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大全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24-54512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6 04:03: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大全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中文系04级汉教5班 杨新菲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1911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1岁时,生母病夭,父亲继母对她都很苛刻,只有祖父给了她些许的温暖和庇护。但她毕竟出生在一个较为开明的乡绅之家,这是一个颇受新思想影响而“咸与维新”起来的开明乡绅的家庭,使得孩子们均受时代影响相继走上革命道路(《小城三月》中“我”的家庭环境应该说是有作者自身成长背景的现实依据的)。萧红的父亲是赞成女儿接受新的文化知识,因而将其送至哈尔滨“洋学堂”去接受现代教育。加之她从小在祖父熏陶下就背了许多古诗,这更使其从小就敏于思考、善于联想而又富于情感气质。16岁时,在祖父的支持下考入哈尔滨一所区立女子中学,这个东方“小巴黎”现代文明的熏陶(这一点《小城三月》中亦有所描述和暗示),尤其是课堂上青年教师对于“五四”以来新文化的传播、介绍,使她心向往之,梦魂牵绕。以至学业尚未结束,她便大胆地叛逆家庭,跟随在校执教的李姓青年赴北平寻求新的生活去了。后与萧军相遇,深为现代文化思想巨人鲁迅先生的思想吸引,辗转至沪,直接受其影响,与其结下了父女般的深情。这一切使她孤傲、冷峻而又热切向往着人间的爱意与温情,大胆而又不顾一切地追求个性主义和新的人生,向往着民主、自由的美好憧憬。尽管没有到过西欧,这样的性格背景使她更多地接受了世界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民主精神及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成为一个根植于现实土壤的“现代”文化追求者和思想先驱。就文化性格而言,她是一个生长在中国的“西方女性”。

她在创作中虽以个人的女性体验为起点,却扩展到广大中国人的群体体验,以女性的不幸联系到中国人受压迫的不幸,在其整个作品中具有新女性自尊、自信、自立的抗争精神。她的作品有着更为细腻、悲惋而又敏锐、曲致的女性“阴柔”美,不过这已不是传统女性的温柔曲雅或“犹抱琵琶”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世界人文主义,个性主义思潮总体背景下新女性敏慧而又犀利、悲惋而又深邃的审美抉择。

萧红小说较为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和《小城三月》《王阿嫂的死》《牛车上》,公认的代表作是《生死场》。《生死场》蜚声文坛,曾轰动上海文艺界。在萧红的悲剧意识中,妇女命运是她思考的核心问题,她的多篇作品都是以悲惨的女性为主角,揭示女性在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社会里的卑下地位。萧红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处女作《王阿嫂的死》通过王阿嫂夫妇只为折断了一条马腿便先后惨死在地主手下的悲剧,控诉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地主阶级的凶残行为,表现出前进的倾向。《生死场》首先在人与动物生命活动互为背景审美思考中揭示了普通中国人的麻木精神状态。个人的不幸,身为最底层社会角色而倍受凌辱、损害的凄苦境地,都是这一女性作家更敏于感受诸种民俗事象文化传承中的悲剧性因素,从而产生对以往的一切绝望与虚无的崭绝态度。

《生死场》只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仓促地摄入“抗战”的画面,或说是村民的反抗,而后面又随之暗淡下来,并没有给人一个满意的结局。一切又归于“生死场”上的沉寂和悲琐。其大量的篇幅和观注更多的是这一延续千载的“生死场”上“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的畸形人生诸方面的病态心理。文章最富光彩的地方在于它将人推到非人的境地来思考其生命活动的同时,也从“死”的境地逼视中国人“生”的抉择。在激烈的骚动后是比一潭死水还让人战栗、畏怯的沉寂和单调、孤独和无聊,是一种“百年孤独”般的文化忏悔和文明自赎。在这现代文化观点的审美抉择后面,这是对生命的热烈渴望和历史的焦灼,对一种新的文明世界的热烈呼唤和艰辛探索。

继《生死场》蜚声文坛后,萧红又写出了反映东北农民世代相因的乡村生活图画《呼兰河传》,它描写了东北一座乡镇20世纪20年代单调而又愚昧的近似野蛮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现实。在这里,没有过去,“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没有未来,谁又去想它呢?生活失去目标,人失却了其自身的生命价值,“活”着就是一切。“生,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了”,“老了就老了”,这是同样有着“百年孤独”般的悲寂和“生死场”般木然的生命世界,夜是那样长,长得永无尽头,岁月又是那样的模糊和单调,单调的百十年如一日。作品在这单调而又沉寂的乡村风俗画里,在色彩鲜明而又近于粗犷的描绘中,通过“笑着含着沉痛的抒怀”,批判和鞭笞了这种病态社会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和对人生理想的苦苦追索。

我们看到作品所描述的“东二道街”上那个终年塌陷着的泥坑,不单是给人们带来生活的灾难,也给这沉寂单调的精神世界带来了许多独有的“乐趣”,那个“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终于被除数要“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婆母在神的怂恿下,一次次送进开水缸里,在这执拗得近于野蛮的“爱护”下,和众人颇为满足的观感中“医治”死了;体格健壮、说话声很大的王大姐也难免要在人们终日的奚落声中留下两个孩子悄然离去;还有那群唱着古怪歌曲的漏粉苦工,是那样提心吊胆又悠然自得地在那三间会“走”的草房里得过且过的活着,雨天一过又手舞足蹈地去那房上骄傲地采摘蘑菇„„这一切叙来是那样轻松可笑,然而又是怎样灼烧着作者那“烧焦了的幼树”一样纯朴而又稚嫩的心!灼烤着她对于人生、历史和理想的种种思索!她在个人屡遭不幸、贫病交加的孤寂中不甘寂寞、坚韧地追逐着那个躲在现实深处的古老阴魂,直到撕去它庄严的外衣,把它狰狞的面目裸露无余。萧红不愧是一个挣扎到最后一息的文化战士,一个不屈的非凡女性。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尚是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后不到半年,便怀着终生的寂寞与忧郁悄然离开了她所挚爱的人生。在这里,炮火硝烟的“大时代”背景和穷困动荡的社会画面均已隐去,在作家与现世间审美距离隔成的艺术屏风后面,一切都静下来,沉寂地凝聚着什么,使我们真切地谛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曲致的哀歌。在这春的悲吟和爱的呼唤中,可谓柔肠寸断,使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那个笼罩了一切而又令人窒息的无边夜幕,感到作者对于人间爱意的永久憧憬和向往,对于真正人生的执著追求与思索。

