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词三首 教案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4-97279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3 14:23: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词三首 教案

词三首

我曾听过一则故事,说的是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听到他父王在海外打了胜仗的消息,心中总是十分忧虑。他担心他的老子全全世界的领土都征服了,像他这样一位英雄将来就没了用武之地。

我想,紧跟着诗歌的伟大时代唐朝而成长起来的宋代诗人准有类似的感觉,唐人出征得太远了,宋人想要再有所作为,实在是太难了。他们又很聪明,便在另一个领域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足以与唐诗比肩的宋词。

宋词向有婉约和豪放之分。同学们能说你所知道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人的名字吗?好,我们就一同来欣赏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让我们听听名家是怎样朗诵这首词的,听的时候要注意读音、节奏和韵律。

同学们听得很投入,已然沉浸在柳永的《雨霖铃》的世界里。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风流才子和歌楼艺妓之间缠绵悱恻的离情,两个有情人相爱却不能相伴,真是难言之痛!

这是一总体上抒写离愁别绪的词,你认为词中的哪些句子能表达词人的这么深的离愁?你更钟情哪一句?它是怎么打动你?请同学们自由结合,讨论并交流,看能不能达成共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即秋蝉,因为生命即将完结,所以叫声凄厉,词人呢,即将和心爱之人分离,肚肠寸断,这就叫“景中有情”!

长亭,自古就是离别之地,也是眼泪倾泻最多的地方,加上暮色笼罩,无端地添了几分沉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方留恋情浓,一方面舟子催发,处于欲留不能,欲走不忍,不走不行的矛盾煎熬之中,自然“帐饮无绪”。

“执行相看破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是重点,体会情感。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怕到的时刻还是到了,该说些什么呢?忆昨日观情,叙今朝别苦,想他日离愁?随便拈出一桩,都是说不尽的话题,那千种柔情,万般蜜意,全在那汪汪泪眼之中了,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阔一空荡荡的,渺茫,这是未别的预想,楚天茫茫,渺无涯际,诗人下一程该置身何处呢?那种无奈,那种惆怅,便通过暮霭笼罩着的空旷的楚天传达出来了,这也是情景交融。

“伤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语题,更何况是在凄凉寥落,冷清的秋天呢!“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看这七个字,意境自然就出来了,这就是古典诗诗词中的名词连缀创设意境,这样的例子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愁》“枯藤老树昏鸦”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言简意赅,又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让我们一同来品味“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三个名词意象!

杨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杨柳与诗人想留不成的心总吻合。

晓风:晓是指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早晨)晨风吹到身上会有什么感觉?(凉)对!它不仅写出了外在的感觉,还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残月:苏东坡有诗“月有阴情圆缺,人月悲欢离合”,吕本中《采桑子》下片说:“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两首诗中都把月残和人的不团圆联系在一起,这三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令人感伤的氛围。就是这句诗,有以为画的,有以作曲的,足见其深入人心,让我们一同来想象吧:上片说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有些醉了;下片诗人设想别后的情景,扁舟夜发,一梦醒来,诗人置身何处呢?“杨柳岸”,这种只见杨柳袅娜,不见情人情影;只有晓风入怀,没有情人依偎;只见残月斜倚,不见情人明眸的场景,的确精警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七字一出,遂绝唱千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自此一别,相会难期,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绿水青山枉自多”。浩浩千里烟波,脉脉此情谁诉?飘零之感,羁旅之愁,油然而生!

刚才,我们赏析的句子有直接抒情的,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也有借景抒情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接抒情,情易写尽;借景抒情,绵远悠长,诗人笔下的景无一不牵愁,无一不助愁,无一不添愁,凄清的景与难舍难分的情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是“情景交融!”(板书)

再听(视时间而定)请同学们推荐咱班朗诵

刚才我们学习了情景交融的佳作《雨霖铃》接下来再欣赏一首情景交融的婉约词,姜夔的《扬州慢》(板书)我们一同来听朗诵,听的时候要细心体会词人的情感。

杜牧和扬州有着不解之缘,扬州因杜牧而色彩斑斓,引人入胜,那么,杜牧笔下的扬州到底是什么样儿呢?好,同学们齐读《游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写出了扬州音乐缭绕,歌声阵阵的热闹。《寄扬州韩绛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五人何处教吹箫”会让人想象当时扬州游人如织,笑语喧腾。

