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古代汉语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合集5篇)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24-105394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9 01:19: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古代汉语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是为成人本科教育中文学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习者比较全面地了解汉字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汉字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运用文字学知识处理一般文字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学时,共4个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讲授汉字学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汉字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汉字的构造,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字音、汉字的字义、汉字的功能、古书的用字等,共7章29节。各章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学习时首先应当对全书内容有整体连贯的了解。

学习本课程既要掌握教材所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了解汉字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要注意把学到的知识和文字应用实践接合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文字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在应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本课程将提供一些基本阅读书目供学生在学习时选择参考,在学习辅导时教师可以对阅读书目作必要的说明。此外,还通过BBS讨论区、电话答疑、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教学建议

(一)“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既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又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语言学理论等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注意把本课程和相关的课程联系起的学习来。

(二)教师在介绍各种概念时要注意结合对古今各种汉字现象的分析,注重实例的分析,避免抽象地、纯理论地灌输。讲课中既要注意系统性、准确性与明晰性,又要注意生动性、形象性。要充分利用汉字形象、表意的特点,用具体的例字来增进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字法的性质、结构、功能、特点与历史。应注意运用研究性方法,即,在教学中要适当展示研究过程,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般的研究方法。

(三)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者在学习中既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又要避免为了应试机械记忆。应当特别注重理解,提倡把所学的知识同文字应用实践结合起来,在应用实践中加深对文字基础理论的理解。还应当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增进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基础汉字学教程》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依据,要系统的学习它,同时提倡阅读有关参考文献,提倡独立思考问题,提倡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节 汉字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汉字学的创立

汉字学萌芽于先秦,创立于东汉。东汉把研究汉字的学问叫作“小学”。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家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立。《说文解字》对汉字形、音、义的解说,成为后世研究汉字结构、古音、训诂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不可缺少的桥梁。许慎创立的“部首”揭示了整个汉字的形义系统,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

二、汉字学的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研究文字的学问出现了“文字之学”的名称,此后“小学”、“文字之学”并用,一直沿用到清末。这个时期汉字学研究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研究文字的学问,而且还包括训诂与音韵,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一时期的汉字理论探索取得的成就以宋元以来出现了“六书学”最为突出,出现了许多著名学者和重要著作。在汉字理论研究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宋元一些学者构建的汉字系统结构的理论。清代汉字学大兴,在理论方面多继承宋元明的成果而有所发展,在《说文解字》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三、汉字学的变化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80年代,是汉字学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汉字学的名称、学科体系、研究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章太炎认为把研究文字的学问与训诂学与音韵学一并称为“小学”,名实不副,于是改称“语言文字之学”。唐宋以来的“文字之学”,包含着音韵学和训诂学,学科混淆,界限不明,到了现代,学习了西方的学科分类方法,一些学者试图廓清文字学与语言学的界限,逐渐地把训诂学、音韵学从“文字之学”中分离出去,用“文字学”这个名称作为研究文字学科的专称。在研究范围上,唐兰提出“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形体”的主张,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这一时期汉字学最大的成就是划清了汉字学与语言学的分野。

四、汉字学的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字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视野和研究领域的扩大,一些研究汉字的论著,也逐渐命名为“汉字学”。汉字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形成了本体研究、应用研究,与交叉研究三大门类,每一门类之中又形成了不不同的学科分支,从而使汉字学形成了一个学科群,出现了汉字构形学、现代汉字学等新的学科分支。

第二节 汉字学的学科地位与方法

一、汉字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汉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问,而汉字则不仅是汉语书面语的载体,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汉字学不仅是汉语言学的基础学科,而且还是文学、历史、考古、文献等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汉字学是一些艺术形式的基础,书法学、广告学这些艺术都需要汉字学。汉字学是文化学的重要基础。汉字是承载历史文化,表现民族思维的重要载体,要了解汉字所承载的这些内容,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汉字学知识。

二、汉字学的方法

学习研究汉字与汉字学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和历史的观点,要从事实出发,把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字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去处理,不以今律古,也不以古解今。要把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字形分析与文献用例相结合。

教学要求:掌握汉字学创立发展的概况和相关的概念,熟悉汉字学的学科构成概况、内容和意义。

第一章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汉字的来源、汉字的起源与汉字的产生过程。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源文字与他源文字。关于汉字的来源,从古到今,主要有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和汉字自源说。汉字是自源文字。汉字由众多的先民创造,然后经过史官的收集、整理、改进,从而成为系统的符号体系,成为能够记录完整的语句的文字。

二汉字的产生与形成

汉字的前身除了原始绘画,还有原始刻画符号。汉字产生于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间,它的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第二节 汉字的发展

汉字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文字阶段、今文字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现代汉字阶段。

一、古文字阶段

古文字是指象形表意文字,其根本特征是字形具有图画性,其表意方式是象形表意。商代已经使用着比较成熟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陶文是书、刻在陶器的文字。西周文字主要有金文和甲骨文,周代金文在商代金文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断地减少图画性与随意性,逐渐地向符号性演变,其书写也逐渐走向规整性化。春秋战国时期书写载体的变化使简帛文字成为文字的主流。由于中国社会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文字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给各地的交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秦统一中国后“书同文字”的措施,是汉字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使汉字的分裂复趋统一,使汉字的标准化程度空前提高,为汉字体系向今文字阶段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今文字阶段

今文字阶段指从汉代至清朝末年。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字体的种类主要是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小篆园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楷书隶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字的整体形状由隶书的扁平状变为正方形。自秦以后,中国社会不断发展,文字的用途越来越广阔,使用者越来越多,同时社会治乱屡屡交替,于是,文字的“正字”与“俗字”之争为了文字生活一个突出的现象。

三、现代汉字阶段

现代汉字是指现代汉语用字。现代汉字与今文字最大区别在于,现代汉字是一种符号语素文字,今文字是词文字。现代汉字规范字系统包含未简化的传承字和简化字。现代汉字的应用范围比古代宽广,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工具,不只是人工用字,也是计算机用字,是面向世界的交际符号,承担着对外推广汉语汉文化的基本载体的任务。

教学要求:了解汉字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概况,重点掌握汉字的起因和各个阶段汉字的特点。

第二章 汉字的构造

汉字的构造主要指汉字构成要素形、音、义的安排、组织和相互关系。

第一节 “六书说”到“三书说” 一、六书说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在汉字研究史上第一次对六书作出具体说明是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的解释关于汉字构造的最早理论,因而成为汉字构造理论研究的基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三书说”

现代学者唐兰、陈梦家、裘锡圭都提出了“三书说”。唐兰认为,六书的分类不够合理。他在《古文字学导论》里建立了一个新的系统:

一、象形文字,二、象意文字,三、形声文字。陈梦家认为一个文字的“义”可由三种方法表出:一由形表出,一由音表出,三由形与音表出。”因而提出了象形字、是声假字(假借字或借音字)、意音字。裘锡圭继承了陈梦家的三书说,只是把陈梦家的“象形”改为“象意”。

第二节 表意字

表意字是通过字形表示字的意义的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表意字。象形字是通过描摹该字所代表的事物的形状构成字的形体的造字方法,指事字是用一个字符来象征一种意义,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加上指事符号来表明字义所构成的字,会意字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件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字。

第三节 表音字

表音字是用字表示语音,通过语音表达字义,“六书”中称为假借字。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主要有两种情况:1.永借不还;2.久借弃还。假借字的出现为音义合成造字法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意声字

意声字就是字形既表意又表音的字,这就是“六书”中的形声字。意声字一般是由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组成的,还有个别字由两个声符与两个形符组成。“亦声”字也叫做会意兼形声字。意声字中部件表意有两个特点:

1、部件在整字中所表示的意义只是该字的意义范畴。

2、意声字的形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意声字的声符对整字具有一定的表音作用,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现代汉字中声符的表音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了,有的声符只是近似的而不是准确的,有的声符甚至已经失去表音作用。

