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第一课 笔法教案(精选5篇)
编辑:雪域冰心 识别码:24-71447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5 16:15: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一课 笔法教案

第一课

笔法

教学内容:笔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毛笔。

2、通过蘸清水的各种笔法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3、认识和运用各种笔法。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一块瑰宝。

教学重点

1、掌握中锋用笔

2、体会和控制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教学难点:藏锋、回锋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干净的毛笔一支,清水一杯,米字格毛边纸

教学过程:

一、执笔

1、对毛笔的认识

我们谁都见过毛笔。在我国,创造毛笔的历史已经有五六千年了。据文物考证,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毛笔。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毛笔。毛笔的笔头一般都是兽毫做的,柔软而有弹性,它能写出轻重浓淡、干湿枯润、方圆多变的笔画来,也正因为如此,毛笔书写才富有魅力。

(1)毛笔的种类

根据笔毫原料及性能,毛笔可分为硬毫笔、软毫笔和兼毫笔。硬毫笔主要是用黄鼠狼尾毛或兔毛等制成(又叫狼毫、紫毫),特点是弹性大、硬度强,写出来的笔画劲利挺健。软毫笔主要选用羊毛或鸡毛制成(又叫羊毫、鸡毫),特点是弹性小、柔软湿润,写出来的笔画丰满而富有变化。兼毫笔在一支笔内兼用了软硬两类笔毫,其性能介于硬毫笔和软毫笔之间,刚柔相济,软硬适中(如白云笔)。

按笔头的大小来分,毛笔可以分为大字笔、中字笔和小字笔。比大字笔大的还有提笔、斗笔、揸笔等。

依据笔毫的长短,毛笔还可以分为长锋笔、短锋笔。

毛笔有大小,笔毫有长短,种类繁多,要根据不同的字体和写字的大小,以及个人习惯进行选择。

(2)毛笔的构造

毛笔由笔杆和笔头组成。笔头细分起来又分笔锋、笔腹、笔根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书写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画中最细的部分和出尖儿的部分是笔锋写成的,笔画中等粗细的部分是用笔腹写出的,笔画最粗的部分是用笔根写出的。

(3)毛笔的选择

无论什么种类的毛笔,都要求质量要好,选料制作精良。衡量毛笔质量的标准是四个字,即:尖、齐、圆、健。“尖”指锋颖尖,笔锋收得拢。“齐”是指笔毫化开后,捏扁起来看锋颖齐整。齐说明选毫纯净,制作精良。“圆”指笔头圆锥体规整饱满。圆则笔毫能聚中,可八面出锋。“健”指笔锋劲健,富有弹性。具有以上四种特质的笔就是好笔,所以“尖、齐、圆、健”被称为毛笔“四德”。

(4)毛笔的“四面八方”——如米字格中“米”字所指的八个方向。

笔毫为锥体,分“四面八方”——习字本或毛边纸中的米字格正好能反映它的“四面八方”。

(5)毛笔的使用与保养

新毛笔要用温水浸泡,让它慢慢化开。不可性急用蛮力捏开。每次用后必须洗干净,吸去一部分水分,将笔锋理齐顺,使锋颖聚拢中正,然后套上笔帽或者悬挂起来。毛笔保养得好,利于书写,延处长使用寿命。

2、执笔法

人们普遍采用的执笔方法是五字执笔法。五字执笔法也叫“拔镫法”。它的特点是五指齐力,既可紧执笔管,又舒适自然,便于书写。五字执笔法将执笔的方法及五个指头的职责作用概括为五个字,即:擫、押、钩、格、抵。

擫,即用大拇指指肚贴住笔管左侧,与食指相对用力。

押,食指中关节上突,指尖下倾,用指头的指肚处触管,与拇指相对用力。

钩,中指弯曲,与食指轻轻相并,指尖下倾,指肚触管,钩住笔管向掌心方向用力。

格,无名指爪肉交界处抵住笔管,用力与中指基本相对。

抵,小指自然弯曲,贴在无名指旁边,辅助无名指用力。

五字执笔法适合拿一般大小的毛笔写字。如果是用提笔、斗笔写擘窠大字,那么执笔方法又有所不同。执提笔、斗笔要将笔管靠在虎口或者食指根部骨节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散开在前后左右包抓住笔管。

3、书写方法

(1)用腕法——枕腕法、悬腕法、悬肘法

(2)发力法——运指法、运腕法、运肘法

(3)执笔——执笔高的字飘逸,适宜定行草或草书,但易浮滑;执笔低的字沉稳,适宜写篆、隶、行、楷,但易呆扳。

(4)身法——坐势、立势

4、墨色的分类

墨分五色——浓墨、淡墨、枯笔、涨墨、渴笔

小结;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低年级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设 计

毛笔的种类----硬毫笔、软毫笔和兼毫笔

毛笔的构造-----笔锋、笔腹、笔根

毛笔的选择-----尖、齐、圆、健

执 笔 法-----擫、押、钩、格、抵。

书写方法----用腕法

发力法

执笔

课后反思:

通过第一堂课的学习,我对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没有学习书法的基础,连基本的抓毛笔的姿势都不会,因此本节课对学生的坐姿,以及对毛笔的种类,构造,保养,抓笔姿势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魅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好奇中期待新的知识。

学生学习书法,也有他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生书法练习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失去原先的兴趣,开始变得被动,甚至一种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在教师指导、监督下,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他控”走向“自控”的过程。