《赠别》“春风千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用美女来衬托美女,可见当实扬州美女如云,这也是一种繁华。

《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说明正是扬州繁华热闹才使杜牧曾经十年一梦。

显而易见,杜牧写的是唐朝扬州的盛景,回忆起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想,在惜别之余,李白也会生出几分嫉妒吧!毕竟孟浩然是在一个繁华的季节到达一个繁华的城市----扬州!扬州实在是太美了:富贾云集,人才荟萃,美景撩人!姜白石没到过扬州,但他似乎对扬州十分熟悉,在他心目中,扬州就是“人间天堂”!

让我们帮助姜白石完成他的扬州美景图:(春风十里)红袖绿裙,轻歌曼舞,箫声笛韵;雕梁画栋,画舫兑渡,管管弦逐波。

太熟悉了,正好路过,自然会“解鞍少驻”,当然要看一看,他都看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词上片,“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尽,写出了面积之广,青青:葱郁,长势良好,十里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野草了,一片荒凉,这与杜甫的“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异曲同工,以少总多,情景交融,废池乔木居然是和写景来议论,也就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扬州的破败跃然纸上。

接着诗人转到听觉上“清角吹寒”,寒本是天气给人的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使诗人的悲情自现。

面对眼前扬州,姜夔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因为心中象与眼前景构成的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愤慨与哀伤也就袒露无余了,这就是写景的妙处,只因晚了四百年,扬州便由天堂堕入地狱!也因为南宋王朝任人宰割却不思进取,由人凌侮,却不思反抗,山河破碎却依旧醉生梦死,所以扬州也只能是繁华一梦,唐朝扬州的盛景将永远成为放在姜白石心中的海市蜃楼。

同学们迅速下片,看有没有写景的句子,如果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仍:依旧 从前二十四桥:游人如织,笑语欢歌仿佛感染了天上的月亮,所以月有声、月暖,而今呢,一切喧闹都化为一片沉寂,月自然也无声,月冷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芍药热烈,绚烂地绽放,是乐景却是衷情,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样的笔法,物是人非之感写尽了也写足了,让人不由得沉思:繁花落尽,开花为谁,一个则 出这是虚写之景!景虚情实!

《扬州慢》化用杜牧的诗,将唐朝扬州的盛景和宋代扬州的破败作对比,抒发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读书)

中国文人是含蓄的,他们似乎更愿意委婉地表情达意,例如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展现内心的澄澈和平静;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传达时光易逝的感伤;用“雕栏五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物是人非之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情和景相互渗透,情景交融,诚如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也为我们今后阅读古典诗词提供了一条通道,不要轻视写景的句子,因为“景中有情”啊!

第二篇: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 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这是一首题壁词。(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这首词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感悟理解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勉强作诗,硬要说愁。

教师辅导: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这种“愁”是不需要说的,去拼杀,去收复,才是少年的意愿。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也许是不恰当的。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想说。也可能不愿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止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谈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写作背景:

《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国词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1182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之情与之共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大功将成,调子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2.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作者自己说是壮词,“壮”在哪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提示: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梦回吹角连营”是回忆,更是理想,现实和理想一开篇就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挑灯”“看剑”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

你如何理解本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这句深深的叹息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⑶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还有语意双关的含义。既是用典,又表示连营之广,阵容之壮。

⑷ “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表现出一望无际的边塞特点。

这首词与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很相似,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为什么会如此相似,说说你的看法。三.《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可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重点词语:

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元夕赏灯,灯如火树银花。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花灯舞动。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雪柳饰以金钱、称“捻金雪柳”。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灯火零落稀少的样子。2.词意概说:

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写元宵佳节,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下阕先写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妇女,意图又是什么?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上阕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渲染出元宵之夜一种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繁华喜庆的氛围,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重点研讨: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赏析要点: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又有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小结:爱国词人辛弃疾,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杰出豪放派的代表。大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第三篇: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竹园中学 周娟娟

