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第八讲 文学叙事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24-82549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6 01:10: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八讲 文学叙事

第八讲 文学叙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构成

2.了解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

3.了解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

4.了解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一节 叙事界定

本节论述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概念 —— 叙事。分为四个问题来谈: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叙事的构成。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往往是丰富多样、魅力无穷的。人们对叙事性作品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叙事性作品进行研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古典小说理论则大致从明代开始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论逐渐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明清之际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和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兴起了叙事学。这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作新的研究的产物。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都致力于探讨叙事性作品的叙事奥秘,但在具体作法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其二,它不再把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选择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声音、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关系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叙事学对于叙事性作品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往往忽略传统叙事理论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忽视了具体叙事性作品的特殊性,因而存在一定偏颇。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叙事理论和当代叙事学各自的成败得失,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便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

问:传统叙事理论着重关注什么问题?

答: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相对于现代叙事学关注“故事是如何讲出来的”即话语而言,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已被讲出的故事”即内容,从而形成以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问:叙事理论在中国产生于何时?谁是突出代表?

答:叙事理论在中国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产生的。它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而产生,其中明清之际金圣叹是突出代表,他在其小说和剧本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性格理论为特色的叙事理论。

——————————————————————————————————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故事,按汉语中 “ 故事 ” 的本义来解释就是 “ 过去的事 ”。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就叫《故事新编》。英语中的 “ 故事 ”(story)一词有 “ 历史 ” 或 “ 史话 ” 之义,当然也是 “ 过去的事 ” 了。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这就引出叙事的基本特征: 1.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注重主观情感表现、表意性作品强调观念表达不同,叙事性作品必须通过外在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具体刻画去把握社会现实。2.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这是说,叙事性作品所讲的故事,无需寻求客观社会现实事实的验证,而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虚构性或假定性逻辑。

—————————————————————————————

问: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问:什么是叙事?

答: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叙事看起来是单纯的讲故事行为,但实际上与特定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由于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而特定的文学叙事行为也必然会渗透进着特定的意识形态。所以,叙事具有意识形态本质。意识形态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着它的形式。

四、叙事的构成

叙事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不妨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来理解。

1.叙述内容。这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狂人日记》的叙述内容,可以概括为“狂人”的故事:一个曾患“迫害狂”病症的人曾经有过的“狂人”梦魇。在这梦魇中,发生了“狂人”与赵贵翁、古久先生、大哥、佃户、陈老五等关于“吃人”的故事。这是读者读完小说后在头脑里还原出来的故事。

2.叙述话语。这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叙述话语就是使故事得以成为故事的基本的语言系统。读者要了解“狂人”故事,是必须通过阅读鲁迅所建构的叙述话语的:先是标题“狂人日记”,接着是本文第一段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作者题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于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跟着就是以白话文形式书写的小说正文了(从“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直到“救救孩子……”)。上一层面的叙述内容,是只能通过这一层面而被阅读和理解的。没有这层叙述话语就不可能有叙述内容――“狂人”的故事。

3.叙述动作。这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传统叙事理论很少关心这一层面,而叙事学对此格外重视。小说总是由特定的叙述者来讲述的,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往往支配着叙述话语。《狂人日记》设置了两重叙述者:首先是超越故事的旁观性叙述者――开头作者题记中出现的“余”,他是“狂人”昔日中学好友,得到“狂人”的日记二册并将它公之于众。其次是故事内叙述者――“我”(即“狂人”),他在日记中“语颇错杂无伦次”地记录下自己的“荒唐之言”,这些“荒唐之言”正构成小说的正文。

——————————————————————————————————

问:什么是叙述内容?

答:叙述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

问:什么是叙述话语? 答:叙述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

• 叙述内容

本节论述叙述内容问题。主要谈三个问题:故事、结构和行动。

一、故事

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四个层面: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这可以结合鲁迅《药》去理解。

1.事件。这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事情结合体。事件有主有次、有大有小。《药》讲述的是“人血馒头”事件,即华家如何为医治华小栓的痨病而寻求人血馒头的经过。

2.情节。这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是那种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导致矛盾冲突从而影响人物命运的一系列事件。我们从《药》里了解到如下事件:华老栓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痨病,后半夜起来走到大街上,亲眼目击行刑场面,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获得“人血馒头”,作为治病的药;华老栓回到家,满含希望地让小栓吃下“人血馒头”;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等在店里谈论小栓的病和人血馒头,中间带出夏瑜的故事;同样失去儿子的华大妈与夏大妈在坟场相遇,表明人血馒头终于没能治愈小栓的病。这些事件被依照前后因果关系逻辑组织起来,就构成了故事的情节。

3.人物。这是叙事作品中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药》里先后出现的人物有: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大妈等。

4.场景。这是由人物行为与其环境组合成的具体场面和情景。叙事性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景。《药》里的主要场景有:华家茶馆(卧室)、丁字街、刑场、华家茶馆、坟场。正是人物行为与其环境构成的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使故事的进展线索显示出来。没有场景的作品必然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

问:什么是事件?

答:事件是故事的层面之一,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事情结合体。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问:什么是情节?

答:情节是故事的四个层面之一,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二、结构

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表层结构。这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其最小叙述单位叫做叙述句。每个故事的表层结构的特征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关系显示出来。

2.深层结构。这是叙事作品中位于叙述顺序背后的共时性内在关系形态。其存在的依据是这种一种理论假设: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研究深层结构,需要打乱表层叙述顺序,从中寻找内在要素,然后将这些内在要素按照某种相似性原理排列组合起来,由此探究支配具体叙述话语的普遍而永恒的理性秩序。

不妨举例说明。就《狂人日记》来说,其表层结构是一个“狂人”在病中以日记形式记下的与“吃人”梦魇相关的“胡言乱语”,而其深层结构则可以说是由上述表层结构而寓言式地揭示的当时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状况,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古代愚昧或蒙昧弊端的愤激批判或痛切反思。在《药》里,华家以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过程,构成表层结构;在这一表层结构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寄寓着小说的深层结构――夏瑜如何为革命而英勇献身,以及这种献身如何不被愚昧群众所理解;而更进一步看,夏瑜正隐喻现实中革命烈士秋瑾。当然,对小说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及其关系,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理解。

——————————————————————————————————

问:什么是结构?

答: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问:什么是表层结构?

答:表层结构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

——————————————————————————————————

三、行动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叙事性作品中人物行动总是有自身逻辑的,叙述必然要力求揭示这种行动逻辑。

行动逻辑是支配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任何故事共有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使读者得以读懂故事。而如果离开这种逻辑的制约,读者就无法读懂故事了。二是每类或每个故事自身特有的逻辑,这是由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和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呈现为三段式序列:一是可能性,这是指一个行动合乎逻辑地具备了发生的必要条件;二是变为现实,这是说行动已合乎逻辑地进行,或者相反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阻止,从而没有变为现实;三是取得结果,这是说行动以成功而告终,或是相反以失败作结。

在鲁迅的《药》里,中心行动是寻找人血馒头治病。小说呈现出如下行动逻辑:一是可能性,这表现为人血馒头可能治病;二是变为现实,华老栓到刑场获得人血馒头,回到家后给小栓吃;三是取得结果:治病未获成功。

——————————————————————————————————

问:什么是行动?