随着个体心理发展,他控的反复,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其水平不断提高,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所以说,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事实上在引导学生尽快走上自我管理的道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品格,具有独特的功能。

书法教育中,一项基本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某一字体的规范。这种练习需要从量到质的保证。如学生除了每天在校练习,回家再坚持半小时,自始至终地坚持着。其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感知,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不断反复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过程。反复让学生在认识坚持意志对学书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正反的意志表现来亲身感受。这种长期反复磨练,也伴随着良好行为习惯,意志品格的产生巩固。而学校的书法社团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在时间、量、质上保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最后有随益明等四位同学去参加了市里举办的艺术节。

第二篇:笔法探微

笔法探微——论八面出锋

一、神秘的笔法 <一>神秘的笔法

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一节《传授笔法人名》,这样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的笔法受于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虚之说,它否认了他勤学苦练、深入研究的事实。蔡邕所处汉代,书法已经很成熟,书法家辈出,理论著作甚丰,一批书家甚至“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被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1】地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象蔡邕这样笔法技术成熟的书家应不足为奇。

在其后的二十多人当中传承的就是蔡邕等辈的笔法技术经验。我们知道,任何科学、艺术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又对实践有指导和推动作用。笔法就是书家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精妙的用笔经验或用笔规律,掌握它对于后学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历代书家对它都是极为重视的。这篇笔法传承记录的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二> 笔法经验的效力及历代书家对它的重视

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这种记述,屡见不鲜。因此,人们对这种笔法经验的重视当在情理之中。可是在以书取士的时代,这种宝贵的笔法经验(也可以说是决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了“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种笔法经验(规律)对于掌握书写技术具有很好的效用及悟出这种笔法规律的难度。因此,有的书家为了获得它就下了大力甚至不择手段: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诞死后,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清代张照,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

绪的笔法,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而元代赵孟俯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充分肯定了这种用笔规律(经验)的存在。

二、历代书家阐述的笔法规律

千古不易的笔法规律到底是什么?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是中锋用笔,但对中锋用笔的解释则莫衷一是,各执已见:有人说正锋即中锋,又有人说:常使笔针在画中,还有人干脆给你打个比方:如锥画沙、如屈铁、如折钗鼓、如屋漏痕。目前各类书法教材或普及性书法书籍中对于用笔技术的阐述则大多从藏露锋,正侧锋、提按、转折等方面分解地说明它,对于用笔整体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的运笔规律论述较少。

从各时代书家对用笔法的阐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 <一> 简单的点画笔法

点画笔法,初学者入门,首先就要碰到,所以对于点画笔法的介绍较为常见,如目前各类楷书帖中对于点、竖、撇等点画用笔方法的图解解说;又如永字八法,就是介绍楷书永字的八个点画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的用笔法。又如,李阳冰翰林秘论中对点画写法有较大篇幅的阐述,并编成了口诀:“

一、点画法口诀云:作点向右,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答,便以中指挫锋,须收锋在内,按笔收之„„

二、横画法口诀云:作横画,皆用大指遣之„„”一共二十三个口诀。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孤立的点画笔划写法,对于用笔规律,没有提出或触及,故不究竟。

<二> 藏锋说

对于藏锋,古人重视,论述也多,如蔡邕说:“藏头护尾”,王羲之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又说:“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所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也。”徐浩在《书法论》中说:“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这些都是强调藏锋是写字的重要笔法,历来有人对它作了种种比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壁圻等等。似乎能用藏锋就等于掌握了笔法规律。显然藏锋只不过是笔法技术之一,应该说它也不能代表总体的笔法规律。宋人姜夔首先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在“续书谱”中说:“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圻,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圻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针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他在这段话里,明确指出了藏锋虽然要用,但不是究竟的笔法(不是用笔的原则,不是用笔的指导思想)。

但姜夔所说“常欲笔针在画中”,亦未必触及用笔原则和规律。此话原出蔡邕《九势》对藏头的解释,原话为:“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之中行”,可见他的这段话,也还是在说藏锋,与目前各类教材或普及书刊中笔画图解写法的“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至于尽处,则不往不收,无垂不缩,故每画三折,以三画成一画而藏其锋也”

【2】如出一辙,是藏锋用笔的总原则,还是没有超出藏锋说。<三> 八面出锋说

这种说法在书论中论及较少,有论及处,也文字不多,篇幅不大,但他揭示了笔法的总体规律。如:唐太宗论执笔法:“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这个四面势全,就是八面出锋。其后蒋和在《书法正宗》里也提到了锋正则四面势全的话。王羲之则说得具体:“夫书„„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程瑶田《书势》中说“执笔何以谓之锋也?曰执笔使笔不动。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惟其然,故笔之钝者,可使之锐,笔之锐者,可使之钝,是故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一笔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偏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在这段话中,明确提到了“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其字”的原理,到清末,杨守敬在论及中锋用笔时,更是用了一句“八面出锋,始谓中锋”【3】的妙语,道破了神秘笔法的玄机。在这里,四面出锋也好,八面出锋也罢,都是说笔锋的四周四面。这样的“八面出锋”就是用笔的总的原则和规律。三、八面出锋细说 <一> 八面出锋

1、什么是八面出锋

毛笔的笔毫,是书写时直接与纸面产生接触而形成字迹的部分,用笔技术,主要是使用笔毫(或说用锋)的技术。所以,我们先说笔毫:

图1所示,笔毫的形状是一个园锥体,中国的毛笔一般不超出这个形状,在正锋书写的情况下,它在与纸面大体呈平行的各方向上运动。因此,在书写状态下,笔锋必定是偏向一方,而形成笔痕的是笔锋锥体的某一个侧面与纸面产生摩擦和接触,如我们写横画时,笔锋锥体向右运动,那么我们就会使用笔锋锥体的右面(图3)。当我们写竖画时,就是笔锋锥体的下面与纸面产生摩擦而产生笔痕或点画(图4)。

一般来说在正锋情况下,我们向哪个方向书写,就要用笔锋锥体的哪个侧面。假设汉字笔画方向向四周各方都有,那么我们就要用到笔锋锥体的四周各面。为便于解说,我们暂且将四周各方分为a、b、c、d、e、f、g、h八个方向,那么

我们就要用到笔锋锥体的a、b、c、d、e、f、g、h八个侧面(图5)。这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它的意思并不单一指这八个侧面,而是说要用笔锋锥体的四周各个侧面。

图1所示,笔毫的形状是一个园锥体,中国的毛笔一般不超出这个形状,在正锋书写的情况下,它在与纸面大体呈平行的各方向上运动。因此,2、八面出锋的前提条件

在以上论述中,首先提到了正锋书写这个前提条件。所谓正锋书写,一般解释为笔杆笔肚与纸面呈垂直状态书写,这是不够全面的,应解释为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纸面的状态下书写,即为正锋书写,这就包括了逆锋书写和拖笔书写。逆锋即为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的角度大于90度,拖笔即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的角度小于90度。但笔杆笔肚和书写方向线所在的平面必须垂直于纸面,才能是正锋,这两个面如互不垂直,即产生侧锋。

3、侧锋

按图5所示,在正锋前提下,我们向哪个方向书写,就要用哪一个侧面。如向右写即用a面,向右下写,即用b面。如果不用那个侧面就会出现侧锋。如写横画,正锋就得用a面,若用c面,就会写出侧锋,这时笔杆笔肚和书写方向线所在平面即不能垂直于纸面。锋针也不能在画的中央行,而在笔画的上侧(图6)。就这一点说,“常欲锋针画中行”是正锋书写前提条件的另一种表达方法,它是相对侧锋来说的。同理,如果写竖画,当用c面,若改用a面,就会写出侧锋,笔管笔肚必然向右倾斜,这样笔管笔肚与竖画所在的平面与纸亦不能垂直,这就产生侧锋。锋尖在笔画左侧,笔画不能圆润,且削弱了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导致画无力的毛病。

<二>、永字八法与永字八势

在上一节我们提出八面出锋的八面是代表笔锋锥体的四周各面。那么我们在书写时会用哪些面呢?在行草书里,笔画书写方向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在下一节再讨论。在楷书里,笔画的书写方向则是相对稳定的,让我们先看看永字八法中的八个笔法方向吧:

永字八法原是古人想以此永字八个笔画概括楷书中一切汉字的笔法,并作为书法用笔的楷模。但很多人提出了异议,认为八法不能包括所有的笔法,如“戈”字的右钩,“之”字的平捺等。从这个角度说,永字八法确实不能代表楷书所有的笔法,但我们从这八个笔法所代表的笔画方向看如何呢?

如图8所示是永字八个笔法侧、勒、努、趯、策、掠、磔、啄所代表的八个笔画方向,在此图中a、b、c、d四个方向永字八法中没有,在楷书中可以说这四个用笔方向也是没有的,就是说,永字八法的八个点画方向代表了楷书点画 的用笔方向和取势。就八面出锋的角度说,楷书中的八面出锋,可以界定为策、勒、磔、侧、努、掠、啄、趯的八个面出锋,从这一点说,李阳冰所说的“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就有道理了,但关健还在于八面出锋。

<三>、八面出锋是用笔的总的原则,藏露、正侧、顿挫、转折都围绕这一原则来进行。

在书法教材或书法普及书籍中论述用笔时,一般都从藏露、正侧、顿挫、转折等方面进行论述,如果我们搞清了八面出锋的原则,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用笔技巧了。

1、藏锋中起笔、运笔、收笔都要转变锋面。

实现八面出锋,就是在书写方向改变时要相应转换笔锋,使用与运笔方向一致的锋面,在藏锋中,起笔、收笔处都要转换书写方向,这时就要转换锋面。如藏锋写横画,起笔时向左写,用e面,运笔时向右用a面,收笔时又向左,又要用e面。在A、B两处都要实现锋面的转换。(图9)

2、转折处随着笔画方向的改变也要转换锋面。

转是圆转,折是方折,不管是转是折,都要转换用笔方向。随着笔画方向的改变,锋面也要随之转换。如图10的笔画,运笔至 B点,要转变运笔方向,这时,使用的锋面也要从c面转换到h面。由于是迅速转换方向的方笔,转换锋面要用翻转,即所谓的翻笔。当运笔从BC段转到CD段,锋面又要从h面转换到d面,这一次在c处的转换锋面是慢慢的圆转,是随着用笔方向的慢慢改变,锋面也在相应的慢慢随之改变。这种转换锋面,叫做圆转。不管是方折还是圆转,都要随着运笔方向的改变而相应转变笔锋的锋面。

