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爱上识字
让学生爱上识字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任小满
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会读、会讲、会写、会用汉字的教学活动。通过识字教学,形成识字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阅读和写作,促进书面语言水平的提高。所以,成功的识字教学对培养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整个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而小学低年级就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识字量之大,要求之高,对当前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低年级要注重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小学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生字,又能使他们乐于识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呢?笔者目前正是任教低年级语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喜欢识字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通常的做法是:
1、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动辄发号施令,指挥学生,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字 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实践证明,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3、积极表扬与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受到批评,则萎靡不振,注意力容易分散。特级教师高林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我常挂嘴边的是 “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学生说得好,我还会和学生一起热烈地鼓掌,于是学生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二、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快乐识字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应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识字教学的需要。语文本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
1、在情境中识字:
在课堂上,把一个字放在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记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学习“泼”与“波”这两个易被学生混淆的字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当你洗完头“发”之后,要把“水”泼掉,这就是泼水的“泼”;当一个“皮”球掉到“水”里之后,便会形成一圈圈的波纹,这就是“波”。识字的过程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识字的效率特别高。
2、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 2 到的效果。像“找朋友”、“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如“找朋友”让几个孩子手拿生字卡片,站在讲台前,老师问:如,“犬”的朋友在哪里?孩子就会拿出相应的卡片回答:“犬”的朋友在这里。接着,就让他带领其它孩子来认读。“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的游戏,就是设置道道关卡,每过一道需认识生字,顺利通过道道关卡,就能夺取最后的小红花。在教学《识字3》时,因为书中是以古代的象形字来引出现代汉字。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来玩“兑门票”的游戏。老师手中持“象形字”门票,孩子们手中持生字门票,老师一出示门票,孩子们就马上要拿出生字门票,对号入座。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不正是孩子们所期盼的吗?
3、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刚开始,教师可以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认识生字。在教学“午”字,学生可以编出: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 “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 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在故事中识字
把生字编成一个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识字的热情,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5、在比较中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象,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青、蜻、清、请、晴、睛,可以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容易记住了。
6、利用熟字带生字来识字
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加三点水是“海”,“住”去掉单人旁就是“主”„„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如通过画画教学生字,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三、挖掘生活源泉,为学生拓展识字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摆脱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阅读中开动脑筋识字,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
1、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不仅我们的语文书,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就有许多事物都是识字的好机会、好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比如,小学生刚入学,对同学的名字特别感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这时,可以趁热打铁,每天请一个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增加了七八十个课外识字量。另外,家庭、街道、商店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去认识路标及牌匾或街头广告上的生字。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上的汉字,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只要我们适时的引导,就能让孩子们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主动识字的习惯。
2、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引导孩子在课余进行诗文经典诵读,既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记忆贮存。孩子经常在课外诵读儿歌、背古诗,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学生都能背诵二十多首古诗。经典的智慧不断输入孩子纯净的心灵,日后必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积累语言,而目前最显著的作用就是通过古文诵读,能大大促进孩子识字。课外阅读宝贵的识字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竭,源远流长。而学生在有了相应的识字量之后,又会更加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识字,识字的欲望更强烈。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只要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开发、利用生活和社会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生活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就能让学生爱上识字,提高识字能力,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语文--追根溯源,让学生爱上识字
小学语文(论文)
追根溯源,让学生爱上识字
永康市大司巷小学
杨静巧