答: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问:什么是行动逻辑?它包含哪些层面?

答:行动逻辑是支配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任何故事共有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使读者得以读懂故事。而如果离开这种逻辑的制约,读者就无法读懂故事了。二是每类或每个故事自身特有的逻辑,这是由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和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

—————————————————————————————————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本节论述叙述话语,主要讲两个问题: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和视角。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读者常常不得不顺时地从头到尾阅读一部叙事性作品。这自然要求叙事性作品的本文也按一定的线性时间组织起来。这样,时间成了叙事性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叙述时间是故事的时间与本文的时间之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叙事性作品中的时间往往具有二元性特征: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形成复杂多样的关系。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次序,本文时间则是叙述本文中排列的前后次序或读者阅读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次序。这两种时间在叙事性作品中常常并不一致,形成矛盾。而正是这种差异和矛盾造成了叙事性作品特有的节奏性。

叙事性作品的节奏主要体现为三种形态:时序、时长和频率。

1.时序。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而形成的关系。故事肯定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那种按照故事发生顺序而进行的叙述就叫做顺叙,即顺着时间序列去叙述。但本文中的叙述顺序却不一定忠实于这种故事时间。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往往出现种种不协调方式,这就是逆时序。逆时序通常有两类:一是插叙,是说在顺叙时插入若干此前事件的片断;二是倒叙,是说把顺叙序列的结尾提前到前面叙说。《狂人日记》就是先讲“某君昆仲,今隐其名……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这一结果,再回头以日记形式叙述他“当日病状”本身。这在时序上就属于“倒叙”。

2.时长。时长是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总是确定的;本文时长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而这总是无法测定的。如何弄清这两种时长的关系呢?我们只能假设有一种理想的匀速叙事,在其中本文时长与故事时长始终保持均衡状态,而如果以这种匀速叙事为参照点,就可以比较出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状况来。

这里可见出时长的五种关系形态(童书只讲了四种)。下面结合鲁迅的《药》来认识。第一是省略。这是对故事的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的叙述,其特点是故事时长无穷地大于本文时长。在《药》的第三、四部分之间本该讲述小栓在吃了人血馒头后依然未能治好病症从而死去的经过,这一经过肯定交织着华老栓和华大妈的痛苦,但叙述者却完全省略了。第二是概括。这是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其特点为故事时长明显地大于本文时长。《药》在第二部分结尾叙述“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幅补丁的夹被”时,应该而且可以讲述她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但却只是这么简单一句就交代过去了,显然属高度概括的叙述。第三是场景。这是主要由行动和对话描写构成的有关故事发生的实际场面的叙述,其特点为故事时间与本文讲述的事件时长大体上相等。《药》里的丁字街头及刑场的场面描写,还有结尾坟场的场面描写,都可见出场面叙述的特点。第四是减缓,这是故事时长小于本文时长的叙述,其特点是故事发生所持续的时间明显地小于本文叙述所花去的时间。例如《药》第二部分写小栓吃人血馒头的情景:“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串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馒头。――不多功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桌。”小栓吃馒头的过程本身(故事时长)应当远远短于描写的过程(本文时长),这里减缓下来加以详细叙述,显然是要突出人血馒头形象本身在整个小说世界中的特殊作用。第五是停顿或休止,这是故事延续的时间为零的叙述,着重于事件发生的特定状态、环境或背景的刻画,特点为故事时长远远小于本文时长。这种情况有时在某些长篇作品里出现,用来渲染某一瞬间的特殊状况。而有些电影剧本借助“同时蒙太奇”镜头的优势,往往可以分别叙述同一瞬间里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使得这一瞬间过程竟然延伸出如此超长的篇幅、衍生出如此深长的意味来。在这五种形态中,第一和第五种分别处在叙事速度快慢的两个极端,而第二、三、四种则处在居中位置。由此可见出叙事节奏的丰富与多样性。

3.频率。频率是本文叙述与故事内容之间形成的重复关系。这种重复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事件的重复,二是叙述的重复。事件的重复指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而叙述的重复则是指一件事件被反复叙述。在《药》的第三部分,康大叔对众人两次重复提及“这小东西……”,属于叙述的重复(革命者夏瑜的一件行为被重复叙述);第四部分写夏大妈两次重复提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属事件的重复(夏大妈两次重复说同样的话)。

——————————————————————————————————

问:什么是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

答案: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次序,本文时间则是叙述本文中排列的前后次序或读者阅读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次序。问:什么是时序?它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而形成的关系。那种按照故事发生顺序进行的叙述叫做顺叙,即顺着时间序列去叙述。但本文中的叙述顺序却常常并不忠实于这种故事时间。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往往出现种种不协调方式,这就是逆时序。逆时序通常有这样两类:一是插叙,即在顺叙时插入若干此前事件的片断;二是倒叙,即把顺叙序列的结尾提前到前面叙说。

——————————————————————————————————

二、视角

叙述视角即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或聚焦),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1.第三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药》就属于此类叙述,叙述者是超越于故事进程之外的旁观者。

2.第一人称叙述,这是叙述者既是叙述者本身而同时又是故事角色的叙述。这种叙述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兼角色的人物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狂人日记》正文属此类叙述(开头作者题记属第三人称叙述)。《祝福》也属此类。

3.人称变换叙述,这是上述两种以上叙述视角交替出现的叙述。《狂人日记》先后运用了第三、第一人称叙述。

—————————————————————————————————

问:什么是视角?它有哪些类型?

答: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问:试简述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

答:第三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叙述者表现得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去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这在传统叙事性作品中较为普遍。而这种叙述视角的局限在于,叙述者享受到过分的自由,使读者的自由受到限制,被剥夺了解释和探索作者奥秘的权力。

——————————————————————————————————

• 叙述动作

本节论述叙述动作问题。主要谈三个问题: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和叙述者与接受者。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动作,说得简单点,就是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讲故事,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人群的讲述,这就决定了叙述动作必然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讲”的人,这是叙述者;二是“听”的人,这是叙述接受者。

叙述者等同于作者吗?两者其实并不等同。作者是特定作品的创作者,而叙述者不过是作者在叙事时虚构出来的代替自己讲述故事的角色,即便其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出现,或者显得与读者心目中的作者形象相近,也仍然只是一种虚拟性存在,不能与现实作者划等号。在《虚构》(1986)里,正像标题所指示的那样,当代作家马原一开头就直接申明:“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我就叫马原,真名”。这里用了一连串由“我”开头的句式,可以说是“我…”式反复句。它体现了两种功能:其一是辩解似地告诉读者,“我”不是在追求现实主义经典作家巴尔扎克所崇尚的那种“真实性”和“典型性”,而是相反在全力“杜撰”或“编排”即虚构。宣称小说不是真实而就是虚构,这就把读者同故事、同故事后面的作者清楚地间隔、疏离开来,使小说成为一个虚构的意义空间。其二是以“我”的反复出现烘托出一种抒情上的倾诉氛围,造成浓烈的主观情绪化效果,更突出了小说的虚构性而不是真实性。

这样,如果把叙述者同作者混为一谈,就会把作品中表现的作者理想与他的实际状况不适当地等同起来,而看不到其间的差异或距离。不过,叙述者与作者之间也存在一种必然联系:叙述者的设置及其在叙述过程中的位置和功能,都会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旨趣和理想及更根本的宇宙观等。

——————————————————————————————————

问:什么是叙述动作?它包含哪些要素?

