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前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生于莫斯科,其父是制造商兼工厂主,与文化活动家交往密切。他14岁就登台演剧。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斯氏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193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48年在他的故居设立斯氏博物馆。生平经历
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1938年8月7日卒于莫斯科。1877 年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开始演员生涯。1885年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决定创建新型的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10月莫斯科艺术剧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历史悲剧《沙皇费多尔·伊凡维奇》宣告成立。一个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总结所述:“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 个人作品
《海鸥》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又和丹钦科共同执导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同时,把高尔基最初的两部剧作《小市民》、《底层》推上了舞台。在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也在自己导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三姊妹 》中的韦尔希宁,《底层》中的沙金,《樱桃园》中的戛耶夫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舞台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功塑造的形象还有斯多克资医生(《人民公敌》)、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鲁季茨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社会评价
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在导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和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时,给舞台演出充实了新的时代精神。他在1922~1924 年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洋洋大观的《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斯氏毕生大量的艺术活动中,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苏联各戏剧流派的发展。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它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体系在导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剧院集体的教育者。在与演员的合作上,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博得梅兰芳等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并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始于30年代介绍进中国,相继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乃至全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中国话剧舞台的影响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进步文艺阵营中展开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夏衍按照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对文艺工作领导的指示,在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话剧运动进入了左翼戏剧时期。左翼剧联在许多城市建立了分盟或小组,在工农群众中开展演剧活动,推动建立一批剧团,演出众多的进步话剧作品。后来,出版界出版了专业的戏剧刊物和论著,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介绍进来,在其理论的影响下,探讨中国话剧运动的经验教训,开始了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
中国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这是中国话剧界第一次用“斯坦尼”体系来指导话剧艺术的舞台实践。演员们边理解边排练,章泯循循善诱,终于第一次使中国的演员们接受了这位大师的理论。
张彭春(1892-1957)是中国早期话剧导演奠基人,他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建立,也作出过贡献。他曾两度访问俄罗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也有所借鉴。
1949年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的高潮,先后邀请前苏联戏剧专家来华讲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国话剧现实主义表演的科学基础,同时对于话剧学习戏曲的表演体系,创造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表演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第二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在中专戏剧片断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在中专戏剧片断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三个戏剧片断课堂排练实践札记
康丽芳
内容摘要:片断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运用之前所学、所掌握的元素技能创造角色形象。学生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阅读,其理论方法一定要在运用实践中求证。另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记载:“演员的创作个性是往往生来就有情感型、意志型或理智型的。”“艺术是同时承认情绪、意志和理智型的创作的,其中情感、意志或智慧分别起着领导的作用。”1我的理解是,每一个成熟的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这和每一个学生需要探寻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创作方法的道理如出一辙。还有,和戏剧学院学生不同,中专生年龄小,身心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对于戏剧片断的理解学习不免造成局限影响,这都需要教师耐心地启发与指导。关键词:形体动作草图 心理活动动力 意志 体验
引 言
06年的那次片断教学实践之前,我虽有过10年舞台演出经验,但对戏剧片断教学的认识仍是肤浅的,不为别的,因为片断教学涵盖的专业知识内容庞杂、授课任务重,我的学识、经验未必能够驾驭;还因为片断教学需要教师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作有效的整合,提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实现深入浅出的理想教学形式。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青年老师来说是个考验。
当时,我以为片断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运用之前所学、所掌握的元素技能创造角色形象。学生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阅读,其理论方法一定要在运用实践中求证。另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记载:“演员的创作个性是往往生来就有情感型、意志型或理智型的。”“艺术是同时承认情绪、意志和理智型的创作的,其中情感、意志或智
2慧分别起着领导的作用。”我的理解是,每一个成熟的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这和每一个学生需要探寻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创作方法的道理如出一辙。还有,和戏剧学院学生不同,中专生年龄小,身心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对于戏剧片断的理解学习不免造成局限影响,这都需要教师耐心地启发与指导。
以下是我在片断教学课堂排练中,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所作的处理和理解:
一、形体动作草图——接近角色新方法
