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日常用语(包括潮汕地区)瓦(我)
汝/力(你)
伊(他)
小(神经病)
哺(嚼)
粙(稻子)
七桃(游玩之意)
山猴(乡下人气)
三八(二百五意)
出山(出殡仪式)
歹谱(谓环习惯)
歹嘴(开口骂人)
目屎(眼泪)
鲈鳗(流氓之徒)
查某(女人)
破相(残废之人)
牵猴(拉皮条)
话仙(闲聊)
印卯(塞责人事)
冥代(什么事情)
厚酒(高度酒)
趁食(谋生)
胡螓(苍蝇)
必开(裂开)
食饭(吃乾饭)
一粒一(再好没有)坎大猪(傻瓜的人)好鼻狮(嗅觉灵敏)拍嘴鼓(谈论笑话)风头狗(慌狂之态)装狗熊(假装不知)代志(什么事)
大细心(偏心、偏袒)无半撇(没本事)
凶戒戒(凶恶)
夭寿鬼(骂人短命)古早时(古
代)
夭鬼(骂人贪食)
古锥(活泼可爱)
凸风(好讲大话)
白贼(好说谎言)
歹狗(无赖之徒)
碗糕(没有其事)
头兄(头人之意)
扣鳖(哭父、骂人)
大埔(男人)
风车(好说大话)
封龟(爱出风头)
好空(得到好处)
歹仔(不正当人)
厚茶(浓茶)
代志(事情)
趁钱(赚钱)
蠓仔(蚊子)
必痕(裂缝)
食糜(吃稀饭)
打边鼓(从旁指点)
请甲辞(拒绝之意)
瓦秧裁(我不知)
大面神(自不知羞)
半头青(愚笨之人)
一样代(同样的事)
三只手(扒手)
大细目(不公正)
无头神(健忘)
见公母(决雌雄)
双头好(两全其美)
古早册(古书)
古早人(古人)
古早物(古董)
出门人(游子)
正手平(右边)
失体面(丢面子)
失体统(丢人格)
仙公步(耍花招)
好性地(脾气好)
好彩头(吉祥)
奸雄步(好阴险)
有两步(有两下子)
有淡薄(有点儿)
行短路(自杀)
名声(臭名声)
乱侣吵(胡闹)
泛泛过(马虎过活)
泛泛代(马虎从事)
青冥牛(文盲)
放水灯(三三两两)
限死死(限制很死)
斗闹热(凑热闹)
唔看破(想不开)
惊生分(怯生人)
雷公性(性情暴躁)
噪三代(骂人太甚)
猴头鼠目(面目丑陋)
无某无猴(无可牵挂)
记牛肉账(涂写不清)
臭头鸡仔(讨厌于人)
鼻流鼻滴(无法收拾)
猴食薄荷(初学吸烟)
1、童鞋--同學 虾米--什麼 电丁--电灯
雨神、湖神-苍蝇
盐笔-铅笔
盐--铅笔芯 快速面、速下面-方便面 灰熊--非常 头毛-头发 土豆-花生 菜头--白萝卜 灰机--飞机 瓦-我
瓦马是-我也是
无限循(sun)环(kuan)小数 哇死、哇唏咯--我死,我死了 地古,电条,电罐--熱水瓶
2、没路用--沒用 歹势啊--不好意思
妖秀啊,妖瘦--要死啦,不得了等感嘆 冻未条--受不了
头壳--頭,腦筋,頭殼壞掉--腦筋秀逗,短路
拦嘴舌(磨嘴皮)
看人无(瞧不起人)
斗阵走(一块走)
唔见笑(不知耻)
倒手(左边)
淡薄久(一会儿)
辞头路(辞职)
杀鸡教猴(借事示威)狗咬猫鼠(多管闲事)输人勿输阵(决不示弱)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无料兼闰月(无财多事)
乌青、黑青--淤青 三不五时--sometimes 空气鞋--涼鞋 家蛇--蟑螂
加都,加剪--剪刀 土粉--灰尘
没影诶代志--沒有的事情 土想马知--不用想也知道 电荒扇--电风扇 闹热--热闹
漳州开漳圣祖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绝大部分来自河洛固始,他们通用中原
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东南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和粤东的闽南话。
今天的闽南话还保留大量隋唐时期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因此被称为“古汉语(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在中国现存的各种方言中,唯有唐初开漳后形成的闽南语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韵》,最切合古音韵律;然而这种古音“在中原地区早已不存在,唯一留下来的是河南固始县的一块地方”(《文史知识》1988年3期)。它不但至今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广为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在继续传播。
如今在闽南话当中,仍保留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行状(模样、风貌)、虬(卷曲)、乌(黑)、郎(人)等等。
有学者还举出大量古诗文为例证:闽南话“假使”叫“设使”,曹操《自明本志令》有“设使天下无孤”;闽南话“好势”是好的意思,江淹《云山赞序》云:“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闽南话把费用、盘缠叫“所费”,《世说》云:“所费诚复小小”;闽南话步行叫“步辇”,这是唐代中州话,《唐语林》道:“上令左右以步辇召之”;闽南话“古意”,为殷勤待客的意思,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闽南话“大汉”,意指高个子、长大,杜荀鹤诗云:“不觉裹头成大汉,昨夜竹马作儿童”。闽南话“知影”,即知道,韩愈《与崔群书》有:“仆愚陋无所知晓”;闽南话把读书叫“读册”,《唐书》云:“中书令读册”„„等等。这些现今常用的闽南话我们都可在汉唐的诗文中找到字眼或词汇。
随着众多开漳将士后裔陆续自闽南播迁开去,河洛话(即闽南话)成了中原南下的群体标志——早期播迁入粤者称为“河佬话”或“福佬话”;后期播迁入台湾者称为“闽南话”或“台湾话”,传入东南亚及海外者称为“唐人话”。追本溯源,不管是闽南话、河佬话、福佬话,还是台湾话或唐人话,都与唐初开漳将士传播的中原话、河洛话一脉相承。
厦门大学已故黄典诚教授生前曾于1981年进行调查证实指出:“只有由于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众入闽屯居,才有可能把当年的河洛话带到闽南地区,然后传播开去”。闽台文化研究专家刘登翰亦指
出:“闽南方言是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入闽平定‘獠蛮啸乱’驻军闽南而定型的”。随着闽南漳州移民的迁徙向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继续传播,闽南话就成了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最主要语言。他们都讲闽南话,并且大多讲的是近于漳州腔的闽南话。他们仍保持唐初开漳以来世代相传的河洛话,并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以中原河洛话为源头的闽南话不仅流播于闽南、粤东、雷州半岛、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还流播到浙江南部、海南大部和江西东北部、广西东部,甚至四川成都附近、江苏宜兴以及湘西局部等地区。据估计,至今海内外讲闽南话的人数约5000万人以上。闽南话现为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闽方言的主要次方言,也是世界60种主要语言。
第二篇: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1内容简介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是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积数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书中对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闽南方言韵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闽方言韵书的流转都有深入的考察,是一本方言学的佳作。
作者简介
马重奇,1949年7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省优秀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校语言研究所所长、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先后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专业技术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被人事部聘为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还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福建省辞书学会会长等职。此外,还兼任《中国语言学年鉴》和《古汉语研究》编委等。马重奇教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音韵的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卓著。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励6项,其中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等。
