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作家小传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24-22747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8 04:37: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作家小传

作家小传

阿慈兰若,又名智行,原名:孙云乾,生于1967年,祖籍甘肃,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诗人,浙江省舟山市、浙江海洋学院港台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加入哈尔滨作家协会,同年加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有散文,散文诗,诗歌等多种题材体裁的作品问世获奖。曾潜踪隐居海岛八年,专研八千卷《龙藏》于某古刹。整理校订并编著了《大清三藏函序及目录检索》一书,完善了从古及今藏经系统(由香港天马出版社出版),并出版了散文诗集《阳光的手指》(百家出版社出版)和散文与诗之合集《太阳里的扎龙》(百家出版社出版)等纯文学专集,以及佛教警世书籍《栖月庐笔记选》,散文集《月上溪头俗笔选》和散文诗集《葵花的语言》一并在《栖月庐俗笔选》文集中出版,第三版(修订版)又新增了内容,一套四册精装本,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主要有《说缘》和洋芋三部曲《遗忘与宽容》与《怀念与向往》和《幻梦与现实》等,二十一集文学剧本有《隋唐因缘传》等。长篇小说《遗忘与宽容》入选《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现专事长篇小说创作。

第二篇:陕北作家申小平小传

陕北作家申小平小传

陕北作家申小平小传大夏二月河10.26 18:46阅读 15417 关注陕北籍女作家申小平先生

申小平,1972年正月初一日(农历)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入学,常常以全班第一,全学组第一,全公社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取多种奖项。同年,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的泪眼长叹让小小年岁的她懂得了自己家庭的与众不同与卑微。1986年在当地一所乡办中学读初二,母亲病逝,她永远离开学校,经哥哥姐姐做主下嫁佳县农村一户农民家庭。她遭遇了不被婆家人看好的苦难,家庭的暴力让她有了逃婚、轻生的念头,然而周围女性的自杀事件让她有了“以文字倾诉人生,以文学告慰孤寂心灵”的想法,此时,她从收音机午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她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她的创作目的:用手中的笔拯救失落女性的命运,珍爱自己的生命!于1994年始,白天抚哺两小儿劳作,半夜等一家人睡去,偷偷在另一孔窑洞里用日记体形式写起自己的经历。时经六年,五易其稿,最后找到时任陕西省文联主席李若冰先生的家中,得到了李若冰先生及其夫人著名女作家也是米脂籍老乡贺抒玉女士的扶植,2001年5月1日申小平在个人小传照片墙前与二位恩师在米脂婆姨风采展览上合影留念

贺抒玉为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写了序言《疾风知劲草》,并发表在《三秦都市报》(被主编杨树梅女士更名为《一位当代农村女作者的执着》头版刊发)。后又于《延安文学》《榆林日报》不同的报纸杂志上宣传,她的长篇小说,也是处女作、代表作,当时命名《深山女儿魂》,该书内部发行后,她收到很多来自农民子女的读者来信,影响一部分女性或小青年从迷惘中走向文学走向生活。申小平发表过的作品

此后,她又陆续在杂志报纸发表了不同体裁的文章,获得过不同的奖项,于2009年10月,正处于病痛中的申小平,在一次市文代会结识了好友郭叙峰女士,在郭叙峰的热心鼓励和帮助下,她的中短小说集《梦醒黄河》,散文诗歌集《这样活》由山东省济南黄河出版社出版,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老前辈题写书名,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为小说集《梦醒黄河》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陕西省作协主办的《延河》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当时在米脂县挂职副县长的张艳茜女士,用自己女性理解的角度为散文集《这样活》撰写了序文《生命的抗争者》,称她是一个不服输的米脂婆姨。西安国学研究院院长、著名评论家李彬先生通过电子邮件也为《这样活》撰文作序《但凭真挚写情思》。同年,长篇小说《深山女儿魂》几经修改,更名为《陕北女人》被入选中央六部委组织的“百位农民作家,百部农民作品”中,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2011年申小平与好大姐郭叙峰一起

曾被佳县当选为佳县政协委员、文史委员,在陕西省《农友》杂志“能人征集”里誉为“黄土地上的女秀才”,她的事迹分别收录在画册《米脂婆姨的风采》《米脂婆姨》《二十世纪女作家传》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阎纯德先生得知后,很兴奋的在博客里留言称申小平是“黄土地里的一颗珍珠”。有影响力的名家为长篇小说《贞节》封面题:

《贞节》所描述的人物命运可悲可泣,值得一读。——陈忠实(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奖得主。)

《贞节》承载着民间流传的历史文化,为笔下的人物扼腕叹息。——贾平凹(陕西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奖得主。)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贺抒玉(原《延河》杂志常务副主编,米脂籍女作家。)

蚌病成珠!——刘炜评(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不完美的女人们,完美的作品。——龙云(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榆林市文联、作协主席、榆林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

女作家申小平是黄土地的一颗珍珠。她的《贞节》写女人的历史,其故事来自社会生活深处,悲戚动人,语言优美。——阎纯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女性文学研究学者、《汉学研究》主编。)笼罩贞节的那一团人性迷雾——长篇小说《贞节》序王 六

贞节应该是神圣的,这是做人的底线。但不知从哪年哪月起,贞节好像成了女性的专利,它不但有了遍布神州大地的贞节牌坊这样外在的道德标杆,而且有了只适应于女性的衡量性爱忠贞的无形道德标准。这一看似见怪不怪一切正常的婚性伦理。千百年来在女性主流意识中反倒成了一面精神旗帜。这是魔力还是魔幻?