《小城三月》是对人的情感方式的一个历史检验,对其“剪不断,理还乱”的隐微心理世界的追求与探索。尤其是一向具有含蓄、惋致而代表了传统文化品格的东方女性,对于这一心理现实的挖掘,使作品接触到了具有东方悲剧意味的某些文化特质。

“向往着爱的自由”的少女却不幸是一位再嫁的寡妇的女儿,而“堂哥哥”则是地主家才学出众的公子。他们的爱情在有着数千年传统规范约束着的愚昧偏僻的乡镇,只能被不可理喻的冷寂扼杀掉。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意识到她深蕴心底的强烈爱情,甚至被她强烈挚爱着的“堂哥哥”,亦不知她缘何悲寂难耐。人们单调而寂寞地生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生活中本来就没有什么“爱”。

翠姨是一个多愁善感、情感世界较为纤细、丰富而又缺乏相应的文化素质、所受教育较少的一个封闭乡镇的少女,这一点决定了她悲剧命运的性格基础,加之年少时家境殷实,母亲溺爱,同时又受一母寡居的孤寂,封闭心理环境影响,不善与外人接触,都使她的青春注定带有一种悲剧色彩。作品对此较为细致地描写道: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的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得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含情转睇,她就这样瞩望着青春的路,善良、纯洁而又温柔含蓄,使这个普通少女具有一种东方女性悲天悯人的情感特质。

[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这是怎样的“恋爱”呵!执著爱着的一方从未向被爱着的另一方吐露过任何情曲,直至爱火将人折磨至死,被爱着的人却仍不知其生命之火何以熄灭。这就是中国的女性、东方少女的恋情!在这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中,没有爱与被爱的心灵撞击,一切都窒息在心底,一切都悄然逝去。尽管翠姨的孤寂家世较为封闭,但她在“我”家住的时日却是一个相对开明的环境,这恰似“枯木逢春”,给这个乡间少女沉寂封闭的情感世界吹起了一阵涟漪,也吹进一片新绿的生命气息。使她看到了一点“别样人生”的光亮,便不惜一切向着这生命的灯火踽踽前行。在这个有着现代气氛和新文明的背景下,翠姨不甘于再走妹妹的出嫁那样乡镇女子的婚姻道路和人生安排,她是对一种新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的追求。

一方面她仅从表面上接触到了一定的新文化氛围,对读书的人无比钦佩,并且渴望自己能通过“读书”来进一步接触这一新文明背景。另一方面,从性格、气质到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她又是民俗村妇的行为如一的一个角色,一个真正传统的东方女性,很难在个人情感活动中有独立的自由,很难表达或大胆追求其人生理想及爱的渴求,她的心理悲剧有着更深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意蕴。

春的步履是如此仓促而又短暂,一切都过去了,只留下悲切的思考给另一个春天,她强烈的呼唤着真正的人生,呼唤着真的情,真的憧憬与爱意。“翠姨”这一美丽的灵魂在窒息自己一切希冀与奢求而归于寂天时,始终萦绕脑际的是“似乎天底下没有一个值得她告诉”,这似乎是对萧红生前寂寞人生、重重夜网的一个总结。感同身受,作为倍受凌辱、蹂躏而一生坎坷不幸的女性作家,萧红在翠姨形象中是倾注了自己的孤独与悲切的。“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去了,但她关于女性的悲剧意识仍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第二篇:和平网论萧红小说中的佛学意味

和平网论萧红小说中的佛学意味

摘 要:萧红是极具个性的现代女作家,也是东北作家群杰出的代表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细腻的情感体验使得萧红的作品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彻悟。虽然萧红没有明显的佛学信仰,但是她小说中对苦难人生的阐释,对生与死的理解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包容情怀都处处体现出了佛学的禅机。

关键词:萧红 佛学精神 苦难 生死参悟

中国的文学自古以来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演绎的是佛教的故事,《红楼梦》也是处处体现了佛家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禅语。在近代的文学世界中,更有许多作家的创作受到了佛学的影响,例如许地山、巴金、王统照以及施蛰存等等。其中在萧红的作品中,更是逼近了佛学的精髓,虽然作家没有明显的佛学信仰,但是她对人生的体悟以及对生命的感怀都潜伏着佛教的底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苦难的人生体验契合佛学中“一切皆苦”的命题

文学是人类诉说苦难的发泄方式。谢有顺甚至认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苦难史,而“一切皆苦”是佛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方立天也曾指出“人生是苦的命题,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①。所谓“一切皆苦”,是因为外界环境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是人自身不能主宰的,外物的诱惑加上自身的欲望常使人迷失,因此苦难就会伴随左右,也是佛家讲的“劫数”。

拿萧红的生命体验来说,她的整个人生经历就是苦难的叠加。萧红本出生在富贵之家,她幼年丧母,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她的童年十分不幸。成年时父亲逼萧红嫁给军阀的儿子王恩甲,于是萧红毅然的离家出走,从此过上颠簸流离的生活。之后萧红在漂泊时受到了王恩甲的欺骗,与他结合并怀上孩子,而就在此时,王恩甲居然抛弃了怀孕的萧红。这是萧红人生中最困难的阶段,拖欠着旅店的费用使得她沦为了人质,幸好此时遇到了萧军。可是与萧军的爱情之路也走得很坎坷,生活的困苦常常将爱情的浪漫击败,萧红最终还是与萧军分手。最后,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婚后,又染上了肺结核,由于医生的误诊,萧红在30岁时就离开了人间。作家的一生是悲凉的,她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品尝着孤单无依的苦果,但是无论经历多大的风雨,萧红都没有消极应付,而是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的苦难,坚韧的承受着生命的厄运,这似乎是对“人生皆苦”的佛学命题最好的阐释。

在萧红的小说中,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更是处处体现了“一切皆苦”的佛学观点。《生死场》中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岁,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落和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悲怆而死。萧红的笔下描写了那个时代的苦难,暗通了“人生皆苦”的佛家精神,在作家平静的叙述后面隐含着强烈的反抗意识,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书写,更体现了萧红对悲剧命运的独有思考。