刚进入片断学习,学生们普遍对元素和片断两种训练形式截然不同的差异产生了诸多不适应。元素训练侧重于从自我直觉出发,调动自身已有的阅历知识,以即兴表演形式自由地产生舞台动作。片断则要遵从剧本文字提供,从角色逻辑出发,组织能够有效揭示角色形象特征的舞台动作。因此,学生们顿时像“新生入学”一般手足无措。
排练话剧《同船过渡》的片断遇到了同样问题。剧情说的是一对夫妻米玲和刘强的家庭生活。起初,学生做案头分析思维拘谨、缺乏想象力,排练陷入了僵局。为消除表演初学者创作束缚和心理负担,使元素到片断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过渡。我将“构建角色的形体生活草图”替代了“冗长的剧本分析、人物分析”。
“形体动作草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时确立的一种创作方法。并称其为:“形体动作的总谱”、“土法子”、“从外到内”的“新途径”等。在《奥赛罗》导演计划中有详细介绍: 12【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上卷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74页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上卷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74页
“整个角色的设计大致是这样的:五个至十个形体动作,一场戏就算设计好了,整个五幕戏
1只需要三十个至五十个大的形体动作。”
提出这种方法的依据是:“身体是物质的,可触摸的,它可以服从命令,养成习惯,遵守纪律,接受训练,它比起不可捉摸、动摇不定、变化无常、易于消逝的情感容易打交道得多。”2
我们按照剧本提示搭建角色形体生活的环境——逼真的室内空间,学生按生活逻辑组织大量与空间交流的形体动作。在过去的交流元素——与空间交流训练中,他们曾成功完成过类似练习,所以立即做到了真实、自如地在特定空间里行动起来:女演员身着睡衣坐在梳妆镜前卷发卷、帮丈夫清理剃须刀、窝在沙发里织毛衣、男演员从床底抽出脸盆,打来热水靠在床头泡脚、看电视、剪指甲、叼着香烟,在床头柜里找打火机„„
“创造形体动作”更接近初学者的直觉自由创作习惯,将元素基础训练延续、潜入到人物形象创造,学生的创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随着角色动作的充实和积累,角色形象一点点涌现,学生充满信心地以角色名义积极行动起来。
以训练可借鉴的基本单元动作为支点构建动作草图,“从外到内”的教学方法并不罕见。戏剧学院资深表演教师王昆老师尝试外国戏剧片断《伊索》的排练,“受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手眼身发步’教学经验,搞了些洋人的‘手眼身发步’,每堂课花一定的时间练习人
3物的外部表现手段、身段。”抓紧可借鉴的角色形体基本单元动作进行规范训练,直至达到学以致用地渗透、运用到创造角色中。
教师指导学生创造尽善尽美的“形体动作草图”是经过多次排练的凝结。每一个依据艺术形象、情感体验拟定而富有生命力的形体动作都将成为学生获得、产生或引发与角色相同情感体验和内心活动的诱饵。
二、意志——心理活动动力
片断教学中,教师大量工作是帮助学生分析规定情境,组织丰富的舞台动作。但也会遇到意外课题。排练《雷雨》第四幕中,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片断时,教学障碍是支撑角色行动的内部驱动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多处描述了这种力量:“心理活动动力”、“内在的热力”、“内在的沸腾”、“舞台自我感觉”、“像酵母能引起发酵一样”等等。
《雷雨》片断是学生自选片断,他们分别扮演周萍和繁漪。排练中,学生组织了丰富的舞台动作。可动作的执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却无生气。两人交流四平八稳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发展和结束,毫无节奏、情感波澜可言。繁漪形象矜持、冷静有余,少了叛逆的激情,优美的形体动作之间的过渡缺少必然性的有机合理。经提问得知,学生熟知故事、角色、上场任务与目的,表演缺失的是执行动作的内心驱动力。
内心驱动力——心理活动动力,一种重要的专业内部技术。演员的各种元素、能力、资质和心理技术手法,内部创作器官一旦进入艺术创作,好比是进入军事行动的军队,可军队没有统帅的根本核心力量,无法作战。这便是导致学生表演空洞,苍白的原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生动的推理证明,具备这种统帅力量的是创作者的智慧、情感、意志。
教师常运用智慧强化学生行动的内部驱动力:学生表演对付一个疯子,可行动懒散、被动,于是,老师说,疯子“会从大门进来„„已偷偷地跑到后面的台阶上„„拼命打着后门。
4那里的门年久失修,是用搭扣搭住的„„”将规定情境尖锐化无疑是最智慧有效地教学手段。这最适于对角色还保持新鲜感受的学生,然而对经多次无效排练已激情散尽的初学者,我得另做选择。
情感能直接强化内部驱动力,可情感也最狡猾和难以捉摸,学生生活阅历简单,体会到 12【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创造角色》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29页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创造角色》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243页
3王昆著《表演理论新概念提纲》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第191页 4【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下卷)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64页
周萍和繁漪不同寻常的情感不太现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阐述心理活动动力——智慧、情感与意志三者关系时提出:“如果情感不去响应创作号召而继续处于停滞不动的状态,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应该去求助于最接近
1情感的那个动力——意志。”
2意志是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为了激发潜藏在学生内心的创作意志,我采用了“注意力集中元素”的假设练习:有一种动物看到了人的眼睛才能存活,看到他人的眼睛就仿佛新鲜供氧般重要,甲是这种动物。乙和甲相反,一旦被看到眼睛,就会丧命。甲、乙各自采取行动。
抛开了角色束缚,在毫无编排的即兴交流、适应中,学生表演终于涌现出鲜活的欲望和意向。行动不断发展,矛盾愈尖锐,心理活动动力就愈强大,课堂椅子、把干、甚至镜子都变得紧张、危险,意识的趋势让两人的表演变得生动感人。
练习结束后,学生感触最深的是捕捉到了执行动作时,心中充满热烈想望的瞬间,动作与动作的过渡、转换都显得诚恳、迫切且不容质疑。那是源于强烈意志所产生的动力。这种力量经过锻练、培养会更加坚实、牢固。
三、体验——创造角色精神生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形体动作草图”方法为“由外到内”地接近角色,那么,从“角色精神生活的创造”可理解为“由内到外”的创造角色。排练先锋话剧《切·格瓦拉》中“穷人”片断,就是一次典型“由内到外”的排练实践。
传统写实风格《同船过渡》,演员可以用具体外显动作刻画人物:喝闷酒暗示内心焦虑、被子捂着头假睡表示不满„„《切·格瓦拉》则不同,角色只有一些抽象的不同方向、距离长短不一的走步地位调度和大量叙事或抒情的台词。
考虑到非写实风格的象征主义或表现主义偏于抒情,偏于主观情感的表达,便选择了从“创造角色精神生活”方法展开教学排练。
创造角色精神生活就是创造角色特有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等心理活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其体系中指出:“体验帮助演员去实现舞台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角色的3‘人的精神生活’„„”可见,体验是创作角色精神生活的关键。
体验角色的方式多种多样,排练中,我将角色体验分为两方面展开:
1、直接体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利用自我本身与角色相似、相近的阅历推进体验。身临其境地用直觉体验角色的规定情境,体验交流对手给予的信息,每一句台词必须有相应的内心体验;
2、间接体验。由于剧中台词内容非直接表达,而是有所指的暗示与剧情特殊年代政治背景相关的其它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有针对地搜集、阅读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补充和间接体验。这个片断的政治背景是拉丁美洲被格瓦拉解放之前,饱受频繁战争和贫穷的摧残,人们丧失了信仰、道德而濒临绝境。其中,名为拉丁美洲的十四岁少女、教授、士兵、商人、穷人等角色并非一般意义的人的形象,他们分别象征着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中,经济、军事势力强大的国家和贫穷的国家。各角色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关系实质影射的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而格瓦拉则象征着一种自由、光明、民主、平等的精神力量。相关知识的间接体验促进了角色精神生活创造的深化和拓展。
无论是“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其最终都将实现内外融会贯通,协调统一地呈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只要能出色完成片断教学任务,任何一种技法都值得尝试和推广。
结 论 1【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下卷)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37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2006年2月版 第1618页 3【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上卷)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28页