米脂婆姨申小平,以一位农民作家、普通女性的独特视角,试图用小说《贞节》去探询笼罩贞节的那一团人性迷雾。小说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更没有愤世嫉俗的呼喊,而是截取中华五千年大河中,改革开放大潮下现实社会中的时代断面,在此社会背景下民俗、民情的交织叠加,以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三个女人的悲欢离情为主线,展现了生活中的人性、贞节下的命运。

“女人一旦成了谁的老婆,就失去了让男人猛追的自由,再漂亮也成了画中人,老娘喜欢让男人追,男人觉得老娘被人玩了,实际上是老娘在玩你们龟孙子!”刘雨霞,这个与父母同睡大炕因而对床头戏好奇,以至与想着去尝试的女孩,她在前夫、村支书家的混混儿子王静波不接电话时失落的咆哮,是因为离婚后才知对其感情是爱之深恨之切,难以割舍;当她想把对前夫的感情重新打理以重塑忠贞时,却被一个与父未曾谋面的私生子、未婚夫杨柳刀杀于床,这难免引起人们的慨叹,这或许正是小说反映人性多面的存在,也是小说成功的亮点。

离异后以吃青春饭行走于社会的刘雨霞的毙命,是不同人对贞节的不同诠释还是爱恨情仇的本能反应?刘雨霞的送葬队伍在经过曾经熟悉的村口贞节牌坊时,牌坊轰然倒塌,这坍塌的是牌坊,还是牌坊所标榜的贞节?似乎谁也不敢妄下结论。贞节对于命运坎坷的王改梅而言,就是一道为其婚姻亮黄牌的咒符。她遭遇一个无良无知的父亲,延绵血脉的原始本能,对继妻傻婆姨基因延续的内心恐惧,让这个由地主少爷到一个一贫如洗的落魄男人产生了变质变态心理,竟性侵女儿王改梅,让其终生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从此将怀春恋爱压在心底,老姑娘终身。小说中的傻婆姨也是那个出身决定命运时代的悲剧产物,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被打,为苟生多少年缜默不言到后来成为地主婆仍不见天,直到老汉去世才开口讲话,让小说中的人和读者都不由得为之心灵震颤。

向秀莉,一个南方女子,她的遭遇令人唏嘘。从小被父母抛弃,养父的收留善举,点燃了她人性的光辉,在尚未走向婚姻,便收养孤儿,为照料失去母爱的孩子,顶着社会舆论压力与吴新登结合,待到十六年过去,她又坚定离异,对本市一名电视台主持人情有独钟爱得死去活来,未婚先孕,却被对方冷漠地拒绝了婚姻。向秀莉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对生活的随遇而安,对孤儿的人性关爱,勾勒出凡人内心中的一幅苦涩但又鲜活的人性、贞节世俗图,留给读者一声长叹后的无尽思考。向秀莉在倒地牌坊废址投资建校,以教育开化世风的动机真诚而直白。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甘愿受丈夫折磨,平静接受命运摆布,在牌坊下生活了一辈子的农妇粉花,在得知女儿婚姻出规后,这个一世孱弱的女人,让人意外地选择暴力来维系自己对贞节的认知,她在痛打女儿时哀号:“别叫我妈!别提那个牌坊!”小说文笔如缓缓流水,引人入胜,女性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一改作品以往文风,更注重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和风细雨般表达,对细节捕捉和拿捏到位,让人读后对小说中每一位人物的命运都有所反思。作者不惜笔墨要在这真真假假中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尚显得缺点张力,但区区二十来万字驾驭出诸多人物命运,使每一个人物都鲜活饱满,实属难事。由于《贞节》乡土气息浓厚,颇接地气,被榆林市文联主办的〈陕北〉杂志连载,又得到名家的溢美肯定,特别是陈忠实先生在生命最后时光,以他对“文学依然神圣”的执着、一字一喘地发出:“《贞节》所描述的人物命运可悲可泣,值得一读。”书评,更凸显了小说的分量和可读性,但小说最后的审判权,还是在于读者。作者让我写序还真有些压力,只因我们同属米脂人,又都在佳县生活或工作过,作者对文学的执着,对生活的淡泊,让我钦佩。故,有感而为之序。

2016年夏于西安

王六(王建领),陕西米脂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陕西省档案局(馆)长,著有《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散文《又见核桃压枝低》入选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范文,分值18分。申小平长篇小说《贞节》封面内容提要

第三篇:小传

“小传”例文一:小传

本人属鼠,但并非胆小如鼠。对于不喜欢女孩子的奶奶来说,还应该说是胆大妄为呢。1972年4月15日早晨,当朝阳撒满大地的时候,我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奶奶连正眼都不看我,爸爸却寄予无限的期望。根据“旭日东升放光辉”给我取名为“旭辉”,希望我象晨辉一样蒸蒸日上,越来越充满活力。

因为奶奶不喜欢我,妈妈去地里干活前只好将我托给邻居们。他们那慈母般的胸怀,包容了我那幼小的心灵,使我享受到了更多更博大的母爱。那更多的无私的爱哺育了我这吃百家饭的孩子。

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在邻居的爱抚中我长到三岁,进了幼儿园。大忙时节,我白天去幼儿园,晚上随妈妈去场院自己玩耍,累了就倒在备好的塑料布上呼呼睡去。一起干活的婶婶们常怜惜地说:“这么小的孩子,真是苦了她了。”不过,象我这样的孩子,苦又怕什么?温室中的小苗永远也经受不住风暴的侵袭。也正是这种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转眼上了小学,爸爸当时在外地,生活的重担压在妈妈一人身上。她拉扯着我和弟弟,生活比较困难,但在外人面前,她从未叫过一声苦。她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也感染了我。我在放学后,常去打猪草。场院旁、麦田边,留下了我的身影,也留下了我的笑声。劳动后取得收获,怎能不高兴呢?但我总叹息:为什么还不长大,好帮妈妈多分担一些家务?终于,机会来了。一天,我发现妈妈在沉思,便悄声问:“您在想什么?”妈妈爱怜地望着我说:“我打算到鸡场去喂鸡,可是要早走晚归,晚饭也没法做了。你和你弟弟可咋办?”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和那双充满忧虑的眼睛,我轻声说:“您不是教会我做饭了吗?况且弟弟也很听话,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您就去吧。”“可我不希望你的学习落下来。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你可要好好学习,为妈也为你自己争口气呀。”“我向您保证,不让人落下。奶奶总说‘女孩子没用’,您就让我有个机会证实自己不是无用的。”我说着哽住了,妈妈这才决定去了。

以后的日子,我每天照顾弟弟吃饭,上学,睡觉。刚过10岁的我便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成了一个“小大人”。弟弟刚上一年级,十分调皮,只有看着才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缠着我讲故事,否则就出去乱跑。他睡了,我才能写作业。望着弟弟睡熟时嘴角露出的甜甜笑意,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虽然那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华,生活却使我过早地成熟,过早地独立。我的生活虽苦,但能让弟弟快活地生活,我感到幸福;能为妈妈分担忧愁,我感到欣慰。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孩儿无用?

