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不是一篇好课文-教学教案
“自动人行道分快速道和慢速道。快速道每小时可走25千米,相当于公共汽车的速度。慢速道走5千米,与步行差不多。”“要是走快速道,就能迅速到达目的地;如果走慢速道,还可以边走边悠闲地观看街景呢。”
课堂上同学们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自动人行道是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上下的呢?尤其是快速道每小时的速度达到了25千米。有的同学马上联想到公共汽车,于是推测说:自动人行道也许像公共汽车那样,需要在停靠站停稳后再上下客。但是立刻有同学反驳说:“应该不是这样的。如果需要停下来再上下客的话,那多不方便,还叫什么自动人行道呀?”马上又有同学起来质疑:“如果不停下来,那么,那么快的速度,如果乘客一脚跨上自动人行道,不摔个仰面朝天才怪呢。”„„
我们谁也没到过这些世界级的大城市,更不用说有幸乘过这样的自动人行道。但是我们真的都非常想知道这个答案。有同学说,既然大家都很关心,都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写这篇课文的人就应该把这一点交代清楚。可是,课文对此是只字不提。如果,一篇文章连读者读后最想知道,最想弄明白的问题都没有交代清楚的话,那么只能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好!
(屈老师的话:同学们,对于课堂上有争论的问题或者一时还没有解决的疑问,你是轻易就放过了呢,还是课后继续去探寻?本课的疑问你解开了吗?如果你课后已经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或者你现在也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请你点这儿告诉我。)◆
第二篇:“这不是演习”
这不是“演习”
保德选煤厂南部生产车间 韩兆良202_年8月28日下午三点,保德选煤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消防演习,一改以往单调形式,一场氛围激烈的有奖消防演习比赛正如火如荼的拉开帷幕。作为活动的“摄影师”,我非常有幸见证了这一切,本次活动采用全员参与的形式,无论是生产检修还是装车外煤,5支队伍“整装待发”待发。在活动中有太多的亮点让我忙得不亦乐乎,我都想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来,也被深深的感染在这竞争激烈而又融洽欢乐的氛围中,这里面有激情四射敢打敢拼的选手们,还有热情饱满不时吼出“加油”的可爱质朴的拉拉队,有一丝不苟统计比赛数据的工作人员,还有乐得像个孩子却又公正的领导裁判,奥,当然,还有保德洗煤厂的垂柳和花草这独特的风景。在竞技中全体员工掌握了火灾应急操作,加强员工的防范意识和应急逃生自救能力,这独特的大家乐于接受的演习形式,“不是演习却胜于演习”。
第三篇:这不是借口
这不是借口
茫茫人海中我们总会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集。在其中很容易发生各种口角,发生各种意外,其中每天都有人在体验着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人欢喜有人忧。而各种五彩缤纷的理由就从这之中产生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先哲之言总在人们的耳畔响起。然而当天灾人祸来临之时,当恐惧临身时又有多少人能够想起这句话呢?有的人逆来顺受在灾祸中撑起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天空翱翔,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辉煌足迹,有的人因胆怯而萎缩不前,因胆怯而臣服大地,在灾祸中化为历史的尘埃,以致使人们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号“人物”。
我所说的就是那些处于灾难之中渐渐消沉的人,天灾人祸不是你萎靡的借口,自古以来多少伟大的“人”,都是从逆境中冲出一片新的天地,霍金、海伦凯列、牛顿等一批文明于世的人他们的成功都是在他们经受生活的痛苦,在沉痛之中振作起来谱写了一首新 的篇章,以致使后人铭记于心。你的所遭受的一切和他们的经历相比又如何呢?他们尚且能够成功,你的情况比他们要好上无数倍,你有腿有脚,四肢健全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灾难不是你消沉的借口,它是你懦弱的表现。相信你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就起来奋斗吧!
第四篇:这不是理由
这不是理由
人们在热爱得不够、努力得不够、用心得不够、坚持得不够的时候,总喜欢找些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开脱自身,以便“体面”下台。但是,若让这流传开来,那是于己无益、也是于事无补的。因此,新加坡电台编导了一个可爱的节目,叫《这不是理由》,来进行好言规劝,也算是另类“励志”吧!如:
女孩子说:我不能赴你的约会,是因为妈妈不准我晚归。仔细想想,这并不是理由,不过是一种推辞。
老板说:对不起,我们的薪水一律这么多。静心思思,这也不是理由,只不过阁下不值得他破例多发而己。
没有时间写作?那就更不是理由了。一切都看选择,凡事都排座次,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想得厉害,想得憔悴,一定会抓住分分秒秒,从而把它做成。
一位大律师接受访问,记者问他:“业务繁忙如何抽空搞音乐?”他笑笑答:“要是喜欢,总有时间,譬如说,人家吃饭,我不吃,人家睡觉,我不睡,我作曲,我练习乐器。”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由此,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也有诸多“这不是理由”的事情,同样需要作点规劝改进。有人说: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没有时间读书学习。其实,这不是理由。一个真有知识恐慌感和本领危机感的人,再忙也是会科学安排时间,自觉学习、主动钻研的。古人的“三上读书法”不就是例证吗?