片断教学实践对于学生和我来说,压力很大。我们不停地猜想,不停地怀疑,又不停地尝试,教师按部就班讲授表演技法不能应对所有问题,许多困难迫使我学会像导演那样深入研究舞台空间的划分、演员调度的处理、角色服装的设计等,甚至像编剧一样提笔修改、调整剧本,每一次体力脑力透支极限的探索就是一次成长。在此期间,有的学生学会了写角色小传,有的学生忙于捕捉角色形象的种子废寝忘食,还有不少学生们由“形体动作草图”萌发了排演“肢体剧”的热望„„他们的灵感常常比我的想法更为新奇而且充满生机,但是,始终保持一致的是我们对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的认识,每经过一次排练实践就深感并未止尽。
参考文献
1王昆著《表演理论新概念提纲》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2006年2月版
3【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上卷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1月版
4【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下卷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5【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创造角色》 郑雪来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第三篇:斯坦尼夫斯基
斯坦尼夫斯基
俄国着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落水者和负重者
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一次到郊外打猎,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边一看,见一男子正在水中挣扎。
这河并不宽,拿破仑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再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见求救已无用,反而更添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来。
拿破仑当了皇帝后,一天清晨,在花园中散步,迎面被身负重物的士兵挡住去路。这时宫廷女卫士长忙喝令士兵赶快给大皇帝让路,拿破仑却忙阻止说:“夫人,请尊重负重者。”并给负重士兵让开了一条道。
拿破仑拿枪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应该是自己负责的,唯有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请尊重负重者”,在拿破仑看来,地位的高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肩头的分量。画家达利的故事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是西班牙画家,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让他成为非凡一类的创作天才人物,同时或许是最富有的现代艺术家,因为他也是一位善于赚钱的艺术家,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的成功就是金子,它是我今日成功的缘由,滋养我永恒的天才。”
关于他的绘画,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
一天,一艘豪华游艇开进了伊加特港。从游艇上下来一位穿着镶边衣服的船长,他径直去拜访达利先生。
因为几个月前有人预付了他1万美金,要购买达利先生的水彩画。现在船长专程登门造访带给他一则消息:如果他同意,第二天他的老板将会亲自过来取一幅已经预定了的水彩画。达利先生爽快地和他约定了时间,约好就在第二天下午,达利的工作室见面落实。
送走船长,看着他回到那艘豪华游艇去,达利心里开始活动开了,想:一万美金太少了,这可是个有钱的主,不好好杀他一刀,还真不痛快!
正好那段时间,达利正在深入研究海胆的习惯。
于是达利就把一只海胆放在花瓶的边缘,然后把一支蘸了颜料的画笔系在它的一根硬毛上,似乎是给它搔痒。这样,这支画笔随同它每一个动作,相应的就有痕迹记录在画布上。两小时后,海胆给折腾坏了,再也不动作。达利就往上面点了一滴颜料,让这幅画看起来更有效果,再就是签上大名。一幅水彩画也就算完成了。
第二天,达利让人把他最近完成的一批画作挂满了画室的一整面墙,这张画也挂在其中。到了下午,游艇的主人如约前来。达利就指出这幅水彩画给他看,他显出一副惊异的神情,看了许久之后,表情更是惊愕,和婉地说:
“这真是一幅非同寻常的水彩画!”
接着他又说,“但是,亲爱的画家,我的品位还没能达到你现在的水平。我非常喜欢你的超现实主义想象力。比如象这幅画就是一个奇迹。”
既然是奇迹,达利当仁不让地就将这幅所谓的画作买了个天价,让他走的时候付了20万美金。
现在达利公开了这个秘密,坦白出来:他的20万美金买了一幅他做梦也没有想过要买的画——就是达利和海胆的合作作品。哲学家罗素的故事
一、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中国。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
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二、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凝视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每当我和一位大科学家谈话,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经没有希望。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该低头时就低头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他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了我的大忙。”
话外语:做人不可骨气,但做事不可能总是仰着高贵的头。晏婴严于律已
晏婴,字仲平,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婴才华出众严于自律。很受齐国国君赏识。《晏子春秋》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他虽位高权重,但生活极为俭仆,从不搞特殊,他的住房低矮简聘,环境又差,齐国国君,要为他另盖新房,被他婉言拒绝了。齐景公看劝不动他,就趁他出使鲁国期间。为他扩建了住房,他回来后,停车在郊外,不肯进城回家。景公无奈,只得恢复住房原貌晏婴才肯回家。
晏婴平时着装简朴,驾乘的是驽马破车,齐景公就派人给他送来壮马华车,晏婴拒不接受。他对齐影公说:“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君臣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良马,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赏赐。”齐景公接受了晏婴的意见。施瓦辛格励志小故事
1947年,一个出生在战后奥地利普通家庭的男孩,却在日记里立志长大后要做美国总统。但如何能实现这样宏伟的抱负呢?年纪轻轻的他,拥有了伟大的目标,经过思索,拟定了一系列的连锁目标:
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得到雄厚的财力后盾的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要融入财团就最好娶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成为名人→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做电影明星前得练好身体练出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开始步步为营。某日,当他看到着名的体操运动主席库尔后,他相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好点子,因而萌生了练健美的兴趣。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练习健美,他渴望成为世界上最结实的壮汉。三年后,借着发达的肌肉,一身似雕塑的体魄,他开始成为健美先生。
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囊括了欧洲、世界、全球、奥林匹克的健美先生。在22岁时,他踏入了美国好莱坞。在好莱坞,他花费了十年,利用在体育方面的成就,而一心去表现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终于,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当他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时,女友的家庭在他们相恋九年后,也终于接纳了这位“黑脸庄稼人”。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总统的侄女。
婚姻生活恩爱地过去了十几个春秋。他与太太生育了四个孩子,建立了一个“五好”的典型家庭。2003年,年逾五十七岁的他,告老退出了影坛,转为从政,成功地竞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
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他对目标执着,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追求第一的精神,拥有自己的生意头脑;他的经历让人们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施瓦辛格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榜样!