花开了又谢了,叶绿了又黄了,在家与学校间的那条小路上,留下了我匆匆的足迹。脚步有些沉重,却倔强地迈动。终于有一天,走出了那条小径,迈入了市重点中学的殿堂。升入中学,老师让我当班长。当班长难,当个女班长就更难了。开始遭到一些女生的忌妒,一些男生也不屑一顾。这其中的苦与涩,我默默地吞下。既然当了,就要当好。

学习上我热心帮助同学,有问必答;生活上我象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悉心地照顾他们。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我首先赢得了女生的心。我们一起唱歌、煅炼,无所顾忌地争论,轻声细语地交谈。后来她们竟将心里话悄悄地吐给我听。这是何等的信任!

然而,要想得到男生的另眼看待可不容易。在一次劳动中,他们终于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那次,我们班的任务是拔草,男女生分工完毕,劳动就开始了。有个调皮的男生说:“班长,对你们这帮‘女兵’来说,甭提干活,还是先把手保护好吧。否则纤纤细指伤痕累累,哭爹喊娘将为时晚矣。”这话可激怒了我:“别看我们纤纤细指,干起活来可不比你们的棒槌手差。不信咱就比比。”同学们观阵,比赛开始。

拔草对我来说算是家常便饭。没进入这所中学之前,哪年不去拔草拔菜?我暗下决心,今天倒要和你决一雌雄。在同学们的助威声中,这名男生被我落下了。男生们开始为他加油,渐渐地都不出声了,只能听到嚓嚓的拔草声。一会儿,到了地头儿,我直起腰,周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名男生赞许地说:“行,服了。”此刻,我只觉鼻子发酸,泪水模糊了视线。若是没人,我会任泪水流淌的。如今,我已18岁,葛然回首,只见身后的路留下了一串深深浅浅的足迹。时间虽已逝去,却隐约可见从霞光中走来的身影:不怕苦,不服输,走路总爱昂首阔步。为何走得如此坚定?只因我还很年轻。前进号角刚刚吹响,我将驾着帆船去迎接更大的风浪。

【点评分析】

文章从属相,和姓名的来历入手,既新颖生动又暗中交代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文章没有写成流水帐似的简历,而是选取了生活中几个重要片断,这些片断又都被一条线索贯穿。这条线索就是:“不怕吃苦,不服输”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文章结构完整,中心明确,人物形象丰满。这些都是得力于作者对材料选择的精心。:我给爸爸写传记(写人作文)

前言

暑假前老师留了一份作业——《给爸爸写一份传记》,于是,我就开始收集资料,我先从爷爷、奶奶、伯伯那儿收集了一些资料,由于资料不充分,我又从姑姑、叔叔那儿得知了一些资料。等到把资料收集完毕。接下来就该编写了。

爸爸的童年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纯真的童心,我的爸爸也不例外。

我的爸爸1973年出生在一个叫团城的村里。爸爸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由于当时家庭状况不怎么好,爷爷只让我爸爸和五叔念了书。爸爸的童年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娇宝贝。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都要去村后割草,或帮着爷爷干这干那。

奶奶还告诉我一个小秘密:有一次,爷爷让爸爸、伯伯他们几个给奶奶送鸡蛋羹。他们总是争着抢,生怕这份差使被别人夺过去。那次,爸爸赢得这份差使。为什么他们会抢呢?因为在给奶奶送鸡蛋羹的时候,路上趁人不注意可以偷偷地喝几口。说起来真让人可笑。

爸爸的少年

到了该上学的时候了,爸爸上了学前班,在上学前班的时候,爸爸特别爱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课。一直上完了六年级,爸爸也就小学毕业了,在假期里,爸爸就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自己做的飞镖。玩飞镖可是一件很危险的游戏,一不小心就会扎伤自己。有一次,爸爸的小伙伴在投飞镖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爸爸给扎伤了,鲜血就流了下来,吓得他们赶紧回家包扎,好不容易把血给止住了,小伙伴们才舒了口气。打这以后,爸爸再也不敢玩飞镖了,这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

爸爸的青年

中学毕业后,爸爸考入了医学院,大学毕业以后,爸爸自己在村里开了一家小门诊。每天,看病的人来来往往,而爸爸总是微笑相待。不久爸爸就成了我们村的大神医,整个村子都出了名。我也以爸爸为荣。有的时候,看病的人没带钱,爸爸也不计较,就让记上账,等有钱了再还给我们。而且爸爸平时不分什么时候,什么天气,只要有人来求医,爸爸都会给病人看病,哪怕是刮着大风,下着大雨,爸爸依然照例出诊。

有一次,我们村有个人病了,但天色已经黑了,深更半夜的,有人来喊门,爸爸听见了,马上穿好衣服,为病人看起病来,直到病人转危为安,爸爸才回到屋里去睡。像这样的事真是数不胜数。

还有一次,一个急病号,因中毒被送进了医院,而我的爸爸也跟随在人家身边,交钱、化验,一项项都做好了,等到病人度过了危险期,爸爸才回到家来。

这就是我的爸爸,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就像天使一样呵护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他们解除病痛,为他们带来平安和幸福。

后记: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在别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算是一本书,但是,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

