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4-98370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2 01:15: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摘 要】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实用性”和“训练性”出发,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作用,使学生走出校门时能向企业的零距离过渡,成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职业活动中能够享受报酬、体现职业的幸福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_.04.029

中职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学生,他们将在不久之后直接面临社会的选择。现代企业用人不仅要求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硬件,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软件,许多企业认为个人综合能力和工作态度比学历更重要,企业需要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员工。中职教育注重对学生终身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定的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中职语文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基础性。其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明显优势。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审美素养等多维功用,从“实用性”和“训练性”出发,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其胜任未来职业作好准备。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也包括社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强弱,决定个人对社会、对职业的适应程度,也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更好地适应高度竞争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

二、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做法

中职学生入学门槛较低,文化基础、行为素质、职业能力欠缺。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要过高要求学生,脚踏实地的从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客观实际出发,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重视语用能力训练

对于绝大多数中职毕业生而言,在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语文的作用依然表现为日常的阅读与口语表达,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可采取以下训练方法,鼓励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增强信心。

1.课前5分钟即兴演讲,要求脱稿、流利、声音洪亮、举止端庄大方。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学期训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要求内容积极健康,记入平时成绩。

2.课上语用能力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复述课文,结合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鼓励学生上台发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穿插专项语用能力训练,内容有自我介绍、招呼、复述、朗诵、演讲、采访、即席发言、求职面试等。

4.进行语用能力综合考核,可要求学生按规定(可自由组合)进行即兴演讲、朗诵等专项考试。并选出主持人、评委。学生可选择朗诵、演讲、相声、小品、配音等形式上台考试,充分展现自己的语用能力。

(二)重视应用文写作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通知、条据、申请书、求职信、应聘信、调查报告、总结、计划等常用应用文是在学习工作中必需掌握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应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三)优化课文组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有不同要求,制定各专业的教学和授课计划,对课文进行优化组合。如广告设计与装潢、计算机平面设计、动漫制作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文字演绎力有着较高要求。可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构建审美教学体系、想象阅读教学法,进行文案式授课法。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重组教材篇目。运用想象式教学法挖掘美的因素。如学习了《望岳》、《我的空中楼阁》等课文,可让每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能代表课文意境的景物画下来;学习话剧《雷雨》后,指导学生写Flash 短剧;学了《美腿与丑腿》等课文后,指导学生将当堂完成的短文佳作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手抄报等。

(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是个人良好素质的综合体现,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走上职场做准备。如学习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可引导学生学习母子三人乐观坚强、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精神,学习北海亭面馆老板夫妇热情大方、善良细心等品质和真诚待客等经营之道;学习《信客》可感受年轻信客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善良厚道、宽容大度、恪尽职守等优秀职业道德。

(五)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

教师可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求职面试自我介绍时,可利用课件将“求职面试自我介绍比赛”中同一选手在训练和比赛环节的视频放给学生看,使之深刻感受到成功的自我介绍需要精心琢磨、反复训练;再将学生的训练拍成录像、制成课件,播放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形象直观,学生感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帮助作用。

(六)课余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选修课、活动课对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有一定的裨益。中职语文教师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如《演讲与口才训练》《硬笔书法》《形象设计》等,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需求。

总之,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角度,努力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使语文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真正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叶上英.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研究[D].广州大学 202_.[2]晏庆丰.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价值定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_.

第二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唐德贵

【摘要】: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本文浅析了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优势,并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教学大纲综合职业能力

教育部于202_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202_年教育部职成教司修订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对中职学生的需要

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方法能力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例如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对促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以及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不仅是指与所从事的某一特定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综合能力,还包括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综合职业能使学生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是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加快,各种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只承担某一工作中的些小环节而已。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很多具体的技能要求由用人单位在学生上岗前进行短期培训即可解决。但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转岗能力、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交流表达、心理承受力等却有更高的要求。

