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毛泽东的三则小故事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4-28691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2 08:32: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毛泽东的三则小故事

毛泽东故事

这里,我还想举一个《毛泽东关怀警卫员“小马驹”的故事》:

“1947年春,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来到安塞县王家湾驻扎下来。有一天,毛泽东得暇,背着双手健步向双羊河畔走去。途经警卫团手枪连的驻地时,他猛然听见窑洞里有人在急促地呻吟。他问道:‘谁病了?’‘小马驹。’战士回答。‘小马驹’是中央警卫团手枪连的通讯员,今年只有17岁。

“毛泽东三步并作两步走进窑洞,见小伙子昏迷不醒,便问:‘怎么不请医生来看?’同志们回答说:‘已请医生看过好几次了,可一次比一次严重,医生好像也没什么好办法。'毛泽东叫他们快到卫生队把医生再次请来。

“毛泽东问:‘他是什么病?’‘回归热。’任医生说。‘怎么不想办法治呢?’毛泽东接着又问。‘我已经看过几次了,也采取了可以采取的措施,因没有特效药,所以见效很慢。'任医生将治疗情况作了简短的汇报。毛泽东说:‘什么没有特效药,盘尼西林不是特效药吗?为什么不给他注射呢?’‘这„„’‘这什么?’毛泽东不容医生分说,顿时火冒三丈。他用手指着医生的鼻子,厉声说道:‘这些药品是战士们从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缴获来的,他们遇到了危险,还不给他们用,那再给谁用?我说同志,要多为战士着想,不要为我担心,我的身体不是很好吗?’

“任医生见主席动了火,再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便抬出了一些部队领导的名字,并喃喃说:‘这样做是违背首长命令和单位计划的,如果中央首长遇到危险时,拿什么去抢救嘛!’

“毛泽东不听则罢,听了任医生的辩解,更生气了。他大声吼了起来,他的训斥声如雷贯耳:‘什么首长、首长,首长只有巴掌大,兵民是我们胜利之本!现在要紧的是抢救病人,一刻也不能延误!’

“小马驹还在微弱地呻吟,毛泽东在小马驹的身旁守侯。任医生急匆匆地从卫生连领来了三支盘尼西林,迅速给小马驹注射。‘小马驹’终于脱险了。”„„

„„

这个关心一个小战士的故事,不就十分感人吗?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亲自探望一个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下令用当时最珍稀的药品,挽救他的生命,在历史上不是就十分罕见的吗?“首长只有巴掌大,兵民是我们胜利之本!”不是就说明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吗?这比当前铺天盖地的“空话”、“套话”,不是更能说明领导和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吗?

下面,我想特别介绍一个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发生在延安的一个更加动人心魄的故事。摘要如下:

1941年6月3日,陕北地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开会中突然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雨来。一个炸雷爆响,雷电穿入会议室,造成数人死亡。

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四邻八村。当时,延安尚处在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枪炮声不时传来;再者,延安附近的村子里,又混进了一些敌特坏人,于是不久便借此传出了谣言,说这是老天爷对共产党、红军的惩罚。

对此,中央社会部认为是一件重大事件,不可掉以轻心,因而派出好多人到处调查,追查制造谣言的坏人。

延安城北面有一个村子叫傻村,村里有一个女人叫伍兰花。她的男人又呆又傻,生了三个孩子却活蹦乱跳,一个也不傻。傻男人领不了家,一个六口之家(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的担子全落在了伍兰花肩上。

陕北本来就是很苦的地方。加上三十年代受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伍兰花是怎样把一家人养活,其中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只是红军到了延安,实行土地革命,她家才分得5亩坡地。

陕北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风调雨顺,农民所产的粮食尚可果腹,遇到天旱雨涝,就只有挨饿的份了。到四十年代,偏偏连年大旱,加之这里突然来了几万人的红军,都要张嘴吃饭,因此粮食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在前方天天打仗的红军战士,不吃饭不行,粮食问题再突出,边区政府也得派人到各村催要公粮。

伍兰花家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第一年公粮任务公布后,伍兰花实在无力完成任务,就找村干部诉苦。村干部知道她家的情况,但又不敢开免缴公粮的口子,经研究答应把缴公粮的期限推到下一年。

谁知第二年又欠收。伍兰花别说缴上年的公粮,就是当年的公粮也难缴上。

每年秋天,县、乡、村三级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催缴公粮。一天,乡里的几个干部来到傻村,检查公粮上缴情况。村干部们汇报说,别的人家都好说。只是伍兰花家不好说,求乡里的干部们出面去动员。

村干部领着乡里的干部来到伍兰花家。伍兰花正盘腿坐在炕上飞针走线纳鞋底,见村里、乡里的干部找上门,不问也清楚是催缴公粮的,就板着脸不理睬,仍然纳她的鞋底。

乡干部们对着伍兰花,讲了不少革命道理,启发她为革命做贡献,主动上缴公粮。可乡干部们说得口干舌燥了,伍兰花仍一声不吭,像乡干部们不是跟她说话一样。

村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抢上去把伍兰花手中的鞋底夺过来,扔在炕上,然后气狠狠地说:”人家乡里的干部跑了几十里路来找你谈话,你怎么能这样?”

伍兰花是个烈性女人,手里的鞋底被村长夺去后,一股怒火直冲脑际,“唬”的一声站起来,从炕上跳到地上,嘴里说一声“缴吧,缴了我就等死!”然后气呼呼地从地洞里提出一小口袋粮食。

她把粮食扔到门边,用颤抖的声音说:“拿去吧,这是我们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乡里、村里的干部见伍兰花从地洞里拿出了粮食,认为这是“私藏粮食”。一个乡干部生气地宣布:”马上把粮食没收充公!”

