四传生张仪,六传生张伯苍(张苍)封北平侯,苍生康,康生类,世袭北平侯,兄伯辽生赵王耳,耳生宣平侯敖,敖三子:
长偃封鲁王,偃生南宫侯生,生生睢陵侯广国,子昌袭之,昌生庆忌,封宣平侯。一说昌与庆忌同辈。
次寿封乐昌侯,世居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县东南),越数世,其裔孙有张酺者,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张酺曾孙张济、张喜先后于灵帝光和元年(178)、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张济封车骑将军关内侯,其子张根封蔡阳乡侯。细阳张氏有“四世三公”、“三相汉室”之称。
三侈封信都侯,历侈-星-廉-胃-宥-基-校-元-贡-达-载-烈-温至十四世张轨建立前凉王朝,传八世九任,凡76年,为保存和发展中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另外张耳后裔在唐代有张文尉、张浚叔侄相业名扬天下。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弃使。后被朱温杀害。
七十四世张骼,晋大夫,活动于549-537BC。《春秋左传•襄公》(前572-前542)载:“襄公二十四(前549),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生二子:进明、叔(权)。
七十五世张进明(明进),是战国初期周慎靓王(前320-前315)(注:应该是贞定王(前468-前442在位))时晋(赵)国大夫。(待考)
廩延派
七十六世张孟谈,晋大夫。公元前454年,智氏欲吞食其它三族,首先胁迫韩、魏共攻赵氏于晋阳(今太原市晋源镇北古城营村一带),赵襄子率晋阳军民固守城池,相持一年之久。智伯无法破城,便用汾水和雪水灌晋阳城,眼看汾水将及晋阳城头,晋阳城危在旦夕。当此危难之际,赵襄子遂派心腹重臣张孟谈深夜出城与韩、魏暗中讲和,于是,韩、赵、魏三家结成同盟,共灭智氏,史称“三家分晋”。至此,称霸春秋时代的最大强国——晋国从此日落西山,历史由此进入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徒有虚名的周王朝正式册封赵、魏、韩为诸侯,时称“三晋”。赵、魏、韩与齐、楚、秦、燕并列为战国七雄。(《史记•赵世家》、《战国策卷十八•赵策》、《资治通鉴卷一》)。后仕韩,徙居河南。生三子:柳朔、正朔、望朔。
七十七世张柳朔(抑朔),晋大夫,后为韩国世卿。《春秋左传•哀公》载:五年春(前490),晋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初,范氏之臣王生恶张柳朔,言诸昭子,使为柏人。昭子曰:“夫非而仇乎?”对曰:“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臣敢违之?”及范氏出,张柳朔谓其子:“尔従主,勉之!我将止死,王生授我矣。吾不可以僭之。”遂死于柏人。
七十八世张开地,历任韩昭候(前358一前333)、宣惠王(前332一前312)、襄哀王(前311-前296)相国。其时韩为弱国,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后,起用郑国旧臣申不害推行改革,国力稍强,国以弄学之名治国,推行苛政,不久便衰败下来。开地公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丞相几十年,虽不无建树,但却无法挽救韩国走下坡路的趋势。开地公居开封西北之廩延(河南),为廩延派之祖,派出曲沃。生二子:天佑字平、天佐字黡。黡生晏、说。
说封安丘侯,说生欧,欧生执,执生新,新生拾,拾生舜,世袭安丘侯。
晏生伯殇、瞻师、仲和季。瞻师封平严侯。仲生汤,居杜陵,汉武帝时官御史大夫,张汤生贺、安世,一门三侯,先后延袭九代,历西汉、新朝、东汉近二百余年,其家族之显赫空前绝后(具体见八十四金公小传)。季名释之,汉文帝时官到廷尉。