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重点是:

一、关于汉字构造的概念。

二、六书说、四体二用说、三书说。表意字、表音字、意声字的特点。

第三章 汉字的形体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概念及汉字形体的功能

一、汉字形体的概念

字形是指由字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所决定的字的样式。字体是字的体式。

二、字形的功能

字形内部功能主要是形成与显示文字、表现字音字义、区分文字。字形的外部功能是指字形对于其他事物的功能。

第二节 字形的结构

字形结构是指整字内部的各级部件及其在组成其整体时的组合方式。

一、汉字字形的构件

汉字字形的构件指构成汉字字形的材料。汉字字形的构件有两级,即笔画(线条)和部件。线条和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最基本的材料。它们的作用是用来构成部件、整字的形体。部件是汉字字形的二级单位,它是介于整字与笔画之间的字形单位,是构成整字的直接材料。部件可以分为单纯部件与合成部件。单纯部件又称末级部件,即最小的不能再分的部件。复合部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末级部件组成的部件。

二、汉字字形的结构方式

汉字形体的结构方式指汉字构件组成部件或整字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包括这样几个要素:1.接触关系;2.空间位置关系。3.组合的层级关系。

三、结构的层级关系

从文字内部各构件组成整字的构成关系来看,汉字是层级结构。整字字形是三级结构。复合部件的结构也有层次。

四、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区别

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主要有三点区别:第一,字形结构仅是字的形体组合,而字的结构则是字的音义组合。第二,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所含的结构单位层次不同。字形结构具有三级单位,字的结构只有两级单位。第三,人们研究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角度和目的不同。

第三节 字形的变化

汉字字形的变化有循变与讹变,增繁与省简、分化与同化几种情况。循变是字的形体遵循着原来的基础和造字意图的变化。讹变是指字的形体在演变过程中,其形体脱离了原来的基础,失去了原有的表意功能的变化。增繁是指一个字因增加笔画或偏旁而导致形体繁复。省减是指一个字因减少线条、笔画或偏旁而使形体简易。分化是指一个整字或一个部件分化为几个不同的整字或部件。归并是指原来不同的字或部件归并相同的整字或部件。

字的结构类型变化主要有从独体字向合体字演变,和从合体字变为独体字。两种情况。

第四节 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

字形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即字的制作者、使用者与字形的矛盾的角度来考察。一个是外部角度,即社会因素对字形的制约。

一、个人的要求是字形变化的根本原因,书写快捷方便的要求使字体变化从图画型变为方块型,使字形趋于省简,使一些字的结构发生变化。认知的需求使汉字形成了二维结构的块形文字,使汉字形似字的发展受到限制。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要求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使得字形趋向繁化。记忆的需求使字笔画和用字的总量不能太多,汉字构形具有理据性。心理需求使汉字出现美化、类化、异化。

二、社会因素对字形的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治乱、社会风气等社会环境等两个方面。字形载体、工具和制作方法对汉字形体演变有直接的影响。书写介质也对字形产生了一定影响。书写介质是指书写文字时,用来些涂写在载体上以形成字迹的物质。汉字的书写介质有主要有墨汁、墨水、油墨、油漆等等。生漆书写形成了蝌蚪书。

教学要求:本章的重点是:一形体的概念,二是汉字字形的结构特点,三是汉字字形的变化。要求了解字形结构、字形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四章 汉字的字音

第一节 字音的结构与显示

一、字音的要素结构与汉字注音

字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给汉字注音的方法主要有:用整字标注整字音、反切注音和字母注音、汉语拼音注音。

二、字音的表现方式

字音是通过字形来表现的,字音的表现方式有两种:整字表音和声符表音。现代汉字声符的表音有效率为39%。

第二节 单音字、多音字与同字音

一、单音字

一个字只有一个读音的叫单音字。汉字的基本字绝大多数都是单音字。

二、多音字

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叫多音字,一个读音就是一个音项。多音字可以分为异读字、多音多义字两类。

三、同音字

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同音字又可分为基本同音字与完全同音字两类。同音字具有区别同音词、注音、释义、探求词的同源关系等作用。

第三节 字音的种类

一、古音与今音

古音与今音是相对的一对概念。同一个字时间在前的读音叫古音,时间在后的读音叫作今音。

二、正音与讹音

汉字的正音即正确的读音,指规范的读音;讹音指错误的音,即不符合规范的读音。讹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适用于甲义的音,误用于乙义。另一种情况是给误读了一个字本来没有的音。出现讹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种:1.因声旁而误读。2.因同旁字类推而误读。3.因形似而误读。4.不明字意而误读。

教学要求:掌握字音的概念,弄清楚它与词音的异同。了解字音的种类、字音的构成和字音的变化,掌握汉字读音的标准。

第五章 汉字的字义

第一节 单义字、多义字与同义字

一、单义字

一个字只有一个意义,这样的字叫做单义字。单义字可以分为历时单义字、共时单义字。

二、多义字

一个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叫做多义字。多义字可以分为历时多义字和共时多义字。

三、多义向单义的转化

有的字从共时角度来看,是单义字,而从历时角度来看,就不是单义字。从字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许多古代汉语中的多义字,到了现代汉语中,都变成了单义字。

四、同义字

同义字是指形体不同、读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狭义的同义字指一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又叫等义字。广义同义字指某个或某些义项相同的一组字。同义字从其意义相同的情况,大致有五种类型:1.所指对象相同,但称谓不同;2.意义相同,但主体不同;3.意义相同,但使用对象不同;4.基本意义相同但程度或数量不同;5.同类事物的不同形态。

第二节 字义的种类

一、字的本义

多义字的字义,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三类。字的本义指文字产生时获得的意义。本义的确定有字形标准与字用标准。字形标准就是字的本义一定要与字形有着密切联系,从字形中能到说明。字用标准就是与字形相联系的这个意义,一定要有文献用例。

二、字的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字的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分为和远引申义。

三、字的假借义

假借义是一个字因被借用后产生的意义。

第三节 字义的变化方式

字义的变化方式主要有字义的发展、字义的分化、字义的更替等。

一、字义的发展

引申是字义从原有的意义中发展。字义引申,可以是向着一个方向逐次发展,也可以是向不同的方向发散式发展。可以是对象的转移,也可以是主体之间的联系。而一些复杂的字义系统,则呈现出一种综合式的发展。

二、字义的分化

字义的分化是指从一个字的意义中分化出不同的意义。字义的分化属于字义引申的一种,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引申,它的特征在于,从一个义项同时分化为几个并列的不同义项。

三、字义的更替

字义的更替是指字的后起义排除了其原有的意义,使得这类字后来的意义与最初的意义完全不同。

教学要求:掌握字义的概念、字义的种类,了解字义的发展与变化。

第六章 汉字的功能。

第一节 汉字对汉语的作用

一、汉字记录了汉语

汉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记录并代表语言。拼音文字是记音文字,较之于拼音文字,汉字更具有超越时代,沟通古今语言的能力。汉字在传送语言方面能够超越方音,沟通方言。

二、汉字对语言本体的影响

汉字对于汉语本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强化了汉语的单音节特征。2.改变了某些词的读音。3.汉字对于汉语同音词的增多提供了条件,从而延缓了汉语向多音节方向的发展。4.汉字有利于方言的保存。5.汉字有利于语言的继承,甚至可以使某些历史词语复活。

第二节 汉字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汉字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汉字的发展,汉字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发展起着强大的反作用。

一、汉字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汉字的产生,为中华民族的先民增添了一种重要的信息工具,它运用视觉符号的形式,代替了一些实物交际手段,从而使某些交际变得简单易行。汉字记录、保存、传播了历史各个时期的文明成果,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汉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为人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

二、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三、汉字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了条件。

