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202_年高考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4-108046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7 01:53: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年高考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

202_年高考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

第一章 先秦部分

1.(202_年全国Ⅰ卷文综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2.(202_年全国Ⅱ卷文综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C A.族号

B.邑号

C.爵号

D.官号

3.(202_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C A.禅让制 B.丰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202_年辽宁宁夏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C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5.(202_年浙江文综12)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该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6.(202_年江苏历史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D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7.(202_年上海历史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甲骨文、圣书字 和腓尼基字母文字 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 B A.两河流域

B.中国C.地中海东岸

D.埃及

8.(202_年上海历史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_年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C A.《老子》 B.甲骨卜辞 C. 《诗经》 D.《楚辞》

10.(202_年广东历史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B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11.(202_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B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12.(202_年山东基本能力12)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C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13.(202_年山东基本能力26)《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 A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14.(202_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3)小题)202_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D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_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D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6.(202_年山东基本能力53)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天下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下列语句体现这种情怀的是 C A.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B.爱其亲,敬其长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言而有信,见贤思齐

17.(202_年山东文综27题第(1)小题)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答案要点:

(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18.(202_年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答案要点: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19.(202_年浙江自选模块题号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4分)答案要点: (1)“诱”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第二章 秦汉部分

1.(202_年全国Ⅰ卷文综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这主要是因为 B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2.(202_年北京文综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3.(202_年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4.(202_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202_年福建文综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D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6.(202_年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D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7.(202_年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8.(202_年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D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 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

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9.(202_年上海历史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B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10.(202_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11.(202_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 D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12.(202_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C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13.(202_广东文科基础19)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D 高考资源网 

14.(202_广东理科基础59)人们一提到中国,就想起长城;提到埃及,就想到金字塔。这表明长城、金字塔 B A.是落后文化的象征 B.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只具有建筑文化意义 D.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5.(202_年四川文综39题第(1)小题)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2_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2_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4分)答案要点:

(1)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

分)。

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2分)。



16.(202_海南历史33)探索历史的奥秘(8分)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家检测,小珠所用的材料是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过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于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

玉。

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只之迹”的观点。

(5分)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材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

献资料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要点:

(1)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

在。(5分)

(2)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3分)

第三章 南北朝部分

1.(202_年四川文综12)图

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 D 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百姓民族构成情况 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2.(202_年重庆文综14)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 C 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 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 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3.(202_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C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4.(202_年全国Ⅱ卷文综39第(1)、(2)、(3)小问)(20分)阅读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4分)答案要点:

(1)相同:荆州地域广阔,特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4分)(2)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6分)。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6分)。(3)影响: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4分)(如考生答出历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5.(202_上海文综33)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联系日益紧密,彼此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边线。

答案:(3分)一个1分:三权分立制度——法国启蒙思想;龙门石窟——印度佛教;法国民法典——罗马法。

第二篇:高考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政治史

1.202_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表明()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B.西周的分封制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3.《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主要是()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中央集权制度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4.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5.《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外朝制

6.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7.秦朝时李崇任陇西郡守,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下列与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免 B.是陇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有权任免辖区内所属官员 D.陇西地处秦朝的西部边疆

8.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9.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A.废分封,行县制 B.废丞相,设内阁C.实行刺史制度 D.推行行省制度 1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柳宗元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灭亡是由于未实行分封制B.秦朝灭亡是由于实行了错误的地方管理制度 C.西汉统治者正确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D.柳宗元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12.《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③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④宰相不被重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14.《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1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6.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运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下图中,图一和图二标示的两个王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

图一

图二

A.分封制与行省制 B.郡县制与封国制C.分封制与刺史制 D.郡县制与行省制 19.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ACCDA DCDBB DBCAD DBADC 经济史

1.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2.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15.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BCBCC DBDDB BDBDC 思想史 1.(原创)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202_年唐山4月模拟)《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3.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 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

4.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5.(202_年高考上海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6.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7.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制天命而用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C.“三纲五常”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9.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10.“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A.朱熹 B.顾炎武 C.董仲舒 D.程颐 11.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A.“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B.“塞兼并之路”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春秋大一统” 12.封建儒学不断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三教合归儒” C.君权神授 D.人无有不善 13.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三教合归儒” ④ “三纲五常”、“孝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原创)读图,下列哪一思想家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董仲舒

B.程颐 C.孟子 D.庄子

15.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16.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17.(原创)下图是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的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800多年前,曾经在这里举行过多次由朱熹请来的另外一些大儒的讲学活动与大辩论活动,大开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术自由、探究辩诘之风。当时请来的大儒主要有()

A.陆九渊、陈亮 B.王阳明

C.程颢、程颐 D.李贽、黄宗羲

18.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儒家思想的是()

①“制天命而用之” ②“焚书坑儒” ③“天人感应” ④“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202_年珠海深圳三校4月模拟)关于理学的演变,不正确的是 .A.理学和心学是明清两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明朝初期程朱理学盛行