把梦想带在身边的冰坛王子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出生在俄罗斯北部的一个小城。他的家坐落在一条偏僻农村的铁路附近,父母都是铁路工作人员。幼时的他体弱多病,且经常发烧,这最终导致他得了慢性肺炎,一出世便在医院待了整整三个月。为了更好的治疗他的疾病,他的父母决定搬往伏尔加格勒居住,那里的气温相对的温暖。
他的家人慢慢发现,孩子的病之所以久久未能痊愈,与他的体质有极大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增强他的体质呢?最终,家人对年仅4岁的他进行了多项体能训练,诸如滑雪、跳舞、滑冰„„
在训练过程中,小小的他逐渐对滑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一发不可收,每天都要在冰场上练一两个小时才罢休。羸弱的体质,常使他因为不能坚持太久而多次滑倒;坚硬的冰面,常在他幼小的身体上留下一道道伤口。而如此艰辛的付出之后,他在滑冰方面,却并未取得多大的成绩。更令他伤心的并非来自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冰场上无数人对他的嘲笑。
他的父母安慰他,说滑冰本就是为锻炼身体,不必太在意。他的滑冰启蒙老师对他说:“不要在意别人的嘲笑,你可是这里年纪最小的孩子,但你一定能成为这里的第一。”这句话深深的扎在了他的心底。
失败之后,他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勇气变得更大。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从那以后,在伏尔加格勒的冰场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金头发、蓝眼睛,身上永远背着一个背包的小男孩在锲而不舍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23年过去了,他的梦想之花终于如愿地绽放在世界冰坛上。年仅27岁的他,惊人地获得了欧锦赛、世锦赛、世界花样滑冰总决赛等多项比赛的冠军大奖,他以独特的两周跳、三周跳、连续四周跳而技惊世人。
人们还发现,一袭白衣、一顶红色的帽子、一个背包,成了他的招牌装扮,让人们对他印象尤为深刻。他,就是普鲁申科,鼎鼎大名的世界“冰坛王子”。
27岁的年纪就能冠绝世界冰坛,且从小就体弱多病还能连续多年称雄不败,让许多人对他的背景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但人们发现,普鲁申科似乎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而他背后的教练:塔提阿娜、米西林、埃里克、托思维等人中,并没有一个是名牌教练。甚至,有人从多种渠道调查他是不是每次比赛都服用了兴奋剂,但结果都一一落空。
人们都很困惑,他怎么成功的?2007年的冬天,普鲁申科参加朋友的婚礼。礼堂旁边有一条小河,河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有人突然提出让普鲁申科表演滑冰助兴。因为是突发事件,主办方没有准备任何东西,正当人们垂头失望的时候,普鲁申科微微一笑,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一双冰鞋。
一切秘密,随即烟消云散。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把梦想一直带在身边。李连杰初闯好莱坞的故事
李连杰初到好莱坞时,几乎没有人看好他,好不容易有一家电影公司愿意请他出演,但片酬很低,只有100万美元,而且是演一个反派角色。李连杰犹豫不决,说自己要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才能答复。但是,等他答应出演时,对方却改口了,片酬降为75万美元。
钱不是最要紧的,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电影市场,“李连杰”三个字早已是金字招牌,从“功夫皇帝”“沦落”到现在的境地,李连杰感到难以接受。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出演,可是,没想到对方却又“落井下石”:“50万美元,不演拉倒。”50万美元,还包括律师、经纪人、宣传公司等各项费用,再扣完税,所剩无几。李连杰答应得很痛快:“我演。”
就这样,李连杰拍了他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致命武器4》,虽然片中巨星云集,但在影片首映当晚,李连杰就获得7.5分,成为演员排行榜中的亚军。
第二天,电影公司的老板就亲自上门,毕恭毕敬地说:“下一部片子请您演主角,如何?”当实力证明一切的时候,才能轮到李连杰说话,他的第四部好莱坞影片片酬就开到了1700万美元。
李连杰以退为进,成功地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他谈起往事,感触颇多,念了一首哲理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丈夫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尊重现实,迂回前进。张艺谋向球鞋鞠躬的故事
当年拍摄《黄土地》时,张艺谋还只是个摄影师,衣着极其简单,拍戏两个月,就穿一双军用胶鞋。这双胶鞋为他跑前跑后,忙前忙后,为拍出好片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拍完最后一组镜头后,张艺谋和陈凯歌等人急欲回北京冲洗,他们从早上7时出发,天黑了才走入山西地界,当时山西全境修公路,他们的车走走停停,午夜时分,天降大雨,走不通了,他们只有调头直取太原。调头后,前面公路好走多了。在眼看大功告成之际,张艺谋急令停车,见他下车脱下那双陪着他拍片的胶鞋,恭恭敬敬地摆在公路中央,口中念念有词:“兄弟,你跟我不易呀,现在戏拍完了,我要感谢你,我把你留在这里了。”
这可不是偶然的作秀,曾担任《十面埋伏》武打替身演员的成都英雄特技队队长丁涛也看到过这一幕。在拍《十面埋伏》时,张艺谋在片场总穿球鞋,丁涛说:“拍张艺谋的戏最大特点就是累,张艺谋累,他身边的人也累。每次在片场我都看见他忙忙碌碌,紧锁眉头和工作人员不断地交流。那时他好像身体不太好,随身带了一堆药。但每次有人劝他休息,他总是摇头。”当片子好不容易拍完后,张艺谋也举行了一个向自己鞋子的道别仪式:向那双旧球鞋鞠躬告别!