3、顿挫是转换锋面时调整笔锋的必要动作。

提按顿挫也是用笔法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法。它的作用就是为了调整笔锋以更好的实现转换锋面。如楷书中写フ画,当笔画方向从AB转到BC、锋面也要相应的从a面转换到d面。当笔锋行至B处,为了转换锋面,这时需要提按顿挫,以调整笔锋,以便能正锋使用d面书写BC段。(图11)

又如藏锋横画,开始时藏锋落笔用e面,行到A点,要转换书写方向写AB段,这时为实现锋面从e面转换到a面,在A点需要调整笔锋,故要提按顿挫,以实现锋面的完全转换。B点时也是如此(图9)。圆转的调整笔锋是通过提按实现的。(图12)

<四>、八面出锋的简化与米芾“刷字”

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八面出锋是一个指导性原则,有时也可以简化,即将笔锋的四周各面简化成左右两个面。如图13所示,如我们将笔锋的运笔方向分为a、b、c、d、e、„„ k、m12个方向, 但我们以AB为轴线将笔锋刮扁(这样适

用于右手书写),AB线左侧即为左面,右侧即为右面。这时,凡向AB线左侧书写的线都用左面,即不管是k方向还是g方向,都用左面。凡向右侧书写都用右面,即不管是d方向还是f方向都用右面。这样,笔锋的使用就更容易掌握,尤如使用一把排刷,只根据书写方向的改变而相应使用刷子的左右二面。

历史上米芾曾自称自己是刷字,实际上就是简化了八面出锋,他也曾自谓:“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这也是对八面出锋理论的印证,同时,我们找出米芾的苕溪诗中的字,以八面出锋简化理论完全能解释其字迹粗细变化的形成原因。

总之,八面出锋是书法用笔的总的原则,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至于古人所说千古不易的笔法——中锋用笔,我想它也不应超出这一原则。

第三篇:记叙文五笔法

记叙文写作 五笔叙事法

监利县实验高级中学 黄尚武

【训练目标】 1. 了解记叙文写作“五笔叙事法”的基本特点。2. 能够运用“五笔叙事法”的写作模式写出生动的记叙文。

【 写作指导】

五笔叙事基本框架:概述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巧转一笔、深化一笔 ?概述一笔——概说事件,就是用一两句话概述中心事件,或概述引起悬念的事情,或点名难忘的情景、场面或人物,或者显示出一个生活画面。(简明。事件而不是背景或开始)是什么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就是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或原因,或交代人物的特点、与事情的关系。明白 为什么 ? 穿插一笔(渲染一笔——烘托点染),描写事情发生的环境、氛围,引出事件或为故事发展作铺垫,或为下文某情节打伏笔。生动 环境或氛围怎样 ?巧转一笔——写出波澜(具体生动,故事味,真实可信,“穿插一笔”与“巧转一笔”要前后呼应。?深化一笔——表达感悟,主要抒发自己对上面叙述的故事产生的感悟,或描述情感心理。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记叙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点评①: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概述 一笔”。其作用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叙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显现一个生活的画面。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点评②: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可以说是“交代一笔”。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点评③: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做“穿插一笔”。其实“天气很好”这句还可以写得更具体,为下文景物描写作铺垫。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点评④:这三段回到叙事的主线上来,详写一家人的散步,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巧转一笔”。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点评⑤: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做“深化一笔”。从学写作文的角度看,《散步》在记叙文的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

⑴概述一笔——概说事件(写得醒目)(起)

⑵交代一笔——介绍原委(写得简明)(承)

⑶穿插一笔——事件发展(写得生动)(承)

⑷巧转一笔——写出波澜(写得合理)(转)⑸深化一笔——表达感悟(写得深刻)(合)

下面我们再用一篇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来印证“五笔叙事法”这种结构模式是实用的、可用的。请同学们根据这种模式,将下面这篇《她与新同学》的结构梳理清楚:

她与新同学

父母送她到学校,安置了一切后就回去了。她独自坐在寝室床上,心想总算如愿以偿了:第一次走出山沟,第一次来到县城,第一次到外地读书,第一次独立生活了?? 点评①:

对面是一个又矮又小、脸上长有两处黑痣、让人看了一眼就不想再看的女同学,正在有滋有味地吃着饭。陌生的寝室,陌生的同学,她只是双手紧抱着那只小提包,拘谨地盯着对方。

“你是刚到吧,同学?”小个子抬头,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似乎讨好地微笑着问道。“嗯。”她只简单的回答。“还没吃饭吧?应该赶快去打,不然就来不及了。”小个子很热情。

“谢谢,谢谢!”她站起来,却不免有些忧虑——小提包的拉链没有锁。怎么办? “怎么,没领到饭卡?我这有??那还是我去帮你打吧,不然就来不及了。”小个子见她迟疑,边说便放下碗筷往门外走。“不,不??我有,有。”她一急把提包往床上一摔,取出饭盒,转身就走了出去。点评②:

可是当她一走出寝室,就后悔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无;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自己在外面,时刻要多长个心眼呀??”妈妈临走叮嘱的话,清晰地萦绕在耳畔。她越想越不放心,快步而回,门“砰”的一声撞开了。可寝室里连个人影都没有,小个子不见了。

点评③:

“去哪啦!”她心里一惊,一头扑到自己的床上,好在小提包还在;紧张的手半天也没打开提包的拉链。

正在这时,小个子从床底下爬了出来。

“你?”小个子满身是灰尘,用疑惑的眼光直直的盯着她。

“我,我没有找到食堂,不,我??回来取一样东西。”她慌乱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噢??你走时我看见床不停的晃动,刚才钻进里边帮你垫了一下床脚。”小个子说,“你没有打来饭吧?刚来不熟悉,我正好要去打水,顺便帮你打回来吧;你在宿舍里好好地待着。” 望着小个子含笑出去了,她伸手摇摇床架,果然,刚才还晃荡的床现在不动了。

呆呆地愣了足有三分钟,她才打开那个小提包,那六张伟人头像似乎正冲着她笑呢。“唉,真是虚惊一场,早知如此??”

