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存在 空间 建筑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4-52693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6 09:14: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存在 空间 建筑

感知的空间与建筑

——《存在·空间·建筑》读书笔记

姓名:周国妹

学号:11121567 【摘要】:

《存在·空间·建筑》一书是有关建筑空间问题的新的研究。过去关于建筑空间的讨论受单纯现实主义所支配,然而实际上它是关于“建筑知觉”的研究,是立体几何学。【关键词】:

存在 建筑 空间 图式 几何 抽象

书本情况介绍:

书名: 存在·空间·建筑

EXIT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作者:(挪威)诺伯格·舒尔兹/ Norberg-Schulz,C.页数:153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译者:尹培桐 丛书:建筑师丛书 出版时间:1990.6

正文:

本书出版较早,又是据(日)加藤邦男的1979年的译本翻译,所以语言相对较为生涩,但其在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上的理解与分析仍然相当出色。

关于建筑问题,作者自己也意识到有着各种各样的研究。作者在其另一本著作《建筑中的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 1963)中也曾明确指出决定建筑总体性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当下,也有很多建筑师在进行它们新的研究,并力求在建筑形体理论方面等有所创新。而本书则是关于建筑空间问题的新的研究。

我觉得本书的宗旨在序言里就有所体现:过去,关于建筑空间的讨论受单纯现实主义所支配,然而,实际上它是关于“建筑知觉”的研究,是立体几何学。但不管哪方面讲,都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即忽视了它是以人的存在这一次元为限的空间。我个人认为,以人的存在这一次元为限的空间这一概念对于建筑空间的架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J·V·优克斯裘说过:就像蜘蛛结网,一切主体本身与对象持有的特性之间,交织成网一样的关系,经过千丝万缕的编织,最后形成主体唯靠它而存在的基础。

人之所以对空间感兴趣,其根源在于存在(Existence)。它是由于人抓住了在环境中生活的关系,要为充满事件和行为的世界提出意义或秩序的要求而产生的。人对着“对象”定位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空间的理解,不同的建筑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帕麦尼代斯认为空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不存在,这是一种过渡性的观点;莱乌奇泼斯认为空间即使不是实体存在,也是一个现实;普拉托进一步为空间提出了几何学;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空间,就是一切场所的总和,是具有方向和质的特性的力动的场(Filed)。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也开始研究起“人的”空间问题,把人体验环境这一点作为问题提出来,它和空间知觉是一个复合过程,已经证明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而对于单纯的现实主义者来说,世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但事实上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早期的心理学诸概念是静态的,具体性质的,而后来导入力动方面的研究,例如完形心理学(Gestall psychology)的各项绝对“法则”被换成了由皮亚杰所拟定的非常灵活的“图式”(Scheme)。知觉空间是以自己为中心在不断变化的,不过其变化的诸形态被主体图式所同化,而主体的图式则因新的体验而有所修正,因此即使是知觉空间变化的诸形态,也和形成意义作用的整体联系在一起,至此分化出五种空间概念,他们是:

1.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2.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3.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4.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Cognitive Space); 5.纯理论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而在建筑空间的研究方面,其研究情况也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欧几里德空间为基础,研究其文法,欧几里德的研究,因空间架构、工厂预制的施工方法以及某些理想城市规划方案等关系,三次元的立体几何学受到重视,因此比较流行;而另一类是以知觉心理学为基础展开空间理论的研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因为前者的立体几何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因为心理学在空间感受中的作用,其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此提出了“周围空间”、“被知觉的空间”、“总体印象”等相应的概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术史家富莱和建筑师鲁道夫·施瓦兹分别提出了新的观点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富莱在《比较艺术学》中,为了阐述各种空间结构而导入了“路线”和“目标”的概念,施瓦兹则在著作《教会的权化》及《大地的耕耘——关于建设》中阐述了存在亦即“世界内存在”的基本结构,并把这一结构移至建筑空间的各个具体特性之中。

存在空间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它也有三个要素:中心与场所;路线与轴线;领域与地区。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式是依靠中心亦即场所,方向亦即路线,区域亦即领域的成立而确立。要获得环境,就是以路线和场所为手段,将环境结构化,并分割成各个领域。古代罗马人的城市营建法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罗马人不仅用两根主轴确定方位绩点,而且把区域分割成四个区域亦即四分区。存在空间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六个阶段:1.地理阶段(Geographical level),具有认知性质;2.景观阶段(Level of Landscape),一般是指把存在空间的轮廓作为“图”时所表现出来的“地”的阶段;3.城市阶段,人与人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多数场合决定着结构;4.住房阶段;5.用具阶段;6.各阶段的相互作用。

以上是对空间概念和存在空间的一些论述,而下面所要开始序数的建筑空间的内容,则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上面也讲到过“存在空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满足生活而发达的图式,而建筑空间则可以说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它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1.场所与节点。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中心”的建筑式定义问题。中心就是场所,或者用凯文·林奇的话来说就是创造“节点”。林奇说:“所谓节点就是观察者可以进入并作为据点的重要焦点,最典型的就是路线的交汇点或具有某些特征的焦点。”

2.路线与轴线。凯文·林奇认为路线的定义是:“观察者天天、时时通过,或能通过的道路。”不过这里还可以加上观念上的通过。组织空间的轴线实际上并不带有引起真正运动的志向,不如说它是体现把多种要素相互统一,而且常把这些要素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的一个象征性的方向。