一双鞋,包含着各种艰辛磨难,见证了脚下的路,承载了张艺谋走过的风风雨雨。张艺谋对鞋鞠躬,既是对自己努力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感恩。
第四篇:音乐毕业论文-浅析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名 称:浅析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
协奏曲》中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2 一: 结构的安排(列举结构图示).....................................................................2
1.不可分割的三个阶段....................................................................................2 2.高潮部分的后置..............................................................................................3 二.配器的处理........................................................................................................4
1.节奏量化........................................................................................................4 2.演奏技法........................................................................................................8 三.和声构造.............................................................................................................9
1.音块.................................................................................................................9 2.音流...............................................................................................................11 结 语..........................................................................................................................12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现代
音乐创作技法
摘要:音乐史上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大破大立、探索创新的世纪,也是一个离经叛道、五彩纷呈的世纪。其中,代表着二十世纪各时期专业音乐发展前沿的先锋队,也就是被泛称作“现代派”(the Modemism)或“先锋派”(the AVant Garde)的作曲家们,以及他们所创作的现代音乐(the Modemmusc)或新音乐(New mll—sic)作品,还有他们所发明的和新音乐创作密切相关的新兴作曲技术,更是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遗痕,给人们提出了众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卢托斯拉夫斯基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二十世纪末的作品,也正好是先锋派音乐进入高潮的时候。所以也是先锋音乐的典型作品,在作品中卢托斯拉夫斯基运用了新的曲式结构,节奏量化,以及更为广阔的开拓了大提琴的演奏技法,还提出了“音色讯号”的新理念。
关键词:节奏量化,大提琴演奏技法,音色讯号
Abstract: Music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a big break Dali, to explore new and innovative century, is a deviant, colorful scene of the century.Which represents the perio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professional music vanguard, that is, by the Pan-called “modernist”(the Modemism)or “avant-garde”(the AVant Garde)of the composer, as well as their creation modern music(the Modemmusc)or new music(New mll-sic)work, as well as their inventions and new music composi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merging technologies, it is left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e traces of deep and give it to many to be thinking and problem.Lutoslawski created his “Cello Concerto” is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ks, but also avant-garde music is precisely a time when access to a climax.So music is a typical pioneer works in the works Lutoslawskihis use of a new structure of the music, rhythm quantization, as well as develop broader skills playing the cello, but also put forward a “sound signals” a new concept of.Key words: rhythm quantization, cello playing techniques, sound signals.前言
卢托斯拉夫斯基,波兰作曲家,1913年1月25日生于波兰华沙。少年时代开始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932-1937年间,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并随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学生马利舍夫斯基学习作曲。音乐学院毕业以后至50年代,他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活动在波兰音乐界。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为演奏者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在前苏联的冷战时期的政治迫害遭遇而创作的。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1927年3月27日生于苏联的阿塞拜疆,美国大提琴家、指挥家,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他7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大提琴,多次获奖,1964年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74年,他离开俄罗斯前往美国定居。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过几乎所有著名的大提琴乐曲,许多著名作曲家都曾为他作曲。他作为指挥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先后为美国和欧洲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担任指挥,受到世界各国听众的热烈欢迎。师从柯索尔波夫学大提琴,师从肖斯塔科维奇学作曲,毕业后留校任教。罗斯特罗波维奇是20世纪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布里顿都有作品题献给他。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常为他的夫人、著名女高音韦西妮芙斯卡雅的演唱会作伴奏。在前苏联,他还指挥过莫斯科大剧院的演出。
