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染说课稿
《民间艺术—手工扎染》说课稿
张家界市国光实验学校
李林莉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美术》上册第三单元《设计与运用》活动三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我选择了《民间艺术—手工扎染》这一内容。手工扎染是和蜡染并称的姊妹艺术,是咱们土家族和苗族的一种印花技艺,其扎染的印花布纯美典雅,原始古朴,是我们民间艺术的精品,我认为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以后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欣赏﹑观察与比较,了解手工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扎染的奇妙效果。2.能力目标:吸取手工扎染的工艺方法,能灵活的制作扎染作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围绕“扎”和“染”有序地进行设计制作活动。﹙三﹚教学难点:1.染出美丽纹样的关键在于“扎”。
2﹒启发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内容,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实现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使整个课堂因此而沉浸在民间艺术的殿堂里。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结合本课特点,采用了欣赏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我首先出示扎染围巾,然后提问:今天老师戴着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饰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美丽的花纹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通过巧妙的运用“悬念”使学生在回答时进行讨论,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述新课:对于本课的第一内容“什么是手工扎染”问题,我主要通过课件展示手工扎染艺术家张桂英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手工扎染,然后课件展示“扎染”概念。我这样做是想让学生在对扎染艺术的了解中同时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欣赏能力拓展思维。接着课件展示扎染制作的饰品,启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和学习兴趣。
对于第二个内容“手工扎染的方法和步骤”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我主要通过教师提供事先做好的未拆线的扎染小成品让学生拆开﹙想一想﹚并设计一系列提问①同学们认为是先扎疙瘩还是先染色?②扎布有什么作用?③扎的紧还是松?④颜色是怎样染得?让学生自己分析扎染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手工扎染的“扎”的方法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在让学生研究扎染小成品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扎得方法和步骤。课件展示捆扎和针扎方法和步骤。为巩固学习的知识,课件展示一组扎染作品让学生﹙猜一猜﹚哪些是针扎作品哪些是捆扎作品,为什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新知的能力。对于扎完以后“染色”同样是本课的重点,手工扎染具有独特韵味和魅力,取决于扎染中出现的“偶然”效果。这时在学生分析扎染小成品的基础上课件展示教师在制作扎染的染色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扎染的染色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深层次的了解染色的方法,为学生在做扎染实践中打下基础。本课的第三个内容“练习实践”﹙做一做﹚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每一小组,让学生尝试着制作手工扎染作品。课件循环展示扎染作品,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扎染艺术气氛中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的地位。本课的第四个内容“作业评价”让学生自己展示其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环节,使学生学会真确的评价,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巩固小结:学完课程后,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手工扎染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的结论,以此来激发学生为之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愿望。4.思维拓展:初中的美术教学不仅要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手工扎染创新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提出思维拓展题:手工扎染除了利用捆扎和针扎外还可用哪些方法去制作?然后教师通过对凤凰古城手工扎染艺人刘大炮手抓扎染的方法提示。让学生明白扎染还可以用很多创新方法去做并让学生进行讨论。5.教学后记:本堂课最值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借鉴的是图示法的运用。因为图示法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加强视觉信息,化复杂为简明,增强教师讲授过程中的启导力,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它与其它的教学方法相配合,把美术知识讲“好”讲“活”。
第二篇:《漂亮的扎染》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漂亮的“扎染”》是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第六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2_版)第三单元第一课。“感受民间艺术” 单元分为三节课,此单元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多元文化,使学生意识到美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些作品既和课本中的学院派美术风格窘异,又和孩子们的涂鸦作品不同。但却体现着拙朴的美,这点与孩子们的审美观也极其相似。学惯课本的学生也总是对民间艺术的制作方法充满好奇,特别是生活中没见过的民间绘图方式求知欲很强。因此本单元本课既能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和能力,又能与传统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把自己学到的、头脑中积累的图案图形学有所用,又培养工艺制作的严谨性,同时也对学生了解有关美术知识、民间历史也很有必要的。本单元采用的是民间传统艺术中的扎染与蜡染,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表现艺术,但是制作起来又简单,学生对此会很感兴趣。