一. 童年的母亲

母亲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在家排行老二,因为是家里的第一个女孩,所以很受爷爷姥姥的宠爱,所以每次在家都享受着比哥哥好的待遇,在加上又添了个弟弟,妈妈在家的地位又升了一番。直到她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姨)出生之后,妈妈才变成了与哥哥弟弟一样的地位。受宠的对象才转移。母亲小时家里日子也不算富裕,加上这么多兄弟姐妹,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有了更大的压力,四个孩子的生活可不好过,过去又十分贫穷。但是,一家人很团结,过的非常愉快。母亲很小就学会了帮家里分担家务,家里的小活她都抢着做,四个孩子的生活可不好过,过去又十分贫穷,于是母亲从小就知道帮家庭分担负担,虽然每次都吃不饱,但她还是去捡豆子,洗干净了就是今天的晚饭,在晚饭上,姥姥会表扬她几句,那时应该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她也与其他的孩子一样,喜欢出去玩,而且经常弄得全身脏稀稀的,被姥姥和爷爷教训了许多次。却每次都不听话,还经常出去,弄的爷爷和姥姥无可奈何。却不停地管教她。并且不让她出门。但她总有方法溜出去。有一次,她看见别人院子里的柿子树的枝条伸出墙外,那又红又大的柿子不禁对她是一种诱惑,她变叫了几个同学去帮她望风,再两个同学搭起人梯来,自己站在最上面去摘柿子,刚一摸到柿子,便和正在浇水的男主人的目光相遇了,母亲利马吓地摔下了树,把脸上划破了一块皮,连忙跑了,其他几个同学见母亲跑了也连忙地跑了。回家后,母亲只好说不小心摔的,可怜的母亲啊,摔的鼻青脸肿,又骗了家人,隐瞒了事实的真相,每当我想器这段时,十分佩服母亲当时的胆量。二. 少年的母亲

母亲上学时是70年,粉碎四人帮是时76年,小学这段打基础且很重要的时期就这么耽误了,虽然母亲是班里的干部,但和其他孩子一样,没学到多少知识。初中时,学校由于社会上反潮流的影响,开门办学,同学们不学习,开始弄纸浆和泥造课桌,每天比着谁干的活多,母亲带领着他们小分队拔草、割麦子,每次都数第一。有时候上课,先要背几段毛主席语录,再大喊一声:“毛主席万岁!才能正式地去上课。下午放学的时候,又要检查毛主席语录的背诵情况。母亲在前面带领同学一起背,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土豆烧熟了,再放牛肉,不许放屁,示看天地翻覆……”每当背到这,母亲都会扑哧一声笑了,下面的同学也就跟着笑,母亲就会被老师骂一顿,然后接着背,哎,真同情母亲,不过这样的生活的确很搞笑,让现在的孩子听了不笑掉大牙才怪。等国家恢复了制度,把高考恢复了,母亲和同学才开始进入正轨开设了有关中考的补习班,专补那时期落下的课,想想,几年的课程要用几个月补过来,效率会怎样?母亲那时连正反比都搞不清,拼音也不懂,其实老师都不太会,怎么迎接中考呢?母亲白天拼,夜里拼,别的同学都放弃了,几乎每天在外面玩,他们叫母亲也出来玩,说再学都不管用了,但母亲从来都不会听他们的,只顾自己埋头苦学。那年,他们全镇只有三个女孩子考上了,且还是重点高中,其中还包括母亲。在学校由于成绩优异,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关心。母亲在班里是班长,管理着班级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是学校团支部的宣传委员,想想,那时的母亲和当年的我有个比啊!母亲每月回家一次,那时才16岁的母亲怎能承受想家的痛苦,和远离家只身一人在外的孤独?但是母亲做到了。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母亲是最坚强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但她让我十分意外,她毅然 选择了放弃重点高中的教学,而去找工作,因为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等着她去赚钱养家。母亲从此就踏上了找工作的道路上。

三. 青年的母亲.母亲找工作越来越难,只好东奔西走,在宜昌的一个煤气厂里找到了工作。便一直干下去了,她每次都赚钱了就寄回家,只给自己留下一小部分,勉强地过着日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麻烦、痛苦,从不再向他诉说一句,自己默默地顶住一浪接一浪的厄运。后来弟弟妹妹都找到工作了她才放心了自己的生活也过的可以了,本想再找一个工作,可她的文聘不够,只好就在煤气厂上班。后来找了我爸,之后我就出生了,从此开始做一个真正的母亲。

四. 中年的母亲

不记得是什么人说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否有人统计过其确切性的百分比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时间过的真快,母亲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三十几个春秋。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岁月,母亲的白发增多了,我也渐渐的懂事了。她每天都很劳累,她总是说自己老的真快,尽爱忘事,我最讨厌她说这句话,每次都会对她说,什么老不老的,只要心不老,妈就不老!她都会愉快地笑起来。母亲说年龄越大越恋家,而且每次下班回家,一想到家里有丈夫和儿子在等她回家,她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为了这个家,她操劳了半辈子。到现在都不忘家,经常给爷爷姥姥一些关心和问侯,母亲是一个非常孝敬的人,待我的爷爷奶奶像自己的亲爸亲妈一样。那一段时间爷爷在麻城。妈妈说麻城很冷,怕老人受不了,就把爷爷奶奶接到自己的家住所以那阶段母亲一人照顾我和爷爷,但她从没说过苦。每天回到家里,母亲就会把一些吃的东西都放到我的房间里让我学习辛苦的时候吃,每每这时,我都会有一种说不出有多么幸福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到母亲的爱,母亲为了我和父亲牺牲了很多,她把自己的全部的爱投入到我们身上,自己什么也不舍得自己的衣服穿旧了也不舍得买,而我和爸爸的衣服却每天不知道穿哪件。有时我就想,为什么做母亲的就这么不容易呢?她可以为自己呀!为什么把更多的爱给与别人?这也许就是母性的伟大吧!

现在我最想说一声:母亲,您不老!在儿子眼里您永远不老!