答:叙述动作是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讲故事,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人群的讲述,这就决定了叙述动作必然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讲”的人,这是叙述者;二是“听”的人,这是叙述接受者。

问:什么是叙述者?

答:叙述者是作者在叙事时虚构出来的代替自己讲述故事的角色。

————————————————————————————————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存在可以有多种方式,不仅可以表现为叙述内容(即故事)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可以体现在叙述的动作上,即体现在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去叙述上,这就有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在叙事中有何种功能呢?其一,它传达叙述内容的意义,或者说使这种传达有更准确和生动的效果;其二,在有的情形下,它干脆在作品中直接“现身说法”,例如,在叙述过程中突然中断叙述,插入自己的议论或评点,这是要使读者从叙述者的声音的存在进而感受到叙述者本身的存在,从而突出显示叙述者的存在。

除叙述者的声音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声音,这就是作品人物的声音。人物声音与叙述者的声音形成复杂的关系。这里需要区别人物声音的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独白型叙述,这是人物声音与叙述者声音在本质上同一的声音形态。在这里,人物的声音都是由叙述者统一安排和控制的。另一种是复调型叙述,这是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不同、甚至发生冲突的声音形态。

————————————————————————————————

问:叙述者的声音指什么?

答:叙述者的声音指叙述者的具体叙述口气或方式。

问:叙述者的声音在叙事中有什么功能?

答:叙述者的声音在叙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功能:其一,它传达叙述内容的意义,有时还能使这种传达变得更准确和更生动;其二,在有的情形下,它干脆在作品中直接现身,如,在叙述过程中突然中断叙述,插入叙述者自己的议论或评点,这是要使读者从叙述者的声音的存在进而感受到叙述者本身的存在,从而突出显示叙述者的存在。

—————————————————————————————————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前面说过,讲故事除了要求有“讲”的人即叙述者外,还应有“听”的人,这就是叙述接受者,简称接受者。接受者虽然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但在叙事过程中却又是叙述动作的当然组成要素。这是为什么?因为,叙述者在叙述的时候,就往往要在心目中预先拟想或虚拟一个适合于听取自己讲述的叙述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拟想的潜在叙述接受者,可以称为拟想接受者或隐含接受者。拟想接受者的存在是有一定作用的,它可以规定或影响叙述者对整个故事、叙述话语及叙述动作的具体构想,从而制约着作品的效果,因为特定的故事似乎只有对于合乎叙述者理想的接受者来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

问:什么是拟想接受者?

答:由叙述者拟想出来的潜在的叙述接受者,叫拟想接受者。

问:接受者本来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它怎么又会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之一呢?

答:接受者本来确实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它之所以又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是由叙述动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叙述动作既包含“讲故事”的人即叙述者,又包含“听故事”的人即叙述接受者,体现为叙述者向叙述接受者讲述故事。而这个叙述接受者却不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现实接受者,而只是叙述者拟想出来的适合于听取自己所讲故事的潜在接受者 —— 即拟想接受者。叙述者在叙述时,总是要有意或无意地想象出一个适于倾听自己讲述的人即拟想接受者,尽力满足他的可能的需要,并为着满足这种需要而随时调整自己的叙述构思。所以,这种拟想的叙述接受者自然就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了。

—————————————————————————————————

摘 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类型,其基本特征是讲故事,即叙事。文学叙事就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由三个层面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叙述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叙述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叙述动作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这三个层面在叙事性作品中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叙事性作品的基本结构。

第二篇:第八讲 证明

第八讲证明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是指证明责任的承担者运用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诉讼主张的活动。

一、证明对象

所谓证明对象,是指需要证明主体运用证据来予以证明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也称待证事实。

无需证明的事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的经验法则,能_____________出的另一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____________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________________所证明的事实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举证责任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

在民事诉讼领域中,一般认为,举证责任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这是________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如果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不能提供证据,或者虽然提供了证据,但是仍然不能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将可能导致对自己不利的裁判结果的责任,这是__________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二)举证责任的分配

1、合同纠纷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1)主张合同关系_____________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2)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______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了争议,由____________义务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

(4)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______________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2、侵权纠纷的举证责任

(1)一般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的分配

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对于一般侵权行为,这四个要件都由原告来负责证明。

(2)特殊侵权行为举证责任的分配

①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人则对受害人存在_________承担证明责任。

【例题】(06年司法考试真题)齐某被宏大公司的汽车撞伤,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下列关于本案举证责任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原告齐某应当举证证明是被宏大公司的汽车所撞受伤

B.原告齐某应当对自己受到的损失承担举证责任

C.被告宏大公司应当对其主张的自己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D.被告宏大公司应当对其主张的原告齐某有主观故意承担举证责任

答案

②对于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损害赔偿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两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存在______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____。加害人对以下两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免责事由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不可抗力并且经过加害人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损害的发生的【例题】(2005年司法考试真题)甲工厂的生产污水流入李某承包的鱼塘,致使鱼虾死亡,损失2万元。李某起诉,请求甲工厂赔偿。下列哪些事实应当由甲工厂承担举证责任()

A、甲工厂的生产污水是否流入李某承包的鱼塘

B、李某承包的鱼虾死亡造成损失的具体数额

C、鱼虾死亡的原因是否为甲工厂污水所致

D、是否具有免责事由

答案

③因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受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存在____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____。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例题】(2003年司法考试真题)甲与同事丙路过一居民楼时,三楼乙家阳台上的花盆坠落,砸在了甲的头上,致其脑震荡,共花费医疗费1万元。甲以乙为被告诉至法院要求赔偿,而乙否认甲受伤系自家花盆坠落所致。对于这一争议事实,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A、甲承担举证责任

B、甲、乙均应承担举证责任

C、乙承担举证责任

D、丙作为证人承担举证责任

答案

④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害人(即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对受害人存在过错或者第三人存在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例题】甲养的宠物狗将乙咬伤,乙起诉甲请求损害赔偿。诉讼过程中,甲认为乙被咬伤是因为乙故意逗狗造成的。关于本案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应当就乙受损害与自己的宠物狗没有因果关系进行举证

B.甲应当对乙故意逗狗而遭狗咬伤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C.乙应当就自己没有逗狗的故意负举证责任

D.乙应当就自己受到甲的宠物狗伤害以及自己没有逗狗的故意负举证责任

答案

⑤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侵权行为(即存在缺陷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品制造者对存在免责是由承担举证责任。免责事由包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⑥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害人的__________。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3)专利侵权的举证责任:根据《证据规定》第4条的规定,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4)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纠纷,被害人负责证明存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由医疗机构负责证明不存在_____________以及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2003年司法考试真题)患者甲与某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甲认为由于该医院误诊,导致其疾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造成了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甲提出病历X光片保存在医院,只要医院出示病历和X光片就可以证明医院对此负有责任。原告对以下何种争议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A、甲在该医院就诊的事实