【摘要】 本文意在从造字法的角度,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描绘、指事字的指示性暗示、会意字的想象解说、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和声旁的表声性等特点,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爱上识字,从而提高识字兴趣及能力。
【关键词】造字法 识字 兴趣及能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一个小学生的识字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语文水平如何。识字基础不好,阅读和写作无从说起。提高学生识字量和识字能力的方法很多,本文着重阐述如何结合造字法,让学生爱上识字,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及能力。
一、象形字的直观描绘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接受知识方面以直观形象为主。而象形字正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象形字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体图象的特征,其意义内容直指那些具体的有形可睹的客观外物。“象形法”按照中国古书上的说法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观鸟兽之行迹,察山川风雨之演相,体类象形而造字”。由此可见,汉字源于最初的人类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各方面去表现,用文字的形式把声音记录下来。汉字中的象形字发展到今天,离其造字之初已相去甚远,可总有一些永恒的、本质的、精髓的事物、思想、主题存在。这也是追溯字“源”的桥梁所在。利用其直观图象性,是增强汉字认字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文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强调“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基于以上的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象形字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确实符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需求。以下是对主要象形造字状况的分类总结: 取人身
取全身:人、身、女、子、孕„„ 取各部:手、足、耳、口、鼻„„
地貌天象:山、水、川、日、月、云、火„„
象 形 造 字 取自然物 草木田禾:草、竹、木、禾、田„„ 鱼虫鸟兽:虎、蛇、象、牛、鱼、燕„„
生活居舍:穴、广、门、户、册„„
取生活用物
用具兵器:网、鬲、缶、豆、尊、刀、匕„„
礼乐物
王神鬼祝:示、祀、祖、礼、鬼、舞„„ 礼乐器具:鼓、角、琴、罄„„
在复习巩固这些汉字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象形字的优越性,“寓画于字”,画中学字,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字。由点及面,由面构成立体,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象形字体系。从而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认字辨字能力。
二、指事字的指示性暗示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只不过它表现的是更加抽象的含义。这类字,即在代表某一物体的个体图象上再作出一种表识性的记号,用以指示所要表示的是该物体的某一部分内容。在指事字中,方位字比较典型地运用了指事的方法。如“上”、“下”。“上”字和“下”字,是以一条基准线为坐标,用一条垂直的指示线或点指示其方位。还有一些字是通过指示事物之局部来造字的。如“末”、“未”、“刃”等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在于他们之间的“大不同”,而在于他们之间的“小不同”。“大不同”已经没有了区别的必要,也不会让人想到要去区别。正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似,所以要试着去寻求他们之间的“小不同”。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相同,而许多时候事物的关键点就在于“小处”。从“小处”入手,反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想抓住指示字的精髓含义,重点不在于指示字的全局,而在于指示字中指示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才是本质 的突破口。学生在初次遇上这类字时,往往会忽略这一部分的重要性。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部分对把握整个字义的重要性。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这个指示性的部件上。如“刃”就应该突出表刀刃上的这一点,而且特别强调“刃”这个字的义就体现在这个点上,表示刀锋利。在强调出重点的同时,也要进行相近字的区别,可用比较的方法并进行丰富的想象。如“末——未”,第二横比第一横长,表示路越来越宽,未来越来越好,所以上短下长为未,相反则为“穷途末路”,为“末”字。这对区别形近字、易混字意义重大。
在汉字当中,指事字相对来说比较少。因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独体的、表达单独个体的事物、想法或概念的形式总是有限的。当现有的汉字不能满足于人们表达的需要时,人们就会去寻求解决这个矛盾的突破口。因此,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的需要使会意字和形声字应运而生。但我们不能因为指事字的局限性,而忽略它们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三、会意字的想象解说
利用图形的比配或文字的组合来会合出某种意义的字为会意字。会意字一般都是代表意义产生的。这些特征就比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这也就比较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心理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对三、四年级学生提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对五、六年级学生提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些要求在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教学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会意字更多地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先人们的原始思维。“会意字”,顾名思义,字义的呈现有一个内部的思维交流、融合的过程,即“会意”的过程。只是平时人们在使用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环节,直接蹦向具体的字义。“会意”的过程,其实是在分析字型结构的过程中展开的联想、想象的过程。学生在刚接触这类陌生字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陌生”的字,用“熟悉”的笔画构成“陌生”的字。在学生头脑中存留的是一个无意识的模糊而复杂的笔画的轮廓。在其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会意”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原先保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无意识模糊复杂的轮廓开始发生转变。虽然依然是一个模糊复杂的轮廓,但这一轮廓是有意识的思考、联想的结果。最后学生在课外练习巩固中,这个有意识思考的轮廓开 始明晰、确实。直到到达某一阶段,这个有意识的思考又轮回到无意识的思考。这个时候就是“直接蹦向具体的字义”的环节。这一环节就是学生追求的环节。教师在整个“会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在这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增强小学生的自识自辨的能力。
会意字从分析字形方法入手。如“三人为众”(表示人的多),“三木为森”(表示树多),“不正则歪”,“小土为尘”,“白水为泉”等。运用传统的造字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容易理解字的含义,从而减少了因理解不够,混淆字的结构而导致写错别字的现象。如“即”和“既”,许多学生在使用这两个字时,常出错误。但是如果知道了这两个字造字时的本义,就不会出错了。“即”在甲骨文中,左边像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坐着的人,合起来为人坐在食器旁正要吃里面的东西。从这个本义出发产生的引申义,如靠近或接近。“既”在甲骨文中,左边也像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人把头扭向后面去,张开嘴巴在打嗝,表示肚子已饱,不想再吃了。由此“既”便有了“完毕”,“已经”之义。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出示类似“即”、“既”的画,并进行讲解,肯定会激发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在这样的训练中,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字辨字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无形中了解了中国特有的汉字文化,并能从汉字形体上体味出汉字中蕴涵的情感。
