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李雪论文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23-109215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5 14:36: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李雪论文

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新课标下的朗读教学 【摘要】中学阶段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朗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并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上应该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下面我主要以徐志摩的经典诗歌《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读 感悟 审美

自古以来,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书声琅琅。《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因此,如何更加适应新课程标准及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则成了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正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洪镇涛老师所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有道是‚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出声气,读出节奏,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神采,读出韵味。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形式多样的‚读‛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并逐步形成潜在的兴趣,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等。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将自己的具体做法写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一、以质疑导自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很值得品读一番。作为教师就不应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而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主体感知文章。自读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默读或自己小声读。那么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那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质疑导向,质疑定标。‚疑,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抓重点、疑点,几遍下来,仍不知其所云。教学中,运用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达到导读的目的。如可以借助投影出示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臵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直接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自己读课文便有了目标,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应用两步法阅读,具体步骤是:第一遍默读,重在速读。即不查字音,不分层次,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第二遍自由读,重在细读。即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就联系上下文,自己探究,自己质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的、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自己读。《再别康桥》美不胜收,是语文老师津津乐教的篇目。可教学的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有所选择,选择具有生长点的教学内容。我理解的生长点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能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有所积淀,同时学会审美方法。

二、以情境带范读,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如果说自读训练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那么教师的范读,则起了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尤其是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的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范读, 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教师应以身作则,范读,必不可少。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早有论断:‚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又说:‚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更何况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的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需要创设一种氛围,设臵某种情境;必需要借助教师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让学生变成审美的主体,教师就要成为审美的导师。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想去模仿,想自己表现,激发着学生强烈的诵读欲望,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不妨把教学聚焦在朗诵诗歌上,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基于此,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们可以完全从诵读入手,但是这个诵读不是基本的朗读,我们要通过读,教会学生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如基本的断句,音节的把握,节奏的调控等。在把握朗诵基调时,对于诗歌情感的定位要依据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这就需要穿插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鉴赏诗歌时有‚我‛的存在,也就是多元解读。下面我想把我的以读代讲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朗读与朗诵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为了教学方便让学生都是读作品,底线就是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而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诗歌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样式,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朗诵,在朗诵中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三、以方法导诵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自读是为了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但仅是粗读而已;范读是为了激发学生赏读课文,但仅是辅助而已,唯有学生的诵读才是最重要的。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故初中语文课堂要给足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始终认为,一节语文课,如果自始至终都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那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同时教师要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只有教予学生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才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让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当然,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教师要能准确地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并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就需要善于在实际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学生反复练读,用心体会,感悟到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学生一旦掌握朗读技巧,学会朗读的方法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读到诵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初读至意读(扫清障碍,感知内容,把握节奏)——意读至情读(体悟文意,揣摩思想,确定情感基调)——情读至美读(技巧点拨——发声方法,声音的处理方式,表情的配合,音乐融合等)

朱光潜先生在《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一文中说道‚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诵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初读到熟读的过程就是在体会诗歌的节奏。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节奏是语言的节奏也是音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与发音器官有关,更受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的影响。

在指导学生熟读《再别康桥》时,学生应了解诗歌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它的韵脚,体会它的音节的和谐,断句的规律等。《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韵式上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如康河的柔波荡漾。如果只是朗读就不会享受到诗歌自身的绝美境界。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四、以再读悟真情,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而其后的反复涵咏、再次诵读升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要被点燃的火把。‛每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精湛之处,在师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选择最精彩的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再次反复诵读,自悟出真情,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谓。这样,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丰润学生的精神生活,纯洁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再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训学斋规》)学生的再读经过老师的指导,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这样,学生能悟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情感美,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界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融融,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何乐而不为?