有人说:外界干扰大,扯皮事情多,所以工程干不上去,产值完成不好。细一想,“这不是理由”。我们不是常讲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吗?如果凡事预则立,多有几手准备和预案以防患于未然,就一定会克难奋进,确保预期目标实现。
有人说:会议开了,文件发了,要求提了,下面不落实,我也没办法。其实,“这不是理由”。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我们真用“九分”精力和劲头去抓落实,勤督办,促跟进,下面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悬空的。
有人说:人情复杂,诱惑太大,所以自己收了拿了犯事了。细一想,“这不是理由。”殊不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在同样的外因条件下,郑培民、杨善洲等模范作干部不是两袖清风一身正、高风亮节感世人么?
哲人讲:“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须知,失败的借口找得再多,不仅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而且还可能埋下更多失败的隐患。唯有多为成功想办法,才会克难奋进、迎来胜利。记得有一本叫《没有任何借口》的书,讲述美国西点军校学生回答长官问题时,只能说四句话:“是,长官!”“不是,长官!”“我不明白,长官!”和“没有任何借口,长官!”借口是不能被容忍的。制造和接受借口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从愤恨、抱怨、推诿、卸责、拖延发展成为部分或全部失败的恶性循环。“没有任何借口”,才能倒逼自己发挥潜能,激活智慧,千难万险踏脚下,一往无前去拼搏。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尤要牢牢记住“这不是理由”和“没有任何借口”这两句话,切实弘扬担当精神,才会强化“想干事”的责任意识、提升“能干事”的责任能力、彰显“真干事”的责任行为、增加“干成事”的责任成果,为强企富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这不是童话
~-7-16 字数:1341
没有阅读童话的历史,那些的童话都是工作以后才渐渐了解的。比较印象清楚的是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那是刚工作不久,和学生一起学的,我挑有空的时候给他们读上一段,这书很长,陆续读了有一两个月。还有秦文君的贾里贾梅系列,这书比较耐读,把所有男孩子的优缺点都集中在贾里一人身上了,女孩子的刻画就没有那么个性鲜明了,不过,读来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在这个童话只有过去的年代里,可谓颇具时代特色。
郑渊洁的名字,如雷贯耳,也陆续地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也曾看过他教育孩子的故事,只觉得好像天下的父亲不会这样地爱孩子,完全地把孩子当一个对面的朋友来看,他是童话作家,在生活中也有着许多的童话的理想。他读书读到四年级,他儿子亚旗读了几年书,也退学在家里自学,用他自己寻找的,认为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就是在学校的几年,这爸爸也想方设法编造理由让儿子逃学,他用他的理想培养着孩子。儿子培养得很好,能自立了,能交房租给爸爸了,进了一家报业集团,做了网络总监,还谋划着出版父亲作品的连环画。这本《蛇王淘金》是郑渊洁十二生肖系列中的一本。讲了蛇王登基后想过快乐的生活,在他积聚了无数的黄金后,就到了人间做了一个孩子,叫阿奔,于是以他的眼光看世界,就有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孩子们关注故事的内容,我却更关注故事里不时冒出来的极富哲理的话。它戳伤了家庭与学校的痛。虽然是以一种极夸张的形式,但对号入座后,却更是一种苦涩的笑。
当阿奔——(蛇王在人间的名字)在两岁之前,家里人以他为中心,所有的人都因为他的幸福而幸福,他却想不通了,父母长辈们受的苦多,却把最好的东西都让给这个将来享福海了去的孩子,而这个孩子仅仅因为不肯在众人面前背诗却对他暴跳如雷,到底父母为的是什么,他们在物质上竭尽全力,只是求得在精神上的快乐,孩子就成了他们的工具,扬名的工具,炫耀的工具,与别人比较的工具,说到底是自私的。生活中的父母不会那么地对立,但如果是好吃的,一定要让孩子,但如果是在和其他孩子的比较上,一点也不肯放松要求,别人有什么了,我们也要有,特别是成绩,别人的孩子考得好,你怎么考不好?其实仔细想想,问题不是出在孩子上,而是自己。都是一样的老师教,怎么有不一样,用郑渊洁的逻辑来推理,要么是遗传的聪明因子比人家少,要么是家里教得比人家不好,怪来怪去还应怪自己啊。
笑过之后,我们再来看郑渊洁是如何教他孩子的,他觉得家长最该做是让孩子感动快乐,所以他罗列了自己小时候怎么想的,想要的快乐是什么,哪些是没有实现的快乐,就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星期天父子俩开着车,满世界找好地方玩,另一方面,即在对待学习的这一块上,他的名言是“表扬不经大脑,批评三思后行”,他认为,教育就是努力发掘长处的过程,而不是像现在,只是让孩子在失败中“舔伤口”,等待愈合。
审视我们当前教育,对学生束缚太多,自由太少,学生进了学校,就像一棵棵各样的树,进了加工厂,就成了一样的方木了,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有个性的人少了,人云亦云的人多了,当面提意见的少了,背后乱嘀咕的多了,会思考的人少了,会批判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忽地,想起了那篇《病梅馆记》,以扭曲为己任的好心主人,现在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