第三节 汉字对艺术的作用

一、汉字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物质载体

汉字书写形成了独特的书法,抒发性情,修养身心,培养美感。

二、汉字为语言艺术提供了新的方式。

汉字形体具有形象,人们可以借助它的形象来构成词语,用以说明事物。

三、汉字为文学艺术体供了新的手段

汉字可以构成文字与文学结合的艺术,例如,字谜、对联、诗体等等。

第四节 汉字对思维和大脑的影响

汉字首先是一种视觉图形,它为人们提供了视觉思维的载体。长期使用汉字,必然对思维与大脑带来一定影响。

一、汉字提供一种特殊的思维载体,使用汉字的人在使用别的思维载体的通事,也用汉字来来思维。

二、汉字有助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汉字的特点可以加强人的整体思维习惯使人受到辩证思维、象喻思维的训练。

三、汉字是训练思维的优质材料,人们一直在用它训练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汉字的运用有助于大脑的开发与全面发展。汉字是‘复脑文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汉字有助于治疗失读症。

第五节 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汉字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历史活动的产物,它在历史中运用、发展,同时也记载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汉字记载了社会物质文化,还记载着汉民族的精神文化。

教学要求:全面地了解汉字的功能,辨证地看待汉字与汉语、汉字与思维、汉字与艺术的关系,了解汉字对于汉族文化和中国社会的贡献。

第七章 古书的用字

第一节 古今字

一、古今字是指在不同的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一对或一组字,这一对或一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合称古今字。

二、古今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一个字记录词的任务的变化。起初一字多用,后来为了区分字义,就产生了今字。今字的产生可分两种情况:1.为区分本义和引申义而造今字。2.为区分本义和假借义而造今字。

三、今字的形体与古字的关系。今字是古字的后起字,它的形体一般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或改变。具体情况有:1.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形符形成今字。2.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声符形成今字。3.改变古字的形符成为今字。4.改变古字的声符成为今字。5.改动古字的笔画成为今字。

第二节 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临时代替的用字现象。这个本该用的字叫做本字,也叫正字,而那个临时替代的字就叫做通假字。通假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的区别是:第一,假借是本无其字可用,不得不借;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只是临时找一个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第二,假借是某字被借之后,就成为借者的字形,因而长久地具有了这个意义;而通假则是借字只是在被借的情况下,才临时的具有借义,而在其它场合下,借字仍然表示它原来的意义。

二、通假字的种类。根据通假字与其本字的语音关系,通假字可以分为两类:1.同音通假字。2.同声或同韵通假字。

三、关于通假字的几个问题。1.确定通假字与其本字的关系,要以古音为据,不要用今音衡量。2.一定的通假字与其本字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其数量对应关系,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的情况。3.本字与通假字的使用,有时候通假字成为常用字,从而掩盖了其本字。4.确认通假字要慎重,除了语音依据外,还需文献用例证据,切忌滥用通假。

第三节 异体字

一、广义的异体字包括古今字,通假字,以及狭义异体字。狭义异体字是指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符号,或者说是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二、异体字的类别。根据形体的差异,异体字可以分为这样几类:1.造字结构不同的异体字。2.所含部件不同的异体字。3.构字部件结构位置不同的异体字。4.因笔画差异而形成的异体字。

第四节 繁简字

一、繁简字是繁体字与该字之简体的合称。繁体字和简体字是同一个词的记录符号,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笔画的多少,笔画多的称为繁体字,笔画少的称为简体字。

二、繁简字的对应关系。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具有以下几类:1.一对一。2.一对二。3.一对多。对于繁简字特别要注意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

三、有些简化字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同形,但它们是音义都不相同的字。古书对此不可不知。

四、简化字中有一批同音归并字,给阅读古书造成了误解的可能性,对此要充分注意。

教学要求:了解古籍阅读的文字问题并学会正确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第二篇: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说 明

一、古代汉语是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以及图书馆、政史、文秘等非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非中文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免学古书的注解、古代的文体、诗律及词律等四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定为学年课,中文专业讲授120学时,非中文专业讲授,80学时。

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组成。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防止相互脱节。

五、选文多为散文,少数为韵文。选文以先秦两汉为主,以源带流,适当选取后世名篇。选文要健康,语言要典范。

六、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选文48篇(非中文专业42篇),以中短篇为宜,少量优秀长篇可节选。除讲授篇章外,还包括学生自学篇目。

八、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

九、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十、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讲授要并重,避免感性与理性相割裂.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

十一、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

十二、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教 学 内 容

绪 论

【教学要求】

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二、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2.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⑴文言文。

⑵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2.提高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文 字

【教学要求】

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形体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熟悉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由来与次 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

㈠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㈡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⑴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

⑵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

一、古今字:

㈠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㈡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1.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2.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㈢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代词义; 2.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二、异体字:

㈠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㈡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

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㈢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异体; 2.繁简异体。

三、繁简字:

㈠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㈡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㈢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 1.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 2.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 3.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汉字的通假

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

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2.秦汉以后汉字兼差逐渐减少。

二、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

三、汉字通假的条件: 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2.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

词 汇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能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同中有异;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认识古汉语词构成的特点。

词的古义和今义

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今词义。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

㈠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 1.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

2.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⑴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

⑵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

㈡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

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

⑴词义变化显著的;

⑵词义变化微殊的。2.词义范围上的差异:

⑴词义扩大;

⑵词义缩小;

⑶词义转移。

3.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⑴词义褒贬的差异;

⑵词义轻重的差异。

三、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 1.要有词义发展变化的历史主义观点; 2.辨析的重点不在同,而在异,在同中之异; 3,要掌握较多的语言材料,经常进行比较归纳; 4.充分利用工具书,有条件的可参阅古注。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

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最古的意义。2.引申义: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生的意义。可以分为:

⑴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⑵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

本义是引伸义的根据,引伸义是本义的延申。

三、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

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义归纳比较中求得。二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

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词义引伸的途径: 1.延展弓申。2.条件引申。3.比喻引申。4.关联引申。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单音词:

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㈠单纯词

1.迭音词(重言词):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

送音词不同于用词上的重迭。2.联绵词(连语)

⑴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兼迭韵的关系,也有非双声送韵的关系。

⑵书写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

⑶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3.音译外来词

㈡复合同

1.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同凝结而成的。

2.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其它类型的复合词。

3.判定复合同时要防止两种偏向

⑴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同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为复合饲。

⑵也不能以古拟今,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同组。

语 法 ㈠

虚词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它们在相应结构中的主要用法。

一、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常用虚词:

㈠之、其、者、所;是、或、莫。

㈡曾、且、乃、非、勿、毋、弗。

㈢于(於)、以、为、与、因;诸。

㈣而、则、虽、然。

㈤唯(惟)、盖、夫;也、矣、乎、焉、哉;欤(与)、邪(耶)、耳。

为便于掌握,虚词讲授可以以字为纲,兼顾词类。

语 法 ㈡

实词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着重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

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

二、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

㈠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1.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判定。

㈡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㈢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句意结合起来。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三、名同用作状语:

㈠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状态; 2.表示行为的处所; 3.表示行为的凭依; 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㈡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处所; 2.表示行为的方向。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

语 法 ㈢

句法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句式,并能正确分析一般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格式: 1.“„„者,„„也” 2.“„„,„„也” 3.“„„者,„„” 4.“„„,„„”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表示判断。

其中以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

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1,动词后用介词“于购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5.谓语动同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宾语前置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前; 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 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唯)宾语十是十动词”

“(唯)宾语十之十动词”

习惯句式

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结构。

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1.“如(奈、若)„„何”。2.“„„孰与(孰若)„„” 3.“何(何以)„„为”。

4.“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

成分省略

一、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

二、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 1.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 2.宾语承前省略; 3.兼语省略;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综合运用