C.明朝中期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即心学 D.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使理学走到极端 20.儒家思想开始受到近代社会思潮的批判,始于()A.明朝后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维新运动时期 D.新变化运动时期 21.(原创)最早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的是()A.黄宗羲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22.(原创)下列哪一项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主张().A.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C.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D.三人都尖锐地揭露道学家是“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23.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的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4.这维护君主的至尊地位,历代统治者不择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西汉、南北朝、隋唐与秦、明、清显著不同的是()A.借助宗教,神化君权 B.重视发展官方教育

C.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D.制造冤案,消除异己

25.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BBCBC ADACC DCBDB DACDA BDBAC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精选)

中国古代史

1基本概况:

1、起止时间,2、都城

3、疆域

4、重要君主 2政治概况:

1、制度:官制、兵制、选官制度 土地赋税

2、改革

3、民族、对外、阶级(关系)

3、经济概况:

1、农业:农作物、水利、工具、人口垦荒、技术

2、手工业:纺织、瓷器、矿冶、造船

3、商业:货币、交通、城市

4、文化概况:

1、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

2、人文科学:思想、史学、宗教。

夏朝

1、概况:约公元前202_年,大禹建立 启接王位世袭制度确定家天下形成。定都阳城(今登封)疆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夏桀被商汤灭。

商朝

1、概况: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国 定都亳,商朝中期盘庚迁都殷(今安阳)周武王灭商纣。

西周

1、概况:公元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今西安)面积大约150平方公里,公元前841年厉王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概况:井田制土地国有,分给诸侯使用,分封制:王族,先代贵族,功臣,先贤的后代。

3、经济概况:水利,五谷、农具、青铜、陶瓷、货币、邮驿传递制度

春秋战国

1、概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周天子威信下降。

争霸土地和人民,齐国管仲改革 尊王攘夷,齐桓公葵丘会盟称霸中原。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楚庄王称霸,吴王阖闾称霸,越王勾践称霸,韩赵魏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局面。

2、民族融合:服饰,桌椅的变化学习少数民族(赵武灵王穿胡服)

3、经济概况:铁制农具,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铸铁融化技术,金银错技术,《考工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有照,后有靠。大量私田开垦,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各国变法新制度确定。商鞅变法

4、人文科学:社会大变革思想活跃,老子道家创始人,特点: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特点:主张仁,维护周礼,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墨子墨家创始人,特点:兼爱,非攻,尚贤。孟子,特点: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特点: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庄子,韩非子:特点:历史发展观主张改革,中央集权,依法为本,法后王

5、文化概况:记载哈雷彗星,19年7闰,《甘石心经》,《墨经》,扁鹊望闻问切。秦

1基本概况:秦国公约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收复河套地区,击退匈奴,统一越族地区。疆域:北到长城,南到南海,东到大海,西到陇西(甘肃)大约400万平方公里,2100万人口,定都咸阳。

2政治概况:确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建立中央到地方官制:三公诸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律》

3、经济概况: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

4、文化概况: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

5、阶级(关系):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酷,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

西汉

1基本概况:西汉刘邦公约前202年建立,定都长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王侯分封侯国归郡县管理。

2政治概况: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酬金夺侯。

察举制,征召,朱买臣被征召(覆水难收),东汉察孝廉(品德),门第族望,官宦之家,累世公卿.3、经济概况:编户齐民,人口耕赋税为主。

4、民族关系:匈奴以畜牧业为主,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和亲政策,武帝反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窦固窦宪破匈奴。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建立西域都护,东汉明帝班超经营西域。

5、文化概况: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与朝鲜交往,期指(商代纣王的叔叔期指后世)朝鲜,卫氏朝鲜,越南东汉是中国的领土,与日本的交往.6、路上海上丝绸丝路路线图,中国大多技术西传,佛教传入中国。

秦汉时期的文化

1基本概况: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文化博大精深。

2文化概况:天文历法《太初历》,西汉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的《地震仪》遥测地震方向震后用,《九章算术》,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佗麻沸散,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有纸张,东汉蔡伦造纸术,(龟甲,竹简,丝绸帛,纸)董仲舒天人感应,王充《论衡》,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道家,《史记》(皇帝到汉武帝时期),《汉书》(西汉一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基本概况: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南方耕作范围大了,但发展不平衡。南北经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迁创下了基础。

原因:为了躲避战乱,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汉人难以习惯少数民族习惯(衣冠南渡)北方人南迁,南北融合,统治者的积极政策。北方农业的恢复以发展,新技术的发展,曹魏马钧的翻车。新修水利,开发河西走廊和辽东边疆。

第四篇: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1.时间:俱进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3.意义:标志着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实现的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4.发现了大量农作物的化石(南稻北粟)

5.农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2.文化遗址,满天星斗:

12生产力发展

3、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特点:多元性

集中(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大同时代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禅让制世袭制

夏王朝已建立一整套国家机器(例:设官分职,设军队、监狱)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1.大型宫殿建筑与政治权力有必然联系

2.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手工业(制陶.冶铜已迈入青铜时代

3.青铜工艺不发达

4.阶级矛盾尖锐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信史的开端

2.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事件:商汤灭夏

位置:定都亳(河南商丘)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河南安阳)