点评④:

不一会儿,小个子端着为她打的饭菜走了进来,而且含笑憨厚地对她说:“我知道你很不放心,刚从农村来的同学大都这样;现在我们成了同寝的同学,以后就知道我是什么人了。”

“哦??哦??”面对小个子的友善和宽容,她只觉得两颊发热,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点评⑤:

以上两篇文章,内容上完全没有雷同的地方,但结构模式却很相近。“概述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巧折一笔”、“深化一笔”等“五笔”都得到了运用。于是,它们就呈现出一种文章结构上的规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

概述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小结:“五笔”叙事的模式不是给同学们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记叙文写作的通用模式,而是从篇章的角度引导大家注重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叙写出事件的波澜。进而避免记叙文写作的两种通病:⑴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⑵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

【作文训练】

请同学们欣赏余霁月的《鲇鱼跑了》,运用记叙文的“五笔叙事法”,写一则生活中的趣事,题目自定。

鲇鱼跑了

余霁月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概述一笔——概说事件)他买回了3条活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看见这鲜活的鱼,似乎看见了一碗热腾腾的发着诱人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交代一笔——介绍原委)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得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如果不严加防范,那鲇鱼汤可就喝不成啰!”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走出厨房。(穿插一笔——烘托点染)第二天大清早,我就听见爸爸在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来,跑去看。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另外一条遍寻不着,大家分析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下水道跑掉了。妈妈埋怨爸爸:“就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给听见了。”“哼,便宜无好货,咱们一人少吃两块鲇鱼肉!”爸爸愤愤地说。(巧折一笔——写出波澜)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爸妈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觉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深化一笔——表达感悟)篇二:记叙文“五笔”

记叙文“五笔”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作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轻点一笔”。其作用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显现一个生活的画面。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是“交代一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做“穿插一笔”。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一段回到叙事的主线上来,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的“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两段详写一家人的散步,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巧折一笔”。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做“深化一笔”。

从学写作文的角度看,《散步》在记叙文的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下面我们再用两篇短文来印证《散步》这种结构模式是实用的、可用的。第一篇,林文煌的《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轻点一笔)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交代一笔)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简叙一笔)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巧折一笔)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深化一笔)第二篇,小月的《鲇鱼跑了》: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轻点一笔)他买回了3条活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看见这鲜活的鱼,似乎看见了一碗热腾腾的发着诱人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交代一笔)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得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如果不严加防范,那鲇鱼汤可就喝不成啰!”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走出厨房。(简叙一笔)第二天大清早,我就听见爸爸在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来,跑去看。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另外一条遍寻不着,大家分析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下水道跑掉了。妈妈埋怨爸爸:“就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给听见了。”“哼,便宜无好货,咱们一人少吃两块鲇鱼肉!”爸爸愤愤地说。(巧折一笔)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爸妈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觉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深化一笔)以上三篇文章,内容上完全没有雷同的地方,但结构模式却很相近。除了“穿插一笔”可以灵活地取舍之外,“轻点一笔”、“交代一笔”、“简叙一笔”、“巧折一笔”、“深化一笔”等“五笔”都得到了运用。于是,它们就呈现出一种文章结构上的规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篇三:五笔的记叙文写法

记叙文“ 五笔”------读美文、学写作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作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亲戚的美文《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轻点一笔”.其作用是用极其简洁的语言点明事件和人物,或者显现一个生活的画面。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是“交代一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交代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做“ 穿插一

笔”。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一段回到叙事的主线上来,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的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同着他的时日还长,我同着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散步发生了分歧及分歧的原因。分歧解决及解决办法的理由。这是波折一。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波折二:母亲并没有按照我的办法而是顺从了孙子的愿

望。

这几段详细写一家人的散步,写的是散步过程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巧折一笔”。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段,既抒发了情感,又表达了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做“ 深化一笔”。

从学写作文的角度来看,散步在记叙文的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下面我们再用两篇文章来印证《散步》这种结构模式是实用的、可用的。

第一篇《 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轻点一笔)

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摸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刹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交代一笔)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简叙一笔)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 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巧折一笔)

在我惊魂未定、呐呐不知所措时,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象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幅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也不肯放下任何的一头的。(深化一笔)

尝试分析这篇文章的五笔写法。

第二篇《鲇鱼跑了》 1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他买回了3条活蹦乱跳鲇鱼的,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看见这鲜活的鱼,似乎看见了一碗热腾腾的发着诱人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2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的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如果不严加防范,那鲇鱼汤可就喝不成了!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走出厨房。----3第二天,大清早,我就听见爸爸在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去,跑去看。只间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另外一条遍寻不见,大家分析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小水道跑掉了。妈妈埋怨爸爸“ 就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给听见了”。“哼,便宜无好货,咱们一人少吃两块鲇鱼肉”,爸爸愤愤地说。----4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爸妈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觉到,鲇鱼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

