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儿歌、童话配画
为儿歌、童话故事配画
三(3)刘垚琴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儿歌、童话故事插图知识。
2)学会线色结合,以色为主的表现插图的方法。
3)学画儿歌、童话故事配画。
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热情。教学重点:学习儿歌、童话故事插图知识。教学难点:能大胆表现主题,画面有一定的情趣。
教学准备:挂图、颜料、笔、水、瓶、录像、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童话和儿歌伴随我们长大,忘不了哪些动人的情节、欢乐的节拍。给它们配上图画吧!让美好的童年在心中留下。
(出示《西游记》、《白雪公主》、《美人鱼》等插图)讨论:神话与童话故事的区别
小结:神话故事: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
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三、新授
•画儿歌、童话配画注意事项。
1)服饰:中国与外国的区别
2)区域
3)历史背景
4)人物
•让学生为故事中的任务或动物设计一形象。(教师适当指导)
•欣赏配画作品并解释:构思——内容、构图、形象设计、色彩(点、线、面的运用)
四、学生作业
创作(草图)一简单的儿歌、童话插图。(提供二首儿童歌谣)资料:
妈妈起早把水挑,隔壁公鸡喔喔叫。
公鸡公鸡你莫叫,吵醒弟弟要你抱。
小耗子,一身毛,半夜三更到处跑。
到处跑,把墙撞,不定哪会遇见猫,遇见猫,咱就跑,跑不掉,被猫咬。注意:
•不要把画面画成呆板的看图识字,要画出文字所表达的情趣。•用自己喜欢的手法配画。
五、巡回指导 •帮助学生立题。
•鼓励部分学生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东西。•鼓励大部分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画面的情趣。
六、布置下节课所带工具。
第二、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互看上节课作业,互提建议,并修改。
三、新授
•完成稿一般可分黑白稿、彩色稿。
黑白稿:点线面结合、素描稿。
彩色稿:可用水彩、水粉、彩色铅笔、蜡笔水彩等表示
(色彩可鲜艳、和谐)
•介绍配画《美人鱼》、《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阿拉丁》、《小拇指》等。
四、学生作业
继续完成作业。(2节课时间)
五、小技巧
(第二课时)蜡笔水彩:将蜡笔涂一物状,蜡笔所涂之处,水彩再也涂不上去了。
(第三课时)粉画:粉画有似油画棒,易先画淡、再画深。效果可与油画媲美。
六、展评、小结: •学生互评,介绍自己作品。
•同学们通过此课的学习,也参与了一次插图练习,谈谈收获。
第二篇:儿歌配画
第十一课
儿歌变画
教学目标:
1、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2、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3、通过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学会构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教具准备: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课前让学生去收集1-3首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儿歌,请学生互相交流儿歌。出示《拔萝卜》、《小老鼠头有吃》、《小白兔白又白》这三首学生比较熟悉的儿歌配合画面,请学生根据图意说说这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儿歌?
揭示课题:儿歌变画
二、发展阶段
刚才同学们很快地就能根据图画想出了每幅图所配的儿歌,那现在老师想反过来,我出一首儿歌,想一想这首儿歌的图画可以怎样画?
引导学生根据儿歌内容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欣赏教科书上的儿歌绘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认真体会学习儿歌配画的画面构图及色彩。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或熟悉的儿歌进行创作。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1、展示学生作品。
2、师生评价学生作品。
四、知识延伸与拓展
初步认识儿歌配画实际是插图的一种。图画除了可以为儿歌配画外,还可以为什么配画?尝试为故事配画、古诗配画。
第三篇:浅谈儿歌配画
浅谈儿歌配画
本学期我开展了儿歌配画的课题研究活动,对这一尝试性的活动我的设想意图是这样的:
1、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学习绘画技能技巧为主,教师侧重的是技法的传授,学生只是临摹;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是画的像不像,好不好,而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一定的限制。或许我们会因为孩子们将自己的范例临摹的惟妙惟肖而高兴,但在极为推崇孩子们的自主性、创造性的今天,如何使孩子摆脱以往的呆板、千篇一律,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让画面活跃起来呢?
2、根据我校培智生的实际情况,孩子的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些孩子没有交往的愿望的倾向更没有交流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如何为学生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并会创造性的运用语言,促进智障儿童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的发展呢?