在美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选取契合的音乐,合适的音乐可以让我们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使诗歌的文字在优美的音乐中流淌让,同时让音乐帮助自己传达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我为《再别康桥》的朗诵选择了小提琴曲《爱的致意》

综上所述,自读→范读→诵读→再读,在导中读,在读中悟,以‚读‛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便是我教学的特点。‚教学有方,教无定方‛,这并不可能是唯一最佳的教法,但我以为无论哪种教法,都应以学生为根本,以激发主体潜能为目的。我想,只有这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在推进新课程的大好时光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朗读,还语文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

第二篇:李雪电教论文

【参评论文】

运用多媒体,优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尝试

论文类别:中学语文电教论文单 位:湘乡市白田中心学校

姓 名:李雪

联系电话:时 间:

***

202_年10月

运用多媒体,优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尝试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听、说、读、写四者既是语文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这四种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也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教学目标。多媒体电脑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能充分将电、光、形、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用者可以通过多种感官的感觉,充分发挥视听作用,在轻松环境中达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给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培养听的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就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情感就成了学习的催化剂。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带的形式,也可以用音响等音效设备,还可以由学生朗读再配以背景音乐。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加上优美的图象,使课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本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播放范读,唤起美感。如教学《春》,我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使他们驰骋想象文中美丽的景物:花、草、雨……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中的画面美,进入情境之中了。

配乐听读,调动情感。在新课开启时,可以播放一段与课文情感相一致的音乐,以音乐描绘出的丰富的情感内容去唤醒学生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定下一个感情基调。如教《荷塘月色》时为了突出本文的幽雅意境,配上《春江花月夜》清丽的民乐,随着柔和的乐韵,听着播音员那抑扬顿挫的朗诵,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和幽雅,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现实而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舒缓或紧张,形成课堂情绪的起伏,同学们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里了……讲授《祝福》时,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乐曲凄凉悲怆、孤寂高远,催人泪下的旋律,极和谐地衬托出主人公祥林嫂悲惨苦难的命运,学生极容易将乐曲的内涵与祥林嫂的形象联系起来。

画面结合,体味意境。例如《秋天》、《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学生一面欣赏画面,一面听多媒体的朗读,给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培养说的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说比写更直接、更快捷、更有效。因此,说比写显得更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说”也被无情地忽略了。而多媒体教学则为“说”提供了广阔的战场,使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配音。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多为经典名篇,它们大多拍摄过电影、电视,从中选取所需要的片断通过多媒体电脑播放出来,先让学生欣赏一遍,后隐去其声音,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上《威尼斯商人》、《变色龙》等文章就可采用此法,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加深印象,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说”的能力。

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说明文大多介绍科普知识,因少文采,读起来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往往没精打彩,如果改为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解说词,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教《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等课文时可以选择这一方法。首先全面阅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通过电脑截取有用片断,删去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这样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仅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读的能力。

对于课文的阅读可以配上音乐,甚至于插入动态的画面或一段剪辑好的录像,这种效果与单纯阅读文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可以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影音材料,再现课文的场景和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原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片断可谓绝佳:鲍国安所演的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胸襟开阔,高声吟诵《观沧海》。此景、此情、此神韵,是教师一般性范读、甚至是专业播音员也无法企及的。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朗读才能的缺陷。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朗读时,可以有多种形式。在听读时,可以配乐、配音、配图片、配动画、配字幕;在朗读时,可以只配乐、配字幕、配图片、配动画;在辅助背诵时,可以只配乐、配图和配动画。运用多媒体朗读可有效地防止语文课堂中那种烦琐的讲析,本来象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就是比较重感悟,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与品味,理解与欣赏,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多媒体电脑具有功能齐全的音像设备,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那些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精心录制的作品,能给学生提供发音、语速、声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示范。学生可以随意选取一篇或一段进行反复跟读,这样的练习对其朗读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写的能力。多媒体计算机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它可以容纳相当多的范文、中外名著等,并且给学生提供优美词语、名人名言等汇编,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为他们更好地作文提供帮助。如对中国四大小说的演绎,可以是纯语言文字描写故事情节,更可以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把课本要求的或是其它的一些重要情节,制作成影视片段,更加生动地再现小说中的场景、环境,人物等小说要素,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到学生的面前来,并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学生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对人物形象、性格留下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手段的时候,就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上进行规划,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上均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三篇:中国梦.李梦雪doc

中国梦·我的建筑梦

乌牧场学校六年二班李梦雪

从儿童时代开始,我就有着一个梦想,想成为一名建筑师,造出各种各样的漂亮房子,怀着这个梦想,我走进了幼儿园,学会了用积木和橡皮泥造各样的房子;三年后,我迈入了小学校门,伴随着六年的校园生活,我更坚定了深深扎在内心的梦,我要成为一名建筑师!