以上三篇文章,内容上完全没有雷同的地方,但结构模式却很相近。除了“穿插一笔”,可以灵活地取舍之外,“轻点一笔”、“交代一笔”、“简叙一笔”、“巧折一笔”、“深化一笔”篇四:作文之五笔叙事

“五笔叙事”写作法训练

目标:了解“五笔叙事”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于写作中 过程:

记叙文“五笔叙事”写作法要点

一、“五笔叙事”概述

故事一般有开头、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平铺直叙,文章就缺乏感人的魅力。但若能运用“五笔叙事”法,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了。这“五笔”就是“概述一笔”“交代一笔”“叙述一笔”“巧转一笔”和“深化一笔”。

概述一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能引起悬念的事件,目的是让读者在开篇就知道文章要写些什么;也可以勾画鲜明的人物形象,或 者展现出一个生活画面,点明难忘的情景或场面;还可以概述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这类概述的目的,在于引入入胜。“概述一笔”要求写得醒目。

交代一笔:就是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或原因,或交代人物的特点、与事情的关系。这一笔要求写得简明。

穿插一笔:这一笔根据故事内容而定,可有可无。可在“交代一笔”之后灵活插进这一笔,描写事情发生时的环境、天气、氛围,引出事件或为故事发展作铺垫,或为下文某情节埋下伏笔;也可以灵活插入下面“叙述一笔”来写。这一笔要求写得生动。

叙述一笔:按事情发生的过程叙述事情开始的情景和变化发展过程。这一笔要求写清楚。一般可简要一些,也称为“简叙一笔”;如果内容较多或过程较复杂,可以具体叙述,一切以叙述清楚明白为目标。这一笔要写得合情合理。

巧转一笔:这是全文的重点与亮点。一要写具体,生动再现生活情景;二要在自然的叙述中写出事情的变化转折,写出事情意料之外的结局,写出曲折波澜,写出故事味;三要把变化转折写得自然巧妙,符合生活的情理,真实可信,让人细想,事情的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四要注意“叙述一笔”与“巧转一笔”的前后呼应。

深化一笔:主要是抒发自己对上面叙述的故事产生的感悟,或描述情感心理;感悟与情感心理既照应故事内容,又明确体现题意,突出主旨。也可以根据文意再现某一特点情景,让人回味,但仍要体现题意。这也是全文的重要一笔。这一笔,目的在于揭示主题,提升文章品位。这一笔要写深刻,有意蕴。

但要注意的是,“五笔叙事”只是为避免平铺直叙而设置的变化行文的小技巧,切不可将它看作一种刻板的行文模式。在实际写作中,要灵活运用“五笔叙事”法,不可机械呆板。首先,“五笔”的运用要根据故事内容而定,要服从文章的整体安排,不能刻意设置。其次,宜变通使用,例如,“交代一笔”后可以增加“穿插一笔”,也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写;“概述一笔”可以是富有抒情味的概括描述,也可以将下文的“穿插一笔”提上来与事件结合,形成具有浓厚氛围的“概述”;“深化一笔”可以写得含蓄一些,再现一个令人回味的情景。如果生活故事有多次曲折波澜,则可以在第一个“五笔”或前“四笔”之后,按“叙述一笔”“巧转一笔”继续叙事,也可以将这两笔合并起来,写出第二个第三个波澜,但结尾部分的“深化一笔”则不可省略。

二、灵活运用“五笔叙事”,巧妙讲述生活故事之例文1:

更重要的事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的事最重要,然而有一天,这想法被一件小事颠覆。[概述一笔。开头点题,进而逆转,引出悬念。] 那天,当妈妈接过我给她拍了照片的手机,她忽然沉默了。

尽管窗外的虫儿仍不知疲倦地演奏着它们的音乐,大马路上的汽车鸣笛依旧尖锐刺耳,我只觉周遭的空气凝固了,时间也凝固了。粲然的笑消失在她的脸庞,而五分钟前她还像个孩

童央我用新手机为她照相。

终于,她淡淡地叹道:“老了。”

轻轻的两个字如同电流穿透我心房,一阵颤,一阵疼。

我偷偷望向她,那双颊的褐斑与眼角的细纹何时变得这样明显?还有那额前黑发间藏着的银丝竟也如此晃眼。她的眼眸里正闪着特别的光亮。[交代一笔。交代主体事件:我帮妈妈拍照,妈妈发现自己老了许多,妈妈的沉思引发我情绪的震动。] 曾经偶然在抽屉的一隅发现一本笔记本。每一页都留着她娟秀的字迹,而内容,都与我有关。她是何时恁般细致地记下了我成长的点滴?就是这样的她,把我当成她生活的中心,甚至忽视了自己容貌的点点变化。[穿插一笔。妈妈对我多年来的持续关心,让人震撼。] “赶紧做作业吧,你学习更重要,我去把你的校服洗洗。”她转身离开,瘦削的背影带着些许落寞。她就那么缓缓地踱出房间,那脚步踏着岁月的长河,每一步都踏出回忆,每一步都唤起怀念,怀念曾经青春的模样,怀念当初年轻的心。