【教学要求】

熟悉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编纂体例,掌握查检工具书的方法;认识古书注解的意义,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方法和常用术语;明确标点古文是一项基本功,了解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其危害,掌握正确标点的方法;明了直译和意译,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古汉语知识进行较为准确的对译;熟悉诗律与词律的基本内容。

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㈠字词类工具书 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辞源。4.辞 海。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㈡虚词类工具书

1.助字辨略。2.经传释词。3.词诠。

4.古汉语虚词通释。

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㈠熟悉工具书的编纂体例;

㈡掌握查字、定音、选义的要领;

㈢发挥工具书的效能,挖掘工具书的潜力。

古书的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创造了多种注解体例与方法,为今注提供借鉴。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

㈠传注体。

㈡义疏体。

㈢集解体。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

㈠释词。

㈡通句。

㈢疏释全章大意。

㈣评说。

四、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

㈠释义术语。

㈡声训术语。

㈢注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局限。

古文的标点

一、标点古书的意义:

标点古书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之一。

二、标点错误的类型。

三、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四、怎样正确地进行标点:

㈠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

㈡要注意语言分析;

㈢要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判断。

古代的文体

一、古代文体研究简况。

二、姚鼎文体的分类。

三、今天按语言形式的分类。

(一)散文。

(二)韵文。

(三)骄文。

古文今译

一、古文今译的意义。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直译和意译;

2.注意对文言词语的保留、增补、替换和调整。

三、古文今译的标准一信、达、雅。

诗律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诗律的基本内容。

㈠句数的规定: 1.律诗。2.绝句。3.排律。

㈡押韵的要求。

㈢平仄的格式: 1.平仄的句式与规则; 2.平仄的变通与拗救。

㈣对仗的安排: l.工对。2.邻对。3.宽对。

词律

一、词调、词牌、词谱: 1.词调。2.词牌。3.同谱。

二、词的字数与分段:

㈠依据字数,词可分为: 1.小令。2.中调。3.长调。

㈡依据段数,词可以称为: 1.一段叫“一片”或“阙”。2.不分段的词称作“单调”。3.分两段的词称作“双调”。

4.分三段、四段的词称作“三叠”、“四叠”。

三、词的用韵

四、词的平仄

五、词的对仗。

教 学 安 排

见课程辅助教材《古代汉语学习辅导》p19—24。

第三篇:《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72学时。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普

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绪论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第二讲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郑伯克段于

鄢》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三讲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对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性质、体例、内容等方面介绍。

第四讲 齐桓公伐楚

【教学目的】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齐桓公伐楚》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五讲 汉字的构造

【教学目的】本讲的内容包括:分析汉字结构“六书”理论,汉字的演变;本义的探求。重点是前四书,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和探求本义的方法。

第六讲 晋灵公不君

【教学目的】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七讲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今词义的情况,词义变化,掌握古义的手段等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第八讲 齐晋鞌之战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齐晋鞌之战》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九讲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关系,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举词例的意义。

第十讲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赵威后问齐使》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十一讲 汉字的构造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汉字构造中的“六书说”。要求学习时理解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二种为用字法。

第十二讲 鲁仲连义不帝秦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十三讲 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书中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要求学习时理解四种现象的成因,能对四种用字现象加以区分。

第十四讲 季氏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季氏》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十五讲 判断句,也字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的特点,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要求重点掌握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第十六讲 大同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大同》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十七讲 词类的活用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选句例,加以解释。

第十八讲 许行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许行》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值得注意。

第十九讲 连词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的用法。要在准确理解连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教材所举连词的用法,能在文句中辨认连词,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第二十讲 老子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老子》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二十一讲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代汉语语气词与词头、词尾。要了解一些主要语气词的用法和其表达的语气,了解一些词头、词尾的用法。培养理解文言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能力,提高其阅读能力。

第二十二讲 北冥有鱼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北冥有鱼》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书的注解。介绍古注的发展、体例和术语等。要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注家,掌握旧注术语用法,在此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

第二十四讲 秋水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秋水》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在古代汉语语法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实词也有相当数量,值得注意。

第二十五讲 古书的标点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第二十六讲 古文今译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翻译文言文的问题,要学会翻译文言的基本方法,以及翻译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十七讲 劝学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

面掌握《劝学》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在语法方面尤其是句型上有其特点,值得注意。

第二十八讲 修辞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如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省略等。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从文言文中辨识出这些修辞现象,提供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第二十九讲

五蠹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五蠹》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三十讲 古今语音的异同

【教学目的】本章讲古音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今语音差异,建立发展的语音观。掌握有关古音知识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古音知识打基础。

第三十一讲 上古音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是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题,包括上的韵部、声母、声调,学生理解“叶音说有关上古韵部、声母、声调等的研究情况,并了解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第三十二讲 七月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作为韵文,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七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古今词义的演变和语法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

第三十三讲 古书的读音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书的读音,包括古音通假、破读、特读。学习本章,要解古书的读音问题,弄清楚产生的原因,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读音现象,培养学生识别这几种读音现象的能力。

第三十四讲 哀郢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哀郢》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三十五讲 诗律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近体诗的诗律,主要有近体诗的分类、押韵、平仄、对偶、句法等。使学生了解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具备析近体诗格律的能力,为近体诗与近体诗格律的研究打基础。

第三十六讲 词律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词律,主要有词的分类、押韵、平仄、对仗等。了解词的基本格律,具备分析词律的能力,会分析词的用韵情况。为词律的研究打基础。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期中考查、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10%、20%、70%。

四、教材使用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2_年版。参考书目: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上下),商务印书舘出版,202_年。

2、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3、王力:《汉语史稿》(上中下),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1版。

4、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上下),语文出版社,1992年。

5、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萧泰芳、张儒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_年。

第四篇: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课程名称

古代汉语

二、学分

8学分

三、总学时数

144学时

四、指导思想、目的要求

古代汉语是汉语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它以科学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讲授文言名篇和古汉语基本知识与理论,使学生掌握常用字的词义差别和用法,基本扫清古书中虚词、实词、语法等方面的阅读障碍,借助古注和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撰写浅近文言诗文的动手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奠定继承传统文化和进一步学习语言学的基础。

五、教材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

六、章节及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简介《左传》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精讲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释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鄢、共、寐、亟、祭、虢、葺、乘、遗、匮、阙。重点解释词语:初、堪、贰、及、葺、完、兵、具、羹、启。让学生注意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为”加双宾语。名词用如动词。“是之谓”的用法。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全文。阅读《齐晋鞍之战》。

第二节

文选《左传·齐桓公伐楚》: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 字及异读字的音读:召、陉、女、朐、处。重点解释词语:侵、虞、无以、履、伯、为、绥、涉、征、好、池。说明下列语法现象:陈述句中用“是”复指提前的宾语。介词宾语在介词前面。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全文。

第三节

文选《左传·晋灵公不君》: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 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辟、蹯、畚、稽、鲜、食、宦、箪、与、橐、大、诒、为。重点解释词语:君、莫、先、死之、假寐、田、舍、焉、书法。说明下列语法现象:名词用如动词、否定句中宾语前置、今……于此/有……于此表假设。使动用法。“之”的不同用法。背诵”初……遂自亡也“一段。阅读《子产不毁乡校》。

第四节

古汉语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介绍汉语字典辞书编 排的几种主要方式。讲解下列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康熙字典》的编纂者,成书情况,部首排列,收字情况,释字体例,使用方法及王引之、王力的考证和订误。《辞源》《辞海》(修订本)的编纂,特点、体例。《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者、收字(词)、释字(词)体例和不足。《说明解字》的作者,收字,地位及对词的本义的探讨。《说文》对后世检字法的影响。清代研究说文的四大家。《说文》的使用方法,《经传释词》《词诠》《经籍纂诂》的著者(编者)、内容及使用方法。

