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观论语心得有感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24-21736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07:37: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观论语心得有感

观《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并且还在起着重大影响。

利用暑期,每天花一个小时,观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论语》中告诉了我们很多处世之道,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是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而自己的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观《论语》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让人心平气和。聆听人与自然的剖析,享受心灵的滋养:让我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换一种方式待人接物,换一种态度做学问。《论语》也好像是我们精神家园中的氧气,吸进去,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充满信心、充满活力!

2009.9

第二篇:新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 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当听了于丹《论语心得》的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是当所有烦恼、迷惑和恐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聪颖,变得更加无惧,那么外在的一切烦恼也就不构成威胁了。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我们太在乎得与失,而不在于老天对我们有多不公。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不要把希望托付给一份浅薄的骄傲。

工作,也应该是快乐的。可能大家总是会感觉有许多的压力与烦恼。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的支点呢?《论语心得》告诉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种能够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每天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一滴的尽自己所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可能他们所做的事并不轰轰烈烈,但大家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实际上他们是最快乐的。快乐工作并不难。有些人心随所愿,从事自己为之热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为了生计和生存,从事一些和自己所爱偏离的工作。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它都是我们每一天应该去做的事情,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只要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对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会发现工作会带给你成就感以及这种感觉带给你的快乐。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相信我只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完美、强大,就会享受到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第三篇:读《论语心得》有感

读《论语心得》有感

以前我对《论语》很熟悉,但是对于于丹我却不是很了解。但是《论语心得》这本书使我对她有所了解,甚至成为我所敬佩的人之一。而我也很幸运地能够在这样一位师范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硕士的带领下去发现《论语》的真谛,让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一个平淡的假期。

本来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开始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说也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许多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他们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

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对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钉子的寓言我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年龄,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说出一些不经过大脑的话来,伤害了身边的人还浑然不自知。但是现在于丹提醒了我们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因为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上也留下了洞,不会复原了。现在我一想起这句话就不觉心惊,好像忽然发现自己做过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会再这样不谨慎地处世了。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论语》这部书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心灵。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物质太多,看心灵太少。这大概是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部分。我开始试着抛开与物质的纠缠,听一听心的声音,按照最真实的想法去行事,体验真正的快乐。那句话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对于我们来说,《论语》接触得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而于丹却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对《论语》又有了新的理会,在心中也加深了对于丹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第四篇: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班级:111022姓名:何俊军学号:06

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触。因为我虽然看过听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许多都是夸夸其谈,让人感到华而不实,颇有战争年代大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之嫌。但是于丹教授的《处世之道》让人不仅感到平实,贴近生活,而且很有哲理,看后实在是受益匪浅。

于丹的《处世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的几个道理:

一、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

二、用孔子的“过犹不及”论阐述了,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甚至是亲人应当具有的“距离”美。于丹教授列举了一个豪猪相互取暖的故事阐明了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其实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常常有这方面的困惑:为什么有时我明明是为了对方好,而对方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呢?我现在才真正的明白,和人相处真的不是越走得越近越好,而应该保持一定的“度”。同时呢,不要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我也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多一些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和思考问题,那样就不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到头来落得“两败俱伤,里外不是人”。说来其实真的很可笑,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有过“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别人”那个时候,我常常的苦恼,但是我就是找不到苦恼的原因,经于丹教授这样一讲,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幼稚和可笑,我总是认为,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总是觉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都是出于自己的一片爱,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却是建立在可笑的“自我”之中的,总是自然不自然的就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了,结果经常就会有许多的小矛盾和小摩擦发生。我想现在明白尚不晚,给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足够的个人的空间吧,给所有的人的爱都是要没有回报和没有负担的爱。不要认自己所爱的人感觉到这种爱是一种负担。

三、对待工作也要适度。用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说明了对待工作也要适度。于丹教授认为:“只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因为这

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的是雪中送炭。我想确实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表现或者是为了一片好心,去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却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结果虽然事是做了,但是却做得不尽人意,跟着就招来一片骂声。虽然是一片好心,却做了坏事。那么用哲学的“过犹不及”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四、正确处理说与做的关系。用孔子的巧言令色,鲜仁矣来阐述了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都不乏夸夸其谈的人物,废话一大堆,但是,真的要踏踏实实的工作,就原形毕露了。于丹教授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来阐述了说和做的辩证关系。告诫我们不要象坏脾气的小孩一样,在别人的心灵之上打一些无法消除的“洞”。在现实生活中少一些指责和报怨,少一些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是的,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把所有的指责和报怨都变成行动的动力!