鼻子蓦地发酸,我把湿润的双眼转向窗外。夜空中泻下的月光仿佛九天涌流而下的泉水,它就是我的眼泪。所有的情绪化作一个念想:她的世界里我最重要,以至于她忘了自己,只为我,一天天地老去。[巧转一笔。写妈妈借口离开,打破这份尴尬。但是,妈妈的掩饰引起了我进一步的反思。] 犹记得上海的那个夜晚,她在冰冷的医院大厅通宵未眠。为了我,她站在挂号队伍的前列。去医院前她对我说:“我不睡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能健康!”深秋的风已夹着砭骨的寒,我不知道她怎样忍着头痛,捱过了漫漫的孤寂的夜。第二天,当她高兴地攥着一张上面有我的名字的小纸片,她那憔悴的脸上却堆满了烂漫的笑容。[再次穿插一笔。讲述一个小故事,强化妈妈对我的爱,再次表达心灵的震撼。] 我曾经不耐烦地打断她关切的话语,只为埋头于一张卷抑或一本书;曾经无数次地拒绝同她一道散步,只用一句“我很忙”来搪塞。一直以为自己的事最重要,当我看到妈妈日渐老去的背影时,我的“中心”崩塌了。

妈妈,于你而言我最重要。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你!

妈妈,让我抚去你眼中流转的哀伤。即使韶华逝去,在我心中,你依然美丽!妈妈,今天我清楚了,体会你爱的方式,理解你爱的言语,回你一个温情的拥抱,对我,是更重要的事。[深化一笔。由反思而反省,水到渠成地进行抒情。通过抒情,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情感认知。] [总评:文章叙述了“我”颠覆“我最重要”这一思维定式,得出“体会你爱的方式,理解你爱的言语,回你一个温情的拥抱,对我,是更重要的事”这一感悟的心路历程,以婉曲的笔调道出浓厚的母女亲情。本文堪称“五笔叙事”的典范。“概述一笔”,巧妙点题,引人入胜;“交代一笔”,说明事因,引入正题;“巧转一笔”,自然过渡,衔接自然;“深化一笔”,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最妙的还是“穿插一笔”的反复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使文章的叙事变得摇曳多姿。] 例文2(试着作点评,教师引导,不强求)

她与新同学 父母送她到学校,安置了一切后就回去了。她独自一个人坐在床上,心想总算如愿以偿了:第一次走出山沟,第一次来到县城,第一次到外地读书,第一次独立生活了„„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面是一个又矮又小、脸上长有两处黑痣、让人看了一眼就不想再看的女同学,正在有滋有味地吃着晚饭。陌生的寝室,陌生的同学,她只是双手紧抱着那只小提包,拘谨地盯着对方。

“你是刚到吧,同学?”小个子抬头,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似乎讨好地微笑着问道。“嗯。”她只作简单的回答。

“是不是还没吃饭呢?应该赶快去打,不然就来不及了。”小个子很热情。

“谢谢,谢谢!”她站起来,却不免有些犹豫——小提包的拉链没有锁,怎么办? “怎么,没领到饭卡吗?”小个子放下手中的碗筷,伸手摸自己的衣袋。

“不,不,不用。谢谢!我有,有饭卡。”她一着急把提包往床上一摔,取出了饭盒,转身就走了出去。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当她走出寝室,就后悔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自己在外面生活,可要时时都多长个心眼呀„„”妈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的话像电影的画外音,清晰地萦绕在耳畔。她越想越不放心,快步往回赶。门“砰”的一声撞开了,然而,寝室里连个人影都没有,小个子不见了。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哪儿啦!”她心里一惊,一头扑到自己的床上,紧张的双手抖动半天也没拉开小提包的拉链。

正在这时,小个子从床底下爬了出来。

“你?”小个子满身是灰土,用疑惑的眼光直直地盯着她。

“我,我没有找到食堂,不,我„„回来取一件东西。”她慌乱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噢„„你走时我看见床不停地晃动,刚才钻进里边帮你垫了一下床脚。”小个子说,“你没打来饭吧?刚来这儿不熟悉,我正好要去打壶水,就顺便帮你打回来吧。你在宿舍里好好地待着。”

望着小个子含笑出去了,她没有说话;伸手摇了摇床架,果然,刚才还晃荡的床现在一点也不动了。

呆呆地、呆呆地愣了足有三分钟,她才打开自己那珍贵的小提包,只见六张伟人的头像似乎正冲着她笑呢。

“唉,真是虚惊一场,早知如此„„”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了一阵,小个子端着为她打的饭菜走了进来,而且含笑憨厚地对她说:“我知道你很不放心,刚从农村来的同学一般都这样。现在我们成了同寝室的舍友,以后就知道我这个来自乡镇的是什么样的了。” “哦„„哦„„”面对小个子的友善和宽容,她只是“哦哦”两声,再也没说出什么来。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题目】 :运用“五笔叙事”写作。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种感情一直都是不动声色的,它站在那里从不刻意靠近你,却又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在现实生活中,你感受到过这种感情吗?请以“藏在深处的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写作提示:在思考这个文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藏”和“深处”这几个字,它提示我们,这种感情的特征是内敛的,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含蓄的,而这种感情的本质是真挚而深沉的。

第四篇:创新笔法,多彩日记

《创新笔法,多彩日记》教案

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

向维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日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2、创新笔法,努力写出多样日记。教学重点:

创新笔法,努力写出多样日记。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什么是日记?从字面理解的话,就是记下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也可以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日记本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那么怎样写好日记呢?