一直蹲在地上的傻丈夫,听说要把粮食没收充公,立刻“哇哇哇”地嚷叫开了,人们虽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心里明白,他是在替妻子伍兰花辩护。

伍兰花也猛地扑到粮食口袋上,用双手紧紧抓住粮食口袋,生怕别人抢去。

“你真是一块榆木疙瘩!”一个乡干部怒不可遏地训斥道,“前方的部队为咱们穷人打仗,已经快断粮了,可你们还忍心把粮食藏起来„„”

伍兰花嘴里讲不出多少道理,但她心里清楚,这一小口袋粮食是她全家人的命根子,粮食一旦被没收,全家人就得被饿死。想到此,她再也忍不住了,就脱口高声说道:“天哪„„黑啊„„ 没了粮食我可怎么活啊„„”

她说着眼里流下两行凄楚的泪水。

“你„„你敢骂我们的共产党和红军!”村长大声质问。

“骂了又怎么样!”伍兰花收住眼泪不服气地说,“骂了共产党,还骂毛主席哩。--前一阵打雷,咋不把他打死哩„„”

“好,你骂毛主席!”一个乡干部火扑扑申斥一声,然后命令村干部说,“你们还呆着看什么,快把她给抓起来!”

伍兰花被抓起来后,问题逐级上报,一直报到中央保卫部。

事有凑巧,当时正赶上中央社会部大张旗鼓追查谣言,伍兰花便被定为典型,问题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中央保卫部给她定了一个“反对共产党、反对毛主席”的罪名,决定枪毙她。

当时,中央办有一个内部刊物叫《情况汇报》,是送给中央首长看的。伍兰花事件被登在《情况汇报》上,康生看到后就报呈给毛泽东看。

住在枣园办公的毛泽东,日理万机,每天要看很多电文、文件和材料,但当他看到《情况汇报》后,还是抽时间把保卫部决定枪毙伍兰花的那篇文章详细地看了一遍。当他发现伍兰花是因为骂了他而被判死刑时,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觉得这件事他必须过问。于是,他喊来他的秘书,吩咐把伍兰花带到枣园,他要亲自问问情况。

伍兰花被带来了,她并不知道坐在自己对面的人是谁,只好低头不语。

“你为什么要骂我,让雷打死我呢?”毛泽东微笑着问。

听口气,伍兰花已明白,坐在自己对面的人就是毛主席。她慢慢抬起头来,不满地瞥一眼毛泽东,想说什么,但只是嘴唇动了动,却什么话也没有说出口。

“我这个脑壳真值钱喽!”毛泽东风趣地说,“国民党要它,用枪用炮;你倒好,要用雷打„„”他想了想,又接着说:“要我死嘛,很简单,可你总得说出一个要我死的道理来嘛!”说罢,他倒一杯水,送给伍兰花。

伍兰花气犹未消,不喝水,双目怒视着毛泽东,恶狠狠说:“雷打不死就让火烧死,火烧不死就让水淹死,反正咱活不下去嘛!”

“活不下去?”毛泽东似乎从伍兰花嘴里听出了什么问题。就坐下来,用极认真的口气说:”有什么你就说出来让我听听。”

伍兰花见毛泽东并没有生她的气,就把她缴不上公粮,一时气愤骂了毛主席的情况诉说了一遍,然后又把村里的老百姓因负担过重,生活苦不堪言的情况也说了不少。

毛泽东认真地听完伍兰花的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

他满脸怒气,像有什么事惹恼了似的,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大步向窑洞外走去。

保卫处长钱益民一直站在窑洞外,见毛泽东生气地走出来,弄不清是什么原因,想问又不敢问,只好拉开一定距离,悄悄跟在毛泽东的后面。

毛泽东一直走到延河边,眼望着翻滚的延河水,嘴里大口大口地吐着气。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扭头把站在远处的钱益民叫到身边,若有所思地问:“益民,你的名字是谁给你起的?”

“是我爹给我起的。”钱益民立刻回答说。

毛泽东又问:“你爹为什么给你起这么个名字?”

钱益民弄不清毛泽东为什么要问这个,想了想还是如实回答说:“家父当年给我起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我长大能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吧。”

“是啊,”毛泽东重重地点了点头说,“连一个老父亲都知道让自己的儿子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何况我们一个党呢!”稍停片刻,他又吩咐钱益民说:“那位叫伍兰花的妇女,马上护送她回去„„”

钱益民不解地看着毛泽东。毛泽东解释说:“她是好人,敢讲真话,是为我们提意见的好同志。把她送回去,请你告诉地方政府,在生活上要照顾她。她家的生活是很苦的。” 就这样,伍兰花被送回家里。

释放伍兰花后,毛泽东便给西北局宣传部下达了指示,要他们深入群众,认真调查一下延安群众的负担问题和生活状况,并将调查情况及时报告。

两个月后,一份来自张家村乡的调查报告,放到了毛泽东的案头上。在这份调查报告中说:1941年,张家村乡的负担,尽管比革命前的1934年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从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政府征收公粮数额的增加,群众的负担又逐年加重。1938年,征收公粮1万石;1939年,征收公粮5万石;1940年,征收公粮9万石;1941年,征收公粮21万石„„

看毕这份调查报告,毛泽东又找来几份自然灾害的报告。那上面有保安遭受雹灾的情况,有延安等地遭受瘟疫的情况。报告中说,仅盘龙一区,就有五万多人因瘟疫而丧生。

望着这两份报告,毛泽东心事重重,一个劲地抽着烟。他知道,照这样下去,人民是难以生活下去的,共产党和红军也会失掉人心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摆在了毛泽东的面前,需要他作出果断的处理,提出解决的办法。经过久久的思考,毛泽东宽广的额头终于舒展开来,他叫来一个通讯员吩咐说:“你立刻到延安去,让西北局和延安留守处的负责人明天来这里见我。”

“是。”通讯员敬一个礼,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凌晨,西北局负责人高岗、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八路军留守处负责人肖劲光等同志急如星火骑马来到枣园。他们走进毛泽东住的窑洞,发现炉子上放着几个烤芋头,心里都不是滋味。

毛泽东脸色阴沉地坐在办公桌旁,招呼大家坐下后,便把那份来自张家村乡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查报告和枪毙伍兰花的报告丢到大家面前,然后语气沉重地说:“这个请你们看看。看我们是来陕北干什么的!”

几个人匆匆地把两份材料传阅一遍。

他们一个个屏声敛息,谁也不说一句话,不时偷偷看一眼毛泽东。窑洞里的空气变得凝重而沉闷,静得连每个人的呼吸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一口,终于开口说话了。他说:“不错,我们到这里是来革命的„„”他又陷入了沉思,再不说什么了。又过了好一阵,他才接着说:“现在,日本军队、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他用目光巡视大家一圈,见没有人说话,就接着说:“我们死了不要紧,总会有人站出来革命的。但人民死了谁来革命呢!”