3.领域与地区。凯文·林奇为地区所下的定义是:“观察者内心可进入其中,并且有某种共同性与统一性特征,因此可以认知的区域。”

以上三个建筑空间的要素,与存在空间的三个要素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然而它们更具体化,更有实际检验的意义。

同存在空间的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样,建筑空间中也形成场所、路线、领域所统一的一个整体,即这些要素一起构成一个可称之为“场”的东西。场的概念是为了作为空间状态表示相互作用的诸力体系而用于自然科学的领域,它是从克尔特·文莱那里继承而来,用以说明社会心理状态中人的位置。“建筑的场”也是由保持力动均衡状态的诸力所构成作为单纯的场的状态,就是在单一的,未分发的场所中,加上仅有的一点路线所穿过周围领域而构成的。然而,如此限制的情况,在现代世界上几乎没有,即使在古代,由于轴线或路线,也已经遇到了多数场所或领域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场。在古希腊建筑中,与其说这种关联性,不如说各要素单独突出更为重要;但古罗马建筑则相反,可明显看到对空间相互关联性的根深蒂固的愿望。提沃利附近的哈德良皇帝的离宫,就是具有这一特性的实例。它的总平面布置与其说是单一的建筑群,倒不如说是有不同特征的各围合领域所构成的,它们由轴线而组织化,由路线而相结合。然而从整个体系来讲,它仍旧是叠加的,多含有较独立的二次体系,广大的区域在地图上仍基本作为空白而留下来。欧洲建筑经过中世纪,即使大教堂那样的单体建筑表现出了高度的空间统一性,但要在总体上基本都做到这一点则是困难的。到了文艺复兴的时候,建筑反复运用单纯的几何单位而加以统一的观念,在原理上已经确立了具有欧几里德单纯几何学性质的连续的场。可是,要是分析一下博努涅列斯基的作品我们就可以从中得知,具有组织力的中心起到了决定作用,它是同给予建筑物全体的欧几里德几何学式的重复相对立的。这一点在阿尔伯蒂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清楚,他不仅是由于韵律的强烈愿望,也是由于向心性和长轴性产生的明显紧张感所造成的。这种基本关系仅仅局限于教堂,同时它也是决定一切存在空间的状态。总而言之,那些认为世上人类的全体位置不由自己所创造的建筑而定义的人们,经过几个世纪却又回到了向心性和长轴性,并且把它作为他们的中心课题,这也不足为奇。芒托瓦的圣坦多莱亚教堂是由长轴的中厅和冠以穹顶的中心按几何方式统一起来,但是这两种形态并没有结合而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则可以说是同样的原理——尽管米开朗琪罗力图把教堂在空间上统一起来,但是在他前面的设计师伯尼尼所设计的既有方向性又有向心性的圣彼得广场,大小虽然适宜,但是这个广场是椭圆形的,它体现的实际上是达到综合处理的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在这之前,建筑的场是有不叫不均质的要素所成立的,情况仍是正常的。但是随着波洛米尼的成就,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处理方式。他的空间都是综合的整体,各个部分不能个别抽离出来。而由于划定边界的表面作成曲面,因此创作出既向水平方向又向垂直方向伸展的新的连续性。波洛米尼的曲面墙壁是由中心所决定的,构成了相互交错的向心的场。场相互干涉的力动地带特别被用于出入口这样的运动。波洛米尼的想法由加里尼促成了进一步的发展。加里尼把这几个中心相互联系起来,让它们的中心和相互干涉的地带规则地重复,用力动表现来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连续空间,创造出伸展形式。加里尼创造的场并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置于密度和方向的体系变化基础上。值得一提的是,波洛米尼与加里尼对统一的愿望,表明了要想统一传统上本来截然不同的各种性质的,一种新的心理性的综合。

而建筑空间的各个阶段,与存在空间的几个阶段也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其第一个阶段也是景观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建筑空间与建筑师的联系更加直接起来。自古以来,人把景观诸形体做得更为准确,或与自己持有的一般环境形象综合在一起而把景观形体加以变形的探索,多有所见;第二个阶段则是城市阶段,营建地段的同一性,首先是基于作为景观相关联的“图形”的特征,分散的集中化则体现基本的环境结构;第三个阶段是住房阶段,城市结构具有较抽象的性质,到了建筑物阶段则变得非常具体而可触觉,自然也就比城市结构更容易描绘形象,作为建筑的住房,其本质就是它的内部空间。在城市中我们已经抛弃了所谓的开敞景观,但仍还是在外部。在住房中我们是独立的,是从外部中完全进去。公共建筑也可以看成是适当意义上的共同体住房。建筑空间的各个阶段,也形成了与存在空间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化全体。人的同一性因与存在空间的全体性相关联而成立,所以建筑空间所有的各阶段当然具备各自限定的同一性。不然的话,人关于自己环境所持有的形象就成了混沌状态个人本身的同一性也会受到威胁。因此,景观被看成包含了生活与行为的一切特殊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背景。而该同一性则依赖于涉及其全体的连续性。城市阶段根据集中与密度而被区别。人们是一块来到城市的,城市的同一性既依赖于人在一块这一点。然而住房则表现了某种孤立化,即表现有意封闭的个人世界。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各阶段应有适当形式的特性。所谓同一性,如果把路易斯·康的说明加以解释,即就意味着是对象“愿意呆的地方”。

