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4-103163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1 19:12: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氧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为《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分析及教法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2 教材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氧化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从学生熟知的空气入手,从颜色、状态、溶解性等方面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质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反应的不同现象;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一种常见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并认识氧化物。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对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

②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③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③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炭、铁丝、细沙、蜡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本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缺乏系统了解。2 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仪器,并学习仪器的规范操作。

三、教法分析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据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引导探究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本节课的教学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讨论归纳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法分析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

1运用逻辑思维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锻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在教师指导下书写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沿着 “实验---推理---归纳”的思维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

4讨论: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中反应与在氧气中反应剧烈程度明显不同,为什么?认识到决定化学反应现象的根源。

五、教学过程分析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流行歌曲形式开场。“深呼吸,闭上你的眼睛,全世界有最清新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2、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呼吸,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体会并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对于氧气的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老师演示【实验探究4-3】,让学生仔细观察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不同现象,学会用语言描述这些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在观察木炭、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常温下有没有变化;点燃(或加热)后再观察它们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气中的燃烧现象;还要观察生成物的色、态、味(或检验生成物)。这一系列的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实际反应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碳的燃烧,先写出反应物的名称:碳 +氧气;为了使学生注意到化学反应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可先将碳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反应发生。然后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再伸入氧气瓶中,对比观察反应现象。这时应继续书写文字表达式,写明产物并注明反应条件。对于铁和氧气的反应,可以采用同样方法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书写时可以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相应的名称下面,提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

实验演示结束后,在分析实验的时候可以引出氧化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不同的侧面来描述反应类型,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为便于分析总结,可以利用表格来设计板书,以便从不同角度得出氧化反应的概念,认识氧化物。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①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② 演示实验中物质的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并非都是剧烈的,可列举食物的腐烂、铁生锈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缓慢氧化的概念。在认识氧化物时,联系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关系进行比较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浓度与反应现象的关系,体会前面学习的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最后可以让学生观看高温乙炔焰焊接钢轨、高温堆肥、酒和醋的酿造等视频短片,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对人类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出“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逻辑规律。小结

以实验为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氧化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六、板书分析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体现重点。

七、作业分析

1课后习题 1—6 闯关100 能力提升1、2、3

第二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

(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

(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升华。

第三篇: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材料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

[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升华。

第四篇: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粤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也是我们近年来中考考察的重点、难点内容,无论是实验操作考试还是理论考试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空气的成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对空气中氧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生活实际,氧气在人和动物呼吸作用中所起重要作用。认识了氧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对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记录方法与描述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学生的主要障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引导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引入新课。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有关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并阅读课本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物理性质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183c 液态氧-218c 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质的性质,所以,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根据物质的元素种类,我们把纯净物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现在我们从这两类物质中选取木炭、铁丝、石蜡,看看他们会与氧气发生怎样的反应。[演示实验一]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观察与思考] 1.把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燃烧,先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然后将木炭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2.待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加以振荡,再观察石灰水发生什么变化,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后思考。[学生活动]:问题讨论

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和在空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物质产生?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学生书写)C + O2 → CO2

[问题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9页,思考回答)

[师生讨论归纳] 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分子,氧气分子含量相对较少,物质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机会较少,而在纯氧中则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机会。

[演示实验二]铁与氧气的反应

[设问]铁丝也能燃烧吗?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铁丝燃烧是什么样的? [观察与思考]

1、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2、把红热的铁丝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集气瓶内应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湿的细砂)。[问题讨论] 1.细铁丝在氧气瓶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固态物质(四氧化三铁)熔化而溅落瓶底,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先铺一薄层湿的细砂? 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用文字式表示如下: 结论: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学生书写)Fe + O2 → 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演示实验三] 石蜡与氧气的反应

氧气除了和碳、铁等单质反应外,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把铁丝固定的点燃着的一小段蜡烛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后,仔细观察瓶壁上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蜡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学生书写)[问题探究]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能知道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吗?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单质或化合物发生反应,能支持燃烧。

[分析]观察今天实验的前两个反应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三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问题]氧气性质活泼,那么它有什么用途呢?下面我们一起观察几幅生活中常见图片,来看看氧气有什么用途。

1、阅读课文,及71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结]炼钢、气割气焊、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练习检测:ppt展示 [请求援助] 我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气体,只知道一瓶是氧气,一瓶是二氧化碳,谁能帮助我把它区分开?现在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我将三瓶气体弄混了,只知道是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谁能再帮助我把他们区分开? [ 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起来谈收获,总结本节课重难点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会观察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这也使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尽力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平台,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手脚。多让他们有亲自实践、煅炼的机会,这样才是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办法。学习化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实验,因此,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都必须做到实验操作准确,现象明显。尤其是教师演示在确保安全性操作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描述,本节课还要会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会自己归纳总结。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气氛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师生合作融洽,什么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正和点评。本人一定虚心接受积极改进。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五篇: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及说课稿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及说课稿 【课题】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2、学会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会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初步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3、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教学过程】

(复习)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学生)思考后并回答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教师)边做边讲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参照课本中的图及注意事项,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思考)

1、刚冒出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

2、如何鉴定氧气?(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

1、不能马上收集因为一开始产生的气泡为原来试管中的空气;

2、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思考)那么如何对氧气是否收集满进行验证呢?(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氧气的性质(练习与实践)38页5-7

板书设计

5、注意事项:

6、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

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及氧气实验室制法的部会内容: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通过实验确实了解氧气的性质。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

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巩固氧气的性质 知

3、道催化剂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制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催化剂的性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1.复习知识

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可以让几个学生来完成 这一过程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打下埋伏。2.新课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3.组装仪器

在组装的过程中,提问学生如何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课本中的注意事项,并积极交流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交流分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并小结。

4、制取氧气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刚冒出来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如何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气体,如何鉴定是氧气?铁丝实验中,与其他实验有何不同?收集的气体应该如何放置?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查找课本等手段,能加深印象,煅炼思考,分析能力。

5、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别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图片,及以前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来观察结果,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动手。

6、总结

仪器的组装、反应的原理、气体的收集、氧气的鉴定、氧气的性质

7、布置作业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