我的故事作文

一个小姑娘,娃娃脸上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的。一对弯月般的眉毛,小小的嘴巴,可爱极了!这就是我。调皮的我

说起我的故事,那就肯定离不开“调皮”二字。有一次,我看见自己的宠物狗小白的毛有些长了,我想:现在是夏天,狗狗非得被它自己的毛热死,看来得好好修剪修剪。我拿起剪刀,“阴险”地向小白走去。“咔嚓咔嚓”,不一会儿,小白被我剪了个光光。我仔细地打量着小白,发现头上还有一小撮毛,我“咔”的一声,把小白身上仅剩的毛给剪了。表哥刚从卫生间走了出来,看见小白的新发型——光头,滑稽地摔了一跤,嘴里说了一声:“什么,什么鬼东东。”我对表哥的反应很不满意,白眼了他一下,抱起小白,回房间欣赏去了。善良的我

我虽然调皮,但很善良,一只小猫小狗受伤了,我都会哭个没完没了。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就躲在房间里大哭起来。爸爸听见了哭声,连忙跑到我房间安慰我说:“乖宝贝,谁欺负你了,爸爸找他算账去。”我撇撇嘴,擦干眼泪,抽咽了一下,说:“爸爸,我们班的同学把一只刚好路过的蟑螂踩死了,那个同学看也不看就走了。可小蟑螂也是一条小生命呀,怎么能„„呜呜。”说完,我又大哭起来,弄得老爸哭笑不得„„ 乐观的我

呵呵,我可乐观了。跟我在一起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我简直是个乐天派。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和我交朋友,自然我的朋友也不少。有一次,我的几个好伙伴来我家玩,我准备削苹果给大家吃。可一不留神,锋利的水果刀把我的手削破了一层皮。一个小伙伴看见了,惊叫起来:“呀呀,小琳的手出血了,快拿止血贴止血。要不然失血过多会死亡的。”“喂,没这么严重吧,小姐。只是弄到手而已嘛。”“你呀,就是太乐观了,什么坏事都往好处想,真拿你没办法。”其中一个小伙伴学着大人的口气严肃地对我说。

这就是我,一个调皮、善良、乐观的小女孩。

第四篇:作家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人。“舒”字拆开,为字“舍予”,后取中间的“舍”字,以“老舍”为笔名。《老张的哲学》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第一期连载时用本名“舒庆春”。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满族,旧时叫“旗人”。

1900年,父亲舒永寿(正红旗护军甲兵)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时阵亡殉国。还不到两岁的老舍藏在家中的箱子里,昏睡了几天才躲过了一劫。老舍七岁进私塾,后进小学和中学,由于家贫,考入免收学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师范毕业后派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0年被任命为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1922年接受基督教洗礼,跟基督教堂的满族牧师学英语,结识了燕京大学的艾温士教授,又到燕大去旁听英语课程。1922年9月去天津在南开中学教国文。后经艾教授推荐,于1924年夏天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师。

在英国期间,阅读了狄更斯等人的小说,萌发了“写着玩玩”的想法(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宇宙风》创刊号1935年9月),正式开始小说创作(老舍赴英前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时曾有过小说创作的尝试,1923年在《南开季刊》第2、3合刊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连续写出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小说写在练习本上寄给国内的朋友罗常培,后来交到鲁迅手中,鲁迅的朋友、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有意出版,结果郑振铎拿到《小说月报》上抢先发表。1929年老舍在回国途中的新加坡写《小坡的生日》时,在书店里看到了第一次发表的作品。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边教学边创作。在随后的几年中,进入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作品。长篇小说有《猫城记》、《离婚》,著名中短篇有《黑白李》、《微神》(收于《赶集》)、《月牙儿》、《老字号》、《断魂枪》(收于《樱海集》和《蛤藻集》)等,此外还有《老舍幽默诗文集》。1936年夏,老舍辞去了教职,在青岛专事写作,他“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老舍论创作》(增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就是《骆驼祥子》。同年,还完成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文博士》和《大明湖》(后在商务印书馆付印时毁于“一二八”战火)。

老舍从进入师范学校开始,其职业就一直是教师,其人生轨迹从北京、天津,到英国、新加坡、山东,抗战后再从山东到武汉、重庆,最后再由美国经天津回到北京,中间除了曾到过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外,几乎是一条十分清晰的线路。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相比,老舍在抗战前很少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发生直接的关系,而在创作上,几乎是从一开始就一直耕耘着“京味小说”这一亩三分地,最终种成了一棵茂盛的大树。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与茅盾、巴金一起,并称“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又被看作是现代“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