各阶段一般形式呈一个金字塔的阶梯组织。例如,住房本质上是内部空间,但与城市阶段关联时,则具有作为个人或公共的路标以及目标的功能。也就是说,住宅作为体量的特征及变得显著了。城镇也是这样。城市很容易形成公共内部空间的特征,可是当与景观相关联时,就是一个凝结的形体。对一个大陆整体来说,在地里阶段仍作为格塔式心理学图形或体量来表示(图形一般比包围他的周围密度高)。空间与体量成为一对的情况,就这样发生于各个阶段。这里想到了文丘里的说明:“所谓建筑,就是在内部与外部相遇处产生的。”体量也是同样,墙壁限定空间就是事实。墙壁是有体量和空间这些比较抽象的观念所决定的,实际上却是建筑的现实具体要素。不同的主阶段为了相互表达,往往具有类似的形式特征。这样,某个阶段表达另一个阶段,可用“结构的类似性”为手段而达到为了说明同型,必须提一下原型。从前面所述可知,形式与内容的对应是世界的必然特征。关于总体体验相互依存的这两方面,无论任何形式,再容纳内容的可能性方面也是有限的。所以,原型仍是一个现实。不过应当指出,不必为了他而导入“集团潜在意识”的观点,或是研究大脑作用的过程。基本图示并不是特殊的全体,不如说是有一般的各种关系所成立的。这一基本图示一面经常构成新的组合,一面又得到不断改变的解释。基本结构与总体状况之间的紧张,如用吉迪恩的话来说那就是:生命乃“恒常性与变革性”的双方。

存在空间的场由它对应的建筑空间的场来表现。各不同阶段的场若相互作用,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总体,它包含着不同阶段的不同结构,可以推断,他们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强度也不同。在古希腊的总体布置规划中,如象在德尔菲看到的,景观阶段主要依靠可盈建筑场所这一意义的某种选择所决定的。城市阶段以及建筑群的构成是遵从闭合性与近接性原理,作为拓扑学关系而结构化,但建筑物则被几何化并慎重地分段化。希腊时期的城市普列安尼就是在山坡上营建地带与山顶上卫城这二元要素统一了景观结构。从他的城市阶段,可看出是根据拓扑学关系确定的边界,它的构成是几何学的方格子体系。结构的多样化表现在各个建筑物阶段。这就是:拓扑学构成的封闭式私人住宅、几何式方格子体系的街道网、对称组织的剧场机身庙等。这里体现出,随着对象从个人性、公共性到文化性,其精确度在逐渐增大。从迪奥克拉西皇帝营建的斯普利特大宫殿可看到古罗马时代的营建方式,由面海对称布置柱廊体现出城市阶段与景观阶段的基本相互作用;宇宙阶段由决定方位四基点的两条垂直街道所体现——它把城市分割成四个分区。城市阶段高度的形式化,有几何形式统一,其中也包含着神庙、灵庙这样较独立的建筑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所有建筑物均基于同一单纯的几何单位,一方面试图发挥各阶段更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因此,所有阶段均可看到同一的结构,就连大自然也成了被赋予几何形体的形式化庭院。

通过阅读诺尔格·舒尔兹的《存在·空间·建筑》,最深的感受就是建筑空间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亲身感悟上。在这的需要重申也值得重申的就是:所谓建筑空间,可以说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存在空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他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满足生活而发达的图示。建筑常常体现出要改善人的各种条件的愿望。也就是说,人的存在空间是由环境的具体结构所决定的,但这里人的要求和愿望却引起了反馈。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这样反复的过程,亦即真正的相互作用。“建筑空间”是具体的、物理的看到这一过程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存在空间是构成人在世界内存在的心理结构之一,建筑空间也可以说是他的心里对应。舒尔兹本人受海德格尔的影响甚深,从存在主义到建筑现象学,牵着暧昧不清的关系,符号学、语言学、现象学、心理学,都为空间的认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其中的心理学,在物质告诉发展的今天,无疑成为了最值得研究的方面。

我们自身对建筑空间有些什么要求呢?首先,要求为确立同一性而提供丰富可能性的结构必须能形象化。伟大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尽管该作品可进行各种解释,但不能失去作为作品的同一性。相反的,“混乱的形体”所得到的种种“解释”只不过是偶然性的,它随时可能会消失。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即使存在多义的,复合的结构化建筑空间中,也从移动性或瓦解这样的致命观点中解放出来。“多样统一”的观点绝不是什么新东西。所以建筑师的任务就是采取把人持有的形象或者理想具体化的方式,帮助找到一个人存在的基地。

“家庭”、“城市”、“国家”的概念仍然有效。这些概念给予新的“开敞”环境一个结构,我们可能成为世界市民。世界市民在总体性上掌握自己的场所,但该场所若被看成是构成更概括性背景一部分的一个要素,那么其它一切则成为他自身存在空间的连续延长。个人对总体性能做到的贡献,就是保护给予自己的场所,并把它分段化。海德格尔说:“人是在可为之而死地救济大抵的限度内居住的„„”。人如果要做出真正的贡献,首先必须进行建设。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的,我们还应当听从圣克丘派利的箴言:“但是,我是城市的建设者„„我拴住了出发的商队。它只是风中的种子„„我抗住风,把种子埋在地下”。

第二篇: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

建筑技术概论课感想

新学期开始了,在上学期对建筑学专业的懵懂认识之后,迎来了建筑学开课的第一次技术概论课。通过课上的学习以及老师激情昂扬的讲解,我对专业课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开始对周围的建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建筑构成的要素中包含的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三方面。因为自己接触专业课的时间不长,并且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纵穿艺术,哲学,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目前只能从建筑表面根据自己平常生活中接触的环境中阐述自己的体会。