二、对生与死的顿悟暗合佛学中“生死轮回”的观点

萧红多难的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生命思考使得其笔下的文字越发深沉厚重,对于命运的感悟也更加深刻。萧红的写作是在排遣心中的孤独苦闷,渗透着人生的“生老病死,前尘后影”。佛家认为“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就如宗衍禅师所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②正所谓“生死轮回”。萧红在小说中对生死的参悟恰恰印证了佛学的这一观点。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所写的所描写的就是漫长岁月里无边无际的生死轮回:“生、老、病、死,都没有表示。生了就任其然地长大,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假如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③在萧红看来,生命的悲剧不是因为外事的介入,而是由于生命的本质所决定的,任何生命的诞生都无法避免生死轮回的结局。

《生死场》中的人们本来麻木的生存着,他们的生仅仅就是活着而已。萧红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生命死亡的普遍性和人们对生命毁灭所持的惊人的麻木态度。王婆干农活时,三岁的孩子不幸摔死在铁犁上,可是在她当时看来,麦田的价值要高于孩子的价值,“孩子的死,不算一回事„„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 ④。金枝娘的表现同样如此: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但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把东北变成了一座人间地 狱,村庄中尸骸遍野,一片呻吟。于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小说中的人物从“向死而生”到“为死而生”的转变,应该是萧红对佛学“生死轮回”的最好理解。

三、对自然万物的包容情怀迎合佛学中“普度众生”的思想

按照佛家思想,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万物有灵,应该互相悲悯,共求超度,人人都应该有“普度众生”的情怀,应该用“爱”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万事万物。无论经历多少的风风雨雨和悲欢离合,萧红都没有悲天怆地,而是平淡从容的面对不幸,坚韧地承受着自己的命运。这种隐忍和大气使得萧红的作品中处处具有“普度众生”的思想。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描写祖父的后花园,是那样的明亮和温馨,处处体现“爱”的温情。“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在那里,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不结,也没有人去问它。”⑤萧红这种率性自由的描写超越了生命的局限,将万事万物都视为平等。

有如在《生死场》的第三章《老马走进屠场》中,萧红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对牲畜的爱。在秋风瑟瑟的深秋时节,王婆为了生计,含着眼泪将老马送进屠场。它以前是一匹好马,为主人耕种,但现在老了,只好送进屠场,就这样结束了整个一生。在去往屠场的路上,老马仿佛也懂得主人的情感,“它的眼睛哭着一般,湿润而模糊。”⑥走进屠场后的老马,又挣脱了屠夫们的绳子,依依不舍地想跟着王婆往回走。萧红在描写王婆与她心爱的畜生生离死别中,真切的刻画出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体现出“普度众生”的情怀。

结语

萧红凭着自身对苦难的体验和对人生悲剧的感悟,在创作中无意间与佛家学说达到了精神的契合,她将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生活的执著追求融入到自然之中,无限的逼近生命哲学,不断启发着读者的思考。

第三篇:浅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一种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构成的小说文体新形式在中国一个接一个的登上文坛,从一开始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文学创作之路,并被大家广泛喜爱,在这期间,苏童,马原,余华就是当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家。

作为80年代后期的作家,苏童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已经显而易见,从创作内容到创作方式,同样的,在语言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有一些明显的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大胆超越传统,用奇异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审美这些特点也奠定了他在“先锋作家”领域的地位。苏童小说里的主题意识有很多,并且充满着许多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苏童对外部环境审视的一个切入点,其中女性的悲剧形象是最为突出并且十分鲜活,苏通笔下的女性悲剧形象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性和文化的内涵,本文将从苏童对女性悲剧形象的描写,来探讨作品中流露出的男权观念的纠缠,以及对女性悲剧形象的塑造的当代现实意义。在男权意识依然为中心的当代社会,苏童创作这样的女性形象毫无疑问是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这样的书写无疑对我们具有启发和警示的意义。

关键词: 先锋文学

女性悲剧形象

人文关怀

一、女性人物形象的设置

其实纵览作者的大部分小说,形象上最富有特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形象就是那些有点吵闹、机智、刻薄、尖酸、美丽而又淫荡的女性形象。也许是为了迎合时代的特点,大部分的形象都是对男性依赖性强,而又自我欲望爆棚,甚至宁愿将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依附于男性的身上,《红粉》、《妻妾成群》、《妇女生活》这些作品中经典的秋仪、颂莲、娴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十足的代表性并且在文坛上也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和悲剧的结局分不开。

《妻妾成群》中的颂莲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为了生存成为陈左仟的第三个小妾,为了争宠而明争暗斗,几个女人之间的对决也确实将人性之间的丑陋展现的淋淋尽致,结果生活也自然是荒淫无度,毫无道德可言;《红粉》里直接就是两个妓女的故事,他们即使是从妓院中逃了出来可是心里想的依然是要找一个男人,是男的就可以,老浦也好,冯老五也好,男人已经成为了她们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样东西;再看《妇女生活》中的三代人,男性依附意识在娴、箫、芝三人身上都有着十分强烈的体现,一代一代的悲剧不停地上演,重蹈覆辙是每一代的命运,男人的不可靠她们当然都是了然于心的,但是义无反顾的向前冲也是心甘情愿的选择,最后的惨遭抛弃当然是必然的结果,在她们的世界里,荒凉的定义仅仅就是没有男人在身边,看似是男人葬送了他们的生活,其实坟墓是他们自己在走下一步的时候就已经挖好,让他们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是他们身上惯性似的倚赖意识。作者就是通过对这些低贱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创造出一个个典型形象,从而将女性的生存意识和生存状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也正是这样的创作手法让我们对女性的群体诉求产生了重视。

二、女性悲剧主导原因

无论是在旧时代还是新时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男性的主导地位似乎从来就没有被动摇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权的文化色彩更是浓重,无论是道德标准还是价值判断大都是以男性为核心建立的,女性的存在也成为相对于男性来讲,现实的压力让女人成为了虚伪道德的保卫者,一些明明是对自由、平等完全合理的诉求到了女人的身上立刻就转变为背叛伦、违背道德的卑鄙行径。