《漂亮的“扎染”》是其中的第一节课。扎染是我国传统悠久的染色工艺,通过扎捆与染色制作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纹样。本课尝试用简单材料(新闻纸),通过基本的点和浸色方法制作与扎染效果相似的染纸作品,进而感受染纸的天然合成之美。了解染纸的制作方法,激发对民间扎染的热爱,养成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对于小学三年级大部分学生来说,对“扎染”这一名词可能从电视或其它途径听到过,也可能在平时见到过一些扎染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品,但谈及对于民间扎染工艺的真正了解还是不充分的。通过动手制作染纸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纺织品染色工艺,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色彩感受能力、简单的绘画技法和手工制作经验。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活动讨论的重点放在染纸的基本方法、染出丰富色彩的图形等方面,通过媒体的展示,学生的自学,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强调不同的折纸方法产生的不同图案,而不同的折纸方法和不同染法又将形成丰富的图案与色彩变化。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得较多的信息量,我设计了学生上机自学的环节,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折叠方法和染法,并使省、生生互动中加以归纳总结。由于制作简单,色彩丰富,学生又能大胆想象,他们兴趣会非常浓厚。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懂得民间扎染的工艺,尝试用简单材料(纸或布),并运用基本的扎和浸色方法制作与扎染效果相似的染纸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民间扎染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运用不同的折纸方法,以浸染、点染等技法进行染纸练习,感受类似的扎染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激发对民间扎染的热爱,养成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不同的折纸方法,学会染纸的染色用
法是重点,在折纸过程中的规范程度、浸染的角度、面积和时间的把握和染出丰富色彩的图形是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移到“学”,变“全盘授与”为“启发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一个“导”字,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画,导之以创作。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结论都由导得出,学生总结结论。那么,在学的过程中,以学为主,以导为辅,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到知识。具体的说,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观察、比较、自学、归纳、演示、组合创作、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做,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直观教学法,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我采用了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浸染法和点染法,使复杂的“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讲解法的运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借助欣赏,我利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描述、优美的背景音乐,生动的画面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了解民间扎染制作过程,扎染艺术的特点,并联系生活,运用扎染丝巾的欣赏勾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类扎染用品的回忆。如:衣服、背包、领带、桌布等等,从身边生活用品入手,导入新课。用简单材料,运用基本的点和浸色方法制作与扎染效果相似的染纸作品,既接近儿童生活,又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学生通过感官的看、听与想象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去参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为学生掌握重、难点起到积极的作用。
3、运用自学法,抓住关键,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课中大量运用的自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兴趣,抓住问题的关键,上机自学折纸的方法,达到分层学习的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学会各种折的方法,并在学生相互交流中使大部分的学生都学会折的方法。设计学生上机自学的环节,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快通过自学得出结论,进而学生也会在自己的脑子里勾画出各种自己创意的美丽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观察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使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4、运用演示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而开展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绘画创作能力。
讲完折纸的方法后进行染纸的演示,看老师都用了哪些方法,怎样的步骤。学生通过观察,兴趣较高,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快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进而学生也会在自己的脑子里勾画出各种自己创意的美丽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观察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保持差,能接受一些专业术语与一点概念性的东西。在讲课时提高了效率。比如说:在讲折纸时,我大胆总结,概括出几种常见的折法:揉纸法、对折法、辐射法。在讲染纸时,概括出几种常见的染法:浸染法、点染法。增加了形象性与直观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运用。
我将本课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1、创境激情,激发兴趣。
2、化难为易,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演示做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设计练习,巩固创新,调动学生的制作积极性。
5、课堂小结,总结全课,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二)、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我这节课,采用拼帖式的板书设计。在讲课过程中一步步出示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三篇:扎染(模版)