一: 结构的安排(列举结构图示)
1.不可分割的三个阶段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一个单乐章音乐作品。是20世纪后的作品,所以作品受波兰学派简约主义的影响,整首曲子一气呵成。尽管如此,作品内部的结构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出三个阶段。(如图1):
Ⅰ
Ⅱ
Ⅲ
A +B +C
D + 连接部
B’’+假再现+A A’+B’ +C’
这里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指三个乐章,图中的第一大段又是可以说是
一个传统的小曲式结构。它主要是以大提琴,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和弦乐构成的,A代表大提琴的独奏,而B代表是铜管和木管的组合,C代表是弦乐。第二大段主要以弦乐为主的,第三大段里面带有全曲的高潮。从图中可以看出来,作品其实是有规律的,从A片段也就是大提琴solo的那一段开始,到结尾还是A片段,这就说明大提琴在整首作品的结构上有了一个双重的功能。这一点与一些古典音乐的结构相同。第二大段的连接部也是一个弦乐转向管乐的一个小过程。第三大段中的那个假再现只是对作品第一大段中的C片段进行的。
2.高潮部分的后置
这个作品高潮的演奏主要是体现在铜管乐器上,古典音乐的高潮一般都在作品的中部或者是0.618的地方,但是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的高潮时在全曲的第三大段,(如图2):
与以往的古典音乐相比,高潮放在了作品的后部,这也应该是先锋音乐作品的一个特点吧!这个乐段听起来十分亢奋。这也正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从作品的一百零五次的合奏那个地方直到作品快结束的地
方,也就是作品的第三大段,结尾的地方当然是弦乐了,因为主题是以弦乐为主。从乐谱上可以看出,最后一大段铜管乐器演奏的音符越来越少,一直到没有,这应该就是风雨过后肯定有彩虹的表达。铜管乐器无非就是冷战时所谓的“黑暗”吧。
二.配器的处理
1.节奏量化
首先,我将说到作品主题的一个音乐形象。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是由两个结构不相同的动机组成一个主题既异质主题。在作品的的开头一直是大提琴一个单音缓缓的进行着,持续了20秒,作曲家很明显的就透露出了作品的核心动机,也就是特征一,缓缓的进行20秒之后便连续出现了很快很不协和的三是二分音符,反复的跳跃,而且跳跃的时间越来越长,很明显这是作品的另一个特征,之后就是那两个特征的交替进行,听上去给人一种回旋曲的感觉。再把范围扩大看,很显然特征二是特征一的一个“破”。也就是特征二也是由特征一变化过来的,只不过特征二是特征一复杂化得一个形象。演奏一段时间后,作曲家开始对特征一加以变奏,直到铜管乐器的插入作品的开始和现在才出现非常鲜明的对比。
作曲家在作品的开头就对整个作品的两个主题进行了四次节奏的量化处理。作品一开始以大提琴Solo为主旋律,作品的开头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很显然这是作品的主题一,随后出现的便是快而短的音符,很清晰,这就是作品的第二个主题。(如图3):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主题一是单一的,主题二是复杂的,接下来作曲家主要就从这两个特征上做诠释了。对主题一的第一次节奏处理是是对主主加上了延留音,对主题二是进行的是抖弓的演奏技法。这样使得大提
琴的演奏技法加以发挥。第二次对主题一的节奏处理是运用了泛音的演奏技法,但主音的时间变长了,从原来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了八分音符。主题二大部分被量化为三十二分音符。第三次对主题一进行处理时不在是那样慢而是相当快,主题二全部为三十二分音符,用到了连弓断奏的演奏技法。第四次处理主题一时,仿佛跟作品一开始演奏的一样,只是特征二被作曲家简化了。我把这四次对主题的处理可以看作为一个小的变奏曲。
管乐在整个作品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它象征着政治的专制,很丑恶的一个音乐形象,所以每次在铜管乐器出来的时候,一般常人是感觉非常难听的,但是在这个作品中我认为管乐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管乐第一次插如的是后是在主题缓缓的进行是出现的,它的节奏形态很单一,就是一个十六分音符,非常的简短。这我要说到作曲家提出的“音色讯号”。在作品演奏时,突然一种新音色的插入,而且音符相当短小,随后便形成以这种新音色为主的另外一个音乐形象。这样说来那刚开始出现的那个短小的插入就是个音色讯号。这种音色在第二次插入的是后还是一个音,但这个音演奏的次数多了,只有在第七次插入时,这个形象才真正的形成。(如图4):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没个管乐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节奏,只是重复自己的乐段而已。三种同样的乐器挤在一块而且跨度不是很大很明显的就行成了一个音块。在作品的第三十八次合奏时管乐再次出现,但这一次出现时的节奏与开始不相同了,(如图5):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与第一次出现的完全不相同了,第一次出现完全以是十六分音符为主,而现在是以八分音符为主了,而且它们演奏的节奏形态不一样了,一个单独的管乐都有他自己的节奏形态,这一次的演奏是重复同一种节奏型两遍之后又换另一种节奏型演奏一遍,然后又回到演奏两遍的节奏型。在作品的六十一次合奏的时候,管乐又以一次不相同的节奏形态出现了,(如图6):
很显然它们的节奏形态完全脱离了回旋式演奏的状态了,作曲家合理的运用了节奏量化,在作品中管乐的形象被作曲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每次管乐的出现都给人一种很烦很不安的感觉,听起来十分刺耳,从和声效果来看它们是单一的,每个管乐的和声互不相依靠的。如果从古典音乐的角度来听的话那就是不和谐,也就是增减音程太多,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的话那就是一种效果,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去听所谓的现代音乐呢?因为他并没听出其中的乐趣来,反而感觉很嘈杂很烦,在这个作品中让听着有这种感觉的应该就是管乐的出现吧!管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以一个单音出现的。试想一下,作品从开始出来的时候始终保持着轻快的演奏,直到管乐的出现,打破了很平淡 的生活,这说明卢托斯拉夫斯基在策划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被迫害是的前景。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铜管乐器在作品中是一个相当丑恶的音乐形象。而这种音乐形象更加刻画出苏联冷战时期黑暗的政治统治,而铜管乐器就是所谓的腐败的政治者。
2.演奏技法
我主要对大提琴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大提琴是弦乐器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声音浓郁、浑厚、宽广,颇具歌唱性,它的感染力能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记忆。大提琴的演奏艺术也同其它演奏艺术一样,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在大提琴开始solo的那一段就运用了几种演奏技法,在一开始进入主题的时候,作曲家就一下弓的演奏技法来演奏,随后便是上弓和下弓交错的演奏技法来表现作品特征的不一。在演奏一段后卢托斯拉夫斯基为了让作品更为新颖更为动听在第二次量化主题的时候运用了泛音的演奏技法,这是大提琴在整个作品中唯一出现的一次连续泛音的演奏,因为泛音的演奏一般在合奏的时候比较少用,一般在独奏的时候较为广泛。随后的写作当中卢托斯拉夫斯基又运用了滑音的演奏技法。(如图7):
像这种演奏效果光从听上面来看的话就是半音阶的走动,但速度比较快,从高音往低音走的话一般试用于作品的呼吸或者是休息的时候,感觉整首曲子在出现这种演奏技法之后肯定会有一个吐气,也就是华彩乐句部分。卢托斯拉夫斯基在第四次量化主题的时候运用了连弓断奏的演奏技法,在连弓断奏的演奏技法同时又运用了下弓的演奏技法。连弓断奏演奏的效果听上去感觉很像光碟卡碟的那种效果,还有点点拖泥带水的味道。(如图8):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这个作品里用的这种作曲技法比较频繁。在作品十七次合奏的地方,作曲家是大量运用了拨奏的演奏技法,使得全曲进入短暂的睡眠阶段。(如 图9):