编辑推荐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上编 中国大陆闽南方言韵书研究 第一章 福建简史及闽方言的发端和发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闽人的活动与闽地古方言 第二节 晋唐五代时期汉人入闽与闽方言 第三节 宋元明清汉人入闽以及闽次方言区的逐步形成 第四节 现代福建汉语方言分布概况
第二章 闽方言韵书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韵书源流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近代福建音韵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 闽台方言韵书说略
第三章 闽南泉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泉州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泉州各县市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 三 声调系统
第三节 黄谦《汇音妙悟》音系研究
一 《汇音妙悟》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序言 二 《汇音妙悟》声母系统 三 《汇音妙悟》韵母系统 四 《汇音妙悟》声调系统
五 《汇音妙悟》声韵调配合表及其语音层次分析
第四节 廖纶玑《拍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拍掌知音》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凡例 二 《拍掌知音》声母系统 三 《拍掌知音》韵母系统 四 《拍掌知音》声调系统
第五节 《汇音妙悟》与《拍掌知音》音系比较研究 一 声母系统比较 二 韵母系统比较 三 声调系统比较
第四章 闽南漳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漳州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漳州各县市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比较 二 韵母系统比较 三 声调系统比较
第三节 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与[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音系研究 一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性质 二 声母系统研究 三 韵母系统研究 四 声调系统研究
五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
第四节 无名氏《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一 《增补汇音》韵书之所本 二 《增补汇音》音系性质讨论 三 《增补汇音》三十字母音值的拟测
第五节 无名氏《渡江书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渡江书十五音》的由来及其音系
二 《渡江书十五音》内部证据兼论其音系性质 三 《渡江书十五音》四十三字母音值的拟测
第六节 漳州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一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声韵调系统的比较考察 二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基本一致性 三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差异性
四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母与漳州10个县市方言对照表
第五章 兼用漳、泉二腔的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厦门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厦门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 三 声调系统
第三节 《八音定诀》音系研究
一 《八音定诀》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音系 二 《八音定诀》的声母系统 三 《八音定诀》的韵母系统 四 《八音定诀》的声调系统 第四节 《击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击掌知音》声母系统 二 《击掌知音》韵母系统 三 《击掌知音》声调系统
第六章 闽南潮汕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潮汕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和潮汕方言 第二节 现代潮汕方言声韵调系统 一 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二 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三 声调系统比较研究
第三节 张世珍《潮声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潮声十五音》作者、成书时间及其体例 二 《潮声十五音》声母系统 三 《潮声十五音》韵母系统 四 《潮声十五音》声调系统
第四节 蒋儒林《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潮语十五音》作者、成书时间及其体例 二 《潮语十五音》声母系统 三 《潮语十五音》韵母系统 四 《潮语十五音》声调系统 第五节 无名氏《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一 名同实异的两种韵书 二 《击木知音》的音系性质研究 三 《击木知音》声母系统 四 《击木知音》韵母系统 五《击木知音》的声调系统及其拟测 第六节 姚弗如《潮声十七音》音系研究 一 《潮声十七音》的音系性质 二 《潮声十七音》声母系统 三 《潮声十七音》韵母系统 四 《潮声十七音》声调系统
第七节 李新魁《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音系研究 一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母系统
二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韵母系统及其音系性质 三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调系统 四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韵调配合表 第八节 潮汕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一 潮汕方言韵书音系性质概说 二 潮汕方言韵书声韵调系统比较研究
中编 中国台湾闽南方言韵书研究
第七章 台湾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第一节 台湾的地理与历史概说 第二节 闽、粤移民人台概况 第三节 台湾境内闽、客方言分布概况
第八章 现代台湾闽南方言音系比较 第一节 声母系统的比较 第二节 韵母系统的比较 第三节 声调系统的比较
第九章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音系研究 第一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的出版与绪言 第二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母系统 第三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韵母系统 第四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调系统 第五节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韵调配合表
第十章 《增补汇音宝鉴》音系研究
第一节 《增补汇音宝鉴》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凡例 第二节 《增补汇音宝鉴》声母系统 第三节 《增补汇音宝鉴》韵母系统 第四节 《增补汇音宝鉴》声调系统