《扎染》说课稿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09服z 学号:09222121 姓名:王雅慧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扎染艺术设计课程》第一章的内容《单色扎染创作练习》。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的、富有个性的创意工艺品。扎染工艺以其质朴清新、独特的色韵、变幻莫测的神秘感,以及不可完全复制的特点吸引着现代人,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出永恒的青春。《扎染》共分为5章12节课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学习最基础的单色扎染。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由于学生对扎染了解不多,而劳动技能必须经过亲手实践才能获得直接体验,同时考虑扎染图案的变化首先取决于折叠方法的多样化和扎染完美结合,二者只有完美结合才能达到作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所以把单色扎染制作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为突出重点,把时间留给学生,我将教师准备的范例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操作训练时将连续的操作过程分解成几个关键的技术点,利用制作的课件进行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寻找变化。通过欣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创新,使学生掌握扎染的折叠方法和捆绑过程。
难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扎染操作,心中没数,常常会出现在绑扎棉布时线绳不够紧的情况,从而导致作品图案不能充分表现。因此我以“线绳扎法”作为本课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示范时应特别强调捆绑至什么程度为宜,并要求每位学生绑完每一结都要检查。同时操作过程中加强巡视,做到预防检查工作。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乐于动手、动脑、敢于尝试,这就决定了扎染课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在技能掌握。课中涉及的历史渊源只做简单介绍。
三、目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此,结合本节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了解扎染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熟悉扎染的过程,掌握单色扎染技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设计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劳技课是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高技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也是学生体验创造乐趣,锻炼实践能力,追逐快乐童年的美好乐园。在劳技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可以给孩子们开辟一个新的学习天地。
(二)教法选择
劳技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既有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情境引导法
首先,利用课件导入,让学生直观了解扎染含义及起源(源于少数民族地区)。
然后,在出示板书时利用扎染技法制作的扎染字样及单色扎染字样把学生带入扎染氛围中。
2.演示教学
首先,直观欣赏其他班学生作品,消除学生畏难心理,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明白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行。
然后,让学生实际尝试扎染制作。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规范操作的全部技能,有效的途径是结合课件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在教师操作时不断启发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制作时有的放矢,由心中无数逐渐向胸有成竹过渡。
3.分析
劳技课不仅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还要通过探究分析,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创造的源泉和灵感来自实践,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设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法选择
1.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只点到为止,没有一一列举如何操作,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尽力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力求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启发引导他们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避免因过于强调知识的统一性和结论的一致性而禁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采用变通、变换、重组等迁移方法进行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是首次制作,同时扎染作品又具有变幻莫测的特点,学生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尝试、探究,当制作效果显现时可总结尝试经验和
心得。
2.合作式学习
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劳技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操作中相互协作配合、相互检查、纠错,以快带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
本节课采用情境创设法导入,首先用两幅充满浓郁特色的少数民族扎染课件导出题目“扎染——单色扎染”,让学生感受扎染的魅力。
(二)先知后行
1.基础知识
(1)作品展示:使学生了解扎染原来是一种可以把一块普通棉布变成富有变化的、绚丽多彩的布的技术。
(2)教具展示: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扎染布的多种用途,它可在许多场合点缀我们的生活。同时提供一个二次创作的启发,为学生由陌生逐渐萌发创作思考提供参考空间。
2.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本节课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操作练习,以掌握扎染过程。我将整个操作过程分成折叠——捆绑——煮染——漂洗——剪开——晾干几个操作程序,用图例(板书)和课件加以强化。对于折叠和捆绑较难的操作环节,则利用示范——模仿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能。在组织形式上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操作时每小组围坐,组内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纠错,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3.板书设计