在《妻妾成群》陈左仟的思想中,四个女人对于他来说连玩物都算不上,只能说是自己发泄欲望的对象而已,可悲的是四个女人似乎也没有真正的把自己当做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只知道只有伺候好了面前的这个老男人,自己的生存空间才会更大,自己才会过得更舒服一些。苏童通过《妻妾成群》的叙事,十分生动地诠释了在重压之下的男权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已经变得更加畸形和变态。除了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形态的压迫,女人自身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悲剧名誉的形成也有十分大的关系,在这里很大的成分就是指金钱。即使在当今社会,金钱和女人也往往都是放在了一起出现,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相夫教子的家庭很难将金钱和女性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苏同笔下,对金钱的追逐往往女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一些,这也就让本来就本来就遭人厌恶的女人更加无法翻身。

“女人都想跟有钱人,要也要不够”

这是在《妻妾成群》中,陈佐仟十分准确对女人本性的一句描述,当然,这不是所有女人的本性,但是在那个时代还是一语道出了贪婪就是女人本性,如果说女人对男人的依赖无法摆脱,不如说是金钱的对女人的诱惑太过强大。对男人的倚赖只是因为有金钱在背后撑腰;《红粉》中,是小萼的贪婪最终把老浦推向了一条不归路,在她们的世界中,金钱才是享受生活的前提,拥有金钱的方法就更加的简单,不过就是找一个有钱的男人,这样的一种观念其实就是肉体和金钱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有悲剧的产生也就并不奇怪了。

女人之所以伟大,很大成分上是女人身上有一种无法替代的东西,就是“母性”,在以往的传统小说中,温柔贤良、相夫教子才是女性的代名词,但是在苏通笔下确实通过各色各样的扭曲、畸形的形象来揭示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抛弃了母性最终导致悲剧的必然性,像《妻妾成群》中的颂莲为了恢复地位想到了生一个孩子,而完全不是由于自己内心的母性,除了颂莲,《米》中的织云也只是将孩子当做了留住男人的筹码,攀权附贵的手段,为了豪华宅院和金缕玉衣的生活,送出自己不满月孩子简直是不值一提,足以见得在金钱,权利的诱惑下,女人的原始欲望已经充分的暴露出来,没有了母性使得作品看上去都凄凉无比,悲剧的收尾也就是宿命的要求了。

三、女性悲剧的现实性意义

“女为悦己者容”但女人也不能只为男人活着,如果活得失去了自我,那就会有时时被抛弃的可能。小说虽然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来源于生活,作者所写 的不是某一女性,而是一类女性,不是某一家庭,而是整个社会的文明。女性悲剧不是仅仅存在于某个时代,某个阶段,而是从古至今不可回避的话题,从这方面看,苏童的作品以及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长久的现实意义,比起那些关注女性生存的“宝贝系列”小说更有价值。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女性的悲剧形象,她们往往都是和几乎病态般的依赖男人有关,但是这样的倚赖仔细来想和社会的变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作者的非凡之处也正是从揭示了这样的现实性和敏感性之中显现出来,女性的自由和解放或许可以从经济上的独立之中获得,但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使得女人不能够真正的脱去自己本身奴化的本质,当代社会兴起的女权主义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是当下女性群体的幸运,但是女性依然奋不顾身的缠绕在以往的角色中正是她们的不幸,作者回避了过于宏达复杂的社会背景,将人从时代和社会的符号中脱离出来从而阐释悲剧的根源。

但是在展现这些女人悲剧命运的同时,对于女性邪恶面的描写我觉得有一些过于妖魔化,他们真是的生命轨迹被掩盖,这里更多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心里痛苦的表达,也正是这一点表达了男权的意识即使在作者身上也不能够摆脱

总而言之,苏童作为新时期的先锋派作家,探讨女性真实的另类视角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开拓开创性意义,在参与建构男女平等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在男权中心意识还根深蒂固的今天不能不说具有十分可观积极引导的价值,同时,苏童创造女性的负面影响也引起轰动,在描述女性的恶和性的变态方面大有开创性之势,他对女性的探索有其独特的一面,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女性的真实,但同时在塑造女性形象上又出现了返祖的现象,很不利于两性世界的和谐构建,希望我们能够从作者在塑造女性悲剧命运形象的历程中,他的超越与滞留与困境中得到一些启发和警示,为我们在探索女性世界中提供一些有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四篇: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

W44941012220004

2011秋批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徐珊 :林少名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原 创 承 诺 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林_少_名_________

日期:2011年12月16日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Ⅱ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扮演的重要角色

„„„„„„„„„„„„„„„„1

(一)《金锁记》的曹七巧

„„„„„„„„„„„„„„„„„„„„1

(二)《沉香屑-第一炉香》的葛薇龙 „„„„„„„„„„„„„„„„„1

(三)《倾城之恋》的白流苏

„„„„„„„„„„„„„„„„„„„1

二、张玲小说主要塑造的女性形象类型

„„„„„„„„„„„„„„„„2

(一)交际花类型 „„„„„„„„„„„„„„„„„„„„„„„„„2(二)畸型女类型 „„„„„„„„„„„„„„„„„„„„„„„„„2(三)懦弱女类型 „„„„„„„„„„„„„„„„„„„„„„„„„3

三、小说中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4

(一)特殊的时代 „„„„„„„„„„„„„„„„„„„„„„„„„4(二)个人的性格原因 „„„„„„„„„„„„„„„„„„„„„„„4(三)女性的社会地位 „„„„„„„„„„„„„„„„„„„„„„„5

参考文献

„„„„„„„„„„„„„„„„„„„„„„„„„„„„„7 致谢词

„„„„„„„„„„„„„„„„„„„„„„„„„„„„„„8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女性作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个传奇,深深吸引着人们去品读她的作品,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感叹其悲剧意味。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尤其突出。本文就从她的几部经典作品去分析女性在其小说中的重要性,主要类型和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角

女性类型

悲剧原因

I

Abstract

Zhang ailing's is the modern women writers of a unique scenery line, is a legend, deeply attracted people to read her work, reap happy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gedy means sigh.In her novel, the female image especially prominent.This paper from her several classic works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women in his novels, the main types and cause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Key words:Female protagonist

Women type

Tragedy reason

II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是现代女性作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个传奇,深深吸引着人们去品读她的作品,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感叹其悲剧意味。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尤其突出。本文就从她的几部经典作品去分析女性在其小说中的重要性,主要类型和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张爱玲小说中,《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半生缘》《倾城之恋》这四部小说是塑造女性形象的经典之作。每部作品中,每个女主角的形象令读者看罢,皆感叹唏嘘,怜悯其悲剧命运。