B、医疗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事实

C、损害数额

D、医生诊断时是否存在过错的事实

答案

【例题2】下列有关诉讼案件中的案件事实,那些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A、张三诉李四侵犯其产品执照方法发明专利,对于其产品的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

B、村民刘爱国诉县供电局安装的高压线太低而电死了他家的牛,请求损害赔偿,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

C、楼上的住户刘某的花盆掉下来,砸破王家的玻璃,王某诉刘某,就刘某的过错

D、李某诉梁某返还借款,就被告已经偿还借款的事实

答案

【例题3】下列案件事实中,哪些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

A、因使用被告生产的电视机,电视机爆炸,造成原告身体受伤害,对于原告受伤害的事实

B、被告某水泥厂排放废渣,附近农田因受污染颗粒无收,农民诉水泥厂,对于农田受污染颗粒无收是因为排放废渣造成的事实

C、甲乙都在丙附近放爆竹,丙被爆竹炸伤,丙起诉甲乙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丙的伤害是爆竹炸伤的事实

D、张某养的狗将王某咬伤,王某起诉要求张某赔偿损失,就张某没有过错的事实 E、患者王某因腰痛在某医院治疗,医院对其采取理疗,后来疼痛加剧,继而发烧住院治疗,王某起诉该医院要求赔偿损失,就王某的病情加重是医院治疗方法不当引起的事实

答案

三、证明程序

(一)举证期限

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应当在一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如果逾期未提供证据,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的制度。

1、举证期限的确定

(1)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__

(2)直接由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

2、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1)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视为__________举证的权利

(2)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人民法院在审理的时候,______________

(3)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__________________提出

3、新证据的含义

(1)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在一审程序中,新的证据是指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____________的证据;或者当事人确实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在__________________内提供,经过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在延长的期限内仍然无法提供的证据。

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应当在一审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时提出。

(2)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也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一审庭审结束后_____________的证据。提出的时间:如果二审法院实行的是开庭审理,那么应当在二审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提出;如果二审法院实行的是不开庭审理,应当在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的期限内提出。

(3)再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原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的新证据。应当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提出新证据。

【例题】(2007年司法考试真题)在民事诉讼普通程序中,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关于举证期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举证期限只能由法院指定

B.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不需法院认可

C.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后申请延长

D.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

答案

4、提出新证据的后果

(1)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意见或者举证。

(2)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未能在举证期限内举证,致使案件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因提出新的证据被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原审裁判_________________错判。

(3)一方当事人请求提出新的证据,结果导致另一方当事人由此增加了差旅费、误工费、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等等,以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对于这些损失,对方当事人要求提出新证据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____

【例题】甲诉乙的合同违约之诉中,有一项证据因客观原因不能提出,乙也未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在举证期限届满后,乙发现了一项新证据。

问题1:对于乙新发现的证据,应当在何时提出()

A、发现之时立即提出

B、发现后的合理期限内提出

C、一审开庭审理前

D、一审开庭审理时

答案

问题2:对于该项因客观原因在举证期限内未能提出的证据是否可以作为新的证据提出?

问题3:该案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对此案决定开庭审理,在二审未开庭前,乙又发现了新证据,其应当在何时提供该证据?

问题4:如果该案二审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那么乙可否提供该证据?在何时提供?

问题5:该案二审判决生效后,原告甲又发现新的证据,因而提出再审。原二审法院决定对该案再审,甲可否在二审法院开庭审理时提供新的证据?

问题6:该案经再审后,因甲新发现的证据而判决乙败诉。此时乙可否请求甲支付其参加再审开庭而发生的差旅费、误工费?

(二)证据交换

证据交换制度就是在开庭前,双方当事人向对方展示自己所掌握的证据。

1、启动方式。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启动。二是________________启动。

2、启动的时间。一是当事人___________并经_______________确认;二是由________________指定。

3、交换的期限:在开庭前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_________。

4、证据交换的次数:证据交换一般以___________为限。但是重大、疑难和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除外。

(三)公开质证

公开质证是指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没有经过质证的则,不能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对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的质证

如果证据是依照当事人的申请调查收集来的,按照一般的程序进行质证。

如果证据是由法院依据职权调查收集来的,在庭审的时候进行出示,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对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进行说明。

(2)公开质证的例外

①对于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进行公开质证。

②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不需要经过质证。

(四)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就是指规范证据证据证明力和证据能力的规则。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顾名思义,就是指采用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的规则。具体而言,在民事诉讼领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二)补强证据规则

《证据规定》第69条规定,以下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未成年人所作的和其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状况____________的证据

2、无________________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3、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4、存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5、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_________________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无需补强的证据:

1、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

2、物证原物或者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

3、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

4、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

【例题】下列哪些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A、当事人李某的妻子袁某向法院作出的有利于李某的证言

B、原告陈某向法院提交的其采取偷录的方法录下的用以证明被告刘某欠其5000元人民币的录音带,该录音带部分关键词的录音听不清楚

C、由16岁的赵某所作出的看见被告王某来过原告家中的证言

D、原告提出的字迹清晰的合同复印件,但该合同文书的原件已经丢失,且被告不承认其与原告存在有该合同文书复印件所表述的法律关系

答案

(三)证据推定规则

所谓证据推定规则是指: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____________证据__________________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______________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四)最佳证据规则

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___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要大于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一般大于__________________

5、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_____________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第三篇:五年级第八讲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

①原:原国。②期:约定。③金:钟。④亡:失去。⑤卫人:卫国人。阅读训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裹十日粮 裹: ②君姑待之 姑: 2、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原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3、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答案:

1、①携带 ②姑且

2、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信用,明礼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前提。(意思对即可)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1、解释加点字。

能将几何

..上尝从容与信言 .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3、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

4、从文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韩信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多少 曾经

2、①(带兵)越多越好,为何被我说捉住? ②陛下不能带兵,但是善于统帅将领。

3、多多益善

4、刘邦: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韩信: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第四篇: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歌

一、遗民诗人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1、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景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体现了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格调接近杜甫。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王夫之:以诗明志,寓意深远。

二、“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三、古文三大家

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影响最大的是侯方域。早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后学八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反对模拟。汪琬:散文力主纯正。

四、其他诗人、词人

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

明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虞山诗派。朝时期感时愤世,郁塞苦闷。清朝悲悼明朝,反对青廷和恢复故国的基调

2、吴伟业和“梅村体”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

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在其影响下,有“梅村体”。

五、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通志堂集》、《纳兰词》、《饮水词》

第二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长生殿》

一、洪昇的生平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钱塘(杭州)人。出生于书香家庭,父洪起鲛曾出仕清朝。曾师事工骈文的陆繁弨,长于词曲的沈谦、毛先舒,在京师向王士禛、施闰章学诗。并与中下层文人、优伶、隐士有广泛交往。

二、洪昇的创作 杂剧: 《四婵娟》(咏雪、簪花、斗茗、画竹)传奇:《长生殿》 诗歌:《稗畦集》、《稗畦续集》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一)《长生殿》的题材演变和洪昇的艺术再创造 [一]题材演变: 主要依据为:《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传》(陈鸿)《长恨歌》是带有传说色彩的叙事诗、笔记和小说中的故事:《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酉阳杂俎》、《国史补》

乐史《杨太真外传》(宋代)元杂剧 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 白 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 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 吴世美:《惊鸿记》

[二]洪昇的艺术再创造

1、在借鉴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塑造出更为完整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

2、运用双线结构,反映历史生活面貌更为广阔。

3、融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内涵,感慨盛衰变迁,解决思想倾向的矛盾。

(二)《长生殿》的思想意蕴

[一]剧本以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出安史之乱前后中唐时期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真实地揭示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的尖锐矛盾、宫廷权贵的腐化奢侈、以及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盘剥下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揭示出安史之乱暴发的社会原因 洪昇:自序

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悔何及。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与有?