本次基地课堂实践的主题是“探索对话教学、提升学习动力”。我有幸和基地王蓓老师一起就“唐诗宋词专题”的学习开设了一堂同课异构课。现将自己关于这一课的课前设计思路、课上实践问题、课后教学反思,逐一梳理如下:

一、课前的设计思路

1、备文本

这节课,我将主题定为“三首《蝶恋花》词赏析”。这三首《蝶恋花》词,分别出自北宋词人柳永、苏轼、晏殊之手,每一首都堪称经典。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属于课内精读课文,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属于“每周一诗”背诵诗词,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则属于一篇补充篇目。我特意将同一词牌、风格相近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整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受宋词中同一风格的词的美,并能由特殊到一般,初步学会赏析宋词的简单方法。

这三首词是有其共性特征的。在风格上,都属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三首词皆有名句,而晏殊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柳永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更是被王国维推崇为成大学问、大事业者所必经的第一和第二境界。苏轼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脍炙人口。这三首词的境界之高自是不必赘言,可由于课堂容量不足,还是没有将这一特征介绍下去,实在是一大遗憾。

另外,在课堂活动方面,活动的方式还显得较为单一,活动的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提升。对话教学的落实方面,还是不够充分。在今后的课堂实践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沉思、历练,期待今后的每次课堂实践都能有所进步。

第四篇: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蝶恋花》词三首”教学反思

竹园中学 周娟娟

本次基地课堂实践的主题是“探索对话教学、提升学习动力”。我有幸和基地王蓓老师一起就“唐诗宋词专题”的学习开设了一堂同课异构课。现将自己关于这一课的课前设计思路、课上实践问题、课后教学反思,逐一梳理如下:

一、课前的设计思路

1、备文本

这节课,我将主题定为“三首《蝶恋花》词赏析”。这三首《蝶恋花》词,分别出自北宋词人柳永、苏轼、晏殊之手,每一首都堪称经典。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属于课内精读课文,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属于“每周一诗”背诵诗词,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则属于一篇补充篇目。我特意将同一词牌、风格相近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整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受宋词中同一风格的词的美,并能由特殊到一般,初步学会赏析宋词的简单方法。这三首词是有其共性特征的。在风格上,都属于婉约风格;在年代上,都是北宋词人作品;在情感上,也都写的是愁思;手法上,都用了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在《小词的修养和境界》中指出:“词人往往具有双重人格,所以词是有双重语境的,而对词的解说和说词人的修养和境界也有很大的关系。”从词中读到什么,有可能词人的真实情感和寄托,也有可能是我们读者的解读和赏析。比如这三首词中相同的情感是“愁”,但愁的具体含义却不尽相同。柳永词中的愁,是一种游子的孤独,知音难觅、佳人远离的愁苦;苏轼词中的愁,是一种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纳的失意之愁,晏殊词中的愁,是一种思妇闺阁之中的离愁别怨。韩愈也有这样的说法:“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也正是这种愁苦,造就了三位词人的非凡绝响。

2、备体裁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等。

词最初叫做“曲子词”,最早是唱词。词牌名就是一种唱词的曲调名。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出自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七言乐府诗:“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由晏殊从中取出“蝶恋花”三字作为新词牌名。

宋词的创作是一个由俗到雅的过程,起初文人们不屑于填词。即使创作了词,也是给歌妓们演唱的。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力创作词的文人,号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而到了苏轼手上,更是“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提升了词的格调。晏殊和柳永属于同时期,他的词还带着浓厚的士大夫式的气息。苏轼则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这首“蝶恋花”却诠释了苏轼婉约的一面。

宋词的赏析,不同于古文,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当然,赏析宋词和诗歌的品读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如诗有“诗眼”,有意象,有意境。和诗歌相仿,宋词也有“词眼”,有意象、有意境。通过词中“词眼”的把握,学生能够快速地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而意象的解读,又让学生对词的文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历代文人的创作运用,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具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味。当然,一种意象也会包含多层面的象征意义。如这三首词中,风、草、燕子这几种意象出现不止一次,可以让学生从词中读出“春风”意象多代表“别离、清冷”或“温暖、新生、希望”。而“西风”往往代表“萧瑟、别离”。“春草”则是“新生、希望”的象征,或是代表“偏僻、荒凉,离别、愁思”。