四、形声字的形旁的表义性,声旁的表声性
凡是采取加注意符、声符或音义合成的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为形声字。它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表示一定的意义。例如“红”字,写出来是这样一个形:“纟”旁加“工”,读hóng;表示红色;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意义。
(一)利用形旁帮助了解字义
形旁是理解字义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形旁内包含着的更深的、引申的意义。如“氵”是液体的一种符号,包括自然界的液体,如水,也包括生物体分泌的液体,如泪,汗,乃至用于液体的名称,如江、河、湖、海。所以“氵”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引起的联想也是丰富的。如下列所示:
氵
其它 液体 水 一般用于水名,地名:江、河、湖、海、洲、湘、汉、谓„„ 水的活动和产生的作用或影响:流、淌、泻、泄、湿„„ 水的状貌:泓、波、清、沫、汪„„ 水的声音:沽、淙„„
实用的:酒、油、汁、汤„„
生物体分泌出来的:汗、泪、泣、泌、涕„„
如果在教学中利于形声字形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比较学习,学生识字量会大大提高,而且对字义的理解会更明确,对学生的自我识字能力会有帮助,如果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学生也可针对字形的特征对字义进行猜测,以提高阅读水平。
(二)利用声旁帮助了解字音
声旁是帮助了解字音的关键。古代最初造字的时候,从某声符的字就读某声符的音。遇到比较难认的字或读音有改变的就用读若某某来标明读音。许慎以后,读音有了更大的发展。同声符的字固然有读音相同的,而更多的是读音不全同,甚至有的读音完全不相同。不过,尽管不同,我们还是可以找出它们的演变规律的。不过,在小学的教学中,就没有教给学生认识这些规律的必要了。因为其间的变化过于复杂,还不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怕到时反而弄巧成拙。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中提出了“三个维度”,分别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利用造字法进行识字教学,恰好符合了“三个维度”的标准要求。从造字法的角度来增强学生的识字辨字能力,是从字的本质来源进行探讨。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教师课内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在不自觉中对中国文字产生了兴趣,在无意识中增强学生识字辨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公
《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谋作武
《中国古文字的起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汉字造字法
http://baike.baidu.com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八年的教学生涯让我从一个稚嫩的年轻教师逐渐走向成熟,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说是从我站上三尺讲台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眸时就一直奋斗的目标。一晃几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来到学校咿呀学语,一届又一届的小学生在这里告别小学生涯,这期间接触到了各种类型的学生,聪明的、懒惰的、勤奋的、好学的……虽然在教育战线上我还谈不上是资深经验教师,但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孩子们的作文。今天,我想谈谈孩子们的写作,我觉得具体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作文教学要创新,不能过于古板,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热情地关爱每个学生
谈到作文教学,我的许多同事也有同感,刚接触到小学作文教学时,都会感到十分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现在我想结合我的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点感悟。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想让学生愿意去学,首先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就要从这方面入手了。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心理学研究曾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要联系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的话,也就不致于拿着笔而无处下手了。因此,我们要在学生作文前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不要等学生在写的时候才想起来要强调这个、强调那里了。其次是在给学生规定作文命题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束缚儿童的个性。他们的童年生活有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乐趣、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促成儿童写作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童话世界。
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我们常说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我在教学生写习作《水果》时,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先做到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随后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不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可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让学生摸一摸: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带来的苹果,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所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细心地去观察了,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才能有所写。
三、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要求每天坚持写日记
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做到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不管是在课文里还是在课外读刊上遇到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你都要注意收集,最好的办法就是专门准备一本摘抄好词佳句的笔记本。这样久而久之,在你的脑海里就会收集到很多的好词好句,当你在写作文言词句穷的时候就会有所想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求学
生每天都坚持写一篇日记,要求记下每天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去写流水账。大多数学生可以说在每天写一篇日记的严格要求下,写作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我认为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四、写完作文后不要忽视修改的重要性