所以在以上两个原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儿歌配画,把绘画、儿歌、识字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以绘画、儿歌为主,识字为辅,发展学生的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具体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
1、学习儿歌
我为幼儿选择一些富有童心、童趣、有鲜明的形象,并且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儿歌,让幼儿朗诵、理解、背诵。
一、儿歌造型
儿歌造型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初教学形式,其教学功能是以歌助画。让学生通过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 间的联系,使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暂时神经联系,在作画中再现。
例、动物造型训练
学习内容
1.小鸡
鸡头画小圆,鸡身画大圆,翅膀画半圆。眼睛随着头部转,小脚画两边。或者:一大一小两个圆,眼睛小来嘴巴尖翅膀弯弯尾巴短,腿儿细细分两边。(儿歌)
2.小鸟
圆脑袋、平脊背,三角尾巴鼓肚皮,眼睛随着头部转,张开翅膀不画腿,翅膀不张要画腿。(儿歌)3.牛头
方匣子是牛脸,点上两个大黑点。大鸭蛋是牛嘴,中间画条弯弯线,月牙牛角向上翘,树叶耳朵挂两边。从上例可见,教师将作画对象的各部分形体,概括成各种基本形,顺着作画步骤编成儿歌,开展造型训练,能使学生得到听、说、读、画的练习,从而达到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在认识儿歌中的字时,学生能有意识的看字说儿歌,养成一边说儿歌,一边识字的习惯。这样,眼、口、手、脑并用,可养成智障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3、配画。
对于孩子听我念儿歌自配画我没有给予太多的评价,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纵向评价每个孩子,只要每个孩子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了就是好的。我想信只要孩子有兴趣一定会画的越来越好。
通过学生的绘画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来,在配画过程中学生确实是动脑想了,创造性的做了,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因为智障儿童在配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预料之中的,所以我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画不出儿歌中的形象,我就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别人的画,多思考;由此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并注意培养观察、积累的好习惯。同时发展了智障儿童理解、想象的能力。
我正在儿歌配画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尝试,创造更适合智障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今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编儿歌。让智障儿童根据儿歌创编出新的画面。
(2)故事配画。智障儿童用简单的故事内容进行连环配画。
(3)注重智障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爱心、合作、交往等。
(4)多让智障儿童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智障儿童想象思维。
通过儿歌配画的尝试,相信我校智障儿童的绘画兴趣一定会有了很大的提高,智障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很大发展,极大提高了绘画水平。通过儿歌的朗诵、理解、背诵发展了智障儿童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同时智障儿童识字量的增多,发展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智障儿童的想象力,保护、呵护智障儿童想象思维的种子,努力挖掘智障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
第四篇:儿歌配画——插入图片
《儿歌配画──插入图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儿歌配画——插入图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环境、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本单元以Word基础知识为主线,使学生初步掌握Word制作的基本方法。
本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学习插入图片、编辑图片从而为儿歌配画。本课教学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Word这个文字处理的好工具,学会了用Word写文章及简单的排版等操作知识;对本节课所学的“插入图片”和“编辑图片”的方法,在PowerPoint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儿歌配画”活动,让学生体会图、文结合,形象直观,内容更加协调,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3.情感与态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
教学难点: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儿歌配画”活动贯穿整个教学,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自我探索──思考讨论──合作练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我探索,课堂讨论,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环境
1.教学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2.学习资源:提供声音、文字、图片、视频、操作步骤演示。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是这样设计:首先播放儿歌《数鸭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说自己喜欢的儿歌,孩子们伴随着音乐,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并让学生把儿歌输入并保存在电脑中。
学生完成后,我会引导说: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儿歌,对你们真是刮目相看。但老师这里有一位幅图和你们比一比展示“儿歌作品”。引出了这节课课题:儿歌配画──插入图片。
(这里我向同学们展示形式多样的儿歌配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激起了他们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主动建构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我没有直接教授,而是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布置任务──为儿歌配画,让学生把PowerPoint中图片的操作,引申到Word中,驱动学生学习图片的插入,而由图片的插入而引出图片大小、位置的改变,大胆的让学生自己探索。
学生在操作中会发现:
1.插入的图片要适合这首儿歌的意境,不是随随便便一张图片就可以的。
2.“剪贴画”功能。Word中有一个“剪辑库”,可以直接从剪贴画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图片,但剪辑库中的素材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可以上网搜集一些素材,使用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后,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演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班同学一起想办法解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课堂上不是让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新知,作品创作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操作技巧,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这时教师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作品。
学生自我创作,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协作解决。及时掌握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普遍性问题就需要面向全班反馈。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汇报成果,评价交流