在座的几位负责同志已听出了毛泽东召他们来枣园的意思了,不由赞许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毛泽东的看法。

毛泽东又猛抽一口烟,提高声音说:“我说有三个办法: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没有办法,大家一起等着饿死。”说到此,他喉咙硬咽,声音发抖,稍稍停一下接着说:“第三嘛,那就是靠我们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说到这里。他把手一挥,像指挥千军万马前进一样。

高岗、林伯渠、肖劲光等同志都认为毛泽东提出的意见很好,很有价值。他们认为,只要按毛泽东提出的第三种办法去做,眼前的困难一定可以克服,人民群众的负担也可以大大减轻。交换意见后、他们不愿过多地耽误毛泽东的时间,就告辞而去了。

此后不久,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边区党、政、军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要求人人参加生产,解决吃饭、穿衣问题。

发生在1942年那场震撼世界的“大生产运动”,便由此诞生了。

两年后的一天,一位干部要到基层去搞调研,临行前向毛泽东请示,问还有什么指示。毛泽东突然想起了他替伍兰花翻案的事来,就吩咐说:“你路过傻村,去看看那位要让雷打死我的伍兰花。看她现在的生活好了没有,还让不让雷把我打死呀!”

这位干部几个月后回来,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没有忘记临行前毛泽东的吩咐,专门汇报了伍兰花一家的情况,然后说:“伍兰花一家现在的日子好多了,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政府免了她家的一切税,还有意照顾她,派了互助组,帮她种地。她呀,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逢人就说毛主席是神,还说毛主席就是让雷打,也是打不死的!”

此时,抗日战争即将进入反攻阶段,八路军有了很大的发展,各个战场打胜仗的消息频频传来;经过“大生产运动”,共产党、八路军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变得丰衣足食,形势一派大好!毛泽东站在延安的黄土坡上,听了这位干部转述伍兰花的话,不禁放声大笑起来。

他笑得那样爽朗,他笑得那样开心„„

„„

在不厌其详地引述了这个感人至深、引人泪下的故事之后,再联系当今我们社会和党内生活的实际,加以对照,就已经无须我再在这里说三道四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因生活陷入困境,表达了自己的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骂了毛泽东,而遭到了追究,甚至发生了被“处决”的极大危险。可是,毛泽东同志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不仅亲自把她请到自己家中,和这位善良的农家妇女亲切谈话,倾听她的不同的意见,向她了解民心、民意、民情、民困,而且接下来还专门就此认真组织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最后不但为这个农家妇女平了反,肯定了“她是好人,敢讲真话,是为我们提意见的好同志”。而且因此产生了减轻农民负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从延安扩展到当时的各个解放区,由此才度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

这不是特别令人深思和深省吗?

由听取一个最普通农家劳动妇女的声音,导致了抗日最困难阶段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是一个闻所未闻、罕见的历史创举吧?

联系到当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发生的某些人所共见、匪夷所思的现象,两相对照,就更是不能不使人感慨万端的了!在当前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多倾听一下劳苦大众、普通共产党党员的声音,包括某些不同的声音,是不是更具有十分现实的重大意义呢?不是讲“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吗?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点启示,“与时俱进”地进行一点认真的反思呢?

名人故事--毛泽东借书

1909年秋,毛泽东16岁,从韶山考入了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同校有个同学叫萧三,比毛泽东小3岁,从小勤奋好学,成绩较好。两人在一起学习,时有往来。

一次,毛泽东得知萧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是专写华盛顿、林肯、拿破伦和彼得大帝等名人的,毛泽东很想读一读,便前往借阅。

萧三出身富裕,又是本地籍人,当时虽然和毛泽东有些交往,但对毛泽东还不甚了解。他也和其他同学一样,瞧不起这位外地来的“乡巴佬”。当毛泽东找到他时,萧三却说:“书倒是有一本,但我有三种人不借。”毛泽东谦恭地说:“小弟愿意领教,哪三种人?”萧三一本正经地说:“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庸庸小人者不借,三嘛,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毛泽东微微一笑,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阅书心切,请仁兄出一联如何?”萧三见毛泽东借书心切,说道:“我这本书里讲的可是英雄豪杰呀!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目旁是贵;聩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吧!”毛泽东路一沉吟,从容答道:“我就冒昧对了联,并将此联赠与仁兄: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罢,满脸羞得通红,低头说道:“请恕小弟无礼,贤兄人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说完,立即双手捧书递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双手接书,连声道谢,两人握手大笑。

从此,毛泽东和萧三成了好朋友,他们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流学习心得,评论诗文,畅谈时事,无话不谈。他们诚挚相待,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

第二篇: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和舅舅们都非常喜欢他。那时毛泽东生得高大结实,很懂道理,从不捣蛋惹事,很招外婆喜欢。毛泽东有一个舅舅开学馆教书。毛泽东闲着无事时,常跑到舅舅的学馆里去听课。他在这里接触到了一些识字、算术的知识,虽然算不上启蒙教育,但却培养了他的学习兴趣。

毛泽东8岁时被接回家。毛顺生接儿子回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儿子送入私塾,开始正规的学习;二是让他在课余干活。毛泽东开始入私塾学堂读书,只读了6年书。除了听课和完成先生布置的功课外,还要在每天的早晚做家务活,到了农忙季节,还要帮助父亲下地收割庄稼和翻地播种。14岁时,人手不够,活计又特别忙,毛顺生就让毛泽东停学下地干活了。尽管毛泽东不愿意中断学习,可是父命难违。

毛泽东天性好学,记忆力又好,在私塾的6年时间里,他学到了大量知识。尽管当时使用的课本都是诸如《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诗经》、《论语》之类的书籍,内容都很陈旧,可是,毛泽东却学得很认真,从这里获取了深厚的古文知识。

少年毛泽东在紧张的课程和繁重的劳动之余,不是去睡大觉,而是设法找书来读。在偏僻的乡村,书是不多的。但通过亲友,他还是找来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精忠岳飞传》、《隋唐演义》等书籍。读这些被私塾先生说成的“杂书”,毛泽东增长了文学和历史知识,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第三篇: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