水平再高的人在做完某件事后都不能保证完全无误,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在写完作文后常常忽略的就是去修改习作,导致很多学生的作文在先不谈质量的前提下就出现了很多的错别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上面讲的几点就是我一些理解和感悟。对于教育,对于作文教学,我们做教师的可以说任重而道远,要想让学生能够完全爱上学习、爱上谈之色变的作文,那么我们只有切合实际,结合孩子们的生长环境,对其耐心认真地指导,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不要束缚孩子的创作思路,写出心声,写出属于他们的多姿多彩的童年,让每个人都爱上作文、爱上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话,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就再也不会为作文教学而犯愁了。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确是当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写作文时言之无物;其次是不知道怎么来写,有时候小学生想表达一些什么,但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另外就是写作时兴趣不高,调动不起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痛了。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解决小学生怕写作文这一现状,就应该从源头上着手,对症下药,解决以上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平时教学中的实际,联系专家们的讲座,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习作目的。惧由心生,学生害怕习作,首先要过心理关。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习作的目的,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到作文并不可怕,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专家们的讲话非常中肯,那就是“作文即用笔来说心里话;作文是一种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因此,每次习作前,教师应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再要求他们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心里话
用笔记录下来。另外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拔高各学段的习作要求,不同的年龄段,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应该区别对待。
二、充实习作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如此,如果在学生的头脑中不能唤醒一些要写东西的表象,没有一定的积累,这是无论如何写不成好习作的。这样,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及生活当中,一定要教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我认为,一是要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生活即作文,在我们的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习作的素材,只不过看你是不是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把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加以区别,认真思考,变为自己内心的东西。一次游戏、一次活动、一次学习等等,每一次经历,都是一定有所收获的。其次是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日记是最值得提倡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记内容可以形式多样,摘抄、记事、抒情、议论,都可以。另外,加强课外阅读无疑是增进习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手段。看得多,见得多,自然就会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了。
三、指导习作方法。就像教小孩子说话一样,对学生习作进行必要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文章如何开头,如何叙事,如何过渡,如何结尾,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教学时把习作与阅读相结合,遇到在习作上有典型特点的时候,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习作知识的传授。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们就可以教学生如何搞好前后呼应,首尾联贯了。再者,就是对习作方法的指导应该注意序列化。那就是在不同的年级,教学生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
四、科学习作评价。评价既是指挥棒的问题,评价也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发挥评价的功能,让他们体验到习作取得的成功,让学生爱上写作。教师应不吝啬自己手中的分数,只要学生在每次习作中有他的亮点或者说有其进步点,教师都应善于挖掘,加以表扬。另外,我们应为学生的习作展示搭建舞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在同学们的欣赏当中,他会自我要求更加严格,他会觉得习作是一件有滋有味的事情。习作交流,习作大赛、作文展览、编辑习作专刊、学生习作赏析等等,这些都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当然,我们在习作讲评时,还可以根据每次习作的侧重点,对学生的习作加以点评与指导,指出其中的不足,促使其进步。
总之,让童心写童言。我们在平常的习作教学中,只要是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角度出发,给他们创造习作的宽松环境,让他们畅所欲言,我想,学生就肯定会用心爱上习作的。
第四篇: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学生爱上阅读
麒麟区麒麟小学 吕奉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
一、二年级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四年级的目标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五、六年级的目标是“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渴望,书读的多了,知识就多,语文综合能力自然就强,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多么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爱上阅读呢?在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把自己全部活动集中地指向读书,体验到读书中欢乐的情趣。所以教师要激发小学生读的兴趣源。
1、以读物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学习最好兴趣,乃是对学生材料的兴趣。”这句话告诉我们:当学习兴趣已经产生时,学习材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持久。比如,学习完《窃读记》这篇课文,可推荐林海英相关的的作品《城南旧事》、《生命的枫林》、《往事悠悠》等;学习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可推荐“现代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全集(普及本)》。也就是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课文资料,推荐相关的作品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深化了所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爱上了阅读。
2、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爸爸、妈妈、教师给自己讲故事。他们常常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们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听、讲。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有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时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读书的目的。
第二、保护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新的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课外阅读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化
阅读行为。每个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经验水平都不尽相同,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开放的读书环境,不要有太多刻板的限定,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当然原则指导也不可或缺)。教师尊重学生读书的选择,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阅读兴趣与热情自然也就萌生了。
第三、精心推荐课外读物,引发好奇心
1、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学生个性特点的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对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还是很盲从,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按照小学低、中、高年段特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为他们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比如儿童经典作品《西游记》,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少儿版)、《红楼梦》(少儿版)、《中华上下五千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爱因斯坦》、《李四光》等;故事类读物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文化教育类书籍如《爱的教育》、《做人与做事》、《100个中国孩子的梦》等;《小学生100种必读书导读》等书籍。