2、备学情

八年级同学,已经学习了“宋词集萃”的上辑和下辑,对宋词具备了宏观的了解,对代表作家及作品也有所知晓。但学生对宋词的认知,大多数还是局限于课堂之内,局限于教材上的一个个篇目,而非是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三首词的整合,也是基于让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大词人、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有一定程度上更广、更深的认识。宋词的成就之所以能够代表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样式,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伟大文学家太多了,也是因为那个朝代、那个时代展现出的是大范围的辉煌成就。柳永、苏轼、晏殊的这三首《蝶恋花》综合在一起学习,就是给学生展示出由点到面的一种整合,让学生通过这三首词、三位词人来了解整个有宋一代文学的成就。我想这样的整合,既取自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而言,既能温故,又能做到知新,应该是能够调动起他们一定的学习兴趣的。

就同学们对宋词的了解,一般会认为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不会有婉约派的作品。而苏轼的这首《蝶恋花》却俨然是婉约的风格。同学们也会懂得,一个真正伟大的词人、作家,是不会拘泥于一种程式的。

课堂要体现对话教学的特色,除了老师补充知识性材料外,应该更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提出一些核心问题,如找出一首词的词眼、找出重复出现的意象、理解意象包含的情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合作来找寻答案。将问题交待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思考,让他们和文本对话、和词人对话、和小组成员对话,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对词的把握也会逐层深入。本次课堂设置小组合作讨论不止一次,旨在让小组成员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来解决较难解决,或是难以一步思考到位的问题。

二、课上的实践问题

1、朗读不到位

三首词中有两首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朗读下来还是会出现字音的错误。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字音上的指导当然需要,但指导到何种程度却很难把握。特别是晏殊的这首,是同学们之前没有接触到过的《蝶恋花》词。大家读下来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统观整节课,在字词上花的时间还是略多了点。

由于个别字词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酝酿不出感情。听到他们犹疑的声音,我决定提前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背景音乐,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同时渲染词中的意境。一曲舒缓的《蝶恋花》背景音乐,令同学们紧张的心都沉静了下来,他们陶醉在曲和词的意境之中。再次朗读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朗读,效果明显比第一次朗读好多了。在指导朗读这块,我的指导还是有所欠缺。除了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加入感情,还要注意读出重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这一首词的朗读可能会更加完美一点。

是啊,宋词原本就是和乐而唱的,现在再次配上一首合适的音乐,宛如立刻打开了一扇将两者紧密相连的窗户,同学们从这扇窗户中看到了更美好的图景。这就提醒我,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程式,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和途径。教无定法,说的也就是此吧。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甚至可以发掘学生和教师自己身上的教学资源,如让学生自己给词来谱曲,或者有音乐基础的老师可以将宋词吟唱出来。

2、课堂的生成性问题

在导学案上,我补充了词人的主要经历及词的写作背景,以期学生能借助这样的课外补充资料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因为文学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所以我们读作品前了解作者的生平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知人”;而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来关照作品,这就是“论世”。如果对一部作品,能做到“知人论世”,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本以为我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没有料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介绍苏轼的词的时候,一位学生更是补充了有关苏轼有关“乌台诗案”的背景资料。给我的感觉,这位同学对苏轼十分了解,或是十分喜爱苏轼的作品,甚或是读过《苏东坡传》的同学。当课堂的生成超出老师的预设,对老师隐形的要求就是需要在课前做好十分充分的准备。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自己至少要准备一桶水,这一点也不为过。

当一些课堂生成老师意料不到时,老师还是要镇定沉重。课堂是动态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测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即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时也会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作为一名老师,就是在面临这些意外的课堂生成时,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去很好地化解,或是抓住时机,把意外当作是教学的一个点,寻找其中的教学价值。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比那些完美的课堂上的更有意义。

3、课堂的完整性问题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情欠缺了解,所以内容上的推进还是比较艰难。比如“意象”的理解和活用,我的预设是将词中经典的意象分析并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好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包含相同意象的诗词的联想回顾。但苦于时间较为紧张,这个环节最后推进得比较简单,只是将我的梳理在大屏幕上打了出来,同学们看看了解下。最后我设想,播放今人演唱的《蝶恋花》词,还有想好的结束语来结束本堂课:“如果将这些诗词比作永不凋谢的花朵,愿同学们做那在花间翩翩起飞的彩蝶,用诗词的营养来丰盈我们的内心,让诗词的春天更加美丽动人!”