在建筑的使用上,我经常在学校第三教学楼上课,所以我先从那里开始说起自己的体会。在第三教学楼的北侧有一些侧门,我体会尤其深刻。那个通道共有三扇小门,在加上外侧的挡风门,挡风门外就是一个斜坡。因为我每天从这个门近出,对于该门的不便深有感触。根据国家的相关档规定,在北方建筑物要设置一个挡风门,因此建筑师就设置了一个挡风门。但是因为两套门之间的距离隔的太近,基本上是一扇门打开差不多卡在它们之间,基本上起不到挡风的作用。另外,那些门外采用的是斜坡,而且倾角小于30度,我据此判断应该是为了响应北京相关高校应该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档,特别为特殊人群使用设置的坡道。但是,我目测那些门完全打开两个门坊之间的宽度是基本是6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如果是坐轮椅的同学上课,那么显然是难以通过的。由此可见,建筑师在这些细节上的考虑是不周全的。

通过接触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居然建筑师没有考虑到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后续方面进行完善。例如,废弃外侧三扇门的设计,采用两扇门水平开启方式的门,既可以扩大门框之间的距离,便于广大师生进出教学楼,同时也可以供特殊人群使用;或者采用雨棚式外廊,将外侧的们挪至外部雨棚处,一来可以发挥挡风门的作用,二来可以在雨天供师生们穿卸雨具的场所,避免教学楼内部地面湿润导致湿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除了门厅出的不便外,还有教学楼的一些厕所设置也让我感到一些不是。因为教学楼为了保证足够的自然光照及人员流动,采用了大量的开窗和走廊,导致教室空间减少,在男女厕所入口处之间的距离在一米多左右,当人从走道之间进往厕所时,会看到一些厕所内部的设施,比如男厕所的小便池。我当时进入时发现靠近出口大概三个小便池都在外界的可是范围内,这对于人的隐私存在威胁。往往在使用时,一般大家都会使用后几个小便池,因此使用方面不是很满足需求。对于这个不便,我觉得应该在小便池靠近外侧出入口的一侧使用大一点挡盘进行遮挡,当然这些挡牌也可以在上面贴一些文明宣传语等等,合理利用资源。

还与我经常接触的建筑物要数我校的人文楼了,在楼下仰望的我们的人文楼,让人长生一种敬畏而又激动的情绪。该建筑在整个大体上主要由两个大的矩形组成,在空间上形成高低和大小的对比,体量上两个大的形体组合的比较完美。在进入建筑的门厅处采用大的空间,显示出一种宽广高大的样子,起到从外部空旷的空间进入到建筑物室内的过度作用,同时也起到一种欲抑先扬的效果。建筑的外部采用深红色的瓷砖装饰墙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气象和在心理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显示出作为教学功能使用的作用。这些是给一个初入者的感觉,当我们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和建筑师的角度去评价时,可能又有一些另外的想法。例如,在人文楼的西侧,建筑师为了追求空间上的宽广和既分开又相互联系的理念,留下了一个十几米高的大空间,每当上课前同学们熙熙攘攘地进入到楼

内时,嘈杂的声音经过偌大的空间发散后,显得特别混乱,影响一些全心想方案的同学们和认真办公的老师们。既然建筑存在一些小的问题,我们可惜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造:在空旷的空间的墙面上用一些吸声的材料进行装饰性的维护,也可以在每一个教室外使用隔声效果比较好的材料包装门或者使用隔声较好的教室门。除了这方面的设计不足外,还有一些细部的不足:在六层的玻璃维护栏杆的地方,根据建筑设计规范——栏杆高度距离地面应该不小于1.10米(如果栏杆下端的固定结构是可踏入台阶,则应该从可踏入台阶的顶部平面开始算起)当站在其下端的台阶上时,其高度低于1.10米,让人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情绪,在生活使用上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

以上是我在生活中发现周围建筑的一些在设计方面的欠缺,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存在好的建筑。

例如,在学校的奥运餐厅的旁边的一二号学生公寓的楼顶采用新技术来利用天然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因为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的开发新的能源,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所以建筑师响应国家政策。在很好允许人上去的楼顶上采用太阳能对楼内的设施进行供热,可以有效的减少因使用常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既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场地,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另外,在北京2008羽毛球馆旁新建立的田径场,在看台上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特质薄膜做顶棚,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又体现了绿色观念。该雨棚并不是像混凝土等不可循环使用的材料,而是可以循环使用,可装可卸的新材料。充分利用新材料的韧性和抗氧化性及其轻盈的特点,只需一些钢管当做支撑的柱子,既经济又实用,体现的材料的变革改变建筑风格的理念。

还有我们居住的11号楼在设计方面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宿舍楼是一个空心的矩形状,里面是一些空地,可以供同学们在下面做一些球类运动和管理人员集中开短会的地方,同时摆上一些盆景起到美观的作用,看起来像是一个花园式住宅区。最让我觉得好的地方就是整个宿舍的阳台都是朝向空旷的室外,这种设计使每一个宿舍的采光都比较好。在不用开灯泡的情况下,室内依然一片明亮的样子,在图书馆无座的情况下,寝室就可以起到学习场所的作用。还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每一个寝室的阳台都采用外挑的形式,是阳台伸到屋外,通过这个方式,连接着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可以为眺望远景提供宽广的视野。