第五节

古汉语通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词 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间的三种关系。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古代单音词演变成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方式。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阶段,体现了演变的离散性特征。讲解偏义复词、“连绵字”、“浑言”、“析言”、“本义”、“引申义”等概念。介绍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简介《战国策》的性质、价值及版本。精讲文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谖、属、好、铗、恶、会、愦、券、期、厩、拊、赉、贾。重点解释词语:贫乏、寄、给、比、责、诸、于是、下陈、因、所以、固、恐惧、祥、被。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句式、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如状语、判断句式的活用法。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第二段。阅读《鲁仲连义不帝秦》。

第二节

文选《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精讲全文,讲解下 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使、恙、苛、鳏、於。重点解释词语:书、发、先、后、苟、是、衣、食、业、息、彻、率、索、无用。说明下列语法现象: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疑问的代词系统。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第一段,阅读《江乙对荆宣王》。

第三节

文选《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詟、强、壑、媪、踵、腴、少。重点解释词语:新、质、揖、而、曾、得无、者、日、爱怜、贤、恣、于是、不肖。说明下列语法现象:连动式。状中式。“之”的不同用法。使动用法。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

第四节

古汉语通论

汉字的构造:六书的名称和次序。许慎对六书的解释。对六书是造字之本的看法。象形是造字的最基本原则。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界定意符和声符。意符对分辨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的作用。意符间的互相通用。意符和部首的异同。《说文》540部首的作用。隶变及其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第五节

古汉语通论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了解一字多 形对阅读古文献的作用。不同形体的字的三大分类。古今字的概念。古今字和假借字的区别。(古今字意义有关联,假借字则无;古今字属同源字,假借字则不属同源字)对古今字的态度。异体字的分类。繁简字的概念。掌握繁简字的意义。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分合关系。

第三单元

第一节

简介《论语》的性质、主要内容、地位及版本。精讲文选《论语·学而、为政、公冶长、雍也、述而》。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说、省、参、传、朽、父、冉、识、肱。重点讲解词语:日、无、为、是、而、可、再、憾、非、贰、废、愤、焉。说明下列语法现象:反问句式。“有十名词十者”句式。使动用法。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学而》、《为政》、《里仁》、《述而》(1)(2)(3)(4)(5)、《子罕》、《泰伯》。

第二节

文选《论语、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 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颛、哂、相、莒父、裨谌、被、衽、怍。重点解释词语:也、然则、犹、攻、诸、居、因、饥馑。说明下列语法现象:“见”的使动用法。“何……之有”句式。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微子》(2),《子张》(1)(2)。

第三节 简介《礼记》的性质、主要内容及版本。精讲文选《礼 记·大同、教学相长、博学》: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蜡、观、逮、长、分、黜、强、兑、学。重点解释词语:与、逮、与、家、里、用、谨、著、刑、讲、旨、长、笃、指、百、能。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用于主谓间表时间修饰。“所”字词组。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大同》。阅读《苛政猛于虎也》。

第四节

古汉语通论 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 讲解判断句的概念。判断句的古今不同表现。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乃”、“非”在判断句中的功能。上古汉语中用“为”字的判断句的条件。判断句的活用法。“也”字的语法功能。叙述句的概念。动词“为”加双宾语的特点。叙述句中宾语的位置。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的特点。古汉语被动句的形式。“矣”的语法功能。“焉”字的语法功能。

第五节

古汉语通论

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讲解否定句的概念。否定句中常用的九个否定词。否定句中宾语提前的条件。解释“不”与“弗”,“毋”与“勿”,“未”、与“未尝”的异同。“非”字的语法功能。讲解疑问句的概念。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条件。疑问词的两大分类: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三类疑问代词系统及其语法功能。疑问语气词的三种类别:纯粹传疑,要求证实,纯粹反诘。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不亦……乎”、何以……为“、何……之有”。语气词的连用及其语法功能。

第四单元

第一节

简介《孟子》的性质,主要内容、价值及版本。精讲文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曳、胜、数、罟、庠、莩、彘、豚。重点解释词语:凶、加、然、兵、或、可以、夺、谨、申、颁、然而、岁、发、罪。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之”用在主语和“于”字介宾短语之间的用法。“者”字用法。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五亩之宅……”一段。阅读《攘鸡》、《弈秋》。

第二节

文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褊、恶、便嬖、辟、莅、赡、为。重点解释词语:无以、乎哉、爱、隐、就、忖度、远、独、老、动、刑、过、权、然后、危、快、尝试、罔、轻、制、奚、本、衣、方千里、服、缘、若。说明下列语法现象:“者”、“所”的用法。人称代词的用法。使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

第三节

文选《孟子·许行》: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 异读字的音读:氓、廛、褐、耒耜、饔、甑、釜、爨、沦、契、劳、来、皋陶、贾、蓰。重点解释词语:踵、处、捆、焉、并、厉、恶、冠、易、惮、何、固、路、食、宫、虽然、当、登、交、独、叙、则、名、倍、没、任、尚、膺、伪、或。说明下列语法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用“是”复指。否定句中宾语提前。“之”用在主谓间的不用语法意义。使动用法。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当尧之时……”一段。阅读《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

第四节

古汉语通论

词类的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 字,所字:讲解名词用如动词的条件。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的条件。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条件。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分别。名词用如状语。“岁”,“月”、“日”用作状语的意义。动词用如状语。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和连动式的分别。人称代词系统的语法功能。“其”的语法功能。指示代词系统的语法功能。“或”字的用法。“者”字、“所”字的语法意义。“有所……”、“无所……”、“何所……”的语法特点。

第五单元

第一节

简介《墨子》的性质,主要内容及版本。精讲文选《墨子·非攻》。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辜、拽、重、豚。重点解释词语:园圃、非、亏、攘、兹、甚、当此、一、若以此说往、情、故、书、遗、奚、辩、乱。说明下列语法现象:偏义复词。表假设的句式“今……于此”、“今有……”。要求掌据以上所讲内容。

第二节

简介《老子》的性质、主要内容及版本。精讲文选《老子》四章课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毂、埏、埴、牖、见。重点解释词语:恶、形、音声、处、作、特、居、张、抑、举、奉、小、寡、伯、重、美、甘、安、乐。说明下列语法现象: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之”字用于主谓间作宾语。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

(一)(三)

(四)章。

第三节

简介《庄子》性质、主要内容和版本。精讲文选《庄子·逍遥游》。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鲲、坳、阏、蜩、决、抢、舂、安、沮、泠。重点解释词语:冥、怒、海、以、培、则、控、果然、之、特、劝、树、数数然、致、恶乎。说明下列语法现象:工具状语表示时间,只能放在动词之前。用于主谓间的“之”的不同语法意义。反问句“何(奚)以……为”的用法。“有十名词+者+谓词性词组”的语法特点。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全文。

第四节

文选《庄子·胠箧》: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缄滕、扃、斛、掊、铄、钳。重点解释词语:摄、揭、然则、竭、重、示、明、殚、乱、文章、散、规矩、攘、累。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为”加双宾语。“所”字词组。“然则”、“则”的用法。使动用法。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何以知其然也……”一段。阅读《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简介《诗经》的“六义”产生的时代,在汉语史上的的地位及其版本基本情况。精讲文选《诗经·关睢》。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睢、兴、窈窕、逑、参差、寤、寐、悠、荇。重点解释词语:窈窕、好逑、流、服、悠、辗转、采、友、乐。分析这首诗的用例和韵部。要求掌握上讲解内容,背诵全诗。

第二节

文选《诗经·卷耳、静女》:精讲全诗。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嗟、行、陟、嵬、觥、兕、姝、俟、踟躇、贻、彤、炜、说、荑、洵。重点解释词语:采采、盈、怀、陟、姑、永伤、云、何、爱、贻、女、洵、异、姝。分析这两首诗的韵例和韵部。背诵这两首诗。