1、胆识过人的毛泽东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2、毛泽东的成长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毛泽东是谁吗?你们听过《东方红》这首歌吗?你们听过《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吗?我不会唱歌,更不会唱流行歌曲。但是,今天在讲故事之前,为了让大家了解毛主席这位伟大的人物,我首先给大家把这两首歌儿唱一唱,歌词是这样的:

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哟,哪里人民得解放。

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同学们!这两首歌,从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曾经唱遍全中国,那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这两首歌,每天都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告诉我们毛泽东是谁,毛泽东是多么伟大;也告诉我们共产党多么伟大,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

毛泽东的名字,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毛泽东的名字也传遍了全世界。正像歌词里说的,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毛主席不是神,他也犯过错误;但是,他确实不愧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曲折,历尽千辛万苦,才推翻旧社会,搬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使亿万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我们的伟大领袖。

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110周年诞辰。为纪念毛主席的丰功

伟绩,为学习毛主席的伟大精神,我在这里讲几个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虽然只是几个片断,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毛主席从小就立志改造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他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傍样。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

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

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

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

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第四篇:有关毛泽东的故事(模版)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毛泽东小道”10个小故事

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密的浅山岗。唐家圫就在那边的山肚里。只是唐家圫的居民不姓唐,全姓文。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家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出生的时候,外祖父已经去世,外祖母健在。他还有两位舅舅,大舅文玉瑞,二舅文玉钦。按照文家的排行,毛泽东分别叫他们七舅、八舅。七舅还是毛泽东的干爹。

当年,毛泽东去外婆家,不用说外婆,两位舅舅也很爱他。外婆家还有五位表兄:泮香、涧泉、运昌、梅青、南松。毛泽东去了,表兄们和他同桌开餐,同床共被,同放牛,还一同上山掏掏鸟窝。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藏着他一个个金色的梦。

毛泽东外出后,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母亲生病,由舅舅、舅母们细心照料。唐家圫的墙壁缝里,藏着有好几封毛泽东写给舅舅的信。其中有一封是1919年4月28日,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母亲去治病,写信向舅父母报告母亲病情的:“家母久居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月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

还有一封是1922年11月,毛泽东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部长沙分部工作时写的。当时有朋友回乡,他修书致候: 舅父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室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刘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纸,藉当问候。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为祷!敬颂 德安!

甥 毛泽东

十一月十一日

后来毛泽东远离家乡,在神州大地纵横捭阖,但也时常惦记着唐家圫的亲人。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孝顺母亲,也非常挂念外婆家的亲人,他对唐家坨的感情非常深。

二、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毛泽东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毛泽东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

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三、六岁做对联的故事

(一)毛泽东在第一年就学了《三字经》,第二年学《百家姓》,只学认字,不求其意。但到了第三年不仅要学认字,还要求解其意,有时还和舅父吟诗作对了。有一次,毛泽东的舅父文玉钦准备出外做生意,一心想发财,供奉财神。正好毛泽东看见了,缠着舅母问:“舅舅拜的是什么菩萨?”“舅父拜的是财神菩萨。”“为什么要拜财神菩萨?”“拜财神菩萨,赐你舅舅出外做生意发财。”毛泽东听了飞步跑到启蒙馆,拿了笔,展开纸,做了一副对联的上联:“磕几个头烧柱香,就想发财,谈何容易?”但下联他想不出来了。这时舅父文玉钦进来了,“石三你在写什么字?”边说边凑近一看,才知道自己的外甥在做对联,做好了上联,难想出下联,文玉钦有意提示:“钱靠劳动,粮靠耕耘才能得来。”“对!”真是聪明人,一提就活。只见他做出了下联:“流几身汗费些力,才能进钱,讲也简单!”舅父文玉钦,看了满心欢喜,六岁年纪能做出比较贴切的对联,将会成为毛家秀才,说:“石三,舅舅现以财神菩萨为题作联,我出上联,你作下联行不行啊?”“行!”,“只有几串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石三想了又想,握笔在纸上写了下来:“不做一点事,早也拜晚也拜,教我如何!”送给舅舅,舅舅看了摸了摸石三的头,连说:“好!好!真是文家的好外甥。”

(二)毛泽东六岁那年的正月十五下午,大舅父、二舅父带着毛泽东还有表哥文泮香、文运昌等到附近一个大的集镇看花灯。这里有一姓文的人家,是从湘乡高冲搬到这里来住的,是远房的文家兄弟。这户有三兄弟,大哥是个屠户,杀猪宰羊是一把好刀,并在街上摆有屠板,经营猪、牛、羊肉。二哥是做铳药和经营鞭炮生意的,家有三杆三眼铳出租。满老弟夫妇在小街上办了一个饮食店,以卖烧饼为生。这天,毛泽东是第一次到这个集镇看热闹,事事感到新鲜,样样感到好奇。他看了一遍问舅父文玉瑞:“街上户户贴了春联,为什么这文家也不贴幅对联,热闹热闹?”文玉瑞来时还没注意,毛泽东一说,他走到门外一看,果未贴联。他进去问老大:“大哥,你家今年未贴春联。”“是呀,今年一是生意好,太忙了,二是还没想出贴切的好联来。”毛泽东听了说:“我来试试看。”文家老板看着天真的毛泽东问:“玉瑞老弟,他是谁?”“他就是七妹的儿子石三伢子,还在我弟开的蒙馆读了几年书。”“这是我们文家的根,好!你就做幅联给舅爷,晚上舅母做好菜给你吃。”毛泽东要了笔墨纸张,一会儿做了一联,上联是:“数一道二的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之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舅父文玉瑞接过来看了又看:“好!口气大,又贴切!”然而,文家老板左看右看看不懂,“石三,你舅舅没有念过书,看不懂,你给舅舅解释解释。”毛泽东笑了笔说:“请大舅舅原谅外甥没有做好。小舅舅、舅母办饮食店卖烧饼是一个一个的卖给顾客,所以说是‘数一道二的大户’。二舅舅做铳药,经营鞭炮生意,只要一放,就噼噼啪啪,惊天动地,故称是‘惊天动地之人家’,大舅舅是屠户,杀猪宰羊不要衙门批准,杀一头交点税,这叫‘先斩后奏’!”舅舅听了连说:“好!好!我文家七妹的儿子,将是毛家大秀才。快买红纸写好贴上。”毛泽东请舅舅文玉瑞写好了对联贴上大门两侧。因所贴对联与众不同吸引了街上看热闹的人群,一位花甲老者说:“粗看象似文家有人在京城奉就高官,细嚼而是勤劳做生意的农家。有味!有味!这幅春联值百块大洋”。