整首作品的拨奏部分主要都聚集在材料二,因为材料二主要都是以弦乐为主的,弦乐齐拨奏的时候,音响效果有点像竖琴所演奏出来的声音,一般的大提琴独奏曲很少有大篇幅的拨奏阶段。本来大提琴拨奏的时候声音就很暗淡,独奏听的就是过瘾,如果大提琴在单独演奏的时候出现长篇幅拨奏,那换作是我在听那我也应该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三.和声构造 1.音块
在说到音块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现代主义先锋派,什么是古典音乐派,那么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主要不同的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区别应该是它们的和声效果,以及和弦的运用大不相同,古典音乐大多数讲究的是,悦耳动听,华丽的和声效果,比较通俗易懂的表现手法。而先锋音乐演奏出来的和声效果大多数都是比较“不规范”,这里的“不规范”是只没有按照传统的和声手法来写。这个作品为甚么属于先锋音乐,就是因为它的和声效果肯定与以往古典派浪漫派的肯定大不相同,举个列子,我听过很多古典音乐家的一些作品,也听过一些先锋派音乐,不说其它的,光是这两种音乐派的作品结尾的时候就是完全不相同的,古典音乐派在作品结尾的时候始终都是从属七和弦到主和弦,而现代主义先锋派在结束前的时候基本上都不是从属到主的,有的几乎
并不在一个调上。结尾的时候都有一种离调感。这就是古典音乐和先锋音乐一个最直接的区别,而且古典音乐的单旋律在走动的时候,大多数会保持在一个调上,偶尔转一到两个调。而先锋派音乐在单旋律走动的时候,基本上是不能以调的形式来看,因为它们行走的音几乎让你看不懂,相当自由,从来都不会被局限在某个调内。
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从和声效果以及结构形式来看可以说是先锋派的典型作品,我仅仅对其中的一些典型的和声方法、和声技巧进行浅析。先来说说管乐的和声形式和效果吧!第一次出现带有和声色彩的地方,也就是铜管乐器第七次插入得那个地方,是先锋音乐派就典型的作曲技法,(如图10):
也许会有人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和声,对,用现代的音乐理念来说它的话那就是音块,音块是指把很多不相同的音又不能组成简单和弦的音,在同一个时间一起演奏出来。它是一个纵向的形式。图中的三条旋律是三个相邻的小二度,先看第一条单旋律,是以A音开始的,第二条是以降A音开始的,第三条旋律是以G音开始的,在古典音乐是看到这种音型的。这像是和弦吗?不像,结合听音响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极不和谐的三个音,在一起演奏的效果是相当不和谐的,非常嘈杂和不安,但是先锋派的主要和声来源也就跟这种效果差不多,也许这就是先锋作曲家与古典作曲家不像同的地方吧!这是整首作品中运用到的一个新型的和声技法。在看看作品的第六十二次合奏的地方,这个地方与上面说到得这个地方,其实说白了,和声效果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但是一个音的不相同就可以改变整个和声效果,(如图11):
旋律一是以G音开始,旋律二是以升F音开始,光看这两种旋律,发现它们的音程性质是个小二度,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个音看作为经过音,再看第三条旋律,是以C音开始的,第四条旋律是以降D音开始的,那我们从低音往高音一次排开的话这可以看出来就是两个小二度和一个增四度,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为E、F、B、C的组合,这种和声效果跟刚刚说的那一种和声效果是有区别的,音变了都有区别,何况音程性质变了,这里出现了以个增四减五度,有一种属七和弦的感觉,这种和声效果听上去带点属七和弦的色彩,这无非就是音快。
2.音流
音流是几种乐器同时演奏时,方向几乎一致,跨度不是相当大的情况下称为音律流进行,音流是作品横向的进行方式。音流进行是整个作品通篇都有的作曲技法,有的似乎把一些旋律之间的音程关系升高几度,有时候降低几度,但是它们的音程性质始终是没有改变的,因为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特点就是在这些地方表现出来的,下面我再来说说弦乐部分的和声特点和效果。
在作品的第七十次合奏的地方,也就是作品的第二大段,整个作品的这个阶段比较抒情,流畅,在流畅中又带点凄凉的感觉,而且在主旋律进行时,你却不知道它演奏的一些规律是什么,而且调性很复杂,用现代的说法来看那就是音流。你只知道音流进行时变化音相当的多,和弦也比较复杂,演奏的方向也几乎相同,但是你很难分辨出它们的调性转换,但一点我可以肯定它们在演奏各自的旋律时都是非常的自由,非常的开阔,不受任何调式的拘谨,也没有一定局限性,(如图12):
无论从旋律上来看还是从节奏上来看都相当的自由,而且很难分出作曲家所用到得和弦。从低音往上看,别的没什么不相同,但是出现的音程性质有大二度、小二度、增四减五度、以及小六度,这些音程关系放在一起便够成和谐中穿插不和谐,使得旋律相当的优美而悲伤,这可能是作曲家刻画受害着被迫害是的心情吧!从音响效果上来听的话,是与古典音乐的效果不相同的,至少从首调来看你不知道它们走的是一些什么音,走的是一些什么调。整个作品的弦乐部分都是由这种和声形式来表现出来的,在古典音乐作品里,有些可能出现过这样的手法,但在古典作曲家的眼里,有以点点这样的手法就够了,但是在先锋作曲家的眼里,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在作品的第八十二次合奏的地方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和弦,也可以说那不算和弦,只能说是音流进行。演奏这些和弦的时候,也就是作品快到高潮的时候出现的,我从最低的音往上说,有E、G、B、D、降G、降D、F、降A、C、降E,我们看到这有十个不相同的音,它们组在一起,而且是一个很强的演奏力度,这就说明作曲家就是要突出这个和弦的重要性。光看下面四个音可以一目了然,是个小七和弦,也就是大调的三极七和弦,但是接着往上看的话,便可以把你弄糊涂,最下面作曲家用小七和弦就是要让听者知道这是和弦,并不是什么乱演奏的几个音,但是光一个简单的七和弦不能达到作曲家想要的效果,所以作曲
家在高声部加入了一些所谓的和弦外音。在作品的最后一段里,作曲家始终把这个和弦当做换气的地方,一直延续到快结束。
结 语
本人通过对这首大提琴协奏曲的浅析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上,节奏上,还是从和声的处理上面都学到了很多,而且更加深了我对写作的兴趣以及一些写作的作曲技法。而且我还了解到先锋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一些结构上和效果上的区别。在写作的日子里,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认认真真上的一堂大课。每当我在听这个作品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卢托斯拉夫斯基在写这部作品时的心情,因为这个作品的每个亮点都代表着作曲家写到那个地方时的心情,所以我听是体会,看是学,写就是把自己所学到得知识表现出来。在浅析的作品当中我曾多次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几乎把整个网络翻了过来,才找到有关这个作品的一些资料,在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中还多次找到指导老师让他给我指点和教导。
完成论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脑海里又多了一些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我将永远的存储在脑海里,每当自己在写作品的时候,我都会尽量的用到其中一些作曲技法。
第五篇:兔斯基
兔斯基漫画中的人生哲理
“兔斯基(TUSKI)”这个词对于喜欢上网聊天的同学来说应该不是个陌生的名词,它就是QQ、MSN表情中那只耳朵细细长长、脸长得死样怪气、转动着两根面条般的手臂做着搞笑动作的兔子。
兔斯基创作者叫王卯卯,是一个正在北京广播学院念大学动画系的小姑娘,平时沉默寡言,在生活当中情绪激动的时候总想用夸张的动作表示自己的想法,可是又不好意思这么做,于是就把这些动作画成这只兔子。后来这只兔子在网上传来传去,人人都用兔子表达自己的夸张动作,这是王卯卯所始料未及的。每天与我们相伴的QQ、MSN上面,我们隔着网络相互做动作,比如擦汗、厥倒、泪奔„„来表达各种情绪。光靠打字远不足以传达这些动作,这时候一个表情能愉快地传达我们的意思,动画的肢体语言在这个时候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兔斯基系列表情,王卯卯的作品还有兔斯基系列四格漫画,这些漫画以简单的线条,单调的黑白色描述人生的哲理,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下面选择其中的几幅作品与大家分享。