2、是实现中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时常听到中职学生抱怨就业太难、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用、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呆不下去了、不能发挥个性特长、上班不好耍经常闹辞职、干某工作没有前途等。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单位管理严格规范这正是目前所有中职学生就业面临的现状,不能正确应对这种现状也正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欠缺的普遍表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现代人必须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不正是综合职业能力吗?中职学生要实现就业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3、是改革现行中职语文现状的需要

目前,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开设语文课浪费时间,大量削减语文课。有人片面解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认为中职学生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能很好地就业,当然也有部分学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拼命压缩教学时间,于是大量削减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无足轻重的文化课”,语文课成了“浪费时间、没有收益”的冤大头。

误区二:语文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有人认为中职的语文就应该为专业课服务,把语文看成是相应专业课的附属学科,这样实际上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性为纯粹的一门工具学科。对这种做法,倪文锦教授是反对的,倪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许多同志都强调语文与职业或专业对应,失之机械,可能会闹笑话。如果搞钢铁的来个钢铁语文、搞纺织的来个纺织语文、搞汽车的来个汽车语文„„那就异化了。”

误区三:恢复语文尊崇的学科地位。抱这种思想老师还使用普高或对口高考的思维来期待语文课,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向学生讲授字、词、句、段、篇、标点、写作等语文知识,试图完整呈现语文的知识结构,企图恢复语文科的“老大”地位,全然不顾中职的特色和社会需求,只想把语文教成纯而又纯的浪漫学科。

对中职语文的种种误解,中职语文呼唤改革。国家教育部202_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的任务明确规定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明确了要以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二、发挥中职语文优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在国外也叫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包含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与决策、获取与利用信息、学习掌握新技术、革新创造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交流合作、适应转换、批评与自我批评、口头与书面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贵任感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点在于综合而不是单一。

中职语文学科特点是综合性和基础性,其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职语文学科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语言文字、表达交流、逻辑思维、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美学哲学、伦理道德、理想信仰、人文精神等。中职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科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其次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确立培养目标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确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的获取和筛选能力、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等。

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应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思维能力影响着个人对问题的分析、决策和判断。良好的思维能立具有独立性、灵敏性和敏捷性、逻辑性、全面性、创造性等特性。

结合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语言与思维关系紧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严谨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捷径。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浩如烟海,新知识不断涌现。因此,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教会学生根据需要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工具书;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技巧;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的阅读方式和各种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成为习惯。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个体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首先,培养学生说普通话能力和习惯,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其次,让学生学会介绍、交谈、演讲、即席发言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说话是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能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第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信、大方的风度,教会学生能根据交际场合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人对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的认识不够,因此往往不够重视,成为教学的盲区,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置若罔闻,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的教学难度大,效果不明显。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突出对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训练。

本着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的原则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要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2、夯实基础

近几年不论是在普通高中还是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都弥漫着一种比较偏颇的看法,那就是认为语文教学要削弱知识,强化能力。强化能力没有错,但是能力的形成与知识是有关系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空谈强化能力好比无源之水,无本这木。知识是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所获得的信息的积累,而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讲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永远不会过时。语文这一门成熟的学科其知识是丰富而全面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全部系统地讲授,本着“实用、够用”、“必要、必需”的原则选择相应知识进进行教学。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连相应应用文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能写出规范的应用文。

传授基础知识基础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完成。当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才可能形成相应能力,所谓“死去活来”。

3、改革教学形式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努力谋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合教学内容,可推行分组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活动课堂的主角,使学生在活动教学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不越庖代厨,但要对活动课精心组织,充分准备。

分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教学中不只把学生个体作为对象,而要关注个体所在的小组或集体作为对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可采用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手段。

拓展、整合教材内容,融入职教元素,开展模拟教学。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职业活动展开教学。如组织学生模拟应聘、写求职自荐书、模拟打商务电话,创设情境开展接待、洽谈、协商等口语交际活动。

4、涵养人文精神

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个性的是个人良好素质的综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阳光可爱的学生,使学生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语文的“人文性”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要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语文文本的人文关怀。重视地域文化及个人文化,重视个人潜能及人格尊严。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另外还应注意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选用与学生的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

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涵养,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沈阳:职业技术教育,202_.2、方经文.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2_年第4期.3、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_.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唐燕平.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_年22期.7、刘琳.语文“情境教学”的现实与理想[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2_.

