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The butterfly》教学案案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24-90146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6 19:05: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The butterfly》教学案案

《The butterfly》教学案案

六指小学 付琴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小学英语第三单元第1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一首歌曲,歌曲材料容易吸引小孩子,能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学习六种颜色和两种描述颜色的句型。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六种颜色单词:这六种颜色分别是green, red, pink, blue, yellow, brown.2、熟练掌握下列句子并能灵活运用:

It’s„„.It’s „„ and„„

二、能力目标

1、会跟磁带唱歌曲。

2、能运用六种所学颜色进行简单交流。

三、情感目标

1、注重通过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2、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体验和参与的勇气。

3、通过唱、跳结合,让学生在活起来的同时感受学习英语的美好。方法:

学中用,用中学,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创设情境能在最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让学生乐学、好学,而游戏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益友。因此,在本堂课中运用了情景设置、学生游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学习英语。

教学流程:

环节一:Warming up

1、Talking in class:老师用英语与学生就学句型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

2、Sing a song:英语书第六页《What’s your name 》 [设计意图]老师用英语与学生对话,来复习学过的句型,唱英语歌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Presentation

1、教授新单词:green, red, pink, blue, brown, yellow.把不同颜色的花贴在黑板上,教授这六个新单词。

2、游戏:Guessing game.让学生猜老师藏起来的花是什么颜色,介绍句型:Wwhat colour is it? 和It’s„„.It’s „„ and„„。本部分的创意是这些花引来了许多蝴蝶(引出单词butterfly并板书)。这些蝴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出示一只蝴蝶介绍句型“It’s„„”并板书。接着出示几只的由学生说出。

[设计意图]用学生认为新鲜有趣而又来源于生活中的事物设置情境,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学生易接受,效率高。

环节三:Learning to sing

1、介绍歌词。老师根据黑板上的图片及动作介绍歌词,重点介绍单词“lovely”和“little”。

2、初听歌曲,听前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单词或句子?

3、再听歌曲,边听边指课本上相应的图片。

4、第三次听歌曲,老师展示舞蹈动作,学生边模仿边哼唱。

5、第四次老师教歌曲及舞蹈动作,学生跟唱并模仿。

6、第五次师生一起跟录音边唱边跳。

[设计意图]用循序渐进并带有目的的方式学习歌曲,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歌曲配上舞蹈动作,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乐学。

环节四:practice 请7位同学上台表演舞蹈(老师事先准备好了六只大蝴蝶和一朵花道具),其中一位同学手拿花朵,另外六位同学手持蝴蝶。随着音乐响起,“花朵”轻微向两边晃动,而“蝴蝶”围着“花朵”翩翩起舞,下面同学齐唱歌曲为他们伴奏。

[设计意图]创设歌舞表演情境既可将课堂拉向高潮,也可让学生所学得到充分展示,能够更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

环节五:Homework.回家把歌舞向爸妈展示一下。

[设计意图]及时复习巩固所学,还能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教 案

课题: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1能够对西藏民歌有初步认识,了解西藏民歌常见的节奏特点。

2、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新疆的民歌,感受西藏民歌的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三、教学方法:1激情导入,走近西藏音乐

2视听感受并了解西藏民歌节奏特点

四 教学过程:教师:刚我们听到的是《走进西藏》,你们对西藏有哪些了解?

学生: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

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

什么?

藏族歌曲有:《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

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

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

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

五 课后小结:通过这次教学,让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西藏的文化,西藏的音乐风格,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也能多听藏族音乐,名族音乐。

第三篇:教 案

教 案

授课课题:多彩的民歌——茉莉花 授课教师:广元市元坝中学 欧寒梅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民歌,比较其风格特征。,初步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和认识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的混融性。通过欣赏《图兰多特》的主题曲、了解歌剧《图兰多》与《茉莉花》的联系。了解《茉莉花》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地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学唱,分析比较,让学生感受它们在风格上的差异。使学生在其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通过优秀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茉莉花》在国内文化交流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地位,使他们对《茉莉花》的认识得以升华。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其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和形象,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聆听不同形式的《茉莉花》,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音乐在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得到的融合和发展”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芳香茉莉

教师手拿茉莉花演唱歌曲《》走上讲台,接着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儿演唱的《茉莉花》片断。给出问题

1、老师唱的歌曲以及播放的视频都与什么有关系?