第十一章 《台湾十五音辞典》音系研究 第一节 《台湾十五音辞典》的前言部分 第二节 《台湾十五音辞典》声母系统
第十二章 《台湾话大词典》音系研究 第十三章 《台湾十五音字母》音系研究 第四章 《台北闽南话音档》音系研究 第十五章 台湾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下编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的声韵调系统比较研究
外编一 闽南方言韵书与闽东方言韵书
第十七章 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十八章 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安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外编二 闽南方言与海外闽南方言韵书
第十九章 福建闽南方言在海外的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 …… [看更多目录]
2序言
马重奇教授不久前发来新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一书的电子文本。这一类的内容跟我的研究兴趣有很大关系,于是我便抽时间陆陆续续地认真读了一遍,自我觉得颇有所得。一般来说,音韵学的内容都比较艰深难懂,特别是专门地区的音韵学更是如此,即使完全行内的人读起来有时也会感到乏味,可是马重奇教授的这部著作却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他尽力为将来的读者着想,把很多很专门的内容写得尽可能简单通俗,文字又很通畅。以前报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好老师能把复杂的问题往简单里说,不好的老师则相反。我相信,马重奇教授在学生的眼里一定是一位好老师。
在全国所有大区的方言中,闽语流传的各种韵书、字书是最多的,而其中有关闽南方言的各类韵书、字书尤其丰富,堪称大观。例如大陆地区闽南方言流传的有:泉州黄谦的《汇音妙悟》(1800,泉州音)、建阳廖纶玑的《拍掌知音》(不详,泉州音)、叶开恩的《八音定诀》(1894,厦门音)、漳州谢秀岚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漳浦)、无名氏的《增补汇音》(1820)、长泰无名氏的《渡江书十五音》(不详)、无名氏的《击掌知音》(不详)、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1913)、崇川马梓丞改编的《击木知音》(全名《汇集雅俗十五音全本》,1915)、蒋儒林《潮语十五音》(1921)、潮安萧云屏编的《潮语十五音》(1923)等;台湾地区闽南方言流传的有: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部编撰的《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5)和《订正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901)、沈富进编著《增补汇音宝鉴》(1954)、林登魁编著《乌字十五音》(1960)等。就目前所知,这一类韵书、字书的数量多达20多种,这种盛况在汉语方言中是少见的。编纂韵书、字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语言或方言的研究,但没有对语言或方言的深刻理解是绝对编不出韵书、字书的。越是复杂的方言越需要编纂韵书、字书。因此,闽南方言韵书、字书的繁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闽南方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且早就引起了特别的重视;也说明了闽南方言地区,包括台湾的闽南话地区具有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很多时候是通过韵书、字书的编纂表现出来的。
文摘 插图:
后记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首次全面、深入地对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进行历时和共时、时问与空间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闽南方言语音的共同特点以及所存在的差异,从中窥知闽台闽南方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进一步探讨闽台闽南方言的源与流的关系,说明历史比较法原则对闽南方言史研究的重要性。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福建历史上的移民史与闽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福建的早期开发与福建古代方言萌芽,西晋末年至唐五代时期中原汉人人闽以及闽方言的形成,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人闽以及福建方言的发展变化,才逐步形成福建境内现代汉语方言的复杂情况。明清时期闽、粤移民大量入台,也导致了台湾境内闽南话为主、客家话为次的分布格局。大陆迁台移民原籍地主要有三部分:一为泉州移民,他们入台最早。二为漳州人及厦门人,他们中的一部分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首批入台,之后,主要在施琅平定台湾后大量迁入。三是客家人,他们迁台的动作最慢,时间最晚。
福建近代音韵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导致闽方言韵书的大量产生。最早闽方言韵书有两种,即:《六音字典》和《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六音字典》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问世的闽北方言韵书,作者陈相。《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是托名明末戚继光所编撰的福州方言韵书。清代有大量的闽南方言韵书问世。如反映泉州方言音系的黄谦《汇音妙悟》(1800)和廖纶玑《拍掌知音》(约成书于康熙年间);反映漳州方言音系的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1831)、无名氏《增补汇音》(1820)、无名氏《渡江书十五音》(年代不详);反映厦门方言音系的叶开温编《八音定诀》(1894)和无名氏《击掌知音》(年代不详);反映潮汕闽南方言音系的张世珍《潮声十五音》(1909)、蒋儒林《潮语十五音》(1911)、无名氏《击木知音》(1915)、姚弗如《潮声十七音》(1934)和李新魁《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1979)等。这些韵书的产生对台湾闽南方言韵书的编撰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繁体字)·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内容简介 马重奇教授不久前发来新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一书的电子文本。这一类的内容跟我的研究兴趣有很大关系,于是我便抽时间陆陆续续地认真读了一遍,自我觉得颇有所得。一般来说,音韵学的内容都比较艰深难懂,特别是专门地区的音韵学更是如此,即使完全行内的人读起来有时也会感到乏味,可是马重奇教授的这部著作却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他尽力为将来的读者着想,把很多很专门的内容写得尽可能简单通俗,文字又很通畅。以前报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好老师能把复杂的问题往简单里说,不好的老师则相反。我相信,马重奇教授在学生的眼里一定是一位好老师。本书是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是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积累数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书中对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闽南方言韵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闽方言韵书的流转都有深入的考察,是一本方言学的佳作。
作者简介