此外,我自己倚声填词创作了一首《蝶恋花》词,想概括下唐诗、宋词的成就,也想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

蝶恋花 咏诗词

世人皆读诗词好,中华瑰宝,光芒重闪耀。匆匆一瞥不觉美,细细品读方知妙。

唐有李杜苏辛豪,各成一家,境界不逊骚。我辈有志诵经典,薪火相传冲云霄。

我还用心作了一首小诗献给配合上课的同学们:

蝶儿翩飞送春到,恋上百妍独开早。

花香送远非借风,美丽进南独步高。这是一首藏头诗,用“蝶恋花美”四个字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个概括,希望能给学生们留下这节课的印象。

如果可能的话,整堂课的设计全面达成,那是最理想的课堂。但,往往是这样,课堂终究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最终没有完全达成。这也不要紧,将课堂最紧要的环节介绍下去,剩下的问题给学生们留作课后思考,也未尝不可。我觉得,课堂最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在该给时间的地方给时间,该留白的地方留白。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1、夏智老师的点评

夏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我们老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适当使用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吟诵古诗词,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都是不错的方式。王蓓老师的课上更是大胆尝试了将唐诗唱出来,老师自己表演了唱诗,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一扫而空,很好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此外,夏老师还强调了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只有抓住诗歌教学,老师的思想才能有所提升。老师们应当充分钻研诗歌,在诗歌教学中关注对作家思维的探究和文化的传承。教得好诗歌,也就能教好其他文体。”

夏老师还就晏殊《蝶恋花》词中一句“燕子双飞去”中的 “去”字,来指导我们从诗词中解读字词的丰富意义。如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写的景物都是静寂的,而唯独燕子是有灵性的动物。而当词人目睹有灵性的燕子结伴而飞的情状,自己内心更是愁苦万分。这里的写法其实是动静结合、以乐衬哀。如果教会学生细细品读诗词中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学生的收获一定是呈几何倍数递增。的确,诗词是最凝练的语言,我们今人再读诗词时,需要花心思咀嚼出诗词字词中凝练的丰富的意义和情感。不仅老师的解读要到位,还要指导学生去解读词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境”。夏老师还指出,关于词的“词眼”的说法或许有些欠妥,因为诗词中每个字都在体现作者的情感。这一点,我是没有深入考虑的。聆听了夏老师的意见,我觉得诗词解读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最后,夏老师提出,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联,形成语言敏感性,用批判、审美的眼光去对待文学作品。夏老师建议我们语文教师可每周跟学生“讲一讲”和“品一品”诗词。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文学的“显性语言”还要感知“隐性语言”,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夏老师的意见为我们上好诗词鉴赏课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

2、自己的不足与反思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我们的每一节课,应该都要力争在这些层面有思考、有涉及、有突破。

这节宋词鉴赏课在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思考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夏老师建议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提升。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去学习按照词牌的格律填词,在语言建构和审美创造这一块也显得不足。

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格律,要讲透词,希望学生学会填词,就必须研究诗词格律。为此,我特地翻看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说实在的,由于古今语音的流变,加上现在南、北方语言的差异,研究格律困难重重。在自己昏昏的情况下,又怎么令学生昭昭?主要原因还在于我自己修行不够,以后还是要花时间多钻研,争取有所突破。

词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意境之美。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三首词皆有名句,而晏殊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柳永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更是被王国维推崇为成大学问、大事业者所必经的第一和第二境界。苏轼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脍炙人口。这三首词的境界之高自是不必赘言,可由于课堂容量不足,还是没有将这一特征介绍下去,实在是一大遗憾。另外,在课堂活动方面,活动的方式还显得较为单一,活动的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提升。对话教学的落实方面,还是不够充分。在今后的课堂实践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沉思、历练,期待今后的每次课堂实践都能有所进步。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苏轼词三首

苏轼词三首

苏 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词语言上的美感。

2.简要了解苏轼词的多样风格和乡野之美。

3.感受苏轼词中的豪迈气势、哲理意味。【课文提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

2.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其作品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3.苏轼词作打破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