通过直观的板书形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扎染程序及效果,并为二次创作埋下伏笔。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扎染。为改变以往板书是教师的专利的情况,为体现学生主体性,我在设计板书时给学生留有一片空间,两大块板书整体分成教师和学生两部分。
(三)评价总结
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本节课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在内容上既注重学生的操作结果评价,更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获得、良好态度和创造性思维显现。在评价主体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相结合。评价时用发展眼光看问题,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四)拓展迁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不仅要关注怎么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因此,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学习套色扎染和缝扎等相关知识并展示作品,激发学生更大的创作欲望。
第四篇:扎染讲座稿
幼儿园民间扎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梅花山庄幼儿园
背景:扎染作品展
幻灯片:呈现讲座中的作品图片、设计图稿等 机位:一个机位,主要拍摄中景、特写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它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也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一、扎染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扎染过程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都会使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1.扎染作品色彩或清新朴雅、或绚丽变化,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
扎染艺术是我国民间一种特有的印染方法,既可以是单色调的印染,也可以是多色调的套染;色彩富于变化,各有韵味,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2.扎染作品图案丰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能引发创作欲望。
在扎染活动中,由于任意的折叠、捆扎或有序的绞颉组合,均能制作出美丽独特的图案造型,因此只要稍动脑筋,位置、手法等稍加改变,出现的图案都会有所变化,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很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3.扎染制作工艺多样开放,多利用生活中的简单材料,便于操作。
扎染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取材方便,丰富多样。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扎法;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有不同的扎法,因此能激发出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感受创作的快乐。
二、幼儿园民间扎染教学课堂的内涵——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扎染活动能让幼儿在扎染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与扎染艺术充分对话,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中国的扎染,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还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给孩子丰富的审美感受。
扎染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图案新颖独特、色彩绚丽变化,无论单色染还是套色染,均能给幼儿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2.让孩子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在扎染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无论怎样捆扎都能出现奇妙的效果,因此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与创造的兴趣。3.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扎染活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幼儿在扎染过程中,反复的进行折叠、捆扎、搓揉、夹、拆等动作,有助于提高小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4.培养有毅力、坚持完成任务的良好品质。
扎的过程是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幼儿要有所思考与设计,要能把想象付诸于操作上„„需要较多的专注与投入,有利于培养耐心、坚持、勇于克服困难等良好品质。
三、幼儿园民间扎染教学内容的选择
(扎染方法丰富多样)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操作经验,我们选择了一些适宜的材料和方法,如包扎法、捆扎法、夹扎法等,便于幼儿操作,获得成功。1.包扎法
包扎法,就是引导幼儿在布料的不同位置包裹一些珠子、纽扣、雪花片等小玩具,用皮筋、线绳等捆扎起来的方法,一般形成会圆形的图案。
在包扎法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随意包裹,感受出现的花纹以及惊喜和成功的快乐;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使用的“珠子”大小不同,出现的花纹大小不同,感受“珠子”本身的凹凸在扎染作品中出现的纹理效果。再引导幼儿探索捆扎位置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花纹,如太阳形,丰富幼儿的扎染经验,为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奠定基础。2.捆扎法
捆扎法,是用线绳、皮筋等在布料的不同部位进行不同方式的捆扎。捆扎方法的不同,出现的花纹也不同,有圆形、直线、斜线或弧形等,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欲望。3.夹扎法
夹扎法,是运用各种夹板夹住布料进行扎染的方法。染色后一般会形成线性的花纹。
在幼儿的操作中,我们会引导幼儿发现布料折叠的层数越多、越厚,夹得会越紧,染色后的花纹效果会越清晰。同时,在多次操作中,也会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折叠方法、或夹板的位置不同,都会出现的不同花纹,感受图案变化的乐趣。4.打结扎法
打结扎法,就是运用布料自身,在不同的位置,如四角、中间等进行自打结,一般会形成较宽的花纹。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布料在染色、浸泡后,会由于膨胀而造成难以拆解的现象,因此我们会建议幼儿局部使用这种方法。5.任意褶皱法