马重奇,1949年7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省优秀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校语言研究所所长、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先后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专业技术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被人事部聘为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还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此外,还兼任《中国语言学年鉴》等编委。马重奇教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音韵的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卓著。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励6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目录
序
上编 中国大陆闽南方言韵书研究
第一章 福建简史及闽方言的发端和发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闽人的活动与闽地古方言
第二节 晋唐五代时期汉人入闽与闽方言
第三节 宋元明清汉人人闽以及闽次方言区的逐步形成 第四节 现代福建汉语方言分布概况
第二章 闽方言韵书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韵书源流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近代福建音韵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 闽台方言韵书说略
第三章 闽南泉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泉州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泉州各县市方盲音系
一 声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
三 声调系统
第三节 黄谦《汇音妙悟》音系研究
一 《汇音妙悟》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序言
二 《汇音妙悟》声母系统
三 《汇音妙悟》韵母系统
四 《汇音妙悟》声调系统
五 《汇音妙悟》声韵调配合表及其语音层次分析
第四节 廖纶玑《拍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拍掌知音》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凡例
二 《拍掌知音》声母系统
三 《拍掌知音》韵母系统
四 《拍掌知音》声调系统
第五节 《汇音妙悟》与《拍掌知音》音系比较研究
一 声母系统比较
二 韵母系统比较
三 声调系统比较
第四章 闽南漳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漳州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漳州各县市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比较
二 韵母系统比较
三 声调系统比较
第三节 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与[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音系研究
一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性质
二 声母系统研究
三 韵母系统研究
四 声调系统研究
五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
第四节 无名氏《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一 《增补汇音》韵书之所本
二 《增补汇音》音系性质讨论
三 《增补汇音》三十字母音值的拟测
第五节 无名氏《渡江书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渡江书十五音》的由来及其音系
二 《渡江书十五音》内部证据兼论其音系性质
三 《渡江书十五音》四十三字母音值的拟测
第六节 漳州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一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声韵调系统的比较考察
二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基本一致性
三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差异性
四 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母与漳州10个县市方言对照表
第五章 兼用漳、泉二腔的韵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厦门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厦门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 ……
第六章 闽南潮汕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中编 中国台湾闽南方言韵书研究
第七章 台湾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第八章 现代台湾闽南方言音系比较 第九章 《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音系研究
第十章 《增补汇音宝鉴》音系研究
第十一章 《台湾十五音辞典》音系研究
第十二章 《台湾话大词典》音系研究
第十三章 《台湾十五音字母》音系研究
第十四章 《台北闽南话音档》音系研究
第十五章 台湾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下编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的声韵调系统比较研究 外编一 闽南方言韵书与闽东方言韵书
第十七章 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第十八章 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安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外编二 闽南方言与海外闽南方言韵书
第十九章 福建闽南方言在海外的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福建简史及闽方言的发端和发展
第一节 先秦两汉闽人的活动与闽地古方言
福建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工作者报告,三明市万寿岩山灵峰洞遗址中,发掘出数十件砾石质旧石器,证明至少在距今1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在漳州市郊莲花池山遗址下层发现了距今4万-5万年前的旧石器,三明市万寿岩船帆洞内发现距今约2万-3万年前原始人石铺居住地面和排水沟槽遗迹。距今约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在福建的分布区域又有所扩大,先后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漳州“甘棠人”骨殖或牙齿化石,证明了他们的存在。到了新石器时代,福建这个地域已有不少文物遗址,如福清东张的山坡遗址、闽侯甘蔗昙石山、白沙溪头和榕岸庄边山等地的贝丘遗址等均存在原始的地方文化类型,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金门发现的篦点纹陶器,跟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冈文化的篦点纹陶器相类似。这些都证明了至少在七千年前福建早已有先民在这里活动了。