[二]通过展现李、杨爱情发展和相互思念的戏剧情节,歌颂了理想化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以情抗理的时代精神,使这一题材中的进步思想因素达到了古代创作的顶峰。第一出[传概][满江红词]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日月,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chai)取意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三]在对安禄山叛乱和李唐王朝复国的情节中,寄托了兴亡之慨和家国之恨,曲折地表现出明清易代之后汉民族的民族情绪。[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遭离乱,逼拶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着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梁州第七]想当时奏清歌趋承金殿,度新声供应瑶阶,说不尽九重天上恩如海。幸温泉骊山雪霁,泛仙舟兴庆莲开,玩婵娟华清宫殿,赏芳菲花萼楼台,正担承雨露天泽,蓦遭逢天地奇灾。剑门关蒙尘了凤辇銮舆,江南路哭坏了瘦骨头穷骸,可衰落魄。只得把霓裳御谱沿门卖,有谁人喝声彩。空对着六代陵园草树埋,满目兴衰。:[转调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三)《长生殿》的艺术特征

[一]写实与艺术想象相结合的创作原则

1、剧本上卷以写实为主,一方面展示李杨二人宫廷生活和爱情发展,第二方面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

2、下卷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运用幻想形式,重在抒情。

3、塑造出体现作者爱情理想的舞台艺术形象 [二]完整精巧的结构,波澜起伏的情节

场次安排上,交错推进,在写实的部分,插入[闻乐]一出,为李杨归仙境做铺垫,在下卷中,写出[骂贼]、[弹词]的场次,体现出丰富的内涵。[三]较为成功的舞台艺术形象塑造 李隆基、杨玉环 郭子仪、雷海清

[四]曲词清丽优美,音律和谐,能够展示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北中宫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斑斓,柳添黄,苹减翠,红莲脱瓣,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第二节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和思想

孔尚任(1648顺治5年-1718),字季重,聘之,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生于曲阜东南湖上村,孔子64代孙(圣裔)。出生前5年,明王朝灭亡。孔尚任早年家居读书。涉猎很广。

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回京途中驾幸曲阜,孔尚任破格录为国子博士、、1686年,随孙在丰开浚下河。淮扬三年,结识前朝遗老,黄云、杜浚等,拜访冒襄。了解弘光王朝遗事。后游览南京,拜访张怡。康熙38年(1699),完成《桃花扇》,争相传抄,有纸贵之誉,被罢官,晚年回故乡,多次出游,康熙57年(1718)卒于家中 [二]孔尚任的创作 传奇:《桃花扇》、《小忽雷》(与顾彩合作)诗歌:《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 [三]思想状况

有名利观念,更有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

二、《桃花扇》的思想意蕴 《桃花扇 凡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借确考实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无有子虚之比。《桃花扇 小引》:《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一]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线索,通过舞台艺术形象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南明王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朝政腐败,揭示出南明王朝覆亡的必然性,但作者所持的“权奸亡国论”的观点,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歌颂和赞美了侯方域、李香君之间以共同的生活态度为基础的真挚爱情,一方面表现出在题材处理方面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借兴亡之感批判了儿女之情,侯、李二人双双入道的结局,反映出清代前期经过剧烈的社会历史变迁之后汉民族的人生空幻之感。“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三]歌颂了具有侠义性格的民间艺人和为国殉难的爱国将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者的民主思想,寄托了作者的民族意识。柳敬亭 苏昆生 史可法

二、《桃花扇》的艺术特征

[一]善于处理历史题材,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剧中人物事件多有所据,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当时相关的人物通过剧中人物做必要介绍

[二]真实生动、个性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塑造

1、善于在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在尊重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加工,使矛盾冲突更尖锐、更集中,一方面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褒贬态度。

2、善于展示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个性

李香君:有明确的生活态度和立场,感情真挚,性格刚强 李贞丽:温顺软弱,任人摆布。卞玉京: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

阮大铖:阴险、凶狠、奸诈,善于趋炎附势。

马士英:自私自利、庸碌无能,尸位素餐的腐朽官僚。杨龙友:八面玲珑、四处讨好,善于投机取巧的文人。[三]、情节安排针线细密,结构完整谨严 整体艺术构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剧作的底蕴:“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桃花扇本末》

1、情节线索清晰

2、既尊重历史素材,展示出事件发展的必然性,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偶然性因素,使剧情发展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全剧层层铺垫,细密紧凑。吴梅评:

通体布局,无懈可击。

[四]语言风格多样,适合于不同的人物和场景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一、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托名“古宋遗民”作《水浒后传》,寄托民族意识。

二、《醒世姻缘传》 作者署名“西周生”

小说描绘晁源与狄希陈两世姻缘的故事,展示出生动细致的世态人情的画面,反映生活面广阔,具有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

三、李渔的短篇小说 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

小说以游戏和娱乐的态度反映世情生活。

四、才子佳人小说

名教中人编次,游方外客批评: 《好逑传》

叙铁中玉、水冰心恋爱、婚姻故事,是才子佳人和侠义小说的结合。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创作

《聊斋志异》的成书与版本

一、蒲松龄的生平状况

1640(崇祯13年)-1715(康熙54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山东淄川人 蒲松龄出生于业儒后经商的家庭。

蒲松龄一生较为平静,早年科举顺利,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后屡试不第,大半生以坐馆教书为生

早年便开始《聊斋》的创作。31岁时到江苏宝应做过一年幕宾,次年回家。康熙18年(1679)进入本县毕际有家坐馆,直至古稀之年撤帐回家

二、蒲松龄的创作

1、诗1000多首,词500多首,文450 多篇,俚曲14首,戏曲3出。

《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大多收入路大荒编《蒲松龄集》和蒲松龄纪念馆编《聊斋佚文辑注》中。

2、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三、《聊斋志异》的成书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到毕际有家坐馆时结集,并继续创作,写《自志》说明创作的过程和创作甘苦,直到古稀之年才停笔。

四、《聊斋志异》的版本

1、手稿本,残存4卷237篇。

2、铸雪斋抄本:实存474篇。

3、青柯亭本:凡16卷431篇。乾隆31年刊刻

4、“三会本”: 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共12卷,491篇,为较完备版本。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意蕴

一、歌颂至性真情,表现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意识,体现出以情反理的时代特征

1、赞美具有痴狂性格的人物,表现个性追求的时代精神 婴宁:天真烂漫、憨态可掬,具有纯真的痴性。《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宁者也。” 《石清墟》:叙述邢云飞爱石成癖,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保护所钟爱的奇石的故事,体现出对人的个性的肯定。