以上是从学校内部的个体建筑说起的,当我们在校史馆的学校模型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校园的建筑群特点。我们学校的建筑有些年代的建筑的外墙采用的是底部为深灰色,上部为白色,加上周围的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的点缀,营造出一种书香之地情境。其他的新型建筑则是采用深红色装饰,如建国饭店、人文楼、软件楼、知行楼等,这些建筑物看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并且彰显时代的气息。通过两种不同的装饰色彩,显示出学校新旧不同的气象,让人在建筑上就能感受到我校自1960年建校至今期间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建筑作为一个人为创造的东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总会有些设计上的缺陷。这些缺陷,有的是建筑师没有深入的考虑,有的是为了营造另外一种氛围或功能使用的作用而不得不做的一些牺牲,这就充分的验证了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建筑设计就像是带着脚铐跳舞。

虽然建筑技术概论课在开课四周之后就结束了,但是在老师的系统讲解下,比如建筑声环境、建筑受力、建筑材料使用等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我们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感觉到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建筑师,除了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外,还要涉足音乐、哲学、人文、地理、数学等等领域。因为

建筑不在是以前只追求功能上的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艺术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例如,著名大师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央视大楼、国家歌剧院等等,这些都是在造型上体现着艺术的魅力。因此,建筑被称为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尽量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关注周围的环境,了解建筑界的设计走向,打好专业课的基础,充分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位合格优秀的建筑师。

建规学院 11121227 赵爽

第三篇:居住建筑空间设计

居民建筑空间设计

摘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现代住宅不再是简单的栖身之所,它已成为在工作之余能够满足精神生活,发展个人专长和爱好,从事学习、社交、娱乐等活动的多功能场所。因此,住宅的室内设计除充分重视现代化条件的物质需要外,还应充分满足住户的不同职业、文化、年龄、个性特点所呈现出的千差万别的要求,营造出艺术与舒适相辅相成的空间环境。

因此,对居住环境的室内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他渉及到室内的空间大小可以灵活多变的可能性,空间布局上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与明确性,多功能家具分割,室内空间装饰的整体性,墙面、顶棚、灯具等人工光影效果以及色彩调子和气氛情调的追求等。

设计时需要考虑五种因素:家庭人口构成;民族和地区的传统、特点和宗教信仰;职业特点、工作性质;业余爱好、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和消费投向的分配情况。关键词:室内设计要求

居住建筑的空间组成和室内设计基本原则:

一、使用功能布局合理。住宅的室内环境,由于空间的结构划分已经确定,在界面处理、家具设置之前,除了厨房和浴厕,由于有固定安装的管道和设施,它们的位置已经确定之外,其余房间的使用功能,或一个房间内功能地位的划分,需要以住宅内部的方便合理作为依据。需要满足住宅的基本功能:睡眠、休息、饮食、会客、视听、娱乐、家庭团聚、学习、工作等。

二、风格造型统盘构思。住宅室内的设计风格和造型特征是需要从整体考虑的,考虑其形式和风格,考虑文化背景,家庭人口构成等。考虑其家庭的职业特点,艺术爱好,人口组成,经济条件和业余活动等;考虑设计的风格,如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风格,显示文化内涵的传统风格,返璞归真的自然风格,不拘一格融中西于一体的艺术风格。

三、家庭装修设计流程。室内设计程序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展开,目口:设计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实施(施工)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设计准备。

①接受委托任务书,或根据标书要求参加投标;

②明确设计期限编定设计计划进度表,考虑各工种的配合;

③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如室内的使用性质、功能要求、造价等;

④收集分析有关的资料信息,熟悉设计的有关规范,现场勘测等;

⑤签订合同,设计进度安排,与业主商议确定设计费率。2.方案设计。进一步收集、分析资料与信息,构思立意,进行初步方案设计;

确定初步方案,提供设计文件,包括:平面图、天花图、立面展开图、色彩效果图、装饰材料实样、设计说明与造价概算; 初步设计方案的修改与确定。

四、居住建筑空间的组成。住宅空间从使用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空间: 1.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活动区域主要是全家团聚、文娱、休息、进餐、户外活动以接待客人、对外进行社交的综合活动场所,是一个极富凝聚力的核心空间。它不仅使家庭成员共想天伦之乐,使亲友联谊情感,而且可以调剂身心,陶冶性情。根据家庭结构和活动特点的差异性,公共活动空间又常常划分出门厅、起居室、餐厅、游戏室、家庭影院以及活动平台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公共活动区域应有较好的环境和景观。2.私密性空间。

私密性空间足专门为家庭成员进行私密性行为(如睡眠、休息、个人卫生、梳妆等)提供的空间,包括卧室、卫生间、浴室、衣物贮藏等私密什极强的空间和书房、工作间等特定要求的静谧空间。此类空间的设置能充分满足家庭成员的个体需要和不同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能在亲密之外保持适度的距离,同时避免使用其他空间造成的干扰。私密性空间不但要针对多数人的共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趋向进行考虑,更要针对居住者个体性别、年龄、性格和爱好及其他特别因素而设计,因此它更能体现出空间使用者的个性。一个完备的私密性空间应具有安全性、休闲性和创造性,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环境。3.家庭服务空间。

家庭服务空间足家庭为进行膳食准备、洗涤餐具和衣物、清洁环境、修理设备等家务活动而提供的空间,在设计时应重视其功能性。如空间的大小能够满足设备尺寸和人的使用活动尺寸要求,空间的流线符合操作流程的要求,同时尽可能使用现代科技产品,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消除疲劳,使家务活动者真正享受到劳动的乐趣。