《尚书·禹贡》记载夏禹治水之功,分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曰:“淮海惟扬州。”“淮”指淮河;“海”指东海。意思是淮河与东海之间是扬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日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日扬州”。可见,夏朝时福建一带应属扬州地域。福建武夷山的船棺至今犹存,经测定,其年代大约是距今3400年的殷商时期。类似的船棺在闽、赣、湘、桂、云、贵、川等地均有发现,从其文化特征来看,当时的原住民夷落中可能有现今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先民。《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芈蛮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可见,“七闽”指的是远离中原的边陲地区少数民族聚集之处,当在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带。至今,闽南话“闽”“蛮”二字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虫部》:“闽,东南越,蛇种”;“蛮,南蛮,蛇种”。这里的“蛇种”即“蛇族”,就是信仰蛇神的民族。至今闽南、闽西一带建有不少蛇王庙、蛇王宫、蛇腾寺等,大概分布于福建的闽越人是以蛇为图腾的。战国时期,勾践七世孙无疆和楚威王作战(约公元前339-前329年),无疆战败被杀,楚兵占领吴越土地,越国瓦解,其后裔和福建原有土著结合,称“闽越人”。
……
第三篇:闽南方言连读变调新探
闽南方言连读变调新探
【数据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2008年三季度 【文献号】26 【原文出处】语文研究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号】20082 【原刊页号】47~52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808 【标 题】闽南方言连读变调新探 【作 者】陈宝贤/李小凡 【作者简介】陈宝贤 李小凡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内容提要】文章在分析闽南方言连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以基字为核心的分析模式。闽南方言的语流可根据连调划分为一个个以基字为核心的单位,每个单位内有且只有一个基字,它对整个连调单位的声调表现起关键作用。基字J前面可以有基前字(q),后面可以有基后字(h)。基字本身不变调,基前字和基后字都发生连读变调。上述连调单位的公式是:
(注:n为正整数,n≥1,括号表示其内成分可有可无)。【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闽南方言/连调分析模式/连调单位/基字LL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研究可分为连调规则和连调域划分两个方面。连调域(sandhi domain)是连调规则实施的辖域;连调规则的研究是连调域研究的前提。
闽南方言是连调现象最为复杂的汉语方言之一,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其中许多单点方言的连调规则已得到或详或略的描写分析。虽然这些对连调规则的描写分析都是在连调单位内进行的,但学界对闽南方言连调单位的分析和命名并不一致。本文将检视以往的分析模式,结合新发现的闽南方言语料,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模式,以便更能反映闽南方言连调特点,并具有更广的适用面。
一、以往的分析模式
国内学者一般用“字组”表示连调单位,从字组出发描写连调规则。以往描述“两字组”连调时常常根据字组内两个字的相对位置,用“前字/后字”(如张振兴1983)或者“上字/下字”(如袁家骅2001:264)等分别称述;描述“三字组”连调时则常根据各字从前往后的线性排列次序,用“第一字/第二字/第三字”等分别称述(如张振兴1983)。三字以上的字组也依此类推。随着字组字数的增多,这种称述方式会显得越来越繁琐。不过以往的学者们在描述闽南方言多字组连调时,通常并不采用这种方式,这与闽南方言连调特点有关。根据以往的描写,闽南方言多字组连调除末字外,其他字通常全都按同样的连调规则进行变调,因此不需要对前面各字作区分。末字之前的各字通常都统称为“前
字”“变调音节”等等。也有的学者以两字组连调为基础来描述多字组连调,如林伦伦等对汕头话的描述:“汕头话多字组连读变调的基本规律与两字组相同„„其前面各字均要变调,变调调值与前述两字组变调相同。”(林伦伦等1996:20)又如袁家骅对潮州话三个音节以上的变调规律的描述:“先以第一第二两音节为一个单位,再以第二第三两音节,第三第四两音节为一个单位,等等,然后第一个单位都按照上述两字连读变调规律处理。”(哀家骅2001:265)潮州话有的单字调根据后字的不同而发生变调分化,左边的字先变还是右边的字先变将影响连调,因此需要对变调方向加以说明,其两字连调规则是从左往右顺向实施的。总之,从字组出发求取、描述、分析闽南方言连调规则是以往最常用的方式。字组末字通常是不变调的,前字则都发生变调,且变调规则相同。
但是,只求出上述字组连调规则还不足以描述闽南方言语流中所有字的声调变化。在语流中,字组末字后还有一些发生声调变化的音节,其声调变化性质与字组前字变调有别,学者们通常称之为“轻声(neutral tone)”。有少数学者将此类声调变化称为“弱读式”“弱读调”“弱读声调变化”,如葛德纯(1957)、杨秀芳(1991)对厦门话、台北话的描写。这类称呼与“轻声”类似,都不把这类声调变化视为连读变调。另有少数学者(张盛裕1979、1980,杨必胜等1981)则将此视为连读变调。是否把这类声调变化纳入连调单位之中,学者们的观点不同,因此造成了连调单位分析模式上的分歧。
一种观点是将此类声调变化视为“轻声”,而连调单位(字组)内通常不包括“轻声字”,如张振兴(1983)对漳平(永福)方言连读变调的讨论“限于不包括轻声字的两字组、三字组和四字组”。排除了“轻声字”的字组,字组内各字连调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字组末字和其他字的差别上,描写字组连调通常只需要用“前字”“末字”之类的称呼就够了。国外生成音系学者(Matthew Y.Chen2001, Zhang Hongming1992等)通常也把“轻声(neutral tone)”排除在连调单位(tone group)之外,如张洪明将厦门话变调规则(Tone Sandhi Rule)描述为T→T'/_T]α,其中α表示连调域,T表示单字调,T’表示变调。至于“轻声(neutral tone)”,则在功能词(Function Words)声调变化里另外研究。(Zhang Hongming 1992)
另一种观点是将此类声调变化纳入连调单位之内。这其中既有把此类声调变化视为连调的,也有不视为连调的。张盛裕(1979、1980),杨必胜等(1981)分别把潮阳、海丰此类声调变化称为“后变调”,并把读后变调的“后字”“后变调字”纳入连调单位,如(1)a、(1)b所示。而葛德纯(1957)、李如龙(1962)则把厦门话此类声调变化分别称为“弱读式”和“轻声”,又把弱读音节、轻声音节与前面的变调音节并列于同一个连调单位里,如(2)a、(2)b所示。林连通等(1989),林连通(1995)也把永春、泉州方言“轻声”纳入连调域,采用与李如龙(1962)一致的分析模式。
(1)a.连调组:(前字+)本调字(+后字)(注:这里连调基本单位的构成式中,括号表示其内成分可有可无。葛德纯(1957),李如龙(1962),张盛裕(1979、1980),杨必胜、陈建民(1981)等都认为单字也能构成连调单位。)
例如:伊常常来找我(注:原文只用数字表明单字调的调类和所变同的单字调调类,此处据文中声调系统转写为调值。此处将原文ng转写为国际音标下文源于该文的例子同此。)
。原文文字有的非本字,此处依原文。
(1)和(2)的连调单位都不称为“字组”,而是采用了“连调组”等其他名称。连调单位内都有一个不变调的音节,称之为“本调字”或“不变音节”(例子中的黑体字),这其实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字组”末字,但该字不一定处于连调单位末位,它后面还可能有其他字,且数目不定。这就突破了用字组来分析连调规则的框架,但尚未给这个字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称呼。
二、以基字为核心的分析模式
2.1基字
以往的分析模式中,“前字”“末字”之类的称呼虽然在汉语方言连调研究中普遍使用,却不足以反映闽南方言的连调特点。而“本调字”之类的称呼虽然反映了闽南方言连调的实际,却只描述了该字的连调表现,并不反映该字在连调域中的地位。袁家骅(2001:247)着眼于该字在连调域中的地位,把它称为“调组的核心”,作出了准确的定性。本文进一步将该字命名为“基字”,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闽南话连调分析模式。基字在连调域中的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基字在连调单位中起坐标作用。虽然学界对基字之后的声调变化是否属连读变调尚有争议,但都认为基字前、后的声调变化因关涉不同的语言层面而有不同的性质,因此用“连读变调/轻声”或“前变调/后变调”加以区分。此外,现已发现有些闽南方言基前字的连调规则会因为它们距基字的远近不同而不同,这是基字坐标作用的另一个表现。漳平方言便存在此类现象,具体分析详见下文2.2。
其次,基字对连调单位其他字的连读变调起制约作用。在许多闽南方言中,基字的声调区别会造成前字的不同变调,如潮州(林伦伦1995)、揭阳(林伦伦等1996)、澄海(林伦伦1996)、大田(陈章太1991)、文昌(黄谷甘等1993)、漳平(永福)(张振兴1983),以及漳平(溪南)等方言都存在此类现象。据林伦伦(1995),潮州话有8个单字调,阴去213作为两字组前字时,若后字(即基字)为阴平