七十九世张(天佑)平(?-前250),历任嫠王(前295一前273)、桓惠王(前27l一前239)之相。韩国势衰败,含恨而死。生二子:平、胜。
按:《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载:……越数世有侯者,春秋时为晋大夫,世居晋国。侯生老字曰孟,鲁成十八年为晋侯奄(左传注侯奄中军主斥侯之官),越三年升中军司马(廖氏尚友录张侯张老之后居魏),老生君臣,鲁襄公十六年代父职,君臣生趯,字曰孟。趯生骼,父子俱为晋大夫,骼生孙(孙无考)。孙生柳朔,为晋范氏家臣,后为同僚王生所谮出为柏人宰,鲁哀公五年,晋围柏人,柳朔战死,柳朔之后在赵曰孟谈,为赵襄子谋臣,班彪称为有道之士。在韩曰去疾,仕韩为大夫,去疾之后曰谴,谴之后曰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开地生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卒,平生良。
陈留派
八十世张良(?~公元前186),字子房。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先世会经五世相韩。韩国被秦始皇所灭时,他把家财全部挖出,以重金求访刺客为韩国报仇,后来访得了一位力士,前218年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不幸误中副车,壮志未能得酬。大事末成,他不得已变更姓名,逃到江苏的下邳匿居,就在那里跟黄石公学太公兵法,此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减项羽,定天下,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居陈留,为陈留派之祖,派出廩延。生二子:辟疆、不疑。
按:《史记》索隐述赞: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汉书•张陈王周传第十》)。
八十一世张不疑,仕汉,袭父候。后因参与谋杀楚国旧贵族,孝文帝五年因坐不敬,被削留侯国爵,家道中衰。生二子:典、高。弟辟疆十五岁官至侍中,时惠帝崩,吕后哭而不泣,公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吕后拜外戚吕公、吕产为将军、大臣,以免杀身之祸,其后不知所终。(《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
清河派
八十二世张典,字存敬,汉惠帝御史大夫,汉文帝(前179-前157)时为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遂居清河里仁乡孝节坊,子孙繁盛为清河望族。故张氏称“清河堂”。弟高,历经张迪(亦作通)、张无(元)妄、张皓、张大顺四世,到第五世张道陵,则由儒家而变为道家。生四子:默、黔、然、熹(鹿)。
八十三世张默,为御史大夫,袭清河太守。一说默名汤,生子二:贺、金。(待考)
八十四世张金,官至大司马。一说金字安世,号子儒,昭帝元始元年(86)封富平侯,安世生延寿,延寿生勃,勃生临,临生放,放生纯,纯生奋,奋生甫,甫生吉,九世袭侯,历两百余年,永初三年(109)张吉去世,因无子爵废。兄贺封恩德侯,贺生彭祖(安世幼子过继),彭祖生霸,封关内侯,后改阳都侯。(《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
按:《旌阳张氏通修宗谱》:孟谈生抑朔,抑朔生开地,开地生平,平生二子曰平,曰厌,厌五世孙安世居杜陵。
八十五世张千秋,字万雅,汉宣帝(前73-前49)时为阳陵侯,元帝时为御史大夫,太子少傅。世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生三子嵩、京、文敬。
八十六世张嵩,元帝(前48-前33,《张氏南轩通谱为成帝(前32-前7),待考)时东郡太守,生五子:壮、瓒、彭、睦、述。为南北诸派分迁之祖。
按:光绪四年张廷辉主修余庆堂《清河张氏宗谱》刻本世次:不疑生典高,典高生金,金生汤,汤生安世,安世生千秋,千秋生嵩。
犍为派