——茉莉花,播放的视频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是由张艺谋导演在202_年奥运会闭幕式上安排的一个场景,一个小女孩儿站在预示吉祥的大红灯笼上演唱了这首中国民歌《茉莉花》。

2、为什么在这些仪式和场景中会选用这部作品?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多彩茉莉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ppt展示江南水乡、江南姑娘、苏州评弹、茉莉花)提问:这首《茉莉花》有什么特点?(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等音乐要素来回答)这首茉莉花曲调优美,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婉转流畅,充满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明朝时期的江苏扬州,称为扬州小调,后又叫《鲜花调》。

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是流传与城镇集市并多被民间艺人加工提高的民间歌曲。一般,小调的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演唱中经常加进表演及伴奏。

请同学们跟着钢琴伴奏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聆听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东北民歌《茉莉花》(ppt展示谱例)

请同学们看着谱例一起哼唱这两首不同地方的《茉莉花》民歌,把这两首民歌与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讨论完成下面的连线题。

江苏民歌《茉莉花》 旋律音调夸张、风趣,体现了粗犷豪爽的风格; 东北民歌《茉莉花》 旋律音调清丽、婉转,体现了柔美、细腻的风格; 河北民歌《茉莉花》 旋律音调明快,具有叙述性,体现了刚直、爽朗的风格。

三、茉莉绽放

1、欣赏歌剧《图兰多特》的主题曲。(ppt展示《图兰多》部分剧照)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哼唱《图兰多》主题歌(ppt出示谱例)并与江苏民歌《茉莉花》作比较。

了解《图兰多特》的故事梗概

《图兰多特》是剧作家阿达米和西蒙尼根据高吉的同名剧改编而成的。14世纪中国元朝美丽的图兰多特公主在北京紫禁城前出了一张征婚者公示:谁能猜中公主的三个谜语,即可招为驸马,否则就被杀头。许多求婚者都屈死刀下。突厥国的卡拉夫王子决心冒杀头危险去猜谜语。结果他猜中了公主的三个谜语,经过一番周折,卡拉夫王子终于赢得了公主的爱情。

介绍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

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代表作品:《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特》等

《茉莉花》与《图兰多》

180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约翰.贝罗《中国游记》刊载了《茉莉花》的曲谱。1926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多》中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从此,《茉莉花》随着《图兰多》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

2、欣赏由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改编演奏的《茉莉花》(播放音频)体会与江苏小调《茉莉花》的异同(异:调性的变化)

3、图片、文字资料展示——重大场合的《茉莉花》。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在这些仪式和场景中会选用这部作品?(背景音乐选用天地人组曲《茉莉花》片段)1998年,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演奏《茉莉花》(ppt展示相关图片)

1997念,为庆祝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在《天地人》组曲中,马友友演奏的《茉莉花》(背景音乐)

1999年,在澳门回归仪式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团演奏了《茉莉花》(ppt展示相关图片)1998年江泽民访美时,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演奏了《茉莉花》(ppt展示相关图片)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收录了中国的茉莉花(ppt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讨论总结:

《茉莉花》来源于民间,其香、其韵、其神来自民间民族的土壤,这也是它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清末,李鸿章接待美国使者时,就曾演奏过这首《茉莉花》,所以这也是我国的第二国歌。并且这是第一首打入国际的、也是老外唯一熟悉的中国民歌。它以委婉流畅细腻的旋律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茉莉花淡雅、清秀,虽不艳丽却芳香压群,代表着我们东方人的含蓄、淡泊,如同我们民族一般,毫不张扬,沉静中富有底蕴,平和中透着高雅。《茉莉花》代表着友好的、有深厚底蕴的中国。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欣赏了形式题材各异的《茉莉花》,了解了经典歌剧《图兰多》,通过欣赏总结了音乐中茉莉花的精神品质,感受到了民间音乐朴实无华的美。一首简单的小调,成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相信明天《茉莉花》依旧灿烂绽放,芳香四溢!——最后请同学们齐唱江苏民歌《茉莉花》结束本堂课。

第四篇:教 案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理解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涵义

(二)、了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

(三)、掌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

(一)、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涵义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一)、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涵义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归类,并通过Internet收集相关的资料融入教学内容中,如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城乡二元结构形成过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发展等结合入教学内容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相关概念:

二元结构是指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总,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工业。

城乡二元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与社会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最初的出现,是按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防止农民盲目外流对城市生活造成冲击,同时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稳定在农业上,促进生存的发展,为国家生产更多的商品粮和其他剩余农产品,也就是试图把农民同农村和农业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便在农村建立起了人民公社制度。同时在城市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就业制度和商品粮制度以及其他有关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的确立,这样便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格局。其中主要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即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主要基于当时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而产生。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202_年全国人口中城市占37.66%,农村占62.34%。全国GDP中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6%。相对而言,1999年全球城市人口占46.5%,高收入国家占78.7%,中等收入国家占49.5%,低收入国家占31.2%。按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与其工业化水平应当相互适应。以此标准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1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每年城市化进展按一个百分点计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则落后15年左右。