第三节 文选《诗经·氓》:精讲全诗。讲解下列生僻字及

异读字的音读:氓、蚩蚩、愆、将、蓍、于、葚、耿、徂、陨、汤汤、夙、朝、至、隰、泮。重点解释词语:贸、布、匪、谋、涉、乘、载、体、贿、沃若、耽、说、食贫、渐、爽、贰、靡、遂、悼、偕、老、旦旦、反、是、已、哉。说明使动用法。分析本诗的韵例和韵部。背诵全诗。阅读《相鼠》。

第四节 文选《诗经·七月》:精讲全诗。讲解下列生僻字

及异读字的音读:蘩、萑、猗、要、缵、螽、莎、剥、苴、樗、重。重点解释词语:授衣、卒、趾、载、遵、殆、绩、孔、秀、其、言、私、股、穷、剥、介、叔、食、薪、同、功、于茅、索、向、亟、乘、蚤、跻,朋、称。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以”字的用法。词类活用。分析本诗的韵例和韵部。阅读《黍离》、《北门》、《月出》。

第五节

古汉语通论 《诗经》的用韵: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 的主要手段之一。区别韵和韵母。定义韵脚、韵例、交韵。诗经用韵的最主要的两种格式: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诗经用韵格式对后世诗歌押韵的影响。

第六节古汉语通论 《诗经》的韵部: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音有转移,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归纳古韵的方法:系联诗经韵脚,参以现代汉语文言。根据先秦别的诗歌韵文和散文中的韵语及谐声偏旁。清代古音学家的古韵分部。王力先生先秦古韵三十部及韵目。合韵的特点。古韵三十部的适用范围。叶音说及其错误。

第七节

古汉语通论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双声、叠韵的概念。判定双声叠韵所根据的语音系统。守温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上古汉语三十二个声母系统是对守温三十六字母分合的结果。王力晚年从李荣说,正齿音庄组中增加了俟母,变成三十三母。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构词法的关系。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古音通假的原则。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古今字的和假借字的关系。古音通假的原则在训诂学上的作用。古音通假的流弊。

第七单元

第一节 简介《离骚》的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和版本。精讲

文选《楚辞·离骚》。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陬、揆,重、辟、汩、搴、陛、苣、荃、骞骞、数、宛、畦、薜荔、谇、诼、面、溘、鸷、相、芰。重点解释词语:裔、降、度、肇、能、舆、淹、道、纯粹、遵、何、惮、败绩、武、遁、难、滋、憑、贯、服、周、遗则、民、替、工、错、郁邑、流亡、攘、厚、相、延、佇、尤、泽、章、体、惩。分析《离骚》的韵例和韵部。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背诵全诗。

第二节

文选《楚辞·国殇》:精讲全诗。讲解下列生僻字及该字:被、旌、躐、行、殪、霾、絷、墜。重点解释词语:操、被、甲、错、兵、接、蔽、交、先、凌、刃、援、反、挟、惩、以、诚、既、毅。分析本诗的韵例和韵部。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背诵全诗。

第三节

文选《楚辞·哀郢》:精讲全诗。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愆、怊、楫、愀、霰、婵媛、淼、谌、荏、湛湛、被、抗行、愠、蹀。重点解释词语:皇、纯、方、去、轸、怀、极、容与、眇、焉、薄、蹇产、释、羌、墳、聊、介、当、如、曾、孰、怡、行、惨、鄣、被、乱、曼、流观、冀、壹。分析本诗的韵例和韵部。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阅读《山鬼》、《渔父》。

第四节

古汉语通论

古书的注解(上):参阅古书的注解对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汉代的古书注解家及注解。唐代的“正义”、或“疏”。《十三经注疏》中各部书的注疏人。经书注解的体例。集注或集解的含义。注解常见的三种情况:释词,串解,通释全章大意。注解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第五节

古汉语通论

古书的注解(下):唐人除为先秦经书作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解。《史记》的注解。萧统《文选》的注解。《三国志》的注解。注明出典,划分段落,诠释大意,阐明哲学思想是这时期古书注解的特点。注音的方法:直音法或“读若,读如”法,反切,如字。汉语的四声别义。宋代学者尤其是朱熹的古书注解及其特点。清代学者的注解,校勘工作。常见的校勘术语:衍文(衍、衍字),脱文(脱、夺)。清代训诂学大家:王念孙的《诗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阅读[附录一]和[附录二]。

第八单元

第一节简介《史记》作者,成书情况,价值和版本。精讲文选《史纪·淮阴侯列传》(上)。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行、鄉、叱咤、属、呕呕、郦食其,喋、咫、暴、传、亨、蹑。重点解释词语:推择、数、王孙、众、干、拜、国士、东、废、劫、强、举、檄、至国、益、俱、禽、距、方、樵、萆、举、陈、殊、购、效、陪、拊、权、顿、由、案、首、掉。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名词用如状语。要求掌握以上讲述内容。阅读《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二节

精讲文选《史记·淮阴侯列传》(下)。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蹑、盱眙、分、石、贲、吟、垓、鞅鞅、哙、差、绐、当。重点解释词语:北、边、戮力,必、须臾、与、迫、年、从、弱、怀、者、候、机、阙、安步,已、随、行、械、临、伍、从容、畔、弟、夷、释、庶几、集。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反问句式“何以”的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如状语,表示比喻。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背诵“后数日……已详狂为巫”一段。

第三节

简介《汉书》的作者,成书情况及版本。精讲文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辟、乘、昊、泥、噬嗑、栎、漫羡、稗、肱。重点解释下列词语:者、祖述、宪章、析、苟、历、放、兼、任、顺、拘、必、刻、是以,上,蔽、以、推、专对、贯、鄙、造、及、缀、政、殊、崇、究。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如状语。代词“之”的用法。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背诵全文。

第九单元

第一节

文选《上书谏吴王》: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王、少、恻怛、铢、蘖、擢。重点解释词语:全、者、以、聚、术、遗,流、效、少、缕、任、系、极、骇、间、若、于、究、乘、性、却、景、加、靡、过、经、底、厉。说明下列语法现象: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比较句。“之”用于主谓语间的不同语法意义。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节

文选《报任安书》: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 异读字的音读:曩、悒、卒卒、诟、茸、单于、当、惨怆怛悼、睚眦、囹圄、重、钳、缧、绁、剌。重点解释词语:报、务、望、尤、会、迫、比数、效、搴、遂、奏、媚、仰、给、举、当、沮、货赂、婴、渐、鲜、倾、颇、倜傥、厄、大底、稽、下流、直、曼。说明下列语法现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判断句式。“于”字比较句。使动用法。名词用如状语。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背诵“古者富贵……难为俗人言也。”一段

第三节

文选《陈情表》:精讲课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 读字的音读:行、愍、祚、鲜、强、茕茕、洗马、逋、奄奄。重点解释词语:夙、闵、孩、背、息、吊、灵、慢、笃、告诉、矜、育、达、浅、鉴。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背诵全文。阅读《狱中上梁王书》。

第十单元(略讲)

第一节

简介韩愈的文学主张、语言特点、文集、版本。精讲文选《答李翊书》: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翊、蕲、晔、蔼、戛戛、汩汩。重点解释下列词语:抑、且、几、遂、蔼如、俨乎、非、肆、气、毕、处、遗。说明下列语法现象:疑问句的形式。“于”字被动句的用法。双重否定句式“非……不……”。判断句式。要求掌据以上所讲内容,背诵“气,水也”一段。

第二节 文选《送孟东野序》:精讲课文。讲解下列生僻字

及异读字的音读:挠、咎陶、尸佼、数、浸淫、铎。重点解释词语:鸣、荡、或、假、精、信、荒唐、属、绝、清、急、肆、章、杂、丑、顾、存、下、浸淫、游、尤、和、抑、役、释然、解。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之”字的不同用法。“其”字的不同用法。“以”字的不同用法。“者”字的用法。疑问句式。要求掌握以上讲解的内容。背诵“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一段。