2、赞美纯真、诚挚的爱情,歌颂忠贞执着的追求者。《阿宝》:叙述孙子楚魂化鹦鹉追求阿宝的故事 《连城》:叙述乔生与连城以知己为基础的爱情。赞美慧心灵性的女子,寄寓人生向往。《宦娘》:宦娘,有音乐才能,体现出深挚的爱。《连琐》:叙述鬼女连琐与杨于畏的爱情。鬼女连琐在九泉之下追求自己的幸福,与杨于畏相爱之后,经过世间真情的温润之后,还魂复生,回到人世间,得到了美满如愿的归宿。《娇娜》:叙述主人公孔雪笠在与狐仙家庭的交往过程中,与娇娜交往、与松娘成婚的故事,肯定了男女之间除了爱情之外的纯真的情意。歌颂爱情的小说: 《青凤》、《小谢》、《黄英》、《葛巾》、《红玉》、《聂小倩》 《莲香》、《花姑子》 《青凤》:叙述狐女青凤与书生耿去病的爱情婚姻故事,成功地刻画了青凤温顺内向,感情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 《聂小倩》:叙述鬼女聂小倩与书生宁采臣的爱情婚姻故事,塑造了心地纯洁、渴望向善的鬼女形象,体现出作者对固守性情、人格自重的肯定。宦娘:叙述鬼女宦娘与温如春情趣相投却因人鬼殊途不能结合,宦娘在克制自身情感的境遇中,为温如春促成与世间才女葛良工美满姻缘的故事,成功地呈现出心地纯真、人格高尚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作者感受生活情状的丰厚底蕴。

二、揭露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鞭挞贪官污吏,反映被压迫者、被迫害者的愿望,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红玉》《窦 氏》《梦狼》《胭脂》《促织》《公孙九娘》《席方平》《苗生》《商三官》

公孙九娘:叙述在清庭镇压于七起义中无辜遇难的少女公孙九娘的鬼魂与莱阳生的婚姻故事,体现出对人世生活的渴望,揭露了清庭残杀无辜的行径,具有深刻的现实内涵。

三、抨击八股取士制度的虚伪,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士子心灵的毒害。《《司文郎》于去恶》《考弊司》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有意识地造奇设幻,以幻化的艺术方式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幻化艺术方式的特点

1、运用幻化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寄托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婴宁》《连琐》《宦娘》

2、以逼真可感的细节描绘,强化艺术情境的真实性 《葛巾》《花姑子》《黄英》《阿纤、二、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塑造

1、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以具有个性特征的行动和语言展示人物性格

2、环境的衬托

3、善于用对比的方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 《小谢》:秋容沉稳内向,小谢顽皮活泼 《娇娜》:聪明多情,松娘持重沉稳

三、典雅凝重、自然清新的通俗文言

1、把文言句式和生活俗语融合在一起,句式简短,内涵丰富

2、对白话语言进行概括和浓缩,使叙述语言产生文言格调并强化内涵的丰富性

四、《聊斋志异》的影响 1对社会的影响 2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①开拓了审美创造的领域

②为后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丰富素材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晚年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33岁时移家南京,结识进步思潮的代表人物颜李学派的学者。,突破名教束缚,发展恣情任性的个性“乡里传为子弟戒”

二、吴敬梓的创作 《文木山房集》四卷

《金陵景物图诗儒林外史》最早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本,56回。

三、作品《儒林外史》

1猛烈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士子心灵的毒害和对社会风气极端恶劣的影响

王冕:用五经四书作八股文的取士之法,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周进:被科举制度毒害了心灵的读书士子,一心追逐科举功名,失落了自身人格 范进:被科举制度的诱惑与毒害扭曲了精神与人格的读书士子的典型形象。一心追逐科举功名,实际上精神空虚,既没有真实才学,更没有用世能力。匡超人:在科举制度的诱惑下迷失淳朴本性,由朴实善良的农家子弟堕落为无赖恶棍的人物形象。

2批判科举制度相联系,对封建社会中各种黑暗腐败现象做了揭露和批判 ①抨击当时官场黑暗

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形象。

②讽刺、鞭挞了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 张静斋:谋夺和尚的田产

严贡生:横行乡里。严监生:视财如命。

3、揭露了假名士、假高士的卑劣灵魂 娄

三、娄四

斗方名士:景兰江等

3批判了虚伪残酷的封建礼教

范进:在汤知县家宴席上,抢先吃“虾元子”。鲁迅评:无一贬词,情伪毕露 王德、王仁:假道学形象

王玉辉: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几乎丧失了人性的迂腐儒生形象。

四、通过寄托自己社会理想的人物形象塑造,反映了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束缚,争取个性解放的朦胧思想。

1、开宗明义塑造的王冕形象

2、杜少卿、沈琼枝形象

杜少卿:傲世凌俗、轻财重义,敢于冲决封建礼教束缚的败落世家子弟形象。沈琼枝:性格刚毅果断富于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3、塑造了有真才实学、人品正直的读书士子形象 迟衡山:希望振兴古代礼乐。虞育德:致力于以德化人

4、歌颂了自食其力的市井细民 王太、盖宽、荆元、季遐年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善于运用写实原则进行讽刺描写

1、在描写过程中,善于把讽刺对象的真实性、喜剧性和悲剧性结合起来。人物原型:虞育德————吴培源

庄绍光————程廷祚 马纯上————冯萃中 杜少卿————作者本人 关于作品的真实性,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2、作者善于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丑恶可笑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以揭露讽刺对象的本质,增强表达效果。

二、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刻画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1、描绘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动

2、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

3、肖像描写

4、侧面渲染

5、景物衬托

三、故事具有相对独立性,有环环相扣的艺术结构 鲁迅评:

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取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然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结构完整性的具体体现:

1、小说有统一的命意构思

2、各故事之间,通过承前启后的过渡人物连接起来,环环相扣。

四、语言准确简洁、洗炼流畅

第三节《儒林外史》局限性与影响

一、局限性

1、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正统思想

2、艺术技巧不平衡

二、影响

1、对晚清谴责小说产生影响

2、为后世认识当时社会状况提供了形象化资料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生平情况、小说创作与版本

一、曹雪芹家世生平情况 曹雪芹(1715?-1763?)先世本为汉人,明末入满州正白旗。曾祖母为康熙帝乳母。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少年时代在南京经历过富贵繁华生活。约13岁时,曹家被抄,回到北方。晚年居住北京西郊,从事创作

二、《红楼梦》的版本

《红楼梦》最初以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名《石头记》,上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的评语,称“脂评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高鹗,字兰墅,进士出身。乾隆51年(1791)程伟元、高鹗首次排印,次年重新排印。

第二节《红楼梦》的思想意蕴

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

一、作者以经历过的家族盛衰变迁的切身体验为基础,以探求历史、反思文化的创作心态,聚焦于一个封建官僚世家的败亡过程,透过康乾盛世的表象,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艺术地概括出封建专制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一)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败亡过程的描绘,透过康乾盛世的表象,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罪恶以及后继无人的现实危机,同时,深层次地揭露了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享乐文化和腐朽性和劣根性。

(二)真实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

1、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农民阶级的深刻矛盾

2、揭露了封建主子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控诉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3、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族内部由于利益分配产生的尖锐矛盾