4.《江城子》词牌名,取自五代欧阳炯“如西子镜,照江城”;又称《江神子》《村意远》《水晶帘》。前、后片各七句,共70字;两片均于第1、2、3、4、7句押韵,用平声韵。

《定**》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称《定风流》《定**令》。前片五句,后片六句,共62字;句句押韵:前片1、2、5句和后片3、6句押平声韵;其余六句押仄声韵。【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擎qíng

貂diāo

蓑suō

峭qiào

【朗读课文】《江城子》 【课文分析】《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一时豪兴,但他报国立功的信念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当时西北战事紧张,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豪情壮志,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勇武刚建的英雄气。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狂”字,就是“豪情”的意思。“狂”字的作用是:以豪情贯穿全篇,以纵情放笔写来,以豪迈气概感染读者。《江城子》中诸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狂”①左牵黄,右擎苍。②千骑卷平冈。③倾城随。④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写出了出猎者乘马飞驰的勇武气势。词中,作者以“孙郎”自喻。“孙郎”就是孙权。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许多古人喜欢以孙权也榜样。苏轼以“孙郎”自喻的用意是向世人表示自己像孙权一样英武有为,英雄豪气不减当年的孙权。

接着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手牵黄犬,臂举苍鹰,一幅出猎的雄姿,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随从武士个个“锦帽貂裘”,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场面!为了回报全城市民的盛意,词人想学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显出“狂”劲和豪兴。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过片一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鬓微霜,又何妨”。词人认为自己虽然鬓边添了几根白发,没有什么要紧的——不影响自己戍边杀敌。

联系上下的内容,可见这两句婉转表达了词人请战的决心。词人当年才四十岁,正值壮年之时,尚有少年狂气,意气风发,情豪志壮,作者认为区区几根白发不能阻碍自己驻守边疆、杀敌保国,盼望早日受到朝廷的重用。

“天狼”是星名,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塑造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勇武豪迈,气概非凡,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抵御入侵敌人,建功立业的决心。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江城子》表达作者自强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

《江城子》中,表现作者豪情狂态的词句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表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词句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出征辽夏建功立业的词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用了两个典故:亲射虎、遣冯唐。①亲射虎,指孙权挽弓射虎的故事。表达词人要像风华正茂时的孙权那样挽弓射虎,表现词人虽然年纪不小了,却仍有少年狂气。②遣冯唐,指文帝派遣冯唐赦免获罪的魏尚官复原职的故事。表达词人虽然自己贬官外放,还是希望朝廷不计前嫌,盼望早日重用自己守边报国。【朗读课文】《江城子》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定**》 【课文分析】《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一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去郊游。正在高兴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都连连抱怨天公不作美,纷纷找地方躲雨。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都笑他疯癫。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于“莫听”二字,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词人认为以轻松旷达的心情面对“风雨”,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退隐躬耕生活的仰慕。但是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退隐;所归之处是能使他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

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朗读课文】《浣溪沙》 【课文分析】《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43岁时在徐州任太守。那年春天发生严重旱灾,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赴石潭谢雨。这首词就是在谢雨路上写的。

“簌簌”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篇,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心情。“村南”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认真细致,认真兴奋。“牛衣”句,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花落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写谢雨途中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象,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装——主宾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主要表达词人为百姓安居乐业、农村风调雨顺而高兴的思想感情。从《浣溪沙》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太守,以及他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朗读课文】《浣溪沙》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从《江城子》中找出有关的词句。

①表现作者豪情狂态的词句。

②表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词句。

③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出征辽夏建功立业的词句。

2.《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作用? 3.《江城子》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狂”?

4.《江城子》“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写出当时什么场面和气势? 5.词中,作者以“孙郎”自喻。“孙郎”是谁?以“孙郎”自喻的用意是什么? 6.如何理解“鬓微霜,又何妨”?

7.“天狼”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江城子》表达了怎样的豪情壮志?

9.《江城子》用了哪几个典故?它们原本的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10.《定**》“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什么内心状态? 11.《浣溪沙》主要表达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12.从《浣溪沙》,你感到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课外预习】

1.读一遍《卜算子》,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词三首 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