《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和《二马》(1929)三部小说都与“北京”有关。《老张的哲学》展示了北京市民社会多方面的生活,以老张为主人公,以老张为了抓钱,不惜拆散两对恋人为主要情节,批判了老张的“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通过这样一个卑劣的小人,居然从“京师德胜汛公私立官商小学堂”的教员兼小杂货铺老板,一跃为南方某省的教育厅长,展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腐败。《赵子曰》描写了一群北京“天台公寓”的大学生,主人公赵子曰是名正大学的学生,他虽然是一名新式大学生,却与阿Q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一天到晚都想着要当“无所不有的总博士”,宣称“莫谈学事”,整天吃酒、打牌、追女学生、玩票、逛烟馆。《二马》是老舍在英国期间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从北京来的父子二人(马则仁与马威)在伦敦经商和求学的故事。通过他们父子二人与房东母女二人(温都太太与玛丽)恋爱失败的经过,说明国势的衰弱必然导致国民的受辱,同时也探讨了民族隔阂的主题。这三部小说在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过程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老舍回国前后创作的《小坡的生日》和《猫城记》,具有过渡性质,体现出老舍不懈的探索精神。《小坡的生日》(1931)是一部具有童话色彩的作品。讲述的是新加坡华侨孩子小坡与来自亚洲各国的移民子弟一起玩耍,在梦境中共同抗敌的故事。在富有童心的作者以一个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时,发现不但不同民族间有隔阂,而且各省的华侨间也有隔阂,是《二马》中表现出来的“民族隔阂”主题的继续和发展,但前半部中的现实生活写于新加坡,后半部中的梦境完成于回国后,造成了结构上的失调。《猫城记》(1932)则是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寓言式作品。通过一个漂流到火星上的机师,在猫国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猫国病入膏肓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态。“猫国的重要性人物,大地主兼政客诗人与军官”大蝎,只知道升官发财,结果农村破产,城市萧条,文化荒芜,教育废弛,百姓一贫如洗,社会一片混乱。然而,当“矮人”国的军队来犯时,却节节败退,屈膝投降,导致了亡国灭种的结局。由于作品的结尾部分流露出一种严重的悲观情绪,特别是将所有政党都称作“哄”,将“大家夫斯基哄”和信仰“马祖大仙”的青年学生都作为讽刺对象,出版后受到严厉批评,但谁也没想到,正是这部小说最后在“文革”中导致了作者的噩运。当时,作者自己也接受了大家的批评,承认了作品的失败,表示要“返归幽默”,“求救于北平”(老舍:《我怎样写〈离婚〉》,《老舍论创作》(增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离婚》(1933)是一篇世态讽刺小说,是老舍回归幽默、重返京味小说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老舍小说艺术个性的早期代表作。小说通过对北平某财政所里一群小职员灰色生活的描写,批判了无聊、敷衍和保守的市民性格,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系统。主人公张大哥是一个带有漫画色彩的喜剧形象,一个本分、爽快、能干的老派市民。他的婚姻观及人生态度深刻地体现出因循守旧、敷衍妥协、封闭自足的传统文化基因。他安于自己的小康生活,远离一切政治,但在他身上也集中了市民的庸俗,一生的使命就是替人做媒和反对离婚。“离婚”在他的辞典中的含义已不限于一对夫妻的离散,而且意味着一切既成秩序的破坏,因此,他一生的神圣事业就是调和矛盾,调解争端,弥合裂缝,消弭危机,凑合着过日子,以保天下太平。然而,在他的朋友中,吴先生、邱先生、马少爷等许多人都在准备撕毁神圣的婚姻誓约。张大哥的儿子也没有像他父亲为他盘算的那样结婚成家,而是被抓进了监狱。他女儿的婚事更让他伤透了心。作品还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老李是一个有妻儿的年轻人,对社会、家庭不满,却性格懦弱,习惯于妥协敷衍,苟且偷生,随遇而安。张大哥劝说他把妻子从乡下接来,以免他们离婚,但家庭却变成了他的地狱。作品通过这类“老中国儿女”的庸人哲学的破产和揶揄嘲讽,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思想。《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批判市民性格和形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生活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得以确立,并基本形成了简洁清新的语言特点和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牛天赐传》(1934)讲述了一个叫牛天赐的儿童,在不正常的商人家庭和不适当的学校教育中,成为一个废物的过程,在艺术手法与《离婚》相似,但艺术成就稍差。

老舍这一时期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三部集子中。这些作品主要以下层市民为题材,表现了“老中国儿女”的生活和精神状况。《断魂枪》(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3期1935年9月22日,收入《蛤藻集》)是最能体现老舍小说特色的短篇小说。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现实。曾开过镖局的沙子龙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神枪沙子龙”的英名威震西北,但是,帝国主义洋枪大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镖局改成了客栈。他痛心五虎断魂枪辉煌不再,从此远离武艺,与人无争。但在内心深处,对逝去了的生活却无比留恋、眷念。作品通过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复杂心态的描绘,揭示了两种文化冲突的背景,渗透了作者对传统文明进行的深刻反思。一方面,中国传统文明正被西方物质文明所冲击,另一方面,文明的更替又是以民族压迫的方式进行的。作品对沙子龙着墨不多,对劝他献艺的徒弟王三胜和求艺的孙老者却竭力渲染,通过一桩事,三个人物和三个精彩片断,表现了沙子龙复杂的内心和性格,行文简约,构思精巧。此外,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和散文诗的抒情笔调,写社会底层的一个少女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中篇《月牙儿》,写一个“臭脚巡”一辈子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经历的中篇《我这一辈子》,以及以作者自己初恋经历为题材的《微神》、表现下层妇女痛苦生活的《柳家大院》、表现新旧两种文化风范的《黑白李》、表现民族商业同行恶性竞争的《老字号》等,都是艺术上乘的优秀作品。

《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连载于《宇宙风》杂志第25—48期(1936年9—1937年10月)。1939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单行本。《骆驼祥子》是老舍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长篇小说的一部杰作。作品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优良品质,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独自来到北平,靠拉洋车为生。他的生活目标是凭自己的力气、勤劳和坚忍买一辆车,过上安稳的生活。经过三年的奋斗,他买了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不久,在兵慌马乱中,连人带车被兵匪掳走。失去了洋车的祥子逃出兵营,牵了三匹骆驼,“骆驼祥子”由此得名。祥子继续从头开始,更加拼命拉车,攒钱。好不容易得到了拉“包月”的美差,可是,在杨宅得到的只是役使和侮辱,在夏宅又被夏太太引诱与玩弄,虽然在曹宅找到了一点做人的感觉,但好心的曹先生却救不了他,所有的积蓄都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最终,在虎妞的诱骗下,做了“自己老婆的玩物”,“把他从乡下带来的那点儿清凉劲儿毁尽了”,虽然结了婚,成了家,也买了车,结果因虎妞难产而死又卖掉了车。经过这“三起三落”的折腾后,精神一蹶不振,先是被夏太太再次引诱而染上了病,后是他心爱的小福子沦为妓女而自尽,最后的一个梦也破碎了,从此,他终于“入了车夫的辙”,开始放纵自己,自暴自弃,甚至堕落到损人利己,以出卖革命者换取金钱的地步。