第三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 罗乃侃

[摘要]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社会的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浅析了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行性,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而具备的综合适应能力,它包括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自学转岗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02_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应用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学生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综合职业能力是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加快,各种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只承担某一工作中的一些小环节而1 已。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但是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转岗能力、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交流表达、心理承受力等却有更高的要求。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现代人必须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正是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中职学生要实现就业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职业能力是改革中职语文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语文课的运行一直陷于尴尬境地。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常被任意剥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弄得语文课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深入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中心内容,课改还十分滞后,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极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使学生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解决工作、学习、生活问题,较高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语文基础能2 力,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它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职业品质和职业兴趣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与职业素质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业”,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现实条件下值得职教语文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三、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围绕语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做起。

1.字词句段训练。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词汇积累不多,许多人识字组词有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对字词的积累,笔者常用错别字改错竞赛、成语接龙比赛、填字组词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兴趣,让枯燥的训练成为轻松有益的体验。句段训练方面,笔者则加强开放式的句段仿写练习,很受学生欢迎。这种句段练习比起单纯地讲解句子逻3 辑、修辞等更吸引人,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词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口语交际训练。首先是与学生做朋友,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千方百计开启所有学生的“金口”。其次笔者在选择说话内容上,由熟悉到陌生,由浅显到深刻;在选择说话场合上,由小到大,由轻松到严肃;在表现形式上,从自我介绍到情景对话,从美文朗读到课本剧表演,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说话的信心。再次是积极创设课堂交际情境,切实关注学生个体语言的展示。如采用讲故事、即兴演讲、朗诵、情境复述、讨论、辩论、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经过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收效良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快提高。

3.阅读训练。阅读能力为职业人的素质打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他几乎很难与他人沟通,他对外界信息的再加工能力也较弱。所以,中职语文课应分梯度,分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使他们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句段的重要信息,并能筛选、提取、整合、输出各种相关的重要信息。

4.写作训练。在中职学生看来,写作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交上来的作文,只是老师催逼胡乱涂鸦而成,学生痛苦,老师烦心。怎么让师生都能摆脱苦海呢?笔者曾尝试用分层写作的方式来缓解此困境,收到了一定效果。这种分层写作方式主要从分层写作要求入手,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梯度要求,比如对机电、电子、汽修、数控等专4 业班,注重作文的书写工整,遣词造句通顺合理,表情达意有一定中心,字数要求略有降低,对于写作特别有困难者,各方面指标均再降低,这样随着他们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作文要求逐渐提升。对会计、文秘、学前教育等专业班,注重作文中心内容明确,有一定思想,并具有一定文采,能真实抒写内心世界的体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当然,对于能力稍差者,灵活调整训练要求。