2、推荐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读物
向小学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平时,我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动物世界》。各类有意义的节目像《3.15晚会》、《感动中国晚会》、《道德模范颁奖晚会》、《抗震救灾晚会》等等,这些都能给孩子
带来广博知识,同时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第四、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为了更好地营造读书的氛围,我班设立了图书角,并在图书角的侧面粘贴上关于激发人读书的名言,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孩子无形中被这种氛围陶冶,想读、要读之情油然而生。另外在书柜上养一盆吊兰,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生活的情趣,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喜爱读书了。
2、给学生充足读书时间,增加读书兴趣
在平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每天挤出一些时间,给学生们阅读。班上成立了图书管理组,每天中午我都要抽出二十多分钟让学生阅读,当学生一点五十到两点左右进入校园,图书管理组长就会用钥匙打开书柜,五个图书管理员就分别对各自负责的五个大组发放书籍。星期一、三看名著,星期二作文欣赏,星期四、五看其它课外书籍(我班的书柜所装书籍是分层整理的)。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大多数都能静下心来真正捧起书本在书海中徜徉,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少数的几个孩子,起初还是只捧着书“照镜子”的情况也慢慢在这种读书氛围中被淡化,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渐渐地,这些孩子也爱上了阅读。
第五、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爱读书勤读书的榜样。
常言道: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读书兴趣与习惯的培养亦
是如此。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孩子,只有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所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热爱读书勤于读书的榜样,以买书读书的习惯行为,以家庭学校的书香氛围,以陶醉于读书的专注神情,熏染学生,吸引学生进入热爱读书的境界。
第六、开展活动,展示读书成果
儿童的表现欲是天生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被肯定。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阅读,积累多了,就需要教师搭建一个平台,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的机会,从而增强它们阅读的兴趣,从中感受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
1、五分钟演讲
每天下午预备铃前五分钟,学生们都会自然地按照班级学号有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交流自己的在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人事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也可介绍一本好书,简述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说一句名言、谚语,或背上一段优美句子等等。这样就极易调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作一个有心人。
2、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
在读书交流会上,把学生个体的读书行为变为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让他们畅所欲言,尽享读书之乐趣。读书交流活动有很多种,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辩论赛等等。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而又细致的工作。培养浓厚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保证,而恰当的阅读指导则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的质量,再加上教师及时的评价鼓励,就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
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
记得在书上看到一位学者是这么论读书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文字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有着几千上万年积淀的魔力——它没有图像却往往比图画更逼真,没有色彩却常常比一切花朵更缤纷灿烂,而且,它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一个琴键,组合、碰撞出清脆迷人的乐感„„”这段语言把读书时的美妙感受很形象的表述了出来。是啊,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读书既可以丰富知识,也可以陶冶情操„„读书的好处太多太多,简直没法简单说完。作为老师,在自己求学、取乐于书籍之时,也应让学生爱上读书,引导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书的土壤中汲取营养。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
首先,兴趣引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自然地、热烈地去主动阅读。如何激发兴趣?我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教师以身作则,经常在学生面前阅读,树立榜样;
2、把书中趣味、美妙之事说与学生听,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3、名人效应,说说名人是如何看待阅读,又是如何读书的;
4、鼓励表扬,对那些主动读书的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意识到读书是件光荣又有意义的事情„„
其次,创设氛围。不可低估环境对人的行为等方面的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教师可以好好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发动学生积极买书、“捐”书,共同充实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能阅读到的书尽可能的丰富,给生提供好阅读的物质条件。此外,还应开展各式各样有趣新颖、创新实效的读书活动,给学生创设好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于交流中丰富对阅读的理解,锻炼阅读的能力,收获阅读的愉悦感受。可以围绕“亲子共读”活动,把家长也动员起来,充分利用家长这个积极因素,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可以达到促进亲子交流、沟通亲子感情的目的。只有积极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才能让学生与阅读没有距离,更加亲密。
最后,让孩子多阅读少“练习”。很多老师常常抱怨孩子阅读能力差,特别是在考试时,阅读理解题总是失分严重。于是,老师们煞费苦心地找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目,开始实行“题海战术”,以为只要多做习题,多接触题目类型,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这样做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机械、繁琐的“题海”只会消磨掉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也只有痛痛快快地让他们读,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养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文学就像一条清甜溪流,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一个人的人生。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爱上读书,鼓励上网浏览,广采博闻,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