第二节

简介柳宗元的文学主张、语言特点、文集、版本。文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契契、呶呶、愦、笏、怃、好、恶、剽。重点解释词语:环、吾子,卜,事、辄、独、抗、数、被、过、抑、责、愤、既、造、快、命、恢恢然、直、务、可、掉、本、焉、白。说明下列语法现象:“者”的用法。“所”字结构。反问句式。意动用法。使动用法“见”的用法。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始吾幼且少”一段。阅读苏轼《贾谊论》。

第四节

古汉语通论

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各种文体的特点。说明姚鼐《古文辞类纂》对文章的十三类分法: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铭类、哀祭类。

第五节

古汉语通论

古书的句读: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断句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意义不明,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意义不明主要表现在: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正确看待今哲和古贤对古书的标点。客观分析“数读皆可通”的现象。怎样正确地标点古书:重视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各方面的知识;多读古书,多做句读练习。

第十一单元(略讲)

第一节

文选《谢灵运传论》:简介沈约生平,成就。精讲课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飘、飚、道、属。重点解释词语:迭、宜、风流、振、薄、降、固、甫、工、祖、诡秀、烈、暨、革、逮、昆、敷、宣、音韵、达、举、傍、曾、去、来哲。说明名词用如状语,表示比喻的用法。介绍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语句方面的骈偶和四六,语音方面的平仄相对;用词方面的用典和藻饰。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阅读《答谢中书书》、《与顾亲书》。

第二节

简介刘勰思想、著作、地位及版本。精讲文选《情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黻、比、绮、倩、陶、鬻、蹊、贲、屏、间、重点解释词语:总、振、文、资、敷写、缕、研、讽、驰、钓、要、体、蹊徵、联、诡、殆、恶、章、拟、濯、雕琢、以、验、形、赡、厌。说明“所以”的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介绍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昔人什篇”一段。第三节

简介庾信生平、创作、地位及作品版本。精讲文选《哀江南赋序》课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虺、燮、敦、歃、唳、芟、耨、轵、炝、槎。重点解释词语:以、窜、周、涕、胜、及、睨、横、分裂、卷、夷、迭、宜。说明“者”字词组的用法。名词用如状语。“以”字的用法。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

第四节 简介王勃生平、创作,地位、文集和版本。精讲文选《滕 王阁序》:课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轸、瓯、隍、饯、潦、汀、甍、纡、舸、舳、雾、遄、睇眄、迥、涸。重点解释下列词语:控、引、枕、懿、腾、阿、临、穷、彻、数、宁、赊、效、介、等、抚、既、已、云尔。介绍本文的文体特点。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全文。

第五节 古汉语通论

骈体文的构成:骈体文的形成。骈体 文在语言方面的三个特点: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语音上的平仄,相对用词方面的用典和藻饰。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此外还要求对仗工整。“四六”的发展过程。“四六”的五种基本结构: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骈体文用典的目的和方法: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方法有正用、反用,有剪裁、融化。骈体文的功过得失。

第十二单元(略讲)

第一节

文选《吊屈原赋》:精讲课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汩、殒、鸱、枭、讯、谇、渎。重点解释词语:殒、厥、祥、植、故、斡、腾、服、咎、离、下、曾、去、固。分析本文的韵例和韵部。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阅读《酒德颂》。

第二节

文选《吊古战场文》:精讲全文。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垠、萦、铤、鸷、缯、蹙、沈沈、棣棣。重点解释词语:纠纷、悴、暴、伺、骄、析、当、假、胜、城、全、闲、竟、殷、莫、或、凶年。说明下列语法现象:使动用法。反问句式。名词用如动词。分析本文的韵例和韵部,要求掌握以上讲解内容。阅读《别赋》。

第三节

古汉语通论

赋的构成:赋与诗骚的区别和联系。赋的主要特点:铺采

文,体物写志。赋体的演变:汉代的古赋(辞赋),六朝的俳赋(骈赋),唐宋时代的律赋和中唐以后古文学家所作的文赋。赋的押韵:中间换韵;换韵与内容契合;隔句押韵是最常见的方法;韵脚不一定在句来;韵脚一般不重复。赋的构成:前面有序,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等。

第四节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的修辞:修辞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八类: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讲解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介绍代称八个方面的范围。辨析迂回和委婉的分别。增加互文(互文见义)辞格。掌握古代汉语修辞的作用:了解古人的修辞手段,掌握一些典故,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第十三单元(略讲)

第一节

简介汉乐府的来源分类、主要内容。精讲文选《两汉乐府诗歌·上邪》和《上山采蘼芜》两首诗。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蘼芜、姝、爪、缣。重点解释词语:邪、相知、命、陵、为、雨、乃、故、颜色、阁、工、将。分析两首诗的押韵方式和语言特点。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这两首诗。阅读《有所思》、《孤儿行》。第二节

简介古诗十九首内容和艺术特点。精讲文选《汉魏六朝诗·迢迢牵牛星和燕歌行》两首诗。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纤纤、杼、脉脉、慊慊、茕茕。重点解释词语:迢迢、擢、章、零、且、许、盈盈、摇落、淹、央、辜、梁。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分析这两首诗的押韵方式。介绍柏梁体。背诵这两首诗。阅读《行行重行行》、《登池上楼》、《饮洒》。

第三节

文选《唐宋五七言古体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精讲全诗。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契、觊、蹴、殷、窭、槛、间。重点解释词语:一何,弥、倾、干谒、易、聊、天衢、摩戛、荣、极目、坼、寄、登、窭、仓卒、骚屑、固、因、洞、掇。说明借代、隐喻、委婉的修辞方法和连绵字的构词法。分析本诗的韵例。重点讲解全诗一韵到底,六个入声韵质物月曷黠屑通为一韵、与诗人沉郁悲愤的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熟读本诗,牢记本诗韵56个韵脚入声字。阅读《滕王阁》、《山石》。

第四节

文选《

五、七言律诗·春望、无题》:精讲这两首诗。讲解下列生僻字及异读字的音读:簪、看。重点解释词语:国、城、溅、惊、抵、书、白头、浑、欲、镜、看。分析这两首诗的平仄、对仗、押韵和语法特点:《春望》是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其平仄格式为aB bA aB,bA。《无题》是首句入韵的仄起式,其平仄格式为BA、aB,bA,aB.第六节 古汉语通论

诗律(上):《诗经》、《楚辞》后,诗 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唐代律诗兴起后,诗歌有了更严密的格律。汉魏六朝诗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的概念。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介绍“五古”、“七古”、“五律”、“七律”、“长律”、“五绝”、“七绝”、“律绝”、“古绝”的概念。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散文化但每句字语一定,押韵;多用口语语汇。汉魏六朝诗的句式特点。汉魏六朝诗的用韵: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隔句为韵,七言诗则是句句入韵,被称为“柏梁体”。杂言乐府诗主要是隔句韵和句句韵。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近于隋唐韵部。

第六节

古汉语通论 诗律(下):介绍隋陆法言《切韵》206韵。南宋平水106韵是唐人的用韵标准。讲解平水韵106韵平声韵。近体诗和古体诗用韵的特点: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没有“出韵”的情况;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通押。平仄的概念。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 律诗的“粘对”。犯孤平。拗救。古体诗的分类:纯粹的古风和入律的古风。两类古体诗的特点。唐诗的对仗: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长律首联可以用对仗,尾联不用。律绝视截取哪两联而定。介绍合掌对,流水对和借对。近体诗的句式。近体诗的语法特点:省略和例装。省略中缺乏动词谓语的四种句子。

第十四单元(略讲)

第一节

简介苏创轼的创作特点,作品及版本。精讲文选《江城子·密州出猎》。重点解释词语:擎、千骑、卷、会、天狼。分析这首词的词律:双调、押平声阳韵,一韵到底。对仗特点。平仄和句式。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这首词。背诵李煜《浪淘沙》、李清照《永遇乐》、李白《菩萨蛮》。