五、为人处事要先学会礼仪。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修己以信就是要好好的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只有把自己修炼好了,才能帮助别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的人报怨社会不公,报怨处事艰辛,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掌握处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礼行天下,修身养性那么我们就掌握了处世之道,自然生活就会变得无比的快乐。

听了于丹的讲演讲,我真的是由衷的感动!!

第五篇: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后有感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后有感

论语是记载孔夫子从生活中习得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的一部著作。他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通过关上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我对论语的深厚内涵又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更加体会到【论语】这部著作虽历时两千多年,但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现实性的价值与意义。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造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的确如此,【论语】中所倡导的“仁爱”能够呼唤起社会中每个人内心中的美好情感,使得社会中形成一种温馨的氛围:每个人都心存宽容,每个人都以宽容的姿态对待他人。这样即使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我们仍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时使得矛盾能和平解决。社会中每个仍都心存善念,当他人有困难时,我们会伸手去帮他一把。这样人与人之间便会和谐,社会也因此会变得更加美好。

于丹教授认为“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是‘神于田,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理想是天空,是我们的指路明灯。然而只有理想,没有行动,没有去践行自己的理想,那么理想只是一纸空谈;只老黄牛似的低着头向前走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做指引,那么可能南辕北辙进行毫无意义的付出。而唯有有一个坚实的目标加上一个不屈不挠的毅力,一个人才能大步向前,不可阻挡,冲向未来,赢得自我。现实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许淡忘了“方向”,只是每天机械似的工作,变得更加“麻木”。殊不知,几十年后当自己不得不停下脚步时,才慢慢发现并不自觉地问自己:“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唯有在开始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并付出以不懈的努力,未来才不会有遗憾。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但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念,便不能立足于世,这有时比死亡更可怕。于丹教授说:“争执并不一定都让大家过上一种物质文明的发达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来自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信仰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使得社会中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共同为社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唯有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才能走上高速路,迈向繁荣的未来。对于个人来说,信仰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信仰的人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无论面对任何的艰难险阻,都不会轻言放弃,而是会微笑面对。即使摔倒也会立即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奔向远方。仅仅是因为内心的信仰,是信仰激励他不断向前,走向光明的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于丹教授说:“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界无限宽广地拓展,另外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地去发现自己内心。”孔夫子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人类精神文明水平的水平的提高却远远没有跟上。人们的生活更先进了,但随之而来的困顿也变得更多了。也许仅仅是一件小事,便会让我们烦躁不堪,为自己的心灵增加负担。可能仅仅是因为在坐公交车时被人踩了一下脚,便会心生怨恨而且久之不去。所有这一切的困扰都是因为我们看外界太多,而看自己的心灵太少。如果我们以一个宽容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轻松。所谓“仁者无忧”,大概如此吧。

“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重要的人即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把这件事给做掉;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之便是于丹教授从【论语】中提炼出来的给与我们的教导。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我们帮助,离我们最近的人。当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与他们以帮助时,我们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们坐在那里苦思冥想犹豫不决,而是应该改马上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为下一次的行动积累经验。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我们也许会给自己做出一系列的计划,殊不知,这些计划若不付诸于行动中,就只能说是一纸空谈,毫无意义。而真正有价值的事就是马上行动起来将自己计划付诸实践,一点也不拖延,将自己的时间最大化,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这样便会让自己人生的分分秒秒都有意义有价值,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充满活力。通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自己获益匪浅,懂得了不少人生的哲理。接下来我会用自己的这些收获服务于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光辉灿烂,有意义,有价值,迎接属于自己的崭新明天。

观论语心得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