任意褶皱法,就是将布料任意搓揉后再进行捆扎的方法,出现的花纹也是比较随意的,无规律性的。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扎染后的作品一般都会出人意料,让幼儿感受到扎染活动神奇的魅力。
四、幼儿园民间扎染教学活动的设计
扎染活动需要一定的流程,一般需要三个步骤:染前处理——退去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天然杂质等,使染色更加均匀;捆扎染色——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扎染,一般染色时间越长颜色越鲜艳牢固;染后处理——冲洗、拆解、晾晒、熨平。根据扎染活动的特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扎染教学活动,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1. 目标制定的适宜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涉及幼儿的活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作用。在扎染教学中,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不适宜在目标中含有过多的关键经验。一般根据幼儿的经验基础指向一种扎染技能,这样更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发挥创造性。2. 内容选择的层次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经验和能力选择相应的内容,有利于有益经验的积累,提升情感体验。在扎染教学中,我们会从比较简单的包扎法入手,再过渡到其他方法的运用。并先让幼儿自由扎,通过自主探索感知花纹出现的位置和原理,初步了解材料、方法和花纹的对应关系。感受花纹出现的惊喜和成功的快乐。再提供多种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组合扎;最后,引导幼儿先设计再扎,事前对自己的扎染图案及出现的位置进行绘图、设计,再选择相应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扎染。3. 实施方法的多样性
扎染的方法、材料多样,内容丰富,因此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多样的,一般要遵循审美性、创造性、活动性、愉悦性及个性化的原则。如,可以通过扎染实物和作品的欣赏,让幼儿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方法;可以通过讨论、对话或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思考,获得新的经验和方法;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探究和操作中,提高扎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
4. 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作品欣赏和活动评价是扎染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升幼儿经验,还能帮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自信。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幼儿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有目的地展开讨论,提高幼儿扎染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可以围绕幼儿的活动状况进行交流,分享好的、成功的经验,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潜力在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五、幼儿民间扎染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择布料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低档的可以是白色人棉布,高档的有白色丝绸,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对操作时间的要求,一般使用手帕进行扎染。
2.在染料配置方面,一般选择常见的红、黄、蓝、绿等色。最早人们使用的是植物染料——板蓝根,但是颜色比较单一;而衣物染料就比较鲜艳。成人制作时一般边染边加热,幼儿扎染时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提前加热再染。
3.在辅助材料收集方面。一般我们会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可替代的材料,将带来的各种材料分类摆放在扎染区域中进行尝试与取舍。
一般辅助材料分为:
扎的材料——皮筋、绳子、扎带、细铅丝、夹子、针、线等,但各有利弊:皮筋取材方便、有弹性、易捆扎,但拉扯易断、包大点的珠子时皮筋绕不过来而使得捆扎不紧、用皮筋捆扎布的中间一段比较困难;棉线捆扎布的中间比较方便,但要边拉边绕才能捆紧;封口带适于扎比较厚的部分,非常省时省力,但是在染后拆开时比较困难,夹子要在最后使用„„
夹的材料——要选择长的、比较平整,有韧性,能夹得紧的材料,可用短板、小棒、竹筷等替代。 包裹的材料——可选择生活、游戏中各种形状的小玩具、珠子等。有凹凸感的物品更能使作品上的花纹产生不一样的纹理效果。
幼儿扎染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生动、有趣的扎染活动,就能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和喜爱我们中国的美丽的民间扎染艺术。
第五篇:《扎染》教案
《扎染》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扎染图案的特点和掌握一般的扎染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扎染图案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 制作一件图案新颖,美观的扎染图案工艺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课题
1、(教师身穿扎染图案的衣裙步入教室),今天教师的打扮美不美?(学生回答:美)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3、教师讲解: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主要盛行于我们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它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紧固结系、捆挷、缝扎,然后放进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即可显现奇特的彩色花纹。其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4、板书课题:扎染图案。
二、新授扎染的方法和步骤
1、捆扎:将白布从中间提起,然后把下方四周的布握拢,再用绳子打活结。
2、染色:将捆扎好的白布放进彩色水中浸染,注意要浸透。
3、展开:将浸透的布拧干,松开捆扎的绳子,展现布上的纹样。
4、学生欣赏范作1、2、3,并说出这些扎染图案是采用什么捆扎方法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小结:
1、将白布交替正、反折叠,然后用线绳分段扎紧可得到条形边疆花纹,如图1
2、将白布对白、再对折,以折点为顶点,在其下部用线绳绕绑缚,染色后可得到放射状方形或菱形花纹如图2
3、把白布的四角分四次折叠成折扇样再扎,染色后产生扇形般的放射图案如图3。
三、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