八十七世张壮,字少雄,官尚方署令迁大司寇(《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时王莾篡汉,中原大乱,留侯子孙由北向南大迁徙。自张壮到三世张皓,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移居犍为武阳(四川彭山)。弟张瓒迁往河北,张彭迁往河南南阳,张述返迁留侯故地沛国(今江苏沛县),张睦迁吴郡(今江苏苏州)。张睦字选公,东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为吴郡张氏始迁之祖,唐德宗宰相张镒为其裔孙。清河张文瓘(相高宗)、锡(文瓘弟文琮之子,相武后、韦后)亦为其后裔,张文瓘生四子:潜、沛、洽、涉。兄弟四人皆位居三品之上,按汉代官制,官秩皆为二千石,故父子五人号称“万石张家”,又由于沛、洽、涉同居一处,门前列戟以示其尊,故时人又称“三戟张家”。
按:《张氏统宗谱•序》载:(华之后)曰讚,为河北之祖。曰彭,为南阳之祖。蜀郡太守睦公之子况涿郡太守居襄阳,况生歆,歆生禹,为下邳相封安乡侯,渡江行邵,爱江南山水之胜,侨居吴郡,孙曰存,隐吴之横山,遂家焉,后裔繁衍号称南派。歆弟协,为汉卫尉,协生泰山太守岱,徙清河号称北派。岱十一世传(《新唐书》为九传)至虔雄仕隋为阳城令,徙居魏州之昌乐。唐益国公文瓘之远祖也。
八十八世张胤(裔、引或允),字位中,官太傅监少卿,(《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住西州武阳。一说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辅汉将军,领留府长史。
八十九世张皓(49-132),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犍为武阳,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少傅,封留侯。汉顺帝(126-144)司空;阳嘉元年卒,时年八十三,赐葬地于河南县。子二:宇、纲。纲,字文纪。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高第为侍御史。(《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官至广陵太守,四世孙翼任冀州刺史居下邽,唐相张仁愿之远祖也。其世次为:纲曾孙翼,迁冯翊,为冯翊始迁之祖。翼生德言,德言生荣,荣生仁愿。
范阳派
九十世是张宇,字诸君,官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
九十一世张逊(果),名基,范阳太守,部分谱碟失载,一说官太医院药丞(见《张氏南轩通谱》、《姚江历山张氏宗谱》)。
九十二世张孟成(冠成),汉冲、质帝(146)时肥如侯;徙居顺天府范阳县,为范阳派始祖。
九十三世张平,曹魏渔阳太守,生二子:华、英,英公不详。
按:《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宇字于守号廷亮,东汉任北平范阳太守,晋阶中宪大夫。避地居方城,宇生逊字益谦,东汉任太医院药丞兼光禄寺正卿。逊生成字孟成,又字文成,东汉广陵太守。成生平,字子衡,号国安,三国仕魏为渔阳太守。
九十四世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今河北)方城人。晋武帝(265-290)时讨伐东吴的名将,后来高官至司空、壮武公。因拒绝参与赵王司马伦等的篡权谋反而遭杀害且被残忍地夷三族。著有《博物志》十篇。张华为太康八诗人之首(三张(华、协、载)、二陆(机、云)、二潘(岳、尼)、一左(思)),为当时文坛盟主,亦为艳曲之祖,开六朝唯美文风。《晋书•列传第六》载:“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正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曾徙居,载书三十乘。” 生二子:祎、韪。