(二)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所教专业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一是吸收现有教材中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源,比如部分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如学前教育专业侧重教育教学的个案分析,活动设计,方案操行评语撰写,音乐、舞蹈的简单评析等;计算机专业的侧重仿宋体的书写与考核,计算机专业的侧重网页制作,动漫设计的解说等;机械专业的侧重产品加工程序说明,图纸设计说明,产品特性解说等;会计、电子商务专业侧重销售合同、产品营销、广告设计、财务报告等。这样,灵活机动的教学让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发掘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现场或社会实践的语文资源。这是建构在专业技术“项目课程”的基础上,与专业技术“项目”教学程序同步进行。如计算机专业的“电子邮件”项目的专业技术教学训练,激发出如下语文课程资源:1.电子邮箱申请及邮件发送解说,培养分析整合信息能力、口头表达与书5 面表达能力;2.电子邮件内容书写,培养书信书写能力与交流能力;3.现代通讯方式(电子邮件、QQ、电话、书信、手机短信)调查,培养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统计表的制作与填写,调查报告的文字表述及合作交流协调能力。4.“电子邮件”项目学习的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促进反思,学会总结,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三)在模拟职业情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有调查报告表明:企业需要的不是混口饭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从学校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其工具性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与实现以素养带技能的目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应该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通过活动实践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学习语文规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一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坚持每节课前让学生“体面”地站在讲台上进行“三分钟说话”,说话的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谓是生生做到“我的说话我做主”。甚至6 是早间新闻联播、字谜、IQ题、讲故事等等都进入了语文课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同时,既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在教师适当点评下,激起学生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话仪态、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与专业相结合,创设模拟职业情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专业讲授学写《求职信》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把学生带进了微机室,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直接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讲台排放变成了四周围一圈的模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务驱动项目,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四个大组分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合作探究,集体讨论,最后得出最佳应聘方案。教师的角色巧妙地转移到了学生之中,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阵地,语文教学也要“走出去”。图书馆、企业、电影院、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赛、校园文体节等等都能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连接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深入学生自己的生活,把阅读回答问题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改变成课内外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把辩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活动,贯穿于课堂7 内外的始终,使小课堂通向大世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肖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吴克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法》钱威 徐越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职语文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周建华,《机械职业教育》,202_.10。

5.《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廖芳,《广西轻工业》,202_.8。

第四篇: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要:教育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改为现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能力,不断发掘他们的潜力,把他们培养成创新型人才。以此为目的,我在物理教学中做了很多尝试,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物理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果学生没有自学能力,就只能限于听老师讲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定理定义和基本理论,不能分析、概括、总结,其结果是知识学得僵硬,形不成条理,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一种结果:老师讲过的题会做,老师没讲过或稍微变点样子的题就不会做了,更谈不上答好能力测试题。所以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第一步。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具有物理思维、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徐径。

然而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使用目标教学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提出思考的问题,明确思考的目标,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思考,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把头绪繁多的教材内容,看成几块内容,使内容变得简洁,从中获得了主要的精练的知识。通过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琐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顿悟中达到心理深层次的成功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实现心理品质的良好发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当然,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反映在物理学科上,就是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说的物理学科能力,就是在实际物理场景中进行识模、建模,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数学工具为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科学研究方法的心得,还包含科学思维的培养,一旦形成,不仅将有利于学科内部知识的同化,还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这个过程是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渠道,所以,在加强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来指导,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过程达到能力的提高,当然,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包含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更多的形式表现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一味地讲究活动的形式,无论调查报告写了多少,选择了多少对象,出了多少科技制作都将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多多少少走回了杜威倡导的实用性教育的弯路。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课堂,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向外扩展与发散不是无限制的,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也不是将所有的课堂都搞成活动研究课。

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物理现象、实验,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基本的物理原理和理论的论述与表达等,区分重点知识、必要知识和次要知识,并从教学论的角度把握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减少学习形成的障碍。任何物理知识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物理思想,而这些思想是在知识的传授、方法的习得,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科

能力,形成物理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丁点的创新以及崭新的思维方式都应予以展露,将极大地满足学生心理的体验,在任何课堂中,这个过程都是具体可操作的。学生创新性的思维火花一旦点燃或者发现,对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活动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现并予以肯定,也应当成为教学过程情感目标的重点。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不必多讲”应“致力于导”。“导”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则是实现“导”的有效手段。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在课本和学生之间设立疑难,使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去探索、深思、发现、解决问题。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动脑,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乐学中提高思维能力,物理思维不是学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因此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