33、阳上
35、阴去
213、阳去
11、阴入21,则变调为42,如:报关(注:这里用黑体字表示基字,下同。);若后字为阳平
55、。“前字的变调往阴上
53、阳入44,则变调为53,例如:报头往受后字调值的起点所影响:后字调值为中、低调者,变调调值也低;后字调值为高调者,变调调值也高。”(林伦伦1995)基字对前字变调的影响通常限于紧邻前字。但据笔者调查,漳平(新桥)方言中,基字不仅影响紧邻前字的变调,而且影响它前面第二个字的变调,这表明基字对前字也可以隔位发生影响。新桥方言有7个单字调:阴平
33、阳平
24、上声
31、阴去
21、阳去
51、阴入
21、阳入55,其中每个阴调在基字前都依基字调类的阴阳而各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例如上声31在阴调前变为24,在阳调前变为21:买菜物、买。基字前的第二个字为阴调时,仍各有两个变调,且也与基字调类的阴阳有关。如上声31,在紧邻后字为阳调时,若基字为阴调,则上声变为24,若基字为阳调,则上声变为21:九十七。
第三,从基字本身的特点看,基字一般不发生调位中和,这是基字连调反映出来的音系特征。不变调只是这个深层音系特征的表层语音反映。连调单位内其他字的连读变调则或多或少都发生调位中和。如漳平(永福)话(张振兴1983)有8个单字调:阴平
24、阳平
11、阴上
31、阴去
21、阳去
53、阴入文读
55、阴入白读
55、阳入53,作为两字组后字(即基字)时不变调,作两字组前字时,阴平、阳平、阴去、阴入白读中和,在阴上、阴去前都读55,在其他声调前都读33;阴上、阳去中和,都读21。即便在以“钟式变调”著称的厦门话(李如龙1962)中,基字前字的变调也存在调位中和现象,如阴平
44、阳平24变调都读22,阴平、阳平两个调位发生中和。基字的这一特性使不同调类的基字不致发生混淆,因而对连调域的划分具有坐标作用。
闽南方言除了被一部分学者视为“轻声”的变调发生在连调单位末字外,非“轻声”的变调一般不发生在末字,但也发现个别情况下非“轻声”的末字也变调。据林伦伦等(1996:95),“潮州、澄海和揭阳的阴上字,在阴上、阴去、阴入之后变21调”,例如:水鬼产、要点、脱。以往用“本调字”命名的分析模式恐怕只能将此类现象视为例外,而“基字”则可以容纳此类现象。因为基字的本质并不在于是否变调,而在于是否在连调单位中起关键作用。以上例子里的阴上字在连调域中起坐标作用,对前字变调也起制约作用(注:前文分析基字对前字连调的制约作用时举了潮州话的例子,可参照。),当视为基字。
综上所述,“基字”比“本调字”概括更为全面,表述更为恰当。
2.2 基前字
以往描述闽南话连调规则时通常把“基字”前面的字统称为“前字”,这与汉语方言连调研究习惯上将字组首字称为“前字”并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意味着所指称的字数量不一定相等,更意味着闽南话的“前字”是相对于基字而言,通常所说的“前字”则是相对于字组而言。为避免引起误解,也为了便于称述每一个前字,本文采用“基前字”这一术语,并以基字为出发点,对“基前字”顺次编号。
以往描写闽南方言基前字连调时,一般不必分别称述每一个基前字,但当基字前各字连调规则不同时则需要分别称述。例如,许多闽南方言都存在因三叠式引起的特殊连调,其末字为基字,不变调,前两字都变调,但连调规则不同,例如厦门方言:乌乌乌
非常黑。除了三叠式外,还存在其他基前各字连调规则有所不同的情形,据张振兴(1983),漳平(永福)方言“三字组”前两字的连调规则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是从首字开始,往后顺次称述各
字。若连调单位很长,称述会很繁琐,而闽南方言连调单位内,基前字数目并不限于一两个,三四个字是很常见的,多的甚至可达十个,例如厦门话:伊不知影你是一个好学生
(他不知道你是一个好学生)。(葛德纯1957)
以往闽南方言连调的描写以“两字组”为多,许多方言的连调报告都未描写多个基前字的连调规则,其中很可能藏有未被发现的连调规则。据笔者调查,福建漳平市不仅永福话存在基前字连调规则不同的现象,溪南、新桥方言也存在类似现象,而且比永福话更为复杂。溪南方言有7个单字调:阴平
33、阳平
24、上声
52、阴去
21、阳去
55、阴入
21、阳入55。下面先按以往以字组为框架,从首字开始顺次分析的模式来描写溪南方言的连调:
1.末字规则:所有字组末字都不变调。
3.非首末字规则:(1)三字组的第二字,按两字组首字连调规则变调;(2)四字组的第三字也按两字组首字连调规则变调,四字组的第二字则按三字组首字连调规则变调。
显而易见,随着字组字数的增多,这种描述方式会显得十分繁琐,而且不能反映溪南方言连词的特点。两字组的首字、三字组的第二字、四字组的第三字都按同一种连调规则变调,但称述却不同。如:电话、去拍打电话、拍打电话。而如果以基字为坐标,“电”与基字的相对位置在以上各个字组里是相同的。基前字的连调规则并不因为前面有其他基前字及基前字数目的增加而改变,但会因为它们相对于基字的位置改变而改变。在溪南方言中,从基字往前的第一字、第二字、第三字,连调规则各不相同。基前字越邻近基字,受基字影响就越大;离基字越远,受基字影响就越小。
下面再用以基字为核心的新的分析模式来描写溪南方言的连调。先从基字出发,往前依次给基前字编号,若用q表示基前字,J表示基字,则从J往前依次有:(n为正整数且n≥1)。在具体方言的描写中,赋值为n≥3,因为从的赋值需再往前,基前视具体情况而定。就溪南方言而言,字的连调规则就都相同了。具体规则如下:
1.基字规则:基字一般不变调。
2.字规则:每个单字调以基字声调为条件各有两种变调,以阴去、阳去为例:a.阴去21在阳去、阳入(高平调)基字前变为33,在其他调(非高平调)的基字前变为55。b.阳去55在阴平、阴去、阴入(非高调)基字前变为52,在阳调、上声(高调)基字前变为21。
3.字规则:阴去、阴入以
字的变调为条件而各有两种变调,其他单字调都各只有一种变调,仍以阴去、阳去为例:a.阴去21在后字变调为高降调时变为55,在后字变调不为高降调时变为33。b.阳去55都变为21。
4.字规则:所有单字调都各只有一种变调,以阴去为例:阴去21都变为33。
以基字为核心的连调分析模式,抓住了闽南方言基前字连调的特点,因此可以给求取、描写连调规则带来便利。求取闽南方言连调规则,关键在于找到语流中的基字,从基前字相对于基字的位置入手求其连调规则,而不必拘泥于字组的总字数。如求取连调规则,只要是含有的字组,如
等都可作为考察对象,因为前面有多少基前字并不影响连调规则。描写连调规则时,也不需要对各种字数的字组作重复描述,而是将不同字数字组中的同一基前字归总成一类。
2.3 基后字
闽南方言语流中,除了基前字发生连读变调外,还有一些分布于基字后面的字也发生声调变化。此类声调变化的性质,学界有不同观点,有的称为“轻声”,有的称为“后变调”。因此这类字常根据对其性质的认定而称为“轻声音节”“轻调音节”“后变调字”等等。也有的学者根据这类字的位置特点称为“后字”。“后”其实是相对基字而言的,前文已经将基字前面的字称为“基前字”,相应地也把基字后面的字称为“基后字”。
学界对基后字声调变化的归类分歧何在?这既与归类标准有关,也与闽南方言基后字声调变化的特点有关。以往,人们多用北京话的轻声来认同方言的轻声。北京话轻声与连读变调语音表现截然不同。闽南方言基后字的声调变化与北京话轻声的语音表现差别较大,而与本方言基前字的连读变调相似,以至于常常难以区分。闽南方言基后字在声调变化的同时一般不伴随音素的变化,但是否轻短,从以往的描写来看,不同的方言表现不同。有的方言描写为轻、弱、短、低的声调,并视为“轻声”,如厦门话(李如龙1962)、永春话(林连通等1989)等。但有的方言并不轻短,因此被视为“后变调”(基前字的变调则相应称为“前变调”),如张盛裕(1979)认为潮阳方言有后变调,并举例说明“潮阳方言的后变调不是轻音”:“面爿正面”,读后变调的“爿”与不变调的“办”读音完全相同。后变调也常常与前变调完全相同,如海丰方言(杨必胜等1981)8个单字调中,共有6个单字调的后变调与各自的前变调完全相同,只有两个单字调的前变调、后变调有差异。而在漳平(溪南)
方言中,基后字的声调变化与处于某些位置的基前字则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程度。如该方言基后字与基前字的声调变化完全相同,阴平
33、阴去21都变为33,阴入21变为33,阳平
24、上声
52、阳去55都变为21,阳入55变为21。以字和基后字对比:
从语音层面看,确实很难把潮阳等方言基后字的声调变化视为“轻声”,否则会造成“轻声不轻”的现象。但从语义层面看,这些方言此类声调变化和厦门等其他闽南方言的“轻声”一样都有一定的词汇、句法分布,一般分布于句末的助词、三称代词宾语、趋向补语、数量宾语等特定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也分布于某些复音节词语的后一音节,且在哪些词里出现难以预测。这与北京话轻声相似,而又与本方言基前字的连调有别。