4、揭示出贾府与其他封建家族势力之间的矛盾

二、在审视人生、咏叹命运的哲理沉思和理想渴求的驱动下,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个性刻画和灵魂开掘,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刻的反思与评判,体现出作者对对新的人生理想境界、人生价值的执着和理想破灭的幻灭感。

(一)形象地展示出不同阶层人物各自不同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取向,在人物灵魂的开掘中,歌颂了个性独立、人格尊严的精神,对生命意志的张扬,否定了封建专制文化规范出来的鄙俗蒙昧的人生状态

(二)以执着于理想追求的心态,通过塑造意象化、理想化了的贾宝玉形象,热诚歌颂了背叛封建主义人生道路,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叛逆者,肯定了以“情”为价值尺度的人生追求,系统剖析了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理想被世俗力量所摧毁的人生境遇中,表现出浓重的人生空幻的消极情绪 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从现实层面看:贾宝玉形象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蔑视仕途经济和功名富贵,把热衷功名利禄、追求读书仕进的人骂作“禄蠹”、“国贼”

2、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和封建主义的等级界限

3、较为尊重人的个性,主张按照个人性情做事

4、反封建礼教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于建筑在共同思想基础上的爱情的追求 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是以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为思想内涵的。从意象化方面看,贾宝玉形象内涵可作如下概括: 贾宝玉形象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体悟和对未来的憧憬,其性格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乖张之中显现着精敏,痴妄之中充溢着灵秀。

第三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永忠

一、“追踪蹑迹”与“取其事体情理”相结合的创作原则

小说第一回:至若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纪年哉。书中“梦”“幻”等字,是此书立意本旨。

二、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形象的塑造

1、在对比中突出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

2、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3、传神的心理刻画

4、语言个性化

5、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内涵丰富

三、缜密细致、宏伟完整的多层次网状艺术结构

1、虚实相映、以实证幻的整体艺术构思

2、多重线索并行推进,绾接交错,使小说各部分贯通牵合,构成完整的整体 贾雨村:浮沉经历与贾府衰败相互联接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具体展示贾府衰败过程

宝、黛爱情悲剧:展示纯真爱情的毁灭和贾府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四、红楼梦的语言特征 活泼流畅、准确传神

第四节《红楼梦》的影响

一、对后世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红楼梦》丰厚深邃的内涵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关于“红学”

第七章 清中业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沈德潜:论诗以儒家诗教为宗旨,倡导“格调说” 翁方纲:倡导“肌理说”

袁 枚:论诗宗尚真情,倡导“性灵说” 郑燮:作诗多反映现实生活,语言自然畅达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黄景仁:深沉豪逸,情感深挚

二、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都是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由戴名世发端,由方苞奠基,提出“义法”主张,中经刘大櫆承传,姚鼐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论文主张。主要代表作《登泰山记》

三、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汪中:《哀盐船文》

描写仪征盐船失火事件,对罹难者表现出深切同情。

四、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常州词派:论词倡导比兴,代表人物张惠言。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和讲唱文学

一、《镜花缘》与清代其他长篇小说 李汝珍:《镜花缘》

驰骋想像,寄托理想、讽喻现实。体现出颂扬女性才能的进步思想倾向

二、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蒋士铨:《红雪楼九种曲》(藏园九种曲)《桂林霜》、《冬青树》、《临川梦》 焦窗居士黄图珌: 《雷峰塔传奇》

三、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各地唱腔融合,形成京剧。京剧早期代表作:《打渔杀家》(庆顶珠)

四、讲唱文学盛行 南方

弹词:陈端生作,梁德绳续《再生缘》《天雨花》《笔生花》《榴花梦》 北方:子弟书 第九编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

近古文学第二段,古代文学史的最后阶段 1840年——1919年 绪论

一、西学东渐渐的狂飙 1采纳西学,变革图强 2教育体制变革 3留学事业的发展 4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二、作家主体的转型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一、生平、思想和创作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别署羽

山民。

二、散文创作 《尊隐》、《病梅馆记》

三、诗歌创作 《己亥杂诗》(组诗)、《咏史》、《秋心》

四、反帝爱国诗潮 1张维屏:《三元里》 2贝青乔:《咄咄吟》120首 3魏源 4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二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谴责小说:晚清谴责小说为鲁迅先生定名,指的是晚清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四部小说。这四部小说均以揭露封建末世官场腐败、社会黑暗为主要倾向,描绘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种种畸形现象,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在艺术方式上,继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手法,形象生动,《老残游记》和《孽海花》则在叙事方式和艺术结构上做出了新的探索,体现出了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

第五篇:第八讲教师资格制度(范文)

教师资格制度

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教师资格制度概念

我国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也称“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证书制度”,它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这里所谓“制度”是取其“行动准则”或“办事规程”之意。因而又可将教师资格制度界定为:一个国家对教师资格进行认定时规定的所应遵循的行动准则或办事规程。

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具体而言,教师资格制度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职业资格制度,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是地方政府实行的。教师资格是由国家对符合相应教师资格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人员认定的资格,属于国家资格性质。

第二,教师资格制度是法定的教师职业资格制度,必须依法实施。

教师资格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对所有的申请人都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认定。教师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

第三,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被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任为教师,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聘为教师;同时,教师资格只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具备教师资格者只有在被学校依法聘任后,方能成为教师。学校应根据岗位需要,从具备教师资格者中择优聘任。

(二)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初步建立阶段(1986—199

3年)1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

改革开放伊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重获新生,开始走上正常、健康、迅速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也可谓是成绩斐然。据1977年统计,我国小学民办教师为343.9万,初中民办教师为111.3637万,高中民办教师为13.9万;他们分别占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65.8%、47.2%、16.8%,到了1985年,小学民办教师下降为275.9万,初中民办教师下降为41.35万,高中民办教师下降为0.29万,占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比例分别下降为51.3%、19.1%、0.6%。另据1978年统计,全国小学教师中,初师、初中毕业及中师、高中肄业及以下程度的占18.6%,初师、初中肄业及以下程度的占34.3%;初中教师中,师专肄业、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程度所占比例为90.2%;高中教师中,师专肄业、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程度所占比例为46.8%。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年的努力,教师队伍学历素质不高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据1985年统计,全国小学教师中,初师、初中毕业及中师高中肄业的比例下降为33.5%,初师、初中肄业及以下的比例下降为5.9%;初中教师中,高等学校肄业及专科毕业的比例下降为22.1%,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的比例下降为72.5%;高中教师中,高等学校肄业及专科毕业的比例下降为43.4%,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的比例下降为17%。尽管如此,我国教师队伍素质仍难尽人意, “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的约占半数,不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占比例较大,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亟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这一素质状况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

造成这一时期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管理规章,更缺乏担任教师的资格条件的法制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的随意性很大;为弥补师资的不足,不按教师资格条件录用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以至大量的不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流入教师队伍。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 2 下简称《决定》)。《决定》从我国“基础教育薄弱”、国民整体素质不高的实际出发,做出了“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发展基础教育力度的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

根据《决定》精神,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教育类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纪元的到来,也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的里程碑,拉开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化序幕。《义务教育法》第13条提出:“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这里提出的“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不只是就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它针对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