(三)毛泽东外婆家是一个大屋,屋前有一块大晒谷坪,晒谷坪紧靠一只大塘,塘外有三合土围墙,一年,正值六月天气,晚饭后全家大小都坐在坪里歇凉。毛泽东和几个同龄人去地坪做游戏,舅父文玉瑞谈到了高冲文家婆媳闹矛盾的事,毛泽东马上搬凳坐下静听。高冲文家与棠佳阁文家是排行兄弟。去年娶了一个姓张的媳妇。媳妇完婚不久,八月十五日媳妇要求婆婆办礼品回娘家过节,婆婆办礼品是称了一斤猪肉、四个月饼、半斤红枣、半斤桔饼。媳妇嫌婆婆办的礼品太轻了,没有把她娘家看在眼里,而发生矛盾,经常吵架。婆婆认为做大人的应有大量,一再忍耐。可做儿子的应该劝劝妻子,孝顺父母,但他反而骂娘这不是那也不是。加之,高冲文家有一女,容貌秀丽,似出水芙蓉,婆婆待女是百依百顺,今年端午节,文家出售一头肥猪有了钱,婆婆给女儿扯了花布做了一身新衣服,而对媳妇一文钱也不给,这样婆媳之间、娘崽之间矛盾越来越僵,直至吵着分家。毛泽东大舅舅文玉瑞听后发出感叹:“少时不得父母乐,老来难有子孙贤。”毛泽东听后深思良久,也做了一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娘家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儿为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娘。”毛泽东把这一联读了一遍,舅母文玉钦妻子高兴地说:“石三伢子能吟诗作联了,我原来不大相信,今日,你能临场作出这样好的对联,我做细舅母的总算心服口服了,你到我们棠佳阁长大,玩也玩了,书也读了,做娘老子的主意冒错,你舅父母的心血也冒白花。我们做舅父母的硬要劝你那老爷子,宁可多花几个钱,也要送你到湘乡、长沙城里去读几年书,定有大出息。”

四、毛泽东借书的故事

正月一过,棠佳阁启蒙馆又开学了。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散学后没有回家,找了毛泽东说:“你帮我们到你舅父那里借几本书看一看,学一学。”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有何难!来,我带你们借书去。”毛泽东找了他舅父帮同学借书,他舅父不大高兴地说“读书人借书等于老虎借猪,难得收回!”毛泽东把胸脯一拍:“我负责收齐归还。”“石三,舅舅的书借来借去,没有几本可借了。”毛泽东深思片刻,“舅舅我送幅对联:‘只要世上人学才,何惧室内书借空。’”舅舅被外甥才思敏捷出口又成一联,并乐意帮助的行动感动了。“你喊了同学来,选几本书去看看也好。”毛泽东自己也借了一本《三国演义》。

五、读书吃鱼一个理

毛泽东在他外婆家棠佳阁启蒙馆旁听《三字经》的第二个月,毛泽东的二舅舅解释“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时,毛泽东插言了:“万物之数起于一,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这个我们知道。舅舅你告诉我们读下文就行了。”毛泽东的二舅舅向毛泽东问:“其内含意指什么?”毛泽东摇了摇头。碰巧,这天中午,毛泽东的二舅母煮了一碗鲫鱼,一桌人吃饭,每个人可分得五六条。毛泽东是第一次吃鲫鱼,鲫鱼先用油煎得金黄,再加佐料,端上桌子,满屋都香了。鱼端上桌子,毛泽东与大表兄十哥就动筷子“会战”了。

鱼很香甜。桌子下他已丢了不少鱼刺。当毛泽东和他十哥,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毛泽东的二舅母轻轻的笑着走了过来,用手指敲了两下毛泽东的大表兄十哥:“你真笨,这么久了,一条鱼还没吃完,头上也冒汗了,还是吃得不快,吐出来的骨头还夹着鱼肉,多可惜。”

毛泽东听了二舅母的话,也看了自己地下的鱼刺,也夹着一些没有吃干净的鱼肉,觉得不好意思,也停下了筷子。这时,毛泽东二舅母又说:“运昌、南松、石三,你们吃鱼不要太性急了,夹了鱼要先找出它的脊骨,再顺脊背去掉两边鱼鳍的细刺,找到脊骨后轻轻的剥肉,就会利利洒洒地把鱼肉吃干净。”兄弟几个按照舅母找刺剥肉的方法吃鱼,再也不那么费劲了,也不那么浪费了。坐在一旁看着的二舅母、二舅舅笑了。

“石三,鱼好吃吧?”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问。毛泽东随口回答:“好吃!”

“鲫鱼的刺多吗?鱼肉易剥吗?”毛泽东的二舅舅连连发问。毛泽东知道二舅舅讲话可能会扯到读书,没有做声。一边吃饭,一边听二舅舅讲话。

“满身是刺的鲫鱼,你们吃得那么轻松,其实读书和吃鱼也是一个道理。读课文,先认字,后熟悉字意,才能知其缘由的意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读好书,否则就是一知半解。”

毛泽东二舅父停了一会儿又说:“ 明朝的吴同,从小就跟着泥水匠学本事。但他很懒散,师傅告诉他的事,都是草草了事。他一心盼望着自己的手艺能像他师傅一样好,受人称颂,可是他又不从最根本的技术学起、练习。有一次,师傅决定考考他。要他在半个月之内盖好两间房子,吴同认为半个月盖两间房子太容易了。不到十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两间房子。可到第十天,天忽然刮大风下大雨,房子倒塌了。师傅还没有看过房子,房子就没有了。吴同心里既烦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建房子的手艺,一步一步地学好。” 毛泽东仔细听了二舅舅讲的故事,很受启发。从那时候起,毛泽东读书养成读懂释通才收兵的习惯。有些解不通的,释不清的,他就会翻《康熙字典》。