九十五世的张祎(?-300),字彦仲,好学,谦敬有父风,历位散骑常侍。弟韪(?-300),儒博,晓天文,散骑侍郞,(《晋书•列传第六》),其裔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为江左派始迁之祖。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为洛阳派始迁祖。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张说出于此支(传六世)世次为:韪生轩,轩生次恭,次恭生甫之,甫之生弘简,弘简生纶,纶生隆,隆生子犯,子犯生俊,俊生弋,弋生洛,洛生骘,骘生说。
九十六世张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袭华爵。避难过江,辟丞相掾、太子舍人。”(《晋书•列传第六》)
九十七世的张次惠,宋濮阳太守。“太祖献皇后张氏,讳尚柔,范阳方城人也。祖次惠,宋濮阳太守。”(《梁书•列传第一》)生二子:穆之、安之。
襄阳派
九十八世张穆之(安之),穆之字思静,晋司空华六世孙(当有误)。穆之少方雅,有识鉴。宋元嘉中,为员外散骑侍郎。与吏部尚书江湛、太子左率袁淑善,淑荐之于始兴王浚,浚深引纳焉。穆之鉴其祸萌,思违其难,言于湛求外出。湛将用为东县,固乞远郡,久之,得为宁远将军、交址太守。治有异绩。会刺史死,交土大乱,穆之威怀循拊,境内以宁。宋文帝闻之嘉焉,将以为交州刺史,会病卒。”(《梁书•列传第一》)子一:宏籍。弟安之,青州主簿,徙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为襄阳派之祖。生子宏策,唐汉阳王张柬之之远祖也。其世次为:弘策生缅、绾、缵、绚、经。经生则,则生玄弼,玄弼生柬之。唐朝“三相张家”的河东张嘉贞亦出此支,其世次为:绚生吒,吒生隋,隋生长度,长度生俊兴,俊兴生思义,思义生嘉贞,嘉贞延赏,延赏生弘靖。分别相玄宗、德宗、宪宗。
九十九世张宏籍(宏策),宏籍字真艺,齐初为镇西参军,卒于官。高祖践阼,追赠穆之光禄大夫,加金章。梁高祖舅也,梁初赠廷尉卿。(《梁书•列传第一》)族弟宏策,字真简,车骑将军;(《梁书•列传第五》)
一零零世张缵(497-548),字伯绪,宏策之子,缅第三弟也,出后从伯弘籍,缵年十一,尚高祖第四女富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利亭侯,召补国子生。起家秘书郎,时年十七。身长七尺四寸,眉目疏朗,神采爽发。高祖异之,尝曰:“张壮武云„后八叶有逮吾者‟,其此子乎?”缵好学,兄缅有书万余卷,昼夜披读,殆不辍手。秘书郎有四员,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乃可言优仕矣。”如此数载,方迁太子舍人,转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官至平北将军,谥简宪公。生二子伟、希。长子伟,字子业。次子希,字子颜,早知名,选尚太宗第九女海盐公主。承圣初,官至黄门侍郎。(《梁书•列传第二十八》)。
一零一世张伟
按:明嘉靖十四年(1535)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所载世次为:缵生伟,伟生守礼。《张氏通谱》、《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所载世次为:缵生守礼。
一零二世张守礼,隋朝的涂山丞。
按:始兴《顿冈张氏族谱》云:“初,壮武公,尝卜居河东蒲坂县,二子贵,又置第于洛阳,故河东有司空村,洛阳有散骑里。……后五世徙洛阳,居散骑里,而传子守礼,仕隋为涂山丞,生君政,唐时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子孙因家于曲江。君政生子胄,胄生宏愈,迁于青化,宏愈生丞相中书令九龄公,及其弟九皋、九章、九宾。
曲江派
一零三世张君政,官拜潮州别驾,居广东韶州,为曲江派始迁之祖;以曾孙九龄贵赠右相加封县伯,卒于官,因葬曲江而家。生六子:子虔、子胄、子卿、子冲、子謩、子猷。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一零四张子胄,君政次子,唐代剡令;以孙九龄贵赠右相加封县伯。生四子:弘藏、弘毅、弘智、弘愈。(《姚江历山张氏宗谱》本世为子虔)