二、日记的基本要求:

(一)主人公:我

(二)日记内容:

我看见的我听见的我做过的我想到的 在家里的在学校的在别处的„„

(三)日记格式:

第一行:X月X日

星期X 天气X

第二行:题目(可以你写的“事”为题)

第三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描述今天发生的真人真事。

(四)如何写好日记:

1、选自己感触深刻的事情:最高兴、最难受、最有趣、最讨厌„„

2、选最重要的事例:重要的情节、表情、动作、语言、心理„„

3、写出事情的要有意义、道理、教训、感悟„„

三、班级日记的现状及对策:

1、出示班上学生日记五则(内容单调乏味的,注意不署名),让学 1 生对这些日记谈谈读后感受。

2、教师指出这些日记内容单一,笔法单一,缺少变化。3、用投影出示名家的各种日记。竺可桢日记; 雷锋日记: 鲁迅日记; „„

4、学生提出日记新的类型:

(1)观察日记

(2)活动日记(3)心得日记(思考日记)(4)摘录日记

(5)剪贴日记

(6)实验日记

(7)信息日记

(8)成长日记(9)学科日记

(10)科学日记 „„

5、表达手法多样: 投影出示;(1)叙事日记;(2)描写日记;(3)说明日记;(4)议论日记;(5)抒情日记

提醒学生,在实际日记写作过程中,多种表达方式可综合运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日记要求天天写,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写出多样的日记。相信大家一定能学以致用,写出多彩的日记,描绘五彩的人生。

下课。

第五篇:余秋雨散文笔法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三峡》中,作者为了强调三峡的地位和作用,从时间(历史)、空间(山川)和人物(诗人)三个角度来描写,连续用三个“„„在这儿„„”句子组成排比句,突出了三峡的强大感染力。

(二)引用。如《怀抱山西》: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又如《乡关何处》:其中有一个曾经洒脱地吟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评: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此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更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果是议论文,还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如《怀抱山西》,通过对引用《走西口》歌词,增强了作者对山西的感情,丰富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不想离开山西却又必须离开的复杂的情感。《乡关何处》中的引用,则借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说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离别与怀念之情,尤其是结合原文中“火车外面,陆游、徐渭的家乡过去了,鲁迅、周作人的家乡过去了,郁达夫、茅盾的家乡过去了,丰子恺、徐志摩的家乡过去了„„他们中有好多人,最终都没有回来。有几个,走得很远,死得很惨”的句子,更是表现出作者对待家乡的复杂的情感,难以描摹的情感,借别人的诗句顿时表现的恰到好处。

当然,余秋雨的散文,所用修辞手法较多,选此两种典型和常用的手法,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针对训练。除此之外的夸张、比喻、反问等修辞,也值得重视。

二是表现手法多样。准确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方面可以展示作者高潮娴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为使得文章平中见奇,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体现出文章的层峦叠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秋雨的散文,主要采用了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对比、类比、联想、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

(一)虚实相生的手法

如在《千年庭院》:“我在岳麓书院漫步的时候,恍惚间能看到许多书院教育家飘逸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则是朱熹,尽管他离开书院已有八百年。”

点评:虚实本是中国画的技法,虚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则可体现出笔画细致丰富。后被引入写作中,主要指一种意境表现法。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千年庭院》中,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岳麓书院漫步为实,恍惚间看到书院教育家为虚,虚实结合,不仅体现出作者对在岳麓书院散步的无比惬意,更体现出岳麓书院丰厚的文化底蕴给他带来的影响,体现出作者对古代那些曾经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教育家无比崇拜。

(二)细节描写。如《庐山》:“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水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冲杀。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点评: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这些细枝末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庐山》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庐山瀑布时,用了大量笔墨,详细具体描写了瀑布从顶端直冲下来的各个场面,突出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三)对比手法。如《遥远的绝响》:“阮籍和嵇康的后代,完全不像他们的父亲。阮籍的儿子阮浑,是一个极本分的官员,竟然平生没有一次酒醉的记录。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又如《都江堰》:“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点评: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其作用主要是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遥远的绝响》里,阮籍和嵇康是历史上有名的有个性、不畏权贵、特立独行的人,其后代彻底改变了父辈作风。结合文章的主题,表现出作者对待阮籍、嵇康等人不畏权贵等品质的崇拜和怀念。《都江堰》中指令的发出者均为秦始皇,但态度却截然相反,对比突出了在当时修筑都江堰与修筑长城有着不同的意义,突出了都江堰是一项民心民生工程。这个鲜明的对比,也从侧面反应出秦始皇残暴背后的温柔、慈善的一面。

(四)类比手法。如《关于友情》:“想起了我远方的一位朋友写的一则小品: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点评:类比手法主要是刻画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来突出事物特征,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关于友情》中,作者通过写两只蚂蚁相遇的友情,“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借此来写自己和友人之间的友情。

(五)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如《阳关雪》:“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三峡》:“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点评:联想,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写文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头脑,会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多样。《阳关雪》一文中,充分运用联想的手法,联想到了“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如此一来,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文章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感。《三峡》一文,作者由白帝城联想到李白与刘备,同时充分发挥想象,比如“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增强了三峡的历史文化韵味,从而增强了整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一课 笔法教案(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