六、求知不求钱

一天,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在书房里读书,毛泽东却在看《三国演义》,看了几页睡着了。表哥文运昌看《水浒传》,看了一阵,也懒得看了,从袋子里拿出一串铜钱去玩。表哥玩铜钱弄出响声,惊醒了进入梦乡的表弟毛泽东。两个人正玩得热火的时候,二舅舅文玉钦进来了,看见他们在玩铜钱,一边制止他们,一边说:“两兄弟书又不看,到这里玩钱。钱可买到书籍,可买不到头脑。”停了一会说:“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毛泽东听说舅舅要讲故事,把玩了的铜钱丢给表哥,端端正正坐下来听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僧人要徒走西行去取经,神仙被他虔诚所感动,就赐了一件万袋衣给他。并告诉他,万袋衣上有六个袋子,一个是“希望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它实现心中的81个美好的愿望。一个是 “智慧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他化解遭遇的81个劫难。一个是“力量袋”,在你精疲力竭的时候,你一打开它,菩萨会重新赐予他跋山涉水攻破难关的力量。一个是“信心袋”,在他失去前进勇气的时候,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激励他继续前进的信心。一个是“千书袋”,你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教他读书识字。如此九九八十一天长途跋涉后,他就可谒见西方佛祖,登堂入殿,修成正果。最后,神仙再次严肃的告诫僧人,路上千万不能打开另一个“金钱袋”,否则,膨胀的欲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令他寸步难行,最终让他前功尽弃,一无所获。僧人穿上“万袋衣”,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一路上,僧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虽然遭受了山高路险,风天雪地,豺狼虎豹,蛇缠狮吼等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但在 “万袋衣”的帮助下,都一一化险为夷。他每遇一个困难险阻,就针对性打开“万袋衣”的口袋,忘记了疲劳,增添了力量,闯过了难关。“万袋衣”上的大部分口袋都打开过一次。他牢记神仙忠告,从不去碰“万袋衣”上的“金钱袋”。这样,他坚持走到了八八六十四天,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多的路程。一天晚上,僧人席地坐卧时,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就把“万袋衣”上的“金钱袋”拉开一个小口子,想看看袋子里装有多少钱,不料“金钱袋”见光就迅速膨胀起来,拉开的小口子马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闪光的金银珠宝,一下子涌进了袋子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他想把“金钱袋”的袋口锁起来,他吃奶的力全部都使出来了,可什么也锁不住。就这样,“金钱袋”在路上越来越大,越变越重,他背也背不动,脱也脱不掉,最后,把这个僧人给压死了。

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语重心长地说:“古人说,邪起于不禁,欲生于无度,这个取经的僧人与‘万袋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欲望,没有欲望,世界就不会前进,问题的关键是,人生欲望该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滥、不垮不倒!你们还是小孩,要养成求知的欲望,求知时不去求知而去求钱,你们将和这个僧人一样,会半途而废”。

毛泽东听了二舅舅这个故事后,求知求学的欲望更浓了,听完课后,还要看书、写字。每天晚上,舅母挂灯切猪菜,做针线活时,他也搬条凳子到油灯下看书写字,他小小年纪在五年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全部学完,会背出课文,还会默写课文,还看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称赞。

七、读遍韶山私塾

毛泽东从启蒙开始,在韶山期间总共转学了七次。根据老师所教的知识、方式选择学校,因而每个私塾读的时间各不相同。

关公桥办了私塾,先生叫毛咏生,有二十多个学生,第三天,毛顺生把毛泽东带到这里就读。这里的先生正在教学生读《诗经》,毛泽东已经学过了的,上了几天课,觉得冒味,他还看《水浒全传》。毛咏生知道毛泽东已读过《诗经》,也就没有管。毛泽东认为只要有时间,看别的书就行了,这样过了几个月。先生也没有管。一天放学后,先生领毛泽东到一洼菜地,扯下一茎牛皮菜,让毛泽东带回家去,但先生交代,明天一早必须还他一茎与牛皮菜能“对得上号”的菜。毛泽东明白了先生的意思,只不过是以此来提醒他在不要在同学中吹牛皮。他叫住先生“你等一下,我就交上‘对得上号的菜’。”只见毛泽东从菜地跑了几步,蹲下扯了一根马齿苋,快步上前交给先生。

一向古板严肃的毛先生,脸色由白变红,顿时连连发出由衷的赞叹道:“牛马相对,对得好,对得妙啊”。毛咏生先生见难不住他,毛泽东在这里学了几个月,毛咏生找到了毛顺生,要求毛泽东转学,毛泽东到这里仅读了半年又转学到钟家湾私塾。

钟家私塾的先生是周少稀,毛泽东去这里是读《四书五经》,尽管毛泽东已读过,他还是愿意再学一次。这个私塾象地狱一样,先生经常用竹篾皮打学生屁股,打人的手板,如学生默写课文,错一个字,看这个错字有几笔,就要打几下屁股或打几下手心。有一次,一个学生默写“经”字错了,“经”字有十三画,周先生硬是把这个学生脱下裤子打了十三下屁股,屁股都打红了,毛泽东虽然没有被先生打过屁股、手心,但认为这个私塾的先生太可怕了。

这个私塾的周先生,年纪不大,思想却十分守旧,一天上午,这先生家里有事,给学生点完书以后办事去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象脱缰的野马,各人玩各人的游戏去了,毛泽东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在位子上,先把周先生点的经书写了一遍,然后悄悄地从书箱里拿出一本《薛刚反唐》,压在经书底下,装看经书,其实是在津津有味地看小说。

毛泽东正看得入神的时候,周先生走进教室,毛泽东全被小说中的故事吸引住了,老师走到他的背后,猛地把《薛刚反唐》夺走了,毛泽东一看,只见先生眼睛圆圆地瞪着自己,张口大骂:“你!你!你是反叛!”“我不敢教你这样的反叛学生,快收拾你的书籍回去。”毛泽东没有申辩,向周先生鞠了一躬,一边收书,套笔,一边说:“请先生把书还给学生,因为这书是我舅舅的。”周先生把书丢给他走出了教室,毛泽东也背着书包随后走出了钟家湾。