一零五世张弦愈,官拜索卢(虑)丞,以子贵赠广州刺史。配卢氏,生四子:九龄、九皋、九章、九宾。
长安派
一零六世张九皋(690-755),字子远,号绍湖。一说字鸣鹤。自尚书郎历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伯,后移居长安(西安)。其兄张九龄(678-740,一说673-740),唐玄宗开元年间,第一贤相。(《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配杜氏,生九子:捷,端州刺史、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拱、撝,昭州刺史、抗、晢、捍,建阳令、掞、披。《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宏愈字孝忠,唐任新州索虑丞,南阳郡守、夔州交州刺史,赠太常寺卿、广州都督。生四子:九龄、九皋、九章、九宾……,九皋,字鸣鹤,唐开元中任宋襄广三州刺史转殿中监终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沂南伯,致仕由曲江迁居长安,与兄九龄同著名。
按:梅县《张氏合谱》及台湾张世英家谱载:九十五世的张题,随晋元帝东迁,而寓居江左。九十六世为张轩;九十七世的张次恭,是东晋的吏部尚书;九十八世的张甫之,是洛阳的始迁之祖。九十九世为张宏简;一零零世为副都御史张纶;一零一世为宋顺帝的太常卿张隆;一零二世为张子犯;一零三世为河东从事张浚;一零四世是隋朝的涂山令张守礼;一零五世的张君政,官拜潮州别驾,是广东韶州的始迁之祖;一零六世是唐代的剡令张子胄;一零七世官拜索虑丞的张弦愈;九皋公为一百零八世。
一零七世张抗,字子牧,朔方行军司马、检校户部郎中。赠右仆射。生七子:仲端,都昌令。仲膺,岭南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仲宗,义兴尉。仲謩,江都令。仲方字靖之,秘书监、曲江成伯。仲孚,监察御史、广州节度判官。仲本。
一零八世张仲方(765-837),字靖之,一说德馨,贞元中,擢进士宏词,历散骑常侍、京兆尹。左迁华州刺史。入为秘书监。皋有9子,39孙。孙子辈以仲方最有名,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779-840),官至谏议大夫,封曲江县伯。开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载仲方为九皋曾孙)生二子:孟常、茂宣,太原节度掌书记。
一零九世张孟常,初名景宣,字逊维,一说字连维。官右清道率府胄曹参军。
一零一零世张克勤,字维俭,号珪山,官长史。配戴氏。
一一一世张浔(或绞丝旁)字旁源,号象冈,一说字干廷。配周氏。
一一二世张纪(宗纪或综纪)新唐书中崇纪为茂宣裔,崇纪,字正纲,号湛源,一说字鹤堂。官监察御史。配刘氏赠夫人)
按:《张氏统宗世谱》所载世系:仲方生茂宣,茂宣生克俭,克俭生绮,绮生崇纪,崇纪生璘。
成都派
一一三世张璘,字无暇,入川时任唐僖宗(873-888)国子监祭酒,随僖宗徙蜀居成都,遂家焉,为成都始迁之祖。寿百有二十。配傅氏赠夫人。传三世而迁绵竹,到南宋初年出了宰相张浚、理学大师张栻,史称其族尤大。
一一四世张庭坚,官御史上大夫,以荫补符宝郞,寿百岁。后不仕。配王氏,赠夫人。
绵竹派
一一五世张文矩,字中规,以曾孙贵封沂国公,英年早逝。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由夫人杨氏带着北走汉州绵竹(今属四川)县仁贤乡,归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这一支因此而移居绵竹。杨氏实为绵竹始迁之祖。生三子:紞、紘、绚。
一一六世张紘(弦、綋)(997-1063),字元子,自号希白,举茂才异等,为雷州司尹,任殿中丞。嘉祐八年卒,谥忠定。居绵竹,以孙浚贵赠太师封冀国公,著有《御戍策》30篇。娶赵氏王氏俱封冀国夫人。