(一)在《金锁记》中,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个麻油店主之女,是个普通女孩,健康、泼辣,有着要强的个性。在旧社会里,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在其兄的安排下,嫁给姜家有骨痨病的二爷做姨太太。后被姜老太太扶正,成为正房。从此开始了她畸形而悲剧的一生。

在姜家的生活是举步维艰的,没人关心,没人尊重,受人排挤,被人鄙视。慢慢地,她心理上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在分家之后,她怀着一种很畸形的心理:自己无法获得的幸福,别人也无法获得,包括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她让自己的儿子陪她抽大烟,不与儿媳同床,又在公开场合抖其隐私,逼得儿媳几乎发疯。在她的折磨下,儿媳终于死去,也彻底毁了她的儿子。为了不使自己的财产在女儿出嫁时受到损失,她通过撒谎,破坏了女儿与童世舫的婚事。女儿也在这样的打击下,天天沉迷在抽大烟的快乐中,终身与她为伴。她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对她的财产不利了。

整部作品以曹七巧为主线,刻画了一个原本善良的女人被封建社会意识毒害而变成为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害人者。这本身就是悲剧的命运。

(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上海平凡女子葛薇龙到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本想成为在大学求学、毕业后独立自主的女性,但却受姑母指引,进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圈求生存。原本清纯的她,在上流社会的沾染之下,渐渐变得爱慕虚荣,渴望奢靡的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花花公子乔琪,并爱上了他。从此,她就彻底成了其姑母和乔琪利用的工具,帮他们赚钱和弄人。

一个清纯女学生变成了一个艳丽的交际花。没有结果的爱情,没有亲情的亲情,她夹在中间,挥霍着自己的青春。美丽总有凋谢的一天,交际花的命运,可想而知。

人们在小说的始惊叹她的清纯,在篇末却对她的堕落有着无尽的叹惜。她原本有着更光明美好的未来,却因为所谓的爱情和亲情,一步一步掉进深渊,埋葬了自己的一生。

在《半生缘》中,大学毕业的顾曼桢在工厂工作与沈世钧相识相爱。但两人的结合去面临重重阻力。一来家庭变化使得曼桢承担了养家重担,二来沈家无法接受她有一个做过舞女的姐姐,身家不清白,坚决反对。追求者的热烈让世钧心生误会。更不幸的是,曼桢在妹妹曼璐的设计下,被其姐夫祝鸿才强奸并有了身孕。两人在种种误会和阻隔下,各自成家。但过得非常不幸福。曼桢最终也选择了离婚,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多年以后,两人再次相见,虽彼此挂牵,却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令人十分惋惜。

曼桢的爱情同样是一场悲剧,这与她的性格的懦弱是有关。人们总是感叹,如此相爱的两人,最终却没有美好的结局。悲剧的爱情,往往不是命运,而是人为的。

(三)在《倾城之恋》中,祖上曾盛极一时、如今家道中落的前清翰林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嫁给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唐老爷骨子里根本看不起白家因循守旧、死要面子的做派,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白流苏奔波于两家的同时,还要应对丈夫的风流新闻,心力交瘁。经历夫妻冷战、一元纳妾、腹的孩也意外流产、协议 1 回娘家、家人算计、自杀、离婚等等,流苏深感寒心。偶遇印尼富商范天和的私生子范柳原,白流苏的种种表现令范柳原莫名心动。对白流苏念念不忘,于是俩人间演绎了一段爱情。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

在以上四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扮演着的重要角色。

二、张爱玲小说主要塑造的女性形象类型

(一)交际花类型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这是一个豪华奢侈而荒淫无耻的地方,梁太太整天忙着找男人,和丫头、婢女争风吃醋,她给薇龙出学费是为了把她作为招引男人的诱饵。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然而那些美丽的衣服、漂亮的青年、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等等,对她太有吸引力了,三个月功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变了,她的生活准则一次次打折扣,她既经不起物质享受的诱惑,又无力抵抗自身的“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终于成为第二个梁太太:自愿的妓女。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象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对于她,未来是“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畏缩不安的心只有在眼前的琐碎物质享乐中深深地埋没,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 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 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嘲讽。薇龙的悲剧来自于她自身的弱点,她无法抗拒物质的诱惑,一步步走向堕落,体现了人的意志力量的脆弱无力,她无法战胜自身的弱点,对于物质的诱惑和情欲的主宰,人的意志努力总是归于失败。而这正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畸型女类型

《金锁记》曹七巧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心理畸形的毒妇人。十八九岁,曹七巧是个姑娘的时候,自己的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年轻的曹七巧是店里的“活招牌”。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的朝禄,他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她完全可以挑中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的日子里,过她那个层次人的正常生活。那时的曹七巧是美丽的,像所有的少女一样。然而,旧时的女人,都想改变命运,再加上兄长的自私贪财,于是就把她嫁给了有钱又有权的姜家二少爷。那是一个得了软骨症的残废男人——一个没有生命的肉体,她等着二少爷死去好分一笔家财。真是“天赐良机”,曹七巧进了姜家“翻身做上等人”。可一进姜家门,曹七巧开始了向畸形人转变的过程。

曹七巧乃市井平民,来到了本不该属于她的姜家,是不招人喜欢的。地位低下,与大户人家不相宜,姜家谁也瞧不起她,丫头们背地里对她说三道四,跟着她觉得掉价。这都怪她出言不雅,龙生龙,凤生凤,她既是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惯了,“见多识广”,村话粗话说惯 2 了,来到姜家依旧是她曹七巧的“本色”——没教养,说话犯忌,言必涉及男女私密。她好搬弄是非,说她住的房子朝后是姜家欺负她;告诉老太太说“女大不中留”,要老太太写信给彭家,叫他们早早把云泽娶过去(姜家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摆明着丢姜家人的脸面儿);说姜季泽在外面花天酒地,用了公帐上的钱„„每句话都含刺,连一些丫头下人们都不知道的村话,而她堂堂姜家二奶奶大谈特谈,姜家的人谁爱听这话儿?