毛泽东走出钟家湾后,他沿着韶河河堤走,路过上屋场(毛泽东故居)没有进屋一直走了六里多路,走到东茅塘伯父家里,并住在这里,伯祖父、伯祖母以为他是私塾放假,让其住下去,毛泽东最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一连住了好几天。毛顺生连续七天不见儿子石三回来,上屋场离钟家湾有三四里路,他抽空去私塾问老师,周先生说:“毛泽东因看禁书,早几天被我赶出学校,回家了。”毛顺生讲:“他没有回家!”这时,私塾先生急了,家里人更急了。

邻居说:“石三伢子喜欢洗冷水澡,莫非是„„。”他们组织人到路边几口塘里去捞。有的说:“石三伢子喜欢躲到山里看书,莫非在哪个山里看书去了?”组织人到山里找。还有的说:“早两天落了大雨,韶河涨水,莫非是大水冲走了„„”组织人到河里寻。他们七找八找,就是没有找到东茅塘去。文七妹急得生病了。第八天,毛泽东回来了,回来后,他不敢进屋去,蹲到塘堤上看书,邻居劝他快回去,告诉他母亲病了。这里毛顺生出来了,毛泽东心想:“你一打我就跑。”毛顺生没有打他说:“你回来,我不打你。”毛泽东早就看见父亲不像要打人的样子,才跑了进去。文七妹见孩子回来了,病也好了,急忙给他煮饭、炒菜。毛泽东吃完饭,还喝了凉开水,说:“妈妈,您为儿子病了,请原谅儿子不孝。”文七妹说:“不碍事,只要你回来就好了。”这时毛顺生走了去也摸了摸石三的头说:“钟家湾那个学校,你不愿去读就不去了,你到东茅塘去读算了。”毛泽东望了望一贯严格待儿子的父亲。今天变得这样,一冒打他,二没骂他,反而支持他换学校,脸上露出了笑容。

1906年,毛泽东转入井湾里私塾读书。先生是毛宇居,名泽启,他和毛宇居同一辈份,比毛泽东大6岁,是毛泽东排行兄长。师生关系开始很坏,其原因毛泽东从不叫他先生,而是叫他大哥,全无师道尊严。毛泽东不喜欢管学生管得太严和板脸孔教书的先生。毛宇居教书要求学生很严,上课要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不准做小动作,不准交头接耳,先生讲课,不准插言,温习功课不准走动等。毛泽东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不喜欢呆板坐在教室里温习功课。有一次,毛宇居先生交待学生在教室里温习课文,任何人不得在教室内随意走动,不准讨论,更不准走出教室玩耍。毛宇居先生讲完后办别的事去了。

先生前脚走毛泽东就跟在后面,跑到了山坡上,找了一个避静、空气新鲜的大树下看书。

一个时辰过去了,毛泽东不仅背会了课文,还看了《精忠传》几个章回,并跑到山里摘回了大捧毛粟子,他先分给每个同学几粒,然后留了几粒给先生,说:“大哥你也吃几粒吧。”毛宇居气得气喘吁吁,想打,早有所闻,这个老弟不喜欢先生打他,只有用文的方式惩罚他,看他如何。

下午上课时,毛宇居先生喊毛泽东出了教室说:“上午,你不听先生的话,擅自走出教室上山摘毛粟子,该不该罚。”毛泽东马上答应:“接受大哥处罚就是,我不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罚。”毛宇居指着天井说:“那好,你有本事不服先生管教,就以这天井为题,做一首诗来,做不出,我就先打你二十板屁股,再告诉你爹。”

毛泽东立即点头同意,他绕着天井转了几圈,又从过道边跳到天井中间,看了看天井中的小井。只见清澈透底的井水,有两条小鱼在跃,再抬头望了望,天井四面高墙,自己站在中间,犹如井中小鱼。想了想就随口吟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澈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泽东又一次免受处罚。

从此,毛宇居改变了对毛泽东呆板的传统教书方法,并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他看。这期间,毛泽东学习了《春秋》、《左传》等史书。看完了《精忠传》、《水浒》、《三国志》、《西游记》等古典小说。

八、滑油潭遇虎脱险的故事

韶山冲一是冲多,共有21条冲。二是山多,崇山峻岭,群峦起伏,纵横交错,都以韶峰山为中心,山岭向周围延伸,自成其脉。分东北、东南两条。由南向北包抄,把韶山冲围在其中,其山峰错落,虎踞龙盘,有不少山谷幽深、阴静。山中乔木灌木有20多类230多种,生长茂密,山下居住人口稀少,韶山冲不到200户人家。不少山冲无人烟,山下几里无人居住,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经常下山伤人或偷吃牲畜。农家小孩如哭啼不止,只要说“山上老虎来了”,小孩马上停止哭泣,躲到大人怀里,一声不吭了。

毛泽东从11岁开始,独自去外婆家棠佳阁。他满13岁以后,他父亲毛顺生多次打发他到冲外结帐接钱。有时回得早,大部分是晚上才能归家。据毛泽东的表哥文涧泉和韶山冲老人回忆,他有三次遇到了老虎,但还是安全归家了。一次,正值冬天,他从外婆家棠佳阁回来,为了早点进屋,以免母亲担心,走近路从滑油潭山冲里走过来的。他行走到书堂山底下时,“吼„„”一头威武雄壮的大老虎,坐在半山腰上朝着空中大叫一声,毛泽东听了,不由得后退一步,他急忙躲到树后隔远望去,离他只有二十丈远,一只大老虎,足有三百斤重,头大而圆,头上有个色彩斑斓的“王”字,全身呈现出褐黄色和黑色横纹,虎眼圆瞪,威风凛凛,嘴边还长着白胡子,一条大尾巴时而翘起摇摆,时而垂下横扫,柴草被扫得沙沙作响。毛泽东听他公公毛冀臣说过,路遇老虎,一不要心慌,解开前胸三粒扭扣让冷气凉胸,壮大胆子,你不惹虎,虎不伤你,万一虎向你走来,你往树上爬就行了。二是虎只走直路,不走弯路,它是逢山过山,逢田过田,逢水过水。虎来了,你只往两边走就行了。毛泽东小心地,慢慢的从树背后走了出来,仍沿回家的山路小跑回家,说也奇怪,你不惹它,它不惹你,这只老虎眼睁睁地望着他走了,一直坐在那里未动。毛泽东回到家里,直喘粗气,跑得汗湿了里衣里裤。母亲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路上遇上了老虎。从这次开始,他母亲要他去外婆家棠佳阁,一再叮嘱他走黄田坳,不准他走滑油潭。