3.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实质:是一种松散的联盟

影响:方国的向背直接影响商朝的兴衰

4.手工业(青铜器)制作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功能(鼎)饮食器

礼器

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的标识

国家社稷政治权力的象征

5.文化发展(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资料

是汉字的前身

第五篇:高考历史考点总结: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秦汉

秦汉政治

[阶段特征]

1、时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元220年曹丕代汉

2、朝代: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3、特征: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具体特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出现第一个太平盛世思想:出现思想专制,儒术取得独尊地位

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

对外:开始与周边国家交往,开辟了丝绸之路

[知识整合]

一、政治体制(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1、秦统一中国

(1)统一条件: 各国相继变法和进行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实力的强大

(2)统一经过:公元前230-前221年,统一六国(3)历史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4)疆域扩展“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权至上、帝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与郡县制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地方统治:郡县制

要害: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情况: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任免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秦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将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

3、千古一帝秦始皇

(1)兼并六国,一统诸元

(2)建立集权,巩固统一

建立帝制:自称皇帝中央集权: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广郡县:全国设立郡县扩大疆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统一文字:推行小篆经济统一: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修筑驰道、直道、渠道

(3)惟我独尊、专制暴虐

沉重的赋税: “收泰半之赋”繁重的徭役兵役:“ 发闾左之戍严刑峻法:“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土地兼并严重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当时:巩固了新诞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封建政权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史论共享]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知识整合]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1、地方统治: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设太守、丞相

2、解决方法:削藩策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整合]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察举制,举孝廉 秦汉文化

[知识整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1)发展: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3)贡献发展儒家学说;提升儒家地位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1)措施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育:规定“五经”,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2)影响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整合]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课

2、造纸

(1)情况:

西汉:后世发现了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作用: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在 “四大发明”中,其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知识整合]汉赋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

1、特点:半诗半文,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度恢宏

2、作品: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知识整合]书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

1、文字书法:小篆、隶书

2、绘画美术:

内容: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门类: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作品:西汉马王堆帛画、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

秦汉经济

[知识整合]农业经济的发展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1、秦朝的经济

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开灵渠

2、汉代农业东汉牛耕画像石

[知识整合]手工业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1、冶铁: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2、制瓷:东汉时—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先青瓷后白瓷

3、纺织:西汉时—丝绸之路开通,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知识整合]商业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1、“市”的形成:长安城东西有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2、商业城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魏晋

[阶段特征]

一、时间:公元221-589年

二、朝代:三国(公元221 –280年)

魏、蜀、吴

两晋(西晋:公元266—316年

东晋:公元317--420年)

南北朝(南朝:公元420--589年)

宋→齐→梁→陈

北朝:公元439--581年)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三、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具体特征:政治:封建国家以分裂为主,南北对峙,朝代更迭频繁

经济:北方经济反复地破坏和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民族: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和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

选官制度

[知识整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

经济发展

[知识整合]经济的复苏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3课

农业:手工业:灌钢法商业:

文化成就

[知识整合]文字书法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1、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功能: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3、书家:楷书——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

草书——盛行王羲之、王献之

行书——雅俗共赏,王羲之和《兰亭序》

[知识整合]绘画艺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成就:士大夫画家活跃、总结绘画理论

作品: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史论共享]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隋唐 隋唐政治 [阶段特征]

一、时间:公元589年---907年

二、朝代:隋朝:589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

三、特征: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繁荣具体特征:政治:国家统一、皇权加强经济:社会安定、发展繁荣 民族:友好往来、疆域辽阔对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文化:繁荣昌盛、泽被 3

东西

[知识整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1、三省:

内容: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

内容:吏、户、礼、兵、刑、工 意义: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知识整合]隋唐的选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科举制的出现和完善

1、过程: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特点: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3、意义:1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2中央掌握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3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整合]唐太宗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

1、政策

用人纳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勣、长孙无忌

轻徭薄赋:以民为本,休养生息,均田薄赋 处理民族关系:败东突厥、设羁縻州、和亲联姻

2、结果:出现“贞观之治”

[史论共享]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 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经济繁荣

[知识整合]农业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1、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犁耕技术相当完善

2、唐初经济恢复发展,出现贞观之治。

[知识整合]经济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B、手工业 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知识整合]

二、经济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3课

3、商业

(1)城市: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都)

(2)市场:长安有东市、西市

柜坊、邸店、飞钱

农村集市进一步发展

唐朝后期坊市界限逐渐被打破

(3)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

中国瓷器已输往国外

唐朝时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假如在唐朝鼎盛时期经商,你认为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②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③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繁荣。④长安、洛阳、扬州是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商贾云集。⑤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⑥出现了柜

4坊和飞钱,便利了商品贸易。

不利条件: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③商业交易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文化昌盛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课 1科学技术

造纸外传、雕版印刷、使用火药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

1、唐诗

(1)原因: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规模:

流传至今有诗人两千多位、诗歌近五万首

(3)作者: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

丰碑——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现实主义;白居易,中唐,现实主义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2、书法

(1)楷书——唐朝步入盛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祭姪文稿》、柳公权;

(2)草书——盛唐的张旭、怀素;

(3)行书——颜真卿

3、绘画

特点: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作品:隋展子虔《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202_年高考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