二、在物理课上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采取特殊手段模拟计算机操作,变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利于讲清概念,有助于学员理解和记忆,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形象、直观。在授课中很多抽象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若把这些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转化成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形、声音、动画,利用文字闪烁、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使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如在高一物理教材中讲授牛顿第二定律时,涉及到一个演示实验,要用学生实验的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附有定滑轮的较光滑的长木板等)演示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但这是无法做到的,其原因有二:一是纸带上的点很小,离讲桌远的学生无法看清楚,缺乏直观性;二是要验证 m 一定时,a ∝ F,F 一定时,a ∝ 1/m,起码要打九条纸带,然后进行数据处理,画出 a--F、a--1/m 图线,费时太长,一节课无法完成。由于高一物理课课时较紧张,内容又较多,演示实验效果又不理想,花二节课来做此实验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所以讲到这部份内容时,有些老师纸上谈兵,把这个演示实验介绍一下,就得出了结论,根本就没有很好地做这个演示实验去探究牛顿第二定律,这是违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因为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它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是在怎样的基本上建立起来的。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为了做好这个演示实验,既要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控制在十分钟内),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和进行讲授,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首先是由我进行较规范的实验操作,尽量减少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并用数码摄像机进行全过程的实录。在操作中,对较关键的部分边进边作,对于一些重复操作进行大量的剪辑,使整个实验演示录像只需 7 分 33 秒,再加上自动化数据处理,这样一个真实的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仅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的确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其次是数据处理,将手工测量的数据(S 位移)输入 Excel 电子表格,再由电脑自动计算、制图一步完成。实现了数据处理的现代化。这种方法完全实现了教材本身的要求,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三.提倡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曾经有已经毕业的学生说,他初学过五年物理,但至今总觉得物理与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热器等家用电器离得很远,现在既怕动手,也不会动手。反思多年的物理教学,教师在讲授稳恒电流这部分内容时,尽管有两个学生实验(伏安法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但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实验室里物理器材,实验操作都是按照书本要求按部就班进行,缺乏生活问题的情景性,学生往往为了完成实验而注重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另外在实验室也不会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电器,许多学生就连常用的开关也没接触过。因此,我决定在物理教学中,内容上密切联系实际,让物理教学走进生活。学习方式上通过突出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物理的学习过程体现探究的过程。教师为学生的研究活动适时提供时空,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情景。由此,我设计了一堂课题为 “串并联电路在小家电中的应用”的教学课,让学生研究家用电器的电路特点以及工作原理。试图改变学生原有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堂课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他们自发了单双联开关的应用组、饮水机组、电吹风组、电饭煲组、电动车组、电视机组、洗衣机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了解自己所要研究电器的电路情况。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图书资料、走访经销商、维修店,有的还走访了电动车生产厂家,最后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所要研究的电器电路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使课堂上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多措并举,综合应用。学生一旦具备了能力,将会受益终生。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我觉得很实用,效果也好,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学》许国梁高考教育出版社

【2】《物理教学探讨》赵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华东师范大学《物理教学》 杂志

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者姓名:史洪刚

作者单位:霸州市职成教育总校

通信地址:霸州市职成教育总校

邮政编码:065700

联系电话:***

参评学科、专业:物理

电子信箱:shihonggang007@126.com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课堂更多关注教师教,教师忙于课前深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都围绕着一条规律教学,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虽然整堂课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培养出的人才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惧怕提问的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提问的心理障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问题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进一步去探索问题,从而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带者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质疑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外,还有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俗话说思考从疑问开始,对新知识的出现,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文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自然而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即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探寻质疑途径,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首先可以从语文教学中找方法:

1、看题目提出疑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7、可针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进行质疑、可针对难点处进行质疑等等。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个性,提出问题的空间,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我们倡导学生自由发问,大胆提问,但是更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期待别人,要懂得深入思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形成是思考的结果,而没有相当的知识支撑,问题就缺乏深度,丧失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其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同中求异,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是多向的、变通的。在语文课中要常常用这样一些语言来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智慧大门。比如,除此之外你还有那些思考?还有什么新鲜独到的见解?有没有比书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文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不断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出现盲从,就会人云亦云。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科书信奉为权威而全盘接受,哪怕对不正确的问题,也不敢置疑,对于现状,我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意识,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挑战权威,不迷信与盲从,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那就必须由过去“为问题而教”转变为今天的“教而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从问题贯穿教学却在教师,教师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最佳的问题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学会提问,并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提问,通过学生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