九、敢于叛逆的毛泽东

毛泽东出生成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毛泽东的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贤慧、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为邻居称赞。他在家操持繁重的家务,同时还要抚养、教导孩子,非常辛苦。她对教育孩子,常常是寓理于事,循循善诱。她为人慷慨,乐于助人,常常救济施舍邻里穷苦的乡亲,毛泽东与母亲感情极其深厚,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学着母亲,常设身处地理解穷人、帮助弱者。毛泽东多次帮助邻里穷苦乡亲,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受到母亲的赞许。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有严厉、暴躁的性格、脾气。毛泽东生下来后,毛顺生心目中只不过是为毛家传宗接代了,他为毛泽东设计的是做一个毛家优秀的农民,做一个会赚钱的生意人,他只相信“吃不穷,用不穷,无人算计一世穷”的古训,他一心只想把儿子培养成为继承家业的接班人。

有一次,毛顺生为一块山林产权与人打官司,因自己文化不多,眼睁睁看着别人强词夺理,振振有词赢了官司。这件事对毛顺生振动很大,从此以后,他才下决心要儿子读书,要儿子成为一个精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当毛顺生发现儿子毛泽东的一些行为不合自己“发家”的要求时,就常常责骂儿子“不孝”、“懒惰”、“不听话”,这样,父子俩渐渐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冲突。

一次,毛泽东按照父亲的吩咐,放了牛草,喂了水后,倒在放稻草的楼上看书。毛顺生看见儿子不做事,顺势抓了扫把就去打儿子。毛泽东知道父亲拖扫把是要打他,从楼上一溜下来就跑,没有打着,“你要我做的事做完了,看点书冒犯法,你要打我有何道理。”毛顺生见儿子翻嘴,举起扫把去追,这里毛泽东母亲跑了出来,“算了,算了,石三快给我扯几根大蒜来。”毛顺生这时才熄火。毛泽东对父亲盛气凌人、为所欲为的秉性强烈不满。他受不了严父如此单调、刻板的家教,在较长时间的压抑中形成了逆反心理。毛泽东10岁那年,在私塾读书,一个同学背书背错了一句,先生周少稀脱了这学生裤子用竹篾皮打屁股,把屁股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毛泽东实在看不下去了,走了去抢了先生的竹蔑皮,“周先生你太残酷了。”周先生看到有学生胆敢在学生面前,抢他的打人工具,还骂他太残酷了,感觉丢了面子,丧失威信。反过来要打毛泽东。毛泽东理直气壮地说:“我书会背,字会写,不吵,不调皮,你凭哪一桩要打我。”周先生气得脸红脖子粗,有气不好出,只得向毛顺生告状。这天,毛泽东放学回到家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拖跟竹棒要打毛泽东。毛泽东边跑边喊:“你凭什么理由要打我。”毛顺生握着竹棒边追边讲:“你读书还去管别人的事,给周先生丢了面子,给我毛顺生也丢尽了面子,还不该打。”毛泽东只顾往山里跑,毛顺生追了一阵,人冒打到,倒弄得上气不接下气,只得算了。毛泽东在山上到处找吃的,又到山下找水喝,这样一连坚持了几天。三天后,毛家的人才找到他,从此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才不得不对他客气了一些,私塾周先生也不那样打骂学生了。这件事,也让毛泽东尝到了“造反”的甜头。有一次,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对毛泽东帮毛四阿婆收谷,自己的谷子被雨冲去,买猪退押金,给同学送饭菜等事,耿耿于怀。当着客人的面骂他是吃里爬外的逆子。

毛泽东听了气不过,便从家里跑了出来,他父亲也跟着追了出来。毛泽东见父亲骂了他还想打他,就说:“你一再追我我就跳到塘里。”吓得毛泽东的父亲止步不前。

这次“反抗”毛泽东得胜了。从此以后,只要父亲骂他,他就采用公开反抗的办法,保卫自己。

毛泽东的少儿时代正处在父母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的共同影响之中,形成了他反抗压迫与同情下层民众的性格,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心理结构。

十、毛泽东拜石干娘的故事

毛泽东的外祖母和母亲都笃信佛教。在毛泽东出生前,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已生过两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格外疼爱。她唯恐这个独生子再夭折,多方烧香拜佛,并念佛吃斋,她坚持吃“观音斋”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即使是这样,文氏还不放心,她请人给毛泽东算了个“八字”算命先生说毛泽东八字大,要寄拜干娘才能养育成人。为了使儿子“根基稳固”,她将毛泽东寄居娘家,拜后山龙潭口一块巨石为干娘。文氏娘家有个龙潭,内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且挺着一块石头,高9米,宽7米,石下传说镇有一妖怪,石上建有小庙,人们称为“石观音庙”,远近闻名,经常有人前来祷告。毛泽东出生不久,外婆就和母亲文氏把他抱到“石观音庙”,烧香叩拜,拜石观音为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小时候大家便叫他“石三伢子”,毛泽东也曾用石头笔名发表过文章。

毛泽东经常来这里放牛、饮水,一遇病,毛泽东的母亲就要他去外婆家住几日,并顺便带个空水桶,回家带上一桶“神泉”回。说是从那以后毛泽东渐渐长大,也很少闹病。

1991年4月上映的《少年毛泽东》就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幕。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探望,毛泽东风趣地说:“我的亲人都来了,就是有一位亲人没来。”“毛主席您回来了,您的亲人当然都来了!”乡亲们忙解释道。“不,还有我的石干娘没来哩!”听毛主席幽默地一说,乡亲们才恍然大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少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挥就的励志诗。他在未出韶山期间曾有许多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少年毛泽东的身上所体现的一些可贵品质和独特的性格。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

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第五篇: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读乢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乢,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乢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少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乢,又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乢,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著的伟大领袖。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幵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迚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毛泽东的小故事

毛泽东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了。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把牛忘了,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毛泽东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一伙人割青草。然后,把牛集中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吃野果,做游戏,玩个痛快了。下面是搜集到其它相关资料,其他需要的家长和小同学也可以借鉴: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丼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乢,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乢。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乢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毛泽东的三则小故事
TOP