曹七巧是黄金的奴隶,戴着黄金的枷锁活了过了一生。当初进姜家为的就是钱,婚姻与青春是钱的交易品。她不满姜季泽乱花公帐上的钱,在分家时,她号啕大哭:“明算账,大哥大嫂不言语,我可不能不老着脸开口说句话。我须比不得大哥大嫂——我们死掉的那个若是有能耐出去做两任官,手头活便些,我也乐得放大方些,哪怕把从前的旧账一笔勾销呢?可怜我们那一个病病哼哼一辈子,何尝有过一文半文进账,丢下我们孤儿寡妇,就指着这两个死钱过活。我是个没脚蟹,长白还不满十四岁,往后苦日子有得过呢”。得到钱之后,她又苦心地守钱。“你娘的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容易守得住”。为了守住她的钱,她付出了更多。分家后,她曾经爱过的姜季泽来访,喜悦之余,她马上怀疑姜季泽是为钱而来,真相大白之后,她毅然封杀内心的欲望,产生了“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的混账”的偏见。以致女儿长安还是十三岁时,不小心从茶几上摔下来,侄子春喜扶住了,被她看见就以为侄子是受了父母的教唆,看着她们家的钱,来打长安的主意,气走了侄子之后,她教女儿:“男人„„都碰不得”。当女儿年轻时,有很多人提亲,男方家境一般的,她认为人家看中了她的钱;家境好的,看不上长安,婚事一直耽搁。晃了三十年,女儿大了,这时曹七巧就说:“长安自己长得不好,不是母亲不关心她的婚事”。活生生一个守财奴形象。

姜家二少爷终日在床上躺着,肉是软软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肉体”,嫁给这样的一个废人,她肉体上得不到满足,言行举止中就流露出涉淫犯忌。不仅仅言语不登大雅之堂,而且把身边唯一的男人——自己的儿子训成烟鬼,成好陪在她身边。要儿子说出夫妻之事,然后又把儿子儿媳的私密事在牌桌上大讲一通,还略加渲染,说得“有声有色”。别人都听不下去,儿媳的母亲都无颜再见女儿,她还一个劲儿地讲。接连要儿子为她烧烟,把儿媳撂在病床上,导致儿媳最后没人照料而死。后来扶正的绢姑娘,还没熬过一年就吞鸦片自杀了,连儿子不敢再娶。女儿长安为了好不容易才交上的童世航而硬撑着戒烟,曹七巧倒好,在童世航跟前,有意无意地说女儿是个大烟鬼,棒打鸳鸯。这是怎样一个变态狂,虐待狂,自己没得到爱情,反而还嫉妒女儿,活生生地拆散长安和童世航曹七巧是个大恶魔,自己戴着黄金的枷锁不罢休,还要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两个儿媳,没死的子女也送了半条命。她周围的人恨她,恨她吝啬,恨她不痛常理,恨她搬弄是非,恨死了她。她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她自己心里也不好受。;从一走进姜家的门曹七巧就错了。下层人变态地追求富贵的心理和正常的生理追求,与现实的压抑让曹七巧踏上了畸形化的不归路、(三)懦弱女类型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典型的柔弱女,她的懦弱心理让她的一生都发生了改变。女主角顾曼桢,原籍安徽六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随着母亲、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许任职的工厂做打字员。故事发生在春节的第四天,许与沈到一家小饭店吃饭,遇到顾曼桢也在小店,此后三个人就常一起到饭店吃饭,外出游玩。顾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只红手套,沈不声不响,独自冒着雨,踏着泥路去找回来。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递给了顾。顾因受伤风感冒没有来上班,许、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顾遣弟弟到办公室送抽屉的钥匙,请许帮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两个男人吃饭时,就谈到了顾叫弟弟送钥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对她的家庭有一种神秘感。顾病愈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饭,许因另有应酬。席间,顾坦白的告诉他:家里有祖母、母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姐姐因负担家庭生活,先当舞女,后做交际花。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现在将要嫁给一个吃交易饭的祝鸿才,搬出去住。沈也说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亲和年轻的寡嫂带着三岁的侄子,开一家皮货店。父亲和 3 一位从良的姨太太,带着娘家母亲及三个小孩住在南京。沈的父亲病重,将事业交给沈接管,要他辞职回家,沈回南京后想念顾,请许陪顾同到南京来玩。沈的父亲,见到顾很像他在上海认识的一个舞女,他认为她们俩是姐妹。沈到上海看顾,就将父亲的话告诉顾,引起顾的愤怒和误会,她认为姐姐逼于生计,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顾虑,趁早算了,两人闹得不欢而散。祝鸿才婚后发了不义之财,在外花天酒地。曼璐由于自己堕胎二次,不会生育,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为恐沈来找曼桢,立刻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说妹妹不愿见他,退还他私订之戒指。曼桢住院生产,将不幸告诉同产房的产妇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帮助她逃出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来相求,仍不为所动。有一天路上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说是曼璐病死,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这附近。于是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一天看见鸿才老家带出来的女儿招弟,也看见自己的儿子。另一天,她看到从鸿才家出来一口小棺材,原来是招弟得了猩红死了。她进屋去看她的儿子也得了猩红热。鸿才不在家,女佣告知鸿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在鸿才家中照顾小孩十多天,最后,决定嫁给她最恨的鸿才。婚后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桢母子。有一天曼桢在诊所发现鸿才带了情妇和孩子也在看病,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这时沈父死分家,婚后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桢。出国十年的许叔惠从美国回来,沈去许家找叔惠,不意遇见曼桢也在。二人一起离开许家,在一家饭店谈谈别后,沈才说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给母亲的侄子张豫瑾医生。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俩见面,对望半,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她的头已枕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又半,她方道:“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道:“怎么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结婚,没有爱,相爱的人不能结婚。论学历,她是大学毕业,不比其他女人差。其他方面也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她懦弱的性格,却注定她悲剧的一生。有些东西,比如爱情。一旦错过了,就不再。她与沈世钧如此相爱,原本排除万难在一起的。在她姐姐嫁人后,她承担起家庭重担,就觉得自己不应该拖累世钧。此时,已心生退意。再加上沈家对她的偏见,让世钧夹在中间,不知如何面对。后来,被祝鸿才强奸,让她觉得配不上世钧。种种误会,让他们越走越远。一次误会的决定:嫁给祝鸿才,更是让她悔恨终生。即使,最后她终于下定决心,选择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但年华已逝,爱情早已在岁月中褪色。多年后,与心爱的人相遇,心中有再多的相思,也是回不到过去了。