(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

1、城乡二元结构十分典型,现代化生产部门和传统生产部门互相牵制。

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应该有序地走过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工业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体制所决定,使我国在向二元结构过渡的初期,就实施了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和城乡分治战略。我国的工业化过程由于跨越了有序发展的两个阶段,工业化的进步是以超强制地保持农业的落后为基本前提的,所以二元结构的特征更为强烈,我国也是世界上城乡二元结构非常典型的国家之一。

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称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瓶颈。作为国民经济中两个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发展的规模直接决定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反映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在我国现代工业与农业之间巨大差异说明了,我国工农业关系一直没得到真正的调整,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增长速度缓慢,结果农业相对生产力、相对收益仍然严重偏低。工农关系失衡会造成国家经济发展的曲折。当农业一旦成为瓶颈,工业化会受到拖累,工业化处于困境之中。消费对经济具有拉到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整个80年代基本在35%上下波动,90年代以后,降到了20%左右,减少了15个百分点。如果把城乡人民消费作为100,农村居民已从1979年的68%降到1998年的47.1%,城市居民则从32%提高到52.9%。农村消费水平的低下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起牵制作用。、经济转型过程中双层刚性特征明显。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具有一种特殊的双层特征。在城市地区,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的状况,在农村地区,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状况,这两个层次之间关联程度差,表现为刚性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时,由过去重视城市转向对农村给予更多关注,把农业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努力推进城乡改革,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在经济改革中,首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农产品开始进入市场流通。以往的城乡分割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僵化的城乡关系出现缓和,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城乡关系逐渐出现良好的良性发展态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城乡分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限制农村城镇化进程。

3、经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加剧了不平衡。城镇居民和农村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今年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差距逐渐拉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7:1,1985年达到最低点1.8:1(在1979年开始试行、1982年至1984年逐步推开和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之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国家机关和事业机关工资改革,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同时受农村劳动力增加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压力,农村经济放缓,而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使农民收入增加速度放缓)。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收入差距减小),城乡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剧扩大,202_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90:1,202_年继续扩大到3.11:1,202_年扩大到3.24:1,呈持续扩大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2_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3:1。

202_年各区域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比较

从图表中看出由东到西,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最大,中部居中,东部最小。这些数据更体现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4、各类地区劳动生产效率差异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正逐渐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创造的产值迅速增加。1952年,我国非农产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比重是40%,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是16.5%,到1992年,分别为70.8%,41.5%,非农产业比重增加了28.8个百分点,非农劳动力增加了25个百分点。5、202_年东部地区非农业部门以55.2%的人员创造了87.4%的GDP农业部门生产力低于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非农业部门,后者是前者的5.63倍。中部地区非农业部门以49.5%的人员创造了83.3%的GDP,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非农业部门,后者是前者的5.09倍。西部地区以45.2%的非农人口创造了82.3%的GDP,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5.64倍。所以,劳动生产效率差异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第五篇:教 案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掌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结合我国的节日,说明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埋儿奉母”等事例说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教学难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与“传统文化不可少”两方面展开探究,在“传统文化知多少”中主要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在“传统文化不可少”中通过对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讨论,让学生思想碰撞,使学生掌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四、教学内容

本课时导学提纲:

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表现。2.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双重作用。(重点)3.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重难点)

新课导入:通过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日引出传统文化的继承,播放视频《中秋的来源》,提高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兴趣。讲解新课: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表现 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引导学生解读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A.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通过案例“清明节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清明节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道伦理;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促进了社会上人文精神的弘扬。”以及其他一些传统节日中的传统习俗说明传统习俗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B.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通过播放图片半坡遗址建筑、西安大雁塔、黄帝陵、遵义会议旧址等建筑物图片,说明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C.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通过四大名著、诗经、书法、剪纸、京剧等事例说明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传统思想的继承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引用教材中“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对比:

解释: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继承的载体()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1、传统文化的特点 A.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其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民族性

结合余光中的乡愁以及温家宝总理在美国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满怀深情地说,中国已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洗涮了百年耻辱,现在剩下一个台湾问题,“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我们最大的乡愁、最大的国殇”。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C.其他特点:继承性、历史性、现实性(结合教材39页总结得出)

2、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展示案例:“中国人对“房”情有独钟。中国传统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处所,更是最终的情感归属地。与国外人喜欢租房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不愿意租房而是渴望“居者有其屋”。为了这一目标,他们往往不惜集合几代人的力量来购房。这种行为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也使个人背上了沉重经济负担,甚至沦为“房奴”。” 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要全面、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通过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埋儿奉母(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等故事引导学生辨析: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总结引出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进而讲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对国家、对个人)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继承,传统文化中有害的传统风习俗应废除。

《The butterfly》教学案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