五、居住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建筑空间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亦情亦理”的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家庭人口构成、职业性质、文化生活、业余爱好和个人牛活情趣等特点,设计具有特色和个性的居家环境。具体设计时应遵循“安全、健康、适用、美观”的原则。1.安全

是指任何装修和装饰绝不能给居住人留有隐患。如对承重结构的损坏致使结构坍塌,没有分隔防范的开敞式煤气厨房导致煤气中毒;电气线路的不规范连接引发火灾,硬质光滑地、外凸锐角装饰使人摔伤、碰伤等等,我们应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以确保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2.健康

是指所有装修都应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装饰材料的污染、刺眼的照明、过多的色彩、杂乱的陈设,造成人们视觉超负荷,通风不畅、缺少日照等都将不利于身心健康。3.适用

是指空间的使用使居住者感到舒适,确切地讲,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功能布局的合理。如公共活动区域和私密空间在位置上做到 动与静分区、内与外关系明确。

(2)装饰用材恰当。应充分了解不同装饰材料的性能,解决好保温、隔热、隔声等问题。(3)设施配置适用、合理,尽量做到科学化、现代化。4.美观 是指室内设计元素在设计风格、文化内涵、品位气质等方面引起的视觉愉悦。.从总体上讲,家庭装饰应创造一个具有体闲、宁静的环境氛围。其风格的定位应有别于公共娱乐场所及宾馆、公共餐饮等场所。在装饰造型的浓重与淡雅、光照和色彩配置和适用以及装饰材料、家具陈设等方面,其设计手法、设计语言都应有较大的差异。当今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交通噪声烦杂,因此,家居设计更宜于营造清新、明快、简洁、淡雅的室内氛围。

发布时间: 2009年05月20日《居住建筑室内设计》课程理论电子教案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摘 要: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企业目标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居住的、生态环境优秀的、山水景观优美的、功能质量优良的、人居文化上乘的、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关键词:住宅小区;环境;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在指导思想上,不能一切从畅销、从高利润出发,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企业目标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居住的、优秀的、山水景观优美的、功能质量优良的、人居文化上乘的、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一、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

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

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

二、住区的建筑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市中心区、郊区、山区、河畔、风景区„„的住区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能借景建住区则更为理想。

三、努力建设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山水住区”不是简单的住宅群加山、加水。它的内涵主要是科学地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洋为中用,设计出高品位、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各类小区,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

五、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区的严重干扰。

小型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六、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

住宅是住区的主体,环境是住区的基础。高品位住宅小区必须是居住环境好、生态环境优、景观环境美的住宅,能够表现它的文化性、舒适性、陶冶性、祥和性,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安全要求、健康需求。

这里着重研究住区的绿化和景观环境的优化问题: 1.住区园林化应力求创新,各具特色

不少高品位小区都在山水园林景观上做文章,创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广州二沙岛以绿、静、美为主题,点、线、面相结合,突出江景,展现亚热带气候特点和地方风情。房前屋后布置园艺,多层次主体绿化,造成无处不绿的居住空间。建筑错位布置,前低后高,增加观赏江景户数。有创新、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2.住区山水园林景观和植物花草应有层次,丰富多彩

一是空间层次:从小的楼顶、楼旁绿化,路边绿化,到组团绿化、小花园,到中心花园、各类主题花园都应做到层次分明,各有特色。

二是植物品种层次:草地、花卉、灌木、乔木,喜阳植物、喜阴植物,不同季季的植物,都应合理布局。

3.住区园林应与方便人际交往相结合 在住区环境建设中,应注重营造人际交往空间,除文化娱乐场所外,组团绿化空间是理想的方便的人际交往空间,应作为住区园林建设的重点,把它建成既有观赏景观又有交往设施(亭台、桌椅、器具等),又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

4.利用、改造自然景观与人造山水景观相结合

未经开发改造的山岭、荒林、湖水、山塘,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合理的做法应是:有景用景,用景改景,无景造景,天然与人工结合。

5.发展立体绿化,营造空中景观

这是有效增大住区绿化面积,改善环境,美化住区的重要措施之一。立体绿化通常有阳台的花卉、盆景,墙面的攀悬植物,天台的花卉、藤类瓜果。还可以在高楼之间的连接桥和平台,以及高楼中间的架空层营造空中花园。在房屋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绿化起来,其绿色效果必然更为显著。

6.住区绿化与体育活动场地结合

根据住区居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除建硬地运动场外,还可兴建一些草地运动场,如微型高尔夫球场、草地滚球场。这种既增大绿化面积,又增加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做法是一举两得的,值得积极提倡。

7.住区园林应力求美、静、净、洁

住区各类景观布置和小品、雕塑等,都应由专家设计,使之具有高品位构思和艺术水平。住区的景观要美,环境要静,噪音要小,水面要净,空气要洁。机动车辆的噪音、废气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8.住宅绿化应合理控制成本,减轻居民负担

住区应对过大规模的、过高档次的和过大成本的绿化项目,加以控制。要根据社会和居民的经济水平营造景观环境和服务环境。设计过宽的草坪,种植名贵的树种和百年老树,建造过大的会所及超豪华的装修,都会明显增加商品房成本和物业管理费开支,应从减轻居民经济负担出发,合理设计景观和设施。