三、小说中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特殊的时代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种特殊年代中,让她笔下的女性不断做出让人惊叹的选择。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挺身走险,把自己押入一场爱情的赌局。张爱玲玲笔下的这些人物为了不断膨胀的物欲,可以出卖肉体,出卖灵魂,甚至出卖幸福,她们对物质的需要已达到一种异化的物欲,不幸的是,时代并没给她们大贵的命运,她们得到更多的是一个悲惨的结局。物欲横流最终吞没了她们,使她们走向了人生的不归路。因此当“似睡非睡”的七巧回忆起“十八九岁姑娘的时候„„喜欢她的有„„如果她挑中了他们当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时,这些只能和着她脸上的两滴泪珠,永远地埋进了她的坟墓;霓喜在一次又一次被抛弃后,最终也成为一点人气也没有的“外头人”;香港的沦陷虽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但她心中的悲凉却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是张爱玲小说唯一的一对有真情的情侣,但最后还是阴差阳错的分开了。终是没有逃脱张爱玲小说中灰暗、虚无的氛围。

(二)个人的性格原因

生活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不是出身于下流社会,就 4 是已衰败的贵族,即使属于中产家庭,生活也是相当拮据。所以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物质的享受成为她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曹七巧出身于贫寒,小商贩精明的性格自然在她身上有所表现,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嫁给了名门望族,甘愿去伺候一个残废的男人。低贱的出身与生活的环境,形成她自卑而又不甘的心理,一味地对金钱的追求成为她想把握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嫁到姜家目的就是为了钱,这个目的她达到了,但她毕竟出身于低贱,不可能有淑女风范,泼辣、刁钻、善于调情的生活习性都是市井生活在她身上种下的痕迹,这也是情欲在她心中嚣张的原因。这种“欲求不满”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回忆的姑娘变成了一个阴险、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的姜老太太,情欲就是这样折磨着她。“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执着于人性的探索,人性的真实,人性的畸形、扭曲、变态也尽收眼底,她小说中展现的都是人类性格中的劣性,自私、虚伪、贪婪、软弱就是她所塑造的人物的特性。尤其是女性,有人说女人生来就是弱者,但弱者背后好似有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自我拯救而是毁灭。女人大多数的嫉妒心里很严重。古希腊戏剧中的美狄亚正是因为嫉妒,疯狂到杀死自己的孩子。不能说张爱玲受到希腊戏剧的影响,但嫉妒确实是她笔下女性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最可悲的是这种嫉妒通常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长时间的积累就变成了杀人的工具。

七巧因为自己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就嫉妒别人的和睦的婚姻,甚至无法容忍儿女的婚姻。儿女的幸福在她的眼里成了对她的恶毒的嘲笑。承受不了怎么办?她诱使儿女吸毒,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来锁住女儿;她还通过逼新婚的儿子供出床上之事,折磨死儿媳妇。在情欲的折磨下,她不仅毁了自己的生命,还拉上子女作为自己的殉葬品。当她向30岁的女儿长安最佳的求婚者----童世舫暗示长安有烟瘾的时候,我们不仅不寒而栗,一个极不正常的人丑陋的站在我们面前。人说“母爱如水”,应该是温柔的,跟子女是最亲近的。在此却是令一现象。《心经》里的小寒因为嫉妒将她父母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就是《花雕》中已经病入膏肓的川嫦也不例外,见到情敌余美增容貌平常,第一个感觉就是放心,已是垂死的人,嫉妒的心理还在作祟,真是可悲又可笑。

(三)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几千年男为尊传统的压抑下,中国女性自身带有很深固的奴性,尽管五四以来一直提倡妇女解放,但仍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也是由于这种依附观,从而陷入悲剧的人生中去。受五四影响,女性也开始到社会上读书、工作,甚至留学深造,但只是在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女人最终应当靠男人生活,失去独立的人格,心甘情愿地成为男人的奴隶、附庸、玩偶,从而沦为悲剧的化身。

《霸王别姬》中虞姬把自己卑微地比做楚霸王的回声,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她仅仅是他的高亢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川嫦看似传统又颇有心机的白流苏,费劲心思无非也是在男人身上以求生存。、烟鹂依照男权社会标准形塑而成的女子,没有出嫁时就依附于家庭,出嫁后依附于丈夫,性情沉闷缺乏主见。娇蕊家里人送她出去读书,目的也是为了挑个好一点的人。曼璐在男人堆里摸爬滚打多年,受尽男人的欺凌,最终还是把希望寄托于男人,甚至搭上了自己的妹妹。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因为男人就是她们心中的主心骨,一旦垮了,一切都没有了。男性是构成女性世界的另一半甚至全部,男人是女性命运的支配者,更是施虐者。更不幸的是她们所依靠的男人,不是自私薄情的伪绅士,就是颓废窝囊的纨绔子弟,再或者是巧言令色的花花公子,对于他们来说,女人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件衣裳而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生命里有两个女人,5 “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更深刻的暗示了在男人的世界里,女人是分裂的两半,最后的结果不是墙上的一滴蚊子血,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

在以男性权力为标志的社会里,男人本身只把女人作为可以随意摆弄的物品,当作一种附庸。女人对自己的处境和表现只能无能为力甚至无动于衷,好似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再反抗也是徒劳。即使有过反抗也一样悲剧收尾。白流苏勇敢的脱离婚姻的桎梏,为了生存还是又一次走进婚姻的围城。曹七巧不依赖于男人,把黄金作为她最大的寄托,为了财产泯灭了自己的情欲,转过头来又以封杀别人和儿女的情欲来作为自己情欲的补偿。娇蕊为了追求自以为的爱情,义无返顾的离了婚,在惨遭抛弃后还只有选择无味的婚姻。从这也可以看出女性的悲剧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上不独立,在没有钱的基础上只有依靠男性而生存。女性与男性永无休止的“斗争”是她们的生存哲学。这种“斗争”只是女性生存的迫切需求。所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意识便是一种迫切的生存意识。在曼桢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第一批职业女性的影子,也看到了其中的心酸和无奈。就是在现代,社会虽然给了女性自强自立的条件,但仍会从内心不自觉的依靠于男性的女性,或许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已经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去的。