一堂好课,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也很重要。我会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选取好的作品让全班评价,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为原则,评价方法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来评价,而是要说出好在哪里,实现评价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信息的辨别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力求的目标。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计算机成果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使他们在友好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通过这样的展评,使学生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构思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准确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
(五)交流拓展,教师小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做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又能体会到在word中插入的小图片有什么大作用?紧扣课题,又一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
总结:
我的设计理念是: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任务驱动法。事先设计好由易到难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3.探究法。对于每个操作任务,鼓励学生思考,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第五篇:为文学作品配画
为文学作品配画
教学目标: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运用绘画语言进行插图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学生备品:彩色笔、铅笔、橡皮 教师备品:
多媒体课件、文学书籍 教学重点:
运用绘画的语言表现文学情节。教学难点: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与情节相匹配的绘画语言。
一、教学设计
《给文学作品配插图》
一课在传统常规教学中缺乏生动性,所以如何把生硬变为生动,一下 子抓住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导学生切入主题,是本课依始的关键。迅速调动学生积极动脑、动手的参与兴趣和如何启发学生将文学作品由文字演变为图画,而又能完全展现其内涵是本课的两个难点。为此,采用学生亲身参与,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中,用形体语言来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意境,形成学生自己设计插图的思路,完成作品。最后,整合班级学生共同理解《给文学作品配插图》的创作关键。通过教学活动体会文学作品,并能创造性地给文学作品配好插图。
针对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和策略。
1、启发活动:教师以平稳、微笑的神态注视学生,用神态与学生交流。(等听到铃声后开始上课,师生问好!)师:我们班的同学热爱文学,而且口才也非常好,那么在今天这节课上哪位同学能够给全班同学讲一段精彩的小故事呢?许多同学举手要求讲故事.生:讲故事(略)师:刘雨晴同学的故事讲完了,大家说她讲的好不好?生:好!
师:同学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头脑中是否有根据故事情节形成的画面.生:有!师:其实绘画艺术家也和大家一样,但他们不同的是把对故事的想象用画笔记录下来.而这记录下来的绘画作品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给文学作品配插图.
2、出示课题----给文学作品配插图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插图的概念.师:那么,同学们和老师一同欣赏几幅优秀的插图作品.(多媒体课件展示插图作品.如:哈里.波特、买火柴的小女孩、狼牙山五壮士等)
师:通过欣赏插图作品,你认为插图有那些作用?启发思维让学生自己分析 生 1:是文学作品的图解。
生2:把文学作品变的更直观,更能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师:好,我们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总结一下插图的作用看一看同学们和老师总结的是一样不。(多媒体课件展示插图的作用)
3、参与游戏----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与想象。师:老师想考察一下我们同学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老师出示二个成语,“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请两个小组各选2名同学到前面进行无声小品表演。生:活动略。场面热烈,学生互动积极。活动结束。
4、课堂练习----情景中的创造表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师: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的意境„„同学先用语言描述一下诗句中的景色、再展开丰富的想象。师:请同学拿起手中的画笔,大胆借用你喜欢的画法,给诗句配上得体的插图。
5、介绍评述----自主评价式的新颖展示。说一说我的画: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他的画:请同学简单的评述其他同学的作品。
二、教学中的典型情境
情境一:当课一开始时,一名学生给全班学生讲童话故事,全班同学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这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头脑中是否有根据故事的情节形成的画面?”
学生们齐声回答:“有”。
老师说:“其实绘画艺术家也和大家一样,但他们不同的是把对故事的想象用画笔给记录下来!这记录下来的绘画作品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给文学作品配插图”,这时同学们的情绪十分高涨,学生的求知欲得以调动。
情境二:学生根据题目----“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体会分组进行无声小品表演。
由于学生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两个成语十分熟悉。因此,表演的比较准确。同时,下面同组的同学对表演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这样使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到体会文学作品的互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氛围对于全班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及接下来的插图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评价
本课努力探索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实践,将美术中的绘画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融入到美术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可爱的动画、悦耳的音乐,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围绕两个成语来进行艺术的感受、体验和创造。充分体现了教师灵活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同时又体现了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正确认识教师
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决定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方面。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又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观察、想象、创造活动。
本课在设计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实践各种表现文学作品情节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不断启发、引导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甚至去尝试错误,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以此来构建一个真正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