实际上,不仅是闽南方言,汉语许多方言都存在轻声和连读变调难以区分的现象。所以,许多学者由此重新审视轻声和连读变调的异同,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将轻声进一步分类,如魏钢强(2000)将“轻声”分为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李树俨(2005)对魏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是否轻声不能拿北京话轻声的声学表现作简单的比附。李从音系特征和语义特征上来看待轻声的性质,认为“轻声是在字组中只有前字调类控制整个调式而后字失去了原调,其调类在连调中被中和的现象。同时,轻声不是纯语音化的音变,而是受语义条件控制的变音”。按该观点,轻声不一定要伴随音色的变化,也不一定短。有的学者从轻声和连读变调的共性入手调整理论框架,如李小凡(2004、2006)将汉语方言 的连读变调分为语音变调和音义变调,并主张将轻声视为一种音义变调。这样既可以避免“轻声不轻”这一名实相悖的问题,也不至于抹杀轻声与“语音变调”在语义层面的性质差异。
就闽南方言基后字的声调变化而言,各方言虽然语音特征存在差别,但语义特征具有共性,而语义特征“应该比表层语音特征更深刻也更具普遍性”(李小凡2006)。着眼于语义特征上的共性,我们把不同闽南方言基后字的声调变化视为同类音变现象,采纳李小凡(2006)的方案,都归入“音义变调”。
闽南方言基后字的变调,调值一般与前字无关,变调后也不一定都失去原调类,即不一定都发生调位中和。有的方言如厦门话(李如龙1962)中和为一个调,但许多方言则没有完全中和,如汕头话(林伦伦等1996)阴平
33、阳平
55、阳去11变11调;阴上53变213调;阳上
35、阴去213变21调;阴入
2、阳入5变作2。总的来看,基后字变调调值通常只与自身单字调调类相关。但台北闽南话(杨秀芳1991)比较特殊。该方言基后字声调变化(文中称为“弱读形式”府在调型随基字变化的现象,句法词及非焦点词组成分都会在句中以弱读形式出现,“句法词调型随前字(即本文的基字)变化,前字若为平调,句法词亦为同高度的平调”。例如:输我(杨秀芳1991:145)这与北京话轻声和吴语首字扩展型连读变调类似,而与多数闽南方言有别。这或许预示了闽南方言基后字连读变调今后的演变方向。
语流中可以有连续出现的整串基后字,但从目前的语料看,其连调规则一般不因为距基字的远近不同而不同,因而其连调规则也不必区分不同的基后字。但为了方便语料的处理,也可将基后字编号,若用h表示基后字,从基字往后依次有:
(n为正整数且n≥1)。
三、余论
本文在分析闽南方言连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以基字为核心的分析模式。闽南方言的语流可根据连调划分为一个个以基字为核心的单位,每个单位内有且只有一个基字,它对整个单位的连调起关键作用。基字前面可有“基前字”,后面可有“基后字”,二者都发生连读变调,在语音层面上表现相似,但在语义层面上性质不同,后者是跨层面的“音义变调”。
闽南方言的句子几乎每个字都参与连读变调,都可归为基字、基前字或基后字。在线性排列次序上,基前字都位于与之同属一个连调单位的基字之前,而基后字都位于基字之后。但基前字、基后字都不是必有成分。例如厦门话
(毛痕:不留痕迹。喻事过境迁),(李如龙1962)海丰话
(赶快吃下去),(杨必胜等1981)潮阳话
(飞上去)。(张盛裕1980)每个基字及其前面的基前字、后面的基后字都构成一个单位,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n为正整数,n≥1)
这些单位的共同点是有且只有一个基字,基前字、基后字可有可无(公式中用括号表示)。该公式可以使连调描写更加简明,可以用来标注连调语料、求取连调规则、观察语流中连调规则的实施范围等等。但是否把这样的一个连调单位等同于连调域,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前文第一部分提到,闽南话连调单位的构成,以往有两种分析模式。从基字出发可以概括如下(注:以往的“字组”及生成音系学者的连调单位都属于模式A(参见前文第一部分),但以往一般着眼于两字以上的连调单位。实际上单字也可构成连调单位,因为这类连调单位的右界与其他有基前字的连调单位一样都受同样的句法、语用、节律因素制约。因此这里把“基前字”也加了括号。)
模式A:(基前字+)基字
模式B:(基前字+)基字(+基后字)
求取连调规则只是连调研究的第一步,要深入研究连调,还必须研究语流中连调规则的实施范围(即连调域),也就是如何在语流中划分连调域。因此,连调单位的分析模式不仅与连调规则有关,还影响到连调域划分。以往的连调域划分也因为连调单位的不同而不同。
以往闽南方言连调研究以连调规则的研究为多,连调域划分的研究目前还较为薄弱。国内比较明确地给连调单位下定义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连调域划分的文章不多,主要有葛德纯(1957),李如龙(1962),张盛裕(1979、1980),杨必胜等(1981),林连通等(1989)等。而且这类研究一般都采用模式B。国外生成音系学者对闽南话连调域划分的研究较为深入,一般采用模式A。模式B是大于一个连调域的连调单位,采用模式B的学者较为注重基字对基前字和基后字的变调同样具有关键性作用,但似乎缺乏根据连调规则的作用范围划分连调域的明确意识。模式A等于一个连调域,采用模式A的学者似乎将一个连调域跟一个基字相对应,因此不容许只有一个基字的连调单位包含两个连调域。模式B在连调规则研究方面似乎具有一致性和便捷性等优点,模式A在连调域研究方面似乎具有明确性的优点。这些问题需要对连调规则和连调域划分加以综合考虑。【责任编辑】XX 【参考文献】
[1] 陈宝贤.闽南漳平方言的“仔”化变调[C]/语言学论丛(第2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陈章太.大田县内的方言[C]//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3] 葛德纯.厦门声调与句子结构及英语教学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57,(2).[4] 黄谷甘,冯成豹.文昌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J].海南大学学报,1993,(1).[5] 李如龙.厦门话的变调和轻声[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62,(3).[6] 李树俨.双语方言的轻声[J].语文研究,2005,(3).[7] 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方言,2004,(1).[8] 李小凡.汉语方言的轻声变调[J].中国方言学报,2006,(1).[9] 林连通,陈章太.永春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10] 林连通泉州方言变调、异读、音变述要[C]//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 林伦伦.潮汕方言声调研究[J].语文研究,1995,(1).[12] 林伦伦.澄海方言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13] 林伦伦,陈小枫.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14] 魏钢强.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J].方言,2000,(1).[15] 汪化云.自主的轻声和非自主的轻声[J].语文研究,2003,(1).[16] 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
(一)[J].方言,1979,(2).[17] 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
(二)[J].方言,1980,(2).[18] 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陷,(3).[19] 张振兴.漳平方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0] 陈忠敏.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研究综述[J].语文研究,1993,(2).[21] 陈忠敏.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研究综述(续)[J].语文研究,1993,(3).[22] 杨必胜,陈建民.海丰话语句中的声调问题[C]//语言学论丛(第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 杨秀芳.台湾闽南语语法稿[M].台湾:大安出版社,1991.[24]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25] Matthew Y.Chen(陈渊泉).Tone Sandhi: Pattern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模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6] Zhang Hongming(张洪明).Topics in Chinese Phrasal Tonology[D].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1992.