9.居住环境的优化必须有丰富社区文化支撑

一是住区各种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显现中国式的诗情画意。二是住区应为居民组织各式多样的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使他们不但能观赏、享受优美园林景观,而且能参与吟诗、作画、歌唱、健身、表演、娱乐„„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

三是住宅环境的优化,必须有高水平的物业管理相配合,在住区管理、服务中,在社区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培养、提高居民及其子女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艺术素质。

2010-1-20 14:50

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

第四篇: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

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尺寸、几何形状、围护材料、结构形式、光线、装饰。尺寸

尺寸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宽、高,它是空间形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决定着空间的比例,更加影响空间功能及使用的重要因素。不同功能的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尺寸是不一样的,反之,不同尺寸的空间也必定会带来各式各样功能的建筑。然而相同功能的空间,不一样的尺寸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空间效果,给人不一样的尺度感。拿住宅单元来说吧,一个住宅单元无论是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四居室,除了卧室,还必须有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这几个空间随着功能的不同,尺寸也是不同的。在这些空间中客厅是最大的,这是因为除了要满足一家人的活动,还要招待客人,摆放各式各样的家具家电。如果空间小了显然是满足不了功能的要求,但是如果空间过大了,会增加造价,对于普通的家庭显然又是不必要的,一般在 20m2 左右已经足够了。层高方面普遍做到 2.9~3.0m,对于一般的客厅及卧室而言,这个尺寸是合适的。对于复式住宅及别墅中客厅常做成两层高,这跟它的平面尺寸是相互协调,高度跟平面是成比例关系的。如果过低了,会让人感到压抑,过高了让人没有亲切感。厨房及卫生间能够满足必要的设备及使用要求就行了,在高度方面也可以适当降低,吊完顶之后有 2.2m 即可。我们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无论是整体或是局部,都存在着大小是否适当?高低是否适当等等尺寸上的问题。如果说这些尺寸设置合适,具有应有的尺度感,那就是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这样就能达到和谐并产生美的效果。所以尺寸是建筑空间最基本的要素,所有空间构成之前则应先根据空间的性质及使用情况来推敲它各个方面的尺寸。几何形状

随着建筑的日益发展,空间的形状越来越丰富。不同形状的空间除了跟空间的使用有关系,还可以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某种精神上的感受。

空间的形状在平面上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多边形、椭圆形、梯形,各种形状相交、相切等等组成的形状。在立体空间上有穹隆形,中间高两边低的坡屋顶式、拱形等等。长形的空间因使用要求的不同导致长宽高之间的比例有差距。如电影院观众厅的平面形状一般呈较长的方形,考虑无遮挡视线,设成阶梯状或是设有楼座,高度要求高些;而会议室又比办公室稍长些,高度也相对而言要求较高些。这些不同功能的空间,虽然都是长形,但是由于使用上的不同,它的比例就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手术时不同角度的照明需要,手术室采用卵形的空间形状,可以充分利用布满在四面顶棚上不同角度的灯光组合,从而获得最好的照明效果。在酒店设计中为了让每位客人获得更宽阔的视野,常把客房设计成退台式,让每一位来旅游的贵宾都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充裕的阳光,得到真正的放松。除了平面的几何形状给空间带来了不同的效果,立体的几何形状同样可以带来不一样的空间。窄而高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向上的感觉,富有神秘感。教堂就是采用这种手法来营造它神圣而神秘的空间氛围;细而长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向前的感觉,造成一种无限深远的气氛。在做一个依山临水的温泉酒店时,就大量采用了这种手法。利用山势的委婉延绵,用一条高高低低的走廊把客房串连起来,一直跨江连接到河中间的小岛上独立的豪华客房。通过这个细而长的长廊,即可以欣赏到庭院的景色,继而延伸到室外天然的风景,建筑与风景融为一体,已经分不清哪个是风景,哪个是建筑,建筑亦是风景。高低空间的突变,气氛也会产生突变,酒店的入口设计成两层高的大堂空间,使人感到高爽、豁朗;从大堂走进一层高的电梯厅,使人感到亲切。在商场的空间设计中,常常会利用弧形的楼梯,顺着楼梯及人的走势摆上不同姿态的模特,形成一个环行的空间,使之具有明确的导向感。巧妙的利用空间形状的特点,往往可以有意识地使人产生某种心理上的作用,把人的注意力通过空间的设置引到某个确定的方向。围护材料

从广义上讲空间的围护材料不是实的墙体就是虚的玻璃窗;从狭义上来看栏杆、台阶、家具、屏风、隔断等等似无形又有形的围护也是形成空间的一种手段。

空间的围护形成三种室内外关系,开敞的,即室内外连通。如空廊、庭院、中庭等等,通过这种手法营造半内半外向的空间。半透明的,用磨纱、冰裂等艺术玻璃,在古代玻璃还没有传入中国,常用纸裱糊的窗;封闭的,即是实墙,厚重而阻塞;透明的,就是透明的玻璃门窗。开敞、透明的空间能使人感到开阔、明快,心情愉快。半透明的空间使人有种朦胧美、神秘感。封闭的空间让人感到沉闷。由此可见空间的围护材料使用得当与否会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感受。这无非就是空间围与透的问题。在设计中什么地方应当围,什么地方应当透,则应当因地制宜视功能、朝向还有建筑物周边环境而定。南向通风采光良好可以透,西边阳光强烈应当少透;朝山朝海的地方应当大透,视野极其开阔,可以把美景尽收眼底。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就曾为范斯沃斯设计了一幢住宅,坐落在森林里除了卫生间之外,其他四面墙体全部是用钢柱和大片玻璃作为围护材料。先不考虑它的使用性,从空间的角度看,可以从四个方位欣赏到室外的风景未尝不是一件美事,这在当时还未出现玻璃摩天大楼之前,已经成为一件很前卫的技术。结构形式