虎妞是作品中除祥子外,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一个人物,她的出现,对于祥子形象的刻画、作品主题的深化、内容的丰富、情节的起伏,以及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虎妞是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的女儿,长期帮助父亲经营车厂。家庭和生活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狡诈泼辣的个性特征,在思想上打上了瞧不起车夫的烙印。但由于她父亲不肯失去这样一个廉价的好帮手,又不肯招婿上门,使她成了一个无人敢要的老姑娘。因此,虎妞既有令人憎恶之处,又有令人同情之处。虎妞对祥子的追求,虽然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但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遇到祥子之前,虎妞早已失去了青春,对毫无温暖的家庭和贪婪的父亲也产生了厌恶和反感,只能在与车夫的打闹中发泄心中的情欲。她与祥子的“相爱”,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而她与父亲的决裂,并不是要反抗家庭,只是她与父亲无法达成协议后的一次赌注,先将自己嫁出去,再等待重返车厂的机会。她拿出私房钱为祥子买车,也是在坐吃山空的情况不得已的选择,她始终都没有真正理解过祥子。她的死,虽然祥子是一种解脱,但对于已经有过家庭的男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虎妞虽然厉害,但是没有她怎么成一个家呢?”

作品围绕着祥子为买车以实现自己“自食其力”的理想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将笔触伸向广阔的城市贫民生活领域,通过祥子与兵匪、与侦探、与车厂主、与虎妞、与同行等各个方面关系,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恐怖黑暗的社会生活图景,从社会、心理、文化等层面,展示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至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剧一生,反映了城市畸形文明病及愚昧文化给人性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凝聚了作者对城市文明病的艺术思考和批判性审视。作品采用大量的叙述、抒情加议论的心理描写,替祥子诉说着血泪凝成的痛苦心声,既刻画了人物性格,又表达了作者挚热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从语言、环境到风俗人情,更显示了作者日渐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艺术风格。

抗战开始后,老舍曾一度返回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但在1937年底济南沦陷前便只身赴武汉,参加筹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在由各派文艺家组成的“协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文协”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1938年7月,随“文协”迁往重庆,1939年又随“文协”战地慰问团赴西北,曾访问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使老舍的创作也走向了多样化。除了采用鼓词形式写的长诗《剑北篇》外,还创作了《残雾》、《面子问题》、《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等九部话剧,《火葬》、《鼓书艺人》等长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和《火车集》、《贫血集》、《微神集》等短篇集,以及京剧、曲艺等戏曲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共有100章80万字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创作历时五年(1944—1948),是他继《骆驼祥子》之后又一部表现北京市民生活的长篇巨制。1944年11月第一部《惶惑》开始在《扫荡报》上连载,1945年第二部《偷生》开始在《世界日报》上连载。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与曹禺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在美国创作了第三部《饥荒》。1949年曾以《黄色风暴》为名在美国出版节译本,被美国文坛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美国文坛对老舍及其〈四世同堂〉的评论》,《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第1期)。1950年5月,第三部《饥荒》曾在《小说》第4卷第1-6期上连载,但作品以全书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已是1982年了。作品以“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八年间的北平沦陷区为背景,选取西城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普通市民祁家祖孙四代的遭遇为中心,主要通过祁家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祖孙三代的痛苦生活和思想变迁,同时又以代表民族正气的钱家与代表民族败类的冠家作为对比,再以周围几十户贫民家庭作为衬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活的市民群像,展示了国破城亡期间他们经受的心灵上和肉体上的苦痛和屈辱。抗战期间,老舍并不在北平,但凭着他厚实的生活积累,擅长表现北平市民生活的艺术经验,竟以勃勃的雄心和巨大的容量,完整地反映了抗战八年中北平市民的深重灾难,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本质和民族败类的无耻,在反映抗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老舍自己也曾感叹:“设计写此书时,颇有雄心。可是执行起来,精神上,物质上,身体上,都有苦痛,我不敢保险能把他写完。即使幸而能写完,好不好还是另一问题。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老舍:《四世同堂·序》)。

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展示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的具体罪行上,而是把重心放在挖掘沦陷区市民的心灵上,一方面写他们性格中的保守性,一方面又写出他们的觉醒与蜕变,在亡国的哀痛中又看到了中国不会亡的希望。“像《四世同堂》这样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饱含怒、愤、傲、烈之情抒写而成的被征服者的愤史,在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可说是第一部。”(吴小美:《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文学评论》1981年第6期)。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审视和反思,是作品最为深刻的思想价值。作品将历史镜头焦距于北平市民的灵魂深处,通过市民在惶惑中偷生的一幅幅生活图像,让战争的烈火考验国民的劣根性,不仅勾画了民族危难时刻的众生相,而且剖析了民族性格中的精神癌变,流露出对孱弱甚至病态的国民性格和苟安保守的生活观念的批判意识,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反省的理性力量和爱国激情,显示了作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老舍及其艺术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这不仅是指,他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经由对自己的独特对象——市民社会,而且是北京市民社会的发掘,达到了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达到了对于时代本质的某种揭示”(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老舍对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又因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传统文明的态度从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带有批判性的,但他的态度与鲁迅的猛烈甚至偏激完全不同,不但温和,而且在批判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无论是《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是《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这些老派市民虽然可笑,但大多值得同情,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在批判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而其批判并没有力量,最多也只是一种幽默,而对受现代文明影响的洋派市民的批判则严厉和辛辣得多。无论是《离婚》中的张天真,还是《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采用的几乎都是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其鄙夷之情毫不保留地溢于言表,虽然其批判也常常是无力的,但作者宁可作“漫画式”的处理。老舍之所以在对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中,流露出失落与愤激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对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

《四世同堂》在艺术上保持着老舍作品特有的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作品语言几乎全是纯粹的北京市民口语,加上对人物民族性的深入挖掘,使之成为老舍“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中的一座高峰,也是40年代国统区小说中最具民族化特征的一部。