一一七世张咸(1048-1099),字君说,号汉源,紘公元配赵氏所出。神宗元丰二年举进士,官宣德佥书剑南节度使。元符二年己卯(1099)五月初四以疾卒于成都普福僧舍。寿五十有二。大观二年戊子(1108)三月初十归葬绵竹普润乡柔远里之新兆。以子贵赠太师,封雍国公。元配任氏;次配赵氏,三配计氏,守志节孝兼全训以义,方人钦孟母,以子贵封秦国夫人。子五:懈、潮、潞、滉、浚。女二:长适(嫁)进士陈佾;次适进士王恂。
按:史宋载魏公四岁而孤,据此推,咸公应卒于元符三年庚辰(1100)。
一一八世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系计氏所出。生于绍圣四年丁丑四月十四日寅时,政和八年进士。建炎三年(1129年)任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并建议经营川陕,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次年因东南形势紧张,乃集军反攻,牵制金军。后用吴蚧等坚守秦岭北麓,使全蜀安堵。绍兴四年(1134年)再任枢密,次年为宰相,重用岳飞、韩世忠,废黜席懦的刘光世。秦桧执政后,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曾在永州(今属湖南)贬所连上五十疏,反对议和。三十一年金完颜亮攻宋,才重被起用,封魏国公,主持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的北伐,因将领不和,符离之战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挤去职。著有《中兴备览》等。兴隆二年甲申八月十十八日酉时以疾薨于江西馀干寓舍,寿六十八岁,是岁十一月葬宁乡官山(《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配乐氏无出封杨国夫人,继配宇文氏,封蜀国夫人。子二:栻、杓。
按:《锡山张氏统谱•忠献公派》载:忠献公为唐相嘉贞公十六世孙,世次为嘉贞生延赏,延赏生宏靖,宏靖生文规,文规生介眉,介眉生佐,佐生溢,溢生谦一,谦一生克明,克明生韶,韶生敬则,敬则生庭坚,庭坚生文矩,文矩生紘,紘生咸,咸生浚。待考。
一一九世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宇乐斋,号南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官至右文殿修撰。曾主教岳麓书院8年,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南轩公为张氏入湘肇基之祖。生于高宗绍兴二年壬子八月十五午时,孝宗淳熙七年二月初二卒于江陵府,享年四十有八。配宇文氏,朝散大夫师中之女,赠夫人。绍兴二年壬子正月初九未时生,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又二月十二日辰时殁。葬宁邑龙塘原。生三子:焯、炳、烺。焯居宁乡官山,炳迁浙江钱塘,烺迁湖北襄阳、谷城。女二:长适胡五峰先生之子胡大时,次早卒。明代名相张居正(1525-1582)为其十二世孙,(《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弟张杓,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历广西经略司机宜、通判严州官,端明殿学士。枃天分高爽,吏材敏给,遇事不凝滞,多随宜变通,所至以治辨称。再渡以来,论尹京者,以枃为首。杓子二:忠恕、忠纯。
一二零世张焯(1156-1179),字昭然,官承务郞。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八月二十日寅时生,淳熙六年己亥四月十三日子时卒于江陵。后改葬宁邑龙塘原。配胡氏,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九月十八日申时生,殁未祥,葬夫墓右,生子三:明羲、明義(义)、文吉。明羲居宁乡龙塘,为龙塘张氏始祖,明義裔迁浙赣,文吉裔迁浙江余姚。明羲生镗,镗生惟孝、惟考。明义生翱、翔、铿(字毅甫,一说铿即千载)。(焯弟)炳生明经、明养、明缣、明孙、明隆。