不是因为这个梦想多么伟大,而是为了用生活中的钢筋水泥造出自己心中的房,成为一名十分快乐的建筑师。

没有梦想的人成不了大器;没有梦想的国家成不了大国。我的梦想就是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师,一个著名的建筑师。在中国的许多发达的城市中,有着许多高楼大厦屹立着,十分气派。比如雄伟的北京天安门、上海东方明珠塔、香港中银大厦、鸟巢、水立方......但是,有许多的建筑物都是外国的建造师来到中国设计的,甚至世博园里的很多著名、有趣的建筑,也都是国外来宾帮忙设计的。我的梦想就是能够不经过外国的帮助设计、建造出属于中国的著名建筑,也在中国的一些贫困的地方建造出漂亮的高楼大厦。我还要在美国,瑞典,英国等各个发达国家中找到属于我的建筑的立足之处!尽管我没有过人的天赋,但是我会努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梦想,我坚信,没有达不到的目标,只有懒惰的人。只有经过地狱的历练,才能创建美好的天堂;只有沁出鲜血的双手,才能奏出天籁的音符;只有经过努力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有梦,中国也有梦。中国正在一步步朝着发达国家前进着。若中国是一棵树,我则是一片树叶,我希望为中国梦献上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毕竟只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梦想的实现,才是中国梦想的实现。在前进的路途中,地震来了,中国不怕,人们互帮互助,使中国又一次挺起了胸膛,继续向前走去;山洪来了,中国不惧,人们齐心协力共同为中国建造一双山一般的臂膀,挡住了汹涌的洪水;冰雹、酸雨来了,中国不恐,我愿为中国建造出一把伞,再由人们一起撑起,就像一片天空隔开了宇宙。

中国为了实现梦想,每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断发展着,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当我们的梦都实现时,中国的梦,才会实现。我的梦,便是中国的梦;中国梦,便是我的梦!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学习,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那样,中国的梦就会在我们千万人的梦想中实现。

我的建筑梦,中国梦!

第四篇:李雪婷演讲稿

大家好;

明天的日子还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明天是辉煌,还是落败?谁也道不明。明天既向我们时刻展现着机遇,又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发出挑战。明天的希望是美好的,但路途绝不平坦,到处布满荆棘。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花好月圆的明天,只接纳奋斗不息者。我们只有善于汲取昨天的经验和教训,利用今天做好新跨越的准备。斗志昂扬地去挑战明天,才能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高中的时光不过是一段美好的会议,一本值得汲取营养和回味无穷的没有写完的书。从拿到高考通知书以后,我的假期从期待变得失落与绝望。真的很想跟我的父母说声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我时常回想从前,时常找回不足。难道人生的足迹就这样流失了吗?我不想!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100减1等于零。虽然我没有考上大学,但是我也要用我的双手营造生活的光芒··

记得那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一天,迎着幻想的心情,我踏入了一个陌生的校园,我相信它能给我理想,给我希望。从今往后,我就要在这里开始我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了。在校园里我慢慢的开始融入这个集体。我觉得这里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团结的气氛,不管是实作还是学习,虽然每天都会重复昨天的事情,但是每天得到的却是不一样的经验,不同的感受。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虽然每天都在接触,都在探讨,但是每天都能得到不一样的心情,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有滋有味。我从未感觉到乏味与枯燥,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眨眼间就要告别这让我成长的校园了,一想起离开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想想我的伙伴,想想我那如蜡烛般燃烧的老师们,是你们让我看到了星光璀璨的明天,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老师,是您们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去感谢同学,有你们在一起才会开心与快乐,去感谢社会,促使我们成长与前进,去感谢父母,是你们用辛勤和汗水养育了我们,真心希望我们的未来会很有钱,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日子,去补偿我们未来要钱而对他们说过的谎言。所以我们要回报母校,回报社会,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心胸,让霏霏细雨去洗刷你心灵的污垢。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

第五篇:封面(最新)—李雪姣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中国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趋势分析

学院(系):理学院专业班级:统计专业 1002班

学生姓名:张廷煦指导教师:金升平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囗,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囗。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年月日

导师签名:年月日

李雪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