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文革”开始后,老舍因不堪人格侮辱而自杀,作品虽然只完成了前11章,但可以清楚地看出作家的艺术追求:以自传的形式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变迁。其特点主要在于,第一,在题材上,与作家以前的创作不同,主要表现作家自己本民族(满族)的生活;第二,在创作思想上,与作家在50年代以后的创作不同,又回到了以前创作审视国民性的角度,以个人的所见所闻为叙述中心,对本民族的历史和风习进行反省;第三,在表现手法上,与《茶馆》相类似,主要采用一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化入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的叙事策略。小说的主人公“我”,虽然只是一个未满15岁的孩子,但他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经过了几十年风雨沧桑、具有鉴别力和批判力的智慧老人。因此,他在叙述本民族的历史变迁时,既有亲切形象的描绘,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正因为如此,作品才具有了别人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老舍小说与其他“京味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风俗描写,而是在其中寄托着对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和沉痛批判。作家把理性的思考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形成了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作品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和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在宗派主义十分盛行的30年代,老舍与巴金一样,与当时最具影响的“三大流派”无关,几乎也不属于任何派别,完全是靠自己的文学成就而立足于文坛的。不同的是,巴金身边还有一些编辑和作家朋友,手里还有几本刊物,而老舍在抗战前几乎只是埋头写作,凭借的只是自己对北京的熟悉,对生活的感悟。在1932年《小说月报》因“一二八”战争停刊导致文学研究会自动解散之前,老舍算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他在回国前(1926年)就经许地山的介绍加入了文学研究会,最初的作品也是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发表的,但他并未参加该会的活动,与其他成员也无深交,几乎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因此,老舍的小说虽然拥有大量的读者,但不同于当时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并不能得到当时主流派文学阅读时尚的欢迎,主流评论界也自然不会给他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在1932年后,老舍便主要在左联之外不同派别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其中,既有论语派的《宇宙风》,也有京派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这一视点既决定着老舍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决定着老舍作品的独有的特点。

老舍虽然也曾留过洋,也对传统文明持批判态度,但他与时髦的新感觉派却格格不入。老舍在批判传统文明时,常常表现出来一种失落感,并交织着对“新潮”的愤激之情。老舍对代表着“乡土中国”精神的老派市民的态度,表明他对传统文明的婉惜之情,而他对一味逐追新式洋派生活的新派市民的态度,则表明了他对西方文明的反感。老舍是旗人的后代,对传统文明的衰落自然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但老舍也有着在英国的生活经历,对西方文明的弊病也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他与许多“西洋派”文人不同,宁可因美化带有封建宗法社会的东方文明而呈现出民粹主义倾向,也不愿对洋派青年手下留情。

老舍是北京人,却不是京派的成员。虽然,从老舍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看,老舍与京派有许多接近之处,如老舍和京派作家都格外重视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在老舍看来,祥子的悲剧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而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又正是通过一个乡下来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因此,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以“道德审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了探讨;又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描写的也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写得最好的人物也都是“老中国儿女”或“乡土中国”的子民。但是,老舍走的却是“俗文化”的路子,正因为老舍的“俗”,由于他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擅于运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等等,都教文坛感受到了缕缕新气息。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老舍自幼濡染着的京城文化分不开。清初以来近三百年,大批满洲人屯居京城,他们在由满族母语改操汉语之后,培养起了对北京话切磋玩味的普遍嗜好,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隶满洲内务府正白旗),到《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隶满洲镶红旗),都是这种语言造诣的典范体现者,老舍是该传统的现代继承人”(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第328-329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因此,可以说,老舍是现代“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

第五篇:六、小传范文

(一)小传的定义和特点

1.小传的定义

小传是传记的一种,因其篇幅短小,体式灵活,内容简洁,别具一格,常常被人视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小传因短小灵活,在生活中运用广泛。一个人如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新闻媒体往往会在报道他事迹的同时,配发他的小传,以满足人们了解他生平的要求。出

版社出版重要著作,有时也会在书中附上作者小传,以便读者更多了解作者。现在有些网站的主办者,也爱在网站上公布“版主小传”,目的是跟上网者有更多的交流。

2.小传的特点

(1)篇幅短小

跟一般传记常成长篇规模相比,小传篇幅十分短小,通常不过数百字或千余字。

(2)内容简单明了

小传的只记载传主生平的要点,不枝不蔓,内容简洁明了。

(3)体式灵活

小传可将传主生平事迹概括叙述出来,如后面所选《金庸小传》;也可只选其某一侧面加以重点描述,如《球迷王帅小传》。表现角度、表达手法,均可自由灵活处理。

(二)小传的写作

1.传主身世

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籍贯和主要身份等。

2.生活道路

包括传主不同时期身份的变化,从事的主要职业,所做的主要事情等。

3.主要业绩和贡献

包括传主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及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等。

4.性格特点

写其性格特点是为了使传主的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鲁迅为柔石所写的小传中,就有这样的性格刻画:“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将柔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突显出来。

5.家人情况

如有必要,可对其妻子儿女的情况做一些简单传神的介绍,如鲁迅为柔石写的小传中就有“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的记述。

【 例文 】

金庸小传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

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所获荣衔甚多,包括:1981年英国政府o.b.e.勋衔,褒扬其对新闻事业及小说写作的贡献;1986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荣誉博士,表扬其对社会工作及文学创作的成就;1988年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名誉教授;1992年加拿大ubc大学doctorofletters;1994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以及1996年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等。

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金庸的作品包括:

1.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以上各书均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广播剧、舞台剧等,其中若干作品已被译成英文、泰文、越文、法文、马来文、韩文等在海外流传,日文版亦将由德间书店于1996年9月起陆续出版,其作品销路长期高踞华人社会之榜首。

2.政治评论:撰写《明报》社评二十余年,有《香港的前途》评论集。

3.散文:有随笔、电影评论、戏剧评论、佛学研究及历史人物研究《袁崇焕评传》等。

4.翻译:已出版者三种,在报刊连载者四种。

5.电影剧本:十余种,电影剧本《绝代佳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金章奖。

作家小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