一二一世张明羲(xi)
一二二世张镗
一二三世张惟孝
一二四世张絅
一二五世张万全,宣公(张栻)七世孙万宝、万全,万宝为宁乡龙塘支祖。万全公生伯瑛、叔瑛、季瑛、琨瑛、玉瑛、仲瑛、金瑛等。因元乱烹沸,近郡沅州、靖州、岳州、武冈州等处城路俱陷,至正7年(1347)携带家小徙外祖汪谟任江西吉安郡守治地避乱,有明定鼎,奉旨随偏还籍,洪武20年(1387)卜居安化(湖南-益阳,长沙西面)。伯瑛居岩底;叔瑛葬五里牌;季瑛居马头;琨瑛居大范,生一飞、再飞。一飞衍量、仁两房,量房居大范,仁房落业八里潭(湖南-益阳市-安化县);再飞迁柘溪,衍天庆、天寿两房,庆房后迁宁乡。玉瑛居钟底;仲瑛居益阳栗山;金瑛居冲头(衡阳)。清康熙25年(1686)合族建万全公总祠于县治西街。康熙、雍正、乾隆间三次合修宗谱。前派:叔祖宗,时敏立,再国文,朝一汉。后派:英裔传合美,珂里(理)步前修,第竣齐标甲,恩纶福泽悠,诗书承世业,孝友绍先猷,邦遇荣膺锡,家声永振球。汇族合选五言循环大同派行歌:钟灵徵积厚,沩衍庆同熙,柱砥川腾壮,熳游景萃奇,城南留胜迹,锁阮重遗基,派续良模远,柯交奕叶蕤,炳高彪节义,培笃振弓箕,锦绣千秋贵,流芳百世师,林泉延道脉,燮理荷荣禧,墀拜杨休命,钧陶复旧规。通谱公派: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精华,绂冕芬徵鬯,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一二六世张琨(昆)瑛,居大范,二字一飞、在飞。一二七世张一飞,二子量、仁。
一二八世张仁,一飞次子,落业八里潭(湖南-益阳市-安化县),为夔州-开县张姓湖南始祖。
益阳本家高山流水先生提出的修正意见如下:
现据《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民国甲子13年5月纂修)进行校注,校注文字见方括内。
张九皋,字子远,号绍胡,唐宰相张九龄之弟,曲江人,仕殿中监,改四川节度使,封南康伯。
[九皋生九子:捷、擢、拱、沩、抗、哲、捍、掞、援]
长子沩,无考。次子抗,字子牧,官侍御。
[沩非长子,是第4子]
抗独子仲芳,字佳馨,官谏议大夫。
[抗有三子:仲端、仲方、仲孚,仲方为第2子]
独子孟常,字子维。
独子克勤,字子俭,号畦山,官长吏。
独子浔,象岗处士。
独子崇纪,字正纲,号湛远,官监察御史。
独子璘,唐僖宗时监察御史,转国子监祭酒,从幸蜀,居成都,年120岁。
独子庭坚,字次阴,为符官郎,后不仕。
独子文矩,早殁。妻杨氏携三子依外家,居绵竹县。
[文矩有三子:绂(宏)、紞、绚]
长子宏,号希白先生,冀国公。
[长子宏,一说为绂]
独子咸,字君说,号汉源,元丰二年进士,官山德郎,剑南节度使,封雍国公。
[咸生五子:澥、潮、潞、晃、浚]
次子浚,字德远,号紫严,宋贤相,宋孝宗隆兴二年卒,葬宁乡十都官山,封魏国公。朱熹撰有《魏公行略》。
[浚为咸第5子]
长子栻,南轩先生,谥宣,后追封华阳伯,朱熹撰有《神道碑》,宋高宗绍兴二年八月十五-孝宗清熙七年,葬宁乡十都官山。
长子焯公,字晤然,官承奉郎,因护墓居宁乡。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孝宗淳熙六年,卒葬江陵,后改宁乡。
长子明义,字沽滨,宋孝宗乾道九年生,封大夫。
[焯生三子:明义、明羲、文吉。明义、明羲究竟谁是兄长,说法不一。《张姓》一书说法也相互矛盾]
长子铿,字毅甫,官九江道,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负文天祥骸骨归江西吉州,遂寄居太和县,有传。
长子任道,字器重,宋理宗淳佑五年-元英宗至治二年,葬于太和圳。
长子渊,景渊,字遂泉,宋祥兴二年-元顺帝至正五年。
长子源升,一名发官,元评事,因元政日非,退处还宁。
长子沩,无考。次子抗,字子牧,官侍御。
[沩非长子,是第4子。抗为第5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