为保障《义务教育法》的各项条款能切实地得以贯彻落实,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半年,由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教师资格条件作了比《义务教育法》更为具体、详尽的规定。它是继《义务教育法》之后我国对教师资格条件做出规定的第二部法规性文件。

这一时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除颁发了《义务教育法》、《意见》这两部内涵教师资格条件的重要法规性文件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核合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3、《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1986年9月6日)

1986年9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规定1986年9月1日以前凡“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的中小学(含农职业中学文化课)教师”,应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规定学历或“考核合格证书”才能担任教师。《试行办法》规定“考核合格证书制度”设《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专业合格证书》两种,并规定了“两证书”的考核内容、考核及考核申请的方法、考核组织与领导、考核要求、考核的时间、考核结果的认定、获得“两证书”的条件等事项。《试行办法》颁发后,全国各地随 3 即组织了《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的考试,并于1987年在一些省、市组织《专业合格证书》的文化专业知识的试考,在试考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国家教委决定将《专业合格证书》的考试推广至全国范围。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试点工作总结会议”,会议“决定从198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同年12月,国家教委向全国各省市发出《关于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的通知》,“随《通知》还附发了《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进度表》,对1989—1991年初、高中教师应考学科在每一年进行考试的科目分别作了安排。”“考核合格证书制度”实施后,大批学历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两证书”的考核,教师学历达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仅1987,就有77万、37万、6万学历不合格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参加了《专业合格证书》的考试,分别占小学、初中、高中学历不合格教师的67%、31%、24%。到1990年底,全国初中教师中,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程度所占比例由1986年的70.8%下降到51.5%,高中教师中,师专肄业及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程度所占的比例,由1986年的15%下降到7.8%。

《义务教育法》颁布前,规范我国教师资格条件的一直是行政性手段、政策性措施。《义务教育法》的颁发,实现了教师资格制度的质的突破,第一次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了教师资格条件的国家标准,教师资格条件第一次由政策规定上升到法制规范的高度;它的颁布是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开始迈入法制规范阶段。它不仅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资格条件,而且在国家的法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建立教师资格制度”。但这还只能说是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法制规范的初步建立阶段。

(三)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完善阶段(1993—2000年)这一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诞生为发端,我国颁发了一系列规范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文件,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体系得以形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

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教师法》不仅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及保障权益、保障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规定了教师的培养、培训、任用制度,同时还全面确立了教师资格的条件和教师资格条件的考核、认定等一整套法律制度;确立了我国现代教师队伍管理的新机制。《教师法》的颁布,不仅是全国1000万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大事。《教师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也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开始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完善阶段。

《教师法》开列专门一章———“第三章‘资格和任用’”提出了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其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分别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对象及其条件、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教师资格过渡办法、教师资格的取消等事宜作了规定。这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对《义务教育法》有关教师资格制度条款的超越:一是不只是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资格条件,而且规定了其他各级各类教师的资格条件;二是其规定的教师资格条件比《义务教育法》更为全面、具体;三是其规定的教师资格制度的事项也比《义务教育法》更为全面,除确立了教师资格条件外,还确立了认定教师资格的机构、教师资格的取消等事宜;四是《教师法》将《义务教育法》中确立的“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升格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教师法》提出有关教师资格制度的条款,也还只是原则性规范,不是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细则,更不是认定教师资格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教师法》规定的原则性规范要具有可行性、得以落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2、《教师资格条例》(1993年12月)

1993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细化《教师法》有关教师资格条款的《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出台后,国家教委立即于1996年1月颁发了《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

3、《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1996年1月)

按照《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的规定,对1993年12月31日在岗的人员,凡具有教师职务,考核合格,可以通过过渡取得相应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过渡实际上对《教师法》实施之前已在学校中任教的人员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了教师资格。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资格过渡工作顺利开展。

4、《〈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9月23日)

2000年9月23日起草制定、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并决定于颁布之日起正式实施。《〈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体系得以确立。教师资格的实施经历了两个阶段:

(1)教师资格制度试点工作。按照教育部党组的指示,教育部人事司于1998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上海、江苏、湖北、广西、四川、云南6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市进行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试点于1998年底基本结束。

(2)全面实施阶段。2001年1月4—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正式启动。陈至立部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重要讲话。5月中旬,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教师资格的性质、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资格条件的特许条款、早期退(离)休教师认定教师资格问题、教师资格的丧失与撤销、证书管理、收费问题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8月中旬,教育部印发了《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证书内容、证书管理、证书编码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截至2002年底,重庆等29个省(区、市)已基本结束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面向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据不 6 完全统计,通过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共有200多万1994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20多万1993年12月31日以前办理手续的退(离)休教师取得教师资格。重庆、上海、广东、海南4个省市首次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申请者共有6.95万人,其中认定4.58万人。

二、如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

(一)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

根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教师资格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一般又包括身体条件、普通话水平、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其中,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是指: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进行研究活动的能力等等,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一般通过面试、试讲等方式进行。

(二)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与要求

根据苏教师[2002]56号《关于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的通知》和通教政[2002]64号《关于做好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报名、咨询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现已我校2003届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有关程序和要求说明如下:

1、报名对象与学历要求:

凡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符合《教师法》规定学历条件的中国公民和大专以上毕业生均可报名申请。

①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具备本科学历;

②申请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大专学历。

2、报名材料要求:

①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②3张2寸近期免冠照片

3、报名方法:

师范类:填写《南通市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报名表》

非师范类:填写《南通市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报名表》、《南通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补修、考试报名表》

4、申报程序

(1)报名与咨询。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于每年11月24日至30日面向社会开展咨询活动,组织报名工作。今年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报名与咨询工作时间为12月24至30日。

(2)教育学、心理学补修与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时间为次年2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省教育厅的规定,组织考前辅导与考试。

(3)体格检查。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确定体检医院,于每年3月份组织申请人进行体格检查。

(4)受理申请。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于每年4月1日至7日接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人的申请材料。

(5)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有关规定,组织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试。

(6)资格认定。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职责权限组织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综合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在规定时间内作出是否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结论,并将结论通知申请人。

(7)证书发放与申请材料处理。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向经认定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者,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份存入本人的人事档案,其余材料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归档保存;未取得教师资格人员,其全部资料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保留一年后销毁。

(8)信息统计上报。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于每年7月将当年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信息上报省教育厅。

5、报名费、体检费、教师资格认定费

①师范类毕业生报名费20元

②非师范类毕业生报名费20元,考试报名费50元,考试教材费22元(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由省统考)。

体检费每人100元、教师资格认定及证书费100+6元。

(三)教师资格认定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法律手段。

第二,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使教师地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把住“入口关”,解决不合格教师问题,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四,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多渠道培养和聘任教师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三、教师资格认定需要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1思想品德素质。凡申报教师资格的毕业生必须填写“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情况、遵守社会公德情况、有无行政处分记录、有无犯罪记录等等。如果在校期间受到行政纪律处分的学生,将被取消教师认定资格。

2、普通话水平要求。凡申报语文学科教师的学生,必须具备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其他各学科必须具备二级乙等水平。

3、身体素质要求。凡申报的毕业生都必须参加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的被取消认定资格。

4、教学基本技能。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体检合格后,还要接受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述课测试。

第八讲 文学叙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