一、自我完善需要自己具有不断进取的愿望,如果以个人渴望不断进取,自我完善,他一定会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持之以恒地不断进取一定能成大事。
人从出生到陨落,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人笨不要紧,只要坚持不懈的学习;人蠢就无药可救,知道错了还是坚持是蠢人。人谁无过,但是知道错误要学会改正。所以人分五种:天才、能人、笨人、蠢人、最后一种是智障。一看就会的是天才;一学就会的是能人;学很多遍会的是笨人;学的会不学的是蠢人,怎么也学不会的是智障。从来没错的是天才;很少有错的知道有错就改的是能人;知道改正错误又改不掉的是笨人;知道错又不改的是蠢人;错了不知道自己错的是智障。
二、时下,总听到一些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命运
对自己太不公平,更有为此悲观厌世者。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一些偶然的机会,使一个人的名誉,一件事情的进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姜太公垂钓遇文王,才得以施展胸中才学;韩信被萧何连夜追回,一代名将方显英雄本色。失意与成功的转化,确实带有一
定的偶然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遇”。
机遇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机遇,正所谓“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每个人处理机遇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抓住了,结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有的人有了机遇却不能抓住,让机遇白白流失。鲁班被草叶划破手发明了锯,瓦特由水壶冒汽发明了蒸汽机,类似的机遇,为什么众多的人却失之交臂呢?主要是学识才能不同。如此说来,发现和把握机遇,首先要有学识,真才实学是基础。牛顿拥有独具慧眼的才学,才从树上落下苹果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姜太公如无经邦治国的才能,即使遇到文王也不会被重用;韩信如无文韬武略,即使被萧何连夜追回,也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将。可见有学识才能者,才有可能充分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开拓新的天地,而知识浅薄能力不强的人,往往身入宝地却空手而归。
三、获得心理平和的途径之一就是不要对别人期望过高.对子女要求高的母亲会失望.别总是把对别人的好处挂在嘴上,人类的天性就是容易忘记感激别人,如果我们施一点恩惠就希望别人感激的话,那一定会使得我们大为头痛。
如果你想要快乐,被爱,那么就不要去要求,不要希望得到任何回报,只是默默地付出。这个世界上惟一能够被爱的办法,就是不再去要求,而是开始付出,并且不希望回报。如果付出的目的是为了回报,你的回报肯定使得你失望,而且付出的过程不开心。
让爱恩的人感到轻松.帮了别人的忙要立刻忘掉,不要让自已对别人的恩情成为别人的包袱,总是指望别人对自已的恩情给予回报难以获得轻松.第一,使别人感受到压力大,不敢颔爱你的恩情;第二,自已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总在考虑他怎么还不报答我。
如果有人伤害了你,忘记它,不原谅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原谅他们。如果你帮助了别人,忘记它。如果你给予了别人恩情,忘记它。如果受了别人的恩情,尽怏报答他。
背着太多情感包袱的人没有能量应对今天,放下了情感包袱你会获得精神世界的成长,这如同为庄稼除草.过去的经历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当做包袱背的!
四、在人的一生中,能够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两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的确,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
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高调做事是一种境界,是做事的尺度。高调做事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和潜能,而且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质和层次。高调做事也绝对不等于“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事,而是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一个人只有有了目标,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成事必然顺理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弘壮丽。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遵循此理能使我们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赢得一个涵蕴厚重、丰富充实的人生。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这也是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的道理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当然也绝非我所能渗透、所能悟出的,它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生活的历练。
有些人进取精神不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要求不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中不走在人前,也不落人后,随大流;有干好工作的热情,但自身综合能力缺乏,办法少、点子少、找不准切入点,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好心办成坏事。有些人说起来头头是道,自以为是,这也行,那也行,但工作起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结果一事无成。
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体悟;不只要在心态上调整好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为上调整好自己。枪打出头鸟,在行为上保持低调,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社会上,那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易出风头、惹人注目,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因此说,人们在努力表现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想到不利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保全自己。
五、把紧蹙的愁眉舒展;把潮湿的泪眼擦干;把流血的心伤包扎。让自己快乐些吧!别再为那些逝去的忧愁、悲伤、郁闷而耿耿于怀;别再给快乐的心灵增添伤心的砝码。生活不总是平坦的大道,有崎岖、有坎坷、有荆棘、有泥泞、有
悬崖峭壁、有波峰浪谷„„这才是真实的生活道路。
乌云翻滚遮满天,呈压城之势;一阵疾风狂飙,万木“骨折”;一阵劲雨瓢泼,大地“伤肤”;雷公敲天锤,震耳欲聋;电母布电网,耀眼欲花。仿若天地崩裂,浩劫将至,人心惶恐万分。不多时,一丝光努力撕开乌云的“黑衣”,一束光箭一般射向大地,乌云的“衣缝”越撕越大,太阳露出了笑脸,风、雨、雷、电经过与太阳的一番厮杀,最后败下阵来,烟一般遁逃,天地一片澄明。
生活的不如意、心灵的不快乐,就如同这风雨雷电袭来之时。故尔,积极的心态、快乐的情绪被压制、割裂、分解,阴郁之气充满心之天空。斗志丧失、激情突逝,颓废、萎靡将环绕着你,生活,在灰色世界里挣扎,被吞噬。这时,心灵太阳的复生就尤其重要,心灵太阳一旦复生,笼罩你心之天空的阴郁之气就会被一点点的驱散,当阴郁之气散尽时,你的心胸是不是顿觉清爽?眼睛的光芒是不是顿觉深远?答案是肯定的。
人生快乐的“+-×÷”法则:加法----将生活中的限制变为机会;减法----放弃生活的成为负担的东西;乘法----扩大与他人的交往范围;除法----注意与你周围的生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