结构是用来承受荷载和其他间接作用,是建筑物的骨架。它除了具有满足功能的要求,还具有满足审美的要求,它对空间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构本身如果选对于形式,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无论是我国传统的建筑,还是西方古代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不仅能适用不同的功能要求,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还凭借它创造出许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仍然为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

结构有木结构、混合结构、框架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钢结构还有膜结构、悬索结构、壳体、网架结构等等新型大跨度结构。

木结构是我国传统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易于获得轻巧、通透的空间。混合结构是个历史比较悠久的结构体系,墙体本身既是空间的围护材料,又要承担屋面的荷载,但对空间的塑造局限性很大,不能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框架结构是现今使用最频繁的一种结构形式,梁柱起承重作用,墙体仅起围护空间的作用,内部空间可以自由灵活分隔,创造各式各样的空间形式,开窗也不受到限制,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觉效果。框架结构虽好,但是在高层建筑并不适用,故出现了框架结构跟剪力墙的综合体。为了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结构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变跟发展,从古代西方建筑各种形式的券、筒形拱、交叉拱、穹窿到今天的桁架、壳体、悬索等等。这些新型的大跨度结构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可以适用任何形状的建筑平面,获取更为宽广、自由、多样的空间。光线

光线是视觉环境中较活跃的因素,它对空间整体感的营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表现空间、调整空间的同时也在创造空间。光的强弱会使空间尺度改变,比例和形状也会有所不同,使空间有深度感、层次感。光也成为建筑的一种符号,形成空间的另一种意境。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他利用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围合成一个黑暗的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阳光就从墙体的水平垂直交错的开口里倾泻而入,使人看到一个由光影效果组成的巨大十字架,神圣、清澈、纯净、十分震撼人心。“风之教堂”中的“风中长廊”,用磨砂玻璃的半透明处理,大大削弱了光影的眩晕感,长廊外的树影印在磨纱玻璃上,形成摇曳的光影。均匀、朦胧的光线再结合地势引起的落差,拉长了时空距离,模糊了尺度感。海风贯穿而过,沁人心脾———“风之教堂”由此得名。这两个建筑通过两种引入光线的表达方法来表达空间,前者以光线从缝隙中倾泻制造神迹,属于直接光线。后者则通过朦胧的漫射光线再加上材质形成的光影引变化令人有种忘我的身心愉悦。这就是光线对空间的魅力,曾有人说过“没有光线就不存在空间”,真是不为之过

第五篇: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后感

一切建筑的形成都有其使命的,这就是功能。但对一些特殊建筑来说,设计师在使其满足功能要求之余,还应满足房屋所有者对其在精神方面的要求。

主观上人们可以对建筑的形式有五花八门的要求,但客观上还应有当代的物质技术手段来实现,脱离了现实的建筑师无法实现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就不应有幻想,因为正是幻想让我们的世界发展成了现在多彩的世界。

从发展趋势来看,建筑是在不断进步的。。

一个建筑的合理性要有单一空间和多空间的合理配合来实现。一个单一空间若要设计的合理就必须依据其功能要求对他的形/质/梁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一个多空间的建筑要合理就要合理的组合空间,必须依据其总体要求对其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空间使用起来更加合理。

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组合的规划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缺点也有其先进性,他的缺点使得设计师在下一次设计时会思考如何改善,而其先进性会促进空间形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古至今,建筑的形式不断发展,其空间形式/结构也不断完善。古代,由于材料的限制,房子的跨度/空间分割的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因此而不断的改进,就有了现在比较完善,但使用目的明确的五种结构体系。

从结构体系来看,大致分了五种。不同结构体系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但我们无法武断的说这种结构就是好或是就是坏,因为这些结构体系的形成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比如在沙漠,我们就无法使用大量的木构架这样的框架结构来建造住宅,因为沙漠独特的气候条件。再如欧洲的半木结构,因为木框架和填充墙之间不可能结合的十分严密,所以在北美洲这样气候条件的地区就不能大量的建造。因此,不同的结构体系身后都有其不同的文化/气候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加以否定。

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的特点在于墙体本身既要起到围隔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屋面的荷重。这种结构体系的历史悠久,并且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和智慧的增长,其使用空间不断增大,但其根本的矛盾无法解决,因此此结构还是无法自由灵活的分割空间,使得在以某些目的为功能的建筑的建造上,人们无法使用此结构作为基本架构。

框架结构体系与梁板结构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护或分隔的墙面明确的分开。我国古代的建筑和欧洲的半木结构都是以木材为框架的结构体系。我国的,结合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形式和风格。除了木材外,砖石也可以砌筑成框架结构的形式,例如在13~15世界欧洲风行一时的高直建筑采用的正是砖石框架结构。

而大跨度结构体系就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室内空间的产物。而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的扩大是和拱形结构的演变发展紧密联系着的。这种结构就是利用其特点,将荷重分散开了,使得每一个承重结构所承受的重量都在不会过重的情况下增加了室内空间。

悬挑结构的历史较为短暂,与现代社会材料的革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悬挑结构的产生就是为了是内部空间内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通透,外墙不设立柱。

还有其他一些较新的结构类型,都是为了不同要求和产生的。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存在 空间 建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