由此可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不是个人的,也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是特殊时代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于青.《张爱玲传略》[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3]《经典张爱玲—忆胡适之》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4] 张家平《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致谢词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徐珊教授。徐教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撰写编排过程,到最后整篇论文的完成,都非常耐心地对我进行指导,给我提出好多建议,告诉我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细心地给我指出错误。徐教授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地治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我永远学习。在此,谨向指导老师徐珊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第五篇: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 鲁迅 女性形象 封建 悲剧 反抗

Abstract: Mr.Lu Xun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writer in modern China.The female image in his novels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features, can be broadly pided into: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spontaneous women against women, the old and the new cracks in three type.In this paper, from his works capture the fourth Shan's wife, Xianglin's wife, love regardless, Zijun this several with strong tragic color female one analysis.Lu Xun under the several major female tragedy, its inherent personality, author both sorrow for their unfortunate, nuqibuzheng, but mining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oot of their tragedy is oppressed, toxic to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eudal ideology.Key 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against

feudal

tragedy

目 录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 1

二、被迫的反抗:祥林嫂„„„„„„„„„„„„„„ 2

三、主动的反击:爱姑„„„„„„„„„„„„„„„ 3

四、觉醒的反抗:子君„„„„„„„„„„„„„„„ 4

参考文献„„„„„„„„„„„„„„„„„„„„„ 5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这同时,等待她的不止是丧子的不幸,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摧残和压迫,没有一个人来是真正安慰她和关心她的,都是各有所图连她仅有的财物也随宝儿的死一并没了,她的“明天”也彻底的没有了。单四嫂子一直是处在封建礼教的规范里,她已经接受这些规范,这样的生活在她看来是正常的是合理的,面对凄苦的生活,她想到的是她唯一的希望——宝儿。可是丈夫、儿子死后,她还要面对一连串的经济上的敲诈勒索和精神上的伤害和侮辱,可想而知,单四嫂子只得在太大、太静、太空的屋子里赶快在睡梦中去找她的宝儿。她不可能知道去反抗各种压迫,在她看来是必然的,她剩下的就只有逃避了,而且就在当时对她这么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反抗是过分的期待,她只能在顺从、悲哀中惨淡地失去“明天”。最多她想这一切都是因为儿子的死造成的。明天,应该是给人希望的,但是单四嫂子的“明天”确实沉重的的打击和失望。鲁迅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封建各种压迫中不断受到摧残的境况,她毁灭了宝儿,也毁灭了单四嫂子,但是单四嫂子没有反抗,这给我们心灵以沉重的震撼。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是妇女争取、反抗的时候了,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希望她能有一点觉醒啊。

二.被迫的反抗:祥林嫂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作品,其中的主人公是祥林嫂,总的说她是一个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她所受的压迫和摧残,不管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比起单四嫂子,更为悲惨。祥林嫂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她对于封建礼教是很认同的,也在按照封建伦理道德在规范自己。因此在她受到压迫的时候,她的反抗是浅层次的,是被动的,当然也是势单力薄的,也不可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彻底反抗。从祥林嫂身上我们看到了反 抗的身影,虽然是被动,而且结局是失败的,但是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丝希望的曙光。

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刚死后,婆婆要将她像牲畜一样卖掉时,她被迫逃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只想过自己平淡的日子,也是为了远离婆家的压迫。这是一次突破,她反抗的是封建族权和婆婆的强大权威,无疑这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二次反抗是祥林嫂被夫家人从鲁镇劫回,卖到贺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抬出轿来,几个大男人使劲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异乎寻常”的反抗是祥林嫂对将她但牲畜般买卖的婚姻制度的反抗。但她还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最终还是服从了这次婚姻,安心地呆在贺家了。虽然她的反抗最终是屈服了,但是这次的反抗也足足让周围的人感到惊讶了,也使我们从祥林嫂的拼命的反抗中对女性的解放看到了希望。她第三次的反抗,应该是更深入了,但是也使最后的反抗了。她开始质疑封建神权,质疑鬼神的存在与否,对有无地域也产生了质疑,这是从根本上怀疑封建社会所宣扬的思想。这是一次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反叛。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主动的反抗:爱姑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鲁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四.觉醒的反抗:子君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另一种类型的妇女形象。她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性,子君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另一方面的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

子君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社会。她在家有严厉的父亲,在城里上学又要受到胞叔的严厉管束,就连她去找涓生的路上,也会受到监 视。但子君毕竟是一个知识女性,“五四”前后提倡的新思想、新道德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从旧的封建家庭勇敢地走了出来,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来到会馆,听自己心爱的人“说家庭专制,谈打破就习惯,谈男女平等”,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为了争得彻底的恋爱自由,子君还毅然斩断亲情,与涓生在小胡同建立起了小家庭。这是他们取得了小胜利,但悲剧也就开始上演。青年自由恋爱是不能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在子君与涓生结合之初,他们就被迫斩断各种亲情,子君的叔叔不再认她做侄女,涓生也与原来忠告他的几个朋友决了交,他们在社会上开始孤立了。之后局子里一纸解职令导致涓生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客观上加剧了他们感情上的破裂。经济上的拮据,使得涓生开始不满子君的把小家庭生活当作全部人生意义,涓生还觉得子君也成为他的拖累,只好被迫分离,而子君在随父回家后不久便凄惨死去。子君开始在走出来时,给我们莫大的希望,她有理想,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是盲目的斗争,有武装自己的新理论,并知道拿起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与封建伦理进行坚决斗争。可是,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先是被社会孤立,然后又被迫失去经济来源,使他们完全被孤立,被一步一步逼向绝路。子君的失败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也使我们明白,面对封建势力,单个人的反抗最终都会失败以结束。而且,封建思想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就能除掉的,子君自己在走出来后,也受封建女子在家持家务的思想的影响,把小家庭的生活看做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的精神。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妇女形象的描写是非常深入而且也是很生动真切的,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震撼和警醒。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妇女的关心和同情,本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通过祥林嫂、单四嫂子和爱姑等悲惨命运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和虐杀,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野蛮、残忍和虚伪,特别是表现了套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的沉重,使她们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封建的桎梏。从单四嫂到子君,她们的反抗意识是一步一步增加和强烈,她们的觉醒意识也在悄然出现,她们的反抗值得称赞,也是通过对她们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明天”。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寓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鲁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希凡.《呐喊》 《彷徨》的思想与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1.[2] 邓志远.《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4] 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5] 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 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