第四篇:闽南方言与文化1
闽南方言与文化1-1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活 课堂时光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闽南方言的趣味性,乐意学习方言,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或描写的意境,接触本土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3.感受闽南的传统文化精神、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以及奇异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书本封面导入,认识新的课程
1.封面上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的穿着? 2.弄清楚《目录》,对书籍内容有大致了解。
(二)联系生活,了解学生情况
1.我们班谁是福建闽南人?有谁会说闽南话?平时和谁说最多? 2.你在老家又听到有趣的闽南话俗语吗? 3.把你认为有趣的一句话用闽南语说给同桌听。4.生活中说闽南语给你什么感觉?
(三)学习课内知识
1.听老师用闽南话读课本对话P10-11 2.跟老师说一遍,并了解“拍算”和“了后”两个闽南词语的意思。3.用闽南语认识“功课表”
师:功课表上的哪些字跟平时不一样? 跟着老师试读。4.学习俗语“日时走抛抛,暝时守灯骹” “骹”jiao,字音的认识;
“走抛抛”意为“四处游荡,玩耍”,“守灯骹”到了晚上挑灯夜战。理解句子意思: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指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行为。5.读“规礼拜”
6.看图听故事《偶成》:应该如何珍惜时间?
(四)作业布置:把今天学的闽南话跟家长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
第五篇: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1、简介作者李绅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歹剃头”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水鸡吗?师(出示水鸡的图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水鸡跳落深古井》。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水鸡跳落深古井》。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1、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2、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3、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四、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鸭仔听雷”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鸡,齿》。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童谣《鸡,齿》。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三、闽南童玩:挑竹签
要让学生了解挑竹签的注意事项,掌握游戏中获胜的要领。
学生每人收集一定数量的竹签或冰棒棍儿。(以10-20根为宜)先由一人用手一把攥在手里,然后将它们撒在桌面上。散开后抓住其中的一根木棍,以这一根去逐条挑竹签出来,规则是:每次只能动其中一根,并且其他木棍均不能触动,一旦触动则输,轮到下一个人挑。最后看谁手中的棍子最多则赢。(教师分配学
生四人小组,评选出小组第一名,再分成三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决出“班级竹签王”,学生也可以自由挑选对手组队,也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挑竹签趣味竞赛。)
第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杜牧的另一首古诗《登飞来峰》。
1、你们还记得之前学过杜牧的《登鹳雀楼》用闽南语怎么读,齐读《登鹳雀楼》。
2、课件出示古诗《登飞来峰》让学生读一读。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飞来峰》。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飞来峰》。
1、简介作者李绅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大牛惜力”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阮阿舅》。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童谣《阮阿舅》。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三、复习闽南童玩:挑竹签
教师分配学生四人小组,评选出小组第一名,再分成三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决出“班级竹签王”,学生也可以自由挑选对手组队,也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挑竹签趣味竞赛。
第九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唐诗《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凉州词》。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凉州词》
1、简介作者李商隐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5、布置学生用闽南话背诵二十四个节气。
第十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谁能回答,什么叫“和谐社会“?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囝仔满月》。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囝仔满月》。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6、选择童谣中的一些词语来造句。
三、复习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第十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清明》《爬龙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读完后说说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2、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元日》
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十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囝仔囝仔埗通吼》。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囝仔囝仔埗通吼》。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第十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再一起学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泊船瓜洲》
1、简介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2、课件出示西湖新旧十景让学生欣赏。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菊花》。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菊花》
1、简介苏轼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谁的家中还有兄弟姐妹的?你们平时是怎么相处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童谣《一只蜢仔》说的就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深。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一支竹仔水里浮》
1、课件出示童谣《一只蜢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为什么“阿嫂无钱哭晓幸”、2、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说说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要学习“哥哥”的什么精神?
3、师小结:我们应该向“哥哥”学习,与人和睦相处,无私地为家人奉献,同时也要改掉自己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第十六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的画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望庐山瀑布》
1、简介苏轼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和父母的生相,课上交流。
2、课件出示十二生肖的图片。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月亮月光光》
1、课件出示童谣《月亮月光光》。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复习闽南童玩: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十八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儿童游戏吗?最喜欢的是哪个游戏?
2、请学生说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儿童游戏?
3、课件展示介绍闽南地区的儿童游戏。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拉钩》
1、课件出示童谣《拉钩》。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学习闽南童玩:编花绳
取来一根一定长度的线绳,两端系好,成一个封闭形状,架在两只手掌上,手掌翻飞,手指勾来勾去,一根绳就结成一个“篓子”的形状,然后另外一个人再把绳翻来勾去倒到自己手上,又变换了另一种花样儿,学生两人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发明创造出新的编法,看看谁编得最有趣,谁最有创意。(在编花绳时,小心避免将花绳打成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