第二节

文选《摸鱼儿·淳熙已亥》:简介辛弃疾的创作,作品及版本。精讲全词。重点解释词语:消、红、见说道、殷勤、准拟、纵、脉脉、危。分析这首词的词律:双调。御遇语

通韵,上去通押。一字豆“算”的特点。要求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全词。背诵姜夔《扬州慢》一词。

第七节 文选《般涉哨遍·高祖还乡》:精讲全文。讲解下列 生僻字及异读的音读:恶、铮、乐、见、旋、卒、重点解释词语:寻常、一壁厢、索、舒、乔人物、觑、那、标、白。分析这个套曲的曲律:曲牌:哨遍。宫调:般涉调。曲韵:押鱼模韵,一韵到底。重韵:故、欲、夫、付、舆、故、芦户。一句话的末两字都是仄声,要避免重复:众人施礼数(上去)。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名中,如[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等。掌握以上所讲内容。背诵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两支小令。

第五节

古汉语通论

词律:词与古风的不同:词多律句;古风的长短句是随意的,词句的长短由词调规定。介绍下列概念“词调”、“词谱”、“同调异名”、同调异体。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类。介绍清人万树的《词律》和王奕清等编纂的《钦定词谱》,清人戈载《词林正韵》十九部。调的用韵特点。词的平仄和句式。一字豆的特点。词对仗的特点:不限于平仄相对,允许同字相字,对仗的位置不固定。一字豆的对仗特点。

第六节

古汉语通论

曲律

讲解下列概念:“杂剧”、“散曲”、“小令”、“套数”、“曲调”、“宫调”。元曲作者根据时音用韵。介绍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十九韵部。北曲用韵的特点:平仄通押;一韵到底;不忌重韵;可有赘韵。曲字的四声:元代北方的声调是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是汉语语音系统发生变化的结果(平分阴阳,清上变去、入派四声)。介绍曲韵中上声和去声对立的情况。曲句衬字、增韵的特点。

七、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讲授典范文言文的过程中,随文讲解有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知识。讲解通论时,将各种知识系统化。

学生课外阅读为辅,有的课文由学生自己结合注释阅读,有的课文不讲解但要求背诵,有的课文配合以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综合。平时考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课堂提问、小测验、背诵课文、学生讲解、分组比赛等。期末考试一般采取一个专业或一个班级集体闭卷笔试形式,迫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对所学文言名篇背诵巩固。

考试题目

注重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可通过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论述等题型考查。还要考查文言阅读的能力,可通过标点古文、翻译和解释文言文、回答文言文中的有关问题、默写课文等形式考查。

第五篇: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学年课,课内120学时。6学分。

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

五、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六、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

七、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八、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教授要并重,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

九、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

十、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二)多媒体教材的使用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二、教学建议

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传授文学理论,要紧密结合文学的实践,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原文,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参加理论研讨活动,让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完成相关练习题和综合测试,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第三部分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部分

教学要求:

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 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

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提高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同一的原则。

文字部分

教学要求

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汉字形体构造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熟悉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古书中的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

二、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三、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 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 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 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汉字的通假

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

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

2、汉以后汉字通假逐渐减少。

二、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

三、汉字通假的条件:

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2、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

词汇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能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同中有异;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认识古汉语词构成的特点。

词的古义和今义

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地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今词义。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

1、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

2、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1)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

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1)词义变化显著的;(2)词义变化微殊的。词义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差异。(2)词义轻重的差异。

三、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

1、要有词义发展变化的历史主义观点;

2、辨析的重点不在同,而在异,在同中之异;

3、要掌握较多的语言材料,经常进行比较归纳;

4、充分利用工具书,有条件的可参阅古注。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 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

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2、引申义

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生的意义。可以分为:(1)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2)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延伸。

三、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

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义归纳比较中求得。两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

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词义引申的途径:

1、延展引申。

2、条件引申。

3、比喻引申。

4、关联引申。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单音词

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

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一)单纯词

1、迭音词(重言词)

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迭音词不同于用词上的重迭。

2、联绵词

(1)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兼迭韵的关系,也有非双声迭韵的关系。

(2)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3)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

3、音译外来词

(二)复合词

1、同义复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凝结而成的。

2、偏义副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其他类型的复合词。

3、判定复合词时要防止两种偏向

(1)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为复合词。(2)也不能以今拟古,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词组。

语法部分

虚词

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它们在相应结构中的主要用法。

一、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常用虚词

(一)之、其、者、所;

是、或、莫。

(二)曾、且、乃、非、勿、毋、弗。

(三)于(於)、以、为、与、因;

诸。

(四)而、则、虽、然。

(五)唯(惟)、盖、夫;

也、矣、乎、焉、哉; 欤(与)、邪(耶)、耳。

为便于掌握,虚词讲授可以以字为纲,兼顾词类。

实词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着重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1、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判定。

(二)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句意结合起来。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三、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状态;

2、表示行为的处所;

3、表示行为的凭依;

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处所;

2、表示行为的方向。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

句法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句式,并能正确分析一般的句子结构。

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用格式: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有的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其中以第一种格式为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三、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四、指示代词“是”用作判断句主语,不要误认为判断词。

五、判断词“是”的出现。

六、判断句的活用。

被动句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

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面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面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在动词前面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

4、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宾语前置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被动词前;

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

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唯)宾语+是+动词” “(唯)宾语+之+动词”

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机构。

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1.“如(奈、若)......何” 2.“......孰与(孰若)......” 3.“何(何以)......为” 4.“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

三、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

四、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

1、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

2、宾语承前省略;

3、兼语省略;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诗词格律部分

诗律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诗律的基本内容。

(一)句数的规定:

1、律诗

2、绝句

3、排律

(二)押韵的要求

(三)平仄的格式

1、平仄的句式与规则

2、平仄的变通与*救

(四)对仗的安排

1、工对

2、邻对

3、宽对

词律

一、词调、词牌、词谱:

1、词调

2、词牌

3、词谱

二、词的字数与分段:

(一)依据字数,词可分为:

1、小令

2、中调

3、长调

(二)依据段数,词可称为:

1、一段叫“一片”或“阙”

2、不分段的词称作“单调”

3、分两段的词称作“双调”

4、分三段、四段的词称作“三叠”、“四叠”

三、词的用韵

四、词的平仄

五、词的对仗

综合运用部分

教学要求:

熟悉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编纂体列,掌握查检工具书的方法;认识古书注解的意义,了解古书注解的 体列、方法和常用术语;明确标点古文是一项基本功,了解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其危害,掌握正确标点的方法;明了直译和意译,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古汉语知识进行较为准确的对译。

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字词类工具书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3、辞源。

4、辞海。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虚词类工具书

1、助字辨略。

2、经传释词。

3、词诠。

4、古汉语虚词通释。

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一)熟悉工具书的编纂体列;

(二)掌握查字、定音、选义的要领;

(三)发挥工具书的效能,挖掘工具书的潜力。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古人创造了多种注解体列与方法,为今注解提供借鉴。

二、古书注解的体列:

(一)传注体。

(二)义疏体。

(三)集解体。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

(一)释词。

(二)通句。

(三)疏释全章大意。

(四)评说。

四、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

(一)释义术语。

(二)声训术语。

(三)注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局限。

古文的标点

一、标点古书的意义;

标点古书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之一。

二、标点错误的类型。

三、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四、怎样正确地进行标点:

(一)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

(二)要注意语言分析;

(三)要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判断。

古代的文体

一、古代文体研究简况。

二、姚鼐文体的分类。

三、今天按语言形式的分类:

(一)散文。

(二)韵文。

(三)骈文。

古文今译

一、古文今译的意义。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直译和意译;

2、注意对文言词语的保留、增补、替换和调整。

三、古文